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舞蹈创作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这里要指出的是,舞蹈来源于生活,它是人民大众的艺术。舞蹈的本质已决定了它的群众性,因此,舞蹈创作就不是什么神秘王国。只要把握了舞蹈创作的基本方法,把握正确的创作途径,紧紧抓住舞蹈艺术表现手段的根本,在不断的总结与实践中,就会有许多好作品从你手中涌现出来。
我将从“舞蹈创作的前提”、“舞蹈创作的基本技法”、“与广场舞蹈创作的同与异”、“少儿舞蹈创作的若干问题”等几个方面,漫谈有关舞蹈创作的一些问题,希望能为舞蹈创作的繁荣出一点微薄之力。
我们首先谈舞蹈创作的前提。
要创作出好的舞蹈作品,必需有正确的途径。前提是创作者必需具备较高的专业修养,这些修养的靠持之以恒的实践与积累逐步形成的。概括讲,要首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观察生活,熟悉生活。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舞蹈作品、舞蹈形象的产生都是从生活当中来的。舞蹈创作者只有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认真细致的观察生活,逐步积累这些来自生活的大量素材,对这些素材进行科学的分析、理解和熟悉,从中筛选出典型的、具备象征意义的“材料”,并对它们有了真正的切身体会和实践感受之后,才有可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成功作品。
例如:浙江省孙红木在谈她创作《养蜂的小妞》的创作过程时说:从表面看,养蜂的工作按照舞蹈创作要求缺乏动态,即可舞性,难以很好的树立舞蹈型像。但从舞蹈长于抒情的角度认真地思考分析,发现蜜蜂这种神奇的小昆虫勤劳、坚韧、勇敢,它为人类创造财富,送来甜蜜。而养蜂人常年四处奔波,追踪蜜源,工作辛劳、平凡。养蜂人的工作和蜜蜂的精神都值的我们去赞美。但是如何用舞蹈去表现呢?经过细致的观察,发现养蜂人与蜜蜂有着不同平常的亲蜜的爱的关系,而这种非凡关系使我们在他们“静态”的劳动中看到他们“动态”的内心世界。他们那种欢乐、甜蜜、幸福的内心世界洽洽适合用舞蹈去表现。具体的方法就是把思想、情感化为能被观众看见的“动”的形像,这种形像是情感,升华的表现,绝不是去勉强模拟表现他们劳动的外部形态,而是要始终抓住并表现养蜂人的“情”。
艺术作品不夸张就没有表现力,而夸张就必须有丰富的联想——想象力。联想到养蜂人的头、身、手都沾满蜂蜜,引起蜂对人的追逐、嬉戏,从中体现蜂与人之间感情的交流。这种交流形成的欢乐劳动中的“节奏因素”使舞蹈“形”、“情”具备,由此产生了舞蹈的形像基础。加之巧妙的运用道具,突出养蜂小妞可爱的性格特征等,使《养蜂小妞》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像。
生活美不等于艺术美。创作者对生活中各种美的事物要进行高度的浓缩与升华,要善于像蜜蜂吮吸花蜜那样,吸取生活中最甜美的营养,进行艺术的高度概括,使其成为鲜活动人的舞蹈形像,给观众以美的享受与薰陶。
(二)舞蹈作品要歌颂崇高品格,富于时代精神。
任何艺术作品都服务于它所处于的那个时代,跟不上时代的艺术作品就不可能有立足之地,就失去了它的生存价值。大量民族民间舞蹈能在我国长、期流传,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它们能顺应人民大众一断变化的审美追求,紧根时代前进的步伐,不断完善自身才得以生存。众多的经典舞蹈作品之所以常盛不衰,也是由于他们所表现的主题抓住了人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在作品的内容、形式上达到了理想化的高度。现在我们提倡弘扬民族文化,强调文艺作品要反映时代主弦律。弘扬民族文化是指我们民族数千年所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的精粹,它蕴含着我们民族开拓奋进,勇往直前,富于创新,敢作敢为,无私奋献等最歌唱家贵的精神品质。而文艺工作者由其是进行作品创作的人们,就应该用大量蕴含着民族崇高精神品格的艺术作品去教育感染人,鼓舞激励人,去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和精神素质。
