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系统论文

生态系统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系统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态系统论文

生态系统论文范文第1篇

1.1信息生态的内涵

信息生态学是信息科学与生态学交叉融合形成的一门交叉性学科,构成其理论的基础是生态学与信息科学理论基础的总和。由于信息科学的范围过于宽泛,信息生态这一理论的提出为其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生态学系统的研究对象为多种生态要素在复杂的动态时空中发生极其复杂关联的生态系统。信息生态问题是人们在信息时代面临的一个重要且跨越多学科领域的复杂问题,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并积极投身信息生态的研究中,其研究内容涵盖信息生态系统、信息生态环境、信息生态平衡、信息生态危机、和谐信息社会等多主题,呈现出多级分层和不断演化的形态。目前学者们对信息生态学的研究包括对它的学科范围进行研究,以及对其中的关键要素的研究,例如:信息生态圈、信息生态链、信息生态位、信息生态系统以及信息生态因子、信息生态系统的演化规律等。信息生态系统是信息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信息生态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每个信息因子处于不同的信息位上,信息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为每一信息因子的存在提供了可能。信息生态具有协同演化的特性,同样在信息生态中新思想、新技术、新专业的涌现或者是信息人自身态度的变化也将影响信息生态的演化。

1.2信息生态系统要素

信息生态系统是信息自身与生命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狭义的信息生态研究发轫于本世纪中叶,当时它不包括人和社会环境的内容,仅局限于生物信息的产生、传递和接受等内容,如今广义的信息生态研究应包括人和社会环境的内容【1】。信息生态系统的要素特征决定其复杂性、多样性、系统性以及演化性的基本特征,且这些特征具有普适规律,所以本文将信息生态系统作为一个大的环境来分析其背景下的企业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及管理规律。

1.3企业生态系统

企业生态系统就是借用自然生态系统的概念,来解释企业组织内部及企业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企业组织不是孤立存在的,企业与生活在他周围的其他相关企业和组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与其外部环境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构成了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统一体。企业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限制,更重要的是受到变化越来越剧烈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企业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不断地与其生态环境发生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企业生态环境的复杂性使得企业与其环境的相互作用异常复杂;此外,企业生态系统中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的转化过程离不开人类的活动,企业生态系统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相当显著,比如科学技术的进步、政策的变化、体制的改革等等都会使企业生态环境发生极大的变化【2】。对于企业外部来说,物质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是影响企业生存以及发展的重要信息因素。企业生态环境是指围绕生命主体、占据一定空间、构成生命主体存在的条件的各种物质实体和社会因素。除了物质、经济以及社会环境之外,企业的竞争对手也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的外部环境因素,这也是企业在制定和确定自身核心竞争力和制定企业战略重要的参考因素【2】。企业生态系统是以企业为核心的,特别是拥有核心能力的主导企业,从其构成成员的紧密性和重要性的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层次:核心生态系统、扩展生态系统、完整生态系统。核心生态系统主要包含主导企业及其供应商、分销商、顾客等要素:扩展生态系统是在核心生态系统包含这些要素的基础上加上供应商的供应商以及顾客的顾客要素;涵义最为全面的是完整的生态系统,他还包括政府组织、风险承担者、竞争机构以及外部宏观环境要素等等。对于企业内部环境来说,高度集成化的信息生态系统根据职能划分为驱动力(信息生产者),工作流为主线(信息传递者)将信息反馈到企业内部各部门或者企业外部的供应商(信息消费者),进一步进行信息处理工作,在企业内部每天处理业务的同时,会有大量的信息在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中产生,形成大量的信息流在各部门或层级之间流转,从而推进工作流的进行,信息的产生、传递、消费都无时无刻不在发生。以目前较为发达的SAP系统为例,其中包含了生产计划(PP)、物料管理(MM)、销售管理(SD)、财务会计(FI)、管理会计(CO)、财产管理(AM),以上6个模块为企业运营的核心模块,另外还包含了:质量管理(QM)、项目管理(PM)、人事管理(HR)、信息管理(IS)、工作流(WF)、项目系统管理(PS)。SAP系统是高度集成化的企业管理软件和信息生态系统,支持多接口可与多种系统集成,内部有开放的代码编写环境,开发人员可以进入软件的底层,直接利用系统提供的计算机语言或者自定义表结构来满足不同的业务需求。由于企业内部的生态系统中的各个模块的紧密联系以及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集采购、库存、生产、销售以及财务相互作用为一体的负责的企业生态系统,因此也决定了SAP系统的高度集成化,每一个业务模块从采购到库存以及生产相关的环节都在业务流程上有着相互影响和制约。在受到内因与外因的共同作用时,企业有可能在竞争的环境中经历共生发展、协同发展以及蜕变或者企业种群变动的变化。

2企业生态系统中的复杂网络

2.1企业生态系统的复杂性

企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典型的复杂系统,它由种类繁多、数目庞大的企业以及复杂的企业生态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更重要的是这一系统还包括最复杂的系统——人,由于人类的理性以及非理性更增加了企业生态系统的复杂性。经过总结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得出企业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主要表现为。

