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化学定义

初中化学定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化学定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化学定义

初中化学定义范文第1篇

1.化学变化中常伴随发光、发热等现象,但是具有这些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灯泡通电发光、发热却是物理变化)

2.催化剂不一定都是加快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有些反应加催化剂是为了减缓反应速率,如钢铁锈蚀、食物腐烂等)

3.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催化剂,不一定是二氧化锰.(可用氧化铁)

4.可在酒精灯焰上直接加热的仪器不一定是试管.(坩埚、燃烧匙、蒸发皿也可)

5.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时发现装置漏气,其原因不一定是橡皮塞未塞紧试管口.(可能是试管本身破裂或连接导气管的胶皮管老化破裂所致)

6.在实验室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时,发现试管炸裂,其原因不一定是加热时管口未向下倾斜.(可能是事先未使试管均匀受热;或实验完毕先熄灭酒精灯后移出导管;或向试管中装药品时不慎引入一些碎小的可燃物)

7.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集气瓶炸裂,其原因不一定是事先未在集气瓶中放入少量水或细沙.(可能是点燃的铁丝与集气瓶内壁接触所致)

8.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铁丝没有剧烈燃烧,其原因不一定是铁丝表面的铁锈没有打磨干净.(可能是氧气不纯,或者刚点燃铁丝下端缠绕着的火柴棒就将其伸入到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

9.分子不一定比原子大.(如,一个氢分子比一个汞原子就小得多)

10.纯净的物质不一定都是纯净物.(如,纯净的空气是混合物)

11.混合的物质不一定都是混合物.(如,冰水混合物是纯净物)

12.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属同种元素.(如,氖原子Ne与甲烷分子CH4,它们的质子数虽相同,但却不属同种元素)

13.核外电子数相等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原子.(如,氖原子Ne与甲烷分子CH4,它们的核外电子数相等,却不是同种原子.)

14.由氧元素组成的单质不一定就是氧气.(如,臭氧O3)

15.原子核不一定都是由质子与中子构成的.(如,H-1原子中就没有中子)

16.达稳定结构的粒子最外层电子数不一定是8个.(如,氦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个)

17.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均少于4个,但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个的原子不一定是金属元素的原子.(如,氢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1个,但它却不是金属元素的原子)

18.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气体不一定是二氧化碳.(可能是氮气)

19.可燃物着火不一定都能用二氧化碳来扑灭.(如,镁带着火用二氧化碳就不能扑灭,因镁在点燃的条件下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2Mg+CO2点燃2MgO+C)

20.点燃可燃性气体时不一定会爆炸.(当可燃性气体混有空气或氧气,且其体积达到爆炸极限时才会爆炸)

21.碳燃烧后的产物不一定总是二氧化碳.(碳不充分燃烧时生成一氧化碳)

22.有机化合物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但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就是有机化合物.(如,CO、CO2、CaCO3等,都含有碳元素,却都属于无机化合物)

23.某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则该物质不一定就是气体.(可能是固体熟石灰)

24.使大多数物质从溶液中结晶出来不一定只有降温一种方法.(可采用蒸发溶剂)

25.将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升高温度不一定可行.(如,某温度时饱和的石灰水,升高温度后溶解度减小,其仍为饱和溶液)

26.经过两次过滤,滤液仍然浑浊的原因不一定是滤纸破损.(可能是仪器不干净,或过滤时漏斗里的液面高于滤纸的边缘)

27.能电离出氢离子的化合物不一定是酸.(如,NaHSO4虽在溶液中能电离出氢离子,但它是盐.)

