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更换公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2(b)-112-02
脑梗死伴吞咽障碍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它可引起饮水呛咳、吞咽困难等,常导致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而死亡。目前,临床解决此问题的方法是鼻饲,但鼻饲管易造成患者痛苦甚至窒息,且鼻饲注入食物成分单一,易引起电解质紊乱、腹水、营养不良及鼻腔、口腔黏膜损伤等。因此,对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及时进行康复训练,改善其吞咽进食功能非常必要。我科自2004年6月~2006年6月收治脑梗死伴吞咽功能障碍者60例,通过康复训练取得明显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诊断标准
脑梗死的诊断采用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诊断标准[1]。按吞咽障碍程度的评定标准[2]分轻、中、重三度。轻度吞咽障碍:进流质食物有轻度误咽,进糊状或黏团状食物无误咽;中度吞咽障碍:进流质食物误咽严重,进糊状或黏团状食物轻度误咽;重度吞咽障碍:进糊状或黏稠状食物也有严重误咽。
1.2一般资料
60例脑梗死患者中男32例,平均年龄65.2岁,女28例,平均年龄67.3岁。诊断均符合上述标准,并经过CT或MRI证实。全部病例无意识障碍、口腔黏膜溃疡及咽喉病变,生命体征平稳,语言流利,神经学等体征不再进展。60例中,轻度吞咽困难18例;中度吞咽困难22例;重度吞咽困难20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其中12例行鼻饲导管进食。
1.3训练方法
1.3.1重度吞咽困难患者不能从口腔正常进食,需要管饲饮食(一般为鼻胃管饮食)。按鼻饲护理常规,根据患者病情选择适合个体的流质饮食,以保证患者生理需要。在康复训练方面,主要培养患者的空吞咽能力,为了激发患者食欲并有利于护士的训练,每日三餐时在患者面前摆放一盘其平素爱吃的食物,让其想象把这些食物吞咽下去而诱发吞咽动作,时间为20 min。经过训练,基本完成吞咽过程者由医生、护士进行评估,达到满意效果后应尽早拔出胃管,进行下一步吞咽康复训练。
1.3.2中度吞咽困难针对不同的吞咽肌群,分别进行功能训练。
1.3.2.1颊肌、喉部肌训练。首先嘱患者坐位,以热(不烫伤皮肤为宜)、冷(不冻伤皮肤为宜)毛巾湿敷患者颊部皮肤10~15 min。然后进行颊部皮肤按摩10~15 min。随后嘱其轻吸一口气,做鼓腮、吹气动作锻炼颊部肌群。休息5 min后,嘱其发“a、 o、 e”声音以锻炼喉部肌群。其频率和次数依患者情况而定,建议每次10~20 min,2次/d。
1.3.2.2舌肌和咀嚼肌训练。如患者舌肌萎缩或伸缩无力可用消毒舌钳帮助患者夹住舌,帮助患者做舌的上下、左右、环绕等运动。每个运动发复做10~15次,同时注意舌钳夹舌时松、紧适宜,防止舌体受损,嘱患者休息5 min,然后护理人员双手大拇指放于患者鼻翼两侧,四指弯曲托住下颌,帮助患者做牙齿咬合运动10~15次,以锻炼咀嚼肌,2次/d,同时注意观察患者,避免咬伤舌体。
1.3.2.3冷刺激吞咽反射区。无菌棉签10枚,用5%葡萄糖液5 ml浸湿,平铺在一次性输液器包装袋中,冰冻2 h以上备用。常规口腔消毒后,用冰棉签直接刺激患者软腭,舌根及咽后壁等。停止刺激后,指导患者舌尖抵上齿龈,同时用鼻深吸气2次。操作时,注意棉签在口腔内停留不超过5 s,冰棉签现取现用,防止棉签解冻或脱入口中。
1.3.2.4吞咽辅助肌群训练。嘱患者舌体尽力前伸5 s后收回,反复10次,舌体尽力后卷5 s后放松,反复10次,舌体在口腔中顺时针、逆时针各环绕10次,咬紧上下磨牙10次,鼓腮10次,吸吮10次,闭口深呼吸10次,每日训练2次。
1.3.3轻度吞咽困难行进食训练时,首先准备好吸引器、氧气等抢救物品,向患者解释以取得合作,患者取端坐位,环境安静,精神集中,选择半流食或软食等易于吞咽和控制的食物,如较稠的芝麻糊、蛋羹、豆腐脑等。这些食物流动速度慢,容易变形,易于吞咽。进食前先空咽几次,将食物放于健侧,每次1~3 ml为宜,此过程要催促患者。同时注意观察是否有呛咳、发绀等。出现问题及时通知医生并积极抢救。
1.4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1999年日本学者滕岛一郎吞咽疗效评价标准[3],吞咽能力≥9分为痊愈,6~8分为明显好转,3~5分为好转,1~2分为无效。
2 结果
60例脑梗死伴吞咽障碍者经6周左右的康复训练护理,其吞咽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据以上疗效评价标准,20例重度吞咽困难者15例痊愈(75.0%),3例明显好转(15.0%),2例好转(10.0%);22例中度吞咽困难者痊愈18例(81.8%),明显好转3例(13.6%),好转1例(4.5%);18例轻度吞咽困难者全部痊愈。
3 讨论
脑梗死是吞咽障碍最常见的原因之一,约占全部吞咽障碍的25%。这类患者最大的危险和痛苦就是常常将水、食物等本应咽入食管的东西误吸入气管,导致肺部感染;同时患者常因怕被呛而拒服水、食物和药物并因此引起严重营养不良,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病死率明显升高。因此,及时、有效地治疗该病症,尽早恢复患者的吞咽功能,对患者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有重要的意义。积极治疗吞咽障碍可明显改善吞咽功能,摄取足够的营养,减少脱水、营养不良、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有利于机体康复及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脑梗死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训练是一种简单、方便、经济、实用而值得推广的康复技术,它需要护士的耐心细致和患者的积极配合才能完成。因此,护患之间良好的沟通,患者渴求病愈的心态,护士对患者的责任意识及训练有素的技术实施是完成此项工作的前提,通过上述康复训练,不仅提高了早期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还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了医疗费用,适宜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倪朝民.脑血管病的临床康复[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127.