(1)演化性。

即系统由简单到复杂的进化特性,它是所有复杂系统得以产生和存在的根本原因。企业生态系统作为典型的复杂系统更表现出典型的演化特性。具有现代意义的企业诞生也就是最近200年的事。当时,企业的数目还不多,企业之间你死我活的生存竞争几乎没有,企业的雇员被当作会说话的机器只是简单地完成固定的工作,企业生态系统刚开始形成,整个系统相对来说是简单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各种类型的企业不断出现,企业雇员的素质不断提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生态系统也逐渐由简单变得复杂起来。演化特性造成了企业生态系统的动态复杂性。

(2)理性与非理性。

虽然企业是企业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基本单位,但是企业及其生态环境都少不了人类的参与,企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特性上必然要打上人类理性及非理性的烙印。一方面,在竞争性的企业生态系统之中,博奕者的理性(智慧、策略等)产生局部最优与全局最优的矛盾;另一方面,由于人类的情感、偏好、意志等非理性的存在使得企业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大大增加。

(3)自组织、自催化性。

企业生态系统的发展有明显的自组织及自催化现象,即企业生态系统由于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而不断进化。比如,企业之间的竞争所导致的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环境之间的协同进化。

(4)层次性与多样性。

企业生态系统是由大量的处于不同层次的组分相互作用构成的,首先企业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系统,它下面有不同的战略单元或部门,部门下面有各种不同的团队,而构成团队的又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系统——人。从宏观审视,企业之间可以建立企业联盟、企业的上下游可以构成企业生态链,相同性质的企业可以构成行业群落、同一地域的所有企业构成企业群落、企业群落与环境相互作用又构成区域企业生态系统,各个区域企业生态系统相互作用才构成完整的企业生态系统。企业生态系统中不同层次、不同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造成了企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复杂性。

2.2信息生态系统中企业生态系统的复杂网络

企业生态系统中每一个信息子处在不同的生态位上,如果生态位重叠的部分较大则构成竞争关系,如果重叠的部分较小且依存程度较大的为共生关系,处于不同生态位上的信息子也有可能既是协同发展的关系也是共生关系。如果不同信息子之间的交叉程度较大则会形成较为复杂的网络,形成拓扑关系(一个节点有多条边)。在企业外部生态系统中,企业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限制,更重要的是要受到变化越来越剧烈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企业对其环境的影响也比生物体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大得多。企业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不断地与其他生态环境发生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企业生态环境的复杂性使得企业与其环境的相互作用异常复杂;此外,企业生态系统中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的转化过程离不开人类的活动,企业生态系统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也相当的显著,例如科学技术的进步、政策的变化、体制的改革等等都会使企业生态环境发生极大的变化。在企业内部生态系统中,销售订单会直接指导生产计划,生产计划产生之后就会对物流需求计划提出要求从而引发采购行为,在采购收货的时候库存管理会被触发,同时收货的时候会产生发票校验以便财务对账使用。这一系列的业务活动产生于供应链上,且每一个活动可以作为一个信息子来看待,它们的关系是共生关系也是协同发展的关系,每一个信息子之间的信息链的断裂都会影响整个流程的正常进行。而当这些信息流在供应链上流转的同时,质量管理、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也同时在进行,这些信息子之间没有必然的共生关系但是却协同作用于整个供应链中。质量管理贯穿整个生产、物流、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帮助企业整合支离破碎的业务流程,其质量管理模块支持企业的质量管理需求;项目系统管理可提前拟定出计划,指导生产、备料以及采购优化流程管理,并且项目系统管理贯穿于整个计划实施的过程中,有监督管理的作用;人事管理,包括人力资源总体规划、员工招聘、员工培训、员工职业发展规划、考勤管理、薪资福利、员工绩效和员工关系等。

3企业生态系统复杂网络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

3.1系统动力学相关理论及模型概述

系统动力学是一门分析研究信息反馈系统的学科,也是一门认识系统问题和解决系统问题的交叉综合学科。从系统方法论来说:系统动力学是结构的方法、功能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的统一。它基于系统论,吸收了控制论、信息论的精髓,是一门综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横向学科。构成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基本元素包含“流”与“元素”。“流”分为“实体流”和“信息流”;“元素”包括“状态变量”,“速率”和“辅助变量”。系统动力学建模有3个重要组件:因果关系图、流图和方程式。因果反馈图描述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是系统动力学的重要工具;流图帮助研究者用符号表达模型的复杂概念;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结构主要由微分方程式所组成,每一个连接状态变量和速率的方程式即是一个微分方程式。系统动力学中以有限差分方程式来表示,再依时间步骤对各方程式求解,呈现出系统在各时间点的状态变化。

