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谷雨诗句

谷雨诗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谷雨诗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谷雨诗句

谷雨诗句范文第1篇

首先恭祝《足俱》的各位老编和小编新年快乐,牛年大吉!去年12月10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我收到了个人信虫生涯的第100封回信,得到了费耶诺德队寄来的礼物。或许在那些高手看来,这根本就不足挂齿,但对于我这样的小虫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它不仅见证了我的成长,也标志着我将进入一个更高的阶段。能有今天的收获,我最想感谢的是《足俱》!

我是在《足俱》的“诱惑”下成为一名信虫的。从小就爱踢球的我,上初中时就开始订阅《足俱》了,每当看见那些“大虫”在“信虫部落”放送自己收获的球星签名、球队纪念品时,我非常羡慕,心总是痒痒的,也想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中。但无奈的是,那时的我根本没这个条件,既没有资金也没有技术指导。直到上了初三,我感觉自己的英语水平已经达到成为信虫的要求了,就开始尝试着给自己心爱的球队写信。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第一封信写给了“兵工厂”阿森纳,但当时过于兴奋,而且毫无经验,居然没写自己的地址,幸好我在信中留下了电子邮箱地址,所以俱乐部的工作人员发电邮来讯问我的通信地址,不久之后,我幸运地收到了第一封回信。拿到回信时的那种感觉,那份激动的心情,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形容。才迈出第一步就得到了回报,这令我信心大增,更加一往无前地朝着“信虫大道”迈进。

由于我接触网络的时间比较晚,而且受到父母的严格管教,不能像年长一点的信虫一样,上网查阅资料,和志同道合的网友交流,所以《足俱》成为了我唯一能咨询和获得经验的途径。每次拿到新一期的杂志,我必定先看“信虫部落”这个栏目,欣赏“信虫盟友”们收到的精美礼物,分享他们的喜悦,学习他们的经验,渐渐地,通过自己的摸索,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开始向更高的目标发起冲击。上高中以后,学习任务更重了,为了能适应紧张的高中生活,我将自己的信虫事业暂停了一年。升入高二后,课余时间更是少之又少,我也只能偶尔抽时间写信,但因为我在写信前的准备工作做得比较好,收获了不少自己非常满意的礼物。这一年多来,我不会像以前那样专挑回信率高的联赛或球队去信,而是更加注重信的质量,只给自己喜欢的球队和球星写信,信寄出之前会反复地斟酌并加以修改。无论球队回信与否,我享受的是自己与偶像沟通的乐趣。

最后,愿广大信虫朋友收获多多,也祝愿《足俱》“信虫部落”越办越好!感谢你们的陪伴,我会一直支持你们的!

谷雨诗句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古代汉语;比喻句;本体

比喻,古人说:“辟也者,举他物而以明之也。”(《墨子・小取》)“比喻能把印象增大增深,用两种东西的形态或性质,使读者心中多了些图景:人的闲情如娇花照水,我们心中便于人之外,又加了池畔娇花的一个可爱景色。”(老舍)比喻作为修辞格的一种,它能够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无论是在古代汉语或是在现代汉语中它都大量存在着。本文试从语法、语意的角度对古代汉语的比喻句作一探讨,从而发现古代汉语中无论比喻的类型,还是比喻的表述方式,都有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特点。并进一步揭示出古汉语中比喻句和比较句的区别。

一、比喻句的类型

“比喻是用跟甲事物本质不同但通过艺术的联想有相似点的乙事物来形容描绘甲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用来形容描绘的事物叫喻体,被描绘形容的事物叫本体,连接本体和喻体的词叫比喻词。从上面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作为一个比喻句,第一,要有本体和喻体。第二,本体和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两种事物。第三,本体和喻体之间要有相似点。其中,第二、三两点是比喻能够成立的主要条件。

归纳古代汉语比喻句的基本形式,大致有如下几种:

1.本体+比喻词+喻体 如,将军兼此三者,面目有光,唇如激丹、齿如齐贝。(《庄子・盗跖》)

2.本体+喻体 如,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论语・颜渊》)

3.本体+喻体+动作 如,嫂蛇行匍匐。(《战国策・秦策》)

第1种格式(本体+比喻词+喻体):本体、喻词、喻体都同时出现,是标准的比喻格式,无论是在古汉语或是在现代汉语中都是很常见的。(这里仅以古汉语为例)例如,

(1)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诗经・硕人》)

例(1)本体分别是“手、肤”,喻体分别是“柔荑、凝脂”,用“柔荑”和“凝脂”的形态来分别比喻“手”和“肤”的形态,十分贴切而形象。本体和喻体之间用喻词“如”来连接,且喻体是一个定中结构的词组。突出本体和喻体二者外在视觉形态上的相似性。

格式1中,喻词除了用“如”外,还可以用“若”“犹”“类”“似”“同”“象”“譬如”“譬于”等表比喻义的词语来替换。如,

(2)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庄子・北冥有鱼》)

(3)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六国论》)

以上例(2)(3)两个比喻句,分别用了不同的喻词来表示比喻,但我们在理解的时候这些不同的喻词都可以用“象”“如”来替换,结果也不会影响对句子的理解。

值得注意的是,格式1中在某一喻体难以把意思表达清楚的情况下,可以有几个喻体同时出现的情况。例如,

(4)其声鸣鸣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苏轼《赤壁赋》)

这个例子是对箫声的描绘。如果只写“其声鸣鸣然”,显然十分平淡,作者一连用了四个比喻,于是把箫声凄凉哀怨的特色描绘得淋漓尽致了。

总的来说,格式1(本体+比喻词+喻体)中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了,是直接明显地打比方,叫做明喻。以上4例都是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的明喻。此外,还有一种比喻,只出现本体和喻体而不用比喻词,只是把本体和喻体写成是主谓句式或对偶排比的句式。例如,

(5)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例(5)“闲愁”是本体,喻体是后面三句话。用“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来形象地表现出“闲愁”之多。

例(5)没有比喻词,但在理解时本体和喻体之间都可以而且只能加入“象”“如”一类的明喻词,重点突出其相似性,这类句子我们可以把它归入第1种格式中。

第2种格式(本体+喻体) 例如,

(6)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

(7)诸葛孔明者,卧龙也。(《三国志・诸葛亮传》)

例(6)本体分别是“君、庶人”,喻体分别是“舟、水”。把“君”说成是“舟”,把“庶人”说成是“水”,形象地道出了君民之间的关系。例(7)本体是“诸葛孔明”,喻体是“卧龙”,把诸葛孔明说成是卧龙,形象地描绘了一个学识渊博、善于捕捉事情先机的神人形象。

以上两例都是把被比喻的事物(本体)直接说成是某一事物(喻体),用名词谓语句(有人认为是用判断句的形式来表达比喻的内容)来表示比喻,叫做暗喻。它不是把本体和喻体说成相似而干脆说成相等,这样更强调突出了两者相似的地方。语气比格式 1的语气肯定。

第3种格式(本体+喻体+动作) 例如,

(8)射之,豕人立而啼。(《左传・壮公八年》)

(9)(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合响应。(贾谊《过秦论》)

例(8)“人立”,像人一样地站着。“人”既说明了主语“豕”的状态,又说明了谓语“立”的方式。

例(9)“云合响应”,像云彩那样地会合,像回声那样地呼应。“云”“响”分别表示动词“合”“应”的情态。

格式3中喻体为名词,并“以其所代表的人或物的某些特征比喻性地描绘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方式或情态。”喻体在句子中做了谓语动作的状语。“这个做状语的名词(即喻体)可译作‘像……一样地’‘像……似的’等。”这种格式是古代汉语中所特有的,也就是名词作状语表示比喻。

