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随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烈士们,伟大的烈士们!
你们用自己的鲜血,
染红了我们的国旗。
祖国的安宁,
是用你们的身躯换来的。
烈士们,伟大的烈士们!
你们用自己的拳拳“红心”
凝成了国旗上的五颗“金星”
祖国的繁荣昌盛,
是用你们的痛苦换来的。
祖国啊,祖国!
多少风云儿女,
为您捐躯。
因为“列强”嘲笑的“东亚病夫”,
是一头沉睡的雄师,
在你们的召唤下,
从此站起来了。
英勇的烈士们,
当人们喜欢数字的时候,“520”就成了“我爱您”。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想对您说:爱不是一句口号,需要实实在在的付出和辛劳。
男女因为互相爱恋,产生了爱的结晶——孩子。从此,男女成了父母围着孩子打转转,一天到晚对孩子呵护有加,一声哭喊“哇、哇、哇”就会让父母心疼半天。看一看孩子是否饿了,给喂奶;看一看是否尿湿了,给换尿片;看一看是否发烧,赶紧摸额头、测体温……孩子的吃、喝、拉、撒、玩、学习、工作、成家,哪一件不会引起父母的牵挂?
随着孩子的到来和成长,爱恋的男女成了父母,挑起了家庭责任,对对方的关爱开始变化:不再像恋爱阶段一样互相吸引,时刻想着对方,也不像怀孕期间那样,关爱对方的生活,开始对接踵而来的生活琐事进行唇舌枪战:你怪我不关心你,只顾孩子;我怪你不关心我,只关注工作。今天早晨谁做饭,今天晚上谁带孩子?男人有男人的事业,女人也有女人的职业。从以工作为中心到以家庭为重心的转变,女人比男人转化得快,因为女人具有天然的母爱——因为爱孩子,可以舍弃一切!
有正式工作的父母,可以安安稳稳地工作和生活,如果没有第三者出现,没有地位和金钱来作怪,他们白头偕老的理想是完全可以实现的。没有正式工作,或者在外面打工的父母,有在一起生活的,也有天各一方的。为了赚钱送孩子读书,有些孩子留守在家,与更老的父母——祖父母相依为命。男女之间的爱、父母对孩子的爱、孩子对父母的爱,都在各种各样的距离和情形下变化:有的男人和女人只顾个人享受,忘记了夫妻恩爱,也舍弃了家庭和孩子,这样的男女即使说一千个“我爱您”,也无法达到破镜重圆,恢复家庭幸福和温暖。因为父母经常不在孩子身边,父子之爱、母女之爱这种亲情也遭到了破坏——爱是平日生活里一点一滴的浇灌和积累,不仅仅是寄钱给孩子买书、买衣服、买吃的玩的来维持感情。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很早学会了自理,并且学会了照顾他人,他们对父母的依赖比经常有父母陪伴并娇生惯养的孩子要少很多。他们喜欢读书,喜欢劳动,喜欢与小朋友一起玩,喜欢帮助长辈和比自己更小的弟弟妹妹……
当我看到那个他能侃侃而谈的时候,那么风趣,那么有文化的底蕴,文采是那么的出众,我被他迷恋了。而我呢,大脑里储存的词汇仍然那么有限。我冥思苦想,怎么样才能缩小这种差距呢?