28.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的溶液不一定显酸性.(可能显中性)

初中化学定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概念;教学

在现在我国的初中化学教材中,关于那些传统的基本概念,几乎每个章节都有,但化学概念才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学生们要准确理解概念教学对于学好化学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初中的学生而言,他们的理解能力以及阅读能力都相对较差,所以,老师们要在教学的课堂中,要讲清概念,这是非常重要的。初中化学的基础,就是化学中的概念。加强初中化学基本的概念教学,这不但可以让学生们指导物质及变化的过程,还可以使他们了解到化学研究物质变化的规律。化学概念是用简单的语言概括出来的,其中包括了原理、定律、规律等。在这些概念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是经过推敲的,都具有特定的意义,保证了它的完整性和科学性。怎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初中化学概念教学呢?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要从试验中引出概念,分析关键字词

在化学课中,最可以引起学生注意,同时也是让学生们最为感兴趣的,就是化学实验。在课堂上进行化学实验可以有效的激发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意识,老师对化学实验进行演示,从中分析引导学生正确的思考和推理,这样便可以形成化学的基本概念。

比如,在研究化学概念以及物理概念的时候,除了课本上镁燃烧和加热碳酸铜这两个小实验外,老师们可以添加一些类似的有趣小实验,比如把纸张撕碎和点燃的两个小实验。老师在演示实验的同时,可以向同学们提问:在整个试验中,哪些化学反应有变化,哪些化学反应没变化?这些变化有何不同?老师们要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个变化中的不同,然后指出其中的原因,这样就从两个实验中引出了不同“变化”的概念。通过学结,明确化学变化的概念和意义,了解这两者之间的区别,找到发生化学变化的本质。

为了能让学生们领会到初中化学概念中的含义,老师不仅仅要在论述概念时注意严密性和准确性,还要发现在用词上不妥和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比如在讲到物质的分类的时候,学生们通常会提出以下几点问题,在讲到“单质”和“化合物”两个不同的概念时,老师们一定要强调出“纯净物”这三个关键字。因为原理上,“单质”以及各种化合物本身就是一种纯净物,它们是同一种物质组成的,要根据它们的不同成分来判定到底属于“单质”还是“化合物”,不然的话,学生很容在此产生误区,比如会把金刚石、石墨等混合物之误解成单质,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理解成是化合物。

在通过实验引导出化学概念的同时,要更加注意学生的实验,要让他们直接参与到化学实验中。比如,在实验室进行制氧气的试验中,一定要把老师的实验和学生的实验结合起来。在做实验之前,要让学生们首先进行一个预习,在实验过程中,老师要让学生们将实验做一个对比,经过前后对比,相互之间展开积极讨论,最终得出实验结果。老师们在做完实验之后,要加入引入概念,让学生们通过这次实验,知道什么叫做催化剂。这样学生们就可以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到催化剂的作用。

二、要在引导中找出概念,并对概念作出解析,加深对概念的影响

在初中的化学概念教学中,有些概念含义较深,内容又相对复杂,这必须要求老师们对概念要进行一个全面的解析,这样才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维,对概念有种新的认识和掌握。例如在“溶解度”这章的教学中,不仅定义的句子特别长,而且还涉及到了很多知识点,学生们经常不容易被理解。所以,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最好把溶解度的定义解析成四句话,这样的效果就将大不一样。首先,要强调溶解度必须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第二,指出溶解的质量为100毫克;第三,在溶解的过程中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最后,要强调出满足以上所有条件后,所溶解出来的溶解克数是多少。这四种限制构成了整个溶解度的定义,少一不可。

三、要让学生们从内涵以及外延方面了解到化学课的概念

化学课和其他学科不一样,化学课有自身的严密性和准确性,所以它拥有自己的内涵以及外延,因此,化学概念根据不同的定义,都有自己特定的使用范围和含义,这就要求老师更好的剖析化学概念。比如,在“元素”这章节中,定义中提到“凡是具有相同负电荷数的原子都统称为元素”。可是,钠原子以及钠离子所带的电荷就不相同,可它们属于同一种元素,因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对“相同电荷数”以及“一类原子”作出分开解释,让学生们明白“质子数”才是元素种类的唯一标准,在之后的教学中,还要让学生们明白元素是一种宏观概念,它只论种类,不看个数,而且,这些“一类原子”指的是相同的中心原子以及带电原子。因此,只有通过更加深层的分析,从基础上真正了解到化学的内涵和性质,才可以了解到化学概念,并且利用这些化学概念指引学生习题。与此同时,还要深化对化学概念的认识。

