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技术创新投资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人力资本 投资 技术创新 分析
一、人力资本投资
人力资本的思想要追溯到1776年,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他的《国富论)中提出了此思想,后来经济学家欧•费雪(Irving Fisher)在《资本的性质和收入》(1906年)中首次提出人力资本的概念,并将其纳入经济分析的理论框架。人力资本理论真正兴起于本世纪五六十年代。被称为“人力资本之父”的舒尔茨在1960年的一次演说中系统阐述了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本就是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和健康状况的总和。贝克尔其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可概括为四个方面的内容:(1)人力资本就是体现在人身上的知识、技能;(2)人力资本是通过教育和健康等形式支出所形成的,其中高等教育的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核心部分;(3)人力资本投资像其他一切资本一样,可以获得回报,而且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率大于物质资本投资的回报率,它可以增加国民收入,促进经济增长;(4)高等教育最重要的经济价值就是对人力资本的贡献。所以,政府应增加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投资。
人力资本投资就是用货币、实物资本、商品等资源通过消费、教育学习和医疗保健等形式进行投入的,可以提高人的素质并增加人的生产效率和收入能力的一切活动。人力资本投资是用支付当前投资成本及各项费用的方式,以取得未来收益为目标而进行的对人自身知识、技能和更大生产能力的投资行为。
人力资本投资按照其形成的途径主要包括教育投资,在职培训投资,“干中学”投资,医疗、卫生、保健投资四种。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中最主要的部分,是提高人力资本知识和技能存量的主要途径。教育投资又包括家庭教育投资、正规学校教育投资和成人教育投资等。
二、技术创新
对于技术创新,现在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国内学者比较倾向于经济学家熊彼特的观点:技术创新是指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种新的组合包括:①引进新产品;②引用新技术,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③开辟新的市场;④控制原材料新的来源,不管这种来源是否已经存在,还是第一次创造出来;⑤实现任何一种工业新的组织,例如生成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
对于技术创新可以从以下角度去理解:第一,技术创新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关于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日本钢铁业通过技术创新赢得竞争优势并超越美国钢铁业。另外技术创新并不等同于研发,技术创新是一个经济学上的概念。技术创新包含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工艺创新等。第二,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企业家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之一。企业家是技术创新全过程的决策者和组织者,在知识经济社会对企业家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第三,技术创新的目的是为了获取超额利润。成功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把最新的科技融入生产过程,提高了生产力的技术构成,其新产品就具有了某种差异性,从而能够使消费者以更高的价格购买其产品,这样一来,企业就能够赚取超额的利润。第四,科技人员在技术创新中具有重要作用。科技人员是技术的载体,正是因为其研发成果才有可能使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另外科技人员应该既要有科技创新意识又要具有经济意识,研发出来的技术成果如果不能用以打开市场就不会有经济价值,而只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
三、我国人力资本投资与技术创新关系实证研究
1.我国人力资本投资现状
