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又临黄河岸

又临黄河岸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又临黄河岸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又临黄河岸

又临黄河岸范文第1篇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的身边扮演!

……

啊,黄河!

你一泻万丈,

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

发扬滋长!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

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黄河,像一头脊背穹起、昂首欲跃的雄狮,奔腾于晋、陕之间的高山深谷之中。

《黄河颂》这首脍炙人口的民谣,想必人人都耳熟能详,身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更是将黄河视作维系我们命脉的母亲河。每当看到绵延不绝的滔滔黄河水,那壮阔的情怀,那豪迈的气质,那粗犷的性格,不禁让人感叹这鬼斧神工般的巨作。五千年的风云变幻,多少文人墨客感怀抒情,大诗人李白曾感慨出“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言壮语来,大诗人刘禹锡也曾喟叹出“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的肺腑之言来。

滚滚黄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西段北麓卡日曲河的涌泉。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省区,最后注入渤海。而山西地处黄河中游,同时也是海河主要支流的发源地。在中游段,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又有汾河、渭河等支流汇入,水量增大,含沙量剧增,河水变得十分浑浊,是名副其实的“黄河”了。

黄河这条腾飞的巨龙,进入山西段由万家寨带头,一路由北向南流经老牛湾,在此陡然向东拐了几个“V”型的湾;与长城握手之后,一改“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传统路线,猛然扭头朝西扑向娘娘滩和太子滩;走了几十公里忽然想起几经被遗忘的“九曲黄河第一镇”,才又慢慢向南去寻找黄河的守望者碛口古镇;欣赏完古镇的沉色古韵,继续向南流经壶口时形成特大马蹄状瀑布群――壶口瀑布;经历过壶口的澎湃后来到风姿绰约的乾坤湾,此处一个巨大的“S”型大弯赫然出现;最后一程将到传说中大禹治水的地方――黄河大禹渡,至此这条巨龙将结束并州之旅向着东方远去。

万家寨

如今的万家寨因著名的黄河万家寨水利枢纽而闻名,并因此而形成一座新兴城镇。万家寨古堡残存,系大司马万世德的祖上曾负责戍守的石寨,万家寨因此得名。古寨址位于村西南陡峭河谷中的一座孤峰上,为扼守通往黄河的石栈道而建,南、北、西三面悬崖,东边筑围垣,其选址的地势之险峻令人唏嘘不已,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气势。

大坝将黄河拦腰截断,它的作业不仅控制着黄河下游的水流量,而且由于黄河流速减缓,泥沙沉淀下去,在很多人印象中混黄的黄河水在这里呈现出难以置信的青绿色。大坝前面不远处的一座蓝色高脚吊桥连接着黄河两岸分属的山西偏关和内蒙古准格尔旗,从山西这头走到对岸,就与内蒙古来了一次脚踏实地的亲密接触。站在桥上是另一番风光,近500米宽的黄河,安静、清澈地盘卧在山间,很难想像这就是那条桀骜不驯、奔腾咆哮了几千年的黄河。

万家寨水利枢纽位于黄河北干流托克托至龙口峡谷河段,左岸隶属山西省偏关县,右岸隶属准格尔旗。控制流域面积39.5万平方公里,总容量8.96亿立方米,调节库容4.45亿立方米。每年向内蒙古和山西供水14亿立方米。电站装机108万千瓦,年发电27.5亿度。

高峡出平湖、黄河映长城、黄河水变清、亚洲最大最高的人行吊桥等等都是万家寨的奇观。

老牛湾

九曲黄河十八弯,神牛开河到偏关,明灯一亮受惊吓,转身犁出个老牛湾。

当你看到一座石头城堡建在一块突起的石崖之上时,便到了老牛湾了。在这里你可以看到长城与黄河的窃窃私语,皆因万里长城自辽宁告别鸭绿江之后,翻千山越万岭在偏关终于和滔滔南流的黄河第一次见面了。黄河流经此处向东南拐了一个大弯,当地百姓形容这个弯拐得如老牛横身一般,故称老牛湾。

老牛湾,位于山西省的偏关县境内,因长城与黄河在这里第一次握手而闻名天下。这里在明朝时是一座屯兵的城堡,为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所建。在老牛湾堡紧临黄河的山崖上,有一座至今仍保存很好的砖砌空心敌楼。此楼雄踞崖上,俯视黄河,是偏关著名的风景地之一。长城到老牛湾之后,虽抵黄河岸边了,但并未跨黄河西去,而是顺黄河的东岸南下,经万家寨、关河口至河曲县,然后才越黄河进入陕西省府谷县境内逶迤西去的。

这里是黄河九十九道弯中最神奇的弯之一,这不仅是因为高耸、挺拔的蛮汉山在这里形成了险峻的黄河峡谷,更因为此处蜿蜒山崖上一段明长城到此突然而止,不“渡”黄河。

老牛湾堡坐落在黄河东岸一块突出的石崖上,三面环水,一面连山,西面就是内蒙古。明代的边陲烽火造就了山西境内绵延数百里的内外长城和一座座军事堡垒。始建于明崇祯9年(1636年)的老牛湾堡就是其中一座,它的废弃已是上百年前的旧事。由于交通不便、土地贫瘠,当年百余户的村子多数人家都搬到离该村十余里外交通和吃水方便的地方,只剩下不多的几户人家和被废弃的一座座石窑洞。

老牛湾护水楼,又名望河楼,也叫老牛湾墩,被称为“天下第一墩”,位于老牛湾堡北200米。据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偏关志》记载为明朝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79年)所建。楼平面呈正方形,底部每边宽7米,高22米。砖石结构,空心二层,顶部原有碟口。楼南距地面7米处设一门,门额匾上刻有“老牛湾墩”四字。护水楼屹立在黄河边百米高的悬崖绝壁上,好似一名忠于职守的军人。古时用它来t望敌情,遇到敌人来袭,则点燃狼烟,传递情报。

娘娘滩 太子滩

娘娘滩

顾名思义,肯定与历史上某位娘娘有关。民间传说,汉朝吕后专权,相传将对她有威胁的人一律赶出宫外,流放远方。汉高祖刘邦的嫔妃薄姬,在怀上刘恒(后来的汉文帝)后遭到恶妇吕后的极端仇视,汉高祖刘邦也听信吕后谗言,将薄氏(后来的薄太后)贬到云中州,薄太后怕吕后继续发难,加害于自己,就找到了黄河中央这个草木旺盛的荒岛上,隐身躲避居住,随后又将自己的儿子(汉文帝)藏于荒岛不远处的一处石岛上,才躲过了重重危难,直到汉文帝登基,方才结束了这种流放式的生活,此岛故名娘娘滩。

娘娘滩位于河曲县城东北7.5公里的楼子营乡河湾村,在晋、陕和内蒙古三省区交界的黄河之中。娘娘滩北隔河与内蒙古马棚村相望,南隔河水与河湾、娘娘口二村呼应。东望龙口峡峪中太子滩石岛昂首挺胸,傲然屹立于浪涛之中。两侧河面开阔,水流平缓。西看茫茫黄河,天水无际,咆哮千里,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娘娘滩上地势平坦,娘娘滩为河心台地,东西长约800米,南北宽约500余米,面积0.16平方公里,岛屿高出河水3米―5米,在历代的河水涨落中河水从未上过滩,因而民间有水涨滩高的传说。其实,山谷中河滩宽阔,水大的时候水面自会向两岸扩展,水位不会抬高许多。

