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常记溪亭日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章丘明水(今属山东济南)人。她是一位在诗、词、文、赋都有成就的作家,其中最擅长的是词,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李清照的《如梦令》一共有两首。
其一为《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原文: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还时常记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大家争着划呀,船儿抢着渡,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其二为《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原文: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误入藕花深处的原因是“沉醉不知归路”,也就是喝酒喝醉了。其出自于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如梦令》是词牌名。又名忆仙姿、宴桃源、无梦令等。以李存勗《忆仙姿·曾宴桃源深洞》为正体,单调三十三字,七句五仄一叠韵。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李清照;《如梦令》;“争渡”释义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0-0295-01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早期生活优裕,所作之词,多写其悠闲生活。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语言清丽。其中代表作有《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等。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这首词“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 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流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由此可见,这里的“争渡”含有“怎么渡”的意思。但人教版统编教材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却注释为“争抢着把船划出去”,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又注释为“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初中文言文译注及赏析》(长春出版社2006年1月第3版)中干脆采取折中的态度,注释为“抢着把船划出去”,一说,“争”通“怎”。显然,人们对“争渡”一词释义存在着歧见。 对于它的释义讨论,时有所见。一种注释为“争抢着把船划出去”。另一种注释为“怎么渡呀”这值得商酌。
我认为这“争”应作“怎”讲。
徐仁甫先生说:“自来宋人用‘怎’字,唐人用‘争’字。”这就是说,唐人是以“争”字作“怎”字,宋人才开始“怎”“争”分用。但这不等于说宋人没有把“争”字作“怎”字用的。从大量的语言材料来看,“争”“怎”通用,在当时是很普遍的。如柳永《八声甘州》“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秦观《虞美人》“欲将幽根寄青楼,争奈无情江水不西流”,姜夔《念奴娇》“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周邦彦《烛影摇江》“争奈云收雨散”,管道升《渔歌子》“争得似,一扁舟,弄月吟风归去休”等,就是“争”作“怎”字用。
为什么宋人有时还要用“争”作“怎”呢?原因之一,就是受平仄的限制(虽然可以改用别的词,但究竟开始阶段,沿用也在所难免)。就拿《如梦令》来说吧,这首词的格律: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它迭韵处的定格就是“一|(韵),一|(迭)”(龙榆生《唐宋词格律》)。如秦观“消瘦,消瘦,还是褪花时候”和“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李清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等,都是按这格律填写的。从词调的平仄格律看,“争渡”句的“争”处于平声位,如果通假“怎”,读仄声不合律。李清照是严遵词律的大家,绝不会唱出拗口的乐句来破坏整首词的优美韵律,这是无可非议的。从上段所举例子来看,“争”都用在平声位上,通“怎”,不难看出,宋人词作在平声位上用“争”通“怎”,是极为普遍的现象。所以李清照在那首词中只能用“争渡”而不能用“怎渡”。
从全词的感情基调来看,当时主人公的心情是甜美、轻松、欢愉、恬适的。如果突然来一个“抢着划”(其实质就是尽快地努力划)的紧张气氛,这就有损于全词的完整美。要说“抢着划”也是一种欢乐的话,那也是一种吃力的、紧张的狂欢,与轻松、恬适的语境背驰,与封建社会的妇女,尤其是封建贵族妇女的礼范不符。事实上,作者所表达的是:一个宁静的晚上,主人公因沉醉归家而误入荷花丛,一时大家欢乐地呼叫“怎么办(怎么出去)……这嘻嘻的笑闹声,惊起了溪边宿鸟。好一幅天真活泼、充满情趣的景象,跃然纸上,形声俱备,读来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身临其境,游人开朗愉快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实在妙不可言。如果作“抢着把船划出去”解释,就只是一般性叙述,流于平铺直叙,要逊色得多了。
再说,即已“沉醉不知归路”,“晚回舟”而“误入藕花深处”,又怎么“抢着”划出去,向何方划?要说这条荷溪就在她家附近,荷溪的一切她们都很熟悉(事实)。当“误入藕花深处”,发觉错了,立即端正船向再“抢着”划的话,这一转折就未免太突然,角度也太大了些,令人难以接受,词的情趣也大减。
花开?此情无计可消
初春,凛冽的寒风一改嚣张,仿佛化身如你般温婉可人的女子,用初春的温润,唤醒冰冻许久的心,乍解的池塘如一块青玉,悄悄的柔软着我的心,溪流带着长久的思念,投入你的怀抱。那年初春,清照,我与你相识。捧起那本尘封多日的《易安集》,品味“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的那段快乐,清照,你在哪?
