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职业学习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角色转换;职业规划;职业定位;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F2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4-0096-03
合理的职业规划,有助于大学生人生理想的实现。大学生职业规划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所学专业及社会需求,对个人的职业生涯目标进行开发、实施及反馈调整的过程。我们在职业发展理论、职业咨询学习理论及社会认知理论的基础上,对从学校到工作角色转换过程中影响中国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一、角色转换相关理论发展
1.职业发展理论的观点。马克・L.塞维凯斯从职业发展理论的角度提出一个模型,即在从学校到工作(STW)角色转换过程中定位、教授、训练和预演,职业定位注重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教授注重培养学生在职业计划和职业探索上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会职业选择和职业调整的能力;训练是帮助学生明确雇主对员工的社会期望,以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角色预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工作适应性。
2.职业咨询学习理论的观点。约翰・D.克鲁姆博尔兹和罗杰・L.沃兴顿从学习理论的角度认为学习对培养学生在STW角色转换中需要的就业技能、工作习惯、信念、兴趣和价值观是重要的。根据职业咨询学习理论(LTCC),个人和环境相互作用来追求自己的目标和需求,包括基因天赋、环境条件、学习经历和学习结果在内的不同因素相互作用,这些因素都会由于学习经历而发生改变,从而为每个人孕育了一条特殊的职业道路。
3.社会认知理论的观点。罗伯特・兰特、盖尔・海凯特、史帝文・布朗等人从社会认知职业理论(SCCT)的角度提出人们的职业选择受自我效能、期望结果、目标以及性别、民族、社会支持等环境变量的影响。自我效能是对自己执行工作时的能力的信心,自我效能信念主要来自于知识经验、性别、民族、健康状况等;期望结果关心的是行为努力的结果;自我效能和期望结果对学生职业兴趣的培养及职业选择是很重要的。综上所述,在职业发展理论、职业咨询学习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对在STW角色转换过程中的大学生职业规划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问卷调查。
二、大学生职业规划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问卷由12道题目组成,内容涵盖了职业愿望、职业规划、个性测试等方面,职业愿望主要用于了解大学生的求职意向及择业心态,职业规划主要用于了解大学生对于职业规划的整体认识,个性测试主要用于了解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性格气质。问卷发放的范围包括安徽医科大学、安徽中澳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广州大学、重庆工商大学在校1~4级的文、理、工、医等学科专业的大学生,本次调查共发放了500份调查问卷,回收486份,有效问卷480份,问卷有效率96%。
根据问卷调查统计,对大学生职业规划影响最大的个人因素依次是能力占30.7%、信心占17.2%、兴趣占14.8%、学历占14.4%、性格气质占14.1%、健康占8.8%;对大学生择业影响最大的社会因素依次是就业形势占29.5%、经济收入占25.2%、价值观信念占17.8%、职业声望与地位占17.5%、科技经济发展占10%;从家庭情况来看,影响个人未来职业选择的主要因素依次是父母期望占29.2%、家庭经济情况占27.3%、亲人劝告占15.9%、家庭阻力占14.2%、其他长辈支持占13.4%。通过问卷分析,我们发现有21.3%的大学生对职业规划从未考虑或等到毕业时再说,说明大学生对职业规划的重要性还没有足够的认识;调查中还发现有41%的大学生没有将学习计划与职业目标有效联系起来,这也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的重要原因。
三、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影响因素
根据职业发展理论、职业咨询学习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的观点以及职业生涯问卷调查,中国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主要受个人条件、家庭、社会及学校等因素影响,而且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下所做出的职业选择也是有差异的。分析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影响因素,有助于实现个性与职业的匹配,有助于帮助他们在迅速变化的环境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职业期望与目标。
(一)自身因素
1.知识能力。职业学习理论提出学习对培养学生在STW角色转换中所需要的就业技能、工作习惯、信念、兴趣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社会认知理论认为知识经验是提高自我效能的主要效能来源。问卷分析显示在大学生职业规划影响因素中,30.7%的学生选择能力,14.4%的学生选择学历。个人的知识能力水平越高,未来选择职业的机会就越多,知识水平与学历往往是成正比的,而经验与工作年限有关,工作时间越长经验越丰富、工作技能越娴熟,大学生在STW角色转换中能把知识成功的转化为工作技能会有助于个人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一种职业往往需要多种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运用,这就要求大学生在进行职业规划时必须充分评估自己的知识、能力的优势与劣势所在。
2.性格气质。性格有内向与外向之分,气质有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之分。问卷分析表明14.1%的学生选择性格气质对大学生职业规划有影响。按照霍兰德的人格与职业匹配理论,人的性格气质与职业匹配类型有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传统型。人格类型理论表明不同类型的人格需要不同的职业环境,个人的性格气质与职业环境之间相互匹配,是职业满意度和职业稳定的基础。因此,每位大学生在校期间需要进行自我人格测试,以充分了解自身的优点与不足,通过积极参与学校的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矫正自己的个性缺陷,不断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帮助大学生在STW角色转换中寻找到与自己人格相匹配的职业。
3.职业兴趣。问卷调查发现14.8%的学生选择兴趣对大学生职业规划有影响。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如果他对某种工作产生兴趣,会在工作中表现出高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按照一般社会认知理论的观点,“人们不会选择去生产线上或到煤矿上之类的地方去做工,因为他们被迫在这样的工作中把兴趣消耗怠尽。”可见,兴趣对于克服工作学习中的困难具有重要作用。职业兴趣的培养应该从小时候开始,在欧美国家小学生通过参加职业日活动、中学生通过参加兼职活动,来培养他们早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兴趣,学校的职业辅导老师根据其表现进行有效引导,达到以兴趣定职业的目的。中国大学生在STW角色转换过程中,根据自己的职业计划进行早期的职业探索,需要考虑自己的职业兴趣,将职业兴趣与职业计划及目标联系起来,会有助于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不过,有时人们也会把自己的职业兴趣牺牲给像高薪、工作安全等外在因素,这样他们就不得不去从事令他们毫不感兴趣的职业。
