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解释词语意思

解释词语意思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解释词语意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解释词语意思

解释词语意思范文第1篇

介宾结构的作用如下:

1、介宾结构主要充当状语,修饰动词或形容词,如:从车上下来、比他高;

2、介宾结构作定语,要加的,如: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在桌子上的书;

3、介宾结构充当补语,如:工作到深夜、睡在床上。

解释词语意思范文第2篇

白话译文: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出自:唐代韩愈的《师说》。

作者: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有《韩昌黎集》传世。

(来源:文章屋网 )

解释词语意思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二元一次方程组;估算;教学评价;数学思想;教学方法

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学期数学教材在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第三小节中,又特别安排了“再探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内容,选择了三个具有一定综合性的问题:“牛饲料问题”、 “种植计划问题”、 “成本与产出问题”。

;提供给学生利用方程组为工具进行具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增加运用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将全章所强调的以方程组为工具,把实际问题模型化的思想提到了新的高度。

这一小节内容的问题形式包括:估算与精确计算的比较,如探究1;开放地寻求设计方案,如探究2;根据图表所表示的实际问题的数据信息列方程组,如探究3。

安排这节的目的在于:一方面,通过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突出方程组这种数学模型应有的广泛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下运用所学知识,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下面就这一小节的第一课时,即探究1的教学过程设计谈一点自己粗浅的想法。

1.关于新课引入的设计

建议播放反映新疆美丽自然风光和介绍新疆畜牧业发展较好的短片或照片,并配上巴哈尔古丽的演唱的歌曲《新疆好》。其目的有三:一是激发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二是教师借机可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德育教育;三是为本节课的引入、探究活动中问题的展示,做了一个很好的引子。

2.关于讲授新知的设计

探究1:养牛场原有30只母牛和15只小牛,1天约需饲料675kg,一周后又购进12只母牛和5只小牛,这时一天需用饲料940kg,饲养员李大叔估计平均每只母牛一天需要饲料18~20kg,每只小牛一天约需用饲料7~8kg,你能否通过计算检验他的估计?

2.1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大约5分钟~8分钟)进行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探索分析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2.2请学生汇报各小组讨论的结果。

教材编排本节课的目的之一在于,使学生最终认识到判断李大叔的估计是否正确的方法有两种:

方法一:先假设李大叔的估计正确,再根据问题中给定的数量关系来检验;

方法二:根据问题中给定的数量关系求出平均每只母牛和每只小牛一天各约需用饲料量,再来判断李大叔的估计是否正确。

学生小组讨论的汇报结果,可能会出现与教材编排预期不一致的情况,建议教师,在面对学生汇报结果时,一要做好对个体或部分个体的评价;二要因势利导,顺着学生发现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实施教学。

其一,学生可能会说出方法二,即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这个有效的教学模型来求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顺其自然。

首先及时把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这个有效的数学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框图复习一遍 。

其次,教师引导学生陈述题目中蕴含的两个相等关系,并且强调指出这也是列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难点和关键点。

建议教师在这时注意关注个体差异,注意照顾学习困难学生,注意对不同个体及时作出不同的评价。

能说出第二种关系式的同学,教师要给予赞赏,能说出这种方法说明学生洞察力强,因为这给我们下一步解方程组提供了一种较为简便的方法。

再次,请同学上黑板,规范解题步骤,解、设、根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对应的方程组。

最后,请同学们探究上述两个方程组的最简解法,即或直接求解,或约去系数的最大公约数再求解,,确定好最佳方案后,请一位同学上黑板板演,而后教师通过幻灯加以规范,并且由此给出探究1完整的解答过程。

其二、学生可能会采用方法一,即估算的方法,也可能根本不会想到使用估算的方法对李大叔的估计做出一个评判。

若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结论中未提及估算的方法,教师要做适当引导,让学生学会这种数学方法,感受这种数学思想。

2.3这里存在以下问题:

2.3.1学生缺乏估算的经验和估算的方法怎么进行?因为李大叔的估计是一个范围,母牛每天约需饲料18~20kg,小牛每天约需饲料7~8kg,代哪一个确定的值进行检验呢?

