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学作品赏析

文学作品赏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学作品赏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学作品赏析

文学作品赏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古代文学作品赏析;意义;具体应用

1前言

在现阶段,我国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多。古代文学课程在高校教学中占据着比较重要的地位,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赏析能够培养出创新性思维的人才,并且创新性思维人才在社会建设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在古代文学作品赏析教学上存在内容陈旧、教学特点不清晰、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阻碍了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下文着重从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角度出发,为学生思维发展提供了保障。

2古代文学教学创新性思维的意义

古代文学作品中充分体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情感、智慧等内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古代文学也是一门十分重要的人文类学科,影响着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和发展。学生养素质就是以培养创新性思维为基础。教师在古代文学教学创新性思维培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需要教师掌握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教学方法,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不管在哪个教学环境中均以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和创造能力为基础。

3古代文学作品赏析中的创新性思维应用

在进行古代文学作品赏析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并且创新性思维在古代文学作品赏析中具有重要作用。应从以下四方面培养创新性思维。

3.1树立创新教育观念,有效结合教学内容

在赏析古代文学作品的时候,应该把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进行有效结合[1]。而且教师的教育观念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占据着引导性作用。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教师的教育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的思想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升了,才会为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奠定基础,才会灵活把握教学各项活动。因此,古代文学教学教师应该树立创新性教育观念,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发挥学生主体性地位,适当引导学生朝着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在树立创新性教育思想背景下,融合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避免出现守旧的教学内容和课程。由此可见,创新性的教育观念为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提供发展机会。

3.2创新教学方法,建立多元教学方式

能够运用多种的赏析教学是提升古代文学教学的一种方式。教师在转变传统古代文学教学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教学的新型手段,以此培养创新性思维。可以利用提问法、辩论法和赏析情景创设法等。比如在学商隐《锦瑟》的时候,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解说该诗的主题,教师可以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针对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讨论,以此培养创新性思维。同时,还可以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景,结合音频、图片等形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到古代文学作品蕴含的内容。

3.3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古代文学从作品本身出发就蕴含着比较丰富的内容,但是句子之间的跳跃性比较大,作品中所包含的意象也很难揣测。在这样学习的背景下就会给学生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因此,在进行古代文学作品赏析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适当结合古代文学赏析内容的特点,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比如在赏析《桃花扇》时,帮助和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力加强对作品中人物描写的掌握。进而明确该作品的主旨,通过详细地解读作品,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2]。

3.4拓展学生思考范围,结合课内外内容

教师还应该结合课内内容和课外内容,扩展学生进行思考的范围。并且想要在赏析古代文学作品的时候加强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养成,就应该打开学生学习的视野,可以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对作品进行分析和探究。这样的教学背景下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赏析性作品教学时,能够准确把握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并且充分结合时代背景找出古代文学中所蕴含的另一层含义。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结合课外中的现实时代背景,从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中对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进行扩展性培养。比如在进行古代文学赏析时,应该把美学、历史学、政治学等科目有效结合在一起。应用创新的眼光评析文学作品,进而为培养创造性思维奠定基础[3]。

4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赏析古代文学作品培养创新性思维具有积极影响。教师应该科学合理运用古代文学赏析教学课堂,从树立创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拓展学生思考范围四方面出发,为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奠定基础,为社会培养创新性人才提供必要的准备。

参考文献:

[1]徐文翔.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精读的四种方法[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154-157.

[2]邱晓云.比读赏文疑读见义——用“比读”和“疑读”教学生赏析文学作品[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3,(1):89-90.

文学作品赏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文学作品 赏析力 培养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087-01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高层次的阅读,绝非是仅仅探寻和领悟文章的主题思想,表层性地解释文章的结构,或是解析文章的结构,或是解析文章的技巧。”阅读的本质是要从文章外部表现世界的“物质符号”上理解其精神内核,即以作品为媒介,借此体验、感悟和理解作家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情感和思想。这种阅读活动,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灵魂的拥抱,心灵的对话。它需要双方都敞开自己,倾注进全部的生命意识,以最终达到交融与同构。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提高对文学作品的赏析力,那如何提高赏析文学作品的能力呢?

