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钱塘江潮水

钱塘江潮水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钱塘江潮水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钱塘江潮水范文第1篇

1、“潮头高度可达3、5米,潮差可达9米”一句运用的说明方法是列数字。

2、“每年的春分和秋分”时,“引潮力特别大”是因为地球、月球和太阳三者几乎在一条直线上。

3、文中相继列举“100公里”、“30公里”、“3公里”这些数字,是为了具体而清楚地说明钱塘江口地理形势有钱塘江河口向西大幅度收缩,江面突然束狭的特点。

4、“澉浦附近的河床底部又有一道南北相连的沙坎,像门槛一样”这一句中,用“南北”的根据是江水是由西向东流的沙坝门槛。这是一个比喻句,把沙坝比作门槛。

5、“叠”字可以解释为:①轮流;②配合;③一次又一次;④一层加一层。文中“叠加”的“叠”,其解释应选第④项。

6、文末“潮水更加汹涌”的原因是(B)

A、江面束狭,沙坎阻拦B、水量丰富,海潮顶托

C、江面束狭,海潮顶托D、水量丰富,沙坎阻拦

7、这段文字中,从“钱塘江口的入海处”到“抬高水面的作用”,说明钱塘江河口有特定的地理形势;从“农历七、八月”到“形成钱塘江的奇观”,说明钱塘江河口有特定的气象水文条件。

8、这段文字主要写(D)

A、壮观的钱塘潮汹涌奔腾的景象

B、壮观的钱塘潮给人的深刻印象

C、壮观的钱塘潮与气象天文的关系

D、壮观的钱塘潮形成的原因附:钱塘潮原文:

钱塘江潮水范文第2篇

关键词:AIS航标 涌潮监测 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P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12-269-02

1 钱塘江的潮汐形成

钱江潮汐是海洋潮汐的一部分,是海水震动的潮波和天体中太阳与月亮的引潮力两部分结合而形成;钱塘江口的地理位置和形状所决定,钱塘江平面呈喇叭形,内窄外宽,杭州湾口(南汇嘴到镇海),其宽度达100多公里,而杭州闸口江面仅一公里宽。纵部面:杭州湾到窄浦平坦,从窄浦开始,约0.01%-0.02%的坡度向上抬升,四工段一带河床为最高,此后约0.006%倒坡向上游降低,河床纵向抬起形成巨大的沙坎,当外海的潮波进入河口受到河口地形的压缩,受到水下沙坎的磨擦阻力,这种阻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潮波动力仍有力量使潮波向前推进,但其前波产生直立的变形现象,最后形成闻名世界的钱江潮。但由于气候的变化,每年降雨量的不同,流经不同,台风的影响等因素,钱塘江沙坎高程不同,淤积和河床、浅滩变化多端,故而造成有些年份潮水较少,有些年份潮水较大,这就是钱江涌潮的成因和演变过程及其规律。因此针对船舶通航安全的涌潮监测,就显得非常重要。

2 钱塘江的涌潮情况

据钱塘江海事部门的监测统计,钱塘江平均每年涌潮的天数就达270天左右,占全年天数的74%,而2013年的钱江潮特点早、乱、大,2013年上半年度钱塘江报潮天数达130天,农历初三潮高就达1.8米(早),而6月27日早潮(农历五月二十日)(乱),潮高更是达到了3.4米(大),也是9年来同期监测到的最大潮高。

3 海事部门监测钱塘江涌潮情况的发展历史

为做好监测和报潮工作,在1959年以前,隶属杭州交通部门的钱江航管处,靠派航政工作人员在潮水来之前1小时进行防潮宣传:“潮水快要来了,请待装卸的所有船舶立即做好防潮安全工作”,这就是钱江最早的原始叫潮方法。1972年开始改变了人工沿江徒步叫潮方法,利用港监艇叫潮,这一叫潮形式一直延续到1989年。90年代初,钱江航运管理所与省气象台签订了气象有偿服务合同,由省气象台及时提供台风、大风等恶劣天气的警报,并使用了气象警报接收器,及时了解气象变化情况。钱江所于1989年又采用了强有力的措施,强调航行在钱塘江的每艘船舶必须配备一台涌潮警报接收器,钱江所建立了赭山水纹站报潮点、七堡报潮点,通过人工观测,站点潮到报告的形式,将涌潮经过的时间,潮高信息传送给所属的海月桥信号台,海月桥信号台再通过涌潮发射机并预报涌潮情况,使航行在钱江的船舶能及时掌握信息,该办法一直沿用至今。进入科技社会的今天,海事部门涌潮监测工作的转型发展再次被提上议事日程,AIS航标技术在钱塘江涌潮监测方面的运用或将成为现实。

