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华经典诗词

中华经典诗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华经典诗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华经典诗词

中华经典诗词范文第1篇

上一句中谈及“天地、四时、日月”所对应的法象、法理的边界,这一句更着重谈的是人文环境下的边界,如崇高、备物立器,先来看“崇高莫大乎富贵”。

这句话直接从字面上加以理解的意思是,在人世间,最受人青睐的一是富,一是贵,可谓崇高已极、荣耀已极。富则富有天下财物,贵则高居天下权势之位。而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的解读更为精准:以王者居九五富贵之位,力能齐一天下之动,而道济万物,是崇高之极,故云“莫大乎富贵”。古代称皇帝为九五之尊,是人中极富极贵的代表,皇帝能够举天下之力普惠黎民苍生,可以说是最崇高的,若谈到受人尊崇、高高在上无人再出其右。这半句的意思是这样,但其中有两个字――富贵,值得玩味。

何为富?很多人对这个问题会直接回答,“有钱呗”,这个字尤其在当下太有诱惑力了,而往往忽略富后面还有贵!《说文解字》中对富如此解释,备也。富与福音义皆同。福,富也。一日厚也。从一。鬲声。从宀表示与房屋官室有关。鬲声。声符亦兼表字义。“鬲”本像人腹满之形,合“一”为之,以示富人安居宫室,丰于饮馔之义。本义为财产多,富裕,引申义为充裕,充足。富,先天就和财物联系在一起,说白了,就是什么都不缺,但是真正达到了什么也不缺的程度就算是富了吗?

何为贵?贵,《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物不贱也。从“贝”,表示与钱物有关。本义为物价高,引申义为尊也。《广雅》中言:贵贱以物喻,犹尊卑以器喻。意思是用物件形容贵贱的差别,就像用器具在形容尊卑的意思一样。

中华经典诗词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生古诗词诵读 拓展

中华古诗文经典包容之广博,辞章之精华,内涵之丰富,是任何一个民族都难以望其项背的。它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是民族精神得以生发的深厚土壤。 学校的教育,很重要的一点就使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小学阶段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在小学阶段进行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可以在各方面达到育人的目的。

现阶段,不少学生对古诗知之甚少,或仅能吟诵几首,而对于诗中那优美的意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对古诗的喜爱却谈不上。因此,加强小学生经典古诗词诵读与同步拓展的研究,是一项重要工作。

一、明确小学生经典古诗词诵读的意义

1.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是小学生学习的需要。少年时代是一个人记忆力的黄金时期,少年时期学习记忆的内容往往是终生不忘的。古典诗文作为宝贵的精神食粮,其间不仅蕴含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性美,更沉积着一个民族的精魂。虽然目前的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但创新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支撑。因此,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古诗词教育,很有必要。

2.为孩子们奠定人生的文化根基。汉语言文字之根在古诗文经典当中,中国优秀的古诗文意存高远,古诗文中不仅有文学,还蕴涵着美学、哲学,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充实孩子,就是给了孩子们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从小结交这样的朋友,接受这样的熏陶,对一个人的一生都会产生积极影响,其意义不仅在于知识上为课堂拾遗补缺,重要的是要补上人文教育这一课,为孩子奠定人生根基。

3.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诵读古诗词,不仅能传承祖国的优秀文化,而且能直接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长期的古诗词诵读,使学生记诵能力不断增强。那些名篇名段,学生背诵后,对靠积累来提高的语文学习来说,无疑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落实有效措施,开展小学生经典古诗词诵读活动

1.轻松有韵律地重复念唱。古诗文诵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文化积淀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孩子诵读诗文的过程类似念唱,整个诵读的过程,恰好动用了左右脑功能,使左右脑运作得以同步。同时,让孩子在念唱过程中体验意境,可以在诵读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2.不断创新形式,实行寓教于乐。根据学生不同年级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实行古诗文诵读“三步法”:第一步“知诗人,解诗题”,第二步“抓字眼,晓诗意”,第三步“入诗境,悟诗情”。在此基础上,老师还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兴趣爱好,推荐古诗名句,激发孩子诵读古诗文的热情,将诵读古诗文转化为自愿的行为。

3.开展多种多样的竞赛活动。佳文古韵香满路,名篇美文育新人。要让学生对诵读诗文产生兴趣,变成积极主动的行为,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每学期定期举行一次全校性的古诗词诵读比赛活动。

三、同步拓展经典古诗词诵读

1.阅读中外经典。把诵读内容拓展到课本外,充分利用图书馆、阅览室组织学生阅读。除学校阅览室外,还可以组建“红领巾书屋”。各年级、班级通过开展“亲子阅读”、“同诵一本书”等读书活动引导学生读好诗、会读诗,让经典古诗词诵读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方式。