一、引导学生多读、讲、写,积累一定知识,为赏析作品打好基础

注重课内、课外知识的联系。平时,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在学习课文节选的名著时,指导学生阅读全书,并为他们提供声、像等教学辅导材料。如学习《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辛德勒名单》、《雷雨》、《林黛玉进贾府》时,组织学生观看《巴黎圣母院》、《辛德勒名单》、《雷雨》、《红楼梦》等影片和电视剧。这样,他们对作品里反映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人物的思想性格等就有了直观的感受,就能结合已获得的相关材料,很快地“进入”作品,把握作品思想内容,体味人物描写之妙处。

多“讲”,有利于提高学生文学作品欣赏能力。组织学生座谈观、读后感,利用每节课前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轮流到讲台上“讲”“背”或“演示”名人轶事、诗文或幽默、笑话小品。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他们从熟悉、揣摩、记忆材料,到把材料讲给大家听,这个过程使他们赏析作品的能力得到训练、提高。此外,在听别人的“讲”“背”时,他们也获益匪浅,既丰富了见闻,学习到别人的方法,又为下一轮的赏析活动积累了经验。

开展“写”的活动,有助于提高文学作品赏析能力。我校每周都有固定的阅读课,在每周的阅读课上,我们都会精心挑选适合学生阅读的报刊和杂志,组织学生进行有效阅读,要求学生进行摘抄,更重要的是写下自己的阅读心得体会,然后一个月举行比赛,看看谁的评论精当确切,学生只有熟悉报刊和杂志中的优秀的文章,加深理解,才能有获胜的可能。这样,“写”带动“读”,无形中也就培养了学生阅读赏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引导学生走进作品,展开丰富的想象力,体验作者的情感世界

文学作品是作家创作的艺术典型形象、意境以及蕴涵于其中的作家思想感情、审美情趣的载体。它的外在形式是文字。如果没有想象力,眼中的就只能是符号或一堆没有内在联系的、杂乱无章的材料,这正如瞎子的“目无全象”,当然也就无法根据语境描摹语句的含义,领略词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无法获得艺术赏析的美感体验。如教《鸿门宴》时,引导学生分析段末“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一句的“立”字。我问学生:“立”字妙在何处?如何赏析?并明确:(1)自字析义。先分析词义。“立”,立刻、立即,表现的是毫不犹豫、果断的、快刀斩乱麻的态度。(2)由此及彼。由以上分析可知刘邦的为人和处事手法:当机立断,心狠手辣,决不姑息,决不拖泥带水。(3)由简及繁,由表及里。把这个“立”同鸿门宴之前项伯夜访张良时,刘邦警觉探问的情节相对照,由此可以归结出刘邦这个政治家机警、果断、明智、残忍等性格特点。

对作品意境的分析,同样也要展开想象。比如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月下的荷塘”与“荷塘上的月色”两个场景。我们深感其“情”其“景”之美。可是,“美”在何处?作者用什么样的方法,抓住什么景物特征,以怎样的顺序、角度展示美?这样的柔美、秀美景色与作家的思想感情有什么联系?循着这样的思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展开想象,那“荷塘”里“田田”的荷叶,零星的荷花,缕缕的荷香,荷下的流水……在我们的脑海中渐渐清晰起来,我们仿佛亲历其境,真的就看见、嗅到那荷姿荷香。由分析“景色”进而分析“意”境,最后归结出“寓意”,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感受到作家写作时的心境、审美情趣,对作家的思想感情就有了比较准确的把握。

再如,我们学习话剧《雷雨》时,对鲁侍萍、周朴园相逢,鲁侍萍与周萍相见场面时潜台词的赏析,我们同样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置身其中,感悟人物语言、举止的复杂性,思考为什么鲁侍萍总是这样表里不一,欲言又止,对周朴园处处掩饰又处处暗示自己的身份;对周萍这个亲生儿子想认、又不能认、不原认这种种的矛盾心理。通过综合分析,我们就深知鲁侍萍深深的痛苦:她从前爱过的,也爱过她的人,如今形同仇敌,她深念的骨肉与她与也形同陌路人。这是何等悲惨的遭遇!