4.健康状况。社会认知理论认为,自我效能信念的效能信息来源除了性别、民族、遗传、知识经验外,还受到个人健康状况的影响。由于个人性别不同、民族不同,体质体能也就不同。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工作节奏也在加快、工作生活压力逐渐加大,这些变化对现代年轻人的身体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尤其是近几年,过劳死现象以及工作过程中产生的抑郁、焦虑、失眠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年轻人的健康,影响了个人的职业发展。因此,大学生应加强锻炼,合理膳食,努力提高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5.职业理想。职业发展理论在教授中提到职业计划与探索,职业学习理论讨论了职业计划问题,社会认知理论通过目标设定技能帮助学生制定具体可行的阶段性目标以提高其执行力,可见,个人选择什么职业,以及为什么选择某种职业,通常与其职业理想有关。职业理想是人们对未来从事何种职业的意识和计划,它建立在知识、能力和兴趣的基础上,为学生选择并准备从事某种职业提供了动力与方向。问卷调查显示,25.5%的学生从中学开始产生职业理想,38.2%的学生到了大学阶段开始明确职业理想,21.3%的学生至今没有明确的职业蓝图,准备等到毕业时再说,从小学时有了职业意识的占15%。个人早期的职业意识可能很小的时候就产生了,随着学习经历和社会实践的积累,学生的职业意识逐渐清晰化,成为明确的理想,学校应通过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辅导教育帮助学生把职业理想具体化,也就是将职业理想固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职业目标,为了职业目标的实现,我们需要帮助学生订立学习计划。
(二)学校因素
职业学习理论论述了学习经历对个人职业生涯的必要作用,问卷调查也发现32%的大学生认为专业特色最重要,其次是就业指导,占19.4%,还有19.1%的学生认为学校声誉对其职业规划具有重要影响,此外,职业生涯课程辅导占14%、教师影响占15.5%。在中国,学生是否具有大学的学习经历,对其未来的职业生涯的确起到了指示器作用,而且大学开设的专业教育是否符合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未来的择业要求与职业规划。现在很多高校开始重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辅导课程,因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与未来的职业计划、职业探索、职业选择、职业调整以及进入职场后的组织融合、职位表现、同事关系、工作习惯与态度等密切相关。但目前中国高校的职业辅导师资力量还比较薄弱,职业辅导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问,要求职业辅导老师具有相当高的专业能力、技术水平与实践经验。据统计,美国1999年就有16万名职业规划师,而中国取得职业指导师资格的仅有1万人,因此,加快职业规划指导师的培养迫在眉睫。
(三)社会因素
1.就业形势。在职业规划问卷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对就业形势关注度最高,占29.5%。据统计,中国大学毕业生2009年已超过600万,2010年将超过700万,目前累计未就业大学生约100万,学生就业压力丝毫未减,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大学文凭作为一种社会筛选符号本该使人才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但是如果文凭的发放超过了社会吸纳水平,就会造成文凭贬值,甚至出现教育过度性失业,在目前中国大学生就业已出现困难的情况下,很多学生仍然“随行入市”,参加人才招聘会不足准备,漫无目的,全靠运气,结果处处碰壁,信心受挫,可见,不打无把握之仗,做好职业规划在学生的STW角色转换过程中十分重要。当然,争取社会支持,尽可能减少职业选择中的障碍,会有助于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顺利实施。
2.经济收入。社会认知理论认为在职业兴趣与目标之间建立联系十分必要,但是他们也承认有时人们也会把职业兴趣牺牲给像高薪、工作安全性等外在因素。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约25.2%的大学生将经济收入作为影响其职业选择的第二大社会因素。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对于高能耗、高污染的夕阳产业来说,面临着生产成本与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一般不愿进入这些经济收入不高的行业发展;而生产环保、节能产品的朝阳产业,高科技企业、金融机构及垄断性行业相对来说经济收入较高,是大学生择业的首选目标。因此,大学生在职业探索与选择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究竟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职业,还是选择经济收入较高但自己并不感兴趣的职位。从地域分布看,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较中西部地区来说,经济更发达,企业密集度更高,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在职业定位与选择过程中出现“孔雀东南飞”,纷纷追求大城市、大企业、大单位的重要原因。
3.职业声望。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发现,17.5%的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与规划中会考虑到职业的声望与社会地位,职业声望是指人们对各种职业所做的主观评价。在中国传统社会,职业按照“士、农、工、商”排列,官员文人社会地位最高,商人社会地位最低。但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工业化社会的普遍主义价值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评价职业社会地位的价值标准开始多元化。研究表明,现在人们通常使用教育和收入两个指标衡量职业声望,根据中国职业声望调查数据显示,教育与职业声望的相关性高于收入与职业声望的相关性。大学生在做职业选择与规划时,希望自己将来能够从事社会声望高的职位,如高级领导干部、企业高层管理人员、高级知识分子(如科学家、大学教授等);其次选择的职位是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及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办事人员,可见,职业声望的高低也是影响大学生职业选择与规划的因素之一。
4.社会价值观。职业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在STW角色转换中对人们价值观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的问卷调查也证明社会价值观和舆论导向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同样存在影响。中国正处在经济转型与时代变革时期,传统的文化价值观、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及网络文化的激烈碰撞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在学生职业选择与规划的意识中已经有所反映。人们不再拘泥于传统意义上的工作形式,他们借助互联网的强大功能远距离办公或在家办公,甚至有些大学生在校期间已经开始考虑与谋划自主创业,而不是像父辈所希望的那样找个安稳的职业谋求生计。因此,在这个变化迅速的信息时代,社会文化宣传应该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人生观,敢于挑战,讲究奉献,帮助学生在人生的职业旅途中起航,实现自我价值。
(四)家庭因素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学生能否将自己的兴趣转化为目标以及把目标转化为行动的能力和意愿将会受到包括家庭在内的社会支持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发现,29.2%的学生认为在家庭环境中父母的期望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影响最大,27.3%的学生选择家庭经济状况是影响其职业规划的第二大因素,父母受其教育、经济状况及社会价值观念等因素影响,往往希望子女进入他们喜欢或看重的行业发展,并不断地对子女施加影响,甚至代为择业。此外,还有亲人劝告、其他长辈支持等因素对处于STW角色转换中的大学生职业规划同样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A Social Cognitive View Of School-to-Work Transition,Robert W.Lent,Gail Hackett,Steven D.Brown,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June 1999/VOL.47.