(1)教育投资严重不足,教育体制不合理。中国教育投资占GDP比重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根据中国2008年统计年鉴在全国人口受教育程度分布中具有高中文化的只占12.6%,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的占6.2%,仍然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2)劳动力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科研投入还仍然不足,到2005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R&D)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已有了较大的提高,约为1.5%,但也仅及美国的二十分之一,日本的十四分之一。(3)劳动力流动率低下。(4)人力资本结构不合理。我国人力资本结构与经济发展需求严重失衡。
2.数据的选择及处理
对于自变量人力资本投资,用以下三点来衡量:1)职工工资x1;2)毕业大学生数量x2;3)毕业职业中学学生数量x3。对于因变量技术创新,本文拟用专利申请数量Y1和高技术产业产值Y2共同来作为技术创新的指标。
3.SPSS统计软件的应用
本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分别分析技术创新指标Y1和Y2与职工工资x1,毕业大学生数量x2和毕业职业中学学生数量x3之间的线性关系。
4.实证结果分析
(1)技术创新指标Y1与三个自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
a. Predictors: (Constant),毕业职业中学学生数量x3,毕业大学生数量x2,职工工资x1
a. Predictors: (Constant),毕业职业中学学生数量x3,毕业大学生数量x2,职工工资x1
b. Dependent Variable:专利申请数量Y1
a. Dependent Variable:专利申请数量Y1
(2)技术创新指标Y2与三个自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
a. Predictors: (Constant),毕业职业中学学生数量x3,毕业大学生数量x2,职工工资x1
b. Dependent Variable:高技术产业产值Y2
a. Dependent Variable:高技术产业产值Y2
综上,由表可知Y1、Y2与三个自变量的线性关系为:Y1=16.929x1+630.051x2+34.189x3-68761.993
Y2=0.25x1+100.848x2-5.949x3-581.901
两次结果的样本判定系数R2分别是0.997和0.999,样本判定系数越接近于1,回归超平面拟合越高。0.997和0.999分别说明Y1的变动中有99.7%和Y2的变动中有99.9%可以由三个自变量解释。调整的判定系数R2也分别高达0.995和0.998。复相关系数R表示所有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的线性相关程度,两次结果的复相关系数均为0.999,说明技术创新与三个自变量x1、x2及x3间的相关程度为99.9%。由此可见,文章中所选用的样本有极高的拟合优度。随后本文以F检验做了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两次多元线性回归的显著性水平均为0.05,F值的大小分别是476.18和1308.00,对应的P值均为0.00,因此P值远小于0.05的显著性水平,据此说明回归方程线性关系显著。
本文选取了2000年―2007年八年的数据做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人力资本投资与技术创新之间具有明显的线性相关性。从所得出的关系式中可见,职工工资和毕业大学生的数量与技术创新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毕业职业中学学生数量在某些方面有助于技术创新,但对于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是不利的。因此,加大人力资本投资的力度,重视教育投资的质量,能够有效提高我国的技术创新乃至技术进步的水平。
参考文献:
[1]莫寰.企业视角下的人力资本投资[J] .企业经济,2006,(2):65-66.
[2]Paul M. Romer1 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 [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 1990,98(5).
[3]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
[4]贝克尔.人力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
