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古韵美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古诗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产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正如苏霍姆斯基所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能将抽象、凝练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实物联系起来,将古诗中的“形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那么教学往往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笔者在教学《春晓》这首诗时制作了多媒体课件,画面上:茅草小屋,屋外小院里是花红柳绿,鸟儿在屋外转啾,屋内一位身着长衫的古人正倚在窗前,惆怅满面地看着那些被一夜的风雨摧毁的花。图中鸟儿的啼叫以及鲜艳的花儿在雨前、雨后不同的景象是活动的。在教学时诗画对照,相映成趣,为学生想象活动提供了丰富、鲜明的表象信息,学生很轻松地踏入了诗的意境之中。而笔者借助于多媒体的教学,展示情境,点化含义,并适时地配上优美的音乐,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耳目一新,在享受中逐步感知整首诗蕴含的诗情画意,本篇课文重点、难点也就随多媒体教学的意趣而解。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诗是抒发诗人的感情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古诗中的情境,如果只依靠教师语言的描述是不够的。只有通过图画再现出来,才变得具体可见。
《草》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五言绝句写景诗,在教这首诗时,笔者再一次利用了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展现的是一幅“春天小草蓬勃生长的画面”,一棵棵娇嫩的小草徐徐地从地底下探出头来,打量着这个清新的世界,而后画面又呈现出草木葱茏的景象。当背景音乐结合古诗文吟诵出现“一岁一枯荣”时,场景变为草原上的草由刚才葱茏的样子转而又变得枯萎了,当念到“野火烧不尽”时,画面呈现野火熊熊燃烧的场景,读到“春风吹又生”时,画面又切回到春天小草生机勃勃的景象……
短短的几分钟视频短片中,孩子们在观看图文并茂的画面中,自然而然就把握住了诗文的内容和意境,这样就很快将学生融入到了学习诗文的氛围中来,学生有了前面看的铺垫,自然能像讲故事似的将整个观看过程表述出来。最后,读悟相结合,在悟中读,又在读中悟,循序渐进感受到小草那顽强的生命力。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领悟意境
学习古诗,要欣赏领悟诗的意境才能得到诗的精华。巧用电教媒体,能帮助学生领悟古诗意境,理解诗人构思作品时面对的生活现实和由此而发的思想感情。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古诗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诗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听觉的音律,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如教学翁卷的《乡村四月》,这是首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诗中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农民紧张、繁忙的景象。