绣幕芙蓉一笑开,斜倚宝鸭亲自腮,眼波未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寂,月移花影约重来。
旷旷原野,晶晶池塘,天与地在远处交织成一线。你脉脉含情的眼神,映衬着盛开的芙蓉,淡淡温情,汇成一线,落在你最爱的明诚身上。春花烂漫,秀丽芬芳,你在你最爱的季节,寻找到你最爱的他,许下你一生的诺言:山无棱,天地合,也不肯与君绝。如果我们不是来自两个不同的时空,我一定选择为你祝福。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哪用花前品清秀,清姿丽影只你柔。“一见钟情注定你是我的爱,哪怕山峰没有了棱角,地球不再转动,也不要与你分散。”你当时一定是这样想的吧。点点夕阳普洒那片秀丽的花海,静静的细草如痴如醉的摇摆,恬淡的风仿佛吹乱了你一切思绪,再作不出“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那般美丽的词了,只记得眼前那人,就是你一生最爱的他,永不放弃的他,有他在,花就不落,有他在,永远是你们相见的那个春天,春花烂漫,不曾凋零的春天。
花落?争渡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烟雨迷茫,烂漫一时的春花停止了舞动,疲倦的微笑,搁浅于你的嘴角。他死了,最后一朵春花隐去了芬芳的笑靥,遍地的残红无力诉说你的悲伤。清照,你还好吗?
他已离去很久,却好像从未离开。就算他走的再远,也走不出你牵挂的视线。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那般残花日复一日冷落你的孤单。寻寻觅觅,寻觅至爱的他;冷冷清清,冷清那条独自前行的路。“争渡,争渡。”到头来仍旧迷失了归路。曾经“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的那般快乐,点点滴滴映在眼前,涌入你难过的心。
缕缕雨丝轻轻掠过花儿,留下浅浅吻痕。每一片花瓣都栖息着一个恬淡的灵魂,包含着默默的珍藏的感动和忧伤。你的泪悄然落在花瓣,轻轻打破周围的寂静。“明诚,你在哪?”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世幻,难平的哀怨。
我哭了。初春时那份浪漫还依稀,为什么这么快就分别了。清照,你还好吗?双溪的扁舟载起了青春年少,却载不起满腔愁苦。淡雅的花香给我绮丽的美好,却不能给我那颗懂你的心。如果时光倒流,回到春花烂漫的时刻,他,还会回来吗?
又花开?祝福
雁南飞,不见故人归。夜深悲,空房独徘徊。
黄铜镜,闲置落尘灰,冷雨下,相思离人泪。
明诚,你可曾知道,你最爱的她已多久未梳妆。女为悦己者容,你不在,梳妆也无意。“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已成过去,“人比黄花瘦”才是真实。你可曾听到流逝的年华清澈如洗,她的呼唤凛冽来去,你何时归。
你的爱照亮了一千条,一万条的路,你却选择了义无反顾追求幸福的路。又初春,又花开。当已14岁的我再次翻开《易安集》,依然无法读懂那份深刻的爱、刻骨铭心的回忆。
如果想念可以投递,我可以飞檐走壁找到你,我一定祝福你们天长地久、地久天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