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楼市调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放松楼市调控无疑是短期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最简单、最直接、最见效快的方法,也是以往一直在走的老路。但在保增长的目标下,我们是否会再一次回到过去的老路上?笔者以为,这种担忧完全可以理解,但其变为现实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最重要的一点是,新一届政府对经济放缓的容忍度已经明显提升。从“保增长”到“稳增长”,过去的一段时期我们对增长和转型总是那么纠结,但新一届政府开始后,“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或许会有新的突破。中央高层的一系列表态清晰地释放了如下信号:政府以容忍经济增长放缓为代价来推进经济转型的决心已定。再度放松房地产调控与中央决心“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大方向相悖。
其次,如果考虑到中国房地产市场业已存在的潜在高风险,奢谈放松楼市调控恐也为时尚早。中国房价之所以越调越涨,除工业化和城镇化推动的刚需大幅增长客观性因素外,市场流动性大又缺乏投资方向是宏观层面的重要影响因素。不断膨胀的投资需求在以数字政绩为取向的地方政府的配合下不断放大。如果只看到房地产发展所带动的GDP增长,而无视真实住房消费能力和资金支撑能力,任由房地产行业成为地方政府树立政绩的工具,则不断做大的中国经济大起大落的波动只怕不会只有2008年那一次。
今年4月份来,越调越高的地产市场泡沫风险已成为外资机构看空中国的三大因素之一,不去促进地产市场的软着陆,反而放松调控,无疑是给本已风声鹤唳的地产市场添柴拱火。目前外资想要“做空中国”可能确实很难,但其理由不能轻视,如果总把“做空中国”当作笑谈嗤之以鼻,甚至火上浇油,相信潮水退去时,自然会知道到底是谁在裸泳。
最后,如果仅从中国产业升级的角度看,也急需地产市场尽快软着陆。不断把地产这根“柱子”做大,不但会加大中国金融的系统性风险,还会阻碍中国经济的转型。虚拟经济太火,实体经济只好遭殃。过去中国经济对房地产的过度依赖,直接导致了今天所面临的经济困局:一是房价的飙升直接造成了企业人力成本和土地成本的快速上升,蚕食了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比较优势;二是房价的飙升抽空了实体经济的资金,导致很多中小企业错失了产业升级的良机。炒房比做实业挣钱,谁还有心思做实业呢?三是畸高的房价是导致消费不振的罪魁祸首。“买一套房子就当一辈子房奴”,“一套房子摧毁一个中产家庭”,欲振消费提内需又谈何容易。
总之,抛弃楼市调控放松的幻想,不仅是现在的选择,也应该是未来的选择。近期持续的土地成交高溢价,已经给未来房地产价格上涨造成了很糟糕的预期,如果再放松调控,无疑是给本已上涨的预期继续加码,如此循环下去,只会把房地产进一步推向“大到不能倒”的局面。而当最终的这些投资需求转化成市场的产品供给之时,则中国房地产可能陷入极其不利的境地。从这个意义上讲,目前紧要的是进一步细化调控政策以调控上涨预期,而不是相反。可以幻想的是调控手段的科学化,而非放松甚至放弃。
(作者为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执行院长)
制约多,休闲难
国家旅游局报告 中国人休闲时间少
5月19日,国家旅游局首次《中国国民休闲状况调查报告》。报告显示,中国国民工作日空闲时间仅3小时,占全天的13.15%,远低于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23.9%的平均值。
国人目前为何休闲不起?首先,受收入水平的制约。当人们的收入水平较低时,休闲的机会成本较高,工作的替代效应就会占主导,此时人们会选择更多工作时间而牺牲休闲。当收入水平较高时,工资率增长的边际效应降低,工作的补偿效应就会占主导,人们对休闲的需求就会增加。与发达国家相比,国人目前仍处在工作替代效应让位于工作补偿效应的阶段。
其次,受法制环境的制约。我国对劳动者的保障还存在法律缺失、监督不力等问题。在实际工作中,雇佣方处于强势位置,劳动者缺乏话语权,8小时工作制、带薪休假等制度往往无法真正落实。
最后,受休闲环境的制约。休闲设施不佳、交通不便、景点含金量低,自然会削弱国民休闲消费的欲望。