滩上原来还建有一座圣母祠堂,相传是薄太后所建。滩上至今还能看到几通石碑及宫殿的破碎瓦片,有的瓦片上还有“万岁富贵”的字样。此殿曾几度毁坏又几度重建。如今在原址上复原的圣母殿在小岛上成了最大的建筑物,

靠滩北的殿墙上还镶上了“黄河第一岛”的铜字。

岛上现在居住着三十余户李姓人家,都说是汉代飞将军李广的后代,房室都被桃、李、杏、海红、海棠树遮盖着,绿树成荫,田园如画,岛上人家,环水临被,恰似蓬莱仙境。每到三春期,岛上鸟语花香,鸡鸣狗吠,小舟来往,景色着实迷人。岛上人出入方式原来全靠船只摆渡,如今黄河水逐渐减少,黄河水少时可以沿河床浅处开车进岛。

太子滩

相传薄娘娘来到娘娘滩后,到附近另一黄河岛上生了汉文帝刘恒,并把汉文帝藏在水寨峙圪台上,后来人们就把它叫成了太子滩。

太子滩现建有太子滩高科技农业旅游示范园区,位于曲沃县城北一公里古曲沃十景之一的“神陂落雁”处。一九九八年八月,太子滩被列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该园区被列为全省唯一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园地。2001年,在园区打凿地热井一眼,流量每小时303m3,水温46.5℃,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经有关专家论证,现已制定出温泉开发旅游区的总体规划。

园区内已建成温泉浴池、绿色果蔬自采园,新修了太子湖。

碛口古渡

在山西吕梁山中的黄河边上,坐落着一座古镇,这座古镇的名字叫碛口。

碛口为清代及民国初年联系西北与华北地区经济往来的重要商埠,有“九曲黄河第一镇”之誉,昔日的繁荣为后人留下了五里长街和碛口镇、西湾村、李家山、寨子山、白家山、高家坪垣上七处保存相对完好的明清民居建筑群。历史上的碛口,依傍着黄河的滔滔巨浪把自己的声名推向下游,游向四方。在黄河浪涛中,久久漂流着碛口的名字――这一坐落于山西临县边缘的古渡口。

说它是古渡口,因它与古镇同样出名。这古镇与黄河对岸的陕西吴堡县相对望,千年长相守,成为一双互补的伴侣,成为一对互相依托的搭档,成为两个互相呼应的知音。黄河的浪涛把两地捆缚在一起,联系在一起,而它们互相沟通的桥梁便是渡船。两岸人来人往,都靠着渡船的摆渡。船,这种古老的运载工具,如今又加上了发动机。所以,船在黄河中行驶,便响起了雄壮的充满节奏感的马达声。随着马达声的由远而近,便会有一群一伙的人从陕西过来,来赶碛口的集市。

此外,碛口及其周边还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如黄河大同碛、麒麟滩、古商道、陈家垣黄土高原景观、冯家会土林、黄河浮雕画廊等。

二碛

碛,在当地人的说法里是指黄河上因地形的起伏而形成的一段一段的激流浅滩。黄河的河水在这浅滩上浪花飞溅发出巨大的声响,激起雪喷般的浪花,成为一道景观。难怪当地一些小伙子们、老船工们常常组成队伍,头上扎着白毛巾去冲碛。这在当地是一种壮举,一种冒险的冲刺,一种锻炼意志的极大挑战……

碛口古韵

这碛口确是有些古韵的。古老的民居,成为当地第一景观。这里的明代、清代民居,构筑成一条条街道,这些街道又矗立在黄河边。民居,依地形斜坡状组合排列。街巷里,古老的黄河卵石铺成了街面。而那些古老的砖瓦构筑成了房舍,飘逸着一种古韵。房屋已斑驳失修,虽不致残破,但却风骨奇峻。有些当年曾是店铺的高墙大院,展示着这历史上商埠的痕迹。一条条青石,一排排大瓮,一个个油篓子,一座座饮马槽,充分让人们感受着这里历史的辉煌与商业氛围的浓郁。

李家山

李家山在碛口镇南山,距碛口不足十华里。渡过湫水河,有两条通道,一条是从河南坪顺着简易公路往上爬,沿途可以远眺吼声如雷的黄河大同碛;一条是顺着黄河畔,从叫麒麟滩的河滩往下走,如有雅兴,还可亲临碛下,观赏那汹涌澎湃,咆哮如雷的二碛气魄,这才使你真正领略到黄河精神,也就是中华民族的顽强拼搏精神。

黑龙庙

黑龙庙,是古镇祈雨的庙宇。它气势不凡地踞于黄河边的高处,俯瞰黄河,居高临下,发出一种威严来。历史上,当地人的祈雨都在这里进行。原来,面对黄河水却依然未能摆脱干旱,于是,黑龙庙便常常处于香火鼎盛的状态。

西湾村

沿湫水河,上行不到两华里,转到碛口背后,有一个三面环山,一面临河的小村庄,因它是在湫水河的转弯处故称西湾村。

西湾是单姓村,村里都姓陈,整个村落以体现金、木、水、火、土的5条石砌街巷将40余座宅院连为一体,周以高墙围护,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城堡式封闭空间,仅在南向留大门三座,寓意天、地、人,当是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建筑体现。

碛口夜色

碛口的夜虽然安静,却也灯火阑珊。红灯悬于街畔,把古镇的夜照耀得那么安谧、和、充满诗意,又让人浮想联翩。到那放河灯的日子,依然是灯。黄河的夜流里,水面浮着成千上万用蜡烛点燃的河灯。红红的灯,从碛口上方的黄河边缘放入黄河,这些灯摇摇摆摆,从黄河上顺流而下。夜幕里的河灯,放着柔和而又诱人的红光,在暗夜中静静地向下游飘去,这又给古镇增添了诗意,古韵……

黄河壶口瀑布

壶口瀑布是黄河流域的一大奇观,是我国第二大瀑布。

黄河巨流一路奔腾,在山西和陕西交界处曲折南流,到山西吉县与陕西宜川一带,被两岸苍山挟持,约束在狭窄的石谷中。滔滔黄河,到此由300米宽骤然收束为50余米。这时河水奔腾怒啸,山鸣谷应,形如巨壶沸腾,最后跌落深槽,形成落差达50米的壶口大瀑布。

