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国的文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国的“桃花文化”独具特色,它体现了中国文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一种思考和认识。
中国的“桃花文化”和女性有不解之缘。早在先秦的《诗经・周南》中,就有一首关于桃花的诗。“桃之夭夭”,描写茂盛、火红的桃花,用桃花来比喻年轻美貌的女子。春秋时代,息国的国君夫人息妫容貌美丽,被人称作“桃花夫人”。唐代的崔护在京都郊游,邂逅一少女,次年再访,人去桃花在,崔护感伤不已,题诗慨叹,“人面桃花相映红”一句就成了千古名诗。还有清初孔尚任的著名悲剧《桃花扇》,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有为黛玉葬花写的《葬花辞》和《桃花行》。源远流长的桃花文化,从古代《诗经》一直唱到今天那桃花盛开的大江南北。
在中国,“桃花文化”是非常普遍的一种文化现象。在民间吉祥喜庆活动特别是恋爱、婚姻这类人生喜庆之事里,桃花是“尚红”礼俗的主要角色。桃花坞、桃花酒、桃花运,包含“桃花”一词的人名地名更是不胜枚举。我国由历史沿袭形成众多的桃花观赏景点。早春二月,人们踏青采撷归来,多是几枝早开的桃花。至于与桃树、桃花、桃实相关的文化现象,几乎无处不在:传说桃都山有一巨大的桃树叫“桃都”,上有天鸡,天鸡一叫,天下的雄鸡也跟着叫。在中国神话中,仙桃又是长寿的象征,神话中的王母娘娘有“蟠桃宴”。桃树可家植于屋前舍后,更多的是漫山野生,人们又用“桃李满天下”比喻老师的学生之多……
那么,中国的桃花文化为何如此独特呢?
桃花文化反映了中国文人的自然观。大自然最美的季节是万物复生、欣欣向荣的春天,中国文人对春天倾注了十分炽热的情感,“咏春”的诗文特别发达。而春天又美在桃花盛_的时节,于是,自我们所能见到的《诗经》始,铺陈春景,不能不写桃花。永恒的自然界,极富生命力的桃花,激发了中国文人的艺术想象力和热爱生活的心愿。中国文人把自然界的桃花作为自己的生命、自己的本质力量和自己情感意识的对应物加以抒写。他们借桃花歌颂自然美、劳动美、创造美,表达对永恒自然和永恒生命的向往。
中国的文化,绝版的文化,我们来迟了。
天空,流动岁月的云。那场火还在烧吗?美得心痛的风景固化为刺,鲠在您的咽喉,红肿、发炎、结疤。之后,成了不堪回首的耻辱。飞溅的血泪湿透你最苍白的灵魂。飘的风轻轻地,翻越沉重的黄袍。看,记忆之外的笑容,没有了内容。中国的文化,绝版的文化,我们来迟了。
你用含泪的声音,一千次一万次地呜咽,辗转于历史的莽莽余音。你在永恒中相思、相望,你在这迷茫的世界中,不可抑止的流泪,泪水缓慢地坠于地上,忧伤难诉。中国的文化,绝版的文化,我们来迟了。
袅袅的萧声撞击着你酸涩的痛楚,一双女人的手锁住了一个崩溃的王朝,一个男人不小心输掉了半壁江山。所有抗争都成了徒劳,生命不可承受离别的凝重的伤痛,沉闷的绝望笼罩着你那脆弱的心灵。中国的文化,绝版的文化,我们来迟了。
风雨千年,沉默千年。你那沉默忧郁的灵魂,孤独地跋涉着,那凄婉的故事在风中流传,在水中漫朔。穿过苍苍莽莽的地平线,飞越泪水斑斑的守望,悲怆而来。在时光的隧道里,一群群石匠,弯下腰,挥动着凿刀,一刀,便凿开一个泣血的故事。一切,便凿开一段圣洁的伤感。中国的文化,绝版的文化,你流着泪,淌着血,穿越了千年的风雨,也震憾着千年的沧桑。
【关键词】检察文化;检察文化建设;法治建设
检察文化建设负载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其重要性除了从历史角度来窥视,亦可着眼当前我国的检察事业中。恩格斯认为,“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我国检察文化建设的意义之重是不言而喻的,同样需要创新。某种程度上,其发展进步能够推动法律文化的整体进步,其先进程度也能够影响法律文化的全局。从这一角度来分析,研究当代中国的检察文化着实是法学理论界和检察实务者值得重视的一个课题。
一、当代中国检察文化概述
检察文化的核心是检察权的设置、运作与行使,它的价值属性对检察文化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使得检察文化区别于其它的法律文化。目前通说观点认为检察权是监督权,“每个有权力的人都趋于滥用权力,而且还趋于把权力用至极限,这是一条万古不易的经验。”E.博登海默如是说。检察权既是一种权利,自然会涉及到权利与利益之间的冲突,在这种博弈中,检察文化建设受到怎样的影响?积极的?抑或是消极的?在程序法中最能表现出来。
(一)刑事法律监督和检察文化
刑事法律监督是一个泛化的概念,具体到我国的刑事制度,主要包括侦查监督、审判监督、免于制度、劳动改造、劳动教养等。检察文化建设的蓬勃发展一定意义上取决于检察机关即人民检察院能否正确地行使检察权。检察权是灵活的,刑法的权威性决定了刑事检察权的威慑力是其他法律监督无法企及的,所以,检察权的落实保持适当地张力,才能与检察文化真正融为一体。比如,我国现阶段大力鼓励刑事和解制度的建构,对老弱、怀孕妇女的体恤等等。
(二)民事法律监督和检察文化
