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争议问题 综述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坡仙”这篇传世九百余年的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旷达中暗蕴悲郁,豪放中饱含苍凉,着实称得上脍炙人口、千古绝唱。自其问世以来,人们围绕这首词所发生的争执可以说绵延不绝、热闹非凡。本文试对其中的“故垒”所在、“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小乔初嫁“了”、“羽扇纶巾”所指等争议问题研究情况,作简要综述。

一、“故垒”

历来注释家对“故垒”所指何处都未言明,仅解释为:“旧时营垒”。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亦如是。而张裕庚《“大江东去”和“晓风残月”》则说得颇为具体,即“当年周瑜建功立业的地方,如今只剩下废旧的营垒”。除此之外,还有两种说法,即“黄州城”和“黄州附近的邾城即女王城遗址”。童勉之《关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几个问题质疑》便认为只有“曾发生过激烈战争的邾城故址,才同后面的‘周郎赤壁’配得上”。

潘良炽和刘孔伏《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的几个问题》认为这三种说法都不成立。理由是北宋以后才建黄州城,而且从方位上来看,赤壁位于黄州西北方,而不是西边。至于女王城遗址,赤壁位于其西南方,亦不是西边,且相距十余里。认为苏轼在东坡构思创作这首词,并由《东坡八首诗》序及其第一首诗知,“东坡原来是‘故营地’,苏轼把它称为‘废垒’。因此,毫无疑义,‘故垒’确实是指东坡。”

饶晓明在《坡《念奴娇·赤壁怀古》探疑》中对潘、刘两位先生对方位的精确要求不以为然,觉得不论是“西北”,还是“西南”,都没有离开“西边”这个大方向,并提出一个更综合的说法,即“‘故垒’既应泛指‘邾城’(或称‘女王城’、‘西阳城’),又应具体指‘黄州府治’连带城东东坡躬耕地”。

二、“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人们对于“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一句,大致有两种看法。第一种认为苏轼误把黄州赤壁当成了赤壁之战发生地。如《辞海》1979年版“赤壁”条释云:“宋时苏轼游湖北黄冈赤鼻矶,作有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误以为赤壁之战处。”潘良炽和刘孔伏的《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的几个问题》认为苏轼不识周郎赤壁,“仅是人云亦云而已”。虽然他贵为文豪,学识渊博,但也并非无所不知。不知道“周郎赤壁”,丝毫不影响他的光辉形象。

第二种认为苏轼并没有搞错。如朱彧《萍洲可谈》“坡非不知自有赤壁,故言‘人道是’者,以明俗记尔”。同意朱氏此看法的人占多数,只不过有的人以为作者用“人道是”“卖弄狡狯,巧设疑词”,有的人觉得“人道是”用得巧妙,因为这样既可借地“怀古”,又不会犯历史常识的错误。比如王灿和刘鸣《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赤壁”》就认为苏轼采用了“借地发挥”的手法,即把黄冈赤壁作为怀古抚今的工具,“既不是‘误用’,也不属‘错用’”。

苏轼《与范子丰书》云:“黄州少西,山麓斗入江中,石室如丹,传云曹公败所,所谓赤壁者。或曰非也。”这段话明白地告诉我们,苏轼显然知道所谓的黄州赤壁是否就是曹操兵败所在存在争议,只不过他未加考证而已。笔者认为,说到底,文学创作和编撰史书、地志不是一回事,即便苏轼不知道“周郎赤壁”,即便苏轼错用又何妨?清代的朱日浚曾作《赤壁怀古》诗,其中就言道:“赤壁何须问何处,东坡本是借山川。”童勉之在《关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几个问题质疑》里说道:“东坡不过是‘借山川’来抒怀罢了,周郎赤壁到底在不在黄州,无关紧要。”

三、小乔初嫁“了”

“小乔初嫁了”的“了”字属上还是属下?是否勘误?人们众说纷纭。周汝昌在为孙正刚《词学新解》所作序中,从“念奴娇”这一词牌的“正格”角度考虑,视将“了”字放在上句为笑谈,认为应属下,即读为“了雄姿英发”,并将“了”释为“全然”。童勉之《关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几个问题质疑》提出如果把“了”意为“全然”,就把它当作表范围的副词,问题在于副词“了”不能修饰以名词为中心词的偏正词组,所以“了雄姿”压根就讲不通。但王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误断》却举出了一例,和“了雄姿英发”一模一样,即段宏章《洞仙歌》的首句:“一庭晴雪,了东风孤注。”对于和周汝昌类似的看法,清代工词善曲的万树早在他编著的《词律》中就曾批评过:“更谓‘小乔’句,必宜四字,截‘了’字属下句乃合,则宋人此处用上五下四者尤多,不可枚举,岂可谓之不合乎?”