三、注重比较分析,提高文学作品赏析力

学习文学作品时,我们常引导学生学习“品读与探讨”及专题后的“积累与应用”以及一些注释性材料,使学生在课前对所学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这当然是必要的。但也有不妥之处,学生容易对作品只有线性的认识,难以全面地了解作品。对此,我们引导学生学习阅读、分析、对比、判断,准确地理解作品,进而提高文学作品的赏析力。杜甫《宾至》、《有客》、《过客相寻》等待中,都写到待客吃饭,但表情达意各不相同。在《宾至》中,作者对来客敬而远之,写到吃饭,只用“百年粗粝腐儒餐”一笔带过;在《有客》和《过客相寻》中说,“自锄稀菜甲,小摘为情亲”、“挂壁移筐果,呼儿问煮鱼”,表现出待客亲切、礼貌,但又不够隆重、热烈,都只用一两句诗交代,而且没有提到饮酒。反转来再看《客至》中的待客描写,却不惜以半首诗的篇幅,具体展现了酒菜款待的场面,还出人料想地突出了邀邻助兴的细节,写得那样精彩细腻,语态传神,表现了诚挚、真率的友情。这首诗,把门前景,家常话,身边情,编织成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以它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显出特点,吸引着后代的读者。

参考文献:

[1]顾文霞.语文课堂中的有效课堂的创设[J].中学教学参考,2010,(34)

文学作品赏析范文第3篇

现代文学作品阅读鉴赏学习是极为复杂的多重对话过程,为阅读鉴赏学习而设计的教学,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阅读教学与鉴赏教学相互渗透原则。

学生鉴赏文学作品首先接触到的就是作品的字、词、句、段、篇等外在形式,学生必须通过阅读学习,理解了字、词、句的意义和篇章结构之后,才有可能进入到高一级的欣赏。因此,一般的阅读教学重在对作品外在形式和思想内本文由收集整理容的感知和概括,而鉴赏教学则重在“披文入情”和“析文析情”,重在体现文学作品的多义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重在情感的熏陶,这是二者的区别,但它们又是彼此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交融在一起的。

(二)阅读鉴赏教学的过程与结果并重原则。

文学鉴赏学习目标是在教师、学生、编者、作品之间的多重对话过程中实现的。鉴赏能力的实质是有关鉴赏的高级规则的获得,因此,既要注重过程,又要注重结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则是以学生感受语言重建形象为基础,通过与作品发生情感共鸣等极为复杂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它的习得须经历接受、反应和价值性格化等阶段,因此更应重视学习过程。

(三)阅读鉴赏教学的认知与情感统一原则。

文学作品是通过其丰富的历史人文内容实现其认识功能的,但它又具有强烈的情感内蕴,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巨大的影响,因此,鉴赏教学中必须坚持认知与情感的统一。

对现代文学作品阅读鉴赏的教学过程与方法的揭示是建立在对现代文学作品阅读鉴赏学习的过程和条件基础之上的。现代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教学的过程与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供背景知识,发展学生的基本阅读鉴赏技能。

提供背景知识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有些时代性较强的作品,教学时则要补充有关的时代背景知识,否则学生无法理解文章的主旨。如学习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等文章,如果不对鲁迅生活的时代特点、鲁迅的思想及所写文章的特定时代背景作必要的介绍,学生的理解就存在不小的困难。背景知识的提供,可以是教师讲解,学生听;可以给学生印发有关材料,并提醒学生阅读;也可以课前布置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方面的知识。

仅提供背景知识并不能让学生获得课文内容知识。获得这类知识的途径是让学生阅读,这就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基本阅读鉴赏技能来进行。一般来说,基本的阅读鉴赏技能一旦形成,就可在遇到阅读材料时自动激活并执行,教师所要做的只是告诉学生去阅读鉴赏就行了。但在学生遇到不认识的字词时,就需要学习新的基本鉴赏技能。中学生一般具备了自学生字词语的能力,可以不经教师提示而自己解决,不过有时教师可以用言语提醒学生看课下注释、查阅词典等方式来引发和促进学生对基本技能的学习。此外,教师还要做好基本技能学习情况的督促和检查。有时教师培养学生基本阅读鉴赏技能时,会采用向学生提出有关课文内容的问题,要求学生阅读鉴赏课文后回答问题的方法。这些问题可以是“这个作品写了什么人和什么事”,“这个作品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等等。