于是,我想努力的多读书、多看书,
于是,我想通过上网阅读好文章、好作品,来扩大知识面。
于是,我来到了散文吧,并成为会员。
啪,一个雨滴落了来。一滴,两滴……,慢慢的就连成了线。雨滴争先恐后的跌落在路面上,瞬间就不见了踪影,也洒落了一地的相思。
燕子在云端穿来穿去,似一个从不停脚的过客,匆匆的来,又匆匆的去。
淅淅沥沥的雨,将小城氤氲在一片薄雾之中,似一位娇羞的姑娘,半遮着面,不肯露出它的真面容,凝眸处,淡淡的愁绪,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雨的溪流在心中游走,如绕梁三日的乐曲,滋润心中的每一个角落。
撑一把伞在雨中漫步,迎接雨的到来。伸出手和它们亲近一下,这些精灵们就在我的指尖上跳上跳下,诉说着它们满怀的心事。瑟瑟风中,又有谁懂它们。侧耳倾听 ,我仿佛触摸到了它们的灵魂。
我拿出一张CD――《拉赫玛尼诺夫演奏拉赫玛尼诺夫》,十分珍贵的音像资料,因为这是作曲家本人演奏的版本,录制于1934年,那时他已经六十多岁了。我们今天听到的音乐作品,由作曲家本人演奏的其实很少,即使有,也多半是现代主义作品。
幸而拉赫玛尼诺夫是浪漫主义时期最后一位大师,年代并不是很久远(1873-1943),因此我们才能听到这位大师的精彩演绎。
当我还在为社团的事而烦心时,第一个音符响起――是《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简称“拉二”,我最喜爱的音乐作品之一。
开头是一串高低相问的长音和弦,一种将人拉入深渊的感觉。是的,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总是那么的绝望,一种困于黑暗之中毫无光明的绝望,一种接近死亡的绝望。音符在挣扎,但挣扎也无力逃脱。
钢琴家的手指也在挣扎。拉赫玛尼诺夫患有一种遗传病,该病症状之一就是人高马大,手脚也非常大。拉赫玛尼诺夫的手能轻松横跨十二个琴键,中指有11~12厘米长,真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大。不过,也正是这种病症促成了他高超的钢琴技巧,他那只大手可以完美地控制所有的琴键,所有的技术都不成问题。于是乎,他的作品也是奇难无比,这首钢琴协奏曲据称是常规音乐作品中难度最高的,令许多演奏家望而却步。前苏联钢琴家霍洛维茨是当时少有的能胜任这部作品的演奏家,而拉赫玛尼诺夫这样评价他:“在技巧上,只有霍洛维茨能超越我,但是在内涵上他还有所欠缺。”那么霍洛维茨如何评价这部作品呢?他的说法非常风趣:“弹一遍‘拉二’所花费的力气相当于铲十吨煤所花的力气。”
一串飞快的双音下行把我拉了回来。确实,难以想象这是双音,我仿佛看见了钢琴家扭曲在一块儿的手指,而他的脸则扭曲得更厉害。
第二乐章开始了,一切都很平静,如同一段回忆。钢琴缓缓奏出一串分解和弦,曲调固然忧伤,但是真的很优美,美得让人陶醉,这如同适才它的绝望一样。这种纯净的美使人为之痴狂,不能自拔,特别是当你身处困境之中时,你会立即融入这种美,忘记你为之心烦的一切事情。
拉赫玛尼诺夫是俄罗斯人,那片位于北方的广阔无垠的土地孕育了他典型的俄罗斯气质。他有着俄罗斯人一贯的忧郁和冷峻,如同俄罗斯寒冷而漫长的冬季,甚至有些冷酷。他的抑郁性格除了与民族、地理环境有关,还与他早年丧失父母的经历有关。此外,在他二十几岁时,他以大作曲家的身份谱写出《第一交响曲》后受到了广泛的抨击,评论家说他守旧,没有前途。之后,他得了灵感障碍症,三年里竟然写不出一个音符。拉赫玛尼诺夫陷入失败的深渊无法自拔,列夫・托尔斯泰曾给他写信,帮助他疏通心理障碍。最后,在一个心理疾病专家的帮助下,他走出深渊,再次投入创作中去。
正是这样,拉赫玛尼诺夫才会如此钟情于“绝望”“死亡”等主题。
第三乐章是如此令人心潮澎湃。拉赫玛尼诺夫秉承着俄罗斯音乐的传统,宽广而宏大,如同俄罗斯辽阔望不到边际的平原。这音乐使人感到顿时海阔天空,心胸也宽广起来。第三乐章好似一场与命运的搏斗,十分铿锵有力,蕴藏着生命的力量。渐渐地,光明出现在眼前,黑暗退去。乐曲在一阵阵强有力的齐奏声中画上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