二、比喻句与比较句的区别

比较句就是表示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的事物在性状或程度上的差别的句子。其中被比较物和参照物在本质上是同类事物。而作为一个比喻句,第一,要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第二,本体和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两种事物,且要有相似点。

从对两种句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比喻句与比较句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1)从结构上看:首先,比喻有三要素,本体、喻体和比喻词,而在比较句中找不出来。其次,比喻句中本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两种事物,而在比较句中被比较物和参照物在本质上是同类事物。(2)从表达目的上看:比喻是为了使所描绘的人或事物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而比较则是为了通过对比从而得出利弊得失、程度轻重、大小差异等结果。例如,

(10)季氏富于周公。(《论语・先进》)

例(10)把“季氏”与“周公”相比,得出程度上的差异:季氏比周公富有。且被比较物(“季氏”)和参照物(“周公”)都是人。上述两例都是用“于”表示比较的,且表示比较点的词语(“少”“多”“富”)都显见于句子中。

总之,一个比喻句,我们可以从句子中找出本体、喻体和比喻词,并且本体和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两种事物。在表达目的上主要是为了描绘、说明事物,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而对于比较句,我们在句子中找不出本体、喻体和比喻词,只有被比较物和参照物,并且二者在本质上是同类事物。在表达目的上比较句是为了通过对比,得出利弊得失、程度轻重、大小差异、优劣高下等结果。并且不能在被比较物和参照物之间加入“象”“如”一类的词。

从古代汉语的语言实际出发,归纳了古代汉语比喻的几种主要形式,从中我们看到要辨别一个句子是否为比喻,不仅要看它在形式上是否符合比喻句的格式,是否存在比喻的四要素:本体、喻体、相似点和比喻词,还要看它在语法、语义上是否符合比喻的语法、语意特点。总之,要辨别比喻句不能只注重形式,还要从实际出发,做到形式和意义相结合,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以利于正确地理解文意。

参考文献:

[1]王希杰.修辞学通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420.

[2]史锡尧.现代汉语[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559.

谷雨诗句范文第3篇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 / 有约》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秋归辋川庄作》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高骈《山亭夏日》

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陶渊明《四时》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蔡确《夏日登车盖亭》

谷雨诗句范文第4篇

具体典故出自《国语》中的《齐语》

周庄王十一年,齐襄公亡。两个儿子:纠和小白都想先一步回都以继承父位。当时,管仲辅佐公子纠,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管仲为让纠先到,用计接近小白,一箭射中小白心窝。之后,管仲看见小白吐血,急忙逃走。其实管仲这一箭只射中小白的带钩,小白怕管仲再射,咬破舌尖,这才躲过一劫。

后来小白即位,就是齐桓公,而管仲被鲁国掳去。齐桓公不计前嫌,听从了鲍叔牙的建议,设法救出了管仲,并择良辰吉日亲自来到郊外迎接,这在春秋时代,是前所未有的,一时间齐国百姓纷纷为之动容。回到宫里,齐桓公与管仲促膝长谈,“连语三天三夜,字字投机,全不知倦”。又依管仲所言,重用五人,并拜管仲为相,尊其号曰仲父,恩礼在高国之上。管仲名夷吾,字仲,齐桓公为了表示对他的尊重。下命“不问贵贱,不许犯夷吾之名,皆称仲”,以字为敬也。齐桓公曰:国有大政,先告仲父,次及寡人。有所施行,一凭仲父裁决。

(来源:文章屋网 )

谷雨诗句范文第5篇

一件完整的玉具剑共有四部分,即首、镡、、。剑柄端饰称“首”,柄与剑身分界处称“镡”〔tan〕,即通称的“剑格”。剑鞘中部用以穿剑带之钮称“”,亦称“”。剑鞘末端的端饰称“”,亦称“”〔biao〕,它本来用铜制作,玉具剑则代之以玉。现介绍西安市考古出土及馆藏的一些玉具剑饰:

1. 战国・青白玉谷纹剑首

共两件,一件直径4.1厘米,厚1厘米;另一件直径5.7厘米,厚1.7厘米,1976年西安市未央区汉墓出土。

两件剑首均为圆饼状,剖面呈梯形。 剑首正面纹饰分内外两区。内外区边缘阴刻一周弦纹形成内外边廓。内区碾琢自由流畅的线刻勾云纹,中间有菱形网纹,其平面与剑首外缘齐平。外层采用减地法雕琢谷纹,每个突起谷纹的大小和尾线长短一致,刀法极为锋利。剑首背面中部凸起一圆台,周围为斜坡状。圆台中间有卯眼,用于插入剑柄。大的一件在卯眼外有三个穿孔斜向打入卯眼,用于插楔钉固定剑柄。

2. 汉・白玉镂空螭纹剑首

高6厘米,长8.3厘米,厚2.6厘米。1976年西安市未央区红旗机械厂出土。

剑首的底面平,有两圆孔为固定剑柄首用,须面及两侧面雕立体云里螭龙,其或回首攀腾,或曲体爬行,或云间飞跃,或静立云端,或驾云飞舞,另外还有形象不一的怪兽,活灵活现。其手法为立体雕、浮雕及镂空雕,通体流云翻滚,突出云中螭龙的形象。顶端的一只爬在云峰上,侧首俯视,眼目圆睁,口微张。其坚硬而有力的前爪蹬在云上,隆起的腿肌、浑圆的躯干、起伏的腹部似乎隐藏着一股无穷的力量,随时都可迸发出来。还有一螭龙翻云而过,头顶长须绞丝状,随云飘动,锐利尖爪紧紧抓住浮云,欲腾欲跃。其他的螭龙也是昂首怒目,作奔腾之势,似乎遇到了“对手”,准备前扑撕打,小怪兽躲藏到边际,畏惧螭龙,又怕掉出云外,回首下望紧抓云边。总体看,给人的印象是群螭闹天空的情节。螭群通体结构均为“S”形,具有曲线结构美,表现有节奏、有起伏的动态。以飘浮柔软云朵烘托螭龙,以对比夸张手法,体现欲要搏斗的场面。

3. 汉代白玉谷纹剑镡

长5.4厘米,宽2.7厘米,厚2.7厘米,1975年西安市雁塔区鱼化寨汉墓出土。

剑镡呈山字形,上部尖凸,下部内凹。侧视为菱形,中部上下不对称镂空。上半部镂空为椭方形,供剑柄穿过;下半部镂空为菱形,以卡剑身肩部。镡面满饰谷纹。剑镡,俗称剑格,为剑身与剑柄间的饰玉。

4. 汉代青白玉螭龙纹

长6.3厘米,宽3厘米,厚1.4厘米,1972年西安市阿房宫乡出土。

俯视为长方形,前后两端内卷,背有长方形銎用以穿插腰带。正面铲底浮雕一螭龙。螭龙腰身隐于云雾当中,回身置首于腰部上方,四肢的关节和分叉的尾部饰以弧线,背和周围以细阴线琢刻云纹,表现出螭龙在云雾中翻飞腾越的威猛之势。这种在螭龙身上琢刻细线的表现技法,是东汉螭龙的主要特点之一。

5. 汉代青白玉子母螭龙纹

长10.2厘米,宽2.5厘米,高2厘米。1983年西安市草滩乡张千户村出土。

俯视为长方形,前后两端内卷,背有长方形銎用以穿插腰带。正面高浮雕一对母子螭,二者造型、姿态基本相同,侧首相望,作奔戏状。大小螭龙的口部均镂空,嘴角钻孔,眼珠略下垂,眉上竖而内勾,鼻梁有两道阴刻平行弧线,耳如哈巴狗下垂,尾部穿云而过。头、肩、胯、尾的上部磨平,边缘以“游丝毛雕”式细阴线勾勒。雕琢此的玉料局部有糖色,作者采用“俏色”的技法,使大螭龙的头、肩显现出糖皮,为活灵活现的子母螭龙锦上添花。

