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诸葛亮的评价

对诸葛亮的评价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诸葛亮的评价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诸葛亮的评价

对诸葛亮的评价范文第1篇

诸葛亮的评价1

吾辈愚钝,当时不明白“杰出”与“著名”有何区别。现在想起来,“杰出”是盖棺论定,而“著名”算老几?臭名昭著、徒有虚名、名过其实的都可能是著名!这种误人子弟的教学内容在中学课本里多得很。如今屁大的官死后都能博得个“久经考验,卓越,优秀,伟大”之称号,何吝不以一词赐诸葛哉?厚今薄古,非所以教子孙后代也!

诸葛亮的隆中对堪称古今中外战略思想的楷模之一。如果不是失荆州、关公败亡,诸葛亮差一点就成功了!但时势变易,战略思想也应该调整。所以我认为诸葛亮最大的败笔一不是街亭之战,二不是后继无人,而是他在刘备死后仍然沉溺于北定中原、恢复汉室的梦想,甚至脱离了隆中对的思想,变得一意孤行,穷兵黩武,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在这一点上,他无法象鲁肃和司马懿那样以平常心对待改朝换代。

诸葛亮的评价2

鲁肃曾对孙权说:“昔高帝(刘邦)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齐桓公、晋文公辅周)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

司马懿与诸葛亮在祁山对阵时曰:“汝乃南阳一耕夫,不识天数,强要相侵,理宜殄灭!如省心改过,宜即早回,各守疆界,以成鼎足之势,免致生灵涂炭,汝等皆得全生。”

这番话,其实乃肺腑之言,于蜀国大有益者。可惜诸葛亮已经听不进去了。即使按照隆中对的战略意图,地拥荆、益二州,天下有变,则荆州兵出于宛、洛,川兵出祁山,天下可定。

诸葛亮的评价3

但荆州已失,况天下并无大变,若强行北伐,不得其时矣。司马懿务求自保,也是这个道理,只要边界相安无事,又没有什么重大变故,就不要想着把对方灭掉,大家都省心点,其实这正是孙子兵法所说的“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范蠡曰:“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这些都说明了诸葛亮北伐不得其时。但诸葛亮还有一条忧虑,他怕自己没世之后,蜀国没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的人才,所以要在他有生之年,完成夙愿。可以想象他的精神压力有多大,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

诸葛亮的评价4

我觉得自从刘备死后,他的生活就一直处在高压、忧闷、繁忙和孤独之中,容易变得急于求成。如果他放宽心,养身体,多活个十几年,耐心等待机会,如果他不急于北伐,而是往南开拓疆界。诸葛亮的功绩其实有被夸大的成分。诸葛亮被刘备请出山的时候只有20岁左右。刘备怎么可能把军政大权都交给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子。诸葛亮刚来到刘备军中,并没有像三国演义中说的那样,立马就带兵打仗,而是作为一个税务局局长。刘备也是看中了他是一个战略家才去找的他。

啊,三国演义是一本小说,小说都有为了它过高的艺术追求而对人物刻意的加工。有很多本不是诸葛亮身上的事,都被硬生生的夹在了她身上。例如赤壁之战。根本就没有书中所写的那么玄乎。都是人家周瑜带兵打的仗。嗯,诸葛亮借东风更是无稽之谈,不过舌战群儒确实是他的事。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对诸葛亮的评价范文第2篇

他,是“我”心悦之人,他是,诸葛孔明。

看多了《三国演义》的电视剧版本,我们不妨打开中央电视台的戏曲频道,欣赏一下《三国演义》的京剧片段。《三国演义》中的“智绝”诸葛亮,可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可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他派马谡去镇守街亭,结果呢?

在京剧《挥泪斩马谡》这出京剧中,有一段“西皮快板”:“一见马谡跪帐下,不由山人咬钢牙。先前吩咐你的话,不该山顶把营扎!失落街亭倒也罢,有何脸面对汉家?”这里的诸葛亮身穿黑色道衣,颌上三绺长须,以白脸老生的形象出现。孔明是我最喜欢的人物!