[关键词] 大公司 风险投资 动机分析
公司风险投资是指有明确的主营业务的非金融企业在其内部和外部进行的风险投资。公司创业投资时往往强调的是非财务性的目标,只有约四分之一是纯粹以“获取财务收益”为目标的,其他的都是非财务性目标或是多重目标。这与普通风险投资的动机存在显著差别,普通风险投资的动机是获取财务收益。
一、财务收益动机
公司风险投资首先出现在美国。在普通风险投资的巨大成功吸引下,很多知名大公司进行了投资,如施乐和戴尔等。西方学者Gompers和Lerner对公司风险投资及业绩进行的实证分析发现,公司风险投资可以与独立的风险投资机构一样取得成功,公司风险投资能从当前主营业务互补性行业中获取较好的收益。Place和Park对欧盟、东南亚及北美95个公司风险投资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发现普通风险投资与大公司风险投资在业绩上没有明显的差异。因此,从这些实证分析的结果来看,公司风险投资与普通风险投资一样可以取得较好的财务收益。
二、战略导向动机
公司进行风险投资寻求直接的财务收益,间接实现其战略利益。这些战略利益长期内会抵消短期财务收益的损失,特别是对高新技术的风险投资,可以帮助投资者通过特许经营或收购获取有发展前途的技术。战略导向视角下公司风险投资动机可以分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创新
公司风险投资能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模式从内部向外部的转移。Grilichesf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内部技术创新与最终专利创新,发现内部技术创新在企业的发展中只起了部分的作用。Dushintsky和Lenox分析了对新创业企业的权益投资,认为公司风险投资是企业提高技术创新水平的一种有效率的方式。公司也认识到以风险投资的方式作为一种外部技术创新与应用的重要性,将公司风险投资视为内部研发的延伸和补充。如思科公司,为了维持网络技术的优势,从1993年开始就不断的进行风险投资,至2000年8月,该公司风险投资总规模达130亿美元(投资、市值和现金)。近两年为了和Notel 在光纤行业一争高下,更是连续斥巨资投资或并购相关的风险注资公司。
2.期权构造
(1)购并期权。公司风险投资不仅可以为母公司提供潜在的关键技术、技术许可,甚至可为后期并购做好准备,包括股权准备、技术淮备、管理准备、乃至企业文化的协调,使并购后的协同与整合高效顺利。例如微软在将自己从软件业延伸至网络软件供应和服务时就采用了这种方式。目前,全球化导致的初创公司在海外市场对大公司的依赖强化了这种趋势。
(2)进入新市场期权。大公司风险投资也是公司培育新的优质资产,调整产品结构,实现多元化的战略工具。公司风险投资可以促使公司迅速进入高科技领域或实现业务结构多样化。如IBM风险并购了莲花公司,进军软件产业。可口可乐公司,试图借风险投资实现多元化。我国申能集团与申能股份共同出资成立申能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希望籍此培育新的优质资产,从而调整公司的产业结构,实现高成长。
(3)长期期权。一些公司将风险投资视为一种长期期权。如摩托罗拉公司的风险投资投放在一些自己公司并不涉及但有潜在重大技术突破和崭新市场前景的初创公司中,这可以让摩托罗拉在没有过多约束的前提下多一种机会和选择。相比之下,生物技术和药品行业的长期战略投资者强生更是用心良苦。
3.战略盟友关系
一些公司进行风险投资旨在加强策略联盟,稳固价值链的上下游。通过投资与母公司主营业务相关的上下游企业或者第三方企业,利用这些新创企业来促进公司的主营业务的发展。如戴尔投资韩国的三星以确保自身所需元器件供应,旗下的戴尔基金不仅强化公司产品和服务也提升其直销模式。IBM也通过设备租赁计划支持初创公司,希望这些初创公司能成为自己的消费者或者技术伙伴。惠普公司热衷于投资能够购买其新产品或服务的小公司,以建立一个以惠普的产品和服务为中心的公司网络。
4.企业家精神
一些公司希望借助风险投资刺激和保持其创新机制和企业家精神。公司风险投资可以改善母公司研发效率,促进母公司的技术创新。在研发机构内部采取创业投资形式来管理研发项目可以保留创新人才,激励创新。如壳牌公司的创业投资机构,使用壳牌公司技术部门预算中的10%选取技术部门中的一部分项目以创业投资形式运作,在2002年实现了32个技术的商业化,极大的改善了公司的研发效率。AT&T则希望能通过创业投资解决日益严重的人才流失和机制老化问题。
5.资源利用
公司风险投资可以将母公司内未被充分利用的资源商业化。大公司研究能力很强,很多研究成果与主营业务关系不密切,没有被充分利用。公司风险投资可以通过创业投资将这些研究成果推向市场、最后通过创业投资的退出而获得财务上的收益。如朗讯公司评估了400个项目,建立了35个创业企业,吸引了外部3.5亿美元的创业投资;英国电信在2001年评估了330个项目,完成了4个项目,收获了3千万美元。
参考文献:
[1]吴贵生:技术创新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傅家骥:技术创新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姜彦福等:大企业参与风险投资的动因和机制探讨.《中国软科学》,2001年第l期
