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学方法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师还要有准确的表达能力,能够很好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领会知识的内涵,从而保证教学的质量。在课程的教学中,不断充实新的信息、观点和方法,并结合现实案例,更新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更新,是用不断发展的观点去分析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会从相近的学科中得到启发。例如,《酒店空间设计》课程中,将酒店空间设计与园林、雕塑、装饰相互联系,并列举香山饭店等案例,体现中国传统艺术与空间设计的融合,从而使学生拓宽设计思维。合格的设计教师不仅要具备全面的专业素质,而且有符合实际的教学方法,才能将理论知识、设计技能技巧、熟练地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艺术表现,让学生从课堂上学习到丰富的知识且可以融会贯通。
2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必须坚持的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涵盖内容非常广泛的学科。设计的学习是需要经过长期不懈的坚持,积极探索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由易到难,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做到有计划地学习,达到日积月累的效果。设计的学习不仅是一项技能训练,更是一种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设计学习是一个从不会到会、从会到熟练、从熟练到精通、不断深入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仅凭经验来决定教学内容,忽略学生自身的具体条件和教学的实际情况,使其各方面都处于不适应、紧张的状态,即使是非常有天赋的学生,最终也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教师应该对教学中每个环节都必须有充分的把握,按照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循序渐进的专业教学。尤其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专业的特点,开展多种教学方法,比如讨论、小组学习等,增强教学互动性;这不仅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发挥创造潜力具有推动作用。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在不断趋于成熟的,因此,设计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一定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且严格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3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人才培养的原则
(1)要针对学生个性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指在现有的教育条件和教育目标下,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古代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倡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风格,做到具体分析,区别对待。这也是目前教育界中的重要教学原则之一。针对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是建立在共性基础之上的个性特色教育,在坚持教育目标的基础上,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生活环境、美学基础、接受文化和专业教育程度不同,及其性格特征、智商、情商等内外因素的不同,因此,在环境艺术设计学习中逐渐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个性和特点,特别是学生对设计内容的感知、理解能力、接受能力、情感表达等各方面的差异,每个学生的设计思维、设计手法以及设计目标等各种条件是不同的,因而对设计技巧的掌握、设计作品的理解和鉴赏也就大不相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专业程度和个性差异等多种因素,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由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特殊性,一般采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来进行专业授课,能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以及不同的心理和性格特征,最大限度地把握和挖掘学生的潜能。同时,根据学生的专业水平选择设计训练的内容,制定出合理的教学方案和教学计划,针对设计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有效的训练。培养学生通过形式的、想象的方法来进行创造。例如,《快题设计》课程中将环境艺术设计表现、设计色彩、方案设计相融合,快速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并结合所学的手绘表现知识,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2)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优秀的环境艺术设计学生应该具有宽广的知识视野和良好的专业素质,要富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并具备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成熟的专业设计能力。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实践学科,从事理论研究的人较少,而且研究水平也相对较低,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人,应该不断加强理论修养和意识。但是学生不能只有理论方面的知识,还要有良好的专业习惯。第一,做事要有心,设计成功案例比比皆是如建筑、雕塑、灯具、服装、书本等,这些都是设计方面的事物,在设计原理方面是相通的,要研究成功案例的方法学习人家的长处。第二,随时记录自己的灵感。设计方面的学生可以随身携带一个记录本,把自己的体会随时记录下来,或者通过手绘的方式绘制下来,同样可以用相机拍摄下来。通过长期的积累一定会有很大积累,最终达到厚积薄发的效果。第三,多交流,多沟通。和其他学科的同学多接触,尽量做到知识广博,结合不同学科的特色和知识的相互贯通性,不断完善自己的设计能力。作为大学生要学会表达,将自己的设计思路、作品的闪光点准确地表达出来,让大家喜爱并接受我们的设计,符合具体的要求,将自己的设计向外推出去。当今的大学生多为“90”后,他们多属于个性张扬的一代,但在很多行为处事上不够独立,依赖性强。