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荷花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2.过程与方法。
·观察沸腾是液化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活动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特征。
【教具与学具】
水槽、塑料口袋、冰棍、苹果;酒精、热水、烧杯、铁架台、温度计、酒精灯、石棉网、纸盖(24套)
【教学过程】
一、实验与发现
师把滴有酒精的塑料袋(不让学生看见内有酒精)挤瘪,袋口扎紧,放入热水中。
学生观察现象
师取出此口袋放入冷水中。
学生观察现象并猜想这可能是什么原因。
师请学生闻一闻、看一看口袋内有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为什么塑料袋在热水中鼓起,而在冷水中变瘪了,学生代表回答。教师点拨,总结出汽化和液化。
(在这个演示实验中,并不先告诉学生内有酒精,而是让学生观察“鼓起”“变瘪” 的现象,再通过“闻一闻”“看一看”,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与探索欲,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体现从现象到物理的课程理念。)
二、探究与发现
1.设置情景提出问题。
师:一群业余登山队员登上一座高山后发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如饭是生的,鸡蛋也煮不熟,把手伸到“开水” 中也不烫手等,队员百思不得其解,请同学们帮帮忙,能解释这些“怪现象”或者能向老师提出什么问题吗?
小组讨论,提出问题。
(学生)可能发现和提出问题。
(1)与气压有关。
师:肯定,说明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继续学习。
(2)水沸腾后不烫手,说明温度低,若继续给水加热,温度会不会继续上升?
师: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会不会继续上升?水沸腾时究竟有什么特征,最好通过什么来观察?
学生:实验。
2.设计实验。
小组讨论,提出设计方案,教师引导,适时点拨。
3.进行实验。
小组探究,一人计时,一人记录,一人观察现象,教师巡视。提示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白纸上。
4.分析与论证。
(1)请小组代表总结在探究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
生1:水沸腾时,气泡由小变大,到水面破裂。
生2: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水温度保持不变。
生3:我停止加热,水也停止沸腾了。
师: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3:沸腾要吸热。
(2)请小组代表仿照晶体融化曲线描绘出水沸腾时温度和时间曲线。
师:指导学生观察图像,得出沸点的定义。
(3)指导学生看“小数据”。
师:为什么我们测出水的沸点与书上的不同呢?
让学生发现条件:在标准大气压下。
5.评估、交流与合作。
请小组代表总结实验设计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操作中有没有什么失误?测量结果是不是可靠?分析为什么各组测出的水沸点不同?
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a.忘记加纸盖;b.水盛得太多;c.测量中产生误差,造成水的沸点不一样。
6.布置课后探究“纸锅烧水”。
(我在处理这个探究实验时,别出心裁地讲了一个看起来并不精彩的故事,而正是这个故事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大门,引起了学生在认识上的冲突,激起了学生进行探究的兴趣和热情。我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时坚持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初步的提出问题和设计实验的能力。通过评价、交流活动,既让学生发现了别人的长处与自己的短处,认识到自己的成功与不足;又让学生的认识能力、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生活与发现
提供以下现象,让学生观察讨论并从物态变化的角度归类。
a.刚从冷藏室中拿出的苹果,表面不断凝结小水珠(演示);
b.打湿的衣服干了;
c.冰棍周围冒“白气”(演示);
d.冬天,室内玻璃窗上的水珠;
e.洒在地上的水不见了。
学生分类,教师肯定,并且说明:在物理学上称b、e这一类物态变化叫蒸发,它属于汽化现象,而a、c、d这一类物态变化叫液化。
1.蒸发。
(1)请学生比较“湿衣服慢慢变干了”与“水沸腾后一直加热,直到把烧杯里的水烧干”,这两种汽化现象有什么不同。
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回答,教师点拨思路,分析出蒸发与沸腾这两种汽化现象的异同。
(2)请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晒衣服的?
请其他学生回答这位同学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讨论出影响蒸发快慢的三要素。
(3)学生分小组“想想做做”。
请小组代表说出自己的感觉,观察到的现象。小组讨论,教师点拨,总结出:蒸发、吸热、致冷。
(4)请学生解释图4.3-5。
(5)请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有关蒸发的现象。
2.液化。
(1)请学生讨论a、c、d现象是属于液化外,还有什么共同点。
生:冷、温度低。
教师点拨并设问:怎样可以使气体液化?