[2] The School-to-Work Transition From a Learning Theory Perspective,John D.Krumboltz,Roger L.Worthington,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June 1999/VOL.47.
[3] The Transition From School to Work: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Mark L.Savickas,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June 1999/VOL.47
[4]沙其富.浅析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问题[J].甘肃社会科学,2005,(6).
[5]司红.高校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与职业规划[J].北方论丛,2002,(5).
[6]赵永吉.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4,(5).
[7]于秀琴.浅谈职业理想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6,(7).
[8]李春玲.当代中国社会的声望分层[J].社会学研究,2005,(2).
Abstract: This paper proposed concepts and ideas of curriculum system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lectric locomotive major based on systematization of working process, learning from advanced thought of Germa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introduced learning area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contents of learning situation, texts, teaching mode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design based on systematization of working process, taking the course of Repair and Maintenance of Electric Locomotive Body and Bogie as a case, and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 aiming at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关键词: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发;学习领域课程;问题;对策
Key words: systematization of working process;curriculum system development;learning area course;problem;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2-0238-03
0 引言
我院电力机车专业自2009年获批省级精品专业以来,通过借鉴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工作过程系统化”思想,积极探索适合我国铁路高职电力机车专业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在提升办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初步尝试。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以企业调查为前提,加强专业建设;以岗位目标为基础,找准人才培养定位;以岗位能力要求为依据,确定教学内容;以项目任务为载体,开发“教、学、做“合一的新课程;以技能培养为核心,整合对应知识;在职业情境中把“学会做事”的工作标准落实为“把事做好”的教育标准。
1 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按以下流程: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转换学习情境设计,对原有学科化的课程知识进行解构和重构,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分为综合素质、职业基础能力、岗位能力和拓展能力四个学习领域,表1简要说明该专业的课程体系框架计划。
1.1 工作任务分析。我们先后调研了广州铁路(集团)公司及南方周边铁路局机务运营站段,包括广州铁路(集团)公司广州、株洲、怀化机务段;南昌铁路局向塘机务段;南宁铁路局南宁机务段;上海铁路局上海机务段;昆明铁路局昆明机务段等,从电力机车钳工、机车电工和电力机车司机三个职业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入手,对岗位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列表,为下一步归纳典型工作任务作准备。(表2)
1.2 行动领域归纳。我们邀请了机务段运用、检修主要生产车间和业务科室一起座谈,将运用和检修所涉及的典型工作任务按性质相同或相近或前后相互关联的原则,归类出行动领域。(表3)
1.3 学习领域转换。从行动领域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转化为学习领域,即课程。(表4)
1.4 学习情境设计。学习情境规划是将课程内容以某一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为载体分解学习领域为主题学习单元的过程,比如:我们将《电力机车运用与管理》学习领域设计了行车信号与闭塞、整备作业、乘务员一次作业过程、行车安全设备以及列车运行与运用维护五个学习情境,各情境之间体现由易而难或并列与包容的关系,使学生的迁移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
2 《电力机车车体和转向架的检修与维护》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涉及的内容较多,在此,以《电力机车车体和转向架的检修与维护》为例,说明学习情境设计、教学模式设计、教学评价设计、教学过程实施等方面的内容。
《电力机车车体和转向架的检修与维护》是电力机车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包括机车构造、运用保养方法、车体和转向架及部件中修工艺、转向架组装和机车总组装工艺流程以及设备、工具、材料等相关知识,属于电力机车司机和电力机车钳工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重构后的教学内容符合电力机车运用与检修的基本过程和规律,且由简单到复杂,将电力机车车体和转向架的中修过程贯穿全课程的每一个学习情境。所设计的学习任务源于实际的中修工作任务,融实践、理论、技能为一体,使教学做紧密结合。在教学组织上,要尽量安排大幅度的时间集中上课,完全按照教学项目重组教师团队,要根据实际情况开发校本教材,编写以“引导文”为代表的课业文本,为任务引领式学习和项目学习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
2.1 学习情境设计 《电力机车车体和转向架的检修与维护》学习情境的设计主要以中修工作任务为载体,以电力机车钳工职业岗位工作任务为主要依据,针对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态度要求,设计车体检修、转向架部件检修、转向架组装与机车总组装、机车检查与保养四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均以工作过程为依据,考虑各个情境之间为平行或递进关系,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发展规律,使学生由初学者向熟练工方向递进。
2.2 教学模式设计 本课程所有学习情境都是通过引导文教学法来完成的,它是项目教学法在现代职业教学和培训中的发展和完善,它包括:①任务描述;②引导问题;③学习目的描述;④学习质量监控单;⑤工作计划(内容和时间);⑥工具与材料需求表;⑦专业信息(只提供信息渠道);⑧辅导性说明(估计学生查找不到的专业信息和内部经验)。在引导课文教学法中,教师的角色只局限于做好教学准备、提出引导问题、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编写质量控制单和在收尾阶段评价学生的成果,而学生的角色则是独立获取信息、独立制定计划、独立实施计划和独立评估、检查自己的成果。
2.3 教学评价设计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采用过程性考核方式,过程考核采用口试(团队汇报)、笔试、动手操作等多种方式进行,实时记录在学习活动记录表、学习档案评价表、学生自我评价表等等过程性评价表上,形成学生的学习情境(任务)成绩,作为课程评价的依据。过程性考核的评分项目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大方面,避免了以笔试成绩作为学生的唯一评价标准。
2.4 教学过程实施 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采取了“六步法”,每个学习任务重复的只是步骤,而不同的是教学内容。①资讯阶段:教师布置项目任务,下发任务单及学习要求,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查找、收集各种相关资料,找出完成项目或任务的方法或手段,同时完成与任务相关的专业知识的学习。②计划阶段:学生分组,做出任务的学习计划,教师记录学生情况,同时参与讨论,适时提出实施方案中的优点与不足,引导学生做出最优的方案。③决策阶段:各小组根据讨论结果和教师的点评意见,修改、完善本组的设计方案,形成最终的任务实施方案。④实施阶段:实施分情况完成,一是在有真实设备的情况下,各小组根据确定的任务实施方案安全规范地完成操作,教师现场指导、答疑,并记录学生的操作情况;二是在没有设备的情况下,我们采用3G实景教学,聘请现场技师操作演示,学生通过观看及与技师交流互动,找出自己实施方案的不足并改进,教师记录学生学习情况。⑤检查阶段:各小组总结任务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参与讨论,帮助学生查找错误,并记录学生情况。⑥评估阶段:学生汇报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自评、互评,教师对学生个人和小组进行评价。
3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 教学改革进程方面。由于对“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时间较短,所有参与这项工作研究与实施的人员是在边研究、边实施、边总结、边提高的过程中完成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课程设计和操作环节等均有待继续完善。