民事法律监督是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干预民事诉讼,依照法律对人民法院的民事审判活动进行检察监督的活动。民事法律监督的行使,体现了人民检察院检察权的完整性和全面性。有人认为,人民检察院干涉民事诉讼,使得诉讼主体间地位不平等,违背了私法自治原则,损害了审判独立,德国学者耶林在《法律的目的》一书中提到,所有权行使的目的,不应独为个人的利益,同时也为社会的利益。根据利益均衡原理,民事检察权的存在有其合理性。民事检察权的效力主要表现在:检察机关对民事审判活动的监督,人民法院作出的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是否法律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充分、法律关系认定无误、适用法律正确,民事审判活动是否符合法定程序,审判人员在审判活动中有无贪赃枉法、的行为等。所以,我们说,检察权在民事诉讼中占据一席之地是有理论支撑的,检察文化包含此项内容,正说明了建设检察文化始终贯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三)行政法律监督和检察文化
检察事业的发展得益于检察文化作后盾,检察文化简单来说,是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的总和。那么,行政检察是否也被包含于此呢?答案是肯定的。行政法律法律监督反映了限制公权、保障私权的终极观。“行政权不可能自行运转,而掌权者总要受外界、道德界限的诱惑和基于权力欲的驱动。爱好权力,犹如好色,是一种强烈的动机,对于大多数人的行为所发生的影响往往超过他们自己的想象”。我国一直奉行民主主义,法治国家保障人权,个体的利益得到实现,有利于公共利益的实现,缓解公权与私权之间的矛盾。检察权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权力,仅仅是检察文化中的一粒米。定位于检察文化丰富、独特的内容,检察文化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二、当代中国检察文化的发展现状
人民检察从建设,历经的洗礼,走过艰难曲折的路程,直到2007年9月,人民检察博物馆成立,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始终贯穿“传承检察文化,弘扬检察精神,缅怀先辈功绩,教育检察后人”的检察理念。2010年12月,最高人民检察院下发了《关于加强检察文化建设的意见》。2011年6月22日,中国检察官文学艺术联合会在北京成立,我国检察文化建设朝着良好的方向不断发展。同时,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检察制度执行力落实得不充分,致使环境文化氛围不够浓厚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的民族甚至同一民族由于地域不同也会有不同的风俗习惯。这种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民族意识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政策的落实,再加上资金不足,难以搭建好的理论学习平台,进而导致有些地方消息闭塞,不能够听到国家层的声音,更谈不上依照正常的程序来实现司法检察公正和普及检察文化理念。另外,特殊的国情决定了我国法律的繁多,立法机关制定了众多的、较为完备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等。制度执行力的不足造成了很多法条僵化,成为了纸面上的法。基层法本来就案件多,很多案件堆积,变成死案。司法检察人员工作中出现了问题,当然有自身业务水平不过关的因素,笔者认为,透过现象看本质,根本上是由于检察文化体制不规范造成的。
(二)检察人员创新学习意识能力不足,检察队伍整体职业素质有待提高
我国的检察人员主要包括检察官和法警。一项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检察机关检察人员有近20万。然传统的师徒相承的办案模式还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复合创新型检察人才较为匮乏。在具体的办案工作中往往忽略了实质和形式的辩证统一,影响着我国检察文化建设事业的前进脚步。
(三)检察媒体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检察文化具有引导、协调、凝聚、激励作用,要求检察媒体承载沟通政治与法律桥梁的重任,我国的检察媒体显然没有做到这个层次上。报纸、电视,网络,所有可以获得信息的途径能够看到的更多的是“阳光”的政府。法律是政治的晚礼服没错。检察媒体沦为政府统治人民的工具,实在是弊大于利。“绝对的权利导致绝对的腐败。”政治权利过多的妨碍了媒体的话语权利,只会导致公权力的泛滥,使得人民与政府对立。这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民主主义是相违背的。
