首页 > 文章中心 > 雪诗

雪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雪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雪诗范文第1篇

雪诗范文第2篇

原文:

《水西行散次韵程南仲》朝代:宋    作者:杨公远

散步招提去,禅房幽更深。

开经醒俗眼,沦茗洗尘心。

雪诗范文第3篇

我是个闲人

喝茶,读书,种菜,写诗

几乎可以概括我的全部

清晨时分,我喜欢大声读诗

夜深人静,我喜欢听别人读诗

那些诗句都是我捡拾的珍珠啊

一颗一颗,不仅闪耀

还会说笑

一个人独处久了,越发迷恋孤独

偶尔外出,看病,或者办点小事

我习惯随手抽一本诗带上

填补间隙里空白的时光

我总是不自觉地用余光

环顾左右,且读且警觉

仿佛逃逸的罪犯躲避谁

又像是担心手中的诗歌

惊扰了谁

对岸

我们之间的河流是静静的

河水是微凉的

爱情是轻轻的

我们是彼此的对岸

想象是美好的,对岸是清晰的

尝试抵达,又心存犹疑

被河水呛着势所难免

你招手的姿势似是而非

我涉水的窘样稍显暧昧

对岸就这样近在咫尺

又遥不可及

当时光积聚起一座桥

河水川流而过

我们是对岸

看风景的人

我在云朵之上,看戏

我看了几十年的戏,戏份穿越几千年,

倦了。

我想换个法看,站高一点,姿势潇洒一点,

就到云朵之上了。

我成了风景,众人仰视亦不得见。

我听到太多风凉话,看见牢骚满腹的人们

笑靥如花。

命运真是奇妙的事物,说:

你冒充云朵看自己演的戏,

满意吗?

该下雪了,南京

入秋的时候还很热,南京

十一刚过,凉意开始浓了

梧桐雨基本消停了

我的喜悦伪装不了

此刻我无意感叹天凉好个秋

我在渴望一场雪

从我头上的那片云开始

飘散开来

在长江里

在明城墙上

在秦淮河畔

然后沿着山脚爬到紫金山顶

你看我高啊,每一粒尘埃都必须

俯首认罪,让人们的肺

自由吸纳天地之吻

最后一片雪准确无误地落在

我的诗句上,这圣洁之神

威力无比,我的诗即刻插上翅膀

飞入寻常百姓家,于是这世界

只剩下圣洁了

我在心里说:南京

下一场雪吧,但不要下太久

在今晚我沉睡的某个时辰

诗歌死了

一个写了多年诗歌的人,现在还在写诗,说:

诗歌死了

这让我心情阴郁,我发誓不再看那人的博客

他在我心里是个名人,可能是个误会

我一个下午都在想:诗歌死了

这么多人在写诗,终于把诗写死了

这不是荒谬至极的谎言

就是有人疯了

我想为诗歌竖一块墓碑

又担心不够资格

现在想想,今天疯的人

是我

是谁说给我完美的爱情

我不是说梦,我真的渴望过

完美的爱情

那个说给我完美爱情的人

最终被我看穿,那一层层包裹的很严实的虚幻里是两

个字:

骗子

她说什么都不重要,除了爱情

她说只是爱我,没有一点芜杂,没有一点

多余的暧昧

她说誓言是短暂的,时间是最终的见证人

当她开始发动攻势,发动

蓄谋已久的暗箭与冷器

才惊讶地发现

我的诗歌在当下

说一钱不值都显得太客气

简单活着

这些年我的生活很简单

喝茶,读书,写诗,睡觉

偶尔去菜场逛逛,或者一个人跑到偏僻的地方

打坐或打转

我基本不与人交流,不参加各种名目的聚会

我因此得罪了不少人,还落下

孤傲的名声

现在好了,我把手机卡扔了

世界彻底清净了

经过这些年,没有谁比我更清楚

简单活着多么不易

我不再奢望被谁理解

我只要安静地写诗,安静地

活过今天,并把我写好的诗

平安地寄到每一块

诗歌的托盘上

在我的仰望里流浪的月亮

在我的仰望里流浪的月亮

并不孤单

水中有它的兄弟

岸边有我

还有各种叫不上名的鸣叫

四处飘荡

我的诗句也在飘荡

突然一头扎进水里

不见了

我为这月亮感到惊讶

那么水灵那么轻妙那么圆溜

咋不怕掉下来呢

这么悬着,等待是无解之谜。逃离天空

是如何努力都完不成的念想

一旦掉下来谁接得住

只有水,博大无形的水

容纳一切的水,和我焦灼的目光

避免了一场粉身碎骨的灾难

我在变,你在看,在猜

你的心在猜忌中

失去最真实的部分

我打开最敞亮的光,世界就敞亮起来

自己干净,世界也干净

雪诗范文第4篇

[内容]

