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应用题

应用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应用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应用题范文第1篇

一、顺推检验法

做完一道应用题以后,再一边读题一边分析,以便检查每一步列式是否符合题意,每一步计算结果是否正确,顺着题意依次检验。但这种方法有时不易查出“隐藏”较深的错误。

二、倒推检验法

把解答所得的结果作为已知条件带入原应用题,按题意倒推,一步一步计算,看这样所计算的结果数否符合题目中原有的一个已知条件。

例1:一个工厂要加工1000个零件,已加工8天,每天加工80个,剩下的要2天完成,平均每天要加工多少个?

(1000-80×8)+2=180(个)

用倒推检验法检验:把所得的答案“平均每天要加工180个”作为已知条件,倒着计算:

①2天共加工多少个?

180×2=360(个)

②再加上原来8天所加工的,共多少个?

360+80×8=1000(个)

计算结果和原题中所要加工的1000个相同,说明这题的解答是正确的。

三、另解检验法

有的应用题可以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解答,可以先用一种方法解答,然后再用另一种方法解答检验,看两种解法结果是否相同。

例2:100千克小麦可以出65千克面粉,照这样,1000千克小麦可以出多少千克面粉呢?

65÷100×1000=650(千克)

用另外一种解法检验:

1000÷100×65=650(千克)

两种解法的答案相同,可以判定解法正确。这种检验方法需要我们多动脑筋,在检验的同时还能拓展我们的解题思路。

四、估算检验法

解答前先根据题目条件的意思或生活的实际情况,估算一下所要求的答案可能在一个什么范围内,超出这个范围,解答很可能是错误的。

例3:五(一)班举行跳绳比赛,女同学20人,平均每人跳135下,男同学30人,平均每人跳115下,全班同学平均每人跳多少下?

有的同学这样做:(135+115)+(20+30)=5(下)

用估算检验法检验:根据题意我们可以初步判断全班同学平均每人跳的数应在115~135之间,而得出的结果5不在这个范围内,很明显是错误的。

应用题范文第2篇

略。。。

(1)80厘米的是多少?

(2)小明看一本100页的故事书,看了,看了多少页?

说明:分数应用题一般可以简化成“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如:例(2)可简化成“100页的是多少页”,我把它分为三个量:①一个数(单位“1”);②几分之几(百分之几);③多少。如(1)中的“80厘米”相当于“一个数”(单位“1”);“”相当于“几分之几”;“多少”相当于“多少”。

二.定义分数应用题的基本类型

根据乘法的意义:“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如:60的是多少?列式为:60×=40。我把分数应用于题分成三大类:

1.求“多少”

一个数×几分之几=多少

2求“几分之几”

多少÷一个数=几分之几

3.求“一个数”

多少÷几分之几=一个数

例:

1.求“多少”

48公顷的是多少?

48×=36(公顷)

2.求“几分之几”

35的几分之几是5?

5÷35=

3.求“一个数”

一个数的是50千克?

30÷=50(千克)

三.定义算法

根据分数应用的类型看,我们可以将分数应用题的算法分为两大类:

1.乘法计算(“求多少”)

在一道题目中,已知单位“1”(一个数)和单位“1”(一个数)中一部分的对应数,求部分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48×=16(公顷)

2.除法计算(“求一个数”或“几分之几”)

在一道题目中,已知单位“1”(一个数)的一部分,是多少和其对应分数,求单位“1”(一个数)或者已知单位“1”(一个数)和单位“1”中的一部分,求部分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用除法计算。

(1)30÷=50(千克)

(2)5÷35=

四.分数应用题中“对应数”和“对应分数”概念的引入

1.例:32的是24。

说明:24是对应数,是24的对应分数,它们相互存在。

2.例:小明看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了,第二天看了,还剩60页没有看完,这本故事书有多少页?

(1)求出60页的对应分数:(1--)=

(2)对应数除以对应分数:60÷=200(页)

(多少)÷(几分之几)=(一个数)

(3)列出综合算式:60÷(1--)=200(页)

五.分数就应用题的解题步骤

1.找准单位“1”(一个数)

找准单位“1”是解分数应用题的关键,可以大体确定解题材的算法(除法或乘法),如已知单位“1”,求部分量,用乘法计算;已知部分量,求单位“1”,用除法计算。

如:(1)小学《数学》十一册第14页例1:学校买来100千克白菜,吃了多少千克白菜?