3.2企业生态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分析

下文将利用系统动力学的因果关系模型图来分析企业生态系统的外部环境信息因子对其运行机制的影响,以及企业生态系统的内部各个核心模块中的信息因子的作用关系。反应了企业生态系统的外部环境对企业的影响,科技、市场需求以及政府和科学技术的支持都对企业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有着积极正面的影响。反应了企业生态系统内部信息因子的作用关系,形成了以生产和销售拉动需求的正负反馈因果关系图,每个箭头都有信息因子流入,被箭头指向越多的信息节点说明在企业生态系统内部的能级越高,它的变化会带来联动的影响。无论在企业生态系统的内部还是外部,各信息因子间都有相互作用的关系,一部分是制约一部分是促进,从而形成了竞争和互利共生的关系。在每一个因果关系图中信息流都顺着箭头的方向进行流转,为了保证信息能顺利且准确的传递到下游,必须控制好每对信息因子之间的信息链有无断裂或者不对称的现象。而且可以根据关系图直观的看出哪些因子是处于信息生态链的上游,哪些信息因子处于信息生态链的下游。在做出正确的分类和判断以及影响分析之后,管理决策者可以划分其管理的优先级,并合理地安排人力物力于此因子上发生作用。并且在容易发生信息生态链断裂的区域重点监控防御以便适当降低管理风险。

4结语

生态系统论文范文第2篇

1.1随整个系统灭亡的风险

利基企业对整个系统表现出或强或弱的绑定效应.这种绑定效应可能源于技术标准或商业模式的耦合性,也可能源于某些关系专属性投资.例如,基于Windows系统开发的flas软件不能在Linux平台上运行,这是技术标准耦合性的表现;与某地区整车生产企业配套的零部件生产商要转为与其它地区整车企业配套,将面临巨大的转换成本(因为生产运营设施大部分是不可迁移的),这属于关系专属性投资绑定效应.正如行业可能消失一样,商业生态系统也可能灭亡.导致系统灭亡的原因很多,但从商业生态系统属性来看,有两类原因非常突出.

(1)不同商业生态系统之间的技术竞争.针对消费者的同一种需求,通常存在多种完全不同架构的技术.当一种技术战胜另一种技术成为主流时,一个商业生态系统就战胜了另一个系统成为市场主导者.2006年以前,Symbian曾是占优势地位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该系统平台上聚集着诺基亚、爱立信和LG等大批手机制造商和应用软件开发者.Symbian的优势在于节省硬件资源,但随着硬件能力的提升,这一优势已不再具有吸引力.Android和iOS等操作系统虽然耗费硬件资源,但其友好的应用开发接口(API)深受第三方应用开发者的欢迎.丰富的应用吸引了大量手机用户,使Symbian的市场占有率从2006年的72.6%下降到2013年第一季度的0.6%.2014年1月1日,诺基亚应用软件商店停止了基于Symbian系统的应用软件更新.

(2)商业生态系统内部协作关系瓦解.系统内部利益分配严重失衡会导致某些系统成员破产或离开(如果可能的话),而一旦有大量成员消失,整个商业生态系统也就失去了繁荣的基础.安然公司破产,表面原因是爆发了债务危机,而根本原因在于其采取的价值主宰者战略.安然利用其核心地位和信息不对称,尽可能多地从新兴市场攫取价值,造成系统成员生存状态恶化,并最终导致整个系统崩溃.在整个商业生态系统灭亡的情况下,与系统绑定越紧密的企业损失越惨重.例如,在上文提到的手机操作系统案例中,诺基亚手机部门作为Symbian系统的坚定支持者(实际上还是拥有者)于2013年底被微软收购.

1.2被核心企业捕食的风险

Iansiti的核心企业分类(骨干企业、价值主宰者、实体主宰者)是对极端情况的抽象,现实中的核心企业可能表现为3种极端情况在某种程度上的混合.可从两个维度测量核心企业的战略取向:价值共享维度和企业边界维度.当核心企业致力于平台建设并与利基企业公平地分享系统创造的价值时,它们是骨干企业;当核心企业倾向于扩大企业边界或掠夺利基企业价值时,它们则分别向实体主宰者或价值主宰者过渡.由于自身业绩压力,骨干企业总有利用自身优势地位掠夺利基企业的冲动,如果这种冲动失去了系统思维(掠夺利基者最终将导致系统枯萎)的约束或外部力量(如政府规制)的制衡,骨干企业将演变为价值主宰者.在本世纪初的头十年,家电销售主要通过传统连锁零售渠道完成,家电连锁零售商之间的激烈竞争导致商品价格持续走低.为了在销量增加的同时保持利润增长,连锁零售商利用其掌控的零售平台以各种名目向制造商收取进场费,让制造商不堪重负.最后,商务部不得不出台零售商与供应商公平交易管理办法进行干预.实际上,管理办法并未得到很好的执行,直到近几年电子商务平台(如苏宁易购、国美在线)逐渐兴起,零售商的角色从流通管道变为交易平台,其与制造商的关系才趋于缓和.受某些利基位发展前景的诱惑或出于控制生态系统发展方向的需要,骨干企业总有亲自从事利基业务的冲动,它们或建立新业务单元与利基者竞争,或试图兼并利基企业.20世纪90年代,微软看到网络浏览器的广阔前景,先是谋求与网景公司(网络浏览器Netscape的开发者)合作,而后又推出IE浏览器与之竞争,最终控制了浏览器市场,使网景公司被美国在线收购.