先著、程洪《词洁辑评》认为:“‘了’字上下皆不属,应是凑字。”即“了”没什么意义,苏轼凑个“了”字是为了满足词格的要求。王季思《从两首苏词看苏轼的婚姻观》认为“了”字属上,是语气词,表示完成时态,即“小乔初嫁了”意谓周瑜娶了小乔,拥有了美满的婚姻。王崇明《浅谈词的文句、乐句——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了”字为例》认为不论“凑字”抑或“语气词”,“了”字都不表达实际的意义,并“以为这大概是最为合理的解释”。

对“了”字的句读问题之所以会众说纷纭,王崇明认为是由于乐谱的丧失,人们只能依词谱的词格来判定造成的。加以词格的不确定,有正格与别格的区别,而且人们的理解也会出现偏差,争议就在所难免。毛先舒说东坡《念奴娇》云:“‘小乔初嫁了’,论调则‘了’字当属下句,论意则‘了’字当属上句。”此意见比较折中,故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对于“了”字的勘误问题,人们有争议。认为其有误的,以为当为“与”字或“正”字。清人王闿运《湘绮楼评词》认为:“‘与’旧作‘了’,‘嫁了’是嫁与他人也,故改之。”即“小乔初嫁与,雄姿英发”。对此观点,近人郑文焯笑谓“此正是湘绮不解词格之证,即以音调言,亦哑凤也”。施蛰存也认为王闿运“好妄改字,全不解宋人语”。郭沫若在《读诗札记四则·大江东去》中深为称许:“‘了’字,王闿运校改为‘与’字,至确。二字草书,形极相近。”

至于认为“了”字当为“正”字的,主要有洪静渊、叶圣陶和谢世魁等人。洪静渊的《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小议》认为后人错写和误植“正”字为“了”字。即应为“小乔初嫁,正雄姿英发”。叶圣陶先生赞同此看法,觉得用“正”字,“句式与文意俱顺适”。谢世魁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了”字质疑》中认为“了”字可能为“正”字误,且属于笔下误。而王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误断》则认为不管从音、形、义哪个方面讲,“正”字误为“了”字都是不可能的。洪静渊所采用的《坡全集》为明代天启壬戌版梅庆生注本,而现存最早的苏词注本是南宋傅干《注坡词》,最早的苏词刻本是元代云间本《东坡乐府》,在这两个本子中,该句均为“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且此二本显然都早于洪氏所采用的版本。童勉之在《关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几个问题质疑》中认为明代梅本《坡全集》中的“了”字作“正”字是“明人妄加改篡的,不足为据”。

四、“羽扇纶巾”

“羽扇纶巾”所指为何人?这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有的说是指周公瑾,比如精通中国古典文学、擅长词学的俞平伯;有的则认为指诸葛亮,比如师从况周颐、朱祖媒且深得二人赏识的刘永济。主张前者的主要着眼于苏轼这首词专咏周瑜。如彭秀模、吴广平《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辨析》认为苏轼既然写“周郎赤壁”,“则人物一人而已,似不可横生枝节”。赵吉生《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探幽》认为词的下阕从“遥想”到“烟灭”呈现的是一幅完整的画面,“公瑾”便是这幅画的中心形象,“不容横生枝节,又岔出一个诸葛亮来”。

主张“羽扇纶巾”指诸葛亮的重在强调“羽扇纶巾”的历史演变和词的写作艺术。“羽扇纶巾”作为一种服饰习俗,在东汉时兴起,虽然一开始并非诸葛亮专用,但当他穿戴使用之后,渐为其专有,成为后世文人雅士效仿的对象。从创作角度看,前面写“小乔初嫁”,意在借小乔来烘托周瑜的风华正茂,此处写“羽扇纶巾”,意在借诸葛亮来彰显周瑜的胆识韬略。李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管见》认为“羽扇纶巾谈笑间”前省略了介词“与”,“羽扇纶巾”一句采用陪衬和烘托的手法,艺术效果深沉含蓄、耐人寻味。潘良炽、刘孔伏《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的几个问题》认为周瑜只有与诸葛亮在谈笑间退敌取胜,才能映衬出他的风雅闲散、举重若轻。笔者认为有了诸葛亮这么一个配角,周公瑾这个主角的形象才愈发显得流光溢彩、气概非凡。

参考文献:

[1]童勉之.关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几个问题质疑[J].文学评论,1983(6).