4 AIS航标技术介绍

4.1 AIS航标功能

为了更好、更快地发展和管理内河航运,当前船舶和钱塘江海事管理部门所需要的信息主要有:航道尺度信息、水文信息、气象信息等信息。航道尺度信息可以由航标本身进行标识。

4.1.1 水文信息

影响船舶航行安全的水文信息主要包括水流速度、方向和水深。水流速度过大时将会对船舶的操纵和避碰产生不利的影响;流向变化预示着潮水变化情况。水深涨幅信息可以在潮水监测中提供潮涌高度情况,而当河道水深较浅时会引起船舶搁浅等危险,及时将水文信息发送给船舶及海事监管部门将能减少和避免事故的发生。

4.1.2 气象信息

能见度和风速的变化将会影响到船舶的航行安全,当能见度很低或者风力较大时,如果不及时对航道进行管制,就可能会发生溢油及撞船事故,造成人员死伤及财产损失,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4.1.3 定位和识别信息

航标受到船舶的碰撞或者大风和急流的影响发生移位和由于航道随着潮水涨落,漂移范围超过了设定的允许航标偏差距离时可进行定位,甚至识别碰撞航标船舶的基本数据信息。

4.2 AIS航标的信息采集与传输

AIS航标包括AIS功能模块与传感器信息采集板,其中AIS功能模块主要通过甚高频,即VHF接收附近船舶的AIS信息及对外广播;传感器信息采集板通过现场采集总线读取传感器的数据信息。通过GPRS将采集到的水文数据信息、气象数据信息、航标的GPS位置信息、蓄电池的电流电压以及接收到的AIS船舶信息实时的传输到海事监管中心,实现了航道的智能化管理。另外,它还能将采集到钱塘江水域的风速、风向、流速、流向及能见度,以每6分钟(可设定时间)一次的速度自动向过往船舶(安装AIS设备的船舶)“群发”。

4.3 区别传统航标的优点

AIS航标系统具有设备少、投入成本低、建设周期短、功能强大、方便易行等优点。

5 AIS航标与钱塘江港航(海事)部门现有涌潮监测手段的结合运用

5.1 钱塘江港航(海事)部门现有潮涌监测工作

目前监测点有:仓前、六堡、海月桥三处。

海事人员监测后,通过VHF17向辖区涌潮信息(警报)。为确保涌潮监测工作的严肃性、准确性,海事部门还制定规范了工作流程,全面掌握潮水动态,收集会影响潮水的风、流等气象信息,力求潮水不漏报、不误报。

5.2 目前钱塘江海事部门(钱江处)可升级为AIS智能航标的公用航标分布情况

5.3 AIS航标技术与潮涌监测工作的结合运用

将以上所有航标或部分升级成AIS航标,开创全新涌潮监测手段。

5.3.1 方案一

(1)根据潮水经过的路线实行监测,主要方法为:仓前监测点人工监测;钱01、04、05标实行 AIS技术智能监测;六堡监测点人工和AIS技术智能共同监测(钱07);钱09标 AIS技术智能监测;海月桥人工监测;钱13标 AIS技术智能监测;并结合其他专用浮标AIS技术智能监测。

(2)海月桥信号台仍沿用VHF17发送信息的方法,利用仓前、六堡、海月桥三处监测点人工数据,向辖区涌潮信息(警报)。另外,AIS智能航标自动发送相关信息给海事部门终端和过往船舶。实现人工和终端智能发送两种途径对外发送监测信息。