三、当代中国检察文化的发展路径选择
(一)坚持三位一体的创新检察文化建设
新时期的检察文化坚持精神、行为、物质三位一体。法律学者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在传统的理论教育中注入新的血液,如此,我国的检察建设呈现出一番欣欣向荣的趋势。创新文化建设可通过多方面的方式来实现,例如,创新体制、创新组织、具体到创新人才等等。出现新情况,新问题的时候,相关部门能够及时做出正确的指引。研究法治框架下的检察文化构建,在多元文化的大视野中,促进检察人员的全面发展,让更多人关注检察文化建设,实为检察文化建设创新的基点。
(二)坚持走公益诉讼之路
美国正义联盟的创建人南艾伦将公益诉讼的结果分为四种:执行法律、适用和解释法律、改革公共机构、激发社会和改革变革。公益诉讼是用新的诉讼方式来满足新的社会要求,把社会总的争议通过司法解决,实现司法能动主义,掌控检察文化的前行方向。下面仅以行政公诉为例来说明。理想的政府,其权力来源于人民。但是政府作为一个“经济人”,公共选择学派、古典政治学家的理论均表明,政府并不是完全的利他主义者,从这个角度来说,检察机关作为完全独立的第三方,站出来评判是非,是有其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的。检察机关的文化建设有其特殊性,定位于人民检察的本质,检察文化理应贴近群众,又司法工作要求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公信力。随着公益诉讼制度的不断完善,检察文化建设因其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必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三)坚持公平正义、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之路
检察机关作为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承担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任,所以,检察文化追求的核心价值“公平正义”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一脉相承。除了公平正义外,以人为本是我们建设和谐检察事业要坚持的另一先进理念,也是我们探索检察队伍建设机制的落脚点。坚持公平正义、以人为本,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合理配置检察官名额,完善检察官任职标准,加强检察官上下级间的交流,提升检察官的工资、福利待遇等。其中,最关键的是检察主体要处理好法理与情理的关系。在物欲横流的金钱、权利、女色等诱惑面前,确保检察工作的高效公正运行,不仅要求检察官要有过硬的法律水平,在公共场合注重检察官形象,毕竟检察官的职业,除了受党纪国法的约束外,也有着其自身的特殊性,区别于一般公民的职业,还要求检察官有良好的道德操守,比如说有正义情感,以法人的心态对待所有的当事人,用公平的意识观处理案件,把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贯穿于自己的工作中。法理和情理从这个意义上说是一致的。随着法理的不断完善,法理和情理的冲突逐渐体现出来,“法不容情”说的就是出现冲突的时候,一方面,“检察官是法律世界的国王,除了法律没有别的上司”,必然要严格遵守法律。另一方面,必须考虑到民意,法律社会学家N.S.蒂玛谢夫把法律看做是“道德和命令的协调”,在任何切实可行的法律体系中,为了确保有效地实现一定的行为模式,有组织的权力必须与群体信念相结合。只有在法理与情理之间寻找到一个支点,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正义。
四、结语
当然,当代中国的检察文化建设还处于摸索阶段,立足于制度变迁的潮流势不可挡,坚持建设检察文化建设的美好信条,我们亟需采取行动去缩小社会需要与法律之间“梅因缺口”,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经济的良好运行。
参考文献
[1] 俞静尧.检察权的利益分析[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261.
[2] [英]伯特兰.罗素.权力论——新社会分析[M].商务印书馆,1991:189.
[3] 佟志强.民事行政检察事务与探索[M].学林出版社, 2005:18.
无论是产业规模和市场占有率,韩国力量均与中国这个拥有国际最先进装备、最先进技术、最大制造能力的世界服装大国无法比拟,但论对社会时尚的影响力,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不仅没能制造出令国人为之心动的风尚来,更难萌动起对世界产生影响的潮流。反观上世纪90年代哈韩一族的汹涌澎湃,到本世纪“韩流”的再次强烈冲击,中国时尚同业者们面对诸多尴尬时,是否会反思:中国时尚为何征服不了市场?