在教学中笔者选用了与所教古诗的诗意相协调的古筝乐曲《出水莲》,那舒缓、轻悠的旋律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那深情的乐曲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江南水乡的农家,边听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再如教学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时,可配上低沉、哀怨的乐曲,使学生的情感与诗人的心境融为一体。在这特定氛围中引导学生品味出古诗的韵味,有感情地朗读可以说是水到渠成,反复品读后,“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情感便自然流露出来。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朗读训练,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科室现有床位38张,平均使用率达92%以上,护理人员14人,参加工作1~5年护士占总护士的45.8%,护士平均年龄32.6岁。中高级职称护理人员1人。护理队伍年轻化,新加入护士临床经验不足,业务素质不够,规范的工作流程习惯需要培养提高。
1.2实施方法
周一至周五晨务会时,护士长主持所有在班护理人员用10~15min时间进行如下内容和程序:①所有参会护理人员准时到会,护士长首先对护士的着装、仪表和精神状态等进行检查调整,要求护士化淡妆,面带微笑,精神饱满,热情;②夜班护士汇报夜间重点患者的病情及采取的措施,如:新入院患者、危重患者、一级护理患者、手术前后患者、夜间病情有变化患者等的情况;③临床护士(包括轮转护士)把当天自己责任组里的重点患者、关键患者身上现存的护理问题及所需采取的相应的护理措施作口头汇报;④护士长做简要总结,对存在问题及需要注意情况进行提醒,并提出当天工作重点;⑤传达医院和有关部门会议精神及工作安排;⑥提问1名年轻护士有关本专科的业务理论、核心制度、应急预案、工作流程、操作注意点、沟通技巧等方面的问题;⑦询问护理人员在前一天的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并着手进行处理解决。晨务会结束之后进行晨间护理、床头交接班、治疗前准备等。
2结果
护理每日一问制实行1年来,没有发生护理差错,提高了护士的工作责任心,进一步加强了护患沟通,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提高了护士对患者身上现存护理问题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本科室护士的工作能力与素质,切实提升了科室的临床护理工作质量。与2009年度间的护理管理成绩相比较,如下附表。
3讨论
3.1实现人性化管理
护理每日一问制可以让护士长对科内的工作及护士的工作能力有比较好的了解,对当天的工作重点有比较清楚的把握,也让每个护理人员都能够参与到管理中来,调动人的积极性、做好本职工作,有利于创造合理和整体效能的发挥。同时通过每天的一起学习,每天的仪容整理,活跃气氛、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可以让微笑训练、得体的身体语言来有意识有目的地消除个别护理人员的消极情绪。在这十来分钟里让大家学会相会尊重和理解,达到以人为本的目的,从而使护理人员在新的一天里保持积极愉快的心情,增强护理队伍的活力和战斗力。
3.2进一步加强护患沟通,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是可以通过管理来消除的,实行护理每日一问制,使得护理人员的素质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同时加强了信息的反馈,让护理人员对于患者的情况更加了解,这可以消除一部分护理隐患。对护理人员实行人性化管理,可以使她们更加积极的工作,也更加细心体贴地照顾患者,对患者的康复无疑会更为有利。而作为护理工作一线的护理人员在实际的工作中也能够发现护理工作和护理管理中的漏洞,这些信息反馈到护士长那里可以让她们改进管理,从而提高管理水平。通过控制、引导、化解,使问题不至于恶化,而被消灭在萌芽状态,把这一理念渗透到每一个护士的工作中,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危机的发生[2]。实行护理每日一问制以来,由于问题分析、处理及时,护理投诉仅发生1例,护理差错率为0,提高了护士对患者身上现存护理问题的口头表达能力,护理人员的实际操作经验和应对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患者满意度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3.3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水平