生:降低温度。
(2)教师演示:给密封的乙醚气体加压。
学生观察现象,小组讨论,总结出在常温压缩体积可以使气体液化。
四、课堂教学小结与延展
1.教师介绍液化石油气和火箭燃料。
2.指导学生阅读“STS:电冰箱”。
3.介绍科学世界“不烫手的开水”。
4.请学生谈谈本堂收获与体会。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设计;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体系的主体部分,是确定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我们在长期的教学中一直摸索着如何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那课堂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就必须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要有所变化.没有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就算怎么更换教师队伍都是徒劳,所以做好前提工作,保证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的丰富度,坚持教学过程的科学化.
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是指以最少时间和精力,求得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达到这一点,要求教师依据教学目标精心搞好以下四个设计.
一是课堂教学结构设计.一般认为,按时间序列把化学课划分为课的开始、课的中心和课的结尾,这样固定的三个部分较为合适,这种划分适合于任何一种课型.课的开始,重要的是应该向学生明确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使他们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课的中心部分是一节课的核心,课的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在这部分,所以课的开始和课的结尾都要紧密围绕课的中心来进行.在课的结尾部分,要使学生对所学到知识得以归纳、概括,重点强化,加深理解和记忆,便于使本节课和下节课更好地衔接起来.
二是问题设计.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将对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创设多种问题情境,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叠起.如在《盐类的水解》这节课中,首先设疑:“盐溶液是显中性还是显碱性或显酸性?为什么?”接着通过实验演示说明现象,最后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再如,学习“氮气”一节,讲氮气的化学性质时,首先分析分子的键能,提出:氮气在通常情况下化学性质如何?当在高温等条件下,氮气分子获得足够能量后,从氮元素的主要化合价来看,氮气可能发生哪些化学反应?由于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必然对所学内容产生一股强大的吸引力,效果不言而喻.
三是课堂练习和作业设计.《全日制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布置适当数量的考查学生最基本最主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各种类型的习题,以便打好基础.还要注意布置综合性和有一定灵活性的习题,并加强解题指导,严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不要布置学习解答过深、过难和过量的习题,以减轻学生负担.”认真实施这一要求,加强化学课堂练习和作业的设计是极为必要的.对于课堂练习的设计,主要是着重考察学生刚学过的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起到及时反馈,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所以要紧密配合上课内容,适时地穿插安排,多选用难度不大,全班学生绝大多数都可以答对的习题;对于课外作业的设计,要配合学生已学过的知识,达到加深理解,综合运用,并逐步形成化学知识结构的作用.因此,课外作业题的综合性、题型的多样性、例题的灵活性及答案的隐蔽性等都要比课堂练习高一些.这样经过相当时间的培养、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就会伴随教学进程的发展得到提高.
四是板书设计.课堂教学的板书,是教师教学思维的文字表达形式,它既可以弥补语言难以表达的不足,如化学用语,又可达到形象直观的效果.一份好的化学教学板书,应有科学性、直观性和艺术性.板书设计要体现以下原则:①体现教学目标性,能揭示一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是一堂课的精髓;②体现教授的系统性,能形成完整的知识链;③体现教学的全过程,成为上课的注意中心.
特别要注意的是,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化学课堂教学设计中充分运用化学实验这一重要的教学方法,认真开展实验设计,让学生动手实验,在实验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这样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原电池”一节可设计以下实验来突破:①观察锌板和稀硫酸的反应;②在锌板和稀硫酸的反应中用铜板接触锌板,有何现象?③让锌板和铜板在稀硫酸中不接触,用导线在外电路通过电流计连结,观察现象;④将稀硫酸换成蒸馏水重复上述实验,发现什么问题?上述实验问题是按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的,学生在完成一系列实验的进程中,经老师点拨,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由上可知,化学课堂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其中每一个环节都值得去探讨,教师在这方面下的功夫越多,教学效果就越好.