性格的独立与行为的依赖形成鲜明的对比,有些设计专业的学生以特立独行的行为标榜自己的标签。思想激进、行为懈怠体现在这些学生身上,眼高手低是他们的通病,致使专业设计能力不足,创新观念淡薄。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是一种“标新立异”,也是一种个性的体现。创新不仅需要个性的张扬,也需要行为、兴趣、信念等其他因素。创新理念不仅需要稳定的情绪、乐观的心态、坚强的性格,还要有必胜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动力,更应具有经得起失败的勇气和忍受挫折的考验,这一切因素综合起来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培养学生创新力的培养。设计创新思维的形成,是理论知识、设计手法、设计技巧、设计认识、设计鉴赏等有机协调配合的过程。作为教师要科学地协调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使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建立起正确的设计思维习惯。教师不能囿于成见,拘泥于教科书和已有的结论,扼杀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2]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设计的本质就是从无到有的创造,基础固然重要,但是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是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必备的专业素养。有必要加强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抽象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集思广益的能力,把几何学的、生物学的多种逻辑方式应用到设计创作中来,打开学生的视角,丰富学生的创作思维。学生往往受到原有的视野和思维的局限,或是想象力不够丰富,只停留在造型语言的堆砌,没有深层次的思索,或是造型语言过于夸张,极尽能事地标新立异,完全没有审美可言。创造力的培养是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它与知识、经验、思维方法和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基础课开始就注重对创造力的培养教育,由简入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是艺术的创造力与审美能力有直接的联系。三大构成体系的教学目前是我们艺术设计类基础必修的课程,通过三大基础学科的教学活动奠定了扎实的造型能力和基础。但是在设计创意上表现不够活跃,存在一个瓶颈。因此有必要加强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
4结语
[关键词]算法 教学方法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8-0149-02
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是计算机专业为本科生开设的一门必修专业课,主要通过对一些有代表性的算法进行系统学习,使学生掌握算法的设计思想,培养算法设计与分析的能力,提高学生算法编程的实践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
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将其视为理论课,对算法思想虽然理解了,但是不能灵活运用,在编程实践过程中,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如何提高教学效果,不仅让学生增加理论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本课程教学中需要探索的问题,同时也对授课老师提出了挑战。本文结合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的讲授经验,对教学内容设置和教学方法进行探索。
一、目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算法思想死记硬背,不能举一反三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不能真正理解算法的设计思想,而是死记硬背,不能实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是采用的教学方法不灵活,达不到让学生理解知识的教学目的。因此,该课程教学方法的运用应该考虑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既要有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又要适合该课程的教学。
2.重理论轻实践
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往往以理论教授为主,实践环节比较薄弱,因此学生有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很多学生虽然理解了算法的设计思想,但是在编程实现算法的过程中总是不能达到满意的结果,究其原因,是由于动手编程的机会太少,实践能力较弱。
课程中所涉及的经典算法都是与实际应用联系紧密的,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相关算法的实际应用,增强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实际编程能力,对学生以后进行计算机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增加一些上机实践课,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算法思想的理解,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设置
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结合学生的知识背景和接受能力,以典型算法的设计思想为主线,既要掌握算法设计的理论知识,又要提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同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所学内容不局限于书本,而是与实际应用相联系。因此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以算法的基本思想作为主线,并紧紧围绕这条主线,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真正理解算法的思想及其分析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每个典型算法的讲解过程是类似的,以讲解贪心算法为例,采用问题驱动式方法启发学员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贪心算法的起源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提出这种算法?用于解决哪些问题?
(2)贪心算法的基本思想是什么?需要满足的两个要素(贪心选择性质和最优子结构性质)如何理解?
(3)以最小生成树问题为例,该问题是否适合用贪心算法解决,如何进行分析?
(4)Prim算法和Kruskal算法的基本思想是什么?二者有何区别,分别适合于解决哪类无向连通带权图?