诸葛亮绝对是一个人才。刘备曾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请他出山一起开创江山。出山后,诸葛亮为刘备出谋划策,竭尽忠心,帮助刘备创建了蜀国大业。

作为智慧忠诚的化身,在诸葛亮身上,演绎出了无数值得传扬的神奇故事: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历史上也有很多诗人用诗句赞美过孔明军师——杜甫评价他“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李白称赞他“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白居易称颂他“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

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诸葛亮也有失算的时候。在确定镇守街亭的人选时,诸葛亮明知马谡刚愎自用,过于狂妄,还是任用马谡为前锋。马谡到达街亭后,不按诸葛亮的指令依山傍水部署兵力,却骄傲轻敌,自作主张地想将大军部署在远离水源的街亭山上……街亭失守因为诸葛亮错用马谡而成为历史的必然。

我不会因为诸葛亮错用马谡而对这位历史人物失去好感,有血有泪真英雄,这才是真实的诸葛孔明啊!看着舞台上诸葛亮一声一声悲戚地喊着“参谋”,我似乎看到了他对马谡的不舍;听着台上的诸葛亮唱着“我哭一声马参谋,叫一声马幼常”,我觉得这就是有情有意的诸葛亮!

孔明,你是历史天空中闪烁的一颗星,我心悦你!

教师点评

对诸葛亮的评价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诸葛亮;足智多谋;智慧化身

在现实生活中,《三国演义》是著名的历史小说,也是三国时期的开明丞相,在公元221—263年,在我们高中历史教科书上,对诸葛亮也有独到的介绍,我们学历史和读该书一样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享受,感到历史书中的诸葛亮不但是古代历史时期的战略家、军事家、外交家,而且是杰出的政治家。

一、诸葛亮在历史用人上也有独到之处

在中国的历史上用人,如他在用人中从七个方面去考察人、选拔人、使用人、推荐人,值得我们在学习历史时借鉴。一是问之以是非观其志,看一个人的志向如何?世界观怎么样。二是穷之以辞观其变,看反应快慢,是否思维敏捷。三是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看一个人是否有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是否有胆有识,善于决策,当好参谋。四是告知以困难,而观其勇。这就看一个人遇上急、难、危的事情,能不能挺身而出,敢于向困难挑战。五是将之以利观其廉,看一个人在金钱物质面前是不是拜金主义,极端的个人主义者,见利忘义,饱起私囊,还是两袖清风,一尘不染,在某种程度上,看是否孝顺和尊敬父母,连自己的亲生父母都不孝顺,就别谈工作和别人了,对这样的人就要提防。六是醉之以酒而观其性,看酒后是否失态,而伤其大雅。七是期之以事而观其信,看一个人的实际工作能力。诸葛亮不但在用人上有独到之处,在其他方面在历史上也是影响很深远的。

二、诸葛亮足智多谋,有经天纬地之才

中学历史教科书向我们介绍了诸葛亮的为人和建树,诸葛亮忠于君主,辅佐先帝和后生。这些在高中历史也做以深刻的介绍,对全国人民的文化生活都有深远的影响,诸葛亮在历史的知名度是历史人物中首屈一指的。全国人民都熟悉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艺术形象和历史人物形象,对历史人物诸葛亮,高中历史课本介绍以外,现在了解的并不是十分很多,但是经典的历史人物大家都知道。所以我们面对历史人物,正如高中教科书上说的那样,对以历史人物要有正确的评价。在就是历史上《出师表》,把治国治家描绘得淋漓尽致,绘声绘色,惟妙惟肖。

三、诸葛亮的形象不朽

我们在学习高中历史时,书中已经对历史人物做了简单明了的介绍,诸葛亮既是历史人物,也是不朽的历史艺术典型,诸葛亮的历史形象是经过漫长的社会历史演变而形成的。《三国演义》诸葛亮的描述可以说是最接近历史事实的,是具有历史性和权威性的代表作。《三国志》,描绘了诸葛亮的超人志向、高瞻远瞩、世事洞明、品德优秀,高中历史对诸葛亮的治国成就的实事求是的介绍,“千古一相”的历史形象就非常高大。