大力发展休闲产业、开辟休闲消费之路,应是我国今后提振内需和促进产业转型的一次大好机会,而尽快削平上述三个因素的制约应是需要迈出的第一步。
(作者陈金保为经济学博士)
稽查风暴莫一刮而过
肖钢上任两月 证监会掀起稽查风暴翻旧案查10公司
近期,中国证监会掀起了雷厉风行的稽查风暴,集中翻查旧案。
广大投资者对此莫不拍手称快。对于投资者而言,资本市场创新等业务固然可以拓宽投资范围与渠道,但在当前造假盛行、欺诈成风的市场环境下,如何确保让那些真正有投资价值的公司上市,淘汰掉企图浑水摸鱼的不合格公司,才是解决当前A股问题的关键所在。
在拍手称赞的同时,不少投资者也有几许担忧:一是惩罚力度不大。此前万福生科事件中,尽管平安证券被开出自2004年保荐制度出台以来最严厉罚单,但涉嫌造假的上市公司却只处以30万元人民币的罚款,且监管机构称其尚不触及终止上市的条件,没有退市迹象。由于公司退市涉及到大量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如何在保护投资者利益的情况下加大惩处力度,也是摆在监管机构面前的难题。
二是稽查风暴是否只是“一刮而过”。过去监管机构往往针对特定事件来掀起审查风暴。据传此次审查很可能是在为即将重启的IPO正本清源。但对A股市场来说,一阵风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持续性地加大监管力度,重塑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加强制度建设,才是长远之道。
(作者刘晓婷为长江商学院研究员)
毒大米
检测发现趋于主动 扭捏和推诿扯皮仍然存在
近期毒大米事件持续发酵,引发广泛关注。如何解决食品相关监管部门在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缺失,杜绝此类事件的频频发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对于食品监管部门来说,食品安全的“查”只是开始,“处”才真正管用。以往食品安全问题多由媒体揭发,此次毒大米问题则是由广州监管部门检测发现,在事件起因上趋于主动,但在检测结果的公布表现出的扭捏、“欲说还休”,仍令公众有些不满。对于关乎人们日常生活甚至生命安全的食品安全问题,监管部门只有在严格监查的基础上重拳出击,不姑息,不纵容,依照法律严格处罚,才能真正起到惩戒问题企业,警醒相关企业的作用。
中国的楼市似乎遭遇了这样一个怪圈,越调控房价反而越高。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调控屡屡失效呢?
我们将其归结为五个方面的原因,主要包括刚性需求和投资性需求旺盛,地价攀高,房地产开发商暂无资金链断裂之忧,长期的负利率状态,以及房地产市场供应结构不合理、保障性住房缺少等。
但中央政府并未打算放松调控,目前只是因为调控叠加效应还没有完全显现,成交量的萎缩最终还是会导致开发商资金吃紧。因此可以预见,未来房价回归理性状态指日可待。
需求不因调控而“退烧”
调控并未使得需求“退烧”。不管是刚性需求,还是投资性需求,在调控期间,仍然存在而且热情高涨。
据了解,仅上海市,最近几年来每年有超过10万对新人结婚。如2008年在民政部门登记结婚的有13.89万对,2009年则达到14.74万对,这些基本上都会转化为有效市场需求。假设其中有八成新人购房,那么仅2009年对楼市交易量的贡献就达到了11.8万套,占整个住宅市场交易量的两成多。
今年楼市虽然经历调控,但并未让刚性需求者放弃购房计划,充其量只是推迟置业时间而已,北京华远集团总裁任志强把这种情形比喻成为“摁在水里的气球”。包括“限购令”、“限贷令”以及“限外令”等行政干预色彩严重的调控措施,使得包括改善型等刚性需求者的购房成本大增,同时调控给市场造成价格回落的预期,因此在短时间内的确会造成交易萎缩的现象。中原集团地产研究中心最近的一份行业研究报告预计,2010年全年一线城市新房成交量同比降幅在5成以上,其中北京和深圳降幅约5成,上海和广州达6~7成。
从长期来看,由城市化进程带来的新增增量,仍然如同一头饥饿的猛兽,在疯狂吞噬房地产市场的供应。蔡为民表示,2010年全年大约有将近1400万农村人口进城,这给房地产市场带来的需求是巨大的。目前中国的城市化比例为42%,而西方发达国家则已达到80%以上,可见中周的城市化进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负利率下买房才是硬道理
我们正经历着一个负利率周期。当负利率成为常态的时候,民间资金出于保值增值诉求,包括不动产在内的资产成为民间资金觊觎的对象。