(5)Prim算法和Kruskal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如何分析?请进行比较。
(6)分组编程实现Prim算法和Kruskal算法,并研讨交流。
如果学生可以把以上所有问题都能够正确的回答出来,说明对该算法的讲解达到了教学目的。由于课程学时的限制,不可能把所有的实例都讲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典型例题进行讲解,并让学生自学一部分内容,往往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2.介绍一些经典问题的算法研究新进展,让学生了解该领域的前沿,为以后的科学研究方向奠定基础。例如,最短路径问题的Dijkstra算法目前出现很多的改进,让学生通过查找文献资料了解相关的研究进展,并编程实现感兴趣的改进算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索精神。
3.在讲解算法的过程中注重与实际的具体应用相联系,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算法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实际的问题,达到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目的。例如,在讲解最小生成树和最短路径时,让学生知道该算法的设计可以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或计算机网络路由问题;回溯法可以应用在电路板排列和图的着色问题中等。
三、课堂教学方法
1.引入趣味问题,提高学习兴趣
通过一些大家比较感兴趣的谜题、故事或生活中的常见问题等,引导学生进入课堂的教学内容,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汉诺塔问题可以用递归算法解决;棋盘覆盖问题可以用分治法解决;背包问题可以用贪心法解决;0 / 1背包问题可以用动态规划法解决;n后问题可以用回溯法解决等等。这些趣味问题,提高了学生学习算法的热情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采用比较教学,加强算法理解
课程中涉及一些基本的算法,包括分治法、动态规划法、贪心法、回溯法、分支界限法和随机化法。不同算法的设计思想不同,解决问题的类型不同,算法设计时需要考虑的代码细节也不同,学生在刚开始学习不同算法时往往容易混淆,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不断的比较学习就可以加深学生对不同算法的理解,如表1所示。
3.制作动画演示,提高教学效果
在课程教学中,通过制作动画演示,把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内容直观形象的展现给学生,这样可以在有限的学时内,既将算法执行的步骤一步步的展现给学生,也加深了学生对算法的理解,同时提高了教学效果。
在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中,易于用动画演示的算法有:汉诺塔问题的递归算法、二分搜索算法、快速排序算法、合并排序算法、单源最短路径Dijkstra算法、最小生成树Prim算法和Kruskal算法、n后问题和0 / 1背包问题的回溯算法。通过以上实例和算法的动画演示,在教学过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加强上机实验,培养动手能力
上机实验教学应该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实验题目的选择不宜过难,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目前的实际能力,由易到难的选取一些题目,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实验内容的安排依照教学内容而定,选取一些趣味习题,且面向实际应用,例如:航线选择问题、钱币变换问题、最大覆盖问题、字典序编码问题、田忌赛马问题、任务调度问题、购物问题、士兵队列问题等,这些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会引起学生编程的兴趣。
(3)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算法思想,可以布置上机大作业,让学生分组完成不同题目的实验内容,上交实验报告,并在课堂中进行汇报,与其他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与经验。例如,实验内容可以是0 / 1背包问题的算法设计与分析,或单源最短路径问题的算法设计与分析等,要求用两种算法设计并编程实现,并比较不同算法的效率。通过学生提交的大作业情况,以及课堂汇报,可以看出学生基本上都能按照要求完成,并出现了很多新的想法,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得到了激发,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对于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再增加一些有难度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阅读一些有关算法的文献,了解当前的算法发展,并编程实现。