护理每日一问制的落实不是只靠护士长来完成的,更多的是一线的护理工作人员,她们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最为容易发现护理中的问题、最容易发现护理管理中的漏洞。通过她们来让护士长了解之前的护理情况,总结工作中的问题,也能更加明确当天的工作重点,清楚当前工作中什么是需要特别关注的内容。而护士长和高年资护理人员又能够用长期积累的工作经验为年轻的护理人员提供指导和帮助,这是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过程[3]。十来分钟的时间又能够让护理工作在交接的过程中保持连续性,使得分工明确、协作紧密,保证重点的同时照顾全局,达到上下通气、信息传递准确、及时的效果,还可以减少科室的会议,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护士长对年轻护士的提问可以把重症患者的观察重点、注意事项、如何用药、操作要点、如何沟通等在临床中积累的经验作为重点强调和指导,一问一答间提高了护士的专科水平,尤其对于年轻护士,这样的言传身教可以快速地提升专科理论水平、实践技能专科护理水平。
关键词:多媒体 小学语文 古诗 教学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但由于小学生受到年龄的限制,生活阅历浅,语言积累少,对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诗人所寄托的思想感情、表达的伟大追求,知之甚少,无法理解,因此,古诗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但同时又是古诗文教学的重点,因为这对培养孩子的语文素养非常重要。如果在古诗教学中,能够巧妙运用多媒体,把平面的语言文字变成动态,把文字变无声为有声,通过鲜活画面,艳丽的色彩,美妙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优美的诗境。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这样有助于学生较为迅速、深刻地整体感知诗文,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一、引起孩子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学生。如果再加上课堂教学的枯燥无味,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更短。在古诗教学中,如果老师只是让学生背诵、以本讲本、就古诗讲古诗,枯燥无味,而且学生还难以理解,毕竟诗的内涵离学生太久远,学生的注意力当然不会集中。我在讲《望庐山瀑布》时,当我介绍诗人的生平、庐山在什么地方时,我发现有的学生开始说话,做小动作,注意力不太集中,这时,我把准备好的课件播放,借助录像创设情境。那凌空飞下,气势磅礴的瀑布,使学生身临其境。瀑布飞流直下,轰然作响,那色彩,那声响,那形态,那气势,那魄力,无不撼人心魄。这段录像生动地再现庐山瀑布,学生立刻被震撼、被吸引,这节课下来,学习效率很高。我注意到这一点,在学生朗诵或背诵古诗时,或配上音乐、或配上画面,以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可见多媒体对吸引学生注意力起到了很大效果,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让学生学得兴味盎然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要有兴趣,他就会愿意学、主动的学,教师一定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呢?运用多媒体手段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途径。电教媒体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刨没特定的意境,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学习便成了一种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比如,我在教学《咏柳》时,我对学生说,今天,老师今天带你们去欣赏初春的柳芽,学生听了之后,兴趣高涨。于是我播放音乐,画面出现春天美丽的景色,接着画面转向美丽的小河边,河边的垂柳浮在水面,随风轻盈的摆动,绿绿的柳枝在春光下犹如碧玉一般,那么耀眼,随风摆动的柳条就像绿色的丝带子,柔软、轻盈,学生通过欣赏画面,兴趣盎然,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一边看着画面,一边读诗,在兴趣中很快背会并理解了诗的含义。
