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后羿射日的神话故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千百年来,一直闪烁着中华民族道德文化、伦理价值、人文精神、民族气韵的耀眼光芒。《嫦娥奔月》中想象丰富,情节曲折,语言通俗易懂,人物形象鲜明,教师要引导学生多维度、多视角、多层面地认知、感悟、品鉴,学习富有审美意蕴的神话故事。
一、以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赞科夫说:“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催化剂。教学实践也证明:学生对所要学习的文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有了积极阅读、探究、品鉴,进行二度创作的强烈欲望。教学《嫦娥奔月》时,我们要根据文本的具体内容采取相应的措施激发学生阅读、探究、品鉴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在神奇、美丽的神话故事中获取更多的审美体验。
如教学《嫦娥奔月》时,我一边运用多媒体电教设施为学生播放中国歌剧院根据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创作的充满时尚元素的歌舞剧《嫦娥奔月》,一边根据剧情用画外音的形式给学生讲解后羿射日、西王母赐药、逢蒙偷药、嫦娥奔月等剧情。学生美美地享受了这顿用歌舞的形式演绎的神话故事大餐后,急于走进文本。随后,我为学生播放了我国青年笛箫演奏家陈悦演奏的具有古典韵味的《嫦娥奔月》,让学生在背景音乐中学习文本。
二、以诵读理解文本
《嫦娥奔月》完整的故事情节,学生们在我播放的中国歌剧院话剧团演员用歌舞的形式演绎的《嫦娥奔月》中已经掌握,所以,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以诵读悟情,以深读促进对文本的理解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感知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外在表现,进而探究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情感,并在此过程中陶冶情操、荡涤灵魂。
根据文本内容,我随意点四位同学按故事情节的发展顺序分别朗读后羿射日、西王母赐药、逢蒙偷药、嫦娥奔月四个故事。之后,我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发挥丰富的想象与联想,分别对上述四位同学的朗诵从情感、语调、语速等诸多方面进行评价,使学生得出朗诵这篇课文的正确方法: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凄美、凄婉;朗读后羿射日这一片段时首先应该是语调深沉、语速缓慢,其后转为语调欢快,语速不急不缓;朗读西王母赐药这个片段时,应该是语调平稳,语气喜悦,语速稍快;朗读逢蒙偷药这个片段时,语调沉重,语速由缓慢转为快速;朗读嫦娥奔月这个片段时,语调应由低沉、凄美、哀婉转为痛苦、焦急,语速缓慢。诵读方法总结出来后,学生们情绪高昂,顿时,教室里响起了他们抑扬顿挫的朗读声:“相传在远古的时候……”
三、以补写提升读写能力
格式塔心理学理论认为:文学作品中呈现的残缺、空白的部分,最容易引发读者的想象、补写、再创作的热情,并使读者在这种追求完美的过程中,获取极大的再创造审美体验。所以,教学《嫦娥奔月》等课文时,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根据文本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联想,调动学生深品细究、完善文本的内驱力,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完善文本的再创作活动,继而获得更多的审美体验。
如教学《嫦娥奔月》时,我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深刻感知课文内容后,开展小组讨论。
1.课文中有哪些地方是作者没有完全交代清楚的?我们是否可以为之补一补、填一填?
2.请比较一下,是我们补写的文章好还是原文好?