1.3与其它利基者竞争的挑战

骨干企业为推动整个生态系统的快速扩张,通常会开放平台接口,这就意味着同一个利基位上可能生存着多个小企业.苹果公司通过开放iOS操作系统接口并建立应用软件商店,吸引了大量独立软件开发商,以满足消费者所能想到甚至想不到的每一种需求.在极大丰富手机功能的同时,也造成了应用软件开发商之间的过度竞争.以手机地图为例,经常受到媒体关注的应用软件不少于10种,其中大部分都具备搜索、导航、路况信息、商家信息等功能.同质化竞争的结果就是商家投入巨大却无法实现收入.这种状态已经促使业内企业开始有意识地追求差异化定位,如百度近期推出了“百度身边”手机客户端,用户可以根据商家信息查位置,也可根据位置浏览商户;而搜狗则了“搜狗路况导航”和“搜狗公交”为顾客提供出行参考,前者专门针对自驾用户,后者专门针对公交用户.追求差异化定位既丰富了商业生态系统的功能,又避免了企业间恶性竞争.然而,并非所有利基位都可进行有意义的细分,手机天气预报软件就是这方面的例子.尽管一些软件增加了“天气实景”、“机场天气”等信息以追求差异化的卖点,但对于消费者来说,这些功能只是一种装饰,不能与基本的天气预报服务构成实质性差异.如何实现差异化是利基企业参与竞争时必须解决的问题.

2Porter战略定位理论及其在商业生态系统情境下的适用性

Porter战略定位思想的精髓在于避免竞争和防止进攻,该思想适用于利基企业应对上文提到的“被核心企业捕食的风险”和“与其它利基者竞争的挑战”.PorGter理论将对象企业置于行业背景中,但商业生态系统却是一个跨行业的企业网络,因而Porter定位理论不完全适用于研究利基企业的战略选择问题.

2.1Porter战略定位理论基本观点

Porter认为,企业致力于改进运营效率的一切努力(如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缩短交货期)都是在追求“把事情做好”,其效果是让企业更接近生产可能性边界.当所有企业,即整个行业都达到可能性边界时,企业的运营效率优势就会消失,无差异的竞争会将企业利润率拉回到低水平竞争时代.用于提高运营效率的决策不能称之为战略,真正的战略是选择“做正确的事情”,即在价值链中选择一组独特的活动(Porter称其为定位,Positioning),这些活动相互匹配、相互强化,最终形成基于系统(而非基于关键资源或核心竞争力)的竞争优势.培育基于系统的竞争优势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磨合与学习,对于新创企业而言,学习过程构成了一道进入壁垒;对于从其它定位扩张过来的企业而言,其原有活动也会成为一种羁绊.

2.2商业生态系统背景下Porter理论的适用性

Porter所说的价值链局限于采购、生产、销售等活动,活动的主体是某个特定企业.当分析问题的背景扩展到不同行业的众多企业时,仍可将跨行业的、相互配合的活动(如电动汽车生产与充电设施的运营)称为广义的价值链或价值网络———它们协同解决最终消费者的问题(而非简单地交付产品),该价值网络就是商业生态系统.商业生态系统中的定位与狭义价值链中的定位并无本质区别,都是在活动链中选择一组相互匹配的活动.因而可以说,利基企业的战略问题就是在商业生态系统中选择一组独特的活动,即选择一个生态位.当然,商业生态系统背景下的战略决策,仅有生态位选择是不够的,因为这里多了一种可能性———生态系统可能灭亡.在Porter发表战略定位理论(1996年)之前,毁灭性技术创新只是偶尔出现,在战略管理理论中忽略行业灭亡的可能性是可以被接受的.但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毁灭性技术创新成为常态,每一次毁灭性技术创新都带来了一批商业生态系统的灭亡.利基企业选择一个好的生态位仍无法消除随整个生态系统灭亡的风险.因此,商业生态系统背景下的战略决策应包含生态系统的选择.

3利基企业商业生态系统战略

基于以上分析,利基企业商业生态系统战略决策的主要内容是生态系统选择和生态位选择.选择生态系统的目的是规避随整个系统灭亡的风险,选择生态位的目的是应对核心企业捕食风险和与其它利基者竞争的挑战.当然,战略决策的内容与目的并非简单对应关系,下文将对这些“交叉效果”予以讨论.