我们所指的“时代精神”,应该是一种积及向上的、催人奋进的、能鼓舞人们斗志的精神。这种精神能使人迸发无穷的力量,能激发人的创造力,能使人深切的感受生命自然的美好,从而对生活布满着希望。“时代精神”不是某些人追求的所谓“时尚”任何时尚都是有他的属性的,有的代表了事物发展的趋势,有的却表现出一种颓废、落后的观念。在当前的一些创作作品中,确有一些人追求的“时尚”背离时代,远离生活。作者把自已狭隘、消沉的人生理念融进自已的作品中,表现他们自身的与时代极不合拍的精神和内心世界。这是我们应该果断摒弃的。有的作者为了标新立异,为了迎合市场中一些观从低级趣味的需要,即强调所谓的剧场效果、经济利益。对一些优秀的、能体现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独特魅力的民间舞横加扭曲,
一些最能代表东方含蓄美的舞蹈,被硬性的塞进西方的剧烈的弹胯、顶肚、顶胸的动作。认为这样才有“性感”,才能迷住观众,才够刺激且不论社会上怎么样评价,仅是这种无视我们民族的审美感情,无视或淡化我们民族所独特的、为国际社会所赞叹的东方美的创作思想,也是我们应该批评的。
大量好的作品,能给人以振奋,给人以启迪,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从这种艺术美的享受中,领悟一种精神情操的美,使人们对生活、对社会产生一种深切的爱,这就很好地起到文艺作品的教育作用。
例如《闪闪的红星》中冬子妈英勇牺牲的舞段,烈火熊熊,英勇顶立火中;震憾人心的音乐旋律,满场红彤彤的灯光;叠印出潘冬子一句无声的“妈妈!”给观从众以及大的冲击力,震憾了人们的心灵,引发了大家强烈的精神共鸣。
又如《春蚕》根据唐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使干”的名句,把春蚕、蜡炬献身精神体现了出来。编导着重塑造和体现春蚕的心灵美,突出了他造福人类的品格。在艺术手段的运用上,设计了一片硕大透明的桑叶,叶子背后是布满曲线美的“春蚕”(演员)。通过演员美丽的双臂动作和手中漂渺的纱巾,表现春蚕吐丝作茧自缚的过程,展示“丝方尽,情不断”的意境,并从中给观众以春蚕丝尽至死无憾的深刻思想内蕴。这个作品表现的是春蚕,实际歌颂的、给人的启示是献身精神。
再如舞蹈《敦煌彩塑》,作品没有直接歌颂英雄人物,也没有赞美某种崇高思想。而是取材借鉴敦隍石窟中的“飞天”,塑造了一群少女的舞蹈型象。作者抓住女性美中最能打动人的几个方面——温柔、端庄、委婉、舒适,刻画出鲜活动人的东方青春少女的群像,使人观后难以忘怀。作品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通过舞蹈的姿态、动作、造型,与舞蹈意境融洽的音乐,以及营造出特定氛围的舞美灯光,反映了伟在祖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和精美绝伦的造像艺术,由此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一是通过美丽的舞蹈,展示女性美的独特魅力,给人以美的享受,激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以上事例都是说明,舞蹈作品虽然以不同的主题、不同的表现手法去创作艺术形象,但这些作品的品格是崇高的,是健康向上的。它们以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角度去反映生活,并给人以启迪,给人以美的薰陶。因此,它符合当今的时代精神,能很好的为时代服务。
(三)熟悉积累专业素材,全面提高专业修养。
1。多看多学舞蹈语汇。
舞蹈语汇(动作)是靠积累才能丰富的,只有相当的积累,才能在创作中信手拈来。也只有对动作了然于心,才能找出它的运动、变化规律,再进一步对这些动作进行变化发展。