想:①单位“1”100千克白菜

②求吃了多少千克白菜求部分量,用乘法计算

③列式:10×=80(千克)

(2)小学《数学》十一册第35页例2:一条裤子的价格是75元,是一上衣的,一件上衣多少元?

想:①单位“1”上衣的单价看作单位“1”

②求一件上衣多少元求单位“1”(用除法计算)

上衣:

裤子:

③列式:75÷=112(元)

2.画出线段图:

画出线段图的作用:

①容易找准单位“1”;

②知道求部分量(多少)还是求单位“1”(一个数);

③容易找出对应数(多少)和对应分数(几分之几)。

3.简化题目:

例:①小学《数学》十一册第14页例1。可简化成:100千克(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多少)?

②小学《数学》十一册第35页例2。可简化成:“?”元的是75元。(说明:“?”元指一件上衣多少元)

4.列式解答,检验。

内容过多且设计不可显示内容过多,点击此处打开或鼠标右键选择另存为下载

应用题范文第3篇

学生“会做题”是否表明学生已真正掌握了知识?实践证明,不少学生虽然会做题,但如果让他们说一说算理,结果却往往不会令人满意。由此可见,在应用题教学中,不应仅仅满足于学生“会做题”,还要致力于让学生“会说题”。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去总结、去发明、去探索规律,从而达到培养思维能力的目的。

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是发展学生思维的一个重要方法和途径。如何在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呢?

一、激发兴趣,使学生想说

我从讲解应用题开始就创造条件,激发学生“说”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说”的欲望,这是学生由被动向主动转化的方法之一。所以,在教学中应尽量借助教具、学具、图画、电化教学等方法和手段,把枯燥的文字加以丰富,使学生想看、想学,从而想说。事实上,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很强,学生所学习的新知识一般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只要我们在教新知识前组织学生复习互相联系的有关知识,并在复习的基础上向学生提问,就能很自然地从旧知识过渡到新知识,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通过学生说,来实现知识的过渡,来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说”的兴趣。

二、创造机会,使学生多说

学生有了“说”的欲望,就要尽力给他们创造“说”的机会,使他们能做到敢说、多说,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说”的能力,而且会使学生尝到“说”的乐趣,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在学生解题过程中,不仅要看他的列式是否合理,每一步计算是否正确。而且要多问几个“你是怎样想的”,“这一步应该怎样列式”等问题,结合解题,让学生说算理,帮助学生理清解题的思路。

三、逐步提高,使学生会说

会“说”的标准应该是说的完整,说的有条理、有逻辑、有概括、有个性。因此,在培养“说”的过程中,必须本着这些标准,循循诱导,力求说的简明扼要,培养学生的最佳思维方法。

要使学生从“会做题”到“会说题”;必须有一个过程,要经过教师的积极诱导和耐心培养,课堂上要拿出一定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答案正确与否,都说一说原因。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解题思路,不同思考方法,都让学生说一说,比较哪种方法简捷,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不要怕说错,说对了要予以表扬,说错了也不要简单否定了事,而应耐心地启发、诱导,也可以让学生轮流说、反复说,直到完全领会为止。

四、以说促思,使学生“会做”

“说”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因此,学生稍有一定“说”的能力之后,就要把思维向解题能力方面引导,通过学生的多说、多议,开拓他们的思维领域,增强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的实际解题能力得以尽快提高。

应用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应用题 教学方法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解答应用题能使学生把认数和计算中所掌握的基础知识以及基本数量关系运用于实际,加深对四则运算意义的理解,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可以使他们受到思想品德教育。简单应用题是复合应用题的基础,它在低年级数学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现就简单应用题的教学方法谈几点意见。