2.开展阅读实践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引领学生走进古诗文天地,领略古诗文的魅力,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提升自己的审美和创造能力。可以将每个班级原来的学生手工作品制作改为经典诗词作品制作,在班级中增设诗词学习园地,在学生的动手实践中拓宽小学生的古诗文知识视野。

3.建设古诗词诵读的活动载体。学校可以成立诗词文学社,以“诗词文学社”为阵地,吸收小学生中的诗歌爱好者,定期进行诗教辅导。以诗词文学社为载体,重点培养一批有这方面特长的学生,使得活动正常化,让社团活动渗入每一个学生的心里。

总之,只要我们认识到小学生经典古诗词诵读的意义,开展多种活动,不断拓展诵读内容,就一定让经典古诗词扎根于小学生心中,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林丽.古诗词诵读.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

2.黄德新.中华古诗词经典诵读实践.小学教学研究. 2006年5月.

中华经典诗词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诗词;体验;民族习俗

中华民族有着许多传统的节日习俗:元宵灯会、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包粽子、中秋吃月饼、春节贴春联……这些传统节日、习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从古至今的诗词中,也有鲜明的体现。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这些节日,引导学生诵读有关经典诗词,让学生深刻体验民族习俗。

一、诵读节日诗词,领略民族文化

传统节日前后,笔者注意引导学生收集相关的古诗词,并带领学生用各种方式来吟诵,让学生深刻领略民族文化的内涵。

比如,元宵节前后,吟诵宋代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让学生感受“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的美好景象;感受“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火树银花合,星桥铁索开”的热闹场面;清明节前后,带领学生吟诵《清明》,让学生了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祭祀场景;吟诵唐代韩翃《寒食》,了解“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武侯家”的古代习俗;端午节前后,带领学生高声吟诵清代李静山的《节令门·端阳》)“樱桃桑葚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唐·张建封《竞渡歌》),让学生感受到民间习俗的悠久历史和赛龙舟时紧张、刺激、热闹的场面;七夕节的“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汉乐府《迢迢牵牛星》)和“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宋·秦观《鹊桥仙》),让学生感受到了真诚纯洁的爱情的美好;中秋节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苏轼《水调歌头·中秋》)则把学生带入了浩瀚神秘的宇宙星空……唐代张九龄《望月还远》中的千古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让学生感受到真挚友谊的珍贵;春节时,吟诵北宋诗人王安石的《元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让学生感受人们对吉祥美满生活的深深祝福……

经典诗词,让学生在欢度节日之际,更加领略到民族文化的无穷魅力。

二、欣赏荧屏诗会,培养高雅情趣

从2008年起,中央电视台在元宵、清明、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前夕,推出了以传统节日命名的精美诗会。诗会以经典古诗词与现当代优秀诗歌为载体,通过名家、著名主持人、优秀演员的朗诵、解说与访谈,幷配以别具匠心的场景画面、音乐背景等来挖掘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内涵和意境。

为了配合这些荧屏诗会,每到这些节日前,笔者发动学生搜集相关的经典诗词,先把它们摘抄下来,在班级中举行节日诗会。在展示交流过程中,学生相互借鉴、相互补充,逐渐完善。在欣赏央视晚会时,再做进一步完善。学生兴致极高。诗歌滋润着学生的心灵,经典陶冶着学生的情操,让他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充满诗意的节日。

三、制作节日小报,通晓节日内涵

如果说“节日诗词诵读”和“荧屏诗会欣赏”只是浅显的“诵”与“赏”的话,那么,“制作节日小报”则让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知识有了更直接、更深入的了解。同学们利用阅览室、图书室、网络等途径查找资料,筛选内容,编辑美工,制作小报,欣赏报展。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学生了解了相关节日的来历、节日习俗、传说故事等知识,进一步通晓节日内涵,对民族习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四、精心组织活动,体验中华魅力

(一)元宵灯笼展

按照惯例,我们这儿每学年的第二学期在元宵节前开学。为了让新学期有个新气象,笔者组织学生开展“花灯迎元宵”活动。首先自己拜师学艺,学习制作灯笼的方法,再买来竹条、细绳、绸布、剪刀等相关材料,指导学生制作灯笼作品。学生兴高采烈地动起手来,做出了大大小小、红火喜庆的灯笼。元宵节前在班级走廊悬挂起来,真是别有一番喜庆景象,为新学期营造出新气象。

(二)端午包粽子

端午节包粽子是我们当地的习俗。包粽子的原材料苇叶、大米、红枣等,对于身处农村的学生来说,得来极为容易。端午前的周末,布置学生准备这些材料,回校时带来。学生返校后,笔者开始教他们包粽子。学生个个兴奋不已,摩拳擦掌,都想亲手包出一个高质量的粽子。当学生吃到自己亲手包的粽子时,一定会觉得别有一番滋味。