3.2 激励机制建设方面。与实施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教学活动相配套的管理制度还显不足,特别是激励机制方面的管理制度还应完善,以激发教师致力于教学改革和课程设计的积极性。
3.3 教学资源建设方面。采用“六步法”来实施教学,必须加强配套的资源建设,如教师教学手册、操作说明、学生工作单、指导书、评价单等等,在资源建设过程中,除明确学习情境的任务和目标外,还要注意以完整工作过程来编排内容,并根据工作任务的不同特征,以不同的形式来引导或描述教学内容。
3.4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教师自身只有熟悉企业的工作流程和工艺步骤,才能按照完整的工作过程来开展教学,但部分专任教师往往缺乏企业工作经历,因此可采用以下方法来弥补不足。一要引进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学校专任教师岗位;二要派专任教师直接到企业去实践锻炼;三要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企业专家企担任兼职教师。
3.5 “专业教室”配备方面。学习领域课程除教学内容来源于工作任务外,还要求学习环境也尽可能与实际工作环境一致,以实现“在工作中学习”的理念,即实现教、学、做的一体化。就《电力机车车体和转向架的检修与维护》学习领域而言,可在校内建设仿真化的教学实训生产车间。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姜大源.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其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
关键词: 大学新生 职业生涯教育 内容和途径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指教育者采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受教育者全面认识自己、正确审视自己的优势,发掘自己的潜力,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与充足的准备,从而更好更快地成长。
一、在新生中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实意义
对大学新生进行科学和及时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无论对学生个人成长成才,还是对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在大学新生中系统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是维护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受传统教育模式所限,进入大学之前,绝大多数学生被老师和家长灌输了“进入大学万事大吉”的思想。在中学阶段,学生的目标十分明确:考大学,一旦进入大学之后,个人空间无限放大,目标模糊,于是有了迷茫感。一方面,他们很想给自己定位,把自己和社会联系起来,价值感很强;另一方面,他们又不知道路在哪儿,加之现实中就业的巨大压力,他们更加感到十分迷惘,心里有种空虚感,思想漂泊不定。为了逃避这种失去目标所带来的思想空虚、精神无寄托的苦闷,少数学生开始寻找精神刺激,如抽烟、喝酒、听富有刺激性的音乐、赌博、看通宵录像、玩电子游戏、泡网吧、谈恋爱,等等。有的甚至不能自拔,学习得过且过,对一切都感到无所谓。这种迷惘心理现象,虽然只在少数同学身上反映得比较突出,但它却像一种有毒气体,弥漫在空气中,腐蚀和影响着其他同学的思想。[1]
将职业生涯教育从进入大学初始就融入大学教育,及时引导大学新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正确规划大学生活,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维护心理健康的需要。
2.在大学新生中系统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是加强学风建设、营造健康向上校园文化氛围的有效手段。
大学新生处于一个“目标缺失期”,没有新目标也没有了学习和生活的动力,许多大学新生在学习上养成了“60分万岁”的思想,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了参加更多的社会活动、甚至玩乐上,把大学生活的主次本末倒置。这种思想严重影响了大学校园优良学风的形成。
我们应在大学新生中系统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大学生及时认真规划大学生活,给自己的大学生活确立总体和分段目标,并结合目标制定总体学习和学期学习计划,引导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初始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明确学习任务、增加紧迫感,培养大学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优良学习风气的形成。
3.在大学新生中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助推器。
有调查显示,大学毕业生首次就业后3年内跳槽率达到70%。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跳槽现象十分频繁,其中的重要原因是毕业生在校期间没有对自己的职业做过理性的思考与规划,也反映高校缺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在大学新生中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及时让大学新生了解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就业形势的严峻形势,增加大学新生的紧迫感,引导其针对自身未来职业生涯目标提前做好专业知识储备、社会实践活动、自身能力培养等多方面的准备,为大学生就业工作打牢基础,推进大学就业指导工作。
4.在大学新生中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是进行专业教育的有利辅助手段。
许多大学新生在高考报考学校及专业多是听从父母及老师的建议甚至“指挥”,而很多时候学生本人、学生家长及老师也并没有清楚了解过所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未来就业行业等内容,而仅仅是依靠社会舆论、广告宣传、自身经验甚至仅仅是对专业名称的印象就盲目填报。还有部分学生在高考时由于一些原因没有进入到自己所喜爱的学校及专业进行学习,有部分学生对即将进入的大学生活有过高的期待,在进入大学校园后,发现大学生活与自己所想有一定落差,心理产生了强烈失落感,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二、在大学新生中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和途径
1.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
在大学新生中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列为大学生必修课程。目前,虽然很多高校都意识到了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性,但一般只通过辅导员宣讲的形式开展,存在职业生涯教育不够科学深入、受众范围不够广泛的问题。职业生涯必修课程的开设,应运用科学方法制定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确立教学目标,可在课程中结合所学专业教育。应通过课程学习,在大学新生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测评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使他们明确职业发展方向,确立大学期间学习目标,学会有目的地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基础。[2]
2.将职业生涯规划纳入新生入学思想教育。
高校应将职业生涯规划融入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中,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一环,在新生入学教育管理中应及时补充职业生涯规划相关内容,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就将职业生涯规划的观念灌输给大学新生,在思想上给大学新生造成紧迫感,帮助大学新生在思想上重视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大学新生更好地规划大学生活,营造优良学习风气和健康向上的班级氛围。
3.以实践环节促进学生主动规划职业生涯。
我们应结合我国教育、生产与科研相结合的特色模式,与学校生产实习工作相结合,组织部分大学新生到企业进行参观学习或调研活动,活动后形成文字、图像材料,乃至参观调查报告或论文,并组织参观大学生在所在班级或专业举办小型活动宣讲会或经验交流会,将参观学习所得在同学中加以宣传。通过这种亲身参加活动,大学新生对专业相关行业、企业发展有更加具体的了解,对专业知识学习和大学能力培养有更清晰的规划。而且,通过这种活动的组织,可为大学生与企业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为大学新生日后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乃至日后就业创造机会。
4.以校园活动培养整体氛围引导学生主动规划职业生涯。
我们可通过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邀请成功人士、已毕业校友等“过来人”、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老师针对大一新生举办讲座、征文比赛、辩论比赛等各种校园活动,引导学生主动聆听教训、吸取经验,转化对其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关注,从而达到教育目的。也可邀请部分参加过社会实践活动或生产实习活动的高年级学生举办讲座或新老生交流会,将其参加社会实践或生产实习活动的切身感受与其大学期间学习生活经验相结合,讲经验,谈体会。
综上,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走上社会前的准备阶段,大学新生作为刚刚跨进大学象牙塔的年轻人,求知欲强,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在大学新生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帮助大学新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规划大学生活,克服心理问题,明确人生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将职业生涯教育作为大学入学教育的必要内容是帮助大学生未雨绸缪、主动规划人生的需要,也是高校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现实需要。
参考文献:
[1]李迪球等.大学新生心理及行为探讨,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6.12.Vol16,4.