参考文献:
[1]赵晓丽.优化课堂提问 指导有效阅读[J].吉林教育,2010(2).
[2]刘建华.如何对学生的课堂回答进行加工[J].中国民族教育,2010(1).
[3]刘爱萍.浅谈课堂提问的技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6).
动态呈现,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教材是以静态形式呈现给学生的,其中的数学内容呈现受到特定情景的制约,只能通过文本描述、图片展示这样的形态出现。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尽可能地将图文形态呈现的教学内容创编成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富有现实意义和挑战性的动态学习素材,拉近学生和数学知识的距离,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情景中采集数学信息,调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理解数学知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地数学情感。例如,二年级上册《认识除法》这一课属于概念课,趣味性不大,动手探索的机会不多,很容易上成“满堂灌”,学生的主体作用一旦被忽视,他们学得乏味,学习的效果自然不会好。在教学的起始阶段,通过创设一个“游览梅花山公园”的现实情境,先带领学生了解通告栏的优惠信息,调动学生答题的积极性,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解决现实问题上来,然后让学生动手分一分,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问题,一方面复习了平均分的两种分法的意义,为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扫除了障碍,打下扎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也以游览活动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将例题教学、反馈练习都以游览路线为线索贯穿起来,学生们在教师创设的有趣情境中认识除法、理解除法的意义、运用除法解决现实问题,学得轻松,兴致盎然。
展现过程,凸显数学本质
例如,三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一课,教材从测量引入,呈现5分米不足1米,可以写成十分之五米,也可以写成0.5米,将小数的概念作为陈述性知识展开教学。其实小数在学生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教学零点几的小数的意义时,完全可以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让学生经历抽象的过程,从而实现意义建构。
第一步,从学生熟悉的商品的标价入手,让学生说说0.1元、0.5元是多少钱,学生根据已有经验,马上得到0.1元就是1角,0.5元就是5角,它们都不满1元;接着让学生说说1角和5角分别是1元的几分之几?思考如果将一根直条看成1元,怎样表示出1角、5角?3角、4角可以表示成几分之几元?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成多少元?媒体呈现直观图,让学生体会用小数表示的数量与用十分之几表示的数量之间内在关联。
第二步,结合例题测量结果5分米、4分米都不满1米,如果用同样长的直条表示1米,请学生在直条上找出5分米和4分米的位置,说一说5分米和4分米各是几分之几米,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呢?1分米和3分米各是几分之几米,用小数表示各是多少米呢?进一步让学生体会用小数表示的数量与用十分之几表示的数量之间的内在关联,丰富表象认识,积累经验。
第三步,将两根直条放在一起比较,发现同样长的一根直条,既可以表示1元,也可以表示1米,在直条上0.1元(1/10元)与0.1米(1/10米)的一段同样长,0.3元(3/10元)与0.3米(3/10米)的一段也同样长……将两根直条合并成一根,同时将各小数和分数的单位隐去,对应合并,思考:1/10是否等于0.1,3/10是否等于0.3……经过逻辑上的延伸,这样由具体单位支撑的小数就过渡到没有具体单位支撑的纯数学的小数上来,完成了对教学的重构。
教师在研读教材时,要善于把符号化的知识状态转变为生命化的知识状态,努力向知识形成的本真状态回归,回归到归纳式的教学逻辑上来。当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由认识小数表示的数量到认识小数是个数时,数学的本质就凸显出来了。
分步推进,突破教材难点
由教材文本化形态所制约,有时教材例题、课后练习所要呈现的数学化过程、方法提升不能恰如其分地展现,如果教师不认真研读教材中隐性的教学资源,不做充足的预设和准备,就事论事地程序性走过程,那么很可能会导致学生在探究和练习的过程中,出现思维障碍和认知偏差。所以,教师应主动研究教材内容的知识序列和逻辑关系,把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数学本质和数学方法,在教学设计时就分步做好谋划,充分进行方法指导预设,有效突破难点。