学生们听说自己也能当小作家,兴趣倍增,不一会儿就在文本中找到了后羿寻妻等内容,并进行再创作。随后,在学生们的再创作汇报朗诵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后羿、嫦娥、逢蒙等人物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均有独到之处。我让学生将《嫦娥奔月》的原作与再创作的作品进行比较,很多学生都有独特的见解。
神话故事是一个民族文化源远流淌而成的自然溪流,荡漾着整个民族的道德传统、伦理取向、文化认同、精神气质,其作品本身存在人物个性特征鲜明、语言通俗、想象丰富等特点。作为语文课程文本,神话故事更具有丰赡的意义,《嫦娥奔月》就是这样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富于课程价值的文本。
首先,这个故事充满神奇,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天上居然有过十个太阳,力大无比的后羿能用箭射下九个来,神勇至极;一丸药不但能使人长生不老,还能升天成仙,神奇至极;吃了仙药的嫦娥能飞上月亮,而神勇的后羿向前追三步,月亮就向后退三步,神秘至极。这些神奇的人、神奇的物、神奇的力、神奇的现象足以吊起学生的胃口,因为孩子最擅长以梦想的方式创造这样的神奇,而这一故事中的神奇就能带着他们进入自由驰骋的想象王国。
其次,这个故事洋溢壮美,符合儿童的审美情趣。后羿用非凡神力拯救百姓,迸发出压倒一切邪恶的力量和气势,在孩子们心中成了顶天立地的英雄;即使是柔弱女子的嫦娥,也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舍己为民,成为圣洁道德和勇敢正义的化身,给孩子们一种邪不压正的安全感,符合儿童的审美情趣。
再次,这个故事语言简练,适宜学生的想象意趣。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这个故事篇幅并不长,但内容很丰富,因而语言简练,很多语句都是浓缩的情节。那么,教学时就可以抓住那些语句引发想象,拓展丰盈,使学生在原有认知水平进行链接的基础上,既得到语言文字的训练,又感悟到神话故事追求真善美的永恒主题,获得审美体验,促进生命成长。
于是,我这样设计教学流程:首先,基于神话特点,了解故事内容;然后,感知人物形象,体味故事情感;最后,探求故事版本,明确神话寄寓。第一步探讨“写了什么故事”,这相当于文学鉴赏的起始阶段——感受形象阶段。接着引领学生围绕“一丸仙药”细读文本、体味情感,将自己感受到的形象继续深化,这相当于文学鉴赏中的审美判断阶段。最后“故事的版本探求”环节,则通过比较不同版本的嫦娥奔月的故事,再次咀嚼玩味形象,力求达到文学鉴赏的最高层次——体味玩赏阶段。在这符合文学鉴赏基本规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层层深入,感性与理性一齐参与,情智与想象共同奔涌,既获得对奔月故事的审美享受,又实现对神话创造的理解与思考,达到言语和精神的同构共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了解AABB和ABAB式叠词的特点,积累词汇。
3.借助对具体语言材料的理解,体味故事情感,感受神话故事的特点。
4.学习嫦娥心地善良、为民造福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1.紧扣三个人物围绕“一丸仙药”展开的故事,体味情感,感受神话故事的特点。
2.品赏“嫦娥奔月”的插图和文字,感悟其中蕴含的意境美、人性美。
【教学过程及意图】
一、基于神话特点,了解故事内容
1.同学们,你们喜欢神话故事吗?都读过哪些?
开天、女娲造人、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后羿射日……
2.神话一般都是关于神仙或神化了的英雄的故事,情节生动,想象奇特,很吸引人。这节课,我们学习一个和月亮有关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板书)
3.读题、解题。
(1)“奔”是个多音字。字典上的读音和含义是这样的:
bēn①奔走;急跑。②紧赶;赶忙或者赶急事。③逃跑。
bèn①直向目的地走去。②介词,朝;向。③年纪接近。④为某事奔走。
根据预习时对故事的了解,你觉得在这儿该读哪个音?(bèn①直向目的地走去。)
(2)齐读课题。
4.通过预习,你知道故事主要写了哪些人物?