[2]韩晓微,王桂静,林桂英,等.脑血管病吞咽障碍的护理[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3,32:380.
【关键词】 心肌梗死
【摘要】 目的 观察心先安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 方法 96例AM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方法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心先安注射液90~12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两组疗程均为2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行心脏超声心动图,测定每搏量、心排血量、心排血指数、左心室射血分数、室壁增厚率、左心室短轴缩短率等。 结果 治疗2周后,治疗组患者的心排血量、每搏量、心排血指数、左心室射血分数、室壁增厚率、左心室短轴缩短率改善明显,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每搏量、左心室射血分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以上指标治疗后虽有改善,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 在常规方法治疗AMI的基础上用心先安注射液,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左室舒张功能,从而改善患者的左心功能。
关键词 心先安注射液 左室舒张功能 急性心肌梗死 超声心动图
Effects of meglumine adenosine cyclophosphate injection on left ventricle diastole function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meglumine adenosine cyclophosphate injection influence on the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patient's left ventricle diastole function.Methods 96AMI patients was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t random,contrasting to the group adopts the conventional methods to treat.90~120mg of meglumine adeno-sine cyclophosphate Injection diluted in250ml of5%glucose injection or normal saline was instilled on the basis of routine method in treatment group once a day.The echocardiography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stroke output,cardiac output,cardiac index,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ventricular thickening rate,and left ventricular minor axis short-ening rate.Results The cardiac output,stroke output,cardiac index,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ventricular thickening rate and left ventricular minor axis shortening rate were improved markedly in treatment group after two weeks which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pretreatment(P<0.05).And the stroke output,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were improved significantly compared with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Above mentioned in-dexes were slightly changed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Conclusion The meglumine adenosine cyclophosphate injection administered with conventional treatment coul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left ventricular diastole function.