教师引导学生分别代入18~20和7~8之间任意数检验均可。

2.3.2学生的意见不会统一。

a)学生会代入增加奶牛头数之前进行检验;(片面性)

b)学生会代入新增加奶牛头数和新增饲料量进行检验;

c)学生会代入增加奶牛头数之后,总奶牛头数与总需饲料量中进行检验。

2.3.3而作为教师,这节课这部分内容追求的就是这个教学效果,即:

a)用估算的方法,达到学生纷纭,意见不一的现象;

b)教师在学生对本题已有认识的基础上,给出较为规范的估算方法;

c)体现出估算这种方法的特点:使解题途径较为清晰,代入检验即可,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但多了一些数据计算和数据比较的过程,另外估算会产生误差;

d)教师在这里应该是加强学生估算方法的教学,而不是忽略。

2.4请学生在探究和教师评议以后,对估算和精确计算两种方法做出比较。学生可以称述个人的真实意见和感受。

3.关于课堂练习的设计

教师可在这里编排一道古代数学名题,如:大约1800年前,我国有一本世界著名的算术书,名叫《孙子算经》,书中有一道留传久远的名题,原题是:“今有木,不知长短,引绳度之,余绳四尺五寸;曲绳量之,不足一尺,木长几何?”意思是:用一根绳子去量一根长木绳子还剩余4.5尺;将绳子对折再量长木,长木还剩1尺,问长木长多少尺?

3.1请学生先独立思考,而后相互交流,试着给出此问题的解答过程;

3.2教师在学生思考、解答的基础上,给出规范准确的解答过程。

教师编排这道题在此的主要目的有三:

其一,是对本节课教学效果的一次检验,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构建二元一次方程组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其二,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进行民族自豪感、数学历史知识的教育。

其三,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和继续学习的兴趣。学生们现在很容易解决的古代有名数学问题,古人之所以当时难以解答,就是因为当时数学领域还没有构建起方程组这些积极有效的数学模型,所以使许多在当今用方程思想很容易解答的问题,在古代人们用算术方法来解,就显然极其困难或解答不上,所以古今中外数学史上遗留下不少的古代数学“名”题。

4.关于课堂小结的设计

4.1要给学生尽量多的时间谈他们自己在本节课的收获。

4.2教师在学生较为充分地陈述各自感受和认知的基础上,给予归纳性的概括。

建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本节课的小节:

4.2.1认识了“估算”的这种数学方法,了解了这种方法的特点。

4.2.2进一步熟练了构建二元一次方程组这个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步骤,再次强调检验的必要性。

4.2.3学生要对“估算”的算术方法和“精确计算”的代数方法做出比较。

5.关于布置作业的设计和教学评价的设计

我们数学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而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和布置作业时应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训练,真正体现对每位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进行适时的、及时的不同层次的评价,使每位学生都学到有用的数学,使每位学生的数学学习都得到不同的发展以及学生现在掌握的数学知识对学生将来的生活和参加生产劳动起到积极的指导和服务作用。

6.关于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表1板书设计

8.3再探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1.估算方法(算术方法)

2.构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精确方法(代数方法)

3.估算方法与精确方法的比较

探究1的解答过程课堂练习的解答过程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步骤的模式图

以上关于“再探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课堂教学设计,是本人的一些粗浅认识。如有不妥之处,恳请诸位专家、同仁给予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

解释词语意思范文第4篇

一、记忆法

记忆法是学习文言词语最基本的方法,特别是一些特殊的词语更应特别注意和记忆。有些词语在古汉语中为常用词语,可现在却已消亡。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里“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中的“寡人”是古代帝王的自称,而现在没有这一说法了。有些词语在现代汉语中虽然还有,但意义却已经发生变化,古今意义截然不同。例如:《捕蛇者说》里“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中的“病”古义是“困苦不堪”,今义是“疾病,生病”。《送东阳马生序》里“媵人持汤沃灌”中的“汤”古义是“热水”,今义是“菜汤,米汤”。《桃花源记》里“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中的“鲜美”古义是“鲜艳美丽”,今义是“味道好”。

二、分析法

分析法是指通过分析汉字的结构和在句子中担当的成分,推断词语意义的方法。主要方法有三种:一是通过分析汉字本身的结构特点来理解它的意义。例如:《曹刿论战》里“齐师伐我”中的“伐”,描摹的是一个人拿着一个兵器准备进攻之状,可理解为“攻打”之义。二是通过分析汉字的偏旁来推知古代词义的范畴。例如:从“足”的字一般都与“脚”有关,《鱼我所欲也》里“蹴尔而与之”中的“蹴”,意为“用脚踩、践踏”。三是通过分析词语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确定词义。例如:《马说》里“执策而临之”与“策之不以其道”中的两个“策”,前一个“策”是动词“执”的宾语,用的是本意“竹制的马鞭子”,后一个“策”后面有代指千里马的“之”,应理解为动词“鞭打”;《桃花源记》里“处处志之”与“寻向所志”中的两个“志”,前一个“志”是动词“做上记号”的意思,后一个“志”应理解为动词“寻”的宾语“做的标记”。