[2]王昕.美国生涯教育及其对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启示,教育探索,2007,7.(总第193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信息化环境;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10C-0064-05
一、引言
信息化教学环境是指运用包括多媒体、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以及数据库技术等各种数字技术手段,将各种各样的教学和学习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从而以数字化的方式实现学习过程中的信息管理和沟通传播,促进学习者知识获取和能力发展的一种学习环境。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活动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越来越多的职业教育工作者开始重视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本文对职业院校在校学生的信息化学习进行调查,以期了解信息化环境下学习的现状,并针对信息化环境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为推动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层次变革,为促进职业院校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二、问卷调查设计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的样本选取5个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比较良好的省市(北京、上海、广州三市,江苏、辽宁两省)的职业院校老师、学生和管理者。本次调查采用网络环境支撑下的问卷调查法和与部分师生的访谈法,结合对相关文献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分析信息化环境下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变化。
(二)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个人基本信息、信息化环境建设情况、信息化教学情况、学生信息化学习方式情况等方面内容,题目类型以单选、多选和问答题为主,共56题。调查的重点在于了解当前职业院校信息化环境构建情况和学生在信息化环境里进行学习的现状,客观地分析教师信息化教学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信息化环境下转变教学方式的方法。
(三)数据收集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128份,收回有效问卷854份。有效问卷中包括教师152份,管理人员53份,学生549份;中高职比率为1:3;涉及北京、上海、江苏、广州、辽宁五省市,有效收回率达75.7%。实施有效访谈共18次,其中学生11次,教师3次,管理人员4次。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三、调查数据分析
(一)职业院校信息化环境现状
1.学校多媒体教室及无线网络覆盖情况
根据调查数据分析发现,被调查的职业院校经过多年发展,特别是计算机信息类专业在职业学校的普遍开设,职业学校计算机的拥有数不断增加,生机比平均达到了5:1,多媒体教室配置校均1.50个;配置数量上基本符合国家要求,校园网建设中29.8%的学校为万兆主线,已建成覆盖全校范围无线网络的比例为4.9%。另外,41%的职业院校计划将建设无线校园网络。无线网络比例有了较明显增长。
调查中发现地区之间没有明显差距,但国家示范校的水平明显要好于普通职业学校,高职院校要明显好于中等职业院校。
2.学生电脑拥有率及上网情况
调查数据显示,88%的学生表示拥有自己的电脑,其中54%使用的是笔记本电脑,30%台式计算机。智能手机和智能终端在职业院校学生和老师中的使用已经基本普及,生机比为5:1。在上网使用的通讯软件和应用系统方面,使用的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QQ91.3%、微信63.4%、微博8.8%,基本应用体现在实时沟通软件。观看、下载音乐或视频占57.1%,查阅资料、浏览信息占42.9%、玩网络游戏占20.9%;网上交易、购物占5.9%;逛论坛、维护个人博客占8.7%;运用网络学习的比例为3%。上网已经成为当前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几乎每天上网”和“经常上网”的比例总和达到79%,已经成为绝对的上网主流群体和网络文化的主要参与者,但是这些学生的专业学习任务繁重,上网时间和地点不固定及上网的多样化决定了他们网络学习行为的多样化。
3.每周平均上网时间及网络行为
在研究和衡量学生的信息化学习状况时,上网时间是一个重要指标。根据CNNIC于2014年1月的最新数据,2013年,全国网民每周平均上网时长达到25个小时。调查结果显示,在参加调查的学生群体中,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22.6小时。调查结果进一步揭示,在这平均每周22.6小时的上网时间中,学生的网络行为和时间分配情况分别是网上学习(平均每周5.26小时),网上娱乐(9.41小时),网上交流(8.52小时),网上商务活动(2.76小时)及其他(3.5小时)。学生们每周进行网上学习的时间占到每周总时间的四分之一。
(二)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现状
1.相关平台建设情况
随着各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的深入,数字资源建设成为学生改变学习方式的重要手段,由于职业院校不同层次、不同专业数字资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数字资源建设与管理过程中,亟需建立相应的系统进行使用和管理。据统计,40%的学校建立了统一的数字资源管理平台,目前还没有建立统一的全校数字资源管理平台,但已经有该项计划的学校占33.47%,和学资源管理平台的建设情况相比,学校建设的供全校范围内全日制学生使用的网络教学平台较为完善。在参与被调查的学校中,67.98%的学校已经在全校范围内建立了供学生使用的网络教学平台,26.69%的学校已有相关建设计划。调查结果也显示,高等职业院校比中等职业院校建设得好,在高等职业学校,建设网络教学平台并已经投入使用的占88.6%,中等职业学校占62.36%。
在对未开展网络教学平台建设院校的管理人员进行调查,了解影响学校开展信息化教学的主要因素时,52.17%认为教学资源缺乏和经费缺乏是主要因素。由于经费的缺失,也很少组织信息化教学方面的培训,目前只处于幻灯片的制作与应用阶段,但普遍认为未来的趋势,想象空间很大,希望获得政策支持。
2.数字资源建设与利用情况
在调查教师使用的数字资源来源时,91%的老师把互联网搜集数字教学资源上载到教学平台作为资源建设的主要渠道,缺乏原创资源,如图2所示。在调查上课使用的数字资源时,我们发现教师使用较频繁的数字资源和学生反馈的结果基本一致,教师使用最多的是PPT演示课件,占到70%以上,辅助教学课件和虚拟实训平台、网络课程等共计30%,在课堂教学中只有20%的专业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在这一方面,中、高职院校差别不大。如图3所示。
3.课堂教学方式
在调查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的教学方式中发现,41.38%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方式还是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29.89%运用了多媒体技术来开展教学;33.33%的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方式是教师演示学生模仿回答,31.03%的是教师模拟工作情境布置工作任务,学生独自或合作完成任务;对专业技能训练采取的教学方式,52.87%是在模拟真实工作环境的实训室进行。这说明职业院校专业实训室的建设有一定的基础。