Key words meglumine adenosine cyclophosphate injection left ventricle diastole functio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echocardiography
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常有不同程度的心功能改变,严重者出现急性左心衰竭,而使用强心药如毒毛苷有其禁忌证,往往易影响患者的心功能和预后。本研究应用环磷酸腺苷(cAMP)衍生物心先安佐治AMI,并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价其对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997年2月~2003年2月我院内科共收治96例AMI患者,其诊断均符合WHO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梗死部位:前壁42例,下壁31例,正后壁13例,前间壁10例。除外合并心源性休克,低血压,严重心律失常及肝、肾功能不全者。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8例,男30例,女18例,年龄41~83岁,平均58.1岁;梗死部位:前壁21例,下壁12例,正后壁10例,前间壁5例;按Killp心功能分级Ⅰ级23例,Ⅱ级13例,Ⅲ级12例;其中高血压病19例,糖尿病10例,高脂血症8例。对照组48例,男28例,女20例,年龄39~86岁,平均56.4岁;梗死部位:前壁9例,下壁23例,正后壁11例,前间壁5例;按Killp心功能分级Ⅰ级21例,Ⅱ级14例,Ⅲ级13例;其中高血压病21例,糖尿病9例,高脂血症6例。两组均在AMI发生后12h内入院,其年龄、性别、梗死部位、心功能分级、合并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按常规方法治疗:溶栓治疗(符合指征者),应用硝酸酯类、低分子肝素、肠溶阿司匹林、极化液等。治疗组在上述常规方法治疗基础上,用心先安注射液90~12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两组疗程均为2周。治疗前后检查肝、肾功能,心电图,心肌酶和心脏超声心动图等。
1.3 左室舒张功能检测 采用东芝SSA-350A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头频率为2.5MHz,由富有经验人员操作观察心脏的大小、室壁运动度、心瓣膜的开闭及血液返流量,测定心功能的指标,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各检测1次。采用心尖四腔图,取样容积定在瓣尖,测定E峰、A峰之流速(EV,AV),加速时间(AT),减速时间(DT),测定左心室收缩末期和舒张末期内径(Ds,Dd),左心室后壁收缩末期和舒张末期厚度(Ths,Thd)。按如下公式计算:(1)舒张早期减速度DC=EV/EDT,时间流速积分TVI=(AT+DT)V/12,(2)每搏量=舒张末期容积(Vd)-收缩末期容积(Vs),(3)心输出量=每搏量×心率,(4)心排血指数(CI)=心排血量/体表面积(m 2 ),(5)左心室射血分数(LEVF)=每搏量/左心室 舒张末期容积(Vd),(6)左心室室壁增厚率(ΔT)=(Ths-Thd)/Thd,(7)左心室短轴缩短率(ΔD)=(Dd-Ds)/Dd,将所测数值按上述公式计算出左心功能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检测参数符合正态分布的以(ˉx±s)表示,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组内治疗前后配对分析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参数用中位数表示,采用秩和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变化 治疗后每搏量、心排血量、CI、LEVF、ΔT、ΔD均显著增加(P<0.05);对照组上述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每搏量、LEVF较对照组明显增加,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测定左心室舒张功能指标比较 (略)注: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 * 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0.05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1例出现心慌、心悸,经减慢滴速后症状消失,1例出现头晕现象,继续用药症状减轻或消失,亦未做特殊处理。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两组治疗前后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均未见异常。
3 讨论