(三)中秋赛诗会

中华经典诗词范文第4篇

上海为什么要删掉那8首古诗?其市教委教研室相关负责人解释,8首古诗退出一年级语文课本,目的是为小学生减轻识字和背诵的压力,但在小学一年级的听力磁带中仍保留了这8首古诗,老师会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体验古诗的音韵美。但上海一些家长认为古诗是很好的文学形式,如果能保留一两首,让孩子适当学习,并不会增加多少负担。

9月9日,到北京师范大学与老师座谈。从展台上拿起一本课标书翻看。听说语文、历史、思想政治三门课标是全国统一的,他说:“我很不赞成把古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的话无疑将一锤定音。北京立即行动了起来,北师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任翔表示,从明年9月起,由她负责主编的北京市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中,小学一年级《语文》的古典诗词,将由现在的6到8篇增加到22篇,整个小学阶段不少于100篇;不仅如此,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新版的语文教材里也都增加了古代经典诗词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如《弟子规》《三字经》和《百家姓》等。

【多维解读】

1.吸取古人智慧。课本作为教育的载体,实在没有理由自缚手脚,弱化本民族文化特色。越是经典的文化遗产,越是具有时代意义。课本作为传承中国文化的载体,不能被割掉。通过对小学生的古典文化教育,可以让古典诗词等传统文化内记于心,外化于行,让学生在古诗词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美感和人文魅力,感受文明和道德的坚守,感受民族跳动的文脉和血脉。

2.传承民族文化。中国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古代经典是我国文化中的瑰宝。小孩子记忆力最好,古典诗词和散文需要靠记忆力先背诵才能逐步理解,所以让孩子在小学、初中阶段学背诵简单的古诗词和散文,效果最好。让孩子从小读一些优秀古诗词和散文,并不是简单“增加知识”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更不是为了长大了附庸风雅,而是为了传承中华文化文明的基因。应该把古诗词留在小学课本里,用诗词歌赋传播中华文化,让中国人把中华文化的根脉留住。

3.切忌过犹不及。负责主编北京市义务教育语文教材的专家表示,从明年9月起,北京小学一年级《语文》的古典诗词,将由现在的6到8篇增加到22篇,整个小学阶段不少于100篇。一下子由原来的几篇增加到22篇,值得探讨。凡事都有度,古诗词保留、回归中小学教材,也应循序渐进,理应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不能盲目过多过快地增加。一味地增加,甚至是猛增课本中古典诗词的比例,并不一定能收到预期效果,反而有可能变成学生的另一种负担,落得适得其反的结果。

中华经典诗词范文第5篇

一、优化校园氛围,体验国学

富有文化底蕴的校园环境,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心灵、激发灵感、启迪智慧。在校园环境建设中,学校着重彰显国学经典,多元的视觉与心理体验,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1.百米古诗词长廊。中华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精华。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能够激发学生传承民族优良传统和开拓创新获得成功的情感。充分挖掘学校围墙平面资源,以底蕴厚重、持久耐用的黑色大理石为原材料,采用了便于学生阅读的楷、宋、隶、行四种书写体进行刻制。学校领导和教师利用休息时间尝试雕刻,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建起了百米中华诗词长廊。精选了小学生必背古诗文中46首,其中五言诗30首,七言诗16首。清晨和课间,学生驻足诗词前朗读、欣赏,“润物细无声”,激发学生阅读国学经典的兴趣。

2.国学经典走廊。为引领学生走进国学经典文化,感悟华夏文脉,学校根据各楼层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儒家学派为主,选取了《三字经》《弟子规》“四书五经”为重点内容,每楼层一个主题,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对国学有一个初步的整体感知。一楼设计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的《三字经》《弟子规》两个蒙学内容。二楼主题是早期儒家最具代表性的“四书”,基于“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认知考虑,让学生从小就能触摸到国学文化的精髓,为他们今后成长做好铺垫。三楼主题是儒家的“五经”,精选了适合学生阅读的经典名句。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濡染学生践行忠信、义理。四楼设计了诸子百家的经典名著,以名片、名言的形式一一做以介绍,实现了文化经典与视觉空间艺术的有机结合。

3.“国学园地”宣传板。为营造更为浓厚的国学经典诵读氛围,学校成立了“国学园地”板报宣传小组,组织设计了图文并茂、生动丰富的华夏文明、经典诵读、笔墨春秋、国粹天空四个板块,每月一期展示在一楼最为显著的位置。“国学园地”的开辟,使学生在上下楼举手投足间,了解国学经典的基本知识和深厚哲理,收到了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4.国学经典阅读专栏。为了弘扬国学经典,营造浓郁的书香氛围,激励学生阅读,各个班级开辟了“国学经典阅读专栏”。一至五年级的学生根据年段学习诵读的不同内容,或抄写唐诗宋词、“四书五经”名句,或给古诗词配画,或自编经典诗文手抄报……虽然学生的笔墨稚嫩,但主题鲜明,构思精巧,色彩鲜艳,充分地展现了他们在国学经典教育学习中的收获。锻炼了学生抄写、材料收集、排版、美工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二、优化阅读途径,感悟国学