分层指导,引发数学思考
例如,三年级上册《周长是多少》一课,在组织“摆一摆”活动时,考虑到要让学生充分经历活动过程,有序地找全所有的摆法且积累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是有很大难度的。为了使数学活动达到预期的目标,活动之前,教师可对教材进行分层处理,设计以下两个问题:①你准备摆什么图形?至少要用几根小棒?②除了用4根小棒,还能用几根小棒来摆?问题一,是让学生在摆小棒的活动之前,先对自己要摆的图形的特征进行思考,根据边的特征,有目的地选择同长度小棒根数,让学生关注自己至少要用几根小棒,初步思考在共选4根小棒的时候,可以找到几种不同摆法。问题二,是让学生关注摆图形的时候小棒总数的规律,除了选4根,还可以选6根、或8根。在活动之前,让学生先有序地思考,带着思考再进行实践操作,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质量,体会有序思维的价值。
关键词:化学综合实验;废旧聚乳酸材料;乳酸钙;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6-0283-03
大学化学综合实验是理科院校和师范院校必开的一门提高性实验课程,其目的是让化学学科的学生在通过基础实验的训练之后,综合运用已有的实验技能和知识,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国内多数院校都有自己特色的实验设计和教学方法,并且有很多好的教材问世[1-5],实验内容和实验技能都有一定的难度要求,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一个平台。和其他院校一样,陕西师范大学化学学科也建立了化学综合实验平台,运行多年后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考虑到相关实验的危险性和对环境的污染以及对师生健康的影响,近年来对化学综合实验内容进行了改革,改进了相关实验的实验方法[6],废除了一些污染和危险性大的实验,设计和增补了一些较为安全、环境污染小的新实验,为进一步完善化学综合实验教学内容奠定了基础。现就其中一个实验的设计和教学情况,即“由废旧聚乳酸材料制备乳酸钙”作以交流,以期同行商榷。
聚乳酸(Polylactic acid,PLA)是20世纪9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新一代完全可降解的高分子材料,它是以L―乳酸为单体,用化学合成方法聚合而成的热塑性脂肪族树脂。聚乳酸有优良的相容性和可吸收性,无毒、无刺激性,它在自然界微生物、水、酸、碱的作用下,完全可分解成CO2和H2O,可作为环保材料代替传统的聚合物材料,已受到广泛关注[7,8]。聚乳酸材料已在工业、农业、日常生活用品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9],如聚乳酸餐盒、聚乳酸餐薄膜等在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中已得到了广泛应用。但这些废旧聚乳酸材料在使用完以后均以垃圾物而弃掉,实属浪费。基于聚乳酸经解聚而形成乳酸,尽而可与钙离子结合可形成乳酸钙这一原理,我们设计出“由废旧聚乳酸材料制备乳酸钙”的实验(见图1)。这一实验的开设,不仅能实现废物利用,变废为宝,而且能巩固学生有机化学实验、无机化学实验和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使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同时也能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学生普遍反映效果显著。
一、实验设计
二、实验步骤
(一)聚乳酸的解聚
将废旧聚乳酸材料用清水洗净,用滤纸吸去表面水,晾干,用剪刀剪成碎片(能放进三角瓶为宜)。
将5.6g NaOH、80mL无水乙醇加入已装有5.0g聚乳酸碎片的250mL磨口锥形瓶中,加热搅拌回流40分钟。待反应完毕,取下锥形瓶,冰水浴冷却3分钟,向溶液中加入14mL的5∶1盐酸(浓盐酸:水(v/v)),并旋摇均匀,在冰水浴中继续冷却3分钟,抽滤。用20mL无水乙醇洗涤锥形瓶,过滤。收集滤液于250mL烧瓶中。用10mL无水乙醇淋洗抽滤瓶,将洗涤液并入烧瓶中。常压浓缩至20~25mL左右(注意加沸石),然后将烧瓶置于冰水浴中冷却,向其中加入20mL无水乙醇,继续冷却3分钟,抽滤。用10mL无水乙醇淋洗烧瓶,过滤。如滤液不澄清,应再过滤至澄清。将抽滤瓶中的滤液转移至200mL烧杯中,用10mL无水乙醇淋洗抽滤瓶,将洗涤液并入其中。
(二)乳酸钙的制备
将称取的1.6g氧化钙粉末加入到上述200mL烧杯中,然后再加入3mL水。将盛有反应液的烧杯置于恒温磁力搅拌器上,在搅拌条件下,加热反应并浓缩至溶液体积为40mL时,测试其pH(测试pH时,应先将试纸用去离子水润湿),应约为6~7之间。否则,用5:1盐酸或氧化钙粉末调节。继续加热浓缩至约20~25mL,取下烧杯在冰水浴中搅拌冷却。在搅拌下,加入20mL无水乙醇。然后,再加入40mL丙酮,继续搅拌3分钟后抽滤,用40mL丙酮洗涤烧杯,过滤。收集沉淀物于已称重的表面皿中。置于烘箱中于125℃烘干1小时,记录乳酸钙的重量。
(三)EDTA溶液浓度的标定