[2]潘良炽,刘孔伏.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的几个问题[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3]饶晓明.坡《念奴娇.赤壁怀古》探疑[J].作家,2011(10).

[4]王灿,刘鸣.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赤壁”[J].许昌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4).

[5]王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误断[J].乐山师专学报,1988(2).

[6]谢世魁.《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了”字质疑[J].黄淮学刊(社会科学版),1994(2).

[7]王崇明.浅谈词的文句、乐句——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了”字为例[J].教育,2012(2).

[8]彭秀模,吴广平.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辨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1).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范文第2篇

关键词:知人论世;念奴娇・赤壁怀古

孟子谓万章曰:“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万章下》)其中“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是针对结交朋友而提出的,而“颂其诗,读其书”也应该“知其人”、“论其世”,即“知人论世”,被后世普遍接受与运用后,成为文学批评的一个基本原则和主要方法。

“知人论世”包含“知其人”与“论其世”两个方面。“知其人”,就是要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生活际遇、思想情感和审美倾向;“论其世”,就是要研究作者所处时代的生活风貌、历史事件和写作背景等等。

中学教材中所选取的古诗文的作者与写作的时代对中学生来说是相当陌生的,因此要运用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而“知人论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比较恰当的方法。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于宋代,当时社会情况复杂,作者生平事迹也较复杂,而且词中还涉及到三国时期的人物和社会状况,因此人物和社会背景更为复杂,所以在文学鉴赏教学中就要运用“知人论世”这一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

一、“知其人”在《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中的应用

对《念奴娇・赤壁怀古》进行文学鉴赏时,涉及到三个人物,“我”,“公瑾”,“小乔”因此要做到知这三个人物。

1、知“我”

在西方文艺理论中,“我”与作者是不同的,但这不是此篇文章的写作目的,亦不是高中文学鉴赏的教学目标,因此不再赘述两者的区别,此处仅把“我”看作是作者。

《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当时苏轼谪居黄州,时年四十七岁,因“乌台诗案”被贬已两年余。苏轼由于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而被贬,心中有无尽的忧愁无从述说,于是四处游山玩水以放松情绪。正巧来到黄州城外的赤壁(鼻)矶游览,写下此词。经过“乌台诗案”后,作者的生活和思想发生了巨大转折,文学创作进入全盛时期,成就斐然,而且创作个性更加成熟,反映现实的同时表现得更加洒脱、更加旷达,“一尊还酹江月”。

此诗是豪放词。从总的方面来看,这首词气象磅礴,格调雄浑,境界宏大,却也衬以婉约之句,英俊将军与国色美人相映生辉,慷慨豪情与洒脱旷达的思绪相互交替,庄中含谐,直中有曲。这首词塑造了一位英气勃发的儒雅将军,透露了作者有志报国、壮怀难酬的感慨,对用词表现社会题材产生了重大影响。

2、知“公瑾”

“公瑾”,即周瑜,三国时期吴国人。若论相貌,《三国志》记载他“长壮有姿貌”,想来外表自然不俗。若论本事,“英达夙成”,赤壁之战更是言谈笑语间让曹军“灰飞烟灭”,想来军事更是了得!若论品德,他脾气好,肚量大。如论才情,“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足可见音乐造诣精深。若论人际交往,“策年十余岁,已交接知名,声誉发闻”其个人魅力也是超群的。

无论是功成名就,还是个人魅力,都是一位风流千古的人物,此时来到这赤壁(鼻)矶,就更让诗人心中更加无限向往与遐想了,同时与自身境遇及坎坷的仕途对比,感慨万千了。

而“周郎”一词,语出《三国志》,“是岁,建安三年也。策亲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将,即与兵二千人,骑五十匹。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由此可见此时的周瑜已经有所建树了。

3、知“小乔”

据《三国志・吴书九・周瑜鲁肃吕蒙传》记载,周瑜“从攻皖,拔之,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从“国色”可以看出小乔是何等美女。自古美女配英雄,能娶国色的人自然不是一般人,可见周瑜是少年得志,意气风发。

