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滕王阁序原文及翻译

滕王阁序原文及翻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滕王阁序原文及翻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滕王阁序原文及翻译

滕王阁序原文及翻译范文第1篇

关键词:技巧;实词;虚词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157-02

通过对高三的语文教学,我觉得要复习好文言文阅读的知识内容,可以从以下方面把握:

1.了解考查内容

得了解文言文考点:(1)120个实词的含义;(2)18个虚词的词性及意义;(3)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词类活用;(4)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意,将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析综合。

2.掌握专项训练解题技巧

2.1 判定文言实词含义的六方法。

(1)语境推断法。词义是不确定的,但上下文的语境是相对稳定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断文言实词的含义。(2)结构分析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对偶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的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义、词性。(3)语法分析法。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4)联想推断法。有些文言实词,虽然我们没有见过,但是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文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所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试卷中的问题,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5)成语对应法。现代汉语中的成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在理解成语的基础上,便可推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6)代入检验法。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贯通文意,解释正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解释,反之即为错误解释。

2.2 掌握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四技巧。(1)语境推断。虚词通常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2)标志识别。 一些特殊文言句式是以某些虚词为标志的,若能记住课内学过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特殊文言句式,则有助于快速答题。如表被动的"见""于""为""为所"等。(3)句位分析。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那么它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比如"也",句末助词,表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4)对称分析。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2.3 文言翻译八方法。(1)保留法。古文中的专名如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一律照抄,不必翻译。例: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并序》)这里除了"予""左迁"之外,都可保留不译。(2)替换法。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已不用或不常用,或者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法不一样,就要用现代汉语的说法去替换古代的说法。例: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游褒禅山记》)"瑰"换成"珍贵","观"换成"景象"。(3.)加字法。即在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字,使之成为包含这个语素的双音节词或短语。例: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难"和"易"可用加字法翻译。此句译成: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

(4)删略法。指删去那些只起语法作用而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或某些表敬称或谦称的词。例:公将鼓之。(《曹刿论战》)句中的"之"是个音节助词,可不译。(5)补充法。文言文中有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译时要将原文中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使句意完整,然后再翻译。例: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这一句不但省略了主语,还省略了谓语,翻译时必须补出。(6)调序法。古汉语中句子成分的位置与现代汉语有一些不同之处,常构成倒装句,应先调整成合乎现代汉语规范的句序后再翻译。 例: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这是一个状语后置句,翻译时应该把状语调整到它们应在的位置上。(7)拆分法。有些词在文言文中使用,在现代汉语中也使用,但词义已发生变化,有的扩大或缩小了,有的已发生了转移,这时翻译就要使用拆分法。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语句中的"妻子"要使用拆分法,拆分成"妻子儿女"。(8)转述法。用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来表述使用了某种修辞格的词语。例:雄州雾列,俊采星驰。(《滕王阁序》)"雾""星"都是比喻用法,要译为"像雾一样""像星星一样"。

2.4 "筛选文中的信息"的答题三步骤(1)审清题干,排除干扰。题干给我们筛选信息指明了方向,只有把握了考查方向,才能行之有效地筛选信息。譬如题干中要求"选出直接描写××景色的一项",这提示我们只能选直接体现某景物景色的信息,而间接或侧面描写的信息就要排除在外。(2)回归原文,揣摩用意。选项所给的信息是否正确,只有回归到原文的语境中去揣摩,才能准确把握。这需要我们回归原文,揣摩用意。(3)比较遴选,去伪存真。选项中总会掺杂一些迷惑性很强的错误信息,要想筛选出正确的就必须对所给信息进行认真比较,仔细遴选,依据试题指向去伪存真,从而得出答案。

2.5 分析综合"重对应"。答题时我们主要注重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主要是:①个别实词虚词故意译错;②人物事迹张冠李戴;③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④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⑤凭空添加,无中生有;⑥强加因果关系。

最后,可以把文言文阅读分成人物传记 、游记、 议论说理类,并在平时有意识地进行专题强化训练,这样能逐步提高学生的成绩。

滕王阁序原文及翻译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文言文;语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6-00-02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文言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如今,是否真正达到了这一目标呢?从学生毕业会考成绩和高考成绩来看,中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并不尽如人意,这与语文老师的教学思想及教法是有密切关系。

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从语文教学史上的祖训“文以载道”出发去探析其历史成因 ,我们也可以从语文高考现状感受教学上以“言”代“文”的现实无奈,我们还可以从文言文阅读在认知领域的诸多困难强调扫清文字障碍的客观必要,但不论什么原因也无法为激起许多学生的学习兴趣开脱,无法弥补由此而偏离的文言文教学也是“培养语感”这个语文教学大目标的遗憾。

语感是语言学习者在语言的习得和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对言语理解、言语生成综合全面的直觉的言语能力。它的形成和结果以及运用的过程是无意识的。这种无意识并不排斥“意识”活动,而是指它的过程和结果难以用语言表述。也就是说,语感是一种不假思索、迅速准确、自然而然地直觉把握言语形式和言语内容的能力。针对现行文言文教学的弊端,我们正尝试文言文语感教学。简而言之,文言文语感就是一种迅速领悟文言文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在文言文的学习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带有浓厚的经验色彩。

因此,我以为,文言文教学不能忽视字词的积累,但文言文教学又不能只囿于字词的积累,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体味作品的情感韵律和深刻意蕴。这种体味,不仅仅是引导学生得出工具书上的结论,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培养训练学生的一种思维品质。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也即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可以说,加强文言文语感教学,是引导学生学好文言文,提高古文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突破口。那么如何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古文语感呢?