关于信息化教学是否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91.95%的教师认同是会转变,但影响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因素却是短时间内很难改变的,如平台的不易用性、教学资源的缺乏及学生自主性学习行为差是主要原因。如图4所示。
(三)学生信息化学习现状
1.信息化环境下学生学习方式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职业院校学生最喜欢的课堂参与方式排名依次是:交流讨论、自主探索和教师指导;58.42%的学生最喜欢的资源类型是动画和仿真资源,他们认为这类资源可以实现不用到实习车间就能学到相关知识,而且还能掌握操作流程,专业知识学起来没有那么枯燥困难,学得也快了,学习效果比较好,学习也会变得更有趣;57%的学生业余时间会利用互联网搜索资源进行学习;64.36%的学生认为学习专业技能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教师课堂演示。见图5。
当问起是否喜欢教师在课堂中运用信息化手段,74.8%的学生很喜欢老师用信息化手段来上课,21.4%的学生认为适当使用会比较好,62%的学生认为信息化手段的应用提升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在针对“当前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调研中发现,认为教师在课程中缺少互动设计的占32.67%,认为PPT设计不佳的占20.9%,认为过度依靠虚拟资源教学的占25%,如图6所示。由此可见,职业院校学生对在教学中应用信息化手段很认可,在学习喜好上更偏重于动画、虚拟仿真等资源类型,但同时认为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资源的质量,同时不能过度依靠教学资源而忽视教学本身,要利用信息化手段增加教学互动设计。
调查数据还显示,学生普遍认可通过互联网来学习,他们认为互联网能够锻炼自主学习性,提供充分的资源可以进行个性化学习,如在手绘漫画课和造型课能搜集自己喜爱的画去锻炼提升,在PS等课上可以利用互联网挑选合适的素材形成不同的画风、不同的创意。但是有31.2%的学生认为自己搜索的网络资源还不够丰富,网上资源很杂乱也不方便。一方面希望学校改善网络带宽;另一方面,也希望学校可以提供专业资源搜索途径或专业教学资源库。
2.网络学习平台的使用情况
在对有网络教学平台的院校进行调研的过程中发现,56.6%的学生表示每周登录5次以下; 31.9%的学生表示每周登录6-10次。在登录学习时间统计上,32.6%学生表示平均在每次30分钟,5.3%的学生每次时间在1个小时以上。
在针对“网络学习平台使用效果”调查中发现,超过半数(58.9%)的学生认为使用了网络教学平台后提高了自己的学习效果,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进一步的调查显示,学生在使用网络课程进行学习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在谈到“使用网络课程进行学习时,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时,居前五位的困难和障碍主要表现为:“网络课程上有用资源太少”(27.3%),“网速太慢”(26.5%),“用电脑学习不舒服”(21.1%),“对于我在网络课程上提出的问题,教师回复反馈不及时”(15.7%)和“学习效率低”(12.9%)。
3.沟通反馈手段调查
在针对学生课外遇到问题或需要帮助时与老师沟通采用的手段调查时发现,35.3%的学生会首先使用手机、电话等工具实时与教师获得联系;42.5%的学生会首先使用QQ、微信、校内相关平台中的在线留言、消息、邮箱等工具与老师联系沟通。在集体讨论或小组沟通的时候,43.85%的人比较倾向于QQ、微信这种方式实时沟通,并且认为这种沟通大家畅所欲言,效果比较良好,21.7%的学生认为课堂中的当面沟通效果比较好。
在对网络教学平台应用效果良好的职业院校调研中发现,67.6%的学生喜欢在线提交作业、教师在线给予评价、考试成绩每一步都有记录查询这种有组织、实时记录随时查询、清晰明白的学习反馈机制,其中68%学生认为需要改进相关平台的稳定性、方便性和网络的稳定性。
四、结论
职业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在改变学生学习环境的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就要求有新型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来适应新的教育教学环境。通过本次调查发现,当前职业院校学生的信息化学习现状如下:
一是接受程度高,对教学中信息化手段的应用持肯定态度。当前职业院校中学生大多属于“95后”,从小开始接受各种信息化手段的熏陶,各种信息化手段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调查中可见,大部分的学生期待课堂中科学、有效地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希望更好地设计帮助他们提高学习兴趣、学习效率,这给教师拓宽信息化技术渠道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是信息化环境构建日趋完善,为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基础和软件环境。不论是高等职业学院还是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数字资源管理平台和网络教学平台将是必然趋势,努力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和课外辅助教学平台,全面提升学习效果。调查中也发现,学生通过这些手段提高了自己的学习效果,取得了更好的学习成绩。
三是当前信息化环境下,对学生学习方式的理论和实践指导都不够。调查中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信息化手段的使用缺乏相应的指导和培训,大多数学生是凭借自己的喜好在搜索各类学习资源、参与学习的各个阶段、使用科学性不够。但在那些已经建设网络学习平台和数字化学习资源管理平台,并已经应用成熟的学校中,这方面的表现要好一些。
四是建设与应用的数字资源质量和类型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课程特点。调查中发现,学生喜欢动画、虚拟仿真等这类表现性强的学习资源,并且认为这种资源将有利于他们对专业课程内容的掌握。但是学生又希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学习资源进行良好的设计,做到美观、有用、合理有机统一。
五是对职业院校校园网络网速、网费、网络稳定性满意度不高,影响了学生的个人体验,因而影响信息化学习的开展。
从研究结果中不难看出,只有当校园网普及程度较高、网速较快、网络使用费用合理、网络性能稳定时,开发更多合理好用的数字化学习资源,配置相对成熟的平台软件,对信息化学习环境中的学生给予充分研究、适时的指导和培训,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主动参与到信息化课堂中,才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进而提高学生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徐峰,徐丽娜,任剑洪.江西省中职学校信息化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3):66-70.