关键词:风险投资 注意事项 个人看法
一、风险投资流程
(一)寻找投资机会
市场上的投资途径一般有三种:一是风险投资企业自己搜集到的,二是想获得投资企业的毛遂自荐,三是第三方的中间介绍。风险投资企业初步筛选手中的投资机会,确定后根据收到的投资建议书进行初步筛选,挑出自己感兴趣的进行深入分析调研。
风险投资企业一般会用1.5~2个月对投资建议书中所写的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实地考察来判断想获得投资企业提供的资料精准与否,并尽量搜集到更多重要的细节类信息;在多方面了解投资对象后,根据手中掌握的内部资料对投资对象的生产、经营、管理、市场等多方面进行纵向对比,给做出正确投资决定提供依据。
风险投资市场上单打独斗是不明智的,因此风险投资企业通常会拉拢其他投资企业一起,既增加了投资份额,又分散了经济风险,何乐不为呢?辛迪加有利于风险投资企业分享各自领域的一些经验,通过互惠互利实现共赢。投资和融资双方如若对投资项目的具体细节没有异议即可达成初步投资意向,此时牵头的风险投资企业为表诚意会草拟一份“投资条款清单”,一旦事实清楚且各家都同意并签署后即意味着该项投资生效。
(二)考察投资项目
对投资建议书要做到了然于胸,仔细考察投资对象的生产、经营、管理、市场等方面是否符合投资要求。与想获得投资企业的高层管理进行一场深入浅出的交流与沟通,以重点考察投资对象的公司管理是否得当。此外,聘用专业人士或者专家学者作为自己的投资顾问,在他们的陪同下参观想获得投资企业的软硬件环境如何,同时辅以想获得投资企业的财务状况与法律事务,侧面验证自己收到投资建议书中的信息是否精准。
(三)资本投入方式
风险投资企业通常不会一次性将资金全部投入投资对象当中,往往会根据投资项目的运行情况分阶段投资,给每一个阶段设定一个预期目标,每每完成一个阶段的预期目标即为下一个阶段要达成的目标铺垫,但前提必须保证每一个阶段要有足够的资本投入,否则融资企业会因资本不足而无法完成既定目标,不利于实现良性投资。
二、稳中求胜关键
(一)做好心理准备,保证快、狠、准
与时俱进,时刻关注欧美信息,对市场前景是否利好具有明确的判断意识;紧跟时代步伐,时刻关注技术面的发展趋向,具体操作方法如下:基本面形势利空白银且技术面明显下降,在高点位置时大胆做空;基本面形势利空白银且技术面不确定时,建议再多观望一阵子,等候最佳时机入场;基本面未知但技术面确定时,做空或做多轻仓,以免基本面发生突然变化。
大的利润空间意味着大的投资风险,时刻坚持“快、狠、准”的投资思路并做好可能连本带利都收不回的心里准备。打个比方,一个小的投资项目大概需要七千元,这就要求要先做好七百至一千不等的最低亏损额度的心里准备,当挽回部分损失后,要坐下来对白银的趋势走向进行冷静的分析。要是没有强大的心理素质,笔者建议还是不要淌这滩浑水得好。因为一旦承受不起经济损失的打击,就会严重挫伤投资的热情,降低投资者的信心。
(二)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风险投资是一项智力大比拼的脑力活动,这就要求风险投资者要有异于常人的努力,能忍常人所不能忍,吃常人所不能吃的苦。不管风险投资分析软件制作得多么精良先进,永远代替不了智慧无极限、潜力无穷尽的人脑。不可否认有个别在这方面天赋异禀的风险投资者,但毕竟是极少数,多数风险投资者还是凭借后天努力才取得今天的成功。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只要有肯吃苦、肯努力的劲头,翻越名为“困难”的这座大山是迟早的事。而那些想凭借手段、投机取巧的风险投资者即使在市场上获得一时利益,但终究会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淘汰。
严防贪欲膨胀,时刻保持清醒。风险投资是一场相互博弈的整合游戏,有人盈利就肯定有人亏本,盈利的人大多都想手中的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而亏本的人赔钱后担心会赔的更多便畏首畏尾,这两种心理都是要不得的,因为头脑一旦不清醒,对市场的敏感度就会下降,就会严重影响风险投资者对投资市场的冷静分析与科学判断,所以这就要求风险投资者在面对盈利时能做到喜不自禁,在面对亏损时能做到泰然处之。还有一点切记,风险投资者不可故作聪明,逆大流而为之。市场没转势前,轻易地对市场的底和顶做判断是毫无意义的。行情一直在涨,说明市场中买方大于卖方,此时不可轻易言顶;行情一直在跌,说明市场中卖方大于卖方,此时不可轻易言底。
投资市场中要想获得更多经济利益,光有独到的投资眼光还远远不够,还要学会如何随着大流而行。单打独斗地逆势而为意味着与市场为敌,这就是在裸挑衅自己的资本投入,显然与当初进行风险投资行为的目的背道而驰,所以切勿盲目追涨杀跌。看到行情涨便盲目追涨,此时行情可能急剧下降;看到行情跌便盲目杀跌,此时行情偏偏直线上扬。这正是投资的风险所在,也是风险投资的迷人之处。因此风险投资者在面对高低点时,一定要做到冷静冷静再冷静、全面全面再全面,深入细致地分析基本面与技术面,综合考虑其涨跌的可能性有多大,切忌马虎大意。
参考文献:
[1]周春雷.《企业参与风险投资的对策》[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3(07)
[2]张所地.《中国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推动效应的影响》[J]商业研究,2013(01)
(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摘 要:本文就上市公司研发支出披露政策的隐性选择进行了详细地探讨。首先针对研发支出会计政策理论进行了阐述,然后2007-2011年沪深两市医药制造业类上市公司为例进行探究,最后针对我国上市公司在研发支出披露提出了一些建议以及意见。
关键词 :上市公司;研发支出;披露政策;
中图分类号:F276.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0-0069-02
一、研发支出会计政策理论分析
1.概念界定
技术创新的核心内容就是研发,研发主要指的是企业运用一些新的科学原理及工艺进行研究活动。研发支出指的是企业在研发过程中所产生的各项费用。企业要想使自己的产品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取胜,就必须不断研发新产品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要,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研发支出主要是通过开发支出、董事会报告以及现金流量表附注三种形式进行体现。
(1)开发支出。在新会计准则实施之前,我国各个公司都将研发支出纳入费用会计科目进行处理,研发支出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自2007年新会计准则实施以来,研发支出不再只是归入费用进行处理,而是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将研发支出根据不同的阶段进行划分,再分类进行会计处理。
(2)董事会报告。我国上市公司的经营情况以及公司的未来发展大方向主要是通过董事会报告进行披露,董事会报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视为是企业的风向标。企业的研发支出作为企业对自身未来发展的投入都会在董事会报告中有所体现。
(3)现金流量表附注。在公司的现金流量表附注中有一项“支付的其它与经营活动有关现金流量”项目2,此项主要反映企业的研发支出,虽然此项在反映研发支出上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也可以对公司研发支出大致情况进行反映。
2.隐性选择与市场认同
隐性选择指的是企业在对研发支出披露方式进行选择时会保有隐性特征,企业之所以进行隐性选择主要取决于研发支出供求双方之间所存在的矛盾。不仅一般商品存在着“供不应求”的矛盾,研发信息也同样存在。其主要以低信息供给与高质量信息需求的矛盾形式存在。上市公司研发支出的市场认同主要通过产品市场以及股票市场这两方面体现出来。
(1)产品市场。一个公司的产品销售量与公司对新产品的研发是密切相关的。消费者对公司研发支出的市场认同主要在产品销售量上体现出来,如果公司所投入研发的项目能够获得广大消费者的认可,那么这种产品的销售量就会稳步提升,也可以解释为产品市场中技术创新产品市场份额越大,公司对研发支出的披露越能够得到了市场的认同。
(2)股票市场。在股票市场中,投资者对研发支出的市场认同主要是通过公司股票的市盈率进行体现,回报率越高,投资者就会对企业研发支出披露更加认同。
公司在技术研发方面不但需要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还必须有科学的理论基础支持企业研发才能够顺利进行。企业的技术研发主要依靠于技术创新理论的支持。
二、以2007-2011年沪深两市医药制造业类上市公司为例进行探究
为了能够深入探析上市公司研发支出披露政策的隐性选择与市场认同,在这里以2007年沪深两市医药制造业类上市公司为例进行探究。这里的医药制造业类上市公司主要包括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业、中药材加工业以及动物用药品制造业等。表中是对2007-2011年这一期间内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研发支出的总体描述统计,剔除了在研究年限中途退市或上市的公司,最终选择了70家在深沪主板上市的企业。
1.对公司研发支出披露的整体状况进行探究
通过对所提取的这70家样本公司的研发支出进行统计分析后得出下表中的数据,从企业数目角度出发,2007年披露研发支出数据的企业数是38家,2008年在2007年的基础上增加了3家,到2011年则达到了65家,企业数目的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研发支出的数值。从平均值和中位数角度出发,2007年平均值指标为2188.40万元,中位数指标为1206.01万元,到了2011年则分别达到了5200.51万元和2498.24万元,大约翻了一倍,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些样本公司研发支出是在逐年上升的。纵观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研发支出的总体描述统计表中可以得出在2007-2011年这一期间所披露出来研发支出信息的企业呈上升趋势。