古时这里有“旱地行舟”、“飞鸟难渡关”之说。原来,过去来往的船只,每逢行到壶口,人们都得在岸畔拉纤绕行;至于迎风展翅的飞鸟,因为瀑布呼啸四震,云烟迷漫,惊吓得也不敢飘然而过。由此可见瀑布之惊险、磅礴。在壶口黄河水跌落的地方,即壶嘴的正当中,有一块油光闪亮的奇石,人称“龟石”,它能随着水位的涨落而起伏,不论水大水小,总是露着那么一点点,这又给壶口瀑布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在壶口瀑布往下3000米的河道中还有一块巨大的奇石,人们称它为“孟门山”。巨石上镌刻着“卧镇狂流”四个大字。说来甚怪,河水至此,就乖乖地分成两路,从巨石两侧飞泻而过,然后又合流为一。另外,这里又是人们观赏“孟门夜月”的地方。每当农历月半,夜临孟门,可见河底明月高悬。站北南观,水中明月分为两排飞舞而下;立南北望,水里明月合二而一迎面而来。

就在壶口偏北不远,有座人祖山。据说“天下之合”即由此而来。据说远古时代,有一年洪水泛滥,人类全被吞噬了,只有伏羲和庖羲兄妹二人幸存。他俩想再生人类,又苦于兄妹不能结亲,后来想出个隔沟滚磨的办法:各自拿一块磨石,同时从两座山顶上抛下来,如果合在一起,就表示老天爷示意,允许结为夫妻。两块磨石抛下以后,恰合到一处,化作一块光亮的青石。于是兄妹俩结为夫妻,成为人类最早的祖先。为了纪念伏羲兄妹,后人把这两座山叫人祖山和庖山,现在人祖山上仍存有伏羲庙的遗址,庙内尚有隔沟滚磨的画像。现人祖山上另外还有两眼泉井,终年不竭。

永和乾坤湾

奔腾不息的黄河,从巴颜喀拉山出发,汇聚百川,一路走来。当它一路咆哮来到永和县河浍里村这个地方时,面对悬崖,突然掉头向西,然后折向东南,回到与第一次拐弯成直线的地方,这时,它一反常态,不再勇往直前,而是冲波逆折,回头冲击留在身后的山崖,在将要穿透山崖时,又戛然而止,调过头来,滚滚向南,形成了320度的“S”形奇特大湾,这个湾就是乾坤湾。

这里河抱着山,山抱着河,河中有山,山中有河,一山一水,一阴一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奥妙无穷。传说我们的老祖先三皇之一伏羲曾端坐在这个湾上,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观景悟道,发现和悟出许多新的现象和道理。他将这个奇特的大湾模拟成阴阳鱼,又将四个方向的标志物和八种符号画在一张图上,创立了太极八卦学说,开创了华夏文明先河。

太极八卦图中的白虎、青龙、朱雀、玄武四方标志物在乾坤湾周围能够一一找到。白虎,位于乾坤湾东北方向30余华里处晋陕峡谷东侧,永和境内的永和关,此关原名叫白虎关。青龙,位于乾坤湾西南方向晋陕峡谷西侧,陕西省延川县境内的碾畔村,原名叫青龙庄。朱雀,位于乾坤湾南面晋陕峡谷西侧,永和境内的鸭子河村,在碾畔村对面。玄武,位于乾坤湾北面晋陕峡谷东侧的永和境内,也就是永和关北面1公里左右的崖顶上一块巨大的石头,叫驼驮龟石。

在乾坤湾后面几百里的黄河河道中,有一个800米长的小岛,当地群众称之为“老牛坎”,由许许多多碎石组成,传说这就是女娲娘娘炼石补天剩下的石头。在这里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黄家岭,前圪巴,伏羲爷爷画八卦;河浍里,后河湾,女娲娘娘补过天”。

大禹渡

大禹渡原名神柏峪,位于芮城县东南、黄河北岸。相传大禹导河治水,观察水势,踏勘地形,曾休息于此地,因此将这个渡口称为“大禹渡”。大禹渡河岸上有观河楼、望岳亭等建筑。渡口旁边有一尊大禹的塑像,高12米有余,造型大方,颇具感染力,雕像上的“大禹渡”三个大字为赵朴初手书。大禹渡在黄河北岸,有一株高大的古柏,古柏下有一座碑廊,其中有许多古碑,著名的有《神柏峪重建禹王庙碑记》等。

七十年代这里修建了大禹渡电灌站,分两级扬水,提水为八个流量,总扬程为214米。河岸的抽水泵房,能够根据水位涨落升降而上下滑动。电灌站于1979年对外开放,随着参观和游人的增加,新的旅游项目逐渐发展起来,主要包括:

神柏位于二级扬水站管道顶端,雄姿伟岸,是大禹渡的标志。树高14.6米,胸径1.53米,腰围5米之许,投影面积273平方米。枝繁叶茂,郁郁葱葱,传说古时大禹治水曾在此拴马、憩息,故被人们称为“神柏”。在神柏下翘首远望,滚滚黄河水迎面扑来,游船往来荡漾,诗情画意跃然大河之上。

大禹雕像置于望岳亭东的平台上,整个像高12.23米,用中条山青石175方拼雕而成。

望岳亭位于沉沙池东南方,为仿古建筑,六角玲珑,拱式在花板上龙凤相戏,举目西眺,华乐在望,故取名“望岳亭”。

风动亭仿伞状,全部采用10毫米厚的铁板制作,中心采用轴承技术,遇风转动,这是与其它亭子完全不同的奇思巧构。

又临黄河岸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宁夏境内;明长城;构筑方式

[中图分类号]K928.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12-0020-03

宁夏素有“地上长城博物馆”之美誉,境内现存长城遗迹、遗存丰富,种类繁多,时间跨度长,有战国秦长城、隋长城、宋壕堑、西长城、旧北长城、北长城、陶乐长堤、头道边、二道边、固原内边等,可见墙体近千公里,辅助设施2000多个。宁夏境内长城构筑方式多样,尤其是明长城,不仅采用了传统的夯筑、堑险、垒砌等构筑方式,而且因地制宜,采用创新方式,形成了“品”字形窖、壕堑、苟拉壕等颇具地域特色的构筑方式。

一、明长城遗迹

明代,为了防范北元政权的进犯,在北方“九边”重镇一线,修筑长城,“终明之世,边防甚重,东起鸭绿,西抵嘉峪,绵亘万里,分地守御”。①今宁夏是历史上的重点防范地带,也是修筑长城最多的区域,并设有宁夏镇和固原镇负责管理长城防范事宜。宁夏镇总兵驻地在甘肃宁夏县(今银川市),管辖的长城东起大盐池(今盐池县),西至大兰靖(今甘肃皋兰、靖远),全长2000里。固原镇(又称陕西镇)总兵驻地在今固原市原州区,管辖的长城东起今陕西靖边与榆林相接,全长940里。境内现存明长城遗迹主要有西长城、旧北长城、北长城、陶乐长堤、头道边、二道边、固原内边段等。田野考古调查现有墙体总长792925.11米,其中土墙422225.7米、石墙29218.7米、山险墙92561.7米、山险248919.01米,单体建筑847座,其中敌台466座、辅舍15座、烽火台366座、关堡49座、相关遗存13处,包括“品”字窖、居住址、石雕、题刻以及其他遗址。②