我多次参加过韩国服装交流团来中国的服装学术研讨,韩国学者及设计师对大韩民族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对深入解读亚洲和世界流行时尚的渴望,总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从中韩两国学者关注的时尚热点问题,从中韩两国设计师创作的作品对比,从两国时尚同仁参与交流的态度,我都深切感到,民族价值观和国民心态的强势,是韩国时尚流行文化强势的关键。
在2011中韩国际服装学术研讨会上,韩国学者将中国时装设计师在国际时装周中设计特征的分析,原始主义审美特征在服装廓形、材料及服装图案和配饰上运用等更本质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并在如何借鉴中国服装业、服装设计师的成长经验,促进与中国拥有相似历史、文化和情感的韩国时装产业发展等方面,显现出了研究的深度和力度。
上世纪90年代,韩国服装业加大与欧洲同行合作,推动韩国服装时尚把欧美的流行元素与东方文化很好地融合,使韩国服装的设计走在了亚洲甚至全球的前列。而今为推动与经济文化迅猛发展的中国交流,韩中服装产学协会多次组织学者和设计师,深入中国寻求与同行交流,在学习中国同行长处的同时,输出韩国的工业产品、生活方式和文化理念。
中国经济的发展,使全球更加关注东方。以韩国流行风尚为代表的东方独特美,以与西方文化所不熟悉的民族特点,吸引着世界的注意力。在釜山时装周静态展上,主力方将面积最大的展位留给了韩国民俗服饰展,“做时尚要有一种民族精神。民俗服饰给设计师和消费者带来的民族文化认同和归属感,其象征意义大过了时尚意义。”这种将民族精神与时尚融合的举措,对韩流时尚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中国服装企业在营销、品牌、资本方面已具有了较强的实力,但如何用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精髓为基因,缔造经济腾飞、国力强盛的中国时尚,如何用“流行文化”兴国,不仅是中国时尚业的义务,更是一个国家的责任。
韩国的学者告诉我,为推广韩国时尚文化,韩国的设计师到国外去设计作品不需要自己花钱,都由政府资助。只要你是国际化的新生代,只要你够新锐,韩国的时装周就是你传播自己的前沿,政府就会出资来帮助你完成自己的设计夙愿。
2013年9月26日,美洲杯上演了史上最精彩的逆转大戏:在17战9胜的赛制下,1比8落后的美国宝马甲骨文号连赢8场,最终9比8击败新西兰酋长号,卫冕成功。在美洲杯160余年历史上,这么大比分的逆转是唯一一次。这一役让美洲杯一夜间成为“逆袭”成功的代名词,同时它也让现场观战的晓昱感慨不已。
七年前,创办伊始的中国杯,就将“打造中国美洲杯”的愿景写在了自己的第一份宣传册上。经过七年苦心孤诣,如今中国杯已成为亚太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大帆船赛事。作为亲历中国杯成长的见证人,晓昱对美洲杯及中国杯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感受。在2013年10月下旬第七届中国杯帆船赛开赛之际,留着干练短发,着装率性利落的晓昱回答了记者关于大帆船赛的一系列问题: 东道主将美洲杯办成了一个欢乐的节日
记者:这一届的美洲杯称得上峰回路转,你和你的团队亲历了现场,最真切的感受有哪些?
晓昱:这些年,我们不断走出去,可以说几乎看遍了世界上所有知名的帆船比赛。这一次在美洲杯的现场,我们以船队、官方特邀嘉宾、普通观众三个完全不同的角色反复进入赛场,这对我们全方位观察、了解美洲杯有重大意义。观赛之外,我们还与美洲杯CEO等高管进行了深入交流,双方都希望将美洲杯等赛事成熟的管理模式引入到中国杯,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将照搬照抄美洲杯。
记者:美洲杯与中国杯最明显的不同在哪里?
晓昱:美洲杯既是世界上最高端的大帆船赛,也是最亲民的赛事。旧金山有很多码头,比赛都是在近岸的海边进行的,真的做到了老百姓想看就看的程度。同时,观众对帆船赛事的了解、帆船文化在民间的普及与深入也让我们惊叹。在比赛现场,不但双方的啦啦队、亲友熟悉每一个船员,甚至连最普通的观众都对自己支持的船队了如指掌。赛事东道主城市旧金山这次真正把美洲杯办成了一个节日:比赛时岸边挤满了观众,一家人坐在组委会准备的沙发上,或者坐在岸边的草地上,边欣赏比赛边享受吃喝玩乐的嘉年华派对。围绕比赛的商业开发也非常成功,赛时售卖专属产品的商店门口总是大排长龙。
记者:除了赛事的表现形式之外,两者在实质和内涵上还有哪些差距?