(二)检查课文内容知识,促进高级阅读鉴赏技能的习得与练习。

运用基本技能与背景知识熟悉课文内容后,接下来就进入高级技能的学习或练习阶段。如果高级技能需要学生新习得,则教师就要先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让学生习得高级技能是什么。如对于现代文学作品的文体特点,教师在学生第一次学习阅读之前,进行必要的补充,提供学生阅读的“先行组织者”。如纪传体散文,作为记叙文的一类,它的写法要求选取人物的典型事例,有的是通过一件事记述某个人的形象或特点,有的则通过几件事表现人物的品格或风貌。教师在学生深入阅读理解之前将这些知识告诉学生,以便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进行阅读理解。

(三)引导学生明确所读作品的文体知识,为高级技能的练习提供反馈。

在学生带着问题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明确问题的答案,即所读作品的体裁知识。为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讨论。合作讨论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与高级阅读技能有关的阅读任务上,如对文章的内容主旨、结构思路、语言特色的讨论等。这时教师所要做的工作是:

(1)安排合作讨论的具体形式;

(2)以言语激励学生进行合作讨论;

(3)调控合作讨论的具体过程,使讨论不偏离主题;

(4)及时概括、总结讨论的成果,评价讨论的得失。

文学作品赏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以丑衬美;增益其美;“陋处”;文学创作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307-01

按照人们的思维定势,很多人都希望追求的是十全十美的东西,达到越完美越好,殊不知,其实有时太完美,反倒显得不真实,在美处中穿插一两个的“陋处”,可使人物形象更真实、更生动。

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有不少美人形象。纵观这些形象,不难发现,许多作品除了用饱蘸美的色彩的词汇对美人作淋漓尽致的描绘外,还 常常在描摹美人“美处”的同时,又独具匠心地点明其一两个“陋处”,以增强人物形象的真切感与生命力,达到寓美于丑、以陋衬美、益增其美的特殊艺术效果。

文学作品中,像这样的人物形象比比皆是。我国的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中的许多男女美人都有其“陋处”的:“弱美人”林黛玉,尽管有着两弯笼I眉,一双含情目,“似娇花照水”,却是有“两靥之愁,一身之病”,“行动如弱柳扶风”;贾宝玉虽说是个“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鼻如悬胆,睛若秋波”的美男子,却是“绝代情痴”,经常有着一些疯傻怪的“陋处”特征。至于金陵十二钗之一的史湘云,虽也十分标致,却有“咬舌”的陋处,“爱”“厄”之类咬舌音常挂在口;此外,象“无人不怜爱”的香菱之“呆”,“蜂腰削背,鸭蛋脸”的丫头鸳鸯“两边腮上微微的几点雀斑”,“身量苗条,体格”的凤姐的“三角眼”……这一群大观园的美人,都有其各自特征的“陋处”。这种特点,脂砚斋老人曾颇有见地地批注说:“可笑近之野史中,满纸闭月羞花,莺啼燕语,殊不知真正美人方有一陋处。如太真之肥,飞燕之瘦,西子之病,若施于别个不美矣。”他恰切地点明了美与丑的辩证对立统一的关系,揭示了一种美丑对照反衬的特殊审美规律。

