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诗朗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迎春花开
在火红的太阳底下
你听,那是百鸟的啁鸣
它们惊喜地叩响了
春天的第一道门扉
白云衔来温暖的思念
久违的问候
又为我们带来了新年的祝福
那些沉甸甸的欢笑
像父亲母亲的双手写满劳动和收获
一杯烈酒
盛满酽酽的乡愁
在迎风的早晨把我醉倒在一瞬间绽放
青涩地,爱人的手臂
温柔地缠绕,把你拥抱
拨动春天的琴弦
季节的距离如此强烈无法抵挡
如同大地孕育着希望
我看见乡亲们,在新年的日子里
谈论着往事的收成
细数三百六十五个日子和节气
说到春天
大家的眼里又开出了火焰
那个时候,玉米成串地挂在屋檐下
黄澄澄的喜气
飘满家园,让人看了心里
她正站在家园的路口迎接
以一朵迎春花的姿势
为你献上这首祝福的诗!
从元旦的窗口看出去
站在新年的门槛
不经意的回眸
我看见
远方苍茫的人海
留下的那些帆影点点
或云或雾
悉数飘散
眼前
是漂亮的窗花
春风吹来的桃花朵朵
我看见
又一波涌动的人潮
那些赶路的匆匆脚步
在风景里行走
自顾不暇
一天又一天
一年又一年
岁月就这么走过
走过我的童年
走过初恋的河边
在海市蜃楼的晚霞里
吟唱诗歌的灿烂
拥抱元旦
跌足的思绪
披一缕眷恋拂过的昨日
站在这年最后的日头沉落的山巅
眺望,痴狂
地平线的东方
海在波浪阵痛的喘息中
舔舐新年初生的太阳
这初生的婴儿扇动的翅膀
拍打着海的脸
金色的光飞越蓝天
一声时空襁褓的啼哭
破门而出
撞落了臃肿的夜幕
睁开眼
晨练的影子,喊山的喉咙
牵着耕牛遛草的大爷
全都换上新年的笑脸
刺啦啦一片撕扯的声响
三百六十五个日子
手牵手站在地平线的岸边
等待
等待用我们的血汗
元旦
四季轮回
该走的走了
走吧、走吧!
春天的沙尘暴
夏天的毒日
秋天无情的洪水
冬天的无情
过去的都是
惋惜、愧恨、无奈
但是
我们从来没有惧怕什么
大踏步向前
不再回首那难忘的日子
元日、新春
将为我们带来期盼
信心十足的你我
早已充满无限的力量
我们已经更新了所有
软的、硬的器件
用我们聪慧和勤劳的双手
迎接新的挑战
看
七彩云已向我们飘来
让我们共同憧憬新的曙光
聪慧!勤劳的我们
摘要:在现代传媒多样化和社会转型期的复杂语境下,汉语诗歌在历史性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是,看似衰微的局面中也出现了许多复苏的态势。本文试从现代传媒和转型期文化的角度浅谈当下的汉语诗歌。新时代语境下的汉语诗歌。
关键词:现代传媒转型期文化汉语诗歌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是世界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五四文学革命后,中国诗歌进入了白话诗阶段,开始了现代化进程。现代汉语诗经历了自由体诗、格律诗、象征诗、现代派诗、政治抒情诗、朦胧诗、先锋诗等探索阶段,基本上保持着旺盛的生命朝气,但进入九十年代至今,诗歌的创作与阅读都呈现了下滑态势。诚如王光明教授在《现代汉诗的百年演变》中谈及九十年代中国大陆的诗歌状况时所言:“灯光暗转,垂暮放下,剧情已渐新……许多东西一夜之间从悲剧变成了喜剧”“诗歌似乎直接走入了黄昏和暗夜。”这不能不使人焦虑,但是,关注当下的汉语诗歌语境,笔者也发现了一些新动态,由此浅谈开来。
一、汉语诗歌传播媒介的变化以及引发的思考。
诗歌传播是诗歌发挥艺术作用和获得自身发展的重要方式,诸如口传、抄写题跋、印刷、朗诵等,在现代科技日渐发达的今天,汉语诗歌的传播媒介有了重要的变化。
1.网络成为汉语诗歌重要的传播媒介之一。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文化已经成为值得研究的课题。网络文化以“虚拟性、交互性的符号自我(主体)”为基本特征,即网络用户凭借诸如网名、图片等进入虚拟的网络世界进行交互性的及时交流互动。其中,博客的兴起造就了众多网络,包括诗歌写作者,据新浪网统计,在网上开博客最多的是诗人群体。可见,网络确实对汉语诗歌产生了重要影响。