3.1生态系统选择标准

利基企业在选择商业生态系统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生态系统的核心技术应具有生命力.每一项新技术发明都会吸引企业(未来的核心企业)探索基于该技术可提供的顾客价值.定义了顾客价值后,由于自身行业技能的限制,核心企业通常不会从事价值网络中的所有活动,而是积极寻找供应商、渠道商、互补产品(或服务)提供商,共同打造一个商业生态系统.为了实现产品或服务的相互协同,合作伙伴的技术必须与核心企业技术(即系统核心技术)保持一致.由于所有成员的生产或服务活动关联了同一种技术,系统表现出一损俱损的属性,当系统所依赖的核心技术被另一种技术取代时,整个系统便会被其它系统取代.与商业领域中企业的相互竞争类似,技术领域中功能相似的技术也存在相互竞争,利基企业在选择商业生态系统时,必须考察其核心技术是否存在或将会存在竞争对手,以及竞争对手的优势是什么.上文以SymGbian为核心的手机生态系统的灭亡,正是由于随着硬件能力的提升,Android和iOS系统成为了主流技术.

(2)系统定义的顾客价值应具有实质性.同一种技术可衍生出多种产品或服务,不同产品或服务代表不同的顾客利益,有些顾客利益具有实质性,有些顾客利益则可有可无.判断一个商业生态系统是否具有生命力,很重要的一个标准就是其顾客价值是否具有实质性.例如,近几年引起广泛关注的云计算技术,其核心功能是集成分散在互联网上数以万计的计算机冗余资源(即“云”)供用户按用量计费使用.云计算技术的核心价值在于用户无需频繁升级硬件和软件,无需掌握日益复杂的硬件和软件技术.我国电视机行业意欲利用该技术,提出了“云电视”的概念,其基本理念是由电视机厂商构建一个云平台,电视用户可以把个人数据(如照片、视频)存储于该平台并随时访问,平台还集成多媒体视讯以及各种应用软件供用户选用.但经过3年多的市场推广,“云电视”并未产生预期轰动效果,原因在于电视机不是电脑终端,用户不指望也不方便用电视机与外界互动,他们最在乎的是良好的视听效果和丰富的节目.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互联网公司推出的云存储服务(如百度云、金山快盘)很受用户欢迎,据速途研究院统计,到2013年上半年,份额排在前6名的云存储企业用户总数已接近3亿.用户认为,网盘带来的最大利益是他们不必再随身携带U盘或移动硬盘,也不必在不同电脑上频繁地拷贝文件.

(3)生态系统核心企业倾向于采取骨干战略.核心企业采取骨干战略,不仅消除了利基企业被捕食(价值掠夺或吞并)的风险,更有助于通过骨干平台推动整个系统长期繁荣.天猫商城和京东商城都是B2C电子商务网站.从成立时间来看,天猫的前身“淘宝专卖街”成立于2005年12月,是淘宝网中的一个频道,而京东成立于2004年1月,比天猫大约早两年,比天猫母体(淘宝网)的推出也仅晚半年.天猫专注于打造服务平台,即为商家和消费者提供交易支撑系统,包括商品展示、广告宣传(通过阿里妈妈广告交易平台)、在线支付(支付宝)、客户和订单管理(阿里旺旺),京东则专注于自营,即自己进货、自己销售、自建物流体系.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统计,2013年上半年,天猫销售额占B2C市场的50.4%,而京东只占20.7%.天猫凭借完善的服务体系吸引了5万商家和4亿买家,而京东的注册会员只有1亿.实际上,在2010年12月,京东也开始引入“第三方卖家”(即除京东以外的卖家),但这种既做舞台又当演员的模式引起了商家的强烈不满,商家抱怨在与京东自营品类的竞争中受到了歧视,消费者也频繁指责京东对第三方卖家管理不善.

(4)较大的机会-风险净值.Moore将商业生态系统的寿命周期划分为出生、扩张、系统内领导权争夺、自我更新(适应新技术)或死亡4个阶段,在这4个阶段中,系统将依次经历定义顾客价值、(与其它系统)争夺领地、争夺系统控制权、吸收新技术4种挑战.一般而言,在出生期和扩张期,系统内存在大量生态位有待填充,新进入企业机会较多,但由于核心技术前景不明朗、所定义的顾客价值有待市场检验等,系统夭折的风险也较大.而过了扩张阶段,系统的商业版图基本确定,各种生态位上的竞争非常激烈,留给新进入企业的机会已经不多.利基企业应评估系统所处的寿命周期阶段,衡量当前生态系统的机会与风险以决定是否进入.当然,上述一般规律并不排除任何阶段利基企业进入的可能性.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微软通过与IBM谈判,获得了向IBM以外的厂商销售PCGDOS操作系统的权力(微软将其命名为MSGDOS).由于个人电脑架构具有透明性,一旦获得了操作系统,生产和销售电脑整机并不存在技术障碍,大量小厂商开始生产基于MSGDOS的个人电脑与IBM竞争,而微软实际上变为个人电脑生态系统的领导者,台湾众多电脑厂商则成为这场生态系统领导权转移的受益者.