(一)西长城

西长城主要指沿宁夏西北贺兰山东麓及诸沟口修筑的长城防御设施,史书又有“西边墙”、“城西南墙”等称呼,始筑于成化九年(1473)。西长城北起贺兰山扁沟,沿贺兰山南行,至赤木关(今三关口),逾胜金关,于黄河北岸的黑林村,南跨黄河,沿黄河南岸由东向西至下河沿、上河沿,至南长滩枣剌沟、夹巴沟,最终到甘肃省靖远县与中卫的交界点――观音崖。穿越今惠农区、大武口区、平罗县、贺兰县、西夏区、永宁县、青铜峡市、中宁县,至中卫市沙坡头区。经勘查,全长391944.51米,其中土墙126568.8米、石墙33912. 2米、山险231463.51米。沿线有烽火台147座、敌台43座、关堡8座、挡马墙1段、题刻4处。③依据修筑年代全线可分四段:一是下河沿至南长滩段,即中卫黄河南段,修于成化二十三年(1487);二是胜金关至黑林,即中卫黄河北段,最早修于成化九年(1473),万历年间有增修;三是由赤木关至胜金关,该段边墙自双山南起,至广武界止,又称为“城西南墙”,最早于成化十年(1474)前后修筑,随后有重新整修之情形,可分四段;四是由北向南,从扁沟至赤木关,可分为三段。

(二)旧北长城

旧北长城俗称红果子长城。明代早期修筑,成化二十一年(1485)随着北长城的新建,逐渐弃守。东起石嘴山市惠农区黄河西岸惠农农场,止点在贺兰山东麓的扁沟山脚下,全长18716.7米,可见墙体约5846.7米,分土墙、石墙两类。沿线有敌台两座,一座为块石砌筑,一座为黄土夯筑而成。

(三)北长城

北长城又称边防北关门墙、大武口长城,由总制尚书王琼始筑于嘉靖九年(1530),西起平罗县高庄乡金星村(俗称边墙头子),止点在贺兰山枣儿沟临山墩。全长19223.7米,调查墙体12段,地表有痕迹者12128.7米,均属夯筑土墙。

(四)陶乐长堤

陶乐长堤是东长城顺黄河向北方的延伸,筑于嘉靖十五年(1536)。由于比河东墙低矮,犹如河堤,故称“长堤”。北起内蒙古巴音陶亥,过都思兔河进入宁夏境内,沿黄河东岸直抵横城大边。现在高仁镇以南尚有遗迹可寻,当地人称“陶乐长堤”。调查墙体5段,全长81123米,可见墙体约7886米,沿途分布敌台3座、烽火台10座。

(五)东长城

东长城东起于盐池县花马池镇,西止于兴庆区横城村北黄河岸边,在灵武市清水营迤东分为内、外两道,习惯上称为“头道边”与“二道边”。这是宁夏境内明长城墙体整体线路较长、保存较完整的部分。“二道边”即外长城,又称“河东墙”,俗称“河东横城大边”。成化十年(1474)修筑,自黄河嘴起至花马池止,长387里。“头道边”即内长城,因外观整齐高大、颇为壮观,又称“深沟高垒”。嘉靖十年(1531),兵部尚书王琼奏筑,自横城起至花马池止,长360里。经调查,墙体自盐池县花马池镇东郭庄村开始,到达横城村黄河岸边止。有墙体35段,全长91847米。长城墙体沿线有敌台376座、铺设15座、烽火台27座、“品”字窖1处。

(六)固原内边

固原内边又称“固原旧边”、“内墙”, 始筑于弘治十五年(1502),由总制尚书秦创修,“自饶阳堡起西至徐斌水三百余里,系固原地界,自徐斌水西至靖虏花儿岔至,长六百余里,亦各修筑,至于今二、八月各修理一次,屹然为关中重险”。嘉靖九年(1530),王琼对这道边墙再次重修完善。该道长城东端从盐池麻黄山乡松记水村杏树湾自然村东南陕甘宁三省交界处进入宁夏境内,向西依次穿越盐池县、环县、同心县、海原县,进入甘肃省靖远县境。经调查墙体总长112904米,其中夯筑土墙长23801米、山险墙长21253米、山险长67850米。

二、明长城构筑方式

宁夏境内现存明长城基本上是利用地形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不仅采用夯筑、堑险、垒砌等古长城传统构筑的基本方式,而且还采用苟拉壕、“品”字窖、深沟高垒等多种创新方式,形成了长城构筑方式的地域独特性。

古代长城最基本、最传统的构筑方式就是夯筑、堑险与垒砌,宁夏现存明长城也不例外。

夯筑就是作为长城主体的墙体以黄土为主要材料,采用夯筑方式构筑而成。由于明长城行经路线的地理位置不同,受具体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夯筑时就地取材,所使用的土质材料构成略有差异,有黄粘土、褐色土、黄沙土、黄土夹砂、黄土夹砾石、含砂黄土、含砂红土等。如北长城就属黄沙土夯筑,西长城的土墙为黄土夹杂沙粒、砾石夯筑。另外,夯筑方式也略有差异,西长城基础多为自然基础,大部分墙体采取分段版筑。从对墙体试掘的剖面分析,“头道边”有明显的叠压关系:首先夯筑基础部分,然后筑基础内侧的墙体,形成较坚固的统一基础;最后在台基之上起筑,直至墙顶为一整体。④这段长城构筑方式颇具独特性,在技术上采用了先筑墙基中心再筑两侧外层墙体的方法,夯筑层密而结实,并在墙体不断延长修筑的过程中,于版缝连接处挖有楔形槽,通过楔形槽夯筑将墙体坚实地连为一体。

堑险是历史上构筑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方式之一,现代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生首先把“堑”引申为修筑长城的一种方法,意即掘、铲削、堑削。⑤在构筑长城的防御体系中,“堑”的理解应该既是名词,即自然天险,又可使用为动词,即挖掘、铲削、堑削之意,也就是人造天险。宁夏现存明长城遗迹的构筑中采用堑山劈险的方法比较普遍,特点明显,从而形成了自然山险、人工堑险、掘开壕沟等多种堑险方式。

砌垒是修筑长城防御体系惯用的方式之一,一般在长城经行的山崖间、关隘、阙口处使用,大致可分包砌和垒砌两种类型。包砌是指在坡度较陡的山坡面直接用石块紧贴山体砌筑形成陡壁,在陡壁内侧与山体坡面的空隙填塞黄土及小石块,顶部形成平台。明长城在中宁县境内的贺兰山山间,就使用这种方式。垒砌是指用石块垒成的墙体,这种方式在宁夏境内的明长城遗迹中使用较普遍。旧北长城的扁沟山脚下至扁沟半山坡陡崖处,属垒砌石墙段。这段石砌墙,因地震造成墙身上下错位达1米左右。