所谓负利率,是指通货膨胀率高过银行存款利率。2010年2月份CPI同比增长2.7%,而银行一年期利率是2.25%,宣告了负利率周期的到来。这种情形下,如果你只把钱存在银行里,会发现财富不但没有增加,反而随着物价的上涨缩水了。这就是所谓的存款实际收益为“负”的负利率现象。
为什么资金会看重不动产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廖英敏这样向记者分析道,存入银行钱要贬值,边际投资报酬率为负,存得越多赔得越多,投资股市也不一定能够赚钱,而投资房产却最为稳妥实在,可规避高通胀,因此不动产成为资金追捧的对象则不足为怪了。
从历史经验来看,负利率周期内,投资房产的意愿会大大增强。从2007年2月至2008年10月负利率周期与住房销售价格指数看,两者呈明显的相关性,负利率的出现会催生房价的走高。
在2010年年底,央行两次加息,银行一年期利率达到2.75%,虽然市场普遍认为CPI可能会回落到5%以内,但高于2.75%已是铁板钉钉。2011年还会维持负利率吗?复旦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尹伯成教授表示可能性非常大。
不过,随着中国进入加息通道,未来居民储蓄负利率的状况将得到一定的改善,对抑制房产投资性需求将起到一定的作用。
土地财政依赖症暂无药可救
面粉(土地)又涨价了,面包(商品房)还能跌价吗?面对土地价格不断上涨的格局,购房者心中发出这样的疑问。
2010年,经历着“新国十条”和“国五条”的宏观调控,土地出让市场的热度却未有冷却迹象。特别是临近年底,年度出让计划尚未完成的城市大规模集中推地,使土地市场再现火热景象。
2010年政府加大土地供应,土地购置面积大幅增长,超过2007年峰值水平。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1~10月,全国土地购置面积约3.28万公顷,2009年同期约为2.41万公顷,增幅超过3成;2007年同期约为3.14万公顷。分区域来看,2010年东部土地购置面积增长较快,同比增长分别为东部53%、中部26%、西部20%。2010年1-10月份土地购置费较2009年同期激增7成,整体地价水平迅速走高。分区域来看,东部和中部的土地购置费增长较快,同比增长分别为东部89%、中部67%、西部43%(具体可见表1)。
上述数据表明,东部地区仍然保持领先的发展地位,而中部地区土地价格增长明显,处于强劲发展期。
其中最为引人关注的还是楼面价整体上涨。从各城市平均溢价率来看,一线城市普遍下降,二线城市普遍提升。从各城市平均楼面地价来看,整体处于上升趋势。由于上海、广州今年推出大量保障性住宅建设用地,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平均楼面价格,因而一线城市仅北京增长,但二线城市增长态势非常明显(具体见表2)。
土地成交面积的增加,以及价格的上涨,其根本原因在于土地财政依赖症。尹伯成表示,土地财政已经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对土地财政依赖程度更深。
在尹伯成看来,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使得它们根本就不愿意看到房价降下来。“如果房价降下来了,土地还能卖到更高的价钱吗?土地卖不出高价,地方财政收入就会受到影响。”他说。因此在降房价和保证财政收入这个问题上,地方政府更加倾向于选择后者。更让人担忧的是,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即经济转型尚未完成之前,还找不到可以取代土地财政的其他方式。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土地管理系主任、土地政策与制度研究中心主任叶剑平教授分析指出,今年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为两万亿元,2010年地方的融资要有近10万亿元,也就是说靠土地去融资的话,相当于它的地方财政收入的5倍。实际上就是地方的收入能力放大了5倍。这都来自银行的贷款。如果未来的地方收益下降,比如说高价的土地卖不出去的时候,就形成了坏账,会导致金融危机。而一旦这种假设出现,就会导致产生“中国式次贷危机。”
但地方政府同时又面临两难境地。中央要求建设保障性住宅,这些钱必须从卖地中取得。“如果卖不出高价,地方政府哪来的钱建设保障性住房呢?”尹伯成反问。
开发商不差钱
目前开发商还“不差钱”,所以他们可以撑更长的时间。
在490期封面文章《何时买房》中,我们对