依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学校构建了国学诵读校本课、经典晨读、课前诵读、自主诵读四个基本阅读途径,感悟高尚的民族精神和做人的道理,在情感升华的过程中传承国学。

1.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开发了适合本校特点的国学经典校本课程。选拔有一定编辑能力和国学素养的教师组成编委会,制定了国学经典诵读本课程开发方案,开发了一至五年级5本国学经典诵读校本教材。每个年级的经典诵读内容都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古诗部分,收集了本年级教材以外的又与教材相关联的经典诗词;二是经典诵读部分,按照各年级学生的需求及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分别安排了《三字经》《弟子规》《笠翁对韵》“四书”“五经”《陋室铭》《少年中国说》等国学经典诵读篇目。每一册分上、下两学期,古诗和国学经典各为15课,共30学时内容。各册读本主要由课题、古诗文、 注释、译文和赏析、背景几个板块组成。国学经典诵读读本由各年级语文教师任课,并纳入课表和教学常规管理。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诵读、探究、交流,优秀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

2.国学经典晨读。学校安排每周一至周五早7:10-7:30的晨读,根据各班实际情况制定恰当的背诵量目标。由班主任和学生“小老师”组织进行国学经典诵读,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学生自由诵读等多种形式,可表演,可配乐吟诵,学生自主选择。经过实践,学生的记忆能力显著提升,国学经典的积累量大幅度提高。优美的节律、丰富的经典文化滋润着学生的心田。晨读中的“古诗配画交流”更是加深了学生的理解,感悟到做人、做事的道理。

3.课前诵读。即在课前候课的时间里,学生有组织地进行国学经典的诵读和表演。候课时间较短,因此主要内容为古诗词。日常化的诵读活动强化了学生的记忆,通过“熟知、想象、升华”这一感悟过程,汲取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培养健全人格。

4.自主诵读。学校建立电子图书网络系统,实现“国学图书班班通”,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查阅。30个教学班均设立了图书角。容纳了学校集中配备、自编国学欣赏、学生自备交流三方面的图书。让国学读物走近学生身边,拓宽经典阅读范围,增厚学生国学知识的积淀。每每课间都会看到这样一幕:几个学生围在一起,埋头看同一本书;有的学生被一些段落的精彩描写打动了,情不自禁地朗读起来,其他学生慢慢围上去聆听、讨论,有的学生将自己所学编成故事讲给同学听,深刻地感悟在点点滴滴中生成,促进了个体感悟到整体感悟拓展。

三、优化活动延伸,传承国学

1.国学文化节。学校每学期举办一次国学文化节系列活动。国学经典诵读展示、经典古诗文歌曲表演、古诗配画比赛、古典诗词书法展览、国学经典专栏评比、国学经典手抄报评选、古诗词知识竞赛等活动。以赛激趣,以赛促读。活动中学生诵国学、唱国学、书国学、画国学,多姿多彩的活动给学生带来的是精神的洗礼、灵魂的超越、人性的回归和情感的升华。

2.国学广播。学校创办“国韵馨香”校园国学广播站。为学生构建传承国学体验交流平台。开辟了“古诗仿写”“阅读心得”“我说诗文”“经典故事”“经典歌曲”专栏。全校学生可以自主地把自己阅读国学的成果以自己喜欢方式在广播中分享给全校学生,丰富多彩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热情,传承了民族优秀文化。

3.国学大学堂。为进一步拓宽国学教育渠道,让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在学生心中生根,逐步实现知识学问的积累、文化品位提升、道德品质的提高。学校开设“国学大学堂”。选拔了6位具有较高国学修养、对国学教育认识深刻、富有工作热情的教师组建了国学讲师团。以“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围绕“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采用适合小学生特点的讲解、互动交流、观看视频故事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授课,两周一课时,为国学传承、学生成长构建新的平台。

4.特色学习活动。根据小学生的成长规律,拓展国学教育,对学生全面健康和谐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学校成立了中国画、书法、对联、茶艺、乒乓球、传统礼仪、中华诗意、武术等学习小组。选派有专业素质、有专业特长,具有任课能力和经验的教师担任辅导教师。全校学生打破年级制约,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基础,自主选择课程参加学习。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自主学习国学的空间得以拓展。

四、优化生活实践,和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