四、结束语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算法的思想,同时培养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笔者采取了多样的教学手段,如引入趣味问题、采用比较教学、制作动画演示和加强上机实验,在教学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对教师也提出了挑战,教师不仅应该具有算法的理论知识,还应该具备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中,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创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该课程的教学逐步趋于完善。
[ 参 考 文 献 ]
关键词:机械设计 教学内容 学习兴趣 课程设计
机械设计是机械及相关专业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多门先修课程中有关的知识与技能,教材中涉及的公式、图线、表格、数据众多,各章节之间没有明显的逻辑关系,从宏观上看,缺乏系统性和规律性。而且,在研究该课程的相关问题时,思维活动往往需要沿多条线路交错进行:既要分析机构的工作原理、运动情况、零件的载荷状态,还要探讨如何选材、如何保证良好的工艺性及经济性等相关问题,设计者还要考虑到从设计到制造、使用及维护等方方面面的环节,十分复杂。学生在进行设计计算时,设计参数选择的灵活性很大,设计结果不是唯一,评价设计结果的标准也不能简单的用“对”或“错”来衡量。这些特点都使得初学者难以适应,也给教学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为此,我将日常教学中的做法及想法做了如下总结,以求探索更好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
一、教学内容更加合理和具有针对性
机械设计是既注重理论又非常注重实践的一门课程。但是,对于不同的办学层次有着不同的要求。高职教育突出的是应用型教育,因此,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要难易适中,结合实际,实用够用。在保证知识结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尽量缩减理论推导,把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如对一些繁难的公式会用就行,不必深究。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适当引入新知识,在课堂上增加一些现代设计方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传授。如在结构设计的内容中穿插三维造型设计;在典型零件的规范化设计中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来实现等。一些具有可比性的零部件可以合并讲授,例如滑动轴承和滚动轴承,螺纹联接和键联接,直齿轮设计和斜齿轮的设计等。
针对机械设计内容多、杂、散的特点,采用“主线式”教学,即:
介绍类型结构及特点工作情况分析失效形式及原因受力和应力分析确立设计准则选择材料及热处理方式设计计算结构设计绘制工作图等,让学生在设计不同对象时掌握一些共通的设计方法和步骤。
二、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兴趣是一种主观能动性的体现,有了兴趣就有了想认知和进一步认知的动力,只有充分挖掘出学生学习中的主动性,才能真正使之全面而透彻的掌握机械设计这门课程。传统中平铺直叙、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经落伍,应将教学过程组织成创设矛盾和充满讨论的过程,通过一定的由浅入深的问题激发矛盾,推动思维活动的展开,把学习的外向动机向内向动机转移,变学生的客体地位为主体地位,对一些知识点通过一系列的提问和启发,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自己去寻求答案,对他们得到的结论给以积极而客观的评价,把他们从自己得出的结论引向实际,进而继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在培养学生的理论水平的同时也加强了他们的素质教育,提高了他们的自学能力,使得他们有了创新的渴求。创新是高科技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我国21世纪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在机械设计课程中可以增加机械零件认知实验、机械性能实验和机械创新实验,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学校可以定期将实验室开放,让同学们自己选择仪器、自主对实验项目进行改进、设计等。
三、教学手段多样化、现代化
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实物模型、挂图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课堂外可以采用现场教学、实地参观等多种教学手段,多角度、多方位地培养学生。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声画并茂,图文交互,包含大量的信息;对同一个内容的处理可以采用语言、音乐、图片、动画等不同的方式呈现并有机结合在一起;能够充分发挥多种感官功能,减少学习抽象概念的困难,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如每一章的概述都会介绍各种传动机构或通用零件的类型、特点及应用,如果单纯用语言描述,枯燥又抽象。如果能制作成动画或截取一些实物的影象资料,就会使内容简练而生动。当然这离不开好的课件,课件要与课堂充分结合在一起,要把知识点和教学环节有机的进行结合,提高课件的交互性。但是机械设计课程涉及的内容繁杂,特点不一,也不能单纯用多媒体,老师讲解加板书对于一些复杂的推导可能给学生留出了更多的思考空间和时间,逻辑上更清晰一些。另外,现场教学也应引起重视,通过现场案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减少他们的精神压力,减少理论和实际的脱节,如果能进行一些简单的拆装或机器的操作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四、改革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其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理论知识的能力,工程分析能力和运用资料等基本设计能力,同时,也是对整个课程学习成果的检验。