(3)仓前人工监测负责区分涌潮警报和涌潮信息并。

(4)钱01、04、05、07、09、13标 AIS技术智能监测,负责对本地区水域船舶和海事监管终端进行信息发送。

(5)六堡人工监测时,根据仓前数据以及钱01、04、05 标AIS技术智能监测数据情况提前做好准备,待潮水来时进行信息报送,以避免因仓前漏报而出现六堡站点连锁漏报情况。

(6)其他人工和AIS技术智能监测点用以上办法依次进行发送、报送。

5.3.2 方案二

(1)在现有“仓前、六堡、海月桥”三处监测点设立AIS航标,取代人工监测。

(2)将各监测点现(或)有“视频系统”、“AIS航标信息系统”及海月桥信号台“涌潮发射机系统”三大系统进行整合,实现自动化涌潮监测。

原理:涨潮时将“视频系统”中界面监管所监测的水尺数据和AIS航标信息采集数据共同传输到海事监管终端。海事终端将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通过与海月桥信号涌潮发射机互通,利用VHF17频道统一向钱塘江辖区涌潮信息;另一方面,AIS智能航标自动发送相关信息给过往船舶。

5.4 AIS航标技术与潮涌监测工作结合的好处

AIS航标它能将航标的实时位置及时通报给船舶驾驶员和海事部门,帮助船舶驾驶人员在模糊的视野中探明前方的路。使船员能尽情地享受到更加完美的电子信息服务。内置的水文气象传感器能将采集到的水域信息:如涌潮情况、风速、风向、流速、流向及能见度,通过AIS系统传输给过往船舶和海事管理部门。船舶不再是以往只能接收海事部门发送的航行信息那么单一,信息渠道多样化、信息实时化。能大大调动目前船舶管理人和所有人安装AIS的积极性,有效推进了京杭运河标准化航区建设。

目前,对于钱塘江海事部门来说,该项技术革新切实提高了涌潮监测水平。管理手段从以往单一的人力监测转向智能化监测层面。彻底改变了之前模式的数据获取手段单一,信息处理水平低,监测时效性差、容易出现主观错误,造成误报和漏报等缺点,节约了海事监测所耗费的管理资源。另外,该项技术还可以利用于洪水监测、施工水域流速监测,为提升海事部门非现场执法能力,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撑。

钱塘江潮水范文第3篇

在萧山观潮城,我的心灵经历了一次冲浪。看着一个个国外运动员在钱塘江上穿梭往来,现实和历史在我眼前不断叠显,我甚至将他们想象成南宋来客,穿越了历史界限,轻易将我的视线引渡到了公元1183年农历八月十八日。因为在同样的地点,南宋朝廷曾经组织过一次中国历史上堪称规模最大的弄潮盛会。

1183年:南宋的一场

大型水上运动会

正午时分,大地一片寂静,天空没有一丝云彩,几只飞鸟在钱塘江江面上惊散,只留下了几声空响。此时,耳畔隐隐传来“嗡嗡”的蜂鸣声,一条白线将辽阔的天际拦腰截断,轰鸣声由远及近而来。

临近海塘,一道巨大的水墙腾空竖起,以大海的力量猛烈地撞击大地,仿佛一只巨大的扩音机不断地扩大声音的效果,大地被它震得有些颤动。一浪浪的波涛此起彼伏,后浪推搡着前浪,犹如千军万马驰骋。

海塘上响起一阵清脆的锣鸣,一排矫健的身影箭一样地蹿进惊涛骇浪,弄潮儿个个披头散发,挥舞着旗伞,在风口浪尖上矫健腾挪,展现出各种眼花缭乱的姿态,仿佛一只无形的手在背后操纵他们做出一个个精彩的动作。他们屹立在潮头,如同骑在一匹匹野马身上,动作呈现出奔腾的节奏,一面面旗帜“喇喇”迎风,引领着潮流乘风破浪疾进。海塘上爆发出山呼海啸的喝彩声、锣鼓声、呐喊声、踏歌声,此起彼伏,在钱塘江上汇聚成一曲交响乐。随着潮水向前推进,数十万人欢呼奔跑,三路大潮浩浩荡荡地汇聚成一个巨大的箭头,呼啦啦奔向临安,场面极其壮观热烈。