二、“论其世”在《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中的应用

1.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

北宋时期,国家相对统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1069年,王安石主持变法,但宋神宗死后,变法废除,北宋走向衰亡。而作者所处时代正是北宋走向衰亡的时候,凭借文人对社会状况的敏锐嗅觉和对社会的责任,诗人感到不安以及渴望改变国家命运。

2.作品涉及时代的社会背景

三国时期,战乱不断,群雄逐鹿,国家处于不稳定时期。但正是如此,才使得周瑜等人有了建功立业的机会,诗人虽是文人,但也希望像武将一样渴望保家卫国。

3.与作者、作品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

第一,念奴娇是词牌名。念奴是唐代歌女的名字,她色艺双全,其声名一直传至后世,因之取念奴为词牌名。相传《念奴娇》词调就由她而兴,意在赞美她的演技。

第二,羽扇纶巾是古代儒将的打扮。而何为儒将呢?就是有勇有谋,文武双全的儒门将帅。如周瑜、诸葛亮、陆逊等。

第三,赤壁,古代地名,赤壁之战的古战场,在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部。“赤壁”二字位于赤壁矶头临江悬岩,《湖北通志》载:赤壁山临江矶头有‘赤壁’二字,相传为周瑜所书。而词中的赤壁是古代黄州城外的赤壁(鼻)矶,在今湖北省黄冈市。

第四,怀古诗,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遗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借古讽今等目的,内容、思想较沉重。这类诗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借用了三国时期与周瑜有关的典故,借而抒发诗人自己的情感。这类诗都是怀古惜今,“有感而发”,往往是诗人处于某种背景之下,前往瞻仰或凭吊历史古迹,回顾古人的业绩或遭遇,内心产生共鸣,发出对古人业绩的慨叹或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因此,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但《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此不同的是他的感情基调是慷慨激昂,豪放洒脱。

在进行文学鉴赏时,“知其人”、“论其世”是密不可分的,知人的同时需要论世,反之亦然。做好“知人论世”,才能充分理解古人的作品,体会他们所抒发的情感,进而指导今人的写作与生活。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清)焦循.孟子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7.

[2](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9.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苏轼 黄州赤壁 复杂情感 心路历程

苏轼吟咏黄州赤壁的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广为传诵的千古名篇,人们对它们的欣赏、解读不外以下几种:一是认为苏轼在作品中抒写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同时对比周瑜、曹操等,自己年华老大、一事无成,发出慨叹;二是认为这些作品虽有豪放之意,但更多的是表露旷达之情,反映了苏轼在经历政治挫折、矛盾挣扎之后寄情山水,达到自我解脱的目的;三是过分强调苏轼悲观、消沉的一面,等等。我认为要想真正理解苏轼彼时彼境的心路历程,应该把这三篇名作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从而更加清楚地探寻到苏轼在经历了政治风雨后百般挣扎、反复曲折的复杂情感。

黄州对于苏轼来说是个重要之地。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经历了“乌台诗案”,几乎丧命,次年春被贬黄州,这对怀抱用世报国之心的苏轼来说无疑是一重大打击。在黄州,他的政治处境仍很险恶,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就流露出忧谗畏讥的心情;经济上也十分拮据,每月要精打细算才能不至于挨饿。

苏轼的思想体系中儒、释、道三家杂糅,但其思想的主体是儒家的孔孟之道,崇尚人格气节,比较重视现实人生。儒家特别重视善处穷通之际的一种自持的修养,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苏轼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苏轼被贬黄州后,虽形同囚犯,但其报国、济民、建功立业之心并未减退,曾多次表示“虽废弃,未忘为国虑也”。思想和现实的矛盾必然会导致精神上极大的痛苦,这时,佛道思想就成了他求得心理平衡的工具。他在政治上坚持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而在遭遇挫折时,佛老思想又成为他的主要处世哲学。这种逆境中的痛苦、不甘、自我挣扎、自我安慰,终至达观自解但终究有些茫然若失的情感历程,在他三咏赤壁的名作中有着或明或隐的体现。

苏轼被贬黄州后,似乎对黄州赤壁情有独钟,据说苏轼在黄州经常来赤壁游览。在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苏轼更是三咏赤壁,先后创作了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三篇传诵千古的名作,在缅怀三国英雄、激赏山水美景中,披露自己复杂的情感,显示在困境中艰难挣扎的心路历程。