目前,我们课程设计的题目仍然采用的是一级减速器的设计,由于资料不齐全,学生基本上是在经过大量的计算,翻手册之后,就照葫芦画瓢了。设计题目太过陈旧,跟不上时展,易使学生墨守成规。对此,其改进措施是:针对一些基础薄弱的同学可以继续选择做减速器的设计或减速器结构的优化设计;而针对一些基础好的同学,可以让学生选择一些老师自己以前的科研课题的一部分加以改进;或让学生自己找感兴趣的课题由老师加以指导来加强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内容上,还可以将原来的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的课程设计合在一起进行,要求学生从总体方案设计到零部件结构设计一起完成,使设计更系统,完整,为鼓励学生创新,我们可向学生提供多个设计方案参与,学生也可提出自己更合理的设计方案。
对于结构设计,不给学生过多的限制,而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为了解决学生对机械结构知识普遍缺乏的问题,让学生在设计前参观机械传动陈列室和实训中心,对学生进行结构设计有所启发。
对于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工艺知识和公差知识的缺乏,应结合课程设计实际进行必要的讲解和补充,使学生通过设计全面掌握和巩固机械设计的相关知识。在课程设计中我们还可以尝试用课程设计CAI课件来指导学生进行设计,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另外,我们还积极鼓励学生利用CAD软件在计算机上进行设计,使学生通过课程设计来掌握现代化的设计手段和方法。
五、结束语
机械设计教学方法还需要不断地改革,才能更适应高职教育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课程教学环节上的综合配套。只有不断地实践,才能找到更加合适和有效的方法,我们应该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地努力。
参考文献:
[1]赵亮培.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机械设计”教学中的应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
[关键词] 三歌教学设计;三歌教学法
一、三歌教学设计
1、学期教学设计
每学期以模块的形式进行。每学期的第一个月进行军歌模块,第二个月进行草原歌曲模块,第三个月进行校园歌曲模块,第四个月进行自选歌曲模块,这四个模块的顺序不变,同时每月每个模块根据教学计划制定出了两首必唱歌曲。
2、教学内容设计
每个学期每模块必唱的曲目都有详细的要求。例如:每个班级在入学后的第二学期时,学唱的军歌模块是《国家》和《军人本色》,草原歌曲模块是《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和《为内蒙古喝彩》,校园歌曲模块是《光荣啊中国共青团》和《母亲》等。
3、课堂教学设计
在对幼师、财服、机械、汽车、艺术设计等五个专业十个班级进行教学工作时,根据专业和教学效果的不同,进行分层次教学。大体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笔者称之为“幼师一等组”,第二个层次笔者称之为“财艺二等组”第三个层次笔者称之为“汽机三等组”。在不同的层次中实施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幼师一等组”层次中,幼师专业的班级全是女生,上课纪律很好组织,课程安排的教学内容都能完成,有时还能超额完成教学任务;在对幼师班的整体情况进行分析后,采用的“第一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学效果非常好。具体操作步骤如下:欣赏歌曲——讲解乐谱知识——学唱歌曲——集体练习歌曲——分组练习歌曲——六人组合练唱歌曲?—之后进行表演——最后记录表演成绩,这也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即学即考)的模式。由财服和艺术设计两个专业的班级组成的“财艺二等组”,二等组的班级情况是有一部分是女生班,一部分是男女混合班,班级人数差异很大,有的班级女生人数很多男生人数少,有的班级男生人数多女生人数少,总之二等组班级上起课来学生的精气神不足。课堂上教学比较好开展,安排的教学内容基本能完成,在对教授的财服班和艺术设计班的整体情况进行分析后,采用的是“第二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具体操作步骤如下:欣赏歌曲——讲解歌曲——学唱歌曲——集体练习歌曲——男女对唱练习歌曲——之后进行表演——最后记录表演成绩,教学效果良好。与第一模式不同的是没有讲解乐谱知识这一项。第三个层次我称之为“汽机三等组”,汽车和机械专业的班级很大部分是男生,在课上经常有迟到、打闹、玩手机、看电子书、上网聊QQ、说话、睡觉等现象,有的时候还没开始上课就要组织很长时间的纪律,上课进行中也要花时间进行组织纪律,教学不太好组织,课程安排的教学内容一般能完成,教学效果也一般。在对教授的汽机班的整体情况进行分析后,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主要采用的“第三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即“教师范唱三首歌曲——学生从三首歌曲中三选一选出一首歌曲进行学唱——确定了歌曲之后开始学唱歌曲——集体练唱歌曲——分组练习歌曲——教师指导——最后分组上台表演——记录成绩的模式”进行,教学效果一般。