2.生物医药企业研发支出披露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
通过对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研发支出的总体描述统计表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1)信息披露项目缺乏连续性。从样本信息数据中可以发现,只有34家企业连续5年对企业自身的研发支出进行披露,其余36家企业在研发支出披露上缺乏连续性。主要原因可以归为企业在该年度并没有进行研发投入以及企业对于研发投入信息没有全面对外披露,而是特意披露一部分信息数据。
(2)信息披露项目缺乏统一性。即使这34家连续 5 年都进行研发支出披露的企业,也难以将每一年度的数据信息纳入统一会计科目中去,信息数据披露较为随意。
(3)信息披露过程中的定性描述过多。从样本信息数据中可以发现,几乎所有样本公司在这5年来的财务报告中所提到了都是有关于完善研究体系建设、加强研发的投入以及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等相关的定性描述,模式化现象严重。
(4)信息披露基本数据较少。信息使用者在进行决策分析时离不开基本数据,而从表中可以看出几乎所有样本公司在这5年来的财务报告中所披露的基本数据较少,基本没有对信息使用者所关注的研发投入数量、投入强度的信息进行详细描述。
三、研发支出披露的政策性建议
1.完善企业研发支出信息披露机制
(1)重视研发支出信息披露的时效性。上市公司应将研发支出信息披露间隔时间缩短,不仅需要在年度报告中进行披露,还应该在期中报告和季度报告中给予一定的体现。
(2)完善研发支出信息的披露内容。上市公司应在披露研发支出的金额的基础上对有关于研发信息其他相关信息进行披露,使投资者能够更好地掌握公司的资金流向。
2.强化我国资本市场信息环境建设
(1)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针对于股权结构不合理以及董事会职责不明确等实质性问题,国家相关部门应当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其进行约束。
(2)明确监管部门的职责所在。我国国家证券监管部门是中国证监会,但中国证监会的职责尚不明确,无法在真正意义上对股票市场进行全面监管。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证券市场三级监管体制。这样一来,有效地推动力股票市场监管工作的进行。我国证监会应该提高自身独立性,司法与行政管制分离能够大大提高监管效率。
3.提高投资者的投资分析能力
投资者要想全面掌握市场动态,必须提高自身投资分析能力。不仅要熟知经济学、金融学、投资理财以及财政学等方面的知识,还有时刻深化证券投资方面的知识,以做到与时俱进。同时,投资者还需要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情况,并将其与整个行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通过公司日常运营情况总结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并请专业人士分析公司发展所存在的不足之处,采取一定措施控制和防范公司的一些潜在风险的发生。
四、结论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为了能够使企业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取胜,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对新产品的研发,研发投入对企业业绩的影响日益增大,研发信息对投资者决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因此,上市公司应当对研发支出给予科学合理的披露,促进投资者形成对公司未来业绩的合理预期以做出正确的决策,促进公司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武阳,陈超.研发披露、管理层动机与市场认同:来自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的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2011(04).
[2] 王宇峰.R&D支出信息披露的价值相关性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1(02).