AMI是内科急症之一,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其发病机制主要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冠状动脉血供应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细胞严重而持久的缺血坏死 [1] ,同时造成左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障碍等一系列血流动力学变化,如血压降低、射血分数减低、每搏量和心排血量下降、心率增快、心律失常、静脉血氧含量降低,由此造成冠状动脉灌流进一步降低 [2] ,反射性地加重心肌梗死,因此,在溶栓等基础上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功能非常重要。由于洋地黄类药的不良反应及禁忌证,选用其他具有改善左心功能的药物(如心先安)辅佐治疗AMI后心功能不全成为临床的需要 [3] 。心先安化学名为环磷酸腺苷葡甲胺,是新合成的cAMP衍生物,简称葡甲胺-cAMP,是一种非强心苷类的强心药,其药理作用分子基础为作为配基与cAMP相结合,既保存了cAMP的基本作用特征,又赋予cAMP新的生理功能,内源性cAMP为细胞内的第二信使,具有广泛的生理作用,为机体的生理调节物质,其通过促进Ca 2+ 内流,提高心肌细胞内的Ca 2+ 浓度和血管平滑肌的舒张而产生如下药理作用,(1)正性肌力作用:心先安是非洋地黄强心剂,能增加心肌收缩力,可改善心脏泵血功能,使心排血量增加 [4] 。(2)扩张血管作用: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心脏射血阻抗,减轻心脏前后负荷,增加心排血量,从而改善心脏功能。(3)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细胞代谢,保护缺血缺氧的心肌。药理学研究表明,心先安具有降低冠脉阻力、改善冠脉循环、增加心肌供氧量,保护缺血心肌的作用 [5] 。在扩张外周血管的同时,心率并不加快,甚至略有减慢,血压略有降低,故心肌耗氧量减少。此外,该药改善心肌能量代谢,并使缺血缺氧心肌细胞中的乳酸脱氢酶活力显著降低,其作用机制为抑制氧化磷酸化的解联,提高氧的利用率,使心肌乳酸生成减少,以适应心肌代谢的需要 [6] 。(4)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实验研究证实,心先安抑制凝血酶诱导的人体血小板游离钙的升高,从而抑制血小板的活化,间接起到保护心血管的作用 [7] 。(5)抗心律失常作用:实验研究表明,大剂量心先安静脉注射,可推迟肾上腺素诱发心律失常的潜伏期,缩短心律失常的持续时间,减少钙离子引起的室速和室颤的发生率。另外,cAMP有促进细胞的生长效应,使受损P细胞的功能恢复,故可改善窦房结功能 [8] 。本文结果显示,目前常规方法治疗AMI可以改善AMI患者的心功能,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在常规方法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心先安注射液后,心功能比较,其中每搏量、LEVF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治疗前比较,每搏量、心排血量、CI、LEVF、ΔT、ΔD改善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中出现不良反应仅2例,经减慢滴速及相应处理后,症状消失,无明显毒副作用发生。可见心先安辅佐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对改善患者的左心功能效果更好,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何,孔晓斐,陆英智.临床心脑血管学.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73-274.
2 The FRISCⅡInvestigator.Invasive compared with non-invasive treat-ment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FRISCⅡprospective randomized multi-centre study.Lancet,1999,367(9180):712-714.
3 张金国,高东升,魏广和,等.黄芪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患者左室重塑及心功能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5):346-348.
4 Lingle CJ,Marder E,Nathanson JA.Cyclic nucleotides in invertebrates.Handbook of Experimental Pharmacology,1982,58(Ⅱ):787-845.
5 Rener A,Rossi G.d-Glucosamine salts of cyclic AMP.Chem Abs,1976,80(6):301.
6 Goodman,Gilman.The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tics.NewYork:Macmillan Publishing Co.INC,1980,37:922.