用差减法准确称取基准碳酸钙0.9~1.1g于100mL烧杯,用少量水润湿,盖上表面皿,从烧杯尖嘴处缓慢滴加1:1盐酸至溶解(约10mL),用250mL容量瓶定容。取25.00mL上述溶液于250mL锥形瓶,由滴定管滴加约10mL待测EDTA溶液,再加5mL浓度为100g・L-1氢氧化钠溶液(pH=12~14)和0.2g钙混合指示剂(取钙紫红素0.1g,加无水硫酸钠10g,研磨均匀,即得),继续用EDTA溶液滴至由紫红色变为蓝色,即为终点,记录消耗的EDTA体积。平行滴定三份,计算EDTA溶液的浓度。
(四)乳酸钙的质量检测
将于125℃烘干的样品置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后,称重(须由老师确认)。将样品装入样品袋,写上自己的编号。取出2~3g样品在研钵中研磨,称取研磨样0.5g(称准至0.01g)转入10mL比色管中用于待测游离酸碱实验,其余研磨样转入编号的称量瓶,将其置于干燥器。
1.游离酸碱检验:将上述0.5g样品置于比色管中,加10mL水,在加热套中微热溶解,用广泛pH试纸测pH(须由老师确认)。
2.乳酸钙含量测定:用差减法准确称取0.29~0.31g制备的样品于锥形瓶,向其中加入2mL 1∶4盐酸溶液和20mL水溶解样品。由滴定管滴加约10mL标定的EDTA溶液于上述锥形瓶中,然后再加5mL浓度为100g・L-1氢氧化钠溶液(pH=12-14)和0.2g钙混合指示剂(取钙紫红素0.1g,加无水硫酸钠10g,研磨均匀,即得),继续用EDTA溶液滴至由紫红色变为蓝色,即为终点,记录消耗的EDTA体积(须由老师确认)。平行滴定三份,计算产品中乳酸钙的百分含量。
三、教学方法
(一)课前准备及评定标准
1.课前准备。让学生自己制定详细实验方案。以上述实验步骤为参考资料,要求学生在课前通过相关资料的查阅,制定出详细的实验方案,其中包括乳酸的性质、乳酸钙的性质、核算各物料的量比关系;反应体系pH的控制;解释在解聚操作中,当反应液被浓缩到20~25mL后,为什么再向其中加入20mL无水乙醇的原因;解释在制备乳酸钙中,为了得到乳酸钙沉淀为什么一定要向体系中加入约等于反应液体积两倍量的丙酮及能否用其他溶剂代替丙酮等问题;解释在用EDTA滴定法测定产品中乳酸钙的百分含量时,为什么要向盛有样品的锥形瓶先加入约10mL的EDTA溶液,然后再加入5mL浓度为100g・L-1氢氧化钠溶液的原因。
2.评定标准。在实验开始前,老师对学生制定的详细实验方案进行检察,如果详细实验方案中能完全解决上述所有问题,满分20分;否则根据解决问题的多少酌情给分。
(二)实验质量的评定
1.基本操作的评定。基本操作包括溶液的转移、蒸馏操作、抽滤操作、固体物质的洗涤操作、滴定分析的规范操作等,满分20分。具体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为:溶液的转移,优(4分),良(3分),差(2分);蒸馏过程操作,优(4分),良(3分),差(2分);抽滤操作,优(4分),良(3分),差(2分);固体物质的洗涤,优(4分),良(3分),差(2分);滴定分析的操作,优(4分),良(3分),差(2分)。
2.产品质量评定。包括产品的外观、游离酸碱检验(pH)、产品(乳酸钙)的重量、乳酸钙含量等,满分40分。具体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为:产品外观,白,优(10分),微黄,良(8分),黄,差(5分);游离酸碱检验,pH≥8,差(5分),pH6~7,优(10分),pH≤6,差(5分);乳酸钙的质量,大于平均值,优(10分),等于平均值,良(8分),小于平均值,差(5分);乳酸钙含量,90~99%,优(10分),80~90%,良(8分),>100%,差(5分)。
(三)实验报告的评定
实验报告的评定包括对实验原理的理解程度、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及分析、实验数据处理及对本次实验结果的自我评价等,满分20分。
四、小结
本文介绍了一个有趣的大学化学综合实验的设计和教学过程,通过由废旧聚乳酸材料经解聚、酸化、成盐制备乳酸钙的实践,不仅能实现废物利用,变废为宝,而且能巩固和提高学生有机化学实验、无机化学实验和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使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同时也能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实验的成绩评定公开透明(在实验之前把成绩评定标准发给学生)。教师严格要求,对于不规范的操作和错误的操作给予及时纠正。教学方法也和常规教学法不同,把实验方案提前发给学生,实验过程不用讲解,促使学生查阅文献,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详细方案。实验结束后,教师对本次实验进行总结,同时也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实验课堂十分活跃。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新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从事化学实验的兴趣,学生普遍反映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申秀民.化学综合实验[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张雯.化学综合实验[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