另外,对是常生活中观察到的人们劳动或其它习惯动作进行分析,了解它们的型态、动作规律、动作节奏等选择其典型的、有代表性的进行美化提炼,使之成为闪烁光彩的舞蹈型像。如《浪里人》的创作,作者深入到渔民中,观察渔民劳动生活如织网、拉网、撑篷、摇橹;渔民习惯两腿分开站立,走路步伐沉稳有力;战风斗浪形成他们勇敢、豪爽、憨厚、直率的性格特征等。作者对这些素材进行了典型化的表现,创造了生动丰满的舞蹈型像。
2。对各艺术门类的综合学习。
舞蹈是以人体动作为主的综合性艺术,因此,创作舞蹈不仅要有对人体动作的娴熟运用,还要通过其它的艺术手段,为作品的主题、人物型像、情节发展、的兴起等方面,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1)首先,创作者应具有很强的音乐感。音乐感是指对音乐的理解。不仅在理伦上理解,更重要的是对音乐表现情感和音乐型象上的理解。例如,一个舞蹈家和一名画家同时听一首名曲,他们对乐曲的理解就会不同。画家脑海里出现的是画面、构图、布局、是各种色彩、明暗的对比。舞蹈家则会根据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快慢、音响的强弱、脑海中不断闪烁着各种跳跃,旋转和时而翻腾激烈,时而伸展委婉的动作形像。虽然二者理解不同,但他们都是很强音乐感的欣赏者。
(2)要对构图、画面的基本知识进行学习。
舞蹈构图在作品中至关重要,好的构图能给人以振奋,感到它变化无穷,内蕴丰厚。呆板的、一成不变的构图画面会使人感到枯燥,毫无感染力。俄罗斯小白桦歌舞团的《小白桦树》,虽然动作简单,但它却运用蜿蜒流动的队型,迭幻繁复的变化,描绘出深邃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闪射着迷人的魅力。重庆龙灯艺术节开幕晚会中的,《中国人》舞段,仅靠此起彼伏的万里长城的阵型、四大片块交错、快速穿插和组字,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浩大的气势,给人以很强的震憾。
(3)要对灯光、服装的基本知识进行了解学习,以便于在创作时综合考虑运用。
舞台灯光变化运用的好,就能深化作品的主题,渲染浓烈的氛围,将观众带入特定的情景中。《春蚕》的背光、顶光、侧光的运用,形象地造就“蚕”晶莹剔透的美妙胴体;《再见吧,妈妈》通过非凡的灯光效果,营造出朦胧的、如梦似幻的母子相见的画面。这些巧妙运用灯光的艺术手段,都是灯光师按照编导的创作和设计要求而解决的。
舞蹈服装的设计当然是设计师的工作,但是编导要提出对服装的设计要求。这个要求一般要考虑两点:一是有助于点题,看了服装的样式、色调,就能明白你要表现何题材;二是服装要体现出人物身份和性格特征。另外,服装设计要充份考虑舞蹈上人体艺术,是用身体、四肢来“说话”,表达一定内容的。服装设计不合格,不符合作品的要求,不但无法表达作品的内容,甚至会破坏预想的效果。好的舞蹈服装,会给观众以鲜明的人物形象,会取自得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如“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中的变色长裙,先后变出黄、红、绿三种颜色,表达出不同的内涵;《丝路花雨》的“飞天技乐”服饰,把敦煌壁画中“飞天”的形象栩栩如生的塑造出来。
[关键词] 舞蹈编导 编导创作 创作思维体系
一、舞蹈编导含义及条件
张继刚、陈维亚、王玫这些名字在舞蹈界可谓是如雷贯耳,他们创作的《黄土黄》、《千手观音》、《秦俑魂》、《也许是要飞翔》等作品则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艺术震撼和极高的艺术享受。从这些当代著名的舞蹈编导家身上,我们看到了他们极其深厚的知识文化底蕴以及涵盖音乐、美术、绘画、戏剧等各类艺术的综合素养,看到了他们极强的艺术创新力和创造力,更看到了作为一个编导所要付出的巨大努力和艰辛。
舞蹈编导,即舞蹈作品的编创者和导演。由于必须同时担当编创者和导演的双重角色,因而也就决定了其职能的高难度、高要求,而绝非每个人都能胜任之。要成为一个舞蹈编导,其先决条件有两个:
首先,前提必须是一个舞者,即从事过舞蹈训练和学习,掌握一定舞蹈知识与技能的个体,而且这个舞者还要有坚实的舞蹈基础。舞蹈是一门用肢体语言表达内心情感的艺术,很难想象一个不具备肢体语言表达能力的人能胜任编导这一项工作。而只有切身地贴近舞蹈,进行大量的舞蹈实践,掌握丰富的舞蹈知识和技能,才能具备驾驭舞蹈,进行舞蹈编创的能力。
其次,能够融入生活,热爱生活,用心去感受生活将为舞蹈编导提供强大的动力源泉。艺术源于生活,脱离了生活,任何艺术就会变得虚无和空洞。作为编导,要善于用舞蹈专业的眼光观察、体验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寻找一切可能,发现美,提炼美,从而基于现实生活的作品才能与人们产生共鸣,其创作才具有生生不息的活力。
二、舞蹈编导创作的特性及要求
新时期,舞蹈事业迅速发展,舞蹈创作领域出现了一系列的新现象、新变化和新特点,而各路优秀的编导和优秀的作品更是层出不穷。总结其现象,我们得出舞蹈编导创作的以下几个特性:
1.独创性
我们知道,舞蹈艺术要寻求新的生命力和长久的发展,就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而这种创新,要求我们站在继承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舞蹈文化,不断挖掘、总结,并使之发扬光大的基础上,固本强基,做到有新突破,新创造。
独创,也就是要寻求“个性”、“与众不同”。不拘泥于老套,标新立异,有“亮点”的作品才能吸引观众的眼球。当然,编导要做到创新、标新立异并非轻而易举,没有长期的创作实践积累和巨大的努力付出是做不到的。
2.可变性
创作强调的是一个“变”字。有很多初学编导创作的人都有一种困惑就是出动作难问题,而且动作和动作之间缺少联系。实则上他们就是没能抓住这个“变”。以编导技法的运用为例,在创作作品的时候,我们并不是把大量不相干的动作堆砌到一起,而是通过改变原有动作的时间、空间、力度等,使之产生发展变化,从而动作变得丰富了,其内在联系还是依然清晰可见。
谈到创作的可变性,我们也可以称之为灵活性。灵活、巧妙、多变地使用道具将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新颖的感觉,为作品增色不少。作为舞蹈编导我们就要在创作过程中要不断探索道具运用新方法,新变化。
3.具象性
舞蹈创作要有具象性,就是指编导对舞蹈形象的准确把握,无论是刻画人物,还是模仿实物,以及表达情感都应清晰、明确,切忌模糊。
在平时的舞蹈实践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些现象:舞者在台上一气狂舞,整个舞蹈充斥着动作,尽显其技术奇能。一路舞下来,观者却不知所舞为何?其实要做到具象,我们可以通过化妆、服装和道具等来塑造,但从舞蹈本体来说,要尽可能用肢体动作来表达,即从动作入手。舞蹈作为一门高度提炼的人体动作的艺术,要准确地表达感情,就要求编导力求排除那些模糊不清的动作语言,尽可能捕捉能够贴近舞蹈形象、具有表象性的动作语言,有时简单扼要的动作反而表达得更准确、更充分。
三、舞蹈编导的创作思维体系
创作思维也就是创作方法。每个编导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都会使用自己特定的创作方法,形成一定的思维体系。根据其文化程度、情感经历以及创作习惯等因素,我认为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种体系:动作思维体系和语言文字思维体系。
动作思维体系指的是以动作先行,通过对动作的发展变化,运用时间、空间、力度、以及解构、重构等技法,形成特定的舞段或小品,然后再赋予其思想内涵和情感,相互融合后形成完整的作品。
语言文字思维体系指的是从主题思想出发,确立基本的感情基调,选取具有表现意义的动作或动机,再根据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和含义进行发展变化,形成整体的动作结构,以至于作品结构。