作者简介:
闫秀玲(1976.1-),女,河北怀来人,大学本科, 张家口教育学院护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医学护理。
张婷婷(1982.11-),女,河北张家口人,大学本科, 张家口教育学院护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医学护理。
[中图分类号]:R-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2013)-10--02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病及多发病,也是引起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有文献报道表明,急性脑梗死存活者也有3/4者存在肢体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均带来沉重的负担1。因此,如何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帮助患者进行后期的康复训练,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我科自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期间对60例伴有肢体功障碍的脑梗死患者采取康复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科自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期间收治的120例伴有肢体功障碍的脑梗死患者作为本组研究对象,其中男性68例,女性52例;年龄49-76岁,平均年龄67.9±7.8岁;合并疾病:49例高血压、12例冠心病、10例呼吸系统疾病、6例糖尿病。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会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排除合并认知障碍、精神病及有精神病家族史的患者。将120例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一般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康复护理,两组患者资料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患者采用一般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康复护理,主要护理内容包括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功能锻炼计划、鼓励并指导患者进行康复锻炼、创造安全的康复环境、鼓励并指导患者进行肌群运动。
1.3观察指标: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积分法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运动功能进行测评,其中上肢功能最高分为66分,下肢功能最高分为34分,积分越高者则功能越好2。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法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测评,分级标准:轻度功能缺陷:75-95分;中度功能缺陷:50-70分;严重功能缺陷:25-45分;极严重功能缺陷:0-20分3。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运动功能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有上肢与下肢功能障碍评分均无显著差异,但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上肢及下肢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运动功能比较(分组别 例数 上肢 下肢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60 19.89±5.80 39.09±5.67 10.90±2.12 27.89±2.12
对照组 60 20.12±5.45 29.09±4.56 10.78±2.01 19.90±2.09
P >0.05 0.05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Barthel指数评分无显著差异,但观察组患者治疗后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比较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60 29.34±6.23 56.59±5.56
对照组 60 28.98±6.45 43.45±6.32
P >0.05
3、讨论
流行病学统计表明,脑梗死的发生率在400/10万-700/10万之间4,且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及社会人口结构的改变,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虽然目前临床治疗手段日趋广泛且越发成熟,但是脑梗死患者的致残率及死亡率仍较高5。研究表明,虽然脑梗死的抢救成功率较高,但是由于脑组织缺血、缺氧引起脑组织的坏死及软化,因此,治疗后仍然有较大部分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6。所以,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是临床治疗中的生要研究课题。