[3]周成勇.化学综合实验[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11.
[4]陈静,石晓波.化学综合设计实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
[5]霍冀川.化学综合设计实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6]陈战国,严向阳,汤发有,张国防,王海,范晓辉.综合实验“乙酰二茂铁的合成”中乙酰化方法的改进[J].教育教学论坛,2012,(2):216-217.
[7]俞耀庭,张兴栋.生物医用材料[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8]A.M.Gajria,V.Dave,R.A.Gross,S.P.McCarthy.Miscibility and biodegradability of blends of poly(lactic acid)and poly(vinyl acetate),Polymer,1996,37(3):437-444.
[9]钱伯章.聚乳酸及其应用进展[J].橡塑资源利用,2008,(5):32-38.
知识目标
了解钠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用途。
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相互转化规律及性质的不同点。
能力目标
运用“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掌握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
情感目标
通过阅读材料“侯氏制碱法”,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方面的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钠的化合物很多,本节教材在初中已介绍过的氢氧化钠和氯化钠等的基础上,主要介绍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对于过氧化钠,重点介绍它与水的反应,及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同时,还简单介绍了过氧化钠的用途。其中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是本节的难点。
对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重点介绍它们与盐酸的反应,以及它们的热稳定性。同时,通过对它们的热稳定性不同的介绍,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鉴别方法。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同时也是本节的重点。
本节教材与第一节教材相类似,本节教材也很重视实验教学。例如,教材中对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介绍,都是先通过实验给学生以感性知识,然后再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共同得出有关结论。这样编写方式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使他们能主动学习。教材最后的家庭小实验,具有探索和设计实验的性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能力。
在介绍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及它们的热稳定性时,采用了对比的方法,这样编写,可使学生在比较中学习,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理解、记忆知识,也有利于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材也重视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及化学史的教育。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方面的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
教法建议
1.加强实验教学。可将一些演示实验做适当的改进,如〔实验2-5〕可改为边讲边做实验。可补充与反应的实验,把蘸有的棉团放入盛有的烧杯中,观察棉团的燃烧,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反应及其应用。
还可以补充漂白织物的实验,以说明的强氧化性。
的性质也可运用滴水着火这一引人入胜的实验来引入。
2.运用对比的方法。对于和的性质,可在学生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填写表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参与。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训练学生科学的方法。
3.紧密联系实际。