(1)发表和阅读作品的便捷度和自由性。在传统观念中,诗歌是少数“精英”方可享受的高级精神品,同时受到体制影响,普通写作者更是很难发表作品,而网络解决了这个问题,在自己的博客上可以快速而自由地发表作品,这就为更多的诗作者进行艺术探索、发表作品提供了广阔的园地,也为读者阅读作品提供了方便。
(2)阅读的交互性。网络“交互性开放的界面”使读者的阅读活动与众多不确定的其他读者共同进行,并通过留言回复等方式与其他读者和作者进行交流,便利的传达阅读和创作感受成为了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创作激情,同时也为作者修正、调整自己的作品提供了有利条件。
(3)接受环境的立体化。网络平台具有“超文本界面”,它是纸张以外的电子文本,不再是传统文本的线性的或平面的结构,而是网状的多维立体结构,有着“超文本链接”,用户点击文本中加标注的一些特殊单词或图像,就能打开另一个文本。在这样的环境中阅读诗歌,可以增强接受信息的灵活性和综合性,相关内容的便利提取也有利于诗歌的理解和扩充阅读。
(4)表现形式的多媒体化。不同于传统文本,网络可以提供文字、图片、音乐、动画等多媒体支持,阅读过程中会有相关的音乐图像等元素,比如在一首写春天景色的诗歌里,可以配上诸如青草、桃花、冰化的溪流等图片,还可以配上清新的音乐,这就构成了一个形象生动的接受环境,增强了阅读诗歌的趣味性,吸引了更多的读者。值得思考的是,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读者的想象力。
2.从诗朗诵等活动中谈汉语诗歌的音乐性。
近年来,配乐诗朗诵、诗歌电视、央视新年新诗会等活动的举办为诗歌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汉语诗歌的接受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可见,汉语诗歌的发展,音乐性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诗歌与音乐有着悠久的同源关系,中国古代许多的诗歌都是可以入乐演唱的。中国很早就有所谓的“歌诗”,即能谱曲配乐配舞表演的诗歌,如《诗经》、楚辞等。与音乐相近,抒情诗也有着声音和谐的音调和节奏,有较高的心灵自由度和情感表现力。中国的古典诗歌有着优美的韵律,为人们所熟识和喜爱的现代诗歌也往往有着音乐美,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舒婷的《致橡树》、余光中的《乡愁》。
诗歌研究者吕进曾言:“中国新诗是一种看的诗,依赖吟唱和朗诵是越来越少,”这或许是当下许多人否定和轻视新诗的重要原因。诗歌不同于小说、散文等其他文学样式,音乐性是诗歌的重要因素,新诗虽不必延续旧诗的平仄等严格限制,但是节奏和内在的音乐性是必需的。如何使现代汉语诗歌尤其是现代汉语抒情诗具有音乐性,如何使得好的汉语诗歌在新时代得到有效的流传,这些都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努力探索。比如,当代优秀流行歌曲的歌词(如谢冕先生赞赏的崔健的《一无所有》)、古诗改编的歌曲(如《明月几时有》)就是有价值的尝试。
二、转型期文化语境下汉语诗歌的接受以及引发的思考。
著名学者杨乃乔教授2008年来保定学院讲座,在回答笔者关于“现代汉诗”发展状况的提问时说到:“在后工业文明时代,诗歌——文学中的“贵族”的阅读是没有环境的。在这个读图时代,追求审美感官的速度与刺激成为趋势,诗歌注将没落。”杨教授从当下环境的反面因素指出了诗歌衰落的原因,笔者在这里想反其意用之,探讨一下新时代语境对诗歌发展的有利影响。
当今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诗歌生存的社会语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多元而矛盾的时代中有着诸如中西文化的冲突、传统与现代的碰撞、生存与道德的困境、理想与现实的反差等,人们所焦虑的是更为严重的生存危机和精神的无根感。信仰多元侧面导致信仰缺失,灵魂的漂泊使人们内心出现了矛盾郁闷颓废无聊彷徨的情绪,这一点在大学生群体中也具有普遍性。历史仿佛回到了五四时期,狂飙突进浪漫激情后滋生的是面对理想和价值失落的苦闷与迷茫。与现代物质日渐丰厚构成反讽的是现代人的精神空虚。可以说,整个社会在渴望着一种灵魂的栖居地,人们需要生命性情的滋润,需要心灵的休憩与安慰。