根据两者的定义可以看出,无论是动作思维体系,还是语言文字思维体系都是编导创作的有效方法,只是它们的切入点不同。动作思维体系是以动作为核心的体系,即先有动作,后有主题。而语言文字思维体系则以作品的思想含义为核心,即先有内容,后有动作。通过观察研究,长期以动作思维体系创作的编导能在动作的创新,技术技法的运用上获得更多的进步,而长期以语言文字思维体系创作的编导则注重文化知识的熏陶,对作品的宏观把握较强。因而,编导如果能够把这两种体系进行很好的结合,互相取长补短,将给自己的创作之路开辟更新的天地。
四、编导创作与教学
编导创作和编导教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编导教学强调学生通过学习,具备基本的编舞能力,即形成一定的创作思维,掌握一定的技术技法,也就是学习掌握已经经过提炼、总结后的知识体系;而编导创作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打破常规,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新发展、新突破,最后之于作品的呈现。由此可见,教学是基本,创作是动力源泉;教学是为了更好的地进行创作,而创作则是用来检验我们的教学成果,两者相辅相成。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需求也不断增加,我们的编导创作与教学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在这种大的背景下,全国各高校纷纷开设了舞蹈编导课程,加强舞蹈编创人才的培养。这种对舞蹈编导学科的重视必将促进舞蹈编导教学体系的发展完善,必将给舞蹈创作注入新的活力,从而带来更多优秀的舞蹈作品。
参考文献:
[1]金浩.新世纪中国舞蹈文化流变[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9.
【关键词】舞蹈编导;构思;要素
舞蹈是一门视觉直观艺术,她不分国界、民族和种族,也不存在任何欣赏的障碍。舞蹈同样源自于社会生活,而舞蹈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却高于生活。舞蹈是美的,她能带给人们美的享受。这种美的创造,是经过舞蹈艺术工作者对各种相关文化、艺术集合而成。同时,一部成功的舞蹈作品需要多元素的结合:
一、舞蹈作品创作,离不开新颖而独特的艺术构思
舞蹈艺术构思是舞蹈编导在孕育舞蹈作品过程中,所进行的舞蹈形象思维活动。它包括酝酿、确定主题、选取和连题材、塑造人物形象和考虑整个舞蹈结构的布局安排,追求和探索舞蹈艺术最适当的表现形式。舞蹈艺术的构思,在舞蹈创作过程中是极其重要的,是否符合舞蹈艺术作品的构思,直接影响整个舞蹈艺术作品的成败。在舞蹈艺术构思中,舞蹈编导要深入生活,寻找发现具有艺术表现力和有象征意义的舞蹈形象,以及新鲜的舞蹈语言,来抒发人物、表现主题。凡是符合这样的舞蹈艺术构思的作品,都是比较优秀的舞蹈作品。例《太阳鸟》,此作品是一个极其有鲜明和独特的作品。编导张继刚深入鸟类的生活,对鸟类的生活进行了调查,充分了解了鸟类的生活习性。同时,编导对作品用的是新颖而独特的艺术构思。从鸟巢的设计、鸟的头部运动等都作了形象的构思。找到了鸟类的个性,并用舞蹈语言表现出来,所以《太阳鸟》这部舞蹈作品充分体现了这一观点。
二、舞蹈作品创作, 离不开深刻而动听的音乐
在我国古代乐舞理论中说:有乐而无舞,似知音而不能见;有舞而无乐,如会意而不能言。生动地描述了音乐与舞蹈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音乐在舞蹈中的地位和作用。
舞蹈音乐是舞蹈创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优美动听的舞蹈音乐不仅是舞蹈作品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还为舞蹈增强了流畅度和节奏变化,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所以说,舞蹈音乐完成了舞蹈创作和人物塑造一半的任务。例《踏歌》,此作品的音乐,既有古典的雅韵,又有欢快流畅的旋律,还有和谐清雅的伴唱,结合舞姿,给观众留下一种心旷神怡的美感。