[2]郑燕林,李卢一.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0(10):85-91.
[3]赵妍.教育信息化环境下大学生自主学习现状调查研究――以兰州大学为例[J].学理论,2011(12):246-247.
[4]刘力文,李成金.苏南某大学学生移动学习现状调查[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1):160-161.
[5]邓小华.免费师范生数字化学习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35-138.
A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Vocational Students' Information Learning
HOU Xiao-ju & LU Er-yun & QI Qi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Technology Integ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E-Learning, Ministry of Education, Beijing 100039)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这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对生产活动产生了深刻影响。相应地,对从事生产活动的工作岗位的技术要求和职业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也应积极面对挑战,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与手段也要实现信息化。因此,教学资源开发研究是目前职业教育课程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一、信息化教学对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提出了迫切需求
信息化教学是在应用信息技术构建的信息化环境中,通过信息化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以学为中心,促进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这对当前职业教育提出了教学资源信息化、电子化的要求,而教学资源信息化、电子化的关键内容是建设教学资源的数据库,由此,开展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成为必然。
1.转变学习方式
现在的社会处于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期,各类资讯呈几何级的速度增长,知识更新换代的周期也极大缩短。在这样的情况下,职业院校的学生在学校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必须紧紧跟随这些变化,而职业院校的教育通常滞后于现实。这就需要在教学目标的引导转变学习方式,使学生有能力持续自我学习,使职业院校的学生成为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的学习个体。因此,职业院校在培养过程中重视帮助学生掌握基于资源的学习方法,掌握获得学习能力的学习方式。
2.扩大资源共享需求范围
实现资讯资源的高度共享,是当今社会知识服务发展水平进步的一项重要标志,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社会文明的水平。在信息化社会背景下,网络化信息技术加快了这些资源的保存和传送速度,扩大了资源共享的范围与领域,延展了资源利用领域的广度。资讯资源共享的信息化,打破了传统资源传递的时空束缚,使资源的保存、交换、获得形式更为便捷和直观,现代信息的网络化环境为资讯资源的无限共享提供了可能。
3.推进终身教育进程
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资料表明,到2020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将达13.5年,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要求职业院校更便利、迅速地提供更加丰富的专业学习资源,并且职业教育专业知识的呈现和技术技能训练的达成都需要在专业教学信息化的条件下实现,而职业院校专业教学资源库也为终身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载体。
二、信息化教学设计下教学资源库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为实现专业教学资源平台向“专业性、共享性、动态性”的迅速转变,全面提升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质量,要遵循如下几个原则。
1.能力培养与知识掌握相统一
职业院校在进行专业教学资源的建设中,须确保既能帮助学习者掌握知识又能辅助其获得学习的方法,同时还不能忽视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对于理论知识的教学,我们多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呈现,形象直观便于理解。对于技术技能的培养,除了实际操作,还需开发模拟实训资源,将应用场景及现实技术虚拟再现。同时,通过计算机人人交互以及人机交互功能进行仿真实训,从而实现技术技能培养,达到能力提升的学习目标。
2.面向应用与面向职业相结合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改变了生产实践,而且将影响扩大到了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各领域,教育信息化成为当前教育领域教学改革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专业教学资源不应依据传统的学科体系来开发组织,而是要面向职业岗位、针对职业能力。这样就要求我们以专业建设的规范要求为基础,以面向的岗位(或群)的技能要求标准为依据,职业院校通过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教学实施,来满足相应专业领域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新要求。
3.主体与客体相统一
在以专业教学资源库为媒介开展的教学活动中,我们需要将主体确定为受教育者即学习者,而客体则是所开发的教学资源。这样,就要求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开发者既要熟悉、掌握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又要熟知、了解学习者,尤其是要了解他们的理论知识基础以及性格特征。只有达到主客体的一致,才能保证专业教学资源的灵活运用。学习者一旦学活,兴趣将得以很大程度的激发,主动性也将得以大幅提升。在对两者做到充分了解、掌握的情况下,确保主体与客体两者一致,才能实现真正的“活的”教育。
4.系统性与问题中心相结合
专业教学资源库中的学习资源的开发,需要我们围绕学习者需要解决或提出的问题进行组织。每个项目之间的联系要反映学科内部的逻辑关系,且各项目在学科整体及与整体的相互关系都应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反映。最终,通过对学习资源的掌握,不但解决了其早前提出的问题,而且还获得了比较系统的知识。这也就是说,学习者围绕经过精心设计的问题资源所进行的学习,获得的知识不会是孤立的、零散的,而是典型的系统的。
三、基于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开发过程与技术路径
在明确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重要性后,浙江信息工程学校与课程专家、企业技术专家密切合作,从机电专业课程建设顶层设计,开展了以工作岗位任务分析为基础的、基于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机电专业教学资源库开发工作。具体的开发过程和实施步骤如下。
1.制定机电专业课程标准
在现代职业教育“教产结合,工学交替”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由学科本位转向工作本位。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观强调,课程不再是以静态的学科体系的显性理论知识的复制与再现为主,而更多着眼于动态的行动体系的隐性知识的生成与构建。由此获得的工作过程知识,不仅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两个部分,而且也包括具体的知识形成过程方法及其所承载的价值观。
杜威从他的实用主义哲学观出发,主张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建立与真实世界的关系,实现学生从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到一个积极的实践者的转化,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逐步形成对世界的认识,充分体现学与做的结合。“做中学”的教育理念贴合职业教育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岗位能力课程实施的要求。