所有上市房产开发企业的资金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到2010年第三季度,总体141家公司其货币资金总额达到了2102亿元。也就是说,有了这些钱“打底”,开发商降价促销的意愿大大降低。
从另外一个层面来看,今年楼市开发仍然处于高速增长阶段,这也说明房地产开发资金充裕
根据同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表明,在2010年1~11月,全国房地产投资完成4.27万亿元,其中住宅投资完成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幅分别达到36.5%和34.2%。任志强近期在自己的博客中也对2010年全国楼市投资情况作了,一个总结,其中就提到在2010年,整个房地产行业保持了25%以上的投资增长,并且是所有产业中唯一一个高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行业。
任志强还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即银行信贷的总量压缩了,但房地产行业月均所获得的贷款额却增加了。他这样写道:虽然全年公开资本市场的融资减少了,但全年开发企业的到位资金首次突破了6万亿元,远远大于已经完成的4万多亿元的投资额,保留着充分的发展余地。
供应结构不合理
供应结构的不合理,使得原本不具备购房能力,或者购房能力不足的人群,也被强迫进入市场。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市场供应紧张,并由此对房价形成支撑作用。
针对目前这种状况,尹伯成不无遗憾地说:“如果5年前政府就重视保障性住房建设,也不至于会出现目前这种情况。”他所说的“这种情况”,即是指房价不断攀高,从而招致从严调控。
在此之前,地方政府不太重视保障性住房和普通住房的建设开发,甚至有地方政府居然阳奉阴违,公布了中低价房建设计划却不实行。但东部沿海城市以及各个省份的中心城市,外来流动人口数量巨大,因而形成有着实际购房需求的群体,数量也很庞大。加上本地中低收入人群,也迫于无奈进入商晶房市场。各种力量形成合力,从而对房价形成了强力支撑。
中国指数研究院副院长陈晟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在2008年之前,全国用于保障性住房的投资只有80亿元,而当年整个房地产市场销售额却达到了4万亿元,仅仅只有它的千分之二。
陈晟说:“虽然从2008年开始在保障性住房方面进行投入,但当年仅完成20%。2009年的完成情况也不是很理想。直到2010年才彻底得到改善。”由此看来,住房供应结构不合理的格局,在目前仍然会存在。
根据“新围十条”规定,新批土地中明确保障性住房、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的建设数量和比例,这三类住房用地不低于住房建设用地供应总量的70%,并优先保证供应。陈晟表示,从目前的执行情况来看,各地基本上还是按照宏观调控政策在执行。但政策真正发挥作用,还要等待一年半的时间。“根据开发建设周期来推算,从拍得土地到最终商品房上市销售,需要1.5`2年时间。”陈晟说。
专家预测,住房供应结构完全实现调整,即“三类房”市场供应比例达到70%,还需等到“十二五”规划实施中期,也就是2013年前后。
一线城市房价或率先调整
在2011年,调控措施的叠加效应将不断显现并完全释放出来,而观望造成的成交量的萎缩最终还是会导致开发商资金吃紧。由此导致房价调整局面出现。
中原集团研究中心预测,就供应方面而言,在最近一轮开发建设周期内,潜在的住宅供应将有大幅增加。同时,开发商资金状况在融资全面收紧后将更加依赖销售回款。这些均表明2011年住宅的实际供应量将有明显提升。需求方面,此轮政策调控的重点是遏制投资、投机需求,“限购令”的实施更令市场以自住需求为主,从而导致2011年住宅成交量大幅提高的可能性很小。
然而,“三大动力”的衰减乃至丧失也正同时发生于中国,使得中国经济面临三十年未见之大变局,搞不好中国经济不仅可能出现二次触底,还可能陷于长期低速增长,从而辉煌不再。
一是金融危机后,美国的泡沫破灭、市场萧条从而导致中国出口狂跌,而今后一段时间即便恢复性反弹也很难像过去那样高速增长,如此出口的发动机将风光不再。这一点显而易见。