而高中课本对诸葛亮的介绍不是很多,虽然也提及诸葛亮在阵法和战法上很有出其不意造诣,“推演兵战法,作战八阵图,咸得其要云。”并且善于思索,有“木牛流马”、“损益连弩”等发明,但是高中课作了介绍比较实在可信:“然亮才,於治戎为长,理民之幹,优於将略。”  四、诸葛亮尽心尽力,死而后己

高中教科书上,我们知晓诸葛亮的尽心尽力,也就是终于职守,进入角色。《三国志》中记载的历史人物诸葛亮主要是一个杰出忠臣良相,更是神奇军师、智慧的化身的艺术形象。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上,教科书已经向我们介绍,历史上历代文人墨客都比较看重历史人物诸葛亮,他对刘氏君主的忠贞,他依法治国,诸葛亮清廉、淡泊名利,“鞠躬尽粹、死而后已”的精神受到全社会人们的广泛称道,这些都是历代所仰慕的。历史上的文人墨客通过文学艺术等形式来抒发对诸葛亮的怀念和仰慕崇敬之情。尤其是“鞠躬尽粹”的精神,成为中国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的信条核心追求。我们还时常听见一些流传的关于诸葛亮的神奇传说,如《三国演义》中就有著名的“空城计”故事等,形成了智慧的化身。诸葛亮的形象开始被罩上神秘色彩。

五、诸葛亮成为社会智慧的化身

历史反映向我们介绍了诸葛亮作为一个贤相,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用于国家和社稷,高中历史介绍了三国时期由于充满了各种政治、军事的矛盾与冲突,历史素材丰富,所以三国故事被社会广泛地传说。在唐代历史引述了“死诸葛怖生仲达”的历史故事以说明“刘氏重孔明”,其内容比魏晋南北朝时更加离奇,喜欢更加浓厚,带有明显的民间传说喜爱的色彩。社会的流传发展到至真成熟,广泛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主要民间艺术形式,形成了人民大众传承的经典。随着“三国平话”的普及,就出现了《三国演义》的故事梗概,历史内容生动,不妨视之《三国演义》的蓝本。通过历史介绍三国中的人物,人们将诸葛亮转身成为社会智慧的化身,特别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更是塑造了诸葛亮政治、军事、外交三方面集中的人才,作战冷静、自信潇洒、神机妙算、用兵如神是人们心目中理想的完人。

《三国演义》和高中课文向我们介绍的诸葛亮形象是历史上人民大众的智慧结晶,是历代人民理想、愿望、希望的凝聚,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历史观、道德观与审美情趣和社会的发展,所以为全社会所推崇。

参考文献

[1]陈林芳.由诸葛亮想到用人制度[N].人民法院报,2000.

对诸葛亮的评价范文第4篇

强烈的责任与深沉的爱国之情

《出师表》写成于蜀汉建兴五年(公元227年),当时形势对蜀汉政权十分不利,223年蜀国战败,刘备兵败忧愤而辞世于白帝城。天下形势已三分鼎立,因连年战争而益州兵源,物力缺乏,面对这种形势诸葛亮心急如焚,深感责任重大,他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正确执行联东吴和西戎的策略。他掌管国事,励精图治,国力恢复《表》曰“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三军,北定中原”。伐魏时机臻于成熟,为了争取时机,在《表》中分析形势时写道:“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从当时形势看,曹魏兵多将广,其势甚盛,孙吴富庶险峻,而蜀汉最弱,此种局面下,诸葛亮应稳定中求发展,但他采用寻求机会的办法。因此《表》中分析蜀汉的安危,是对“托孤”责任,“兴汉”使命的思考,可谓其用心深,其情表露迫切,这就明确表露了他高度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为此他犯言直谏刘禅,提出广开言路、公正执法、正确用人三项建议。其恳切之情感人肺腑,其忠诚之心感慨后世,从历史看“从谏如流”的帝王唯有李世民,如其者何人?向君王冒死纳谏者不多,而谏者留下忠诚之名,生前却悲剧惨痛,故历来大臣明哲保身。诸葛亮作为百官的典范,他不记后果,不避人言,不畏谗言,从政权兴衰,国家兴盛的高度严肃阐理告诫刘禅,其言表对症下药,即启发后主,又批评后主。其语严正,其辞委婉,其情深曲激昂,细切动人,恒、灵二帝之过失,“未尝不叹息痛恨”。这是对历史成败的透视,一片叹息方显思考,一片痛心方显责任,其语感刘禅,其情悲后世。忠贞之臣坚信,“忠贞无好死,好死不忠诚”。诸葛亮《表》中写到“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托臣以讨贼兴汉之效,不效则治臣之最”。其忠贞让百官慨叹。