临床研究表明,早期康复训练是基于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和功能重组原理,将其应用于脑梗死胖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中的效果已被不少研究证实。本组研究中的观察组患者我们对其采取一般常规护理的同时,采取康复护理,主要措施包括: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功能锻炼计划:患者卧床期间,保持其正确,尤其是患侧肢体维持功能位,定期指导或协助患者更换7,同时,对各关节及肌肉进行主动或被动运动或按摩,运动时间及强度循序增加。指导患者练习坐、立、行:指导或协助患者借助拐杖或扶手练习,避免运动量过大诱发脑梗死或其他相关疾病8,鼓励并指导患者加强包括进食、更衣及洗漱等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锻炼。创造安全的康复环境:病房及病区内物品放置利于患者行动,保持地面干燥平整,厕所及浴室等特殊场所应安装扶手架,注意预防跌倒。鼓励并指导患者进行肌群运动:根据患者语言功能恢复情况,训练其自我表达及会话交流训练,并指导患者进行发音、听觉及理解等功能锻炼9。在整个康复护理过程中,对于出现语言障碍的患者可采用手势及文字等方式进行交流,随时注意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适时鼓励和表扬患者,以增进患者持续进行康复训练的信心10,同时,在整个康复护理过程中需遵循循序渐近的原则。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及本次研究,我们认为,对急性脑梗死伴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完善康复护理内容,可使护士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给予有针对性的康复护理,而且可观察评价患者的康复训练效果。
【关键词】 高龄;认知功能障碍;临床分析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及疾病谱的变化,心血管疾病急剧增加,心内科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断增加,同时出现认知功能障碍越来越多,它可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加、其他并发症和死亡率增加,以及住院天数延长和医疗费用的增加,逐渐引起了医学界的重视。心内科2007年6月至2010年6月收治了年龄在65岁以上的高龄心肌梗死患者中发生认知功能30例,回顾分析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和治疗,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2007年6月至2010年 6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有典型胸痛、心电图检查ST段抬高或压低、血清心肌酶谱升高,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30例。纳入标准:患者在入院前意识清楚,无定向力障碍,入院后出现思维混乱、情感障碍、视听幻觉、定向力障碍,均可明确诊断为认知功能障碍;经治疗后,患者症状消失、思维清晰、幻觉消失、无情感和定向力障碍;患者年龄65~92岁,男22例,女8例。
2 合并症
合并脑梗死9例,高血压病8例,糖尿病7例, 入院时低血压6例,院内反复发作心功能不全5例,低钾血症5例,肾功能不全4例,肺部感染4例,入院后氧饱和度下降
3 临床表现
患者不同程度出现了突然起病,意识模糊、焦虑、语言零乱无逻辑性,记忆和认知功能损害,出现躁狂、错觉、幻觉或嗜睡。多在夜间发生,具有晨轻夜重的特点。
4 结果
2例患者出现出现躁狂、错觉、幻觉,烦躁不安、胡言乱语、大声喊叫、躁动,引起心肌氧耗增加,发生猝死。4例患者发生定向力障碍,不能安静卧床配合治疗,发作急性左心功能不全,经镇静及治疗原发基础病及对症治疗后好转;其余患者症状多数持续1~3 d,夜间明显,给予镇静剂及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思维清晰、幻觉消失、无情感和定向力障碍,经治疗后好转出院。
5 讨论
近年来老年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已经日益引起重视,但原因尚未完全明了。目前认为常常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易发因素包括高龄、高血压、糖尿病、感官缺陷、心理和环境因素等。促发因素包括应激、脑血流降低、脑血管微栓子的形成、低血压、低氧血症、血压波动以及电解质紊乱等[1]。其特点是急性发作,变化迅速(约数小时或数天)[2]。
5.1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发认知功能障碍影响因素分析
5.1.1 年龄 包括年龄>65岁、脱水、痴呆、合并感染、营养不良、多种共存疾病等[1]。有研究表明年龄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3]。这可能与老年患者脑调节功能降低,脑动脉硬化发生率高,合并疾病较多有关。急性心肌梗死后,疼痛、焦虑、应激等均可使患者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在脑动脉硬化的基础上,老年患者脑血管强烈收缩,脑灌注压发生改变,脑缺血缺氧,致脑功能障碍。
5.1.2 院外心肺复苏史 由于院外心肺复苏患者发生了心脏的停搏,导致脑缺血缺氧,缺血使乙酰胆碱递质分泌增加,诱发了谵妄[4]。
5.1.3 血氧饱和度下降 机体缺氧时,经皮血氧饱和度下降比氧分压下降更灵敏[5]。经皮血氧饱和度下降,一方面,低氧血症可致脑组织氧供/氧耗失调,脑组织缺氧水肿,诱发精神异常[6]。另一方面,低氧血症可加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受损,心肌缺血缺氧进一步加重,心脏射血分数进行性下降,脑供血进一步减少。
5.1.4 低钾血症及酸中毒 认知功能障碍的突发因素包括电解质紊乱 [7]。急性心肌梗死后,大汗、食欲不振、交感神经兴奋产生的利尿作用,应用利尿剂等因素均可导致低钾血症及酸中毒等代谢紊乱。
5.1.5 高血压与糖尿病、肾功能不全 有研究显示:糖尿病和高血压容易并发心脑肾血管病变,尤其是糖尿病存在代谢紊乱,在手术、创伤、应激或低血压的情况下易对大脑造成损害[7]。
5.1.6 肺部感染 老年和危重患者容易出现肺部并发症,引起低氧血症,故我们认为感染与精神障碍有关。
5.1.7 应激与疼痛 急性心肌梗死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 且疼痛程度较重,为濒死性且持续时间长,还可严重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睡眠。应激反应与疼痛可致交感神经兴奋及紧张、焦虑、睡眠减少等导致脑细胞代谢的紊乱。老年人多同时合并脑萎缩、脑动脉硬化,部分患者合并陈旧性或新发脑梗死等疾病,容易影响脑代谢功能而引起认知功能障碍。
5.1.8 其他并发症及合并症 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与患者的心功能、心律失常、低血压及临床用药密切相关。也可能与吸烟、饮酒史及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均有一定关系。
5.2 治疗