关键词:煤焦行业 新产业 发展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1-267-02
工业新型化是推进煤焦行业转型发展的根本举措,是实现跨越发展的主要依托。新产业系统作为煤焦行业工业新型化的有力支撑,应当紧跟煤炭主业发展步伐,加快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合理化、高级化拓展,积极推动煤焦行业由单一煤电“基地”向立体能源“中心”转变。
一、煤焦行业做强做大优新产业系统的意义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煤焦行业要紧跟时展步伐,把积极推进新产业系统的快速健康发展作为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主要依托和强力支撑,做强做优新产业系统。
1.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煤炭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煤炭是不可再生资源,高产量和浪费煤炭资源行为带来的后果是煤炭资源枯竭。长期以来,煤炭行业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严重束缚了其动力和活力,导致其核心竞争力匮乏,产业多元化经营格局尚未形成。随着煤炭市场的逐步放开,如果继续沿用这一模式,煤炭企业将很难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与其他企业分庭抗礼。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已经成为煤炭产业发展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和必然趋势。
2.新产业系统快速健康发展是煤焦行业战略发展的强力支撑。煤焦行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在于切实贯彻“以煤为主,多种经营,综合发展”的方针,要围绕煤,延伸煤,跳出煤,更新发展理念,全力推进工业新型化建设,逐步从“一煤独大”向“以煤为本,相关多元化”转变,最终实现煤炭支撑非煤、非煤反哺煤炭的产业转型,为煤焦行业战略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3.新产业系统快速健康发展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相对于煤焦行业煤炭主业而言,新产业系统的发展规模与速度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也要看到,煤焦行业煤炭主业发展为新产业系统提供了雄厚的物质、资金、人才、技术等多种基础资源优势,新产业系统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美好的发展前景。煤焦行业要充分利用这种优势,使新产业快速赶超煤炭主业发展步伐,做强做优新产业系统,为煤焦行业转型跨越发展贡献力量。
二、煤焦行业新产业系统发展状况分析
煤焦行业产业结构不合理,非煤比重偏低,对新产业系统发展缺乏有力的政策和资金扶持,机制体制活力不足,管理体系不够完善,资源回采率和资源利用率低,各产业板块联合发展能力较差,企业研发和创新能力弱,部分产品技术含量低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煤焦行业新产业系统发展潜力和优势的有效发挥。
1.组织结构不合理、非煤比重仍然偏低。煤焦行业组织结构不合理、非煤比重偏低,非煤产业的发展没有得到充分重视,部分产业板块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有些生产工艺仍然比较粗放,加工层次较浅,副产品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资源采出率、综合利用率较低,如对煤炭开采过程产出的原煤副产品煤层气、煤矸石、粉煤灰、煤泥等循环利用价值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和发挥。
2.政策扶持和项目投资仍需有力支持。新产业系统发展缺乏系统、完善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新产业系统的快速健康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作为以煤为主业的煤炭企业来讲,各种投资主要侧重于煤炭生产的建设和开发上,非煤产业投资比重仍然偏低,资金投入依然是新产业板块发展的“瓶颈”之一。新产业系统的快速健康发展迫切需要更加有力的扶持政策体系。
3.机制体制活力不足,管理体系不够完善。新产业系统各产业板块分属多重和多个部门领导和管辖,各产业板块的发展缺乏统一协调的整体规划。企业生产经营的规范化、安全生产的组织、重点建设项目的投入、新产品的开发利用等多方位的需求还需要进一步落实,新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亟需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系统的管理体系。
4.各板块分散发展,未形成联合发展管理模式。建筑建材、机电修造、煤化工综合利用、多种经营、新型运输、后勤服务等各产业板块独立发展,厂点分散,各自为阵,联系不够紧密,联合发展和协同发展的意识和能力较弱,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没有形成相关产业链条,尚未形成联合发展的园区化管理模式。
5.创新能力有待加强,核心竞争力还需进一步提高。各产业板块受传统发展观念与管理思路的影响,一方面对煤炭的依赖性较强,另一方面创新发展的思路不开阔。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发展能力有待加强,在市场竞争中缺乏核心优势。
三、煤焦行业新产业系统快速健康发展政策的思考和建议