后羿、逢蒙、嫦娥(板书)
点拨:在读写(指着“逢蒙”)这个人名时,你觉得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关注“逢”的读音páng,记住“蒙”字秃宝盖下的一短横。
5.打开课本,浏览全文,看看写了这三个人物的什么事?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学生交流。
【每一种不同体裁的作品,其结构、语言、表现手法等都有各自的特点。这一片段的教学,旨在聊的过程中唤起学生认知,初步感知神话作品的基本特点,然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定字音,记字形,明字义,概括故事主要内容。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同时,有效促进学生对本课难点字词的音、形、义等基本知识的掌握,夯实基础。】
二、感知人物形象,体味故事情感
1.导读。
故事中有一个关键物品——仙药,此乃西王母所赐,不但能长生不老,还可以升天成仙。后羿、逢蒙、嫦娥分别是怎么对待这丸仙药的,你又读到了他们怎样的内心?品读3—7自然段,动笔写写批注。
2.交流人物“后羿”。
预设一:后羿藏药——深爱妻子。
相机出示句子:后羿不愿意离开嫦娥,就让她将仙药藏在百宝匣里。
(1)“后羿不愿意离开嫦娥”,为什么?
联系前文,想象:嫦娥会怎样接济乡亲?
如此美丽善良的妻子,后羿又怎么舍得离开呢?指读,齐读。
(2)小结:正如唐代诗人卢照龄所说:“只羡鸳鸯不羡仙”,一个“藏”字让我们读到了一个情深义重的后羿。
预设二:后羿藏药——为民造福
(1)似乎文中写后羿藏药只为了妻子,想一想王母为什么赐他仙药,你还能发现其他原因吗?
联系前文,品读“后羿射日”这一故事。
(2)练读,关注动作和语言描写,使英雄的形象高大起来。
(3)小结:其实,后羿也是在对自己说:“我也要为民造福!”(板书)这也是他藏药的原因啊!
3.交流人物“逢蒙”。
预设:逢蒙弄药——奸诈贪婪
相机出示句子:这件事不知怎么被逢蒙知道了,他一心想把后羿的仙药弄到手。
夜,真美!我仰望着夜空,只见那暗蓝色的夜空中点缀着几颗闪闪烁烁的小星星,美丽的月亮在白云间游荡,她透过云朵间的缝隙,泻下柔美的光,给大地盖上了一层轻辉……
在这迷人的夜晚,月光下,吹着凉爽的夜风,我仰望那玉盘似的月亮,那种感受,如梦境,似仙境,多美好啊!让我想起我小时候,妈妈牵着我的小手,走在林荫小路上,给我讲“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后羿为人民解除灾难,射掉了九个太阳,却因此得罪了天神,他和妻子嫦娥被贬下凡。他历尽千辛万苦到西王母那里讨来“长生不死药”。嫦娥为了不让坏人得到“长生不死药”,把药吞了下去。这个“长生不死药”让她飞上了天,飞到月亮上去了……在冷冷清清的月宫里,只有一只捣仙药的玉兔陪伴着她……
现在,我长大了,我懂得了中秋节是个团圆的节日。今天,我能和爸爸妈妈一起过中秋节,那是多么幸福啊!
夜已经很深了,一片白云遮住了月亮美丽的脸庞,仿佛给月亮戴上了一层薄薄的面纱,亮闪闪的,星星也争着放出淡淡的光……。啊!中秋月夜真美呀!
活动一:在搜集资料中学词认字
本课的识字内容为8个词语,包括4个神话故事词语和4个科技成果词语。就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说,理解掌握文本内容是有一定难度的。学生虽然喜欢神话故事,但不一定了解本文中的4个神话故事;虽然惊叹科技的伟大,但不一定了解本文中的4个科技成果。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学习搭桥梁、铺平台。上课前布置学生广泛地搜集有关的神话故事和科技成果的资料,要求学生在课外积极地用眼看、动嘴问、动手找、动脑记。这样不光使学生在实践中增长了知识,而且在更大的空间中学词识字,为课堂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材只是一个简单的文本,而文本包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自然知识、科技知识,需要师生去挖掘它的内涵,丰富它的内容。课前,让学生搜集资料,既激发了学生喜爱神话、热爱科学的兴趣,又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学词识字能力,从而使学生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活动二:在趣讲故事中读词识字
爱讲神话故事是孩子的天性,而展示自己的搜集成果,表现自己的讲演才能又是每个学生的内心渴望。让学生在交
流生动有趣的故事中学词识字,势必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如下:
1、激情导入,激发兴趣。小朋友们在课外搜集了哪些神话故事?谁能讲一讲"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女娲补天"的故事?讲得好的同学将被评为"故事大王"。
2、播放课件,补充内容。学生每看完一个故事,齐读该故事名字,教师贴故事图片,板书故事词语。
3、多种形式,朗读词语。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反复读词,如手拿图片读词、去掉拼音读词、打乱顺序读词、有节奏地拍手读词以及根据故事内容做动作读词等。在读准词语的基础上,读出它的节奏感。
4、赏读句子,拓展说话。仅停留在认识字词、了解词义的水平上是不够的,要让学生学以致用,把词语创造性地运用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首先引导学生读句子"嫦娥奔月是神话故事,女娲补天也是神话故事。"
活动三:在感知科技中读词识字
1、激趣过渡。随着科技的日益进步,人们怀着对太空的美好向往,研制了运载火箭。它能成功地将人造卫星、宇宙飞船送上太空,把人们飞向天空的梦想变成现实。同学们搜集了哪些科技成果资料?能介绍给大家吗?