4、学生评价设计
考试并不仅仅是等级评定的工具,它还是有用的学习工具。三歌进课堂考试工作的挑战在于如何确定评价标准、使用什么样的评价方法、怎样精心设计考试。
三歌进课堂评价指标的确定和评价方法的选择,应以音乐学科的特点和每月教学模块的内容标准为依据,体现三歌进课堂课程的性质,符合我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音乐审美教育的客观规律。笔者特意把此课程定为考查课程。考核形式以小组考试为主,为了提高自己的成绩,鼓励条件好的学生进行加试,即小组和个人相结合的考试形式。考试方法为即学即考法,即学一首歌考一首歌,笔者规定每学期每班每人必唱歌曲为8首,加上每学期每班要开展两次班级音乐会,再记录两次成绩,此课程理论上每班每人应该记录10次成绩,最后求平均分,加上加试分,即为学生的最后成绩。这种学生评价的方式对笔者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对学生平时的学习进行了严格的要求,把每次的上课都当成每一次考试,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很有帮助,并且告诉学生只有注重平时,认真对待每一次上课到期末才会有好成绩,督促学生对每一次的课堂都认真去表现,解决了很多教学上的困难。
二、歌教学法
1、直观类教学方法
这类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配合mp3音乐、教师现场演唱、学生范唱等形式向学生呈现歌曲作品借以让学生快速感受歌曲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是笔者在三歌课上最有特色的教学方法。这类教学方法最大的优点是可以使学生直接获得感性认识,形成清晰而深刻的表象,同时还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的学习知识。笔者在三歌课上主要用到的直观类的教学方法有观察法、欣赏法、示范法和范例法。在运用观察法的时候,需要注重学生感官的训练,让学生听一听,看一看老师怎样进行表演唱,播放的音乐有什么特点等等。运用欣赏法时,笔者很注意启发诱导学生欣赏的愿望,善于利用各种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反应,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如教唱《母亲》、《父亲》等歌曲时可以用到这个方法。示范法是通过自己的表演、语言朗诵、肢体动作等为学生提供具体模仿的范例。如在教《感恩的心》《国家》时用的手语动作教学就属于这种教学方法。运用示范法进行动作示范时,笔者很注意位置的选择,使每位学生都能看清楚:示范的动作要慢一些,而且要清楚准确,并适当加以解释;进行语言示范时,要注意声音要洪亮、吐字要清楚、用词要准确、速度要适中,演唱歌曲时要注意演唱的作品必须惟妙惟肖和富有表现力。范例法是按教学要求提供给学生一种可模仿的榜样,它是形象的、具体的。在每个班级中选择品德优秀,唱歌好的学生作为本班的范例。
2、语言类教学方法
是指通过教师的语言表达,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说明道理使学生直接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描述法等具体方法。讲述法是笔者在三歌课上应用最为经常和普遍的一类方法。在运用的时候笔者很努力地做到语言正确、生动、形象、富有感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把握好语言的速度、语音的变化和感情的色彩。我还很注意倾听学生的讲述,并及时给与鼓励和必要的帮助。
3、实践类教学方法
笔者在三歌教学中使用的又一个特色教学法是实践类教学方法。即在教学中创设多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训练学生的各种感官,达到进一步理解歌曲、巩固歌曲、加深记忆的一类教学方法。实践类教学方法最大的优点在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反复练习、动手操作、现场排练、即兴演出,调动了各种感官的协调活动,使学生的大脑处于积极状态,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准确、系统、完整的知识,而且记忆深刻、兴趣浓厚。实践类教学方法中笔者使用最多的是练习法和记录法。练习法是指在教师的帮助、辅导下,通过分成小组多次、重复地练习,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歌曲的一种方法。它是巩固新歌曲,提高演唱技能和养成良好唱歌习惯的基本方法。在使用练习法的时候要注意让学生在理解的情况下自觉进行练习;教会学生运用正确的练习方法,并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练习的方式要多样化、游戏化、练习的歌曲曲目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逐步提高要求,避免单调乏味。记录法是指学生在小组练习、上台表演时将观察到的队形、站姿、眼睛方位、表情等问题和现象用文字或者符号记录下来,以便给学生进行更好的分析和指导。班级中还有唱的好的学生也要做好标记,及时进行表扬,对于表现不好的学生也要做好标记,及时进行批评教育,做到赏罚分明,形成良好教于学的风气。