三、比较法

比较法是指依据古文中同义词连用、对偶、互文等语言特点,通过比较了解词语意义的方法。例如:《出师表》里“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中的“崩”、“殂”是同义词连用,都是“帝王的死”的意思。《捕蛇者说》里“触风雨,犯寒署”是对偶句,句中的“触”“犯”应理解为“顶着”、“冒着”的意思。另外把同义词中的不同之处加以比较,也可以加深对词语的理解。例如:《捕蛇者说》里“永之人争奔走焉”中的“奔”和“走”的速度不同,“走”是一般的跑,“奔”是快跑,合在一起,只表示“跑”这样一个意思。

四、联系法

古今汉语一脉相承,在发展过程中虽有变异,但还是有相同和相似之处的,因此,可以以今推古。我们可以联系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来解释古代汉语中的单音节词。例如:要想知道《邹忌讽齐王纳谏》里“邹忌修八尺有余”中的“修”的意思,我们可以联系现代词语“修长”加以理解,从而得知这里当“身高”讲。我们还可以联系古代流传下来的成语、熟语、方言土语等来解决一些词语的解释。例如:《桃花源记》里“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中的“缘”,义为“沿着”,这一意思至今仍保留在成语“缘木求鱼”之中。

五、归纳法

我们还可以把分散在不同课文中的某个词语的不同用法归纳起来加以比较鉴别,从而全面了解该词语的意义。

例如:“名”

1、名声且壮士不死即矣,死即举大名耳

(《陈涉世家》)

2、命名名之者谁

(《醉翁亭记》)

3、名字则题名其上

(《核舟记》)

4、出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陋室铭》)

5、说出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口技》)

再如:“故”

1、故意广故数言欲亡

(《陈涉世家》)

2、所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原来的样子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

4、旧的知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八则》)

5、缘故、原因既克,公问其故

解释词语意思范文第5篇

1. 联系实际生活理解词语。生活既是一位无声的老师,又是一本无声的大词典,如“读读背背”中“风吹草动、雨过天晴、瓜熟蒂落、水到渠成、雁过留声”等成语,学生其实在生活实际中已理解掌握了,但更多的书面词语并未与生活建立起联系。当学生遇到这类词语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回忆平日看到的景象,或感受过的美景来理解词义。

2. 情境表演理解词语。模仿和表演是孩子的天性。有效的表演比简单的说教或借助工具书会有更深刻、灵动的效果。教《小稻秧脱险记》中“纷纷、团团围住、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一拥而上”等词时,于永正老师扮演小稻秧,学生扮演杂草。只见他们把于老师“团团围住”,“气势汹汹”地要营养。不用灌输,学生在情境表演中感知、理解并掌握了词语。正所谓“看到的不易记,听到的容易忘,动手做才能学得会”。

3.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词语。有些词语前后文已形象地概括出了词语意,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语时,就应放手让学生边读边思考,理解词语。如《清平乐・村居》一文中的“最喜小儿无赖”,对“无赖”一词可引导学生从“喜”字感受诗人对小儿不是讨厌,而是喜欢,喜欢他的活泼、可爱。如《埃及金字塔》一文,可通过“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几千年过去了,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来理解“精巧”一词,效果很好。

4. 分析字形理解词语。分析字形,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义,做到音、形、义的统一。如学习《黄果树瀑布》一文中“人喧马嘶”“喧嚣”“訇然作响”“气势非凡”时,可这样设计:

师:孩子们数一数“人喧马嘶”“喧嚣”有多少张嘴?

生:七张嘴。

师:千万个七张嘴一起喊,会怎样?

生:声音很大。

师:所以下文才用“气势非凡”“訇然作响”来形容作者的感受。

5. 通过比较理解词语。比较法是词语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有近义词的比较法,如《一株紫丁香》中“时时把我们挂牵”,如果给“挂牵”换个词,你会换什么呢?(想念、思念)《莫高窟》一文中的“惟妙惟肖”,如果你就是游人中的一员,会怎样情不自禁地赞叹呢?(真是活灵活现哪!)有反义词的比较,如《谈礼貌》一文中对岳飞“彬彬有礼”的理解,可通过牛皋的“态度粗暴”“出言不逊”形成强烈的对比,很好地品味出彬彬有礼的涵义,理解主人公的思想境界。

相关期刊更多

录井工程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郑州轻工业学院

国外测井技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与生产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