而诗歌作为一种极具感情的文学形式,集中了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充满了对真善美的向往,对人生的吟唱,对生命的珍重,对崇高精神和道义的担当,对心灵故乡的永恒守望,其中现代诗歌更是有着现代人生存的丰富情感和经验,等等。这些都可以抚慰当下人的心灵,满足受众的精神需求和阅读期待。
试以海子的诗歌为例,考察海子的生平及其诗歌可以发现,其中隐含着一个重要命题——对灵魂栖居地的追寻与确认。“珍惜黄昏的村庄,珍惜雨水的村庄/万里无云如同我永恒的悲伤”(《村庄》)“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他的抒情短诗吟唱着大地、河流、村庄、麦地……那是“永恒的人类生村和生命之庞大根快”,是一种“文化乡愁”,长于农村的海子对乡村有着独特的生命体验,他深情地吟诵着自己的诗歌理想,追寻着自己的精神家园,他的诗歌是熔铸真性情的生命之诗,海子对生命的爱与信仰都给人们带来了心灵的滋润和感动,这也许是近年来海子诗歌受到重视和喜爱的重要原因。
由此可见,在转型期复杂文化语境下,诗歌也存在着发展的有利环境。贴近心灵,抒写有真性情的生命之诗,是诗歌的本质要求,也是汉语诗歌发展的必然要求。
以上主要从现代传媒和转型期文化的角度浅谈了当下汉语诗歌的发展,汉语诗歌的发展是值得研究的大课题,当下的状况还有许多复杂性和艰巨性,有待笔者学识能力的提高,或许能够进一步深入下去。汉语诗歌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在20世纪的百年探索中又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我们有理由相信,在21世纪,汉语诗歌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资料:
1.《写作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陈超,《海子论》,《打开诗的漂流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大家晚上好!
黄:金秋十月爽,九九话重阳。日月两重归,相映地久长。
谢:霞披夕阳情无限,霜染秋枫叶正红
徐:黄菊绮风村酒醇,紫门临水稻花香
田:敬老鼓琴仙度曲,爱老种杏客传书
黄:在这举国欢庆的日子里,
谢:在这金风送爽的日子里,
徐:在这丹桂飘香的日子里,
田:在这橘红橙黄的日子里,
四人合:今晚我们在这充满田园风光的五桂村举办“情暖重阳,关爱老人”的节日晚会。
黄:我是今天的主持人黄瑞
谢:我是今天的主持人谢馨怡
徐:我是今天的主持人徐梦婷
田:我是今天的主持人田涟昕
田:青春是一首永不言败的歌,青春是一条永不停息的河流,青春是一本读不厌的书,青春是一杯品不尽的茶,青春是一座屹立在民族之林的高峰,刻印千千万万青年的足迹,是值得我们永远纪念的日子。下面请欣赏谢馨怡等给大家带来的节目《舞动青春》,大家欢迎。
四人合:为了表达对爷爷奶奶的祝福,也为了表示自己的孝心,今天我们在场的所有小朋友给爷爷奶奶做了一份水果贺卡,祝爷爷奶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同时我们的水果贺卡还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
他们分别是:橙子组合、香蕉组合、苹果组合、甜梨组合。
,我代表橙子组合,祝爷爷奶奶: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我代表香蕉组合,祝爷爷奶奶:福体安康,长命百岁
,我代表苹果组合,祝爷爷奶奶:一生平平安安,无病无灾。
,我代表甜梨组合,祝爷爷奶奶:笑口常开,笑容永在。
谢:从古至今,重阳节都是一个值得庆祝的节日,也是一个值得纪念的节日,也有许多诗人墨客、文人雅士写下了千古流传的诗篇,来纪念九九重阳节。下面请欣赏王孟祥、徐铭阳等小朋友给大家带来的古词朗诵。
田:在中国人的眼里,重阳节永远都是一个重要的节日,都是晚辈们表达孝心的节日。下面请欣赏魏来茜、颜叙、陈心巧为大家带来的现代诗朗诵。大家欢迎!