近年来,文学教育似乎在升温。1959年报刊上开展“怎样教好语文课”讨论,提出“反对把语文课教成政治课”,“不要把语文课教成文学课”。现在看来,前者很中肯,后者虽有针对性,但有负面影响。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文学教育受到削弱,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方法不对头。例如,常常把小说当作一般的记叙文来教;教诗歌,却不注重朗读、品味,而多作繁琐讲解,弄得索然无味。直到1992年颁布《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培养学生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情况才有所好转。1996年颁布《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也强调培养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文学教育更加引起重视。

文学是语言艺术,文学作品以诗歌的语言最为精练,感情最为丰富。可以说,欣赏诗歌是欣赏文学作品的基矗本文拟就诗歌教学策略谈一点个人意见。

诗歌这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抒情诗自不待言,即便是叙事诗或阐明哲理的诗,也必须饱含诗情,才能真切感人。情绪和感情是诗的基矗诗歌与其它文体相比,能较为充分地显示作者的品格和情怀。优秀的诗篇能丰富和美化精神生活,并启示真理。但它不直接告诉读者应当如何如何,而是以默默的持久的力量,改造并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净化人们的灵魂。阅读欣赏诗歌,应从情绪和感情着眼,从语言入手。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代诗歌遗产光辉灿烂,“五四”以来的新诗成绩斐然。中学语文课本编选了不少古诗、新诗,而诗歌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如何确定教学重点,如何运用教学方法,众说纷纭,教学效果一直不怎么理想。

我以为,总体说,诗歌的教学重点是领悟感情,品味语言,适当传授知识。教学方法主要是点评、朗读、背诵。通过点评得其精要,通过朗读领悟作品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进而背诵,加深理解,并且作为一种素养积淀下来既经济又受用不荆。

先说古诗教学。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古诗,一般都比较浅显。当然也还有个语言障碍的问题,但只要引导学生参照注解,必要时讲一下背景作为辅助,就不难疏通内容大意,领会思想感情。但不要求理解得很透彻,不宜铺排讲解,一首小诗分析一两节课,占去大量教学时间。诗的意境可以不涉及,因为很难说清楚,学生也难于理解。诗的风格也难讲难懂,如陶渊明的朴厚,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三言两语讲不清楚,也不易理解,深入品味可以留待将来揣摩。炼字用词倒要有选择地讲一讲,因为有利于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古诗词在这方面很讲究,例子很多,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僧·敲月下门”,“微风燕子·斜”,“窗·含西岭千秋雪”,“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春江水暖鸭先·知”,“云·破月来花·弄影”,等等,其中加点的字都是很值得揣摩的。但最终还要集中精力朗读、背诵。朗读要处理好句中停顿,做到清晰流利,感情恰如其分,抑扬顿挫不作为硬性要求。一般不用借助手势动作。朗读流利后就可背诵,最好能在课堂完成;理解便于背诵,暂时不很理解也可以背诵。有条件的教师,指导学生尝试吟诵,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至于体裁、格律知识,很有用,要讲一讲,但要讲得通俗易懂。鉴于我国幅员辽阔,方言众多,语文教学发展不平衡,许多教师缺乏这方面的常识,这里着重介绍一些,供教学参考。

古代诗歌分两类,一是古体诗,一是近体诗。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五言、七言较多。五言简称“五古”,七言简称“七古”。古体诗不拘句数,不求对仗,也不大讲平仄,用韵较为自由。近体诗是相对古体诗而言的,产生较晚,起源于南朝,至唐初成熟。其中的律诗,形式固定,格律严密,每首八句。单句叫出句,双句叫对句,合起来称为一联。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颔联、颈联一般要对仗。首句可用韵可不用韵,通常押平声韵。五言简称“五律”,七言简称“七律”,十句以上的称排律。其中的绝句,又称绝诗、截句。它好像截取律诗的一半,每首四句。就其规格看,有的后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颔联;有的前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颈联、尾联;有的两联都对仗,类似律诗的颔联、颈联;有的不用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和尾联。绝句的韵脚在二、四两句,通常押平声韵。第一句如押韵,也押平声字。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两种,简称“五绝”和“七绝”。

近体诗的对仗,又称对偶,主要有两层要求:一、声音要平仄相对,即仄声对平声,平声对仄声;二、意义要同类相对,即实对实,虚对虚,数对数,名对名,动对动,甚至再近,名的鸟对鸟,兽对兽,等等,总之是类越近越好。例如,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一行白鹭上青天 平平仄仄仄平平