苏轼为什么这么钟情于黄州赤壁呢?一是因为赤壁在长江边,自然界波涛汹涌、不停流逝的大江,峭拔高峻的江岸,不同时间、季节不断变化的山水景物,更符合自己内心的情感变化,也更适合寄托自己的所思所想;二是因为这处地名更易使人产生联想,漫漫历史长河中的三国时代是豪杰并起、乱世出英雄之际,来到黄州赤壁,就自然会联想起那一场对鼎足三分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大战;三是苏轼自己的处境使然,在正是建功立业的壮年却遭此沉重打击、前途未卜,和历史上在赤壁鏖战过的豪杰相比,自然会生出无限感慨,个中滋味“剪不断、理还乱”。

古典诗文中,咏史、怀古、写景一类的作品,大都是借对史事、古迹、美景的评论、观赏抒发自己的感慨、情感,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也不例外。

综观苏轼的《前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后赤壁赋》,其抒感有着相近的模式轨迹。三咏中都有景物描写,情景交融,想沉浸在自然山水中忘却现实,结果却勾起心事,经自我宽慰调适、想法摆脱,以达到遗世独立的境界而终究有着深藏心灵的孤独迷茫。

《前赤壁赋》中,苏轼采用赋家的“主客之辩、抑客伸主”的手法,借主客对话表达内心的矛盾冲突。作者先写令人陶醉的美景:清风、明月、江水,产生“羽化登仙”的,但如此美景却勾起作者的联想慨叹。借客人之口,感叹丰功伟业终归虚幻,宣泄备受压抑的苦闷和人生短促渺小的忧患;接着用庄子的齐物思想宽慰自己,在“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中忘怀现实,借主之口传达出从江水、明月中感悟的对宇宙人生的思索,从而在回归自然之乐中求得心灵的安宁与超脱;最后在杯盘狼藉中一觉到天明,“不知东方之既白”,超脱中有一丝落寞。

《念奴娇·赤壁怀古》起头就把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融成一体,隐含的急迫和焦虑之情扑面而来,篇中壮阔的景物既是写实更是作者内心汹涌情感的体现。联想到历史长河中的“风流人物”、“三国周郎”,字里行间流露出苏轼的无限向往与钦羡;对比自己有志报国却壮志难酬。篇末“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此句有对人生短暂的悲哀和无奈,而更多的是慨叹,是由周瑜联想到自己年华老大却壮志未酬的遭遇,感伤和悲愤油然而生。本词情感起伏跌宕,多姿多彩。先是作者面对时间长河的焦虑、急迫,到对历史人物的羡慕、神往,接着是对比历史人物而感到的不甘、悲慨,再至神游后的自嘲、无奈,最后是寄情山水、邀月同醉的放达。情感起伏变化,由前面的全身心的投入,到后面俯察一切的清醒,在由热到冷的情感变化中,作者内心挣扎,以放达掩饰痛苦、矛盾的心路轨迹就伏隐在字里行间。

《后赤壁赋》以叙事写景为主,主要写作者在江岸上的活动,情景交融。先写“月白风清”下,有良朋、佳肴、美酒,似乎是一个轻松愉快的夜晚;接下来的景物却是“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江岸上更是峭壁巉岩,奇异惊险,景物清幽、寒寂,令人产生忧惧、恐怖之情;最后以孤鹤、道士自比,三位一体,寄托了作者失意后的超脱、旷达;而篇尾却写梦醒后“不见其处”一笔双关,意味深长,表露出本想从山水自然中寻求超脱,结果却反而给心灵带来新的哀痛,不得不回到令人压抑的现实。

前面已经分析了苏轼三咏黄州赤壁的情感轨迹,那么在这三篇名作中,作者又是通过哪些具体方法来披露自己内心隐秘而复杂的思想情感的呢?