除了传统的构筑方式之外,宁夏境内的明长城还采用了适宜本区域的独特构筑方式。

(一)挑挖壕堑

位于长城主墙体外侧的壕沟,一般意义上理解是修筑长城时就地取材而成,而实际上也是长城防御体系的一道堑险,既便利了长城修建时用材,又增强了长城的防御功能,在阻挡进犯者攻破长城防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后期修筑的长城,尤其是明代特别重视其外侧壕沟的挑挖,从而形成了防御的一道人工堑险。固原内边今同心县境内从响石沟到下马关城的墙体外侧壕沟,宽、深均达数十米,甚为峻阔。嘉靖九年(1530),“尚书王琼令镇守都督刘文领军八千,于下马房东乡石沟,挑挖壕堑三十里五分,深、阔各二丈五尺”。⑥北长城以遮平虏城者,“由沙湖西至贺兰山之枣儿沟,凡三十五里,皆内筑墙,高厚各二丈,外浚堑,深广各一丈五尺”。“头道边”墙基外侧挖深0.5~1米的浅沟,宽约4米,浅沟以外4~7米远处有深2~3米、宽10~21米的防护壕堑。

(二)苟拉壕

苟拉壕是连接沟与沟之间的人工壕将深沟堑险拉结为一体,属于人工堑险。这是宁夏境内明长城遗迹中存在的比较独特的修筑方式,仅使用于明代固原内边的修筑中。固原内边位于今盐池县境内的杏树湾山险墙与李家畔山险墙之间,系在山梁上人工挖掘沟壕联通两侧自然沟壕,口宽底窄呈壕沟状,沟壁呈斜坡状,沟底较为平坦,横剖面口宽底小呈倒梯形。口宽20米、深10米,底宽3.5~8米,当地人称“苟拉壕”或“沟拉壕”。 还有一段在宁夏境内或两省交界处,大体沿东西向省界墩墩梁、小掌子梁北麓西北行,西端止于甜水堡东北侧石截子沟,长近万米,在山梁北侧临近山顶的山坡上依地势人工单侧铲削山体,形成斜坡状生土崖面以及人工台地,截面呈“L”形,底部平台宽5~15米,内侧铲削崖壁高3~10米,台地外侧有堆土形成的地坎。有些地段挑挖呈壕沟状,外侧多为陡坡,内侧山顶或地势开阔处多设烽燧。

(三)深沟高垒

明嘉靖十年(1531),总制尚书王琼放弃了成化十年(1474)修筑的河东墙,重新筑边,即现存的“头道边”,习惯上称之为“深沟高垒”,遂成为这段长城修筑的基本方式。“深沟”指使沟更深,就是把长城墙体外侧的壕沟挑挖得更深;“高垒”指使墙体垒得更高,就是把长城主墙体垒筑加高。嘉靖九年(1530),王琼总制三边军务,在“花马池(今盐池县城)城北六十步”,修筑了袤长54里的沟垒。在关门上还建有关楼,写着“深沟高垒”、“朔方天堑”、“北门锁朔”与“防胡大堑” 等字。嘉靖十年(1531)春三月继续修建,至秋九月完工,历时半年,修筑了“堑深广皆二丈,堤垒高一丈,广三丈”的一道防御工程。嘉靖十六年(1537),在兴武营附近又由总制尚书刘天和“沿边内外挑壕堑各一道,袤长五十三里二分,深一丈五尺,阔一丈八尺”。 现保存较完整,具体从盐池县花马池镇到达横城村黄河岸边,长360里。

(四)“品”字形窖

明长城外侧的“品”字形坑,是长城防御中一道人工堑险,因其排列错位成“品”字形而得名。这种构筑方式仅存于宁夏明长城防御体系的修筑中,即在地势比较开阔平坦、便于敌骑驰骋的地段挖出1米见方的深坑,一般较隐蔽,主要用来防止或延缓进犯者的骑兵顺利通过,俗称绊马坑。在实地调查中,于灵武市临河镇横山村长城外侧以西1300米处发现了大量排列规整有序的“品”字形坑。这些“品”字形绊马坑距长城边墙约50米,均随长城并行。“品”字形坑南北共有三排,其前排和后排相互对直,中间一排与前后排相互错位后便形成“品”字形。经过遗迹暴露较为清晰的地段开10×10米探方发掘清理得知,在10×10米的探方内共有长方形坑14个,第一排有5个长方形坑,第二排(中间的一排)有4个,第三排有5个。这些长方形坑大小基本一致,坑壁较直,坑(南北)长1.2~1.3米、(东西)宽0.9米、深1.2米。坑与坑的东西间距一般为0.9~1米,南北间距为1.3米。

[注释]

①《明史•兵三》

②③宁夏文物局、宁夏测绘局:《宁夏明长城资源调查工作报告》,2009年。

④⑦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盐池县博物馆:《宁夏盐池县古长城调查与试掘》,《考古与文物》,2000年第3期;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鄂托克前期文化局、灵武市文物管理所:《宁夏灵武古长城调查与试掘》,《考古与文物》,2006年第2期。

又临黄河岸范文第3篇

主持人恰如其分的语言技巧,对整台晚会能起到承上启下、锦上添花的作用。常用的方法主要有:

设计一段精彩的开场白。开场白是一台晚会的“脸面”。一段好的开场白无疑会先声夺人,使观众耳目一新,为之一振,观赏情趣陡增,从而收到未曾开戏先有情的艺术效果。开场的方式可以不拘一格:直抒胸臆。如,一个部队慰问地方的文艺晚会的主持人开场白:“尊敬的东营市领导、亲爱的各界朋友们:晚上好!军民鱼水情意浓,黄河岸边喜相逢。我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带着部队首长的殷切嘱托,带着全体官兵的衷心祝福,向东营人民学习来了……”开门见山几句话,说明了来意,道出了心声,表达了情感,一下子拉近了双方之间的距离,体现了鱼水情深般的军民关系。高度概括。开场白无须长篇大论,面面俱到。在一次部分三军官兵联欢晚会上,有这样一段开场白:“带着南国海疆官兵真诚的渴望,带着黄河两岸官兵热切的期盼,带着塞外大漠官兵殷切的呼唤;为了一个多年的梦想,为了一个绿色的希望;从大地,从天空,从海洋,从将军的摇篮里,我们走到一起来了。今天我们要用自己的歌,来歌唱这一难忘的时刻……”寥寥数语,高度凝炼,抒发了来自不同战斗岗位的三军指战员的真情实感,内涵十分丰富。回顾追溯。“当一曲曲难以忘怀的旋律在耳畔响起,昔日那一幕幕壮丽的画卷映入眼帘;从嘉兴南湖的红色航船到八一南昌的辟地开天;从井冈山上的星星之火到雪山草地的深沉呼唤;从游击战争的艰难困苦到八年抗战的不熄烈焰;从战略决战的波澜壮阔到开国大典的独立宣言……”这是纪念胜利歌咏晚会的开场白,运用排比的手法回顾人民军队诞生、成长、发展、壮大的历史,具有教育启迪意义。串联好每一个具体的节目。如果把节目比作是一粒粒散落的珍珠,主持人的串联便是贯穿珍珠的一根红线。恰如其分的串联,能使节目锦上添花。串联的方式多种多样,有时可用概括式。比如,某单位文艺晚会上有个《初为排长》的相声,串联词是这样概括的:“人之初,离不开良好环境的熏陶;兵之初,离不开正确教育的引导;排长之初,应如何迈好第一步呢?请听……”这段剥笋式层层递进的串联词,使观众未欣赏节目之前,先领会了其概要和主题。有时也可以用启发式。比如,小品《羊毛出在猪身上》的串联词是这样说的:“一个要买书,一个要买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究竟是先买猪还是先买书呢?还是请观众自己来评判吧!”短短几句,道出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一起抓的深刻含义。有时候还可以用设问式。比如,“观众朋友,您见过万里长城吗?下面的一曲《长城长》,将把您的思绪带回历史的遐想中。”这种设问的方式,常常给老节目赋予了一种新鲜感。有时不妨采用借代式。“干我们这一行的,常年奔波在外,很容易得胃病,得了胃病不要紧,怕就怕遇到那些草菅人命的庸医。您瞧,他来了——”这段串联词,就是借用了大家十分熟悉的电视广告词,把《庸医》这个小品引发出来的。有时候,主持人的客串不是在节目之前,而是等节目演完之后,再不失时机地插上一段话。比如:“一曲《战士第二故乡》终了,不仅使我们想起了大海、小岛,更使我们感受到了海防战士的胸怀像大海一样宽广。”这种情况可谓之照应式。