4、小组教学法
小组教学法是我在三歌课上用到的一种极为有益的教学方法,为了获得教学的成功,教师需要做精心的计划,并提升小组管理的技能。小组教学最重要的特征是通过所有人的练习和讨论来进行教学,所以小组的规模要小,使每个小组成员都积极参与其中。一般5~8人为一组最为理想。在分小组进行歌曲练习时,对小组的管理可以说是很难的,所以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行为、个性和小组中遇到的困难。
参考文献:
[1]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M].美国: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2]万伟.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詹姆斯,波帕姆.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指南[M].美国: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4]马兰.合作学习[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默耕.经典教学方法荟萃[M].北京: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本文针对目前产品设计教学中“以教师讲述为主”的教学问题进行研究。由于忽略了学生在产品设计创意过程中的主动性指导,造成了目前产品设计教学中的“交互盲区”。“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可有效弥补传统产品设计教学方法的不足。经过产品开发设计课程的实践表明,该教学方法可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可在其他工业设计专业类课程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
“翻转课堂”;产品设计;主动性教学;设计创新
产品设计专业教学具有实践性和动手性要求非常强的特点。但是,在传统的产品设计教学中,依然采取的是“以教师讲述为主”的教学方式。具体而言,目前以单纯讲授知识点为主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师很难在知识点的讲述过程中,对学生产品的设计过程进行深入而有效地指导。这种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点,课后学生完成产品设计作业的“被动式”教学模式,忽略了师生在产品设计和创意过程中的有效沟通,造成了产品设计教学中的“交互盲区”。据相关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与目前工业设计教学实践的发展趋势是不符合的。
一、“翻转课堂”的概念及文献回顾
“翻转课堂”也称为“翻转学习”,英文为“FlippedClassroom”,是指通过调整课堂内外教学内容的新型模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建构过程[1]。具体而言,教师不再过多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基本知识点,而是针对学生课前准备的相关问题进行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教师也能有更多的课堂时间与每个同学进行交流。在课后,学生可以自主规划学习内容、学习节奏、学习风格和知识可视化呈现的方式,教师则主要满足学生的知识互动需要和个性化的学习动机。在这种新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影响下,课堂内师生面对面的宝贵时间,使得学生能够更专注于基于知识点创新的互动讨论,师生可以共同研究或解决产品设计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从而帮助学生获得更深层次的知识理解和建构。在“翻转课堂”的学术研究方面,卜彩丽等(2016)对于目前“翻转课堂”的学术研究现状,从文章数量、期刊分布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文献挖掘研究[2]。杨春梅(2016)对高等教学的“翻转课堂”研究从认知负荷、建构主义等多角度进行分析[3]。祝智庭等(2016)提出了“翻转课堂”2.0的研究概念[4]。曾明星等(2016)提出了MOOC和“翻转课堂”相互融合的研究思路[5]。周贤波等(2016)研究了项目教学研究中的“翻转课堂”模式[6]。TriantafyllouE(2015)研究了数学和统计课程中的“翻转课堂”教学及学生参与模式[7]。宋艳玲等(2014)认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本质上是降低了认知负荷,使学习者的认知资源得到更为合理的分配[8]。何克抗(2014)从“翻转课堂”的本质出发,较为深入地分析了“翻转课堂”的未来发展趋势[9]。宋朝霞(2014)研究了以任务驱动的项目式教学中的“翻转课堂”学习模式[10]。何朝阳(2014)分析了以迈阿密大学等为主的美国大学中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11]。魏加兴(2015)研究了工业设计专业的“翻转课堂”教学方法[12]。
二、“翻转课堂”在产品设计教学中的研究框架