3.2生态位选择标准

选择生态位的目的是避免与其它企业(包括利基企业和核心企业)竞争,或在竞争中拥有明显优势.本文秉承Porter的战略定位思想,提出利基企业选择生态位的原则如下:

(1)生态位具有独特性.即该生态位从事的活动和发挥的功能与其它生态位存在核心差异.例如,在智能手机生态系统中,定位和导航服务是地图软件的核心功能,收支管理是个人理财软件的核心功能,而时钟是任何一款软件都应附加且容易附加的功能,因而专门提供时钟服务不构成一个独特的生态位.又如,随着互联网虚拟社会的形成,在线即时通讯已经成为一种基本需要,用户可能在查看地图软件时需要向朋友咨询,或在查看股票行情时需要与朋友商量,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如Web2.0)使得任何一种软件都能轻而易举地附加即时通讯功能,因而早期曾红极一时的专业聊天网站(如碧海银沙)的最终消失也就不难理解了.

(2)生态位具有可持续性.即居于其它生态位的企业或系统外潜在竞争者若要模仿本生态位的活动需付出高昂的学习成本.该学习成本可能来自行业默会知识,也可能来自活动系统(由不同的工序或职能构成)内部的匹配性.例如,小米手机与其它Android手机定位不同,它仅为购买力有限的发烧友提供中低价位但品质尚属精良的智能手机.三星GT19300(4核1.4GHz,4.8吋,1GRAM)售价4599元,而性能相当的小米MI2(4核1.5GHz,4.3吋,2GRAM)售价仅为1999元.推出不到3年时间,小米手机已占国内智能手机销量的12.7%,仅次于三星(34%)和苹果(13.8%),且在2013年度实现了盈利.小米的成功靠的是一系列活动的内部匹配性:①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小米与三星、苹果使用相同的代工企业,采购正品零部件;②它每次只开发和生产一两款手机(主流厂商一般同时生产几十款),这在相当程度上降低了固定成本(如研发和模具成本);③小米手机销量的70%是通过网上实现的,节省了大笔渠道费用;④其操作系统MUMI是以互联网为平台与发烧友协作在Android系统基础上深度开发的,可以认为,小米手机的操作系统是目标顾客自己制作的;⑤小米并不指望靠手机硬件赚取利润,其战略是用手机绑定目标客户群,然后通过互联网服务赚取利润,之所以不急于赚钱,是因为小米不是一家上市公司,它只需赢得有战略眼光的投资人认同即可获得运营资金.对竞争者而言,假设模仿上述某一作法的可能性为0.8,则同时模仿上述5项作法的成功率只有0.33(即0.85).

(3)生态位具备较强的讨价还价能力.利基企业面临被价值掠夺者压榨和被实体控制者兼并的风险,因而它们必须选择相对于捕食者有谈判力的生态位.这种位置的特征之一是与不止一个核心企业存在业务关联,以减少对特定核心企业的依赖.例如,手机应用软件开发商会同时在苹果应用软件商店和三星应用软件商店推出同一款应用软件.有谈判力的生态位也可能本身就是一个小的商业生态系统枢纽.例如,英伟达公司依赖台积电提供的制造平台生产图形加速卡,是该生态系统的利基者,但英伟达同时构建了图形软件编程平台,成为一个小生态系统的骨干企业,从而拥有了相对于台积电的讨价还价能力.生态位的谈判力还可能来自于自有品牌知名度.在很多商业生态系统中,利基者只与特定的核心企业存在交易关系,因而从未建立自己的品牌或品牌知名度不高.当他们遇到核心企业侵害时,想另外开避市场却苦于没有影响力.我国汽车配件企业大多属于这种类型,它们实际上仅相当于主机厂的一个车间,对主机厂依赖性很强.但欧洲很多汽车零部件企业,如海拉、佛吉亚、法雷奥,其知名度甚至超过很多整车生产企业.可见,欧洲汽车工业呈现出与我国完全不同的权力格局.

4结语

生态系统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诗经》;《诗经》学;文化生态系统;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13)05-0110-06

收稿日期:2013-04-21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说文》所收《诗经》用字研究”(12YJAZH046)阶段性成果;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说文》所收《诗经》用字考”(2011BYY001)阶段性成果;河南省软件科学项目“《诗经》文化旅游开发与中原经济区建设协调发展研究”(122400450390)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康国章(1971―),男,河南商丘人,安阳师范学院《殷都学刊》编辑部副教授。