在化学学习中,经常会遇见形相近,但意思却大不一样的化学概念,因此要找出区别加以练习,要形成化学概念的体系,这才是加强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最好途径。

四、要经常进行化学实验,用实验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

概念,是反应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方式,而化学则是反应物质基本特征的思维方式。概念的形成要求通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找出化学概念中最关键的部分,要让学生们了解这些知识,并不是把书上的概念强加给学生,让他们死记硬背,这样学生们也不会用概念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在初中化学概念教学中,要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规律,老师们也要做好课堂的演示实验,让学生们不断观察实验中的各种现象,鼓励他们踊跃思考,形成化学概念,从根本上达到理解化学概念教学的目的。

除了以上所述之外,老师在化学教学上一定要注意用词准确,化学中的字、词都是极为严密和准确的,不可以将其分割开来。更不能添字,减字,不然的话解释出来的意义就大不一样了。比如,“酸”这个字,在化学定义中是指“电离生成阳离子全属于氢离子化合物”,这句话中的“全部”必须加以强调,并且老师还要举例说明。通过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们加强对“酸”的概念理解。

除此之外,随着现在教学手段的不断进步,老师们可以制作化学概念教学的各种课件,比如在课堂教学的同时,老师可以在荧幕上向学生展示原子、分子等各种模型,培养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

初中化学定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新课改 初中化学 新思考

新课改需要初中化学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明确教学目标,采取有效的认知活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程目标确立的前提下,对学生学习参与的主动性、探究的趣味性和能动性进行引导,使学生信息搜集与处理的能力、新知识的获取能力、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得到极大地提高。但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仍旧有许多问题有待改进和革新。所以针对初中化学教学具体内容和具体方法,制定并实施有效改进措施具有实际意义。

1.转变思想,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具有主导性,学生学习处于被动地位。新课改的实施,摒弃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化学课堂中的主体性得到体现,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自主性被调动出来。

素质教学是新课改下创新的主要教学模式,科学教学是初中化学教学的理念基础,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化学是初中三年级学生首次接触的课程,所以对化学现象、知识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理,同时会产生很多疑惑。此外,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对于相关知识的正确引导,以及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对于具有较强探究性与实践性的化学知识的传授非常重要。这需要教师转变思想,改变学生接受知识的被动状态,促使学生主动融入教学活动。例如,可以借助情境教学的方法,搭建可供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激励学生自我表现的勇气。同时还需要教师利用有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课堂引导,如在讲解理论知识以前,可以将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历史背景、名人逸事等穿来,使化学教学课堂充满趣味性,进而培养学生在化学教学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的能力和兴趣。

2.寓教于乐,活跃教学活动气氛

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调动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是新课改下师生相互交流的能动性提高的重要手段。在化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可针对学生个体的性格特征、认知水平和课件内容,对教学的每个环节进行精心设计,活跃教学活动的活跃氛围,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探索心理。例如,在教学“燃烧条件”章节时,教师可利用探究、启发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演示性实验的引导,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多媒体优势,实施动画课件制作,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学习探究的热情得到激发。在知识探索中,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正确的探索、发现与解决,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得到很好地调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习主动性生成的先决条件,是快乐学习、高效学习的重要动力。

3.理实结合,增强学习创新意识

在初中化学实践活动中,实验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化学知识学习的重要途径。所以在初中化学课堂上,教师应将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有利结合,对化学实验进行合理设置,通过科学的化学实验,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得到极大地提高。如在学习“空气”知识内容时,教师可利用相关器材设置系列实验对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进行测定,同时还可引导学生亲自制作简易的实验装置。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挖掘学习知识的潜能、锻炼自主创新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可利用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扩充一些适当的实验课程,满足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需求,并鼓励学生参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4.剖析理解,强化知识实际运用