深情的忠君之情

诸葛亮一生一片丹心,他被刘备三顾茅庐而请出山之后以身许国,决心“北定中原”,“还与旧都”以兴隆汉室为己任,表其忠心,《出师表》中凡十三次言称“先帝”,表达对刘备无比怀念之情,他欲报答知遇之恩,而刘备早逝,只能“报之于陛下”。公元223年刘备兵败猇亭,归回白帝城,在忧愤之下一病不起,病重之时托孤诸葛亮道:“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君可自取。”托孤使他大受感动,君王的无比信任,使他深感责任重大,为此可见托孤激励了他的责任,同时也唤起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更深思考。历史评论家指出“诸葛亮在失去时机后逆天时”而动。“这就注定消去国力、人力,灭己而亡”。最终诸葛亮积劳成疾,蜀汉消耗殆尽,无人可用,在灯枯油尽的情况下凄然而悲壮辞世,他的一生,他的辞世,向后人正确诠释了忠君的真正内涵,从当时形势客观分析六出祁山,七伐中原实不合时宜,但从诸葛亮自身出发分析,他不能等待机会,通过战争寻求机会,他要忠诚刘备就不能忘却“托孤”之责,时间和生命对他来说是极其有限的,因此在有限的生命里只能违天时而奋斗,只有这样表现他对刘备的忠诚,才能表现他忠君爱国的深情。其爱国建立在忠君之上,忠君与爱国完美统一。《表》中诸葛亮写道:“故临崩臣以大事,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日渡泸,平定西南……”,“今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伐中原”,“兴复汉室,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其言表达了诸葛亮的决心和职责,多纯洁的君王之忠,多高尚的祖国之爱,其情如同日明光照千古,其情如深层火山震撼后人。

诸葛亮在《表》中叙述身世,三顾茅庐之事深切动人,表明以身许国的经过,二十年如一日,竭忠尽智,不遗余力,其表的深忠曲意,勤于国事之心表露无遗,《表》中写到:“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他只想尽“庶竭努钝,镶除奸雄”鞠躬尽瘁的忠心,而不闻达于诸侯,以其忠诚的志虑,献智于君王,以其真情去感动后主,使他认识到创业的艰难,激励其发奋图强,确立君王威信,树立帝王威仪,其情在《表》中感慨深沉,动人心魄,对刘备有着无限的怀念,对刘禅有着无比的依恋,忠君深情,诸葛亮对这个昏庸之徒以“不亦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循循善诱,以爱子之情打动刘禅在“危急存亡之秋”认识到亡国之险,又以“先帝创业未半,中道崩殂”鼓励告诫后主,并给其深情淳淳教诲,其情声声热泪,感人至深。

悲剧的人性真情之美

对诸葛亮的评价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小说《三国演义》谋士 智谋 品析

一部《三国演义》,几百年来之所以历久不衰,为大众津津乐道,被评为四大名著之一,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成功描写了众多智谋过人的谋士,他们各为其主,奇计迭出,令人叹为观止。中国文学历史历来就有臧否人物、品秩高下的传统。小说虽然没有明确把众多谋士,特别是几位主要谋士贴上1、2、3的标签予以轩轾,但根据各自所占的篇幅,在重大事件中的作用,以及作者的评价,仍可以看出他们的智谋是有高下的,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几等。