文化生态学是由美国人类学家斯图尔德于1955年创立的,它主要用来研究某种文化与其生存环境及特定人群的关系。文化生态学的出现对于文化人类学和整个社会科学研究都意义非凡,有学者评论说:“它弥补了20世纪早期人类学家在进化论框架之下的许多不足,使人们更为清楚地认识了生物性基础、文化形貌与自然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20世纪80年代,文化生态学传人中国,给国内社科研究增添了无限的活力和生机。20世纪末,中国学者把系统论方法引入文化生态学,形成了文化生态系统理论。1999年高建明、黎德扬最早界定了文化生态系统的概念:“文化生态结构既是一个动态结构,也是一个包含多层次、多要素的结构。随着时代的发展,通过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文化生态结构不断演化,在演化中,文化越来越成为一个庞大的系统,而越来越丰富的文化又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2003年,黎德扬、孙兆刚则进一步深化其理论体系,指出:“具有自身价值的每一文化群落,作为人类文化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参与整个人类文化的流动和演化,显现其独特的作用。我们把这一动态的文化有机整体,称之为文化生态系统。”文化生态系统理论主要用来分析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已有的研究成果如宝艳园博士的《中华文化生态系统理论探略》(《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和赵艳喜博士的《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系统》(《民族艺术研究》,2009年第1期)等。前者采用文化生态系统理论探讨了中华文化体系的结构、特点及维护条件,后者则论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系统结构和生态保护。但由于该理论是新兴理论,相关研究还比较薄弱,研究成果也比较少,尤其是采用文化生态系统理论观照《诗经》学体系的结构特征及演化规律,至今还没有相关成果出现。笔者愿从《诗经》人手做一次尝试,把文化生态系统理论运用于分析研究某一具体的华夏精神文化遗产,力图为《诗经》文化传承和创新提供新的理论支撑。

一、《诗经》文化生态系统的结构

文化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构成文化体系的诸要素之间彼此关联、相互制约的方式,它既包括不同等级的层次结构,也包括以立体组合关系为特征的空间结构。文化生态系统有多种组合要素,它们处在不同的结构模型和范围内,彼此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总体上保持着动态的平衡。

(一)《诗经》文化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

《诗经》文化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包括不同模式、不同层次的文化群落和与之相关联的人类群体及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历史环境、文化环境)。《诗经》学体系下的文化群落又各自组成结构独特、功能相互差异的文化体系,形成《诗经》文化生态系统的众多子系统,其中最具有鲜明特征和功能价值的,可以区分为山川地理文化子系统、民俗文化子系统、饮食文化子系统、名人文化子系统、乐舞文化子系统等。

《诗经》学体系的人群要素,以与《诗经》学关系的亲疏来说,首先是《诗经》篇章的作者和《诗经》中的人物形象,居于这一文化要素的中心轴。其次是为《诗经》学传播做出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诗经》学体系中的自然环境要素,最主要的是孕育《诗经》文化的、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向南延伸到江汉一带)的原野、山脉、河流等,它们伴随着《诗经》学的传承而穿越数千年的历史,成为《诗经》文化生态系统中最为稳定的组成要素。历史环境要素方面,《诗经・商颂・玄鸟》言“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说明那时人类还处于知其母而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诗经》从西周结集到孔子编订成型再到西汉的经典化过程,见证了我们国家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过渡和大一统的中华民族初步形成的进程;《诗经》在以后两千多年的传承中,既目睹了中华民族创造出的辉煌成就,也见证了中国社会在近代的痛苦转型;如今,我国正处于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为《诗经》学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文化环境要素方面,《诗经》与儒家学说的关系最为密切,和中国文学、民俗、宗教、音乐等方面也有着一定关联;《诗经》学与史学的关系也非同一般,司马迁著《史记》时在探讨殷、周起源问题上广泛采用了《诗经》的说法,清代史学大师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甚至提出了“六经皆史”的观念。

(二)《诗经》文化生态系统的子系统

生态系统论文范文第4篇

要坚持长期修复和保护。水生态系统处于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之中,在对其进行修复和保护的过程中,一定要长期坚持,不动摇、不懈怠,在施工过程中贯彻落实新的保护理念,完善修复环节,加大保护力度。

2加强对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重视度

水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是近年来才提出的国家战略重点项目,有些资源保护单位对其的重视度不够,意识较为淡薄。水土保持的第一要素就是水资源,生态系统的有效建设也一定要以水资源的基础建设为依据。因此,我国各相关单位一定要重视水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工作,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开发资源,做好协调生产工作,并立足未来,从长远角度考虑,将该工作列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内容,实现新措施的有效运用。

3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坚持创新

众所周知,我国国土面积广阔,水生态系统由于地区差异,会出现不同的问题,解决水土流失问题,也不能仅仅依靠一种策略。坚持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和创新发展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3.1针对水生态修复保护系统地的差异,应该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予以完善。

例如,在农田边缘开挖截根沟,在与林地接壤处挖掘排水沟,对潜在威胁大的水蚀沟采用回填对策等等。

3.2采取不同的生物措施实施保护修复。

根据季节差异进行植树,结合土壤特点,因地制宜的选取种植树木,在保护植被覆盖率的基础上,利用沟谷营建水源涵养林,并做好防风固沙、排水种植等工作,有效缓解冲刷侵袭。

3.3创新保护与修复方法。

具体而言,要创新体制,发挥制度的规范作用,完善监管,加强验收,保证权责分明。此外,还要深化改革,改进以往的治理方法,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并坚持技术创新,采取高科技方式对水生态系统进行研究,尊重科学,做好系统建设工作。