谢:《上学歌》曾伴随一代又一代人走过童年时代,当年的他们,或者已经成为了工人,农民,医生,军人或者科学家,他们中的很多人也许并不了解贝多芬的交响曲,但他们一定会唱这首歌,因为那是童年的记忆。下面请欣赏魏来茜、陈心巧、颜序给大家带来的舞蹈《上学歌》
黄: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不同的哈姆雷特,一千个人眼里,也有一千个不同的敬老方式。小孩子向爷爷奶奶表达爱意,从来就是与众不同。下面,请欣赏宋佳珍、吝文莉给大家带来的少儿歌曲串烧。
徐:双簧开始于清朝,是一种风趣幽默的艺术表演形式。正是因为这种搞笑的方式,获得了无数人的认可,下面请欣赏田涟昕、杨玲给大家的双簧表演,大家欢迎。
谢:人生就像一只瓢泊的小船,要想在生命的长河中顺流而上,就必须荡起友谊这两支双桨——友谊能使你在社会上左右逢源,如鱼得水,化险为夷。下面请欣赏徐梦婷、黄瑞等为大家带来的舞蹈表演《让我们荡起双桨》
谢:《军中绿花》是流行于军营中的一首歌曲,该曲朗朗上口,编曲较为民谣化,却透露着一种纯净的情怀,表达了战士们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下面请欣赏程毅宏为大家带来的歌曲《军中绿花》
徐:孟宗哭冬笋,王祥卧冰求鲤,董永卖身葬父,历来就被传为美谈,逐见“孝”是人间的百善。下面请欣赏马思琪等为大家带来的节目《孝敬老人歌》。
1.培养高中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审美感知力
高中生的审美感知可以细分为审美知觉和审美感觉。想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审美感知力培养,首先需要培养高中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关的情境,将高中生的课堂注意力集中在语文教学审美内容上。例如在学习《雨巷》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感受江南小巷的意象,紧接着去体会雨中小巷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就对戴望舒笔下的雨巷有一定的切身体会。当学习文中“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结着仇怨的姑娘”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去体会丁香的意象,结合丁香的传统文学象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2.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高中生的审美感知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教学走进了高中語文课堂,对高中语文教育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尽可能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语文教学内容上来,通过音乐、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向学生展现语文中的“美”,充分刺激学生的审美感知。不仅如此,多媒体工具辅助语文教学,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专注度,把传统、枯燥的“填鸭式教育”变成创新的多媒体教育联合方式,更充分地将教材上优秀艺术作品中蕴含的美感展现在学生面前。
教师运用教学PPT,可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可以将文章作者的照片以及生平事迹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对文章作者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全面感受作者的精神风采,进一步从作者的角度去体会文章想要表达的真情实感。
视频动画资料的有效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感受语文教材中的美感。例如教授《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电视剧《红楼梦》有关于林黛玉进贾府的影视片段,让视频的播放进度跟随着语文课堂的教学进度,将电视剧中贾府环境的镜头片段与文章中描写的贾府景物相结合;反复播放电视剧《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初次见面的场景,结合文章对贾宝玉、林黛玉二人初见时的心理描写开展教学,让学生结合多媒体更好地领略文章中的美感。
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充分运用音乐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童丽演唱的《雨霖铃》,让学生在学会这首歌曲的同时,将这篇课文背诵下来。在歌曲的优美旋律中,教师讲解诗歌内容,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让学生感受到音乐与诗歌结合的魅力,增加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在教授《鸿门宴》的时候,找到切合课文意向的音乐类型,对文章的情感内容进行更好地渲染。当荆轲在易水诀别之时,音乐的主旋律应该围绕“高渐离击筑”“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所表达的情感,尽量选择悲壮、不舍、豪迈的曲风在课堂播放;当翻译“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时候,音乐需要有所变化,结合课文中众宾客的心里所感,音乐的曲风需要变得激愤;跟随着众人的心理活动,教学到“复为慷慨羽声”的时候,需要将音乐曲风变得慷慨激昂;当“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音乐需要选择曲风悲怆的。结合课堂上音乐风格的变化,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到“易水诀别”的情感变化,在音乐中感受文字的魅力,渗透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在讲授《光阴的故事》的时候,结合戴望舒的《雨巷》、卞之琳的《断章》以及郑愁予的《错误》等饱含情感的现代诗歌,可以进行诗词朗诵比赛。结合诗歌蕴含的深刻感情,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诗歌朗诵的背景配乐。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先进行预习,感受作者的真情实感,再找到适合诗歌情感的背景配乐。在诗歌朗诵过程中,让学生自我感受诗歌一字一句、抑扬顿挫的美感。不仅如此,在诗歌朗诵的最后,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为学生播放优秀的诗朗诵表演,让学生感受专业朗诵的魅力,结合诗歌的真情实感,更好地领略什么是美。