初中化学与人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初中化学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是概念教学,所以加深学习知识的理解运用需要学生对专业概念给予深刻的剖析。在初中化学中多数概念比较复杂、深刻,学生理解的难度较大,需要教师对概念进行深入解析,便于学生理解。例如,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溶解度”就是其中的一处难点,不仅定义抽象,而且涉及诸多知识内容,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教师可从温度条件、溶剂量、溶液状态等几个要点入手对“溶解度”的概念进行剖析,对定义进行准确地把握,并达到运用熟练的效果。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知识点的不理解,导致学习乏味吃力,进而对学习产生抵触心理。对概念进行深刻剖析,可以使基础知识得到强化,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

种种迹象表明,新课改环境下,以实验操作为基础的初中化学,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模式的革新、学生主体地位的提高及理论与实验有机结合、合理利用教材对教学实验进行科学设置、教学方法的多元化、生活化等,使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有利于创新能力及问题探究能力、解决能力的培养,更是初中化学教学效果增强的决定性因素。

参考文献:

初中化学定义范文第4篇

高中课程与初中课程相比,在知识的难度与广度上都有一定的提高.在解题思路与思维方式上,与初中也有很大的不同.大多数初中学生刚进入高中都会不适应,一部分学生是因为他们仍旧以初中的学习方法来学习高中化学,由于初中方法大部分已经不再适用于高中内容的学习,使得学生学起来很吃力.还有一些学生不适应高中化学课堂容量大的特点,对于很多知识不能够较快的消化.除此之外,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在内容上有时候不能够很好的衔接,为学生学习高中化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这些都使得初中学生升入高中后不能很好地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

二、初高中化学知识点梳理比较

初中三年级所学的化学主要是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例如:化学符号、化学式、实验仪器的名称等.初中化学一般比较重视定性分析,教师经常让学生将实验现象或者结论记住.而高中化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让学生对化学实验进行定量分析,不再是之前初中化学中那种浅显的记忆,而是通过公式进行计算,由初中所积累的基础知识,在高中化学中得到不断的延伸、扩展.例如:对于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实验,初中教师只是要求学生将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记住,并记住实验的现象.而高中教师就会让学生在记住化学方程式及化学反应的基础上,理解这个反应的意义,并会应用差量法进行定量计算.初中阶段的知识相对较少,学生只要通过死记硬背也能够应付升学考试,而在高中的化学学习中,对知识的理解非常重要,不能仅靠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化学,这种方法不再适用于高中化学的学习.例如:对金属锂、钠等元素的学习,在初中阶段主要是学习其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如何存放.而高中阶段在记忆其物理性质的同时,要求会证明,在记忆化学性质的同时,要求会分析,并且要会从保存方法推断元素的性质.总之,初高中化学对知识点的要求不同,教师应准确掌握初高中化学教学的知识衔接,注重知识的比较,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

三、教学建议

1.利用旧知识,衔接教材内容

高中化学教师应熟悉初中化学所学的化学概念以及一些主要的知识点,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对初中知识的回顾,让学生对旧有的知识能够有新的认识.找到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知识的衔接点,然后加以引导,注意减少教学的难度,让学生以理解为主.例如: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由历年教师的教学经验,可知这是中学化学学习的重点加难点.为了减少学生学习该知识点的难度,教师可先从初中所学的化合物知识以及涉及到元素化合价变化的氧化还原反应入手,找到知识的延伸点.在初中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中都是以得氧、失氧来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在高中化学中,虽然没有得氧、失氧,但是只要存在化合价变化的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这样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就很容易判断了.因此,熟悉初中化学中哪些知识点已经有所涉及,对初中化学知识所涉及的深度作一定的了解,以对高中化学教学进行更好的把握.只有对初中化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快速找到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知识衔接点,以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高中化学.