晓昱: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二者不具备可比性,无论是赛制还是资金投入,但从岸上活动看,中国杯与美洲杯从现场活动、贩售点设置、餐饮提供等功能形式来比较差距并不大,当然美洲杯财力更强、规模更大,他们有一个多媒体馆展示船队和比赛场景,并配以讲解,岸边有多个大屏幕直播比赛,观众可以躺在沙发上、草皮上观看。总的来说形式上区别不大,只是美洲杯所提供的服务细节更到位、质量更高。
我们感受最深的鸿沟是两项赛事在历史、文化积淀上以及群众基础上的巨大差距。政府在场地方面的投入、观众的狂热、赞助商的支持,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当帆船运动真正成为一种文化,才会生根发芽、源远流长。这方面,目前我们还处在起步阶段。 美国队的胜利来自科技、财力……当然还包括他们的拼搏精神
记者:美国队是怎么实现逆袭的?
晓昱:比赛中段,美国队更换了战术师,利用规则在大比分落后时主动申请延迟了一场比赛,还更换了比赛用船,这之后他们的成绩得到了显著提升。当然,最终决定胜负的是美国队雄厚的财力。为了这次比赛,美国队准备了两条帆船,每条帆船的造价都要几千万美元。甲骨文号上装有几百个用来收集大量比赛数据的传感器以及最先进的数据分析系统。这些传感器在关键时刻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甲骨文号及时对前面的比赛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发现了对手的问题,并进一步发挥自己的优势,这些因素使得美国队得以逆转形势。
这次比赛的用船全部采用太空技术,最快速度达到四五十节,而且数据分析、造船技术工程师随时跟进,完全是科技和财富的比拼,甲骨文号主要赢在科技上。
当然,人的因素也不可或缺。大家认定新西兰人已经赢得比赛时,美国队展现出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拼搏精神,最终坚持了下来。 从美洲杯汲取营养,找寻自己的成功之路
记者:全方位近距离地观摩和考察美洲杯,对未来中国杯的运营有哪些重要启示?
晓昱:这次现场观摩后感觉更踏实了,说明中国杯走的路是正确的。在美洲杯100多年的历史上,这一届观赛人数是历届的总和,美洲杯也在不停地亲近大众,为此改变了船型,让比赛变得更刺激、更近岸、更有参与性。本届美洲杯帆船赛还第一次真正实现了直播的美洲杯赛事。
与中国杯不同,美洲杯的承办方是上一届冠军的主场,也就是说每一次赢家成立新的公司去经营下一届比赛,每一届都会做调整。所以他们也会面临运营策略缺乏延续性的问题。本届美洲杯变成了系列比赛,在意大利、西班牙等地举办,有8~10支队先进行系列赛,有较长的酝酿时间,拉长了“剧情”,能吸引更多人关注。无论参赛者还是主办方,都很清楚他们参赛的目的不是赚钱,而是为了国家荣誉,为了展示国家的综合形象,以此提升赛事和参赛者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一点,对于中国杯来说,是重要的启示。
记者:在与世界最顶级的帆船赛事比较后,你觉得中国杯还需要有怎样的提高?
晓昱:通过观摩这次美洲杯,我们更加明确,中国杯的平台不是传统体育赛事平台,传统的商业模式是不会取得成功的。大帆船赛不是奥运会、世界杯,只有结合中国的国情、历史、受众、商业环境,走出适合自己的路才会真正成功。
美洲杯组委会非常看重亚太区和中国市场,他们也认为自己的很多经验不能照搬,希望中国杯这些有经验、了解实际情况的团队参与到开发亚太市场的行动中来。双方都认为中国杯的大方向没有错,我们现在要做的是等待时间的沉淀、寻找新的商业模式,中国杯没有办法去复制任何国家的赛事,只能探索自己的路。我们的优势在于政策的延续性,拥有自主品牌,市场基数大,未来的空间也会很大。
这几年我们一直在做中国杯的规模与专业性的调整,比如近岸赛的推广、系列赛的可行性研究,今后要把核心的东西拎出来做,让它更加突出。近年来我们开始控制规模,设想今后把顶尖的船队放在同一组,其他船队放在另外一组,尽量做到专业性和普及性兼备。总之,中国杯要想在世界上提升地位,突出自己的特色是很重要的。 帆船赛事有助于沿海城市孕育丰富的海洋文化
记者:深圳如何借助中国杯发展游艇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