一、反复诵读,语感之触发

诵读实质上就是把这种语体变为自己的语言习惯。通过“诵读”,语言材料的音质感和音量感、对语流中意义组块的整体感应能力和层次分隔的感悟能力、填补语言空白的敏悟性、捕捉语言主旨的能力、迅速伴随评价的意识等感悟能力等,都会得到培养和提高。这样,学生可以在诵读中感知,在诵读中求解,在诵读中积累语言素材,最后将正篇文言变成自己语言习惯的一部分。其实古人就十分重视“读”,从而创造出大量的文言语感。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也要继承这个优良的传统,并且要把它发扬光大。我们不仅要“熟读”,还要“美读”、“烂读”;而且不仅学生要这样做,教师也应这样做。

比如在《滕王阁序》时,教师先范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都能凝神静听、心无旁骛。但此时学生感受到的美感是朦胧的――确切地说是心知其美而口不能言,可称为“美感的萌动”,有待发展和提高。教师千万不可忽视了这种“萌动”,进而以串讲的方式用枯燥乏味的文白对译和烦琐的语法分析把它扼杀在摇篮中。我们要把审美气氛保持到底,充分运用朗读这个手段,注意启发学生的想象和思考,并恰当地予以点拨,使学生既时时感到自己处在文章境界之中,又能跳出来从审美的角度观察这个能使自己陶醉其中的境界。在这之中疏通文义的方式应有别于平时,应重在意会,并善于将语句的诠释跟鉴赏结合起来。而“烂读”更是加速语料内化的好方法。

旧时私塾先生,总是手执戒尺,强令学生一味“读、读、读”。这做法虽然忽略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死板枯燥,却强调了对语言的感悟,重点培养了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一旦学生自行悟透书中的道理,便会终生难忘。朱自清先生在《论语文教育》一书中曾说:“对于写在纸上死的语言可以从声音里得其意味,变成活的语气。”近年来,笔者越来越感受到朗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感,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捷径。

二、比较品味,语感之积淀

语文教学不仅内容常常除旧布新,理念更是千变万化,有时难免让人感到惶惑茫然,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的教学要抓语感的培养,而良好的语感的培养最主要的途径是对语言材料的不断感知,不断实践和不断积累。语感就是在长期的读写中,学生对语言不断进行比较、体味、欣赏、积累中逐渐培养起来的。

比如品味文言词语,学习《项脊轩志》中“(大母)顷之,持一象笏至……”,如果从学习文言文知识的角度,教师会重点讲“顷之”/象笏”的词义,然而,从品味语言的角度,则应重点品评 “顷之”的韵味。试想以大母如此高年,可能还是小脚,这么快(下转第24页)(上接第20页)就拿来了“象笏”,可见“象笏”是大母时时念及的,它在大母心中的地位非同一般,寄托着大母对家道中兴的希望和对“我”成功名的期盼,所以大母才能“顷之,持一象笏至”。这样品味,就能人情入理,深入到语言的内部,学生的所得才是深层次的。

三、圈点辨析,语感之提升

语感虽然是在言语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但这毕竟只是一种感性认识,要想使语感理性更强,有更高的品质,就应当在老师指导下对语言形象进行理性分析。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应该上的有语文味,要上的朴素自然,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这样才能培养纯正的文言文美感。

对文言文进行圈点辨析,辨析对象应该包括语言知识的各个方面,一方面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分析词语,句法等;另一方面,从文艺美学的角度出发,分析意象、意境。

另外,当学生对文章的某些地方有自己的看法时,就在这些文字的旁边或者下边用圈点的办法标出,然后在空白处用简短精炼的文字加以评论;当遇到生字难字、历史典故、人物风情等有所说明时,就用简短的文字在书页的空白处写下来。任何老师都不能直接传导“能力”,必须由学生自己转化,所以,教师要引导并督促学生通过评点批注这一实践活动将自己阅读获得的信息内化并用语言表现出来。另外,鼓励学生写语感随笔,让学生从口头品味语言向书面品味语言延伸,从课内学习语言向课外学习语言延伸。

为了训练学生的语感能力,教师还必须创设文言运用的情境。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样的要求太高了些,殊不知,取法乎上,才得乎其中。只有营造文言文交际的氛围,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上口与耳才好。”对文意的概括、问题的回答要尽量用文言句式或原文来完成。这既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又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

总之,语感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在语文素质中是至关重要的。语感乃是认识主体对言语的一种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悟性,包含着感知、理解和情感体验在内的言语活动过程。语感是在反复的语文实践中形成的一种高级语言习惯,它的获得要靠学生自己长期的语文实践。古人所津津乐道的“涵咀”、“好书不厌百回读,其中滋味子自知”、“读书千遍,其义自见”等读书心得,着重描述的就是这种语感的形成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着认识主体对言语的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悟性。

参考文献:

[1]申晓龙.语文的阐释[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

[2]张隆化.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M].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

相关期刊更多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装饰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国宝玉石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非金属矿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