教学要尽可能地把性质和用途自然地联系起来。对的一些用途所依据的化学原理(如制玻璃、制皂),可向学生说明在后面的课程里将会学到。
4.阅读材料“侯氏制碱法”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或参考有关我国纯碱工业发展的史料,宣扬侯德榜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可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侯氏制碱法讲座。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钠的化合物
重点: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
难点: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教学过程
[提问]钠与非金属反应,如、、等分别生成什么物质?而引入新课
1.钠的氧化物
(1)展示、样品,让学生观察后总结出二者的物理性质。
(2)演示课本第32页[实验2一5]把水滴入盛有、固体的两只试管中,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检验生成气体(图2-6)。
演示[实验2-6]用棉花包住约粉末,放在石棉网上,在棉花上滴加几滴水(图2-7)。观察发生的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分析出钠的氧化物的化学性质。
①、与水反应
(放出氧气)
(不放出氧气)
②、与作用
(放出氧气)
(不放出氧气)
[讨论]
①是否是碱性氧化物
②是否是强氧化剂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结论:
与水作用除生成还有氧气生成,与二氧化碳反应除生成外也还有氧气,所以不是碱性氧化物,由于与某些物质作用产生氧气,所以是强氧化剂。
[补充实验]溶于水后
①作有色织物的漂白实验,有色织物褪色。
②将酚酞试液滴入该溶液,酚酞开始变红,又很快褪色。
[结论]过氧化钠有漂白作用,本质是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3)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的用途
授课过程中始终要求对比的形式进行比较氧化物的联系与区别
2.钠的其他重要化合物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①展示样品,做溶解性实验。
演示实验第32页[实验2-7][实验2-8]
a.与盐酸反应,比较反应速率快慢
b.、CO的热稳定性实验
通过观察到的现象,将二者的性质总结列表。
②让学生回忆将过量通入澄清石灰水时的反应现象及有关化学方程式:
[提问]:当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外因条件变化时,二者可否相互转化?
提示也具有和相似的性质:
碳酸氢钠也具有相似的性质:
有关离子方程式:
[结论]
既碳酸盐和碳酸氢盐的转化,本质就是酸根离子中“”的变化。
③“侯氏制碱法”及碳酸钠、碳酸氢钠存在、制取用途等可由学生阅读课文后总结得出。
总结、扩展:
(1)总结
通过列表对比学习:钠的氧化物;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以及连线法表示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可使学生更直观地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及用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掌握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2)扩展
根据的性质可知与反应,则可增加可燃烧气体(如、、……)与共存于密闭容器,电火花点燃时反应以及酸式碳酸盐与共热时的反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根据和的相互转化,不仅可掌握碳酸盐、碳酸氢盐相互转化的一般规律,同时要指出和在固态时和溶液中要用不同的检验方法,在固态时,可用加热法,在溶液中则需选用溶液和溶液,而决不能用溶液或溶液。
布置作业:
1.补充作业
(1)向饱和溶液中通过量的的现象及原因是什么?
(2)有一部分被氧化的钠块(氧化部分生成和)5g,与水完全反应,生成气体1.12L(标准状况),将这些气体引燃后冷却到标准状况,剩余气体为0.0336L,求钠块中单质钠、氧化钠、过氧化钠各多少克?
(3)由与组成的混合物28.2g,放入坩埚中充分加热至质量不变时,将残留固体用足量的盐酸溶解可产生标准状况的气体3.36L;若将28.2g原混合物与盐酸反应则放出标准状况下气体4.48L,由此计算:①残留固体质量,②n值,③质量
(4)今向100g8%的溶液中通入,生成的盐的质量为13.7g时,通入多少克?
(5)200℃时,11.6g和的混合气体与足量充分反应后,固体质量增加3.6g,求混合气体的平均分子量。
2.教材有关习题
参考答案:
(1)现象:产生白色沉淀
原因:①溶解度:
②溶质的质量:
③溶剂:反应消耗水,使溶剂减少
(2)
(3)①15.9g②③
(4)6.6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