讲究一个完美的结束语。成功的结束语,或是在火爆动情中将晚会推上;或是营造出一种余音绕梁的艺术氛围,给观众以回味无穷的心理感受。一是以继往开来的方式结束。比如:“昨天,我们到黄河口来,看到的是经济建设的春潮澎湃;今天,我们到黄河口来,看到的是日新月异的腾飞世界;明天,我们还会到黄河口来,期待着石油新城更美的风采……”这当中既包含了对共建单位以往取得成就的赞美称颂,又寄托着对美好明天的良好祝愿,这样的结尾,怎能不使人心潮起伏,豪情倍增?!二是在深情赞美的气氛中结束。如:“有位著名的作家这样说过:在所有的称呼中,有两个最闪光、最动听的称呼——一个是母亲,一个是教师。我们的老师就是这样以敬业奉献为荣,以教书育人为本,笑迎冬寒夏暑,喜育春华秋实。他们培养的学生,有的当上了工程师,有的成为了科学家,有的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而他们自己仍然是一名默默无闻的普通教师。他们一根教鞭,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耕耘,执着从教几十年痴情不改,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这一神圣使命,无愧于这一伟大闪光而动听的美名——”这段串联词从人们最为崇尚的教师的职业特点讲起,字里行间,充溢着赞美颂扬,每每听到这样的语句,一种对人民教师的敬仰之情会油然而生。三是以希冀憧憬的方式结束。如:“催征的战鼓已经响起,眼前是一片崭新的天地;时代在召唤,未来在昭示;面对挑战,跨越世纪;时不我待,只争朝夕;让我们投身建功立业的大舞台,让壮丽的凯歌奏响在鲁豫大地!”这样的结尾,似催征,如号角,很能鼓舞士气,激发力量,使每一位出征者如鼓满风的帆等待起航,从而使晚会在中落下帷幕。

注意不失时机地拾遗补缺。有了现成的开场白、结束语和每一个节目的串联词,并不等于万事俱备,届时照本宣科就行了。作为节目主持人,一个很重要的基本功就是对于演出中的纰漏,能够及时给予弥补,确保晚会顺利进行。某团在官兵同乐文艺晚会上,有个爱兵知兵的节目,要求上台的连队干部当场说出指定的本连战士的简历。结果有个指导员把战士的出生月份多说了一个月,引起哄堂大笑。这时,主持人灵机一动,当众圆场道:“大家不要误会,刚才这位指导员说的是阳历,幻灯上显示的是阴历,其实都是一回事。”这样一来,不但给这位指导员解了围,还让观众领略了主持人的机智灵敏,晚会反而显得更活跃了。初登舞台的演员,由于临场经验不足,很容易因怯场而出现“卡壳”,有时是“千呼万唤终不出”,急得直抓耳挠腮。遇到这样的情况,主持人不妨接过话茬:“刚才这位同志实在是太激动了,下面让他放松一下,我们猜个谜语。”演员从这热情鼓励的话语中,得到了理解,恢复了平静,说不定就能“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主持人除了熟记事先拟好的台词外,还应事先准备一些诸如谜语、笑话、对联、智力游戏等小点缀。一旦场上出现演员失误或音响、灯光等出问题,便能临急不慌,有条不紊地搞一些小穿插。这样,既保证了节目自始至终不断线,又活跃了晚会的气氛,增强了晚会的魅力。

又临黄河岸范文第4篇

统治者的生命线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北征,疏通由今苏州经无锡至常州北入长江到扬州的“古故水道”,并开凿邗沟,沟通扬州至来口(淮安)。秦、汉、魏、晋和南北朝继续施工延伸河道。公元587年,隋为讨伐陈,开山阳渎,从今淮安到扬州,不再绕道射阳湖。公元605年,隋炀帝下令开通济渠(洛阳到江苏清江,即淮阴,约1000公里长),循汴水(原淮河支流)入淮,又名汴渠,足漕运干道。公元608年开永济渠(从洛阳经山东临清至河北涿郡,长约1000公里),引黄河支流沁水入今卫河至天津,继溯永定河,通今北京。公元610年继开江南运河,由今镇江引江水经无锡、苏州、嘉兴至杭州,通钱塘江,长约400公里。至此,建成以洛阳为中心,由永济渠、通济渠、山阳渎和江南运河连接而成,南通杭州,北通北京,全长2700余公里的大运河。

运河成为统治者的一条生命线,为维护相互交叉的江河与运河组成的水网体系,提高运河的质量,防止运河的溃散,费时费力甚巨。由于在战略上的高度重视,得益于持续的经营维修,运河促进了沿线商业城镇的发展,运河沿线大部分地区成为人口稠密,农业经济和工商业活跃发达的地区,大运河历史上也是最繁忙的文化交流路线,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历史上秦、隋、元的三次大统一都把建设大运河作为优先规划和实施的大事,历朝历代都把维护运河通航作为朝中要务,究其原因,是在于大运河被看做是中国封建时代保证帝国大统江山的生命线。有了大运河的南北通航,就有了商路、邮路、文化、艺术等的交往,所以大运河可以称得上为中国文化的交融之路和统一之路。

中国水利见证线

元明清时期的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山东恰在运河中段,从元朝至元十九年(1282年)始凿,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于此凿通济州河和会通河,与3年后凿通的通惠河(北京至通州)相连接,标志着京杭运河的全线贯通。明、清两代,继续对运河航道进行调整和治理,修建了南阳新河和中运河。至民国期间,运河沿线留下了历代修建的众多充满智慧和辛劳的卓绝的水利工程。

在京杭大运河的开凿过程中,最艰难的是克服大运河全线的制高点――济宁境内号称“水脊”的南旺。为穿越“水脊”,人们立堰建闸,“以六闸撙节水势,启闭通放舟楫”。为解决黄河决淤和水源不足,人们采取了“避黄保运”和增设“水柜”等多种措施,保证了水道的畅通。为克服水源不足,先后引“四水”济运,其中建戴村坝而引汶水济运河和南旺水利枢纽工程尤为世人称颂,其主要作用是调节水源,使汶河之水“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为运河全线科技含量最高的工程项目,可以与都江堰水利工程相媲美。