2、介绍资料,感知科技。教师在让学生自豪地展示科技图片,介绍科技资料后,适时播放"人造卫星"、"航空母舰"、"宇宙飞船"、"运载火箭"的音像资料,让学生真实地感受现代科技的神奇与伟大。
3、多种形式朗读词语。
4、赏读句子,拓展说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身心发展缺乏持久性、稳定性,读词遍数过少会识记不牢,读词形式单调会感觉枯燥。这一环节围绕一个"趣"字,把讲故事、识生字、读词语、练说话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既增加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机会,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识字。
活动四:在快乐游戏中巩固识字
二年级学生已经识记了不少汉字,也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因此在识记字形时,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主识字。
1、放飞思想,自寻识字方法。教师出示生字卡片:看,这些生字朋友单独从文中跑了出来要和大家见面,请同学们读读它们。开动小脑筋,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识字方法,好吗?教师对学生不同的识字方法都给予鼓励。
一直很喜欢听故事,因为记忆中的童年因故事而多了几许快乐与希冀。也觉得自己算是会讲故事的,常常能讲得孩子的表情跟着情节的变换而变化。但就是觉得自己教不好故事,原因主要有三:一是从教学内容来看,主观上总觉得故事大多浅近易懂,学生一读就明白,没什么好教的;二是从教学目标来看,大多有“复述课文”或“讲讲这个故事”的要求,课堂上即使花了一定的时间,也很不容易达成;三是从教学方式来看,受故事情节的制约,往往只能顺应故事发展之路展开师生对话,从细节描写中去体会人物情感品质等,容易落入俗套,引起学生品读疲劳。
这样的感觉多年来一直根植于心底,直到我上《嫦娥奔月》这个神话故事——迫使我重新审视故事之于语文学习的价值,之于学生成长的意义,才彻底改变。
一、故事之于学生是什么?
通俗来看,故事是人类对自身历史的一种记忆行为,记忆和传播着一定社会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引导着社会性格的形成。而作为教材选编的故事,一般指年代久远的历史事件或流传很久的传说,是封存着民族密码的集体记忆。
这样的故事之于学生学习,首先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故事基于集体创作而口耳相传,是绽放在唇齿之间的文化奇葩,烙印着千百年来民族的气质、精神与智慧。学习这样的故事,有利于学生了解民族的过去,传承民族的文化,进而能有担当地展望民族的未来。
其次,这样的故事是学生语文学习需要的一种载体。作为文学体裁的一种,这样被选编为教材的故事针对学生学习心理特点,情节丰富生动,跌宕起伏,能极大地增强学生的阅读意趣。同时,这样的故事往往具有高度幻想性,能有效地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知识,提升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更加细微准确,想象更加斑斓、开阔。另外,很多故事语言生动鲜活,蕴藏着谐音、韵语、对仗、夸张等丰富的语言形式,堪称民族语言的天然博物馆,非常适合让学生听、读、讲。
再次,这样的故事能给予学生精神的滋养。故事总是以叙述的方式讲述“不为人知的秘密”,并阐发某种道理或传递动人的情感,传扬着民族精神所弘扬的诸如勤劳善良、智慧勇敢、舍己为人、坚持正义、不畏邪恶等主流价值,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为今天的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提供重要滋养。而且,因其有着故事的外壳,其中所蕴含的“道”更易同学生的已有经验碰撞,或同化,或顺应,或启迪,或纠偏,成为学生一生的精神底子。
由此,无论是从工具性还是人文性的角度,故事之于学生都生发着特别的教育价值。于是,故事就是语文的内容,就是学生学习的内容,甚至可以成为课程。
二、这是个怎样的故事?