其实,这种在描绘美人时写其中一二“陋处”的例子,不仅在我国的古典名著中有出现过,在外国文学、现代与当代文学作品中,也颇为常见。法国文学大家莫泊桑笔下的《羊脂球》中的女主人公羊脂球,“脸蛋儿象一个发红的苹果,一朵将要开花的芍药”,还有一双“活溜溜的眼睛”;一张“妩媚的嘴”。然而,她却也有一些显眼的“陋处”:“矮矮的身材,满身各部分都是滚圆的,胖得象肥膘”,“手指头丰满得象是一串短短儿的香肠似的”。尽管她有这样那样的“陋处”,却瑕不掩瑜,羊脂球仍不失是个“始终被人垂涎而被追逐”具有健康而动人风韵的“胖美人”。中国当代作品《山乡巨变》中的团支书盛淑君,也是个“脸颊丰满”、“鼻子端正”、“微圆的脸”,有着“一双睫毛长的墨黑的大眼睛”妩媚动人俏丽的山乡姑娘。然而,她的“肤色微黑,神态带着一种乡间姑娘的蛮野和稚气”,这也可算是其美中的一些“陋处”吧……所有这些含有某些陋处特征的美人形象的刻画,都生动鲜明、多彩多姿地表现了人物性格,把人物写活了,使之更真实可信,更美更典型,更具有艺术魅力。

这种在刻画美人形象时插上一二“陋处”的描写,是审美心理学的辩证原理在文学创作中的具体运用。生活中的美人,不可能“皆是如花似玉一副脸面”的,也较少是“美则无所不美”,十全十美的。写了这些美人的一二“陋处”,不仅不会影响美人之美,相反,由于这种美是以“真”为基础的,因而这些美人形象能有别于那种完美无缺却毫无生命力的“瓷美人”,而显得更加真实可信,更为生动活脱,从而更增强其美感效应。同时,由于这些“陋处”的描写,能反衬出所写美人的美德形象本质,就像凸面镜一样,凸现出其亲切可爱,“美处”与“陋处”相互映衬,相反相成,从而使其美显得更加鲜明突出,更为光彩夺目。

当然,对美人“陋处”的描写,要达到寓美于丑、益增其美的艺术效果,并非随意性的。首先,它往往要为表现作品的题旨,刻画人物的性格服务的。比如,对贾宝玉的“情痴”的“陋处”描写,就是表现其反封建叛逆性格的一种特殊手段;对王熙凤“三角眼”的描写,是与其“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的狡黠狠辣的性格特征相契合的。盛淑君的微黑肤色与带有“蛮野和稚气”神态的“陋处”,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这个女知识青年热爱农村、热爱劳动的品质,充分显示了这个山乡姑娘健壮有力的体格与单纯朴实的性格。其次,对所描写的美人“陋处”,应精心选择,要典型精当。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有别于其他美人的“这一个”美人的特定个别特征。“弱美人”林黛玉“病态”的“陋处”,就是这个一生伴随着眼泪度日、多愁善感的叛逆的贵族少女最典型的个性化的特征;而“胖美人”羊脂球的矮胖“陋处”,则有别于通常女子的苗条美,也恰是这个落入风尘、被人追逐的美人独特的美的特征。

此外,还应强调指出的是,一个美人的美中之丑,只能是一二处,而且应居整体的次要部分。陋处绝不可压倒美处,破坏美人形象的整体美。这个道理很简单,倘若“陋处”繁多,又极其显眼突出,那势必喧宾夺主,变美为丑,美人也就不成其美人了。假如从整体来看,羊脂球缺乏美丽动人的风韵美的本质特征,而只有矮胖的陋处,那只能成为一个丑女人,那个贪色而蛮横的普鲁士军官也绝不会看上了她,也就不可能塑造出一个热爱祖国、舍己救人的感人的形象了。

文学作品赏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思品课;学生;作文;立意;关系

灵活的进行思品课程的教学安排与设计,这对于提升学生作文审题立意能力是很有帮助的。初中思品课程中讲述的很多内容都可以成为学生作文立意的有效素材,不少教学知识点都在引导大家加强对于社会生活的观察与感受。有效的利用这些教学资源,这不仅能够很好的发展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与生活感知能力,这些课堂上的学习感受也会慢慢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会为学生在独立作文时提供很好的素材与引导。这些都是对于学生作文立意的有效辅助。