窗含西岭千秋雪 平平仄仄平平仄

门泊东吴万里船 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首诗对仗工整。汉字单音节,而且有四个声调,可以分为平、仄两类。古四声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平”指其中的平声,声调悠长;“仄”指其中的上声、去声、入声,声调险仄。现代汉语的四声来源于古四声,如果也按平仄分类,则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是“平”,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是“仄”。普通话没有入声。粤方言、湘方言等却保留入声。上面《绝句》的标调,是按古四声标的,因此与普通话有所不同,如“白”标为“仄”,而不标为“平”,因为它是入声字。这点知道一下就是了,不必指导学生去深究。又,其中“西”、“门”二字是平声。这里本应用仄声字的,但诗人没有因辞害意,用了平声字。当然也还有个“一三五不论”的灵活性,因此并不犯忌。这点下面再讲。至于这首诗意义相对,且同类相对对得很好,很容易看得出来。

近体诗要求对句和出句平仄相对之外,还要求在一句诗里平仄相间,以便形成均匀而多变的节奏,从而加强音乐性。所谓平仄相间,就是诗句中逢双的字平仄必须交替。即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例如,该句的第二字为平声,第四字就要仄声,第六字又要平声;反之,如果该句的第二字为仄声,第四字就要平声,第六字又要仄声。还以杜甫《绝句》为例:

两个(仄)黄鹂(平)鸣翠(仄)柳

一行(平)白鹭(仄)上青(平)天

窗含(平)西岭(仄)千秋(平)雪

门泊(仄)东吴(平)万里(仄)船

总之,平仄是句与句之间声调相对的关系,又是本句内部的声调关系,以两字为一节奏点,平仄交替。这里讲的是常体。古人作诗有变通、拗救之说,是例外,非常体,这不必向学生细讲。以上介绍的有关古诗的知识,给学生讲多少,讲哪些,或集中教,或分散点拨,教师可灵活掌握。

再说新诗教学。新诗教学与古诗教学的基本点相同,都要着重于朗读、背诵。 阅读欣赏新诗,没有时代的隔膜,没有语言障碍,知识也比古诗简单,这是方便的一面。但是,新诗受外来诗歌的影响,表现手法比古诗复杂了许多,给理解诗意带来一定的困难。况且现代人读新诗,理应要求高一些,深入一些。

首先,要求真正领悟诗中的感情内涵,区别这种感情是否积极向上,是否给人美的享受。然而,要捕捉诗人切实的思想感情并不容易。有的诗命意鲜明、直抒胸臆,比较好懂;有的诗很含蓄,把真意藏匿起来,而以曲折或折射的方式加以暗示,就得费力揣摩了。读后一类诗,要注意领悟,少作一些无谓的解释,也许倒会接近或切合诗的真意。怎么领悟呢?下面介绍几种切入角度,也可看作方法,供教学参考。

第一,从诗的意象(诗人意中之象)创造的总体氛围中,把握它所要暗示或启迪读者的东西。例如,读艾青的《盼望》:

一个海员说,

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说,

雪诗范文第5篇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低年级学习古诗的要求是:“能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基于此,在进行低年级古诗教学时,应着重让学生诵读吟咏,感受诗情,积累语言,放飞思绪,“扬眉吐气”地来学古诗,使学生进入诗中的世界,踏上美好的诗途。

一、扬――思绪飞扬读古诗

“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古诗具有独特的音韵美,读起来也节奏分明,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全无佶屈聱牙的感觉。在低年级教学中,我们发现教给孩子们古诗,他们常常摇头晃脑,沉醉其中。在教学古诗时,就应该先让孩子充分地读,充分地感知韵律美。二年级上册的古体诗《青松》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就是很好的朗读材料。诵读过程中,采用各种各样的朗读方式,或快或慢,或吟或唱,或配乐读,或表演读,或范读领读,或齐读默读,或个别朗诵,或提问征答等。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从而也就更好地体会古诗的意义和感情。

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诵读,不是机械地一遍遍重复。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读古诗更是如此,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教学古诗时一定要让学生在思中读,在读中思,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这样才能读有所得,读有所获,真真切切地把作者的感情通过有个性的朗读传达出来。以《青松》为例,在第一句中,“大雪压青松”展现的是雪压青松的情景,一个“压”字充分体现出雪之大,雪之厚。先让学生动作表演体会“压”的感觉,并谈谈自己为什么要如此用力地“压”下去,在有了切身体验的基础上,把体会到的“压”字再放入诗句中读读,读出什么感觉?孩子们思绪飞扬:“我觉得青松快要被雪压得喘不过气了”,“雪压在青松身上,青松被压得腰酸背疼”,“大雪拼命想把青松压倒在地上呢”……带着这些独特的感受再来读读这句诗,每个孩子都读得情感丰富,非常到位。

二、眉――开放感官明诗意

古诗字句凝练、音韵优美、意境深邃,为了使学生能全身心投入地学古诗,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用眼睛观察,用耳朵聆听,用肢体表演……让学生在感官的忙碌中走进诗文。