2.利用旧知识,挖掘更新知识

在初中所学的化学往往是比较浅显易懂的,有些知识为了能够让学生理解,总是假设在理想的条件下存在,但事实上,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理想的条件.因此有些知识在初中化学中是成立的,可能到了高中就不成立了.对这种知识的学习往往会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纠结于前后学习的矛盾,对于新知识的掌握不够全面.为了帮助学生走出误区,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化学知识的讲解.努力指导学生在注重新旧知识联系的同时,也应该不断探索新的知识,从旧知识中延伸扩展出新知识.例如:在学习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中的“氧化还原反应”时,教师告诉学生氧化还原反应不能单独存在,学生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在初中化学中氧化还原反应是分着学的呢?当时学的时候怎么没有说不能单独存在呢?这时教师应先带领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进行回顾,然后让学生在具体的例子分析中明白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是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的,因此叫做氧化还原反应.高中化学教师一定要注重初高中化学知识的不同,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化学知识的学习,形成新的知识框架,更好的学习高中化学知识.

3.调整教学的方式方法

教师在教授化学时应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调整,将抽象的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讲解,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不再对高中化学的学习产生排斥的心理.例如:在学习蒸馏装置内放置沸石时,起到的主要作用是防止暴沸,教师可以让学生吸取家庭煮牛奶豆浆的经验,增加对化学的感性理解.在学习有关原电池的知识时,由于初中阶段没有进行这方面的知识学习,高中化学教师必须化抽象为形象,以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知识的讲解.教师可以将原电池比喻成公交车,电子比喻成乘客,这样原电池中的化学反应就变成了乘客上下公交车的常见现象,加深了学生对原电池相关知识的理解.

四、结语

初中化学定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有效课堂;学习兴趣

教师利用最小的教学投入换取最大的教学回报,此所谓“有效教学”的基本理念。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不但要在短暂的45分钟内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及目标,更要充分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促进学生学科综合素质的提升与进步。那么,作为一名初中化学教师,如何才能逐步构建有效率、有质量的化学课堂呢?笔者从事初中化学教育教学多年,对自身有效课堂的构建策略进行了认真总结与归纳,现结合部分实践教学感悟同广大初中教育同仁进行探讨与切磋,旨在于促进初中化学有效教学目标的更好实施与落实。

一、充分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奠定初中化学有效教学的基础

一位教育家曾做过一个生动的比喻“如果人们没有食欲,却勉强将食物塞到自己肚子里,后果要么是消化不良,要么就是引发呕吐,给自身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相反,如果人们对眼前的食物垂涎三尺,则可以很好地改善身体的不适症状,实现更好地吸收与消化的目的。”

这位教育专家的话向我们证明了一个道理:初中化学同样不能以强制性的方式展开教学,这将不利于学生在学习上的长远发展;反而应该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食欲”,也就是学习兴趣以及热情,这有利于他们积极发散思维、勇于探索,从而推动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与进步。

沪教版初中化学中蕴含着众多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我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就对它们进行了灵活的运用,并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解“溶液的酸碱性”这部分知识之前,我首先向学生卖了一个小关子,“同学们,这节课老师给你们表演个魔术”;之后,经过我种种操作,学生惊讶地发现原本三个都是紫色的溶液却一个变成了红色,一个变成了蓝色,另外一个则仍然保持紫色。如此一来,就带给了学生强烈的视觉感官冲击,不但使他们对将要学习到的“溶液的酸碱性”这部分知识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更为重要的是还极大程度上激发了他们的探究兴趣,有利于他们真正将自身融入我接下来的知识讲解环节当中。

再比如,在学习“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这部分知识时,我则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几段视频。短片虽然较短,但是却对有机化合物的定义、组成成分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进行了非常详细的阐述与讲解。借助多媒体的生动、直观、形象,不但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还促使教材难点、重点由难及简、由抽象化为具体。试想,这样的状况下,大幅度提高教学效率以及质量又有何难呢?