一、超一流的谋士:诸葛亮

说诸葛亮为超一流的谋士,恐怕任何人都不会反对。小说《三国演义》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源于对这一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

司马徽说他“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徐庶说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出鬼入神之计,真当世之奇才”,都做出了极高的评价。单从小说中的描写来看,诸葛亮名实相符,完全配得上这一赞誉。

诸葛亮的智谋首先体现在他的政治家和战略家眼光上。未出茅庐,天下大势,已然了然于胸,于刘备三顾茅庐之际献上著名的《隆中对》。借用书中一句赞语:真万古之人不及也。

诸葛亮的智谋在军事指挥上表现最为出色,也是其最为人津津乐道之处。在任军师期间,他指挥或参与了大大小小数十场战斗,如博望坡之战,火烧新野,乌林之战,智取南郡、荆州、襄阳,等等,皆是料敌如神,战无不胜,兵法运用得炉火纯青,令人拍案叫绝。

作为谋士,诸葛亮不仅谋事、谋人,同时还谋天。“草船借箭”后,诸葛亮对鲁肃说:“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理,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这样一来,“草船借箭”和后来的“借东风”,便少了许多神秘和玄妙色彩,而多出几分科学成分。

诸葛亮的命运可以说就是刘备阵营的命运。刘备得到诸葛亮之前,被人打得东奔西窜,到处寄人篱下。自得到诸葛亮做军师后,言听计从,战无不胜。仅有一次一意孤行,没听诸葛亮的苦谏,执意伐吴,替关羽报仇,结果就被东吴打败,导致白帝托孤,一命呜呼。诸葛亮之于刘备,诚如刘备所说:“吾得孔明,犹鱼之得水也。”真是水与鱼儿的关系。他是刘备阵营的灵魂,他一死,蜀国很快就土崩瓦解了。

在艺术的世界中,诸葛亮绝对是一个超一流的人物、出类拔萃的谋士。其风度翩翩,加上其智慧,其对刘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几乎就是一个完美型的人物。实际上诸葛亮是不可能有书中写得那么神奇的。鲁迅先生批《三国演义》“状诸葛之多智而似妖”,正是批评小说把诸葛亮的智谋描写得过于夸张。这个人物形象,应该是所谓“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创作结果。

二、一流谋士

1.郭嘉

能够紧随诸葛亮,可称得上是一流谋士的要首推郭嘉。郭嘉三十八岁病死后,曹操“大哭曰:奉孝死,乃天丧吾也!……吾欲托以后事,不期中年夭折,使吾心肠崩裂矣!”(38回)赤壁惨败后,在酒席上,“操忽仰天大恸”,说:“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遂捶胸大哭曰:‘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50回)

为死去的一介谋士两次大哭,这在曹操是绝无仅有的。郭嘉之所以在曹操的心目中有如此崇高的地位,是因为其“从征十有一年,多立奇勋”(33回)。

郭嘉的过人才华在第18回初次展现。郭嘉为曹操献上了精辟的“十胜十败”之说,使曹操坚定了与袁绍决一雌雄的决心。建议先除去吕布,去掉心腹大患,被曹操采纳。献计决河水淹下邳,最终除掉了吕布。之后又是郭嘉的话,坚定了曹操先打刘备的决心(24回)。郭嘉的建言,为曹操与袁绍决战扫清了障碍,从而为最终战胜袁绍创造了条件。

郭嘉在曹操肃清袁绍儿子等残余势力上,建议缓急兼用,显示出过人的才智:“急之则相救,缓之则相争。不如举兵南向荆州,征讨刘表,以候袁氏兄弟之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而定也。”为曹操赞赏,后果如其言。

郭嘉最令人叫绝、击节赞赏之处是在曹操西击乌桓之役中,临死前留给曹操的书信,寥寥数语,使曹操不费一兵一卒,借公孙康的刀杀掉了袁熙、袁尚,从而圆满完成此次出兵辽东的任务,最终统一了北方。