这是一次由官方举办的弄潮比赛,不仅规模庞大,而且规格最高,太上皇高宗和现任皇帝孝宗均出席了盛会,参赛选手也多达一百余人,涌现出了僧儿、留住等“弄潮”高手。

弄潮比赛:与“水兽”

搏斗的生死游戏

钱塘弄潮最早发端于祭祀潮神。古时候巫师每到端午时节都要在钱塘江上举行庄重的祭潮活动,以踏浪、戏水的方式迎接潮神。后来的弄潮者的一身行头有明显的宗教痕迹,如断发文身、持旗戏水等。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弄潮与祭潮之间的某种联系。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演变,弄潮运动在南宋进入了黄金时期。南宋的弄潮之所以规模庞大,是由于朝廷引导所致。在官方的操盘之下,弄潮有了成熟措施和详细规则,比赛还设置了丰厚的奖金,全部费用由官方承担。由于最高统治者的观战,使弄潮儿的地位得到根本性改变,涌现了哑八、谢棒杀、画牛儿、僧儿等一批家喻户晓的弄潮明星。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日是潮神生日,也是弄潮儿大显身手的一天。比赛结束时,无疑是胜利者最荣耀的时刻。从庙子头到六和塔,沿着钱塘江畔一路逶迤数十里,扎满了眩目的彩棚。权贵商贾在临江地段搭设出绵延数里的看台,通衢大道上遍插彩旗,座座商铺连成了一字长蛇阵。南宋首都全城陷入了狂欢,数十万居民潮水般地涌向钱塘江口。

比赛结束后,获得名次的选手英雄般地凯旋,他们龙骧虎步地进入临安城,迎接他们的是鞭炮、锣鼓、欢呼、彩礼、酒肉,更有朝廷的赏赐。这是弄潮儿一生中最风光的一天,尽情地享受临安官民的追捧。

当时的弄潮表演与古罗马斗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将罗马竞技场搬到钱塘江上,弄潮儿是赤手空拳的斗士,惊涛骇浪就是“凶猛的水兽”。除少数高手外,不少人在搏斗中被潮水吞噬。在岸上那些煽情的目光的注视下,不少壮士被巨浪击中,接着倒在水中,残酷地走向死亡。看着这水上斗兽场的惊心动魄表演,皇帝和达官贵人们脸上显得十分平静。或许,这些人的生死搏斗,只不过是一场游戏而已。

英勇好斗:江南人性格的另一面

我曾经在海宁盐官镇有过观潮经历,浪潮遭遇海塘的拦阻后,以排山倒海之势压过来,一浪又一浪的波涛像雪山一样地倾倒下来,填平了一个谷底,又堆起了一座高山。水汽弥漫在海塘上,视线一片模糊,巨大的声响仿佛一个个惊雷炸响。在这样毛骨悚然的场景中,大多数人的念头就是转身逃离大堤。我实在无法想象,弄潮儿居然用肉体之躯冲向波涛,生死似乎早已置之度外。

在我看来,从小生长于钱塘江畔的吴越男儿,在潮水中经历了一次特殊的成人礼。不管是跃入波涛中的弄潮儿,还是伫立在岸上的观潮者,他们的人生从此因钱江潮受到了莫大的砥砺和启发,大潮的气势撩起了他们搏击风浪的勇气。

这些吴越弄潮儿血液里流淌着一股剑气,他们以血肉之躯对抗着汹涌的海潮,只要勇敢地付出了,死又何妨!经历了惊涛骇浪,人的一世也就波澜不惊了。他们内心从容淡定,自然会笑对一切。

东汉史学家班固写《汉书》时,游动的毛笔写下了这么一行铿锵的字迹:“吴越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剑,轻死易发。”一方面,吴越人是水性的,所以江南之地出尽风流名士;同时,这里也不乏慓悍侠士,他们血性勃发,常在刀锋浪尖上行走。弄潮就传递了这样的核心价值:与潮水搏斗于生死之间,再短暂的人生,也有瞬间的璀璨。弄潮儿这样的境界演绎在我们面前,豪迈之气丝毫不亚于燕赵游侠。弄潮儿手中无剑,心中有剑,以一脉剑气书写着果敢和刚烈,脚踏奔腾怒吼的潮头,向历史展现出钱塘人的体魄和心智。