二、生活实际开展教学的结合,改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强调:初中化学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各种熟悉的生活场景中蕴含着大量的初中化学知识;倡导教师在开展化学教学活动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感受初中化学的无限魅力,加深对于具体知识点的深刻认识与理解。”

我个人认为,新课标的这一指示为教师“有效课堂”构建目标的实现明确了道路与方向。如教学“化学带给我们什么”这部分知识时,如果教师照搬教材、单纯向学生灌输“化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众多便利”等类似广泛而略显空洞的概念,就会使原本有趣的化学内容变得枯燥、无味,而且还会严重制约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以及积极性,更谈不上有效启发、促使其良好学习态度与观念的形成了。

鉴于这种情况,我一改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改为鼓励学生自主总结、自主归纳生活中的种种有利化学现象,以下即为学生的总结、归纳过程:

学生甲:我们现在穿的衣服不管是涤纶、纯棉还是其他材料,都是经过化学合成的。

学生乙:还有我们吃的各种食物,也与化学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像最平常的油盐酱醋,都是经过化学后期加工提取的,若是没有化学,我们可能连这些基本的调料品都没有。

学生丙:还有我们日常用来代步的交通工具,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其所消耗的燃料多是从原石油里提取的汽油、柴油等化学制成品,至于其提出过程自然也与化学学科知识有着很大的关联。

学生丁:房子构建过程中经常用到的石灰、白灰、砖、钢筋等都是从原材料中经过化学分析、提取的合成物。从这一层意义上来讲,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住”其实也与化学知识有着极为深刻的联系。

……

学生你来我往,纷纷阐述自己的独特认识与看法,如此一来,既充分调动了他们的自主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又促使他们深刻认识到了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有利于其进一步升华对于“化学带给我们什么”这部分知识点的认识与理解,更有利于当节化学教学质量的改善与提高。

三、化学实验实施教学的借助,提高初中化学教学效率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对于实验教学的重要意义做出了明确阐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众多化学定义、规律以及公式等都是在大量的实验从提取、升华、总结形成的。教师

借助实验开展化学教学活动,对于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实现对于知识点的更好理解以及从整体上提高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我将新课标的这一精神灵活运用到了日常的化学教学实践当中,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反响与回应。如,在教学“燃烧的必备条件”这部分知识时,我没有将教材上已经总结好的知识点笼统性地灌输给学生,而是带领学生到实验室中做了以下四个实验:

第一个实验:分别用酒精与自来水作燃烧物,观察其是否能燃烧;

第二个实验:用酒精作为统一燃烧物质,观察其在与氧气充分接触与密闭的空间中的不同燃烧状况;

第三个实验:同样是在与氧气充分接触的前提条件下,只不过可燃物质分别为单薄的纸片与厚重的木块,观察哪个可燃物率先达到可以燃烧的界点。

通过这三个实验,不但大大锻炼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同时借助生动、形象的实验效果,他们也进一步加深了对于燃烧所必须的条件:物质具有可燃性、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随后,我又引导学生开展了第四个实验,将燃烧所需三个条件中任意结合,探究究竟是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还是任意结合就可以引发燃烧反应。

这样一来,学生才会明白并不是三个条件中的任意一个就可以引发燃烧现象,而是需要三个条件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才能产生燃烧这一化学现象。

如此,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就进一步深化了对于燃烧现象的理解与认识,有利于当节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改善与提高。

“有效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理念所提倡的“用最小教学投入换取最大教学目标”的先进观点,不但可以使学生在短暂的45分钟内掌握基本的化学学科理论知识,而且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自身化学综合素质的提升与进步,真正有利于良好教学效果的落实与实现。因此,作为初中化学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努力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积极采取各种教学措施,为切实提高初中化学教学效率以及质量的改善做好最充足的准备。

参考文献:

[1]王敏.初中化学有效教学方法浅析[J].学周刊,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