1、丰富学生对于社会的观察感受

初中思品课程中的不少教学内容都和社会生活有关,在进行这些知识点的教学时,教师应当有意识的丰富学生对于社会的观察与感受。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与情境下感知一些社会问题,并且让学生对于很多实际情况有更清晰的获知。这样的教学过程首先能够极大的丰富理论知识的教学,能够为课堂教学带来拓宽与延伸,同时,学生在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中也会形成一些自己的观察与感受。这些都会慢慢转换为学生在作文写作时的有效素材,并且能够为学生作文立意提供很有价值的引导。这便是思品课教学和语文作文教学间的紧密联系,这也体现了思品课的教学中对于提升学生作文立意的辅助功效。

例如,讲到《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时,我便设计了相应的课外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我先组织学生学习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及受污染状况的相关资料,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确立一名负责人,引导学生调查并分析本地的水污染情况。通过调查,各组同学从不同角度搜集资料,确定主题,如:“河流的变迁”、“饮用水状况调查”等,并进行讨论、交流,每个小组都要完成一份调查报告,全体同学共享学习的劳动成果。对于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可随时帮助学生解决。这个教学活动不仅极大的凸显了学生的教学主体性,大家在过程中对于我国的环境与资源利用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也有了较好的获知。最为重要的是,当学生在写到和环境以及资源相关的作文时,学生会找到很多好的立意点。这便是灵活的展开思品课教学能够为学生的作文立意带来的积极促进作用。

2、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范畴

想要深化学生在思品课堂上的学习体验,这需要教师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与知识范畴,并且要有意识的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与内容。教师可以引入一些好的课外读物或者文章为思品课上的知识教学提供辅助。这会引导学生从一个不一样的视角来理解与体会课本上的内容,并且能够丰富学生的阅读范畴。这对于学生在作文立意上同样会是一种促进。随着学生阅读量的不断丰富,大家在写文章时也能够找到更多好的立意点,并且找到更多有价值的写作素材。这便是思品课的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作文立意间的紧密关系的体现。

在思品课堂上,教师可将语文课文、美文欣赏、新闻报摘等有选择地引入课堂。如现代女作家毕淑敏的《谁是你的重要他人》这篇文章,便可以作为相关教学知识点的有效辅助,这篇文章的阅读对于帮助学生审视自己的人生成长历程是大有好处的。这篇文章无论从文采上还是从事实的说服力上都是震撼人心的,将其引入课堂,对于引导学生解决“什么是认识自我”、“正确认识自我的重要性”的问题都大有裨益。这些阅读过程同样能够为学生的作文立意提供很好的辅助,能够让学生在自己的文章中有更多富有亮点的表达。

3、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活跃

思品课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保障学生对于一些基本的知识点有较好的理解与吸收,教师也要不断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于很多知识点有更深入的理解与吸收。想要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善于引入一些有意思的教学素材。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欣赏一些相关画作或者影视作品,让学生感受这些作品表达的内容,进而辅助学生对于课本内的知识点的理解与吸收。这个过程同样会为学生的作文立意带来实际帮助,会丰富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的思维能力更强,这些都是保障学生在写作文时有准确的立意点的基础所在。

如在讲《丰富多样的情绪》时,教师便可以将达・芬奇的著名油画《最后的晚餐》给学生们展示出来。在分析画面中的人物惊恐、愤怒、怀疑等面部表情、神态以及手势、眼神和行为的同时,告诉学生,人的情绪是丰富多彩的。漫画的最大功能是留有许多的空间让我们去联想,在夸张、讽刺与幽默的表达中带给学生很多感悟与体会。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说漫画、画漫画、展示漫画、给漫画取名、给漫画增加对话、根据漫画写故事等形式激活课堂,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思维能力的提升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主题,这对于学生自身在作文时合理的进行审题立意也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4、结语

上好初中思品课,这会为学生在自己的作文中有效立意提供很好的辅助作用。首先,教师要深化学生对于社会生活的观察与感受,这些都会慢慢转换为学生在作文写作时的有效素材,并且能够为学生作文立意提供很有价值的引导。教师同样应当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与知识范畴,这对于学生在作文立意上同样会是一种促进。教师也要不断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于很多知识点有更深入的理解与吸收,这些都是保障学生在写作文时有准确的立意点的基础所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