西湖水的风花雪月占尽江南婉约,钱江潮的大浪淘沙豪取吴越霸气。我为此一直困惑于江南人的性格:他们有柔软如水的一面,同时还有刚硬如山的另一面。除了绵柔如水,江南人还有一副硬朗的身板,一种驾驭江河的果敢和勇气。或许,我们常常忽视这一点。而钱塘江里的弄潮儿,则是江南文化的骨架。只是,这段阳刚的历史太过短暂,弄潮人的身影最终被淹没于市井之中。

钱塘江口:人类发明了冲浪运动

钱塘江潮水范文第4篇

8月1日,吉尔吉斯斯坦南北输变电通道大动脉工程“达特卡—克明”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在克明举行开工奠基仪式,该工程是中吉两国政府迄今最大能源合作项目,也是吉尔吉斯斯坦国家电网的重大能源工程。

图为当日,吉总统阿尔马兹别克·阿坦巴耶夫(左)出席“达特卡—克明”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奠基仪式。新华社 发

8月4日在钱塘江海宁市老盐仓观潮点拍摄的“回头潮”。当日正值钱塘江潮汛期,受今年第9号台风“苏拉”影响,钱塘江潮水借风势掀起巨浪,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潮。 新华社 发(沈达 摄)

8月13日,来自北京农学院的消息,经过3年试验,两头转基因“克隆牛”诞生。这两头克隆牛犊是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优质高效转基因肉牛新品种培育取得的重大成果。在这两头牛犊身上成功转入了“脂肪基因”,国人也有望在今后吃到国产的“雪花牛肉”了。图为北京农学院综合实验基地,一工作人员正在给克隆牛“京秦1号”喂奶。新京报记者 尹亚飞 摄

8月5日,由北京城建集团承建的房山区城关镇966间三年期过渡安置房交付使用。图为8月6日,孩子们在北京市房山区城关安置区玩耍。7月26日,北京在遭遇暴雨袭击后启动“7·21”特大自然灾害安置房建设。新华社 发 (黎方益 摄)

8月4日,科考队员共同将重达15吨、高15米的大浮标经由船载吊车布放到海面。当日,中国第五次北极科考队在北纬70度、东经3度的挪威海布放了中国首个极地大型海洋观测浮标,这也是中国首次将自主研发的浮标和观测技术推广到北极海域,并利用大型浮标对海气相互作用进行连续观测。新华社记者 璩静 摄

8月8日,小朋友在桂林市中心广场滑轮滑。当天是我国第四个“全民健身日”,广西桂林市民开展形式多样的健身活动,以实际行动迎接“全民健身日”的到来。新华社 发(何平江 摄)

8月4日,北海救助飞行队准备将救出的被困人员送至安全地带。当天,受台风“达维”影响,辽宁省辽阳市遭遇雨袭击,多名人员被洪水围困。交通运输部北海救助飞行队派出救助直升机赶往现场。新华社 发

钱塘江潮水范文第5篇

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通了!结束了数千年来长江天堑有舟无桥的历史。

五十多年来,每分钟六十多辆汽车、每6分钟一列火车通过,经过洪水、大风洗礼,承受七十多次碰撞事故后,它仍傲立在长江上。专家检测说,主体结构可用百年以上!为何它能如此挺拔与坚固?