二是人口红利也正步入尾声,中国业已进入初步老龄化的时期,劳动力的国际竞争力正在成为过去。事实上,相比于越南等地,中国的劳动力已经越来越谈不上“价廉物美”。目前,90年后新劳工已开始登台亮相,但其工作态度远不及60、70年代,甚至比不上80后,而各种要求和毛病无疑比前辈们多得多。人口红利还未完全消失但正在快速消失,如近年来小学和中学招生招不到人就是一个信号,人口负债时代将逐渐来临。这不仅意味着中国制造已经面临挑战,红火的消费也将逐渐面临挑战。
第三当然就是房地产,过去这些年房地产行业犹如鸦片,中国房地产的泡沫成为经济的强力驱动,几令中国人疯狂,也几令中国经济也疯狂。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近期,因为楼市问题日益政治化,成为动摇民众对于政府公信力信心的最大挑战,政府不得不断然调控。楼市的严厉调控再加货币与金融的收缩宛如铁腕一击,终于遏止了2010年可能继续上演的楼市疯狂,一线城市楼市交易量雪崩式地下降,楼价未来亦势必出现回调,中国政府正被迫走上“戒毒”的道路。
当前,楼市调控中各方面的博弈并未停止。开发商左顾右盼,期望出现奇迹;投机资本则伺机进入商业地产和二三线城市继续兴风作浪;买楼者则不相信楼市将真正进入平稳格局而只是抱短暂的观望态度;地方政府的楼市调控政策犹抱琵琶半遮面;银行开始测算楼价下降的承受能力;中央政府则显然密切观察市场表现及各方面的反应……
许多人预期,中国的楼市还将反弹,正如太阳必将升起。然而,中国房地产问题已经政治化,成为中国社会与政治不和谐的关键因素,这意味着政府已没有退路,也没有选择,甚至容不得商量和犹豫。中国政府再也不可能像过去那样依赖房地产来支撑经济增长,中国政府必须痛下决心像戒毒一样“quit(戒)”掉对房地产的依赖。因此,本轮楼市的铁腕调控只能算是万里走了第一步,接下来,政府应该尽最大的努力避免重演以往“调控一放松”的怪圈。
看点一:调控政策从严从紧 更具针对性
针对近期市场预期的变化,《通知》关于限购、限贷等要求,体现出从严从紧的特点。比如对于已实施限购措施的城市,要求进一步完善现行住房限购措施。明确指出“限购区域应覆盖城市全部行政区域;限购住房类型应包括所有新建商品住房和二手住房;购房资格审查环节应前移至签订购房合同(认购)前”等。其中“其他城市出现房价过快上涨情况的,省级人民政府应要求其及时采取限购等措施”,意味着限购范围有扩大的可能。
对于二套房贷政策,体现出差异化要求的特点,没有统一要求提高首付款比例和贷款利率,而是要求“对房价上涨过快的城市,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可根据城市人民政府新建商品住房价格控制目标和政策要求,进一步提高第二套住房贷款的首付款比例和贷款利率。”
另外,税收的调节作用加大。政策首次明确二手房交易中的个人所得税将会严格按照个人所得的20%征收,这将会增大交易成本,对二手房市场将会产生明显影响。
链家地产市场研究部张旭表示,整体来看,新一轮的调控政策在信贷、税费等市场调控措施以及行政性调控措施方面均有所加强,将促使购房者预期出现明显转向,特别是对于前期房价上涨较快的一线城市,这种市场反转可能会表现得更为明显。同时,调控更加趋向差异化,针对不同区域的市场特征,政策更有针对性。
看点二:加强预期管理 重视信息公开
从近年来几次房地产市场起伏的情况来看,市场预期的不稳定性是其中的关键因素之一。《通知》此次明确提出加强预期管理。一方面是要求及时公布信息,《通知》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市场监测和研究分析,及时主动商品住房建设、交易及房价、房租等方面的权威信息,正确解读市场走势和有关调控政策措施。另一方面,对涉及房地产市场的不实信息,要及时、主动澄清。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朱中一说,无论是涉及短期调控措施还是关乎长期制度建设,只有及时将政策走向、市场供求关系等信息向群众传递清楚,并且坚决遏制各种曲解调控意图、触碰调控底线和红线的行为,严防投机和投资性需求跟风炒作造成的市场混乱,最终形成稳定的市场预期,才有助于百姓理性消费,巩固调控成果。
看点三:公布工作时间表 加强社会监督
《通知》中有几个时间表令人关注。
——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省会城市(除拉萨外),要按照保持房价基本稳定的原则,制定本地区年度新建商品住房(不含保障性住房)价格控制目标,并于一季度向社会公布。
——市、县人民政府应于一季度公布年度住房用地供应计划。
——2013年底前,地级以上城市要把符合条件的、有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当地住房保障范围。