中华文化融合的漕运线

漕运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它不仅是整个国家实施南粮北运,解决封建王朝官民的粮食供给和国家存储的重要措施,也是封建国家巩固政权,维护统治的需要。元、明、清三代连续推行大运河漕运制度前后六百余年,带来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南北物资大交流,也推动了文化的交流,民俗、饮食、工艺、文学艺术都得到了充分的交流和发展。

位于京杭大运河与淮河交会处的淮安曾是南船北马,九省通衢之地,是水陆交通枢纽,在清代成为集漕、河、盐、榷为一体的运河中心城市。其保存的漕运总署和府衙旧址是长期运河治理和漕运管理的最高机构。

山东济宁在元代就设置漕舟三千多艘,漕军运夫共14000多人,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漕运至北京的粮食达560万石以上。明天顺以后定船万一千七百七十,军官十二万人,每船运米五百石,山东运河每年通过量约在8000艘次以上。济宁因有水脊之故,闸口众多,南北船只必须在此落帆等候,有的货船就地转销各地,因而成为最繁忙的河港和北方货物的集散中心。

明代从运河沿线征收的钞关税,一度竞占全国税收的90%,全国钞关,七个设于运河沿岸:崇文门(北京)、河西务(清代移至天津)、临清、淮安、扬州、浒墅(苏州城北)、北新(杭州)。

除了经济的发展外,官方漕运和运河上的商业运输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晋商和徽商作为明、清两代运河上最主要的商帮团体,沿线各城镇密集的山陕会馆和徽宁会馆等即是证明,商业的往来还往往导致移民的发生,改变一个地方生活习俗,济宁即是一例,作为孔孟之乡,明清两代民风不仅不质朴持重,而且形成了“先小人、后君子”的商业风俗,以至清乾隆《济宁直隶州志》称“风俗犹江河也,趋日下矣”。主要原因是济宁市杂荆吴客,“有数以万计的安徽、江苏、浙江、湖北商人、手工业者在此定居经商生产。”这反映到城市的建设上就是竹竿巷的产生、江南风格的宅第园林大量涌现,济宁成为运河上的一座重要园林城市,明清时期城内大大小小的园林有30多处。而济宁至今闻名的“玉堂酱园”就是当年姑苏商人戴某所创办。除济宁外,其他南北文化交流的例子很多,如天后宫妈祖信仰在运河沿线的传播;金龙四大王信仰兴起于江南(图5),兴盛于江北运河两岸,而后又复传播于江南即是与运河密切相关的宗教文化传播的例证。

中国东部最重要的城镇窟集线

长江和运河是清明时期东西,南北两大通道。由于历代厉行海禁,河港城市获得了拓展的机遇,沿江、河特别是一些交汇点逐步形成工商都会――淮(安)、扬(州)、苏(州)、杭(州)。后期凿通的山东段运河沿线的临清、济宁、聊城、德州等也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中心,在这些城市中“四方豪商大贾、鳞集麇至”,“侨户寄居不下十数万人”。可见在当时城市人丁兴旺,人口流动的频繁。大运河沿线古镇的发展也十分踊跃,如江苏段曾因获得八宝而使唐朝皇帝改元的宝应安宜镇,承载千年邮传历史的高邮镇,扼守长江咽喉的瓜洲和码头镇、板闸镇、河下镇等。聊城的张秋古镇,也一度与临清媲美,并称

“临张”,与“苏、杭”齐名,号称“南有苏杭,北有临张”。山东段几乎每五十里就有一座非常繁华的城镇,如一河分两城的夏镇、街市逶迤的谷亭镇、长桥卧波的鲁桥镇、漕河水脊的南旺镇、渡口锁钥的靳口镇,而自袁口至靳口更有百里五镇之说。而江南运河两岸的城镇更是繁华异常,平均约三十里即有一座,如从苏州至嘉兴的约八十里水路,即有吴江(松陵镇)、平望、盛泽(早期为王江泾)三座重要的市镇。

从调查的京杭大运河沿线来看,只有约9处是普通村落,平均不到20公里即有一处商业城市或城镇,是中国历史上最密集的一条城镇带。

中外文化脉络线

大运河作为重要的交通航线,从一开始就是一条著名的旅游线。这样一条纵贯中国南北的旅游线,不仅有文人墨客的华丽篇章,商人买卖盈利的经营打算,更有各种宗教信徒拯救众生的虔诚和传播文化的宏伟愿望,当然更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还有皇帝对盛世志得意满和对漕运的始终关注。因此,普哈丁、马可波罗、利马窦等均先后造访大运河,鉴真和尚七次东渡由此起步,乾隆六下江南多经此条线路。

这样不仅名人履迹留下了传世篇章,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瓜洲),“两堤花柳全依水”(扬州),“百年堤柳日葱葱”(南旺),“河畔帆椿碧树齐”(汶上);而且形成了众多知名的运河古迹,洪泽湖的高堰烟柳,高邮的甓社珠光,微山湖的南阳水村,仲浅遗古、浒墅关的“昌阁风桅”、清江浦的“袁浦留帆”等均为运河上的重要景观,促进了中国传统公共园林艺术的南北交流和发展,更有高寺、寒山寺、惠济祠、太白楼、鳌头矶等等运河岸边的重要名胜,是运河上的重要公共交流空间。因运河而流传的文学作品,戏曲音乐,民间艺术更是不一而足。

现代社会建设的血脉线

大运河依然存在并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尤其在江浙段、山东南段,装载粮食、煤炭以及黄沙、水泥、石子等笨重散杂件的船队浩浩荡荡。一个船队十几艘装载上万吨货物,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缓解陆路运输的交通压力。大运河江苏段依然是运输的大动脉,如苏州、扬州运河水上运输量占整个城市运输总量的50%,在安徽宿迁大运河每年运载一亿吨货物。

又临黄河岸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科学;古诗词;光学原理;参照系原理;物候原理;生态原理

任何一门学科都不能脱离其他学科而独立存在,学科与学科之间总是有各种联系。自然与人文之间也必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初中科学是一门自然学科,在初中科学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科学史,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认知过程。本文的选题着眼学科之间的联系,从小范围的角度去研究学科中的某一方面的知识。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叶永烈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席话:“中国是诗的国度。多少年来,多少诗人各领数百年,写下多少长诗短句。然而,人们习惯地只从文学的角度审诗、选诗、注诗、评诗,其实,许多诗词中包含科学原理。我们不妨换个角度,用科学的眼光来审诗、选诗、注诗、评诗。”因此,我开始留意起古诗以及古诗中的相关科学知识。我发现,自然科学领域光学原理、参照系原理以及物候原理等都能在古诗词中找到影子。