建武汉长江大桥,是“百年大计”,光筹建工作就5年。桥址线、桥式、净空、建桥材料,甚至桥头堡的设计,都进行了反复论证。如:桥的初步设计是采用桥梁建设界惯用的气压沉箱基础,深水作业要承受气压和水压变化,在江底,工人一天只能工作2小时,呼吸困难,极易出现氮麻醉。前苏联专家西林提出了管柱钻孔基础的创议:将空心管柱打入河床岩面上,并在岩面上钻孔,在孔内灌注混凝土,使其牢牢插结在岩石内,然后再在上面修筑承台及墩身。技术人员经一年多地质勘测和试验研究,最终决定用后者。

设计中假设两列双机牵引火车,以最快速度同向开到桥中央,同步紧急刹车;同一时刻,公路桥满载汽车,以最快速度行驶,也来个紧急刹车;同一时间,刮起最大风暴、武汉发生地震、江中300吨水平冲力撞到桥墩上,武汉长江大桥仍需有足够的承受能力。

施工精益求精,钢梁铆了两个月后,发现有的铆钉不能全部填满眼孔,有松动。立即进行现场试验,证实后,在铆钉施工办法没解决前,停止铆钉铆合,钢梁停止拼接。

长江大桥的建设和养护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精心呵护着大桥,每隔10年对大桥做一次全面细致的“体检”。

钱塘江大桥

钱塘江大桥,连接西湖景区和钱江南岸,是一座双向车道双层钢桥。七十多年来岿然不动,被网民热捧为“桥坚强”。

现在钱塘江大桥日通行汽车超过一万辆,火车超过150辆。火车过江时,能感觉到明显的震动,这是大桥作为一个整体在震,恰恰说明桥的总结构很坚固。茅以升是按20公里时速设计的,设计荷载铁路面轴重50吨、公路面15吨。七十多年过去了,在这座桥上,动车可以跑到时速120公里,汽车也可以跑到时速100公里。

钱塘江地处入海口,钱江潮与泥沙是两大难题。茅以升苦思冥想,最后从浇花的水壶在沙土里射出小洞得到启发,发明了“射水法”,解决了打桩的难题。

大桥至今没有进行过技术上的大修,2000年,仅更换了公路桥的桥面板。每天通车高峰过后,三十多名养护工来到桥面,用锤子敲打,检查大桥健康状况。现在大桥结构一直保持得很好,钢梁也是15~20年才做一次重新漆装。只有22毫米的铆钉,到现在都纹丝不动。

“桥坚强”充分证明,良心比技术更重要,一旦良心缺失,再好的技术也要大打折扣。

最不可思议的桥

桥梁从交通枢纽,发展至今,技术更完善,新科技的使用,让全球涌现出了十大桥梁工程奇迹,中国有两座桥名列其中,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吧。

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杭州湾大桥

杭州湾跨海大桥北起嘉兴海盐,跨越杭州湾海域,止于宁波慈溪,全长35.673公里。其建成令上海到宁波车程由4个小时缩短到2.5小时。

深海区上部结构采用70米预应力砼箱梁整体预制和海上运架技术,架设运输重量1430吨,顺利完成“世界第一架”;在国内第一次成功实施“二次张拉技术”;采用整桩螺旋钢管桩,最大直径1.6米,单桩最大长度89米,在桥梁钢管桩中居世界第一;在滩涂区浅层气,采用有控制放气的钻孔灌注桩,在世界同类地理条件中属首创。

桥头线与水流基本一致,整座大桥的平面为S形曲线,使桥梁各段的桥轴线尽量与涨潮和落潮的主流垂直,以减少建桥对水流的影响。大桥对潮水高度的影响约0—20厘米,这个高度对于钱江潮的潮头几乎可忽略。

整个大桥有1844盏路灯,每盏灯安装了单灯控制模块,其智能控制系统可根据桥上实际车流量调整灯的亮度和开启密度,为世界独创技术。

桥上每隔500米有一个可355度旋转的摄像头,保证整个桥面无盲点。桥面上大到交通事故,小到违法停车、行车中向窗外扔东西等都逃不过“事件监测器”的“眼睛”。

中间隔离带是跟着护栏变换颜色的防眩板,能有效防止对向车流灯光对视线的影响。每隔5公里护栏颜色分别为赤、橙、黄、绿、青、蓝、紫,从远处水面看,整座桥仿佛海上的彩虹。

侗族特色——风雨桥

相关期刊更多

人民音乐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文化交流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浙江省委宣传部

浙江水利科技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浙江省水利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