《嫦娥奔月》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着教育意蕴的古老而优美的神话故事。教学之前,我习惯性地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去阅读审视,揣摩这是个怎样的故事。
作为读者,从文学品读的角度,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神话故事,主要讲述了美丽善良的嫦娥为了老百姓不受害,吞下了长生不老药升天成仙,从此与亲人分离的感人故事。文中既有后羿射日的壮观场面,又有逢蒙威逼嫦娥交出仙药的惊险情节,更有嫦娥义无反顾吞药奔月的感人场景,展现了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洋溢着善良正直、机智勇敢、舍己为民的人文情怀,让读者深深感动于文本蕴含的浓浓“情”意——爱民之情、夫妻之情、思念之情,也让读者对逢蒙这种奸诈贪婪之人充满鄙夷之情。
作为学生,从文本阅读的角度,故事浅显易懂,朗朗上口,孩子们喜欢读也喜欢听。他们能通过阅读自主品悟,了解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明白嫦娥为什么要奔月,是怎样奔月的,奔月的结果又怎样,初步感悟到嫦娥不仅仅是美女,更是一位舍己为人的神女。但对于第5自然段这样浓缩的语言,第6自然段这样饱含“美”的丰赡意蕴的画面,第7自然段这样感人至深的场景,学生的自主体悟应该不会很深刻。
作为教师,从教材解读的角度,故事洋溢着人性美,引导学生充分品读感悟,对嫦娥美丽善良、正直无私、自我牺牲的精神获得较深的体悟是这课教学目标之一。同时,故事情节生动,感情真挚动人,而且语言有很多可深化延展的浓缩点,是学生学习复述课文的良好凭借,值得把握并积极利用。此外,“嫦娥奔月”那段场景描写,学生初读起来会觉得很美,而要让学生感悟到美的背后还蕴含着嫦娥深深的留恋,意味着从此天地两相隔的清冷凄美,这种震慑人心的悲剧色彩,可能需要教师的点拨指导学生才能体悟得到,是个难点。
三、该怎样教这个故事?
这两年,我校在“践行精教多学、创生人本课堂”的探究之路上摸索,在实践与思考中得到了这样的信念:永远相信——我们的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不能在零起点开始预设。薛法根老师曾讲过一句很实在又很精辟的话:“语文课要做语文的事,小学老师要做小学老师的事,这节课要做这节课的事。”我想,我该做的就是基于学生的学习原点,让“我教课文”向“学生学语文”美丽转身——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学完后获得的不仅是“嫦娥心地善良、舍己为民的精神”,更经历了语言实践,习得了语言,悟得了言语表达的形式,获得了语文的方法,让这一课的语文教学价值得以完整体现。
我们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该用在刀口上。揣摩品读中,我发现教材选编的这个故事内容丰富,可能是出于篇幅不能太长的考虑吧,编者采用的语言很简洁。显然,经典语言的学习不是这篇课文的长处,没必要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体会、咀嚼、品味语言上。想到我们的孩子,听故事的时间和讲故事的能力都在不断萎缩,何不把这口耳相传的口头文学,说来听听,听后说说呢?于是,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思路:既然这是个故事,那就讲讲吧——以“讲故事”为目标,又以“讲故事”为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