一、直观图示,建立表象

在数的认识与简单的计算教学中,教材安排了一定的题图和插图,这正是进行应用题启蒙教学的好材料。例如:在"7的认识"这一节教学中,有一幅小朋友喂鸡的题图:1只公鸡,7只母鸡;2只黄母鸡,5只其他鸡。这幅图的作用,无疑是为"7的认识"和"7的组成"服务的,但其中也蕴含了部分数和总数关系的求和应用题的雏形。因此,教学中既要利用图使学生掌握"7的组成",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建立这样的表象:已知两个部分数求总数,就是把两个部分数合并起来。

在简单的计算教学中,教师通过直观演示,或通过"看图列式"和"说图意列式计算"教学内容,使学生初步了解加、减法的意义,并有意识地训练学生逐渐会用"三句话"讲清图意。

例如:在教学3-2=1这道算式之前,教师先在贴绒板上并列贴上3只燕子,然后拿起其中两只贴到"空中"。接着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动态演示过程回答下列问题:(1)原来有几只燕子?(2)飞走了几只?(3)还剩下几只?之后,再请学生把刚才的三个问题连起来,用"三句话"说一说,教师引导学生及时抽象概括出:3-2=1,使具体的实物图示与抽象概括的数量关系相沟通,并能从教师演示的全过程中体会到: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剩下多少,用减法计算。

二、抓住关键词语解题

在复习"走进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中,要强调学生抓住题中关键词、重点字,如:"中点"和"终点","增加了"和"增加到","比计划多"和"比计划少"等这些容易混淆的词语进行分析,培养学生数学阅读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三、适当渗透,早期孕伏

对一年级小学生来说,应用题的启蒙教学是指在数学教学中对应用题进行适当渗透,早期孕伏。其任务是实现看图说话和看图计算图画表示的应用题有图有文字的应用题文字应用题的过渡,并逐步使学生了解应用题的结构,懂得应用题中条件和问题间的关系,掌握思考方法和解答步骤。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

1、是孕伏阶段,即看图说话和看图计算。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善于诱导,循序渐进,有意识地提前起步。一般可从"准备课"起就训练说一句完整的话,而后再逐步训练学生说两句话、三句话。在此基础上,可结合具体题目引导学生试着将第三句话改说成疑问句,逐步熟悉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2、是准备阶段,即教学图画表示的应用题。在这个阶段,可采取如下步骤训练:1.理解题意并了解题目中告诉了什么、求什么,初步孕伏应用题的结构;2.引导学生根据加、减法含义确定算法;3.列式计算。

3、是过渡阶段,即教学有图有文字的应用题。要引导学生懂得"条件"和"问题"等术语,进一步了解应用题的结构,并能根据条件和问题间的关系,联系加、减法含义确定算法,从而为文字应用题的学习打好基础。

四、寻找隐藏条件

例如:工程队修一段公路,第一天修了45千米,第二天修全长的40%,还剩一半没修,这段公路有多少千米?

这道应用题的数量较隐蔽,从"还剩一半没修"中挖掘隐蔽条件就是前二天已修的也占一半,求出第一天修的分率,再求单位"1"的量。总之解分数应用题,不论题中量率如何变化,条件如何隐蔽,只要教会学生解题的方法,就能使其较顺利地克服思维过程中的种种障碍,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五、强化整体,理清思路

简单应用题从数量关系来说可以归结为和、差、积、商四种,大体可以分为四组。同一组应用题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第二册的相差关系应用题包括三种情况,其数量关系是相同的,只不过是已知和未知发生了变化。如果弄不清这一点,就会产生干扰,以至于数量关系混淆不清,分析时无从下手。因而弄清这类应用题的异同,对于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对已知和未知的分析,学生对两种应用题的认识更加清晰。再如,教科书第五册第52页例10是将三种倍数关系的应用题进行对比,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更好地掌握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教学中,应以三量关系为核心,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倍数关系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分析方法,从而使知识融会贯通,形成知识系统,提高解题能力。为此,可采取如下步骤。