三、舞蹈作品创作,离不开巧妙而合理的舞蹈结构
简单来说,安排作品情节的方法就叫舞蹈结构。创作舞蹈结构时,时刻不能忘记用舞蹈的表现手法去考虑;不能忘记用舞蹈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法去考虑;不能忘记用舞蹈动作去处理情节、人物关系之间的矛盾冲突,否则就不是舞蹈,而是别的艺术形式。如戏剧……
舞蹈艺术结构特征有:①立意明确。 ②结构要有逻辑性。③要用对比的艺术规律来运用。④运用的手段要丰富。例《小溪、江河、大海》,此作品开始从一滴滴水珠的形象,逐步形成细流,进而形成小河,接着形成大江,直至形成漫无边际的大海。它运用了从小到大的顺序结构,从滴水的小泉到奔流的大海。从舞蹈结构上是运用了似静非静的静态,到飞浪冲天的动态,还用了很多点与面的对比来写照,充分展现了水的美。
四、舞蹈作品创作,离不开丰富而新颖的舞蹈语言
舞蹈语言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个或多个舞蹈动作与呼吸、力度、音乐、节奏、道具、服饰等因素相结合,经过编创者精心组织结构,使其成为能够表达一定思想、情感、意图的特殊肢体语言和表达形式。
舞蹈语言作为舞蹈作品的直观要素,它是增加作品魅力最重要的要素之一。高高地跳起、不断流动的舞步、巧妙连贯的动作、干脆利落的舞姿……当这些美丽漂亮的舞姿展现在人们眼前时,无论是谁都会被它所吸引,目不转睛的欣赏它。舞蹈工作者在进行舞蹈创作时,有新颖、创新的动作,回给舞蹈作品本身带来更高的价值魅力,也会给观众带来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例《秦俑魂》,此作品创作的出发点是在一个“俑”,将中国的古典舞、太极,以及中国武术中最具有特色的动态沉稳于一体。如“横移空中转身变叉”、“空中腾跃劈腿”、“旋子三百六”、“空中转体”……表演者把整个作品演绎的淋漓尽致、脚步流畅,给观众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五、舞蹈作品创作,离不开生动而鲜明的艺术形象
舞蹈艺术形象是由舞蹈的文学形象和舞蹈表象形象相结合形成的。
(1)舞蹈的文学形象。在舞蹈意识形象产生过程中,舞蹈的文学形象如同舞蹈中的音乐一样,是舞蹈的灵魂。舞蹈表现要从文学艺术中吸取精华`、提炼内在的思想、深度的涵义,让作品具有文学性。只有这样作品就才更具有意境和生命力。
(2)舞蹈的表现形象。它也是舞蹈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在舞蹈作品中,舞蹈表现形象的情感活动为主体意识,把情感提升到第一位,由它来左右舞蹈构思和创作。要达到表象形象的深度,必须通过形象思维在表象中塑造真正的舞蹈表现形象。
因此,舞蹈艺术形象的产生,只有将舞蹈文学形象与舞蹈表现形象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生动而鲜明的艺术形象,创造更佳的舞蹈艺术魅力。例《秋海棠》,此作品从文学著作《秋海棠》入手,提出主人公的一生戏场,引导出舞蹈作品的引子“花冠”。作品又是以倒叙的表现手法来讲述主人公的一生。从人物的体态特征来展开主人公一生从艺、尊艺的述说。形象而生动人物形象表现的栩栩如生。这个作品的艺术形象是体现文学形象与表现形象相结合的典型作品。
综上所述,只有将五大要素综合、灵活的运用,才能把生活中的美,用舞台空间表现出来;才能把作品中的美,表现的淋漓尽致、生气盎然。这就是舞蹈艺术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 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2、 7
[2] 江口隆哉 金秋译:《舞蹈创作法》,学苑出版社,2005.7
童趣性即儿童的兴趣、情趣。它是吸引儿童注意力培养儿童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启迪儿童参与愿望的重要因素。所谓兴趣是指探究或从事某种事物和活动时的意识倾向,这种倾向又是和一定的情感体验联系的,在儿童艺术舞蹈活动中如何突出趣味性呢?首先应注意选材的趣味性,其次应讲究舞蹈语汇的趣味性。