综上所述,郭嘉在曹操除吕布、驱刘备、灭袁绍、定辽东的几大战役中,屡献奇谋,功勋卓著,是曹操统一北方大业中的第一功臣。

作者虽然站在拥刘反曹的立场来写这部小说,但对郭嘉却不吝赞美之词:“天生郭奉孝,豪杰冠群英。腹内藏经史,胸中隐甲兵。运谋如范蠡,决策似陈平。”对曹营中的一介谋士如此加以褒扬,这在小说中是绝无仅有的,可见郭嘉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可以说郭嘉是仅次于诸葛亮的第二号谋士。

2.荀

荀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他劝曹操趁天子蒙尘,首倡义兵,奉天子以从众望,为曹操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14回),曹操得以挟天子以令诸侯,荀立下了首功。荀的建议,真称得上是“不世之略”。

荀在曹操与袁绍逐鹿中原的大战中,也起到了关键作用。他对袁绍尤其是其手下谋士和武将的分析精辟,博得曹操大笑曰:“皆不出旬文若之料。”使曹操坚定了与袁绍决战的信心(22回)。

官渡之战初始,曹操形势不利,“意欲弃官渡退回许昌,迟疑未决,乃作书遣人赴许昌问荀”。荀回信,分析形势,劝曹操坚持。“曹操得书大喜,令将士效力死守”。事情果如荀所料,许攸投曹操,献计劫乌巢烧粮,一举败了袁绍(30回)。可以说,曹操官渡之战能取得胜利,荀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荀不仅具有战略眼光,在具体的战斗上,也能料敌而胜。荀从风向和吹折旗的颜色正确判断出刘备晚上要来劫寨,使曹操做好了埋伏,大败刘备(24回);谏曹操不可轻敌刘备,曹操不听,果然失败(39回)。小说中有诗赞道:“文若才华天下闻。”充分肯定了荀的才华。在曹操的众多谋士中,荀应是仅次于郭嘉的第二谋士。

3.贾诩

贾诩的人生经历比较复杂。一开始在阵营上属于董卓手下将领李唷K的才华在第9回初次展现:董卓被杀后,李喙汜等四将听其言,不仅保住了性命,还进入长安,控制住了朝廷,又听其言,大败西凉军;为李嗌杓疲毫不费力,除掉了樊稠(10回)。

贾诩做张绣的谋士时,为张绣献计,大败曹操(16回)。南阳城之战和安众之战,充分展示了贾诩料敌如神的本领。特别是安众之战后贾诩对刘表说的一番话,颇具曹刿论战的神韵。

面对曹操和袁绍的同时招安,贾诩当面扯碎袁绍书信,斥退来使,劝张绣投降了曹操。当时袁强而曹弱,贾诩能不被表象迷惑,帮张绣做出正确的抉择,显示出敏锐的洞察力(23回)。

成为曹操的谋士后,贾诩的杰作是第59回献反间计,抹书间韩遂,使马超和韩遂互相怀疑,结果被曹操大败,奇之又奇,“使得曹操抚掌大喜”,堪称经典。

贾诩先事李啵后从张绣,终依曹操,出谋划策,料敌制胜,展示了高超的智谋,是三国时不可多得的人才。

4.徐庶

关于徐庶的才能,程昱对曹操说:“十倍于昱。”评价颇高。徐庶被刘备拜为军师后,连败曹操大将曹仁三次,设计取了樊城。但徐庶在书中属于昙花一现式人物,由于他早早地离开了刘备,并且立誓“终身不(为曹营)设一谋”,因此其才华得以展现的机会不多。但赤壁之战中,他一眼就识破了黄盖的苦肉计,阚泽的诈降书,庞统的连环计,若非他“身在曹营心在汉”的话,恐怕小说就得重写了。徐庶在书中露脸虽不多,但仅凭此一件就足可位列一流谋士之首。