1.学生独立解答后围绕三量关系进行讨论:这三道题的不同点是什么?使学生明确:这三道题表示的均是同一种数量关系,只不过是已知和未知发生了变化而已。

2.从解题思路和运算方法上进行研究,促使学生结合乘、除法含义理解算理:(1)题求排球的个数是足球的多少倍就是求18里包含着几个6;(2)题求有多少个排球就是求3个6是多少;(3)题求有多少个足球就是求把18平均分成3份求一份是多少。

六、注重训练,培养能力

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需要有一个过程,为此可采取不同的形式进行训练。除了一般性的常规形式外,还可采用如下方式:

1.填条件提问题的练习;

2.一题多变的练习,如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或问题等;

3.用简缩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述,如求有多少朵红花就是求比5多3的数是多少;

应用题范文第5篇

小学数学 分数应用题 思维素质

小学高年级中,分数应用题是困扰学生的一大难题,特别是中难度应用题更是让许多学生无从思维。分数应用题中的“断点”是指数量关系的相互变化、逻辑关系中的转折点。每当学生遇到此类题时,如果教师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拓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那么对于提高学生整体思维素质将有一个新局面。

一、抓住标准量(单位“1”)进行思维发散,培养学生思维多元化,养成学生举一反三的思考模式

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点,让学生从多个方个面去发挥联想,创造性的让学生进行多元化思维。

例如这样一道题:“甲乙两个粮仓,原来乙仓存粮比甲仓少1/5,现在把甲仓存粮的1M4放入乙仓后,再从乙仓取出30吨,这时两个仓的存粮相同,求甲仓原来存粮多少吨?”

此题中,应把甲仓当作单位“1”,始终抓住甲仓作为标准量来进行思考。“乙仓比甲仓少1M5”说明:(引导学生思维向不同方面发展)

a.甲仓比乙仓多甲仓的几分之几?(1/5)

b.乙仓原来占甲仓的几之几? (4/5)

此题中的第二个分数1/4,同样也是把甲仓看作单位“1”,甲仓拿出1/4后,那么只剩3/4,乙仓得到甲仓的1/4 后又取出30吨和甲仓相等,此时的乙仓也占甲仓的3/4。通过以甲仓作为标准,乙仓会有分数的变化,这一切都是以甲仓为单位”1“进行比较的。

乙仓的变化;

不拿出30吨:乙仓占甲仓的4/5加上得到甲仓的1/4,此时乙仓有甲仓21/20(4/5+1/4)

拿出30吨后:两个仓相等,那么占甲仓的3/4。

21/20和3/4存在一个差值,这个差值是为6/20,(21/20-3/4)

通过比较让学生知道:30吨占甲仓的6/20,那么求甲仓有多少吨,就容易多了。

二、在变化量中寻找不变的量,通过此不变量进行突破解题,锻炼学生分析能力,加强学生解析素质的训练

例如,“后村小学六年级有56个学生,其中男生占3/7,后来转进几个男同学,这时男同学占全班人数的7/15,转进多少个男同学?”

此题中男同学的分数在变化,其中3/7是占全班人数的3/7,而7/15占后来增加男生后总数的7/15,那么女生是一个恒量,因此从女生人数入手进入思考:

a.全班56个学生,男生占3/7,女生占多少人?

56×(1-3/7)=32人

b.男生转进后男生占全班人数的7/15,女生占多少?1-7/15=8/15

c.这时发现32人和8/15的关系,怎么样求后来总人数,

(32名女生占转进男生后全班人数的8/15)那么求此时的全班人数就为:

32×8/15=60人

转进多少男生:60-56=4人

三、建立数量关系的等式,用等式来说明解决应用题的办法,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的能力

例如,“有一批货,第一天运走了总数的20%,第二天运走了余下的5/8,第二天比第一天多运走195吨,这批货有多少吨?”

此题中单位“1”发生变化,应充分利用等到式来解决问题。

a.一天运走总数的20%,等量关系式:

第一天运走的=总数的20%

b.第二天运走余下的5/8,那么余下1-20%=80%,等量关系式:

第二天运走的=余下的×5/8

=80%×5/8

=1/2(总数的1/2)

c.第二天比第一天多运走195吨。

第二天运走的-第一天运走的=195吨

总数的1/2 -总数的20% =195吨

总数的30% =195吨

求总数 =19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