《青松》一诗中“青松”傲立风雪的形象如何让孩子们体会到呢?根据低年级学生直观思维占优势的特点,在教学时我让学生欣赏一张张青松图。在“雪中松”和“雪后松”的对比欣赏中,孩子们发出了一声声的惊叹。一张张青松图,让他们满眼满脑都是傲立风雪的青松的形象。诗中“挺”一词形象直接,我抓住这个动作,让孩子们都动起来,演一演大雪重压之下青松“挺”的样子,孩子们个个精神抖擞,昂首挺胸。从他们那架势,那眼神,我知道,青松的形象已经牢牢地刻在他们的心里了。感官开放了,学生才得以学得自由,不免会学得更主动,更有趣,更有收获。

低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古诗文教学“不求甚解”,所以,不必要求每篇都字字明悟,句句领会,只要学生大致了解主要意思,“模糊解读”即可,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诵读积累上。只求在日积月累中逐步为学生开启一扇知识殿堂的大门,让学生耳闻目染,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熏陶,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强烈兴趣,为将来的厚积薄发创造条件。

三、吐――畅所欲言感诗情

一般来说,古诗大部分不直接抒情,而是描写一个或几个形象。形象是意象中的物,而情才是作者要表达的,是作者心里的声音。情感相对于形象而言抽象得多,诗人的情感往往不直接抒发,而是借景抒情,寄思于物,不着痕迹。那这情该如何引导孩子把握呢?

古诗字句简洁凝练,短短几十字饱含了浓浓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抓住字或词来解读形象,激发学生的思维,打开学生的话匣子,让情感在潺潺细语中遍地生花,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

《青松》诗中青松坚韧不拔、宁折不弯的刚直豪迈的形象寄托了诗人的情感。如何让学生体会到青松那份不屈不挠的精神呢?诗中,一“压”一“挺”两个对立鲜明的词,生动鲜活,我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压一压,体会“压”的力量。有了“压”的切身体验作铺垫,接下来“挺”的表演就非常到位,学生个个把小胸脯挺得鼓鼓的,严肃而认真。此时此刻,时机到了,我紧接着提问:“小朋友,现在你就是这棵被大雪重重压着的青松,大雪拼命想压倒你,你要挺起胸膛大声地对大雪说什么?”“大雪,你尽管使劲地压吧,我不怕!”“大雪,你是打不倒我的!”“大雪,我要和你战斗到底!”“大雪,等着瞧吧,看谁是最后的胜利者!”“大雪,你压得这么厚,正好给我当棉袄呢!”……一句句掷地有声的回答,不需要老师再多什么言语,学生已经把自己与青松的形象融为一体了,谁还能说他们没体会到诗人的情感呢?

情感的美一直就蕴涵在诗中,诗人将自己的情感注入语言文字中,只要怀着一颗真心去吟咏,自己的情感就会呼之欲出。而借助形象的感知,学生才能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感诗人所感,悟诗人所悟,收获一份属于自己的情感。

四、气――神清气朗悟意境

古诗往往是诗人借物抒情、借境言志、借事托怀的工具和表现,诗人的心境决定了诗词的意境。诗中有些语句看似寻常之笔,却意味深长,诗句背后的情味与意蕴常常耐人寻味,那如何引导低年级学生去把握诗中的意境呢?

明代的谢榛说:“诗境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于其迹。”所以,欣赏古诗时,学生的心理可以空远一点,灵动一点,不须拘泥于诗面,低年级的学生更应如此。

《青松》全诗共二十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是诗人所见松之情景,“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富有深刻的哲理,赞颂了坚韧不拔、宁折不弯的刚直与豪迈,和那个特定时代的不畏艰难、雄气勃发、愈挫弥坚的精神。由此引申开来,“青松”代表了所有勇者的形象。诗中“高洁”一词是难点,体会青松坚强、纯洁的高尚品格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的确很难,由此体会到人的勇者气概更是不易。

根据低年级学生直观思维占优势的特点,由一幅幅大雪中的青松图把学生带入情境中,那阴暗的天,沉沉的雪,冷冷的风,让学生倍感寒意。而雪中的青松巍然屹立,让学生顿生敬佩之情。再由一幅幅雪后阳光下的青松图,在化雪这更冷的温度里,那更绿的叶,那更挺拔的身躯,让学生更强烈地感受到松树的“高洁”原来不仅仅是面对大雪时的那份不屈不挠,更有一份历尽艰难后却越发生机无限的精神。这样,“高洁”一词在学生层层深入的情感中逐渐明朗了。而后抓住时机补充诗的背景,的生平,交流所了解的英雄人物,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把这些人物形象与青松的形象紧密联系在一起。

相关期刊更多

民族文学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作家协会

诗林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哈尔滨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北极光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大兴安岭地区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