童知性是儿童在习舞过程中把握感知事物。在儿童艺术活动中“知识性”是一个广义的概念,重点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儿童舞蹈重所表现出的儿童感知事物的方式、特点,二是舞蹈艺术本身内涵的知识性因素。我认为儿童舞蹈中的知识性的内容是以“爱”的方式,“模仿”的方式,和舞蹈艺术本身所包含的地域性文化,民族民间习俗等文化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心理素质、知识结构。
童幻性则是体现儿童的自我世界的璀璨绚丽,是儿童行为在思维领域中的艺术化反映。童幻性通常是界定儿童舞蹈艺术的最显著的标志,因为幻想(又称憧憬)往往是儿童心灵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在儿童幻想题材的舞蹈艺术中,他们可以象鸟一样在天空中飞翔,可以在地穴中作统领蚂蚁的大王,可以是穿行于太空的外星小超人。儿童幻想过程中真实而强烈的情感体现和对于想象情景直接表露的特点,正是儿童舞蹈艺术形象的依托,是构成儿童舞蹈艺术特色的基础。在儿童舞蹈活动中的幻想既是沟通儿童与万物交流的桥梁,又是产生夸张、变形、谐趣、幽默等艺术形式的重要手段。
童乐性是指儿童舞蹈活动主体在艺术创造过程中的非自觉性与儿童活动的游戏性的统一。也就是说只要他们感到有兴趣,有意思,立刻就能够全身心地投入乐此不疲。儿童舞蹈中的童乐性是以情节内容的通俗性、直观性和动作技巧简单易学、轻松自如的灵活性为表现形式的。儿童舞蹈活动自娱的性质,同时反映着儿童舞蹈活动中的地位。
每一个优秀的儿童舞蹈往往都是具童趣性、童知性、童幻性、童乐性于一身的,它们或可有所偏重,但决不能没有,否则该舞决无儿童特色可言。以上四点应是我们从事儿童舞蹈创作过程中的基本出发点。
正确把握儿童舞蹈创作的社会功能。作为儿童舞蹈工作者,创作儿童舞蹈不仅要体现儿童身心特征而且更要包含作者自身对儿童的热爱,对时代的追求,对未来的希望的深刻思想内涵。要大力提倡用先进的文化教育人,用优秀作品鼓舞人;深化儿童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的思想认识,陶冶儿童的艺术情操,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儿童舞蹈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1、对少儿进行德、智、体、美的教育;2、挖掘儿童艺术潜力,为培育一代新人打下扎实的基础;3、促进儿童的形体健美,增强儿童的视听反映能力和身体各部位的协调能力;4、增强孩子们集体主义精神和组织纪律性;5、培育他们独立思维,不断上进的自信心和工作毅力。
在艺术创作中塑造典型形象必须比一般艺术形象具有更高的概括性,这就意味着典型形象不是孤立的,只有在真实典型的社会环境中塑造典型形象才能使整个作品具有典型性,典型环境是艺术作品塑造典型形象的基础和前提。在舞蹈创作中,肢体语言在叙事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从这点考虑,利用一些外在的音乐和舞美手段营造更具典型特色的舞台环境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可以使作品中的典型形象既具有概括性又具有新颖性,把作品整体的典型性体现得淋漓尽致。我国舞蹈艺术史上曾经产生了大量杰出的典型形象,如舞剧《红色娘子军》中的吴琼花和洪常青、舞剧《一把酸枣》中的酸枣和小伙计等。这些都是我国舞蹈作品中深入人心的艺术形象,都是受到封建社会压迫并坚持斗争的典型人物形象。这些舞剧中,在塑造具有独特个性的人物形象的同时,都围绕着人物形象选择了恰当的典型环境,在那种封建社会残酷压榨、劳苦百姓深受迫害的典型环境下,更突出了艺术形象典型化的斗争精神和解放精神,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成为经典的舞蹈艺术形象。典型形象不仅是艺术作品成功的标志,同时也渗入了人类的精神生活,形成了“经典”的艺术作品,典型形象的塑造要与典型环境的营造融为一体,才能突出作品整体特色的典型性。