——大力推进城镇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建设,到“十二五”期末,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原则上要实现联网。
当然,现场最吸引眼球的当属楼市传媒自主创建的国内首个IPAD房产客户端――“i楼市”的亮相。“i楼市”以全新的IT媒介语汇,将传统媒体与广告宣传更有机地结合,为楼盘展示及IPAD渠道营销提供了更高端互动的创新形态。
为迎合新媒体的出现,充分借助IT互联网媒体传播以及互动的功能效用,迎合IPAD等新媒体终端高端客户之需求,楼市传媒经过研发于2011年4月7日正式推出国内首个房产门户客户端――“i楼市”。为楼盘在最新高端的媒体界面提供推广宣传平台,为楼盘提供全新理念的集平面、三维、实景视像于一体,并且具有房源搜寻、比较功能的IPAD时尚客户端展示形式。除此之外,楼市传媒还担当起了房产媒体微博推广的“吃螃蟹者”角色。以微博为传播渠道,将以往广为采用的地产活动营销赋予了全新的理念。
“就房地产行业来说,在政策压头、预计房产交易量将大幅度滑落的紧迫形势下,房产营销今年必然要发生质的变化。精准营销将会更加突显其地位和效用,而对应精准营销的新媒体――微博和IPAD,再辅之以CRM客户资源管理和营销,将成为行业最有效的营销手段。”蔡鸿岩介绍说。
薛蛮子:移动未来是大趋势
从楼市角度来说,我认为个人品牌远远大于公司官方品牌,比如潘石屹的个人品牌远远大于SOHO。在这个时代,口碑营销非常重要。对于买房子的人来说,朋友问的评价所产生的效果远远大于开发商所做的宣传。
iPad和其他的手机,将来一定是三合一的发展趋势,电视、计算机和手机一定是共通的。电视做到再小,也不能扛着走,只有随身性和便捷性合二为一才是赢家。今后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手机用户还会增加。现在是8亿人拥有手机,在不久的将来会达到1 0亿人,很多人会拥有2部手机。人们通过手机上网,不断从网上搜索更多信息,除此之外,它还具有巨大的社交功能。比如我要了解一个小区,这个小区有不少人是我的QQ朋友,他会第一时间给我发很多信息,小区环境怎么样、交通方不方便,这些细节是别人发现不了的。我觉得社交搜索方面是了不起的力量,我们现在只是用到了冰山一角。
孟宪民:为新媒体营销提供技术支持
我们一直以为做产品的人需要用很长时间来唤醒使用者,但现在我看到做应用的人已经走在前面,而且做得非常有声有色。我们公司在新媒体方面走得比较快,产品研发也有三四年的时间了。现在我们在做通讯和媒体合作的事情。通讯和媒体一个是复制功能,一个是分发功能;一个是做内容表现,一个是做到达客户的到达。你们在做的是媒体和计算机的合作的事情,我们现在可以去研究,如何让内容高效到达、保密到达,客户某些身份权利能够得到保证。在这方面我们可以提供技术上的支持。
我们也在关注不同的合作机会,我们跟三个运营商,包括iPad整体合作得都很好。移动未来是一个趋势,我们在设想把很多商业橱窗改成显示屏,不但内容可以到达,我们客户也有橱窗可以遥控、可以发言,也可以下载。微博、网络已经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一个新技术的成功应用,可以让地产营销带来巨大变化。
李雪凇:利用移动互联网搜集房产信息
我给大家带来我们的一款产品,名字叫拇指新房,这款产品今年3月19日上线,收录了整个城市将近2000个新房源,现在还在不断地进行调试。有三个原因促成我去开发这个产品:第一个原因是我发现,在美国利用移动互联网来进行找房、寻房、了解房子的系统已经非常成熟,这个趋势一定会蔓延到国内来,成为我们的一个未来的趋势;第二个原因是地产营销领域遇到很多困境,传统的售楼书虽然详细却很庞杂,有时你想把需要的信息找出来,你都找不着,因为它没有网络上面的搜索功能,也不能随时调用随时存储;第三个原因是薛蛮子老先生跟我说,移动互联网就是未来,给我们指明了方向。
现在你下载一个拇指新房,一个手机就可以把基本信息搞定,我们不仅可以找到新房,还可以随时随地比较,相信这款软件会给大家带来福音。
蔡鸿岩:积极应对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传统的地产营销的概念和我们今天看到的营销和借助的手段完全不同,已经进入一个跨越式阶段。如果说互联网对报纸形成冲击的话,iPad移动平板电脑的诞生对传统电脑也是一个冲击。无论是媒体还是企业,都要主动去积极应对这样的技术改变,只有去谋求更多合作,我们才能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