在“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理念和杜威“做中学”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学习内容的开发与编排跳出学科体系的围墙,帮助学生获得最受企业关注的“工作过程知识”和基本工作经验,以满足企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市场的需求。如,以浙江信息工程学校机电专业“装备制造与安装”方向课程建设为例,浙江信息工程学校由11位企业技术专家在课程专家的指导下,对工作岗位任务进行分析,划归出该专业包括图纸识读、物料准备、部件组装等10个工作领域,对应50个典型工作任务,包含125项职业能力。学校专业教师根据这125项职业能力,整合了机械识图、机械基础、机械设备安装与调试等6门核心课程,并从职业能力要求出发,确定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等,明确学生学习该课程后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即建立起各课程标准。
2.设计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的设计是构建“做中学”课程的关键,学习情境是教学的载体。学习情境包含工作任务,它的设计根据前面制定的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来确定,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情境过程中完成一种具有可见价值的学习。通过设计系列的学习情境形成涵盖整个课程的教学项目体系。
机电专业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岗位能力课程的培养目标与职业综合能力相对应,课程特点体现:知识应用为主;能力训练为主;以完成工作项目为载体;以过程评价和任务完成评价结合作为检测。根据职业能力要求,“做中学”学习情境在设计上应做到“三位一体”,即每个项目都应包含职业岗位认知、基本知识与技能、专业思维方法的融合,各方面可以有所侧重,但三维不能有所或缺。
此外,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技术知识和职业能力,学习情境的设计还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一是设计的学习情境必须能清楚表达能做什么和达到什么要求,便于学生理解,要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
二是学习情境能将一些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行有机结合,具有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三是学习情境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有直接的关系,对工作步骤有详细的分析,写出具体怎么做,并能激发学生兴趣。
四是学生可独立或合作在一定时间空间内自行组织、安排学习行为,并自行解决在学习情境中产生的问题。
五是学习情境中的任务应具有适合的难度,既能使学生通过应用已知的知识和技能完成任务、解决实际问题,又能在过程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
六是在情境学习的最后,可让师生共同评价工作成果、学习方法以及工作体验,学生在学习时能获得成功感。
七是每一个学习情境内容的设置不宜过大,所包含的知识容量也不宜过多,以免导致教学组织上的困难,每个学习情境以2~4学时为宜。
3.信息化教学设计
浙江信息工程学校机电专业课程教学围绕杜威的“问题五步”展开信息化教学设计,从学习目标出发,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学习情境、设计学习任务与学习问题,学生通过完成和解决具体情境中的真实任务和问题来达成学习目标。因此,除了分析教材、分析学情,确定教学目标、重难点及教学策略外,信息化教学设计需要对学习情境的教学组织实施设计相关资源,以便助教和助学活动的开展。以机械设备安装与调试课程中“V带传动的安装、张紧和维护”学习情境的教学为例,助教和助学方案设计如下。
(1)学生自主学习活动方案的设计,侧重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教师设计“V带传动的安装与维护”和“V带传动的张紧装置”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并结合教材自主学习知识要点,完成学案。
(2)学生协作学习活动方案的设计,设计三个实操活动,即拆台钻中的V带传动、选择V带和装台钻中的V带传动部分,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在做中学、学中做,学生间相互协作完成活动任务,共同提高实操能力,学习并加深理解知识点。
(3)教师指导性活动方案的设计,教师设计制作台钻V带传动部分拆装微视频,课堂示范操作台钻V带传动部分的拆装,以近距离更直观地展示学习要领,并配以微视频演示,学生可以有重点、反复观摩。
(4)学习评价工具的设计,设计操作考核表,从V带传动的张紧、安装及6S管理三个方面对学生的操作顺序是否准确、操作是否规范、有无误操作或漏操作等设计评价表,以此对学生学习效果做出评价。
以上设计的整个教学过程重视学生的参与、探索,教师作为引导、帮促,教学形式灵活多样。设计时注意学生要具备独立或合作学习的时间和可能性,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否体现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过程。
4.形成教学资源数据库
基于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呈现的成果形式是教学设计资源包,包含静态资源和动态资源。静态资源主要包括教学设计方案电子文本、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活动设计的导学案电子文本、ppt图片、知识卡片、学习过程评价量表、实物教具参考清单及学生作品等。动态资源主要包括操作示范微视频、多媒体教学课件、视频文件、音频文件及包括链接多媒体网络资源等在内的学生学习参考资源等。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各类静态资源很容易得到或制作,一般可以自主设计与开发,也可以采用对已有现成资源的选取与整合、修改与编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但学习情境所需的动态资源非常稀少,特别是一些相关知识与技能操作结合的教学微视频必须由教师按照教学设计自行制作或请专业公司制作。
教学微视频是机电专业资源建设的重点,可以分为情境引入视频和教学内容辅助视频两大类。情境引入视频一般通过走访企业录制或来源生活场景拍摄;教学内容辅助视频可以制作Flash动画、操作过程录像等。一般操作示范微视频,教师可以事先设计并拍摄自己的工作过程,实操任务书、课堂训练案等教师可以参照企业岗位作业任务单编制而成。 一次次课的教学设计资源可以汇聚成一门课程完整的教学资源。笔者学校机电专业教学资源数据库是由6门核心课程、12门专业方向性校本课程和25门职业能力训练选修课程的相关教学资源组成的。以其中的机械设备安装与调试课程为例,设计了“三位一体”的教学项目18 个,制作完成课程数字化资源教学视频50 个,教学PPT 42份,教学设计 42份。同时,学校机电专业在专业教师和学校网管中心的合作下,建立了涵盖比较完整的动态教学资源库及管理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四、对基于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思考
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及教师的辛勤努力与付出,浙江信息工程学校机电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已初具规模。与此同时,专业教师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及课堂教学能力各方面也取得长足进步,学生学习效果明显提升。在今后的建设中,有两个方面值得我们思考与重点研究。
1.建立一支适应课程建设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也应是课程的设计者,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在教师。在以往的课程改革、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确实暴露出有些教师理念不清、知识面不广、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今后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拓宽知识面,提升专业水平。同时要不断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和谐、对话、合作的师生关系,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能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主动参与合作交流中获取知识,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会探究,创造有利的条件,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2.加强针对教学资源建设的评价与改进工作
后续在资源库建设的使用与完善过程中,应进一步对教学资源进行评价,以利于资源的完善,利于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同时,在依托资源库开发教材时,应把教材的叙述方式由陈述式变为对话式,并把知识学习、实践操作、问题反思、自我评价等多种学习方式有机结合起来。而在专业教学资源库应用的同时,需大量创设实践教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