二、舞蹈创作中典型细节的刻画
典型细节是塑造典型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指那些对于深化主题、刻画人物、发展情节、显示环境等最具有表现力的一切富有特色的细节。舞蹈典型细节是对生活中的细节进行提炼之后所创造的能够揭示事物本质意义和思想内涵的典型化的细节,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更好地体现了作品的艺术意蕴,一个舞蹈作品艺术意蕴的典型化也就更能突出作品整体气质的典型性了。在舞蹈中,无论是舞蹈语汇、舞蹈构图的典型细节还是舞蹈音乐、舞蹈服装,以及舞美灯光的典型细节都决定着一个舞蹈作品的成功与否。舞蹈《孔乙己》从舞蹈语汇上来讲,充分体现出了典型细节的刻画,很多舞蹈动作都从生活中提炼而来,富有极强的典型性,很多典型的滑稽动作都深刻地体现了主人公的畏缩、害怕、绝望无助的心境。在舞蹈的第一段中,有一个典型细节:舞蹈演员身体面向后,全身半蹲着呈蜷缩状态,并不时地用左脚搓着右小腿。创作者对这个典型细节的捕捉,成功点明了主人公的社会地位,使观众一目了然了解了作品的人物背景。如果没有这种典型细节的出现,也就很难刻画出鲜明的艺术形象。《孔乙己》中服装和化妆上的设计,也都是捕捉了现实生活中的典型形象进行了有效的加工和提炼,都是典型细节在作品中的体现。舞蹈典型细节是编导综合运用多种艺术手段把自己心灵活动的成果外化为可以直观的、感性具体的艺术呈现,是创作主体经过心灵外化的物质存在,是对生活中的细节进行提炼之后所创造的能够揭示事物本质意义和思想内涵的典型化的细节。也就是这些典型细节的恰当运用,才能体现出舞蹈作品的整体意蕴,在典型细节的贯穿下,使作品的意蕴得到提升,出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艺术效果,从而突出地体现了作品整体气质的典型化,更贴切地与欣赏者进行交流与互动。
三、舞蹈创作中典型性与真实性的完美结合
真实是艺术的生命。在艺术创作中不能反映真实生活本质的作品是不会在观众心中得到认同的。我们塑造艺术形象一定要在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基础上展开,对客观生活加以艺术概括,在大量的生活素材中发掘典型的艺术原型,再经过艺术加工和虚构,创作出具有较高典型性的艺术形象来。在舞蹈的创作过程中,塑造一个艺术形象要坚持真实性与典型性的完美结合。舞蹈创作的构思过程其实就是艺术形象典型化的过程,舞蹈是通过人体程式化的、具有韵律感和雕塑感的动作来表达创作主体的思想情感,对现实生活中的人体动作进行照相式的模拟或拼凑并不是我们所强调的真实性,我们强调的是在尊重社会生活本质的基础上追求艺术的真实性,使艺术作品在具有鲜明个性的同时又具有普遍性,成为观众心中所“熟悉的陌生人”。这就需要典型化的艺术创作过程,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塑造出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舞蹈《祥林嫂》就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进行加工、提炼和虚构的,使观众感到舞蹈形象贴近生活真实的自然美,又在真实的基础上塑造了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身上集中了封建社会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不幸遭遇和性格特征,具有典型的普遍意义,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从而唤醒了观众的欣赏热情。因此,在舞蹈创作中,典型性和真实性的完美结合是提高作品艺术性和审美性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