3.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强化高中生的审美感知力
高中语文课堂仅仅渗透培养审美感知力还远远不够,教师还要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开展课外阅读。例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欣赏《红楼梦》的影视作品以及文学作品,让学生自主发现语文教学内容中的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一、运用巧妙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
语文课本来是中学里一门应用最广泛、最接近生活、内容最丰富多彩、最有情趣的课,语文也应当是学生最感爱好的学科,可是不少学生对语文课却产生了“爱好危机”。但为什么钱梦龙、宁鸿彬、魏书生老师的学生们就那么爱学语文呢?他们是用什么秘诀吸引学生去学习的呢?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点燃”学生爱好,集中学生留意力,使学生有一种“向往之”的意识就成为教师教学成功的要害。而解决这个“要害”的要害在于我们如何在课初的几分钟内帮助学生进行心理预备,紧扣课文内容创造一个良好的教与学的氛围。例如我们在教《孔乙己》时,由于学生们没有真正了解旧社会知识分子的形象,于是,我们不妨设这样几个问题:①让同学了解旧社会读书人的穿着怎样?②旧社会人们穿着的区别?③他们进食的方式是怎样的等。通过一个连续的提问,巧妙的导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对课文产生浓厚的疑问与爱好。
二、运用美的语言去感染学生,渲染情境
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历久不衰的佳作,本身就极富有感染力。这就为教师用语言创设美的课堂教学情境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文章不是无情物”,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首先接受课文的启迪和熏陶,使自己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得到统一,讲课时自然就会感情投入,很快进入角色。假如教师能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语言的魅力,沟通作者与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彼此间灵犀相通,感情共鸣,必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爱好。
教师还要善于运用朗读渲染课堂教学情境,“读得好。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如在教《最后一课》时,我运用有感情的范读创设了庄重肃穆的情境,学生们仿佛置身于韩麦尔先生的课堂之中,此时再来讲解课文则水到渠成。
态势语言也很重要。教师随教材内容自然流露出的喜怒哀乐等表情变化和恰到好处的手势与动作,有助于唤起学生对教材的感情共鸣;另一方面还要密切留意学生表情、动作的反应,并根据此来判定学生感知和理解的程度,及时调整情境,改变手法,推进教学。
教学中的一些强调技巧,如语句的重复、停顿、加重或延缓,动作或表情的大幅度变化,巧妙的激疑问难或设问作答,组织小组讨论或课堂辩论,展开竞赛,把竞赛意识引入课堂等等,都是创设情境的好办法。
三、想像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情感
所谓“设置情境”,就是教师运用语言描述或其他形象化手段,把某种情形、某种状况、某种景象表现出来,使学生能身临其境,在这样的氛围下,请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思考问题。由于学生已置身于某种情境中,他们已经暂时变成了该情境的某个角色,此时思考问题就必然要与情景的节奏相吻合,学生的思考就必然是积极的、主动的,因而也是灵敏的。比如:在讲授莫泊桑的《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时,我带领学生分析了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这四位大作家的肖像、语言、和动作描写,在揭示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后,我引导学生:假如你是莫泊桑,四位大作家这个时候正在福楼拜家谈论着文学方面的事情,恰巧就在此时,你去登门拜访,请你根据这四位作家的性格特征来想像一下他们会用什么样的表情、语言和动作来迎接你的到来呢?教师的话已经把学生领入了那个特定的情境之中,当他们通过思考,发表自己见解的时候,就已经逐步理解并把握了应该学到的知识,教师作画龙点睛式的点拨时学生已经心有灵犀了。
四、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和学习资源创设美的情境
随着科学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现代化的电化教学手段逐渐走入课堂,录像、录音、幻灯、音乐等对创设美的情景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师要根据课文需要充分运用电化教学手段来创设美的情境,使得学生调动各种感官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内容中去体验、去领会、去把握,用感受补充甚至替代语言,把信息的传递和接受变成一种享受,使学生在得到愉悦和满足的同时吸收知识、开启智力、陶冶情操。
在挖掘课程资源方面,首先,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而我们要善于发现这个“例子”的价值,拓宽教材、深挖教材也是在开发语文学习资源。如此,语文学习的途径就会变得宽广无比。如读《诗两首》,我们探究冰心的“母爱”专题;读《我的信念》,我们探究名人成功的秘诀;读《理想》,我们用“现代诗朗诵”“名人名言大观”“我的理想演讲”等活动开展学习。教材中的学习资源也是无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