三、情景交融,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诗的含义
古诗中的意境有时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给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理解增加了难度。于是我试着在学生诵读古诗时配上与诗意相关的音乐,让学生边读边听音乐一定能帮助学生更人情人境,理解诗的深刻含义。我在教学学习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由于本诗句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而且由于学生年龄尚小的原因,学生根本无法理解两位大诗人之间的深厚友情以及两人之间的难分难舍,学生对本诗的学习也就停留在在对诗歌的背诵上。面对这种情况,我想到了多媒体,于是,我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在奔腾不息的长江边上,两位大诗人执手相看,四目相望,满是依依不舍之情,江边停着一只就要启程的小船,更增加了离别的愁绪,并且配上悲伤的离别的音乐,更增加了离别的伤感之情,情景交融,学生也沉浸在分别的情绪之中。由于多媒体的恰当运用,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课下搜集了很多关于送别的古诗。画面的表现力,音乐的震撼力,能够帮助学生迅速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也处在诗的意境当中。如教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我让学生欣赏有关思乡的音乐,用于烘托气氛,利用饱含思念之情的乐曲将学生不知不觉带入“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艺术氛围。
关键词:慈城 古建筑 美术教学 运用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古建筑由于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给美术学习提供了一个十分良好的教学平台。
慈城是江南极少数保存较为完好的县城,保存了完整的传统生活结构方式,保留下来的传统建筑中不但有大量的民居建筑,还有孔庙、会馆、牌坊、古井等公共建筑、构筑物。遴选出来的慈城古建筑群是其中最优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其中孔庙布局完整,规模宏大,为浙东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文庙,反映了儒学在传统生活中的重要性及其深远的影响。明代的甲第世家、福字门头、符卿第、布政房和清代的冯宅等名人故居,做工精致,用料考究,是当地民居的代表作,其周围仍保留了完整的传统街区,历史环境未有大的改变,集中地反映慈城明清时期建筑风格和生活气息。冯岳彩绘台门是江南彩绘的重要实例,具有宋式彩画的遗风。这些丰富的美术教育资源和较高的文物保护价值。为美术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可能性和可行性。鉴于此, 笔者在以下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依托慈城建筑,寻找古老的痕迹
我们学校所在的慈城是全国文化历史古镇,在一条条小河旁在一棵棵大树下,至今仍保留着完整的古建筑遗址。因此,我便利用这些文化遗产,开展了师生寻找慈城古建筑之美的活动。
我先和孩子们制定活动计划。寻找慈城古建筑之美,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呢?孩子积极性非常高,纷纷提出自己的意见,最后确定为:1.实地寻找古建筑遗址。2.寻找与古建筑有关的文字介绍。3.寻找与古建筑有关的故事。四人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选择一个内容开展活动。