三、二流谋士

1.程昱

程昱的才能在第19回得以初次展现。程昱献计,把吕布困死在下邳,为曹操除掉吕布立下大功。他在曹操灭袁绍的战争中也立有大功。第31回,献上“十面埋伏”之计,大败袁绍,继官渡之战后,再次重创了袁绍。

曹操能够暂时得到关羽,也是靠了程昱的计谋。第25回,程昱的计策使关羽进退无路,最终不得不暂归附曹操。又举荐关羽斩颜良,一箭双雕,差点使刘备被袁绍杀掉。

赚徐庶到曹营,也是程昱的计谋,使刘备顿时“如失左右手”(36回)。虽说是小聪明,却也令人叹服。

赤壁之战,程昱曾先后两次提醒曹操提防火攻,可惜都被自以为是的曹操忽视。曹操华容道能够脱险,全赖程昱一番话提醒。危急关头,程昱抓住关羽性格为人的特点,帮曹操脱此大难,立下大功。

程昱献计,使孙权和刘备火并,结果加速了周瑜向刘备讨要荆州的进程,从而导致三气周瑜,东吴损失了大将,孙刘两家的关系严重受损(56回)。

综上所述,程昱足可位列二流谋士之首。

2.庞统

庞统给曹操献上的连环计,是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战胜曹操的关键一计。鲁肃说其连环策“成第一功”(57回)。小说为此专有一诗称赞:“若非庞统连环计,公瑾安能立大功。”对庞统在赤壁之战中的所起的巨大作用,给予高度评价。

庞统的结局是悲惨的,在落凤坡中埋伏,死于乱箭之下。取西川的重任,最终还得靠诸葛亮来完成。书中虽有“伏龙、凤雏,两人得一人,可安天下”之语,但从书中两人的实际表现来看,庞统是不能与诸葛亮相提并论的,不仅如此,他与郭嘉、贾诩等人相比,也逊色许多。除了献上的连环计外,几乎再无所作为。

究其原因,一是可能与他的长相有关,其貌丑,加上又不谦虚,结果是孙权不用,刘备一开始亦不予重用。第二个原因可归结为唯心的“命”。历史上不乏这种现象,有的人时人公认才华很高,但由于种种原因就是不能成就一番事业,庞统应就属于这种情况。时也,命也。

3.李儒

李儒在阵营上属于董卓一方,是小说中冠以“谋士”之名提到的第一个人(3回:“卓婿谋士李儒”)。李儒是董卓的女婿,同时也是董卓的高级谋士和帮凶。和前述几位谋士相比,李儒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负面形象,可谓是坏事做绝,但作者也并未因此否认他的才智。董卓得诏提兵向洛阳进发,听了李儒的建议,差人上表,名正言顺,果然图成大事(3回);董卓弃洛阳去长安途中,听了李儒计策,大败曹操的追兵,使曹操险些丧命(6回);董卓听从李儒建议,假天子之诏,和解了袁绍和公孙瓒(7回)。

董卓事业上的成功,主要靠的就是李儒的出谋划策。董卓对李儒,可谓言听计从。仅有一次例外,没有听从李儒让他把貂蝉赐给吕布的建议,以致触怒吕布,中了连环计,落得个暴尸街头的下场,可见李儒对董卓的不可或缺性。

《孙子兵法・谋攻篇》曰:“上兵伐谋。”即用兵的最高境界使用谋略胜敌。《三国演义》上述几位主要谋士把这一军事思想发挥到近乎极致,而这也是该书最引人入胜之处。

以上分三等简要介绍了不同阵营的几位主要谋士,至于这些阵营中的其他谋士,以及其他阵营的谋士,比如袁绍阵营的田丰、沮授等,东吴阵营的张昭、鲁肃等,刘表阵营的韩嵩等,由于在重要事件中没有什么突出表现,故在此不予一一评述。另需说明的是,本文入选谋士的标准,皆是为各自的主人出谋划策,而非统帅三军、独当一面型的人物,像司马懿,智谋颇高,但与蜀汉对垒时,他是统帅,故不把其位列谋士行中加以品评。

相关期刊更多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上海交通大学

金山企业管理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企业管理协会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陕西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