第一,对比的运用,表达作者内心的焦虑、痛苦、无奈、悲哀等情感。三篇作品或明或暗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表露作者的思想情感。《前赤壁赋》中含有几个对比。第一处是古今对比而且比中有比:一是拿三国时的曹操和现在贬谪一隅的作者比较,想当年曹操建功立业、叱咤风云,而自己却遭谗下狱、政治失意;二是就曹操本身,当年的辉煌功业和如今的“灰飞烟灭”做对比,轻重如此悬殊,给人一种消极虚幻感;三是从结果做对比,曹操称雄一时,结果是“而今安在”,那政治失意的自己未来又是何情形?不由油然而生心灰意冷的情绪。第二处用明月、长江的无穷无尽和自身的生命短促做对比,想共明月、长江长存却只徒增无奈与悲哀。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也运用了古今对比。首先用周郎和自己做对比,赤壁之战时的周郎年轻有为、意气风发,而自己却失意遭贬“早生华发”。其次是风流人物的生前身后对比,历史上类似周瑜的人数不胜数,但他们在时间的长河中,在自然的山水面前都是匆匆过客。前面的描写越是豪壮,人物越是意气风发,慨叹越显得深沉厚重,动人心魄。

《后赤壁赋》中首先暗含景物对比,即文中所写之景与《前赤壁赋》所写之景的对比。三个月前还是“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三个月后就是“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江山不可复识矣”,寄托了作者对世事转瞬变迁、人生无常的感慨。其次是主客相欢的场景和只身登山的处境相比。在赋的开头作者和朋友在明月下携美酒、佳肴本自快乐,而来到江岸边却只有孤身一人登山,写出了作者被贬黄州后孤立无援的处境和孤苦无告的精神状态。

第二,时空的运用,表达作者悲慨、无奈、放旷的情绪。苏轼在其作品里很擅长借助时空的描写表现他复杂多变的情绪。在《前赤壁赋》中,苏轼置小入大,描写了苍茫天地间的一个蜉蝣,辽阔浩渺的水域中的一叶小舟、一粒粟米:“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前者用差异很大的空间对比,烘托一种超逸脱俗、出神入化的境界;后两者以之喻指自己命运的孤独、无奈,个人的渺小、茫然。

《念奴娇·赤壁怀古》用无限的时空暗指自己汹涌起伏的情感。起头两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用滚滚东去的大江象征时间的一维不可逆性,这大江既是自然界奔流不息的大江,又是绵渺不停流逝的时间长河。境界阔大,情感急促而迫切。“故垒”、“周郎赤壁”、“一时多少豪杰”“公瑾当年”思接千古,将无限时空纳入胸中,正是心中变幻不定的情绪反映。

《后赤壁赋》则以动态的空间表现情感。“断岸千尺,山高月小”,体现人的压迫感;“攀栖鶻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以上下悬殊的空间对比写出了景物的险恶,表现处境的险恶,内心的惊惧;“山鸣谷应,风起水涌”则表现了内心的翻腾、挣扎、悲恐。

第三,借景抒情,以多变之景表现多变之情。古典诗文中的写景大都是借景抒情,所写景物都是作者情绪的投射。《前赤壁赋》中作者就是借景抒情、借景言理,借江水、明月、清风这三个自然景物的描写,描绘了如诗如画、清新明丽、悠闲舒适的夜游环境,也寄寓了作者“遗世独立,羽化登仙”的快乐;借洞箫声音的描摹表现了悲哀、伤痛的情感;以水之流逝与月之盈虚阐述变和不变的哲理,并以此表明自己超脱世俗的牵累之情;最终的“杯盘狼藉”也透露出一丝不甘、落寞。

《念奴娇·赤壁怀古》先以壮阔的“大江东去”形容内心的波澜;“穿空”的“乱石”、“拍岸”的“惊涛”、翻卷的“千堆雪”更是不断翻涌、矛盾挣扎的内心的写照;被酹的“江月”也含有哀怨、消沉的况味。

《后赤壁赋》中,开始的“人影”、“明月”、“月白风清”等景物表现了踏月之乐,轻松愉快;接下来的冬景描绘就给人清寒、惊惧之感,“危巢”、“幽宫”等阴森惊险的景物是作者现实处境的真实再现,也是他积郁难消的苦闷之情的象征;而只身登山、风起水涌更是自己被贬黄州之后的孤寂、险恶环境的再现,情感也悲哀得无法抑制;至于孤鹤、道士是他孤独苦闷、超凡脱俗、弃世幽情的象征。

总之,苏轼三咏赤壁的名篇在写景、叙事、抒情、说理中,潜隐着他心灵深处的焦虑、无奈、哀怨、悲慨、自嘲、放旷、忧惧等情感,真实地表现了苏轼被贬黄州之后痛苦挣扎、自我宽慰、不断调适自己的心路历程。

参考文献:

[1]沈祖芬著.宋词赏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范文第4篇

关键词:苏轼 《念奴娇q赤壁怀古》 人生 境界 超脱

《念奴娇q赤壁怀古》被宋代文学家胡仔誉为“语意高妙,真古今绝唱”的名篇是豪放词的代表作,也是写景、抒情、咏史为一体的佳作,要深入地理解这首词,必须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思想变革以及当时的心境。

一、时空转换里的情景交融与咏史抒怀

元丰五年,苏轼与友人同游黄州城外赤鼻肌,面对壮丽景色,由景生情,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念奴娇q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词开篇气象宏大,颇有盛唐风采。由眼前所见,直接穿越千古时空。《词苑》评此句:壮语也,其词在浓与淡之间耳。“大江”代表了时间与空间,亦是历史的滚滚洪流,而“千古风流人物”则是秋云,过往云烟。开篇就寄予深厚的感情,不可不谓之浓烈。第二部分:“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在时空里,苏轼将当年赤壁之战的景象再次呈现,借怀古咏史,抒发了对自己人生理想与抱负的感慨。“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最后,在时间与空间的转换里,诗人的情怀得到了超脱,精神得到了升华。在此之前,词为应歌的曲子词,常常以男女相思为主题,写花间酒下的伤感离别,孤独惆怅,至苏轼以诗为词,才摆脱了婉约之态,开始了慷慨激昂的创作,同时抒发着豁达的情怀,而此词正是代表之作。

二、人生境界里的千般寻觅与矛盾反复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开宗明义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而后顾随在王国维的“境界说”基础上,又发展并独立出“高致说”,但无论哪种对词的解说,最后都要上升到对人的认识,对人生的感悟。三十岁之前,独善其身,兼济天下,实现太平盛世的儒家思想的确是苏轼的毕生追求,但他一生才行高世,仕途坎坷,经历过宦海沉浮与磨难之后,佛老思想的冲击,又让他在人生的境界里不断寻觅,最后经过“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达到了“天地境界”,而在追求的过程当中,所遇到的矛盾又不断反复,但最后还是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本,同时吸收并融合了佛学与道学,并将三者尽心磨合,从而螺旋上升达到了至真至美至善的人生观照。“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此句有禅意。所谓“灰飞烟灭”四字,乃《圆觉经》中:“火出木烬,灰飞烟灭。”而后“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此句又入道。意说人生如大梦一场,又何必执着,不如放怀一笑,纵情山林江河、清风明月之中。反复读之,胸中郁闷,自然消去。儒释道的融合在这一刻得到了提升,而苏轼自己也得到了超脱。

三、英雄美人梦里的人生超脱与无可奈何

苏轼在这首词里,站在了时空的岸边,俯视千古,再现了赤壁之战的宏伟,同时也生出对英雄美人的向往。《宋史q苏轼传》记载:“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而卒不得大用。”词里面那个潇洒儒雅、英雄盖世的周郎,亦是少年有为,反观自己,二十一岁进士及第,少年成名,这与周瑜有相同之处。但曾经皇帝口里的将相之才,如今却仕途坎坷,怎能没有感慨,没有惆怅。曹操与周瑜都是那个时代的英雄人物,但千古以来,又有多少人英雄被江浪淘尽,被历史湮没,而他自己,也不是一样。到这里,他的英雄美人梦得到了超脱。顾随说:“在中国诗史上,所有人的作品可以四字概括之――无可奈何。”他的“无可奈何说”继承并深化了“发愤著书说”,这种无可奈何的思想,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必须要体会的,如果不能深入体验,是成不了大诗人的,而苏轼最后也同样有着无可奈何,但这种无可奈何是超脱的,是人生情感真实客观的寄托,也正因为这种无可奈何,这首词才超越了千古。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古典诗词教学 扣题法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诗歌是最精华的语言,片言只语,就蕴含了丰富的内涵。因此,诗歌教学历来被认为是难的,似乎除了诵读别无良策。其实,“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用心去发现,就不难找到诗歌教学的突破口。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宋词《念奴娇 赤壁怀古》时,我就运用了“扣题”的方法,效果相当不错。

因为词的题目跟内容相关,所以学习这首词首先要感悟题目。“赤壁怀古”传达给读者两个信息:一是在哪里,二是在干什么。那么,是在哪里呢?在“赤壁”;是在干什么呢?在“怀古”。这样,就初步解决了第一印象中的题目问题。