4扎实推进水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工作

明确思路,打好工作基础是有效保护与修复水生态系统的关键。国家在系统维护动工前可以搭建试点项目,结合地区差异和自然状况特点,对水生态系统进行综合治理。在试点工程建设过程中国,对水土流失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积累工作经验,并进一步贯彻落实新的治水方式,总结技术问题,扎实科学基础,从而完善保护修复能力,推广现代化新技术。

5结语

生态系统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营造环境;开发利用教材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语文课程形成的形态看,我们今天的语文课程是个生态系统。它是由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四个因素组成的。这四者之间的活动与发展是否形成和谐的关系,关键在教师。而目前还有不少中小学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程是个生态系统”的理念,还不大理解和领会,更谈不上用来指导实践。在教学中,他们还很习惯、很自然地实施那一套早已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其脑海里的旧东西,即以教材为本本进行“教教材”的教学活动,整个教学活动始终以教师讲、学生听为唯一的活动方式出现。这种做法显然没有发挥语文课程生态系统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应有的作用,也没有对其客体(教材和环境)进行正确处理和适当支配——开发利用好教材、激活教材和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这样的教学活动当然会使语文课程生态系统失去平衡,也就无法谈得上建设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了。为了营造良好的语文课程生态系统,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第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是主体,是语文课程的研究者、建设者和开发者,起主导作用。面对开放、民主的语文课程,各个语文教师都有权利对其进行研究构建和开发利用。在特定的语文教育情境中,每位教师经过反复研究对给定的语文课程内容和意义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并对其进行不断变革和创新,最终把它变为有特色的自己的课程内容。教师使用教材一定要注意灵活运用,一定要把现行的语文教材看成是活的东西。教材虽然要求其自身内容严格和规范,但是它也有很大的灵活性。因为它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生活是语文教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水源。陶行知曾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的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的书本。”因此,教师要深入生活,向生活学习,做好社会生活调查,掌握丰富的生活知识,以引导学生从书本学习走向生活中学习,使语文课程从文本走向生活,走向实践,走向社会。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不要把他们看成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相信他们有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多元互动的语文课程环境,让学生能轻松愉快地讨论教材内容,与教材里的人、物、事等方面自由地对话和交流,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学习更主动。

第二,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也是开发利用教学资源的主人,因此,教师要多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多向互动活动,充分发挥他们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教师在研究、设计和实施语文课程的过程中,必须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关注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别差异,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鼓励每一位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实践,培养他们具有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如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内容搜集、筛选有关资料,并把他们精选了的这些资料运用到教学活动中,使他们感到自己在课程开发利用和课堂设计以及教学活动中发挥了作用,很有快乐和成就感。学生作为教学对象,也是教学资源,这就意味着必须“以学定教”和“以学定法”进行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即按照当下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状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开展教学活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积极为学生提供和交流教学和学习资料,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三,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满足每一位学生的语文学习需要和使他们在语文方面的更好发展,教师必须以适当的时间和空间来创设宽松和谐的语文教学环境,使之成为多向互动、和谐共振的语文学习氛围,让各种不同学习需要的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里获得快乐和满足,并能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整,朝着充满希望的方向发展。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多元反应,尊重每一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独特体验。由于每位学生的人生经历、语文知识积累、理解能力和兴趣爱好以及掌握各学科综合知识的差异,他们对语文教学内容的感知、体验和反应多元是很自然的。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理解现象。学生对语文学习内容有不同体验和理解是好事,是自主学习和发散思维的好表现。应该肯定和鼓励他们这种不唯书、不唯师、不唯权威的多元思维观。

第四,合理开发利用教材,构建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和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不同智力水平和生活经历,教师必须正确处理好现行教材:该发挥的发挥,该调整的调整,有增有删,因地制宜,合理利用。教师必须把语文课程和教学内容作为开放的领域,面向所有学生开放,让每一位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能与语文课程和教学内容很好地结合起来,激发和引导学生从文本课程走向生活课程、体验课程和实践课程,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主动地思考到课程上来,并以特有的各自语言表达、情感体验、阅历体会、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来参与构建语文课程和教学内容,从而使每位学生都能真正体验到自己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进步或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进一步的学习兴趣和信心。面对教材内容,每位教师都有不同的理解,教材为教师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用武之地,教师可以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因素,如字里行间的人物、事件所表现出的思想、感情、道德、事理等;教师亦可为学生提供拓展教材内容平台,引导学生如何查阅、筛选、收集资料;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把有关的单元和课文的教学进度进行调整、修改、增加等;选用教学方式、方法、手段可灵活机动,可从科学方面或艺术方面等多角度考虑。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处理好生态系统中的学生、教师、教材和环境四者之间的主体客体参与和多维互动的关系,使语文课程成为一个既富有生机又充满和谐的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2]钟海青.师论[M].广西师范大学版社,1997.6

[3]王守恒.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