为了让自己小组的手头资料丰富些,孩子们积极寻找,放学后、双休日休带着相机、画板实地进行观察、拍照、写生。查找书籍资料、上网查找、请教身边的亲人、朋友。通过活动,孩子们不禁感叹慈城古建筑的深厚与悠远。学生了解到慈城的古建筑面积达55万平方米,以明清建筑为主。慈城的孔庙在全国来说都是保存比较完整的。桂花厅、甲第世家、福字门头、瓦片墙等等都各有特色。布政房、符卿第、冯宅、俞宅都是明代达官显贵的住宅。真可谓是古建筑中的大观园(图1)。
二、探究慈城建筑,走近课堂教学
1、“综合・ 探究”课的尝试
我们学校的对面就是孔庙,孩子每天抬头就可以看到孔庙的外景。孔庙的前身也是我们学校的旧址。因此,尝试以“孔庙”为教学内容,让学生认识孔庙,了解孔庙的深厚底蕴。
我设计这课为综合・探索领域,第1课时以欣赏・评述为主,带领学生观察孔庙、了解孔庙特点,深入探究孔庙的文化内涵。第2课时以美术的方法来表现孔庙。课前我先布置了一个小作业,让学生再一次走进孔庙,写生、拍照、询问等等方法观察孔庙。并用照片或者文字的形式进行反馈。
课堂上利用自己拍摄的视频和图片的形式带领学生再一次参观孔庙,引起他们的共鸣。并分小组形式来探究孔庙的文化历史、建筑布局、碑文雕刻等等。最后让学生用美术小报、线描写生等形式来变现。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了孔庙的美,感受传统建筑的魅力(图2)。
2、造型・表现课的探究
慈城地区现存的艺术珍品范围广泛、品类众多,数量庞大。有牌坊、石雕、石窗、砖雕和木雕、碑刻和匾额等等。设计了《牌坊的故事》、《雕花门窗》、《精美的石雕、木雕艺术》等课。例在《精美的石雕、木雕》一课时,充分利用这些现有的资源,带领学生用拓印的方法实地把这些精美的石雕、木雕给复制下来,回到课堂,观察、讨论、研究等方法来探究石雕、木雕的美。最后用版画的形式再次进行作品的创作。并把教学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平时再用同样的方法去找寻慈城角落中的美丽石雕。在类似的课中,也运用了写生、泥塑等方法来表现这些珍贵的艺术珍品,让学生感受这些艺术珍品的魅力(图3)。
3、设计・引用课的运用
屋顶是古建筑中最有特色之处,因此设计了《有趣的屋顶》一课,让学生观察屋顶上瓦片的排列,观察屋顶上的马头墙、飞檐。了解御马第、甲第世家、孔庙等建筑的屋顶造型等等,用不同形式来表现,再设计用纸雕的方式对屋顶进行再表现,借此运用到设计中。
观察老房子的整体造型和宁波新房子的造型特征,两者进行比较,对比感受时代的进步,感受不同建筑的魅力。并运用设计的理念对未来的慈城进行规划、设计,为作为自己试为慈城的小主人公而感到自豪。
4、欣赏・评述领域的尝试
牌坊中精美的雕刻、绝妙的书法、严整的布局、神奇的构建无不让我们惊叹。慈城城内完整的牌坊就有8处。特别是民主路向宅那里的两座石牌坊,德星桥边的世恩坊,上面高浮雕、透雕手法的精美图像,是石牌坊中的精品。完节坊中的冯岳彩绘台门是明代木质台门的代表。利用这些素材设计了一堂《牌坊的故事》一课,以欣赏牌坊的造型、观察精美的石雕图像,探究牌坊的身后故事,整体来感受牌坊的“美”(图4)。
三、表现慈城建筑,丰富学生校园生活
兴趣小组是课堂的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与课堂教学相比更具有灵活性、可塑性。因此,除了在四年级学生的课堂教学上进行古建筑教学以外,还在兴趣小组中进行教学,让作品更有特色。
因为兴趣小组人员少、灵活性强,所以我安排了多种形式,例如组织学生去实地进行古建筑写生,进行写生教学。安排了《深深的小巷》一课,实地指导学生。在端午节期间,去慈城的老城隍庙观察各种年画的作品,来进行年画教学。聆听老艺人手工的介绍,感受传统工艺的特色。 带着学生用磨印的方法寻找精美的石窗、石雕作品通过这些灵活性的活动,和学生一起收集了大量的素材,从中还感受到了慈城古建筑文化的魅力。回到学校后进行了整理,运用蜡刻画、砂纸画、粉印板画等技法对素材进行创作,使作品更完整。并把这些作品(图5)在校园橱窗里进行了展览,不仅美化了校园环境,还让其他学生也从中感 受到身边古建筑的美,感受到古建筑的文化内涵。
一、工艺对古雅彩“尚古”思想表达的影响
博采众长的工艺是成就古雅彩“古风雅韵”艺术风格的最直接因素。从古雅彩的工艺特征及构成来看,主要包括粉彩和新彩这两种形式。新彩工艺主要用于表现山林、草木、怪石等背景部分,而粉彩则主要用以表现人物、枝叶等细节部位。如图1所示的这件古雅彩瓷板画作品《秋山萧寺》中,描绘的是一幅寒烟衰草、萧瑟凋零的山寺秋景,画面的主体部分是一座以新彩勾勒的高大雄奇的巨峰,周围零星地分布着错落有致的山石。尽管秋意渐浓、衰草凄迷,但怪石嶙峋的山崖之间仍有汩汩的清泉流出,与周围错落分布的黛青色枝叶一道,共同装点着自然,使原本萧瑟的秋山透露出一丝生机。而远处云雾缭绕的层峦叠嶂,则将画面的意境及气韵延伸至更为广阔的视觉空间。这其中,对于远景薄暮秋色的渲染便是吸收了西方油画中对于光影透视的表达效果。连绵的山峦在苍茫的云海间时隐时现,似有一种“千峰翠色来”的妙境。