6. 汉代青白玉兽面云纹

长7.9厘米,宽2.1厘米,厚1.1厘米,1981年西安市灞桥区新祝公社北窑大队出土。

俯视为矩形,前后两端内卷,背有长方形銎用以穿插腰带。正面纹饰采用压地隐起法雕琢。一端雕琢兽面,有双角大眼和口鼻。兽面的上部有沿轴线左右对称的二方连续式勾云纹,其间饰网纹或平行的折曲线,两侧边缘各一道阴线刻出边廓。另一端阴刻折曲几何纹,上下各一道阴线为界。两端和中部的纹饰看似独立,实为一完整的兽纹。一端的兽面为其首,轴线为背脊,云纹图案为身上的斑纹,另一端的几何纹是其尾部。

7. 汉代白玉螭纹 〔bi〕

高5.6厘米,上长5.2厘米,下长7.3厘米,厚2.6厘米,1983年西安市未央区红旗机械厂工地出土。

略呈梯形,剖面为长橄榄形。两面均浮雕螭纹。一面浅浮雕一云中螭龙,螭躯呈斜“Ω”形,云雾从腰间穿过。螭首上仰,眉上竖而内勾,眼珠略下垂,鼻梁有阴刻双弧线,短耳竖立,长鬃卷曲,由颈至尾一道阴线示背脊,肩胯饰卷云纹,尾呈绞丝形。螭龙周围铲地浮雕和阴刻数朵云纹,面一周边廓较厚。的另一面高浮雕一大一小两只螭龙,其形态与前述螭龙基本相同,体呈“S”形。两只螭龙共衔一条绶带,绶带从小螭龙身下的云雾中穿过,螭龙飞腾和绶带漂浮的动感十分强烈。这一面有三个角的近缘处有阴刻线,以示边廓。的上方有一卯眼,用于穿销与剑鞘头相接。

8. 清代白玉仔料螭龙鸟纹剑首

长4.8厘米,上宽3.3厘米,下宽2.6厘米,厚1.5厘米。

剑首呈梯形,上下边棱有三个扉牙,扉牙中部有一道槽。前后两面分别浮雕螭龙纹与凤鸟纹,四周以阴线刻出梯形边框。螭龙头部呈椭圆形,圆眼弯眉,耳下垂。胸部圆挺,身体较直,尾卷曲。前肢双双前伸,后肢一前一后。另一面的凤鸟采侧面站立姿,尖喙微勾,眼梢较长,长冠后抿,翅张尾翘,身上以卷云纹和折曲纹表示羽毛。此剑首上螭龙鸟纹均为仿秦汉同类纹饰雕琢,但从轮廓线条来看,在转折处尖锐,弯转处圆弧饱满,为典型的清代玉雕表现技法。

9. 清代白玉兽纹

长6.8厘米,宽2.5厘米,高1.3厘米。

俯视为矩形,前后两端内卷,背有长方形銎用以穿插腰带。正面铲地浮雕两对一大一小的兽纹,大的在中间,小的在两端,两两追尾环绕。大小四只兽,均头大、身小,无四肢,身躯呈“U”形,周围有水波纹,似在水中回游嬉戏。两对兽纹造型相仿,略有区别。左边一对:大兽的头似侧面鸟首,椭圆眼,眼梢较长,尖喙;小兽头部略方,面、额、角呈三级台阶形。面部呈梯形,只有一对圆涡代表眼睛;额头平,与颈部等宽;两只“U”形角直竖。右边一对:大兽的头似侧面鸭首,圆眼,长嘴;小兽的形态与左边一只相仿,只是面部呈三角形。整个画面布局对称,动感十足,刀法硬朗明快,碾琢抛光精细,艺术性与实用性完美统一。

10. 清代蛇纹石大理岩兽纹

相关期刊更多

中华文化画报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控制与决策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致富天地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云南省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