新产业系统的快速健康发展要以产业优化升级,机制体制创新,整合重组传统产业,积极发展新产业,培育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兼顾劳动密集型产业,推广园区化建设,提高产业集中度,实现集约化管理,使新产业系统形成科学、合理、统一、高效的有机整体。当务之急是要把重心放在经济结构调整上,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找准优势,抓住特色,促进新产业板块从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增长转变,延伸产业链,做大产业群,构建循环经济体系,实现煤焦行业新产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1.调整产业结构,合理规划布局。要优化产业结构,改变“一煤独大”的结构现状。以煤为基,做好煤炭延伸发展的文章,提高新产业系统各板块的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实现高效、绿色、安全发展。鼓励煤化工、煤电气、煤电一体化开发,提升焦炭、电力、建筑建材等传统产业发展水平,壮大现代煤化工、装备制造、新型材料、物流运输等优势产业发展规模,重点加快节能环保、信息网络、研发设计、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发展速度;积极发展瓦斯抽采、煤层气、煤矸石、煤泥发电、矿井水综合利用项目;进一步落实有关煤炭、瓦斯等综合利用优惠政策,鼓励对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抓好洁净煤技术的工业化应用,发展洗煤、型煤、配煤等多联产技术,提高煤炭洗选加工程度;加强资源的循环使用,扩展延伸产业链条,输出高附加值产品,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建立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的示范点,建成新产业系统循环经济园区,以工业新型化推进新产业系统快速健康发展。
2.加大扶持力度,优化投资结构。要实施新产业发展扶持政策,进一步使煤炭资源优势转化为新产业系统经济发展优势。要加大对非煤产业项目的资金、政策扶持力度,优化投资结构,促进煤焦行业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更加合理。统筹安排投资布局,避免盲目建设和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坚持上下一盘棋,使各个局部既服从整体战略安排,又照顾各产业板块的特殊情况;既能独立发挥各自优势,又能形成整体合力。要继续实施推进项目带动战略,抓紧抓好重大项目建设,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发展,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加快实施焦化、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再造步伐,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新型材料、装备制造业等新兴产业,提升新兴产业发展水平,努力实现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继续优化投资环境,积极扩大外部投资和开放程度,着力建设开放平台,强化区域合作,引进推广高新技术,提升投资水平。不断拓展投融资渠道,扩大项目建设资金来源,增强投资活力,尤其围绕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建设领域,进一步拓展投融资渠道,加大筹集建设资金的力度,整合统筹各类资金。继续优化投资结构布局,促进产业板块均衡发展,全面拓展新的投资增长领域和空间,促进新产业系统投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完善机制体制,健全管理体系。加快新产业系统机制体制改革完善,一方面可以推动主业不断增强竞争力,从而带动新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各板块产业间的协作,优化内部市场环境,形成良性循环模式。因此,应当加强对新产业板块的管理,统筹协调各产业板块发展关系,建立与煤焦行业相配套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先进体制、活跃机制及完善的管理制度。要以产权为主题,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构建各板块和集团整体协调发展格局;以经营为主题,完善劳动、人事和分配制度的激励约束机制,增强各板块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以管理为主题,实现管理方式的升级优化,解决各板块发展中的能力和效率问题。以好的体制确保好的战略决策,以好的机制确保好的战略执行,以好的管理制度确保战略执行到位。要在用足用活各项优惠政策的同时,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制度体系,逐步实现从政策优势向体制优势转变,及时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促进新产业系统的健康快速发展。
4.加强技术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要立足实际,不断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全面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要积极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加强基础研究和战略技术研究,加快关键优势领域技术研究,掌握产品核心技术,实现重大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的跨越,形成知识、原始创新技术、产业化的有机结合。要集中优势力量,整合科技资源,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有效集成与合理配置,进一步增强集成创新能力,实现产业核心技术的集成创新与突破。加强科技战略合作,遵循产学研与自主开发并重原则,继续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及其他相关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强化产学研战略联盟。鼓励、吸引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到企业兼职。参与和承接行业及国家级科研项目,开展科技攻关,打造科技创新试验基地,实现新技术、新工艺的优先使用和专利共享,提高集成创新能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上有所突破,要避免重复引进,走引进――吸收――提高――创新的自主创新之路,这是缩短与先进技术差距,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捷径。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加快高效、安全的新产业系统建设,提高各板块现代化、自动化、信息化水平,淘汰落后的技术和工艺,推动新产业系统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转变,提高煤焦行业新产业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 赵光.高新技术企业经济风险规避的措施和方法[J]辽宁经济,2009(1)
[2] 邓小清,宋金杰,聂晓萌.中小企业风险投资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