一、“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诗词中描述的是光学和分子运动原理

光是地球生命能量的来源之一,是人类生活的依据。约在公元前400多年(先秦时代),中国的《墨经》中记录了世界上最早的光学知识。由于是对客观事物的描摹,因而许多作品中生动地再现和应用了光学知识原理。后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本词从色彩角度形象地为人们描绘出了江南春景的迷人之处,这“江花红胜火”“江水绿如蓝”绝非诗人的夸张遐想之作,而是有着科学依据的事实写照。清晨大气层中的雾气较重,其中波长较长的红光衍射能力最强,故穿过雾区进入人眼的成分相对其他色光要多得多,因此在早晨看到的太阳是红彤彤的。当旭日冉冉升起,它发出的霞光照在江面上,将江水浪花映照得“红胜火”。而在可见光中,人对绿光的视觉最为敏感,绿光给人以清新明快之感。当“春风又绿江南岸”时,两岸青山披绿,空中蓝天白云,它们倒映在风平浪静的水里,自然是绿更浓,天更蓝。

再看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这首诗中也是蕴涵着光学知识的。“残阳铺水中”是由于光的反射、镜面成像而形成的。由于红光的波长较长,容易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使晚霞呈红色,故有“半江红”的美景。“露似珍珠”说明露珠呈球形且晶莹透亮,那是因为光发生了全反射的缘故。“月似弓”则是太阳光沿直线传播被地球遮挡而形成的月相。

除此之外,储光羲的“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涉及了光的折射、视深问题,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包含了光的直线传播、影子的形成等知识,而孟浩然的“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不仅记录了“虹”这一自然现象,还揭示了产生“虹”的两个条件:光和小水珠。这样的例子在古诗中还可以找到一些,看来真是“光”照万代。

二、“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诗词中的参照系原理

身处在地球上的我们,无时无刻都随着地球的自转处于运动状态之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是相对于固定的某一参照物而言。所谓参照物,是为了确定物体的位置和描述物体的运动而被选作参考的物体或物体系。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系的位置在变化,则表明物体相对于该参照系在运动;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系的位置不变,则表明物体相对于该参照系是静止的。

我国古代敦煌古曲中有这样一首诗: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在这首诗中,诗人对山的运动状态的描述并不一致,是诗人写错了吗?非也。由于运动的相对性,在研究物体运动时,我们有选择参照物的必要性,而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就不同。山动,是以行驶的船为参照物,那远处的景物即向后退去了,船中之人就有了“看山恰似走来迎”的感觉。“山不动”则是改以河岸为参照物了。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这诗讲的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春天,诗人乘船出游,小船畅游于“花红榆绿”的美景当中,诗人仰卧船头中,心情该是何等闲适和惬意。看着天上白云悠悠静而不动,诗人心中不由生出疑问:不知道这云是不是同“我”一起东去了呢?通过诗人陈与义的“云”“我”思辨,我们可以去认识一些身边的物理道理。“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这一句诗,诗人用了两个动词“飞”和“风”描写了静态的“花”和“榆堤”,从而衬托出船速之快。就当“花”和“榆堤”似飞如风一般地掠过,诗人却写下“卧看满天云不动”的诗句。同是船上观景,为什么看两岸花木是一种感受,看天上白云又是另一番感受呢?这是因为诗人是以自己为参考系。船(或车)上的人看远处的青山时常有“看山恰似走来迎”的感觉,是因为选择自己为参考系,就有了远处景物跟着人向前行的感觉了;天上的云、月离人太远,人移动时,云、月在人眼里的视角变化很小,所以可以忽略,而周围的景物在人的眼里的视角变化却很大,这样人就有周围物体向后移动,而云、月相对于人是静止的感觉。这时人再参照周围景物,明白自己是在运动的,所以就有了云、月随人动的感觉了。

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诗词中的物候原理

人生活在大自然中,感受四时交替,感受万物变化,习以为常。然而,如果能够认真观察和思考,就能够发现周围事物变化的规律,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我国向来以农立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积累了许多物候知识以指导自己的农事活动。简单地说,物候就是植物的萌发、开花、结果、凋谢和某些动物的迁徙、冬眠等活动,反映了气候和节令的变化。从这个角度讲,我国古诗歌中包容着极其丰富的物候知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唐代大诗人白居

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写的是诗人在山外春已归去的时节,在山中却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色。这种自然界的强烈反差,道出了山地气候与平原气候的差异,形象地反映了气温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递减的特点。通常海拔高度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庐山大林寺海拔高度在1100~1200米间,它比山下气温要低6~7℃左右,因此桃花开放的时间要落后“人间”20~30天,所以山上的物候比山下的物候推迟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

古诗中还有许多类似佳句。例如,《采草药》中“岭北乔木望秋先衰,岭南小草临东不凋”描述秦岭南北的气候差异。秦岭东西横贯在中国的中部,就像一道巨大的挡风墙。秋冬季节弱冷势气流很难越过秦岭影响秦岭以南地区,所以南方一年一绿的小草临近冬天还不凋萎。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同样描述的是秦岭的气候分界的作用。春季弱暖气流也很难越过秦岭影响秦岭以北的玉门关。

四、“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诗词中的生态原理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包括大气、水、土壤、生物和各种矿物资源等,这些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实际上是彼此流通的一个循环过程。诗人们在欣赏自然美景时,除了为世人留下诸多脍炙人口的佳词妙句外,更向世人揭示了朴质的科学原理。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五言古诗的前四句,指出了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岁岁循环不已的生物生命周期特点;第二是这循环是随气候而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诗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更是将生态平衡中的物质循环理论形象地表现出来了。落花和落叶一样,是大自然物质再循环的必需品。当落花落入土壤中,即被分解,养分被植物重新作用,落花层还能蓄养水分,为种子提供发芽和幼苗的生长温床。如果没有它们,就不会有美丽的花朵和蘑菇。原来,死亡和新生、丑陋和美丽之间,竟有如此奇妙的联系,大自然的确有化腐朽为神奇的伟力。白居易《鸟》中“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告诉我们如果人为或自然因素的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被破坏。我们应树立生态伦理,爱护野生动物,保护生态平衡。

大千世界,山山水水到处充满着诗情画意,也都有着科学灵气,弥漫着科学文化。正如朱熹所说“一草一木,皆涵至理”。文人们在用感性的笔触记录下眼中山水风雨的同时,也向世人传递着一种理性的光芒,正如英国物理学家弗里曼・古森所说:“诗歌不仅仅是智力上的娱乐品,自古以来,诗歌一直是人们从自己不能言喻的内心深处吸取某种智慧的最好力量。”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适时引入诗词佳句,充分挖掘学生头脑中的诗歌资源,将文学知识和科学知识相互渗透,不仅能使学生欣赏更多的优美诗句,同时也让学生巩固了更多的物理知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正可谓是“艺理交错意趣生,读诗辩理知识明”。在卷帙浩繁的古诗词中,本文所摘录的只不过是沧海一粟,先哲圣贤们前瞻性的思维,不经意的记录,诗意的栖居在丛墨卷香里,等待我们去发现、去探究、去审视、去敬仰。

参考文献:

1.刘诗枫.例谈诗词中的物理知识.科学课:7~9年级,2005(04).

2.《清澈的理性》选编组编.清澈的理性――科学人文读本.上海教育出版社.

相关期刊更多

国际石油经济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国际石油经济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