接下来要思考题目,“赤壁”这个地方发生过什么大事――赤壁之战,作者所在的这个赤壁,是不是赤壁古战场?“怀古”,“怀”的是古代的什么人什么事?无论回答什么,都要从原文中找出依据。结合诵读,学生很快就能找出依据并做出回答。“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是说这里并非真的“赤壁”,那么“真的赤壁”在哪里呢?到这里就明确了:关于“赤壁”,说法颇多,一般认为湖北蒲圻赤壁为“真赤壁”,也称“武赤壁”或“周郎赤壁”;而作者所在处为黄州赤壁,一般认为是“假赤壁”,后来因了苏轼的缘故,此处也称“文赤壁”或“东坡赤壁”。“遥想公瑾当年”“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是说作者在赤壁怀的是“周瑜”这个人,念念不忘的是“周瑜指挥的赤壁之战”啊。

在此基础上,要设法将题目与词的内容紧密联系,环环相扣。我是这样处理的:先提出问题“作者明明知道所在之处并非真的赤壁,为什么还要在这里怀念那场大战和指挥大战的人呢?”学生在我的“指挥棒”下很容易就明白了苏轼是故意把这里当作“真的赤壁”的。为什么要把黄州的赤壁当作真的赤壁呢,作者眼中的赤壁是什么样子呢?先让学生回答后面的问题,因为能够从原文中找到答案。“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好一幅苍凉的景象啊!“境由心生”,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心情啊?这样的“石”“涛”,还有浪花,这样的赤壁,发生过什么呢?“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就在这个地方,“一时”之间,出现了“多少豪杰”啊?学生马上就想到了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周公瑾等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这么多的英雄豪杰,如今怎样了呢?“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已经物是人非了,多少让人有些伤感啊。这么多的英雄豪杰,作者苏轼最钟情哪一位呢?当然是周瑜了。

讲到此,非常自然地由题目中的“赤壁”二字转到了“怀古”之上,而内容也由上阕自然转入了下阕。我当然要继续发问:作者眼中的周瑜是怎样一种形象,他做了什么事呢?“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想想当年的周瑜,“英雄抱得美人归”“雄姿英发”,那是何等得春风得意啊!想想当年的周瑜,“羽扇纶巾”,谈笑之间,就让敌人“灰飞烟灭”,那又是何等的潇洒从容、气定神闲、风度翩翩、举重若轻啊!好一个“爱情事业双丰收”令人艳羡年轻有为的周瑜啊!可有一个事实不容忽视:此时的周瑜并非新婚燕尔,此时小乔嫁给他已十年,作者为什么说“小乔初嫁了”呢,作者写作此词就为写周瑜吗?

“作者写作此词就为写周瑜吗”,写周瑜就是“怀古”之所在吗?此时我由题目入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深入思考。还是继续回到课文中去吧。“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原来说是“怀古”,为的却是“伤今”,是要抒发自己的感慨啊!为什么要“笑”“我”呢?看看周瑜也在“笑”,可人家“谈笑间”,就让曹操的二十万大军“灰飞烟灭”,建立不朽功勋;自己呢,尽管多才多艺、满怀抱负,却在政治上颇不如意、穷达多变,已是四十五岁了,这不又被贬到了黄州,真是老大无成啊。人家周瑜是年轻有为,自己正是年老无为啊!怪不得“早生华发”呢,怪不得又紧接着慨叹“人生如梦”啊!讲到这里,前面没有给出答案的问题――“为什么要把黄州的赤壁当作真的赤壁”“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心情”“周瑜并非新婚燕尔,小乔嫁给他已十年,作者为什么说小乔初嫁”,也就都明白了。作者人生失意,所以才只看到满目苍凉的景象;他想像周瑜那样去活,所以宁愿把“假赤壁”当作“真赤壁”;他艳羡周瑜的功成名就、春风得意,所以才用曲笔,故意让周瑜由结婚十年变成了新婚燕尔。

由此,学生就不难明白这首词是作者借“赤壁怀古”,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可是,到这里还有一个尾巴:面对多舛的命运,苏轼便只有慨叹“人生如梦”吗,他是怎样面对挫折的?“一尊还酹江月”,苏轼以他特有的性格和修养,在人生失意时用道、佛思想开脱自己,使自己保持一种乐观旷达的心境,保持内心世界那一份安然与独立。同时他带给我们以灵魂的欢欣和心智的乐趣,更要紧的是教给我们一种生存的智慧。

相关期刊更多

地方文化研究辑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西华大学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四川省教育厅

常州工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