目前,越来越多的工业设计系的专业教师意识到学生主动性学习的需求,希望能够通过使用新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来促进学生主动性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发展进程。“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方法就是调动起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课堂视频或其他人机交互的可视化形式提前给学生提供课程的知识点材料,而课堂时间除了重要知识点的讲授和答疑外,主要用于学生产品设计相关过程的研讨和师生之间创意开发互动。在整个产品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对学生提供针对性的讲授、指导和师生之间的互动。这种以学生主动学习为核心的“翻转课堂”教学方法,非常符合以实践和应用为主的工业设计的教学目标。具体而言,以往的传统产品设计教学课堂中,教师进行知识点讲授,学生被动听讲,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严重缺少师生互动。课后,教师布置产品设计的作业,学生在完成作业的时候无人指导,造成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状况不佳的现象。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后,学生在课前可以得到教师有针对性地知识导入、知识引导和在线互动,形成以学生主动性学习的教学前期基础。然后,在课堂中,教师再进行相关知识点的精讲,师生之间可以进行一定的互动与交流。课后,师生还可以进行互动交流和协同评价,从而实现良好的互动型全流程教学的过程,具体见图1和表1。
三、“翻转课堂”在《产品开发设计》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人机交互技术在数字化教育领域的发展,使得“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在技术层面已经逐渐成熟。学生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去使用丰富的在线教育资源,不再单纯地依赖授课教师在课堂中教授的知识。“翻转课堂”学习模式的重点并不在于在线学习,而是如何在不同环境中给学生更多开放的时间和空间来学习传统课堂上学习的内容,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可以获取更高水平的教学实践和个性化学习。基于以上原因,本文拟采用“翻转课堂”这种主动性的教学方法,应用到产品设计的教学研究中,以《产品开发设计》这一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为依托进行教学研究与探索,促进工业设计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模式,并不断摸索在工业设计教学实践中的新型协同教学方法,主要的实践方法如下。
1.实现“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中心”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基于“翻转学习”的产品开发设计教学模式中,实现了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课堂可以进行深入地产品设计专题研讨和开创丰富的学习机会。学习者可以从被动接纳知识点转变为主动进行创新的过程,能够积极参与设计创意相关知识形成的过程。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评估他们的学习方式,有效地提升了教师与学生创新思维的协同互动和耦合创新。
2.“翻转课堂”在产品设计教学中的应用模式和技术研究: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人机交互技术和多媒体可视化技术为手段,建立无缝链接的师生交流平台和在线学习、答疑和互动平台,授课教师可以随时和学习团队进行沟通和交流,增进实际产品开发设计的教学质量。
3.实现灵活多样化的产品开发设计“翻转课堂”教学方法:产品开发设计课程容纳多种形式的学习模式,授课教师可以安排不同的教学节奏来适应课堂或单元知识,可能会涉及设计团队合作、设计专题研究、设计情景模拟及产品设计评估与优化研究等内容。
4.实现个性化教学模式和面对面互动的教学关系:在产品开发设计课堂上,授课教师需要不断观察学生的动态反馈,及时提供反馈意见并且评估他们的设计创意作品。同时,教师需要对学生的产品开发设计的草图创意、用户分析和效果图等进行一定的反馈,并提供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
5.从科学定量角度对“翻转课堂”的计算机辅助协同评价:通过主成分分析、数据包络分析等多维度定量数学统计方法和计算机辅助技术,再通过学生对课程的在线评价和反馈问卷,对“翻转课堂”学习的效果进行相应地改进和优化,形成良好的教学“自激励和自反馈系统”。工业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设计对象譬如产品造型设计、人机交互设计等,都是需要和市场、用户、体验等环节密切结合。采用“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研究的主动性,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同时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采用“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大大增加师生互动的时间,而且也可以拓展师生互动的空间维度,切实提高师生互动的灵活性、多样性,弥补了目前产品开发设计课堂理论教学和设计创意实践环节的脱节问题。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