不仅如此,工艺对于古雅彩“尚古”思想的表达还体现在对纸上绘画的重要提取和转化上。对于其它瓷绘画种而言,传统摹古风格的粉彩、古彩、浅绛彩等往往只是通过对传统国画中笔法、结构的借鉴来实现同种风格的不同载体表达。尤其是山水题材,画面常常出现宋元山水的笔触和皴法。而事实上,传统纸上绘画有着其独特的构成特点,这种特殊之处不仅体现在画面场景的表现过程中,还体现在其材质的特殊性上。纸上绘画所用的纸张经过时间的打磨,会产生一种“泛黄”的效果。而正是这种特殊性决定了真正的“古风”画面不应是“白地”的,而应呈现一种古朴典雅的色泽。其它画种一般不会对这种材质效果作明显的表现,而古雅彩恰恰将这种重要的画面特质予以了生动的表达。从而使画面产生区别于其它工艺画种的“古风”。
因此,从工艺角度来看,古雅彩并不是简单地将宋元山水的“古风”吸收转移到瓷上绘画中。而是以一种工艺为手段的高度仿生手法,将一种“尚古”的美学思想和审美追求生动地表达于陶瓷之上。借助器型和表达方式的丰富多元的变化,实现一种具形、具神又具意的意境表达。
二、古雅彩“尚古”美学思想的具体表现
从审美文化上来看,古雅彩与摹古风的粉彩、浅绛彩有着同宗同源的审美追求,即对宋元山水及古风人物的特殊倾向。但前者主要是基于绘画技法本身的“摹古”,而后者则是将传统纸上绘画的审美体验带入瓷上绘画之中。具体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色彩之“古风”
古雅彩对传统国画的色彩之“古风”的借鉴,体现了现代陶瓷艺术中的一种重要表现方式——色彩仿生。品读一件古雅彩作品,仿佛是欣赏一幅古代名家的书画作品。通过工艺的出色发挥,以色彩的灵活表现手法展现了仿真的纸绢效果。而在画面主体的表现上,又充分借鉴了古典之遗风,诗、书、画、印构成了书画作品的整体要素。所有的这些传统国画的构成要素,都能在古雅彩的整体与细节中得到不同意味的彰显。古雅彩的色彩之“古风”首先体现在其古韵十足的底色上。与粉彩、古彩、浅绛彩等以直接釉面为底进行创作表现的方式不同,古雅彩首先以一层类似纸绢的色泽打底,形成一层古朴典雅的背景基色,为画面事物的进一步表现奠定基础。而后,再分别以新彩和粉彩作为工艺基础进行穿插式地表现。二者分别发挥各自在表达效果上的优势,使得画面在表现“尚古”意味的同时,也通过适当提升色彩的丰富程度而产生更多的层次。最终的表现效果是,画面展现出纸上绘画的生动效果,同时又增添了一分灵动。例如图2所示的这件作品《玉川品茶》,则将古雅彩的这种设色模式综合展现出来。作者以纸绢的黄褐色为底,以色彩明艳的粉彩工艺绘饰人物表情、衣饰等细节,而以稍晦暗的新彩工艺勾勒古松、枝叶等部分。多元化的设色工艺交相辉映,各自发挥自身的表现优势,使画面产生一种“形古”而“意新”的审美效果。
2、题材之“古韵”
题材是体现古雅彩“尚古”思想的另一个重要表现。与许多传统瓷上绘画一样,古雅彩多以具有古典文人气质的表现题材为主题,包括山水、花鸟、人物等。但同时又十分注重将自然生活之物融入绘画意境之中,山川草木皆成景,鸟兽虫鱼总关情,以此形成自身特有的选材特点。其中山水题材继承了宋元山水清新野逸的选材风格,花鸟题材则具有古典主义院体工笔花鸟画的形态,而人物题材则多体现高寿图、人物故事图等古风题材特征。在实际创作表现中,往往又依据画面表现的需要将几种题材进行相互穿插。从古雅彩所选题材的大致表现来看,创作者常常选取某一历史事件的故事原型作为表达主题。例如这件《人物聘庞图》,作者正是取材于《后汉书》中一个重要的历史典故。即后汉荆州刺史刘表亲身前往山林聘请隐士庞德公的故事。画面展现了崇山峻岭之中,一派世外桃源之景象。庞德公坦然扶锄,刘表虔诚相邀,持伞的随从耐心等待,两位牵马的随从急不可待。通过对不同人物个性特征的描绘,将庞德公的淳朴和刘表的谨慎、礼贤下士等品性一一展现出来。使作品的立意与主旨不言而喻。
应该说,古雅彩中的题材之“古韵”主要体现了古典题材的一种“尚古”的共性。这与古典主义粉彩、古彩、浅绛彩的选材思维是一致的。但在具体的表现上,古雅彩表现出了一种异于其他瓷上画种的独特风格。明艳与晦暗的设色层次对比,古风浓郁的画面背景及光影透视效果的渲染,使其呈现出一种类似青绿山水的特殊韵致。
3、技艺之“古法”
从绘画的艺术风格来看,古雅彩保留了传统国画中常见的用笔方式。我们在宋元至明清的山水花鸟书画作品中往往可以发现这些熟悉的笔触。如表现山石时所采用的斧劈皴,表现枝叶时绘制的细密线条,表现花鸟时的分毫毕现。这些都是工笔白描中常见的用笔技法,不仅体现在古雅彩中,同时也体现在如粉彩、浅绛彩这类形式中。而在人物题材表现中,对于人物的表情、衣饰、发髻等细节的刻画也同样体现出传统国画中的古法特点。皆反映了古典主义文人画派风格在当代瓷上绘画媒材中的不同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