5.2.1 护理措施 ①对于老年心肌梗死患者,重视无并发症和无疼痛主诉老年患者的入院指导,加强护理。巡视过程中随时评估定向力,及时发现异常;②对于有院外心肺复苏史的患者,应定时评估患者的定向力,护士应高度警惕,做到班班交接;③护理观察中,注意血氧饱和度的变化;④积极加强心理疏导,减少周围环境对患者的刺激,寻求家属配合。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防止患者摔伤等。
5.2.2 治疗措施 ①入院后给予卧床、高流量氧气吸入;②应定时评估患者的定向力,如发现有谵语、烦躁等先兆,应及时处理;③当经皮血氧饱和度低于85%时,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纠正低氧。如立即加大氧流量或更换鼻导管吸氧为面罩吸氧,必要时给予机械通气;④评估诱发低钾血症、酸中毒等内环境失衡的因素,及时发现并积极给予处理;⑤对潜在促发因素及合并症、并发症应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同时及时对症处理,避免病情恶化危及生命;⑥一旦发现患者出现认知障碍,立即给予镇静剂,如:安定、去甲羟基安定等短中效苯二氮苯类等。对于谵妄、躁狂等兴奋状态患者临床可使用氟哌啶醇等药物;奥氮平作为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疗效与氟哌啶醇相当,但起效更快且不良反应较小。针对抑郁患者,亲人安慰及交流效果较好。
参 考 文 献
[1] Gallinat J, Moller H. Postoperative delirium:risk factors, prophy-laxis and treatment. Anaesthetist,1999,48:507-518.
[2] 庄心良,曾因明.现代麻醉学(下).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233-2250.
[3] 刘金虎,岳云.老年非心脏手术患者术后谵妄危险因素分析.临床麻醉学杂志,2009,25(2):162-163.
[4] 刘磊,赵士福,林春梅,等.沙土鼠脑缺血时微血管一氧化氮的释放规律及其机制.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2,24(9):1062-1063.
[5] 胡跃全,李胜利,徐育.无创伤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原理及其应用.现代科学仪器,1994,(4):37-38.
摘 要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目前正逐步成为脑卒中后临床关注的重点。多种机制介导的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是一类异质性疾病,而作为与血管性事件直接相关的重要部位的梗死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左侧丘脑结节动脉梗死所造成的急性认知功能障碍因病变部位较局限,易为临床医生忽略。本文报告1例左侧丘脑结节动脉梗死患者的诊治情况,并就此种重要部位梗死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作一简要介绍。
关键词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丘脑结节动脉 脑卒中
中图分类号:R749.1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4)17-0013-04
Cognitive impairment of the patients with left-side
tuberothalamus artery infarction: a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
Zhang Xiang*, Wang Yi, Han Xiang**, Cheng Xin, Dong Qiang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Huashan Hospital,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40, China)
Abstract Much attention has been drawn to 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the post-stroke issues. The multi-mechanisms-mediated 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is a heterogeneous disease and the strategic-infarct dementia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vascular events. Acute cognitive impairment caused by left-side tuberothalamic artery infarcts may be easily neglected by the clinicians because of the relative confined lesions. A case of patient with left-side tuberothalamic artery infarcts was reported and this kind of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patients with the strategic-infarct dementia was introduced.
KEY WORDS 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tuberothalamic artery; stroke
60岁以上人群的痴呆症发生率为5% ~ 7%,痴呆症已越来越受到社会和临床的关注。在所有痴呆症患者中,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约占1/3,血管性痴呆症患者约占24.2%[1]。但与阿尔茨海默病目前尚无能够有效阻止病程进展的药物不同,血管性痴呆症往往是可以成功干预的[2],故及早识别血管性痴呆症、甚至在患者表现出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时即开始进行干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3]。血管性痴呆症患者主要表现为执行能力下降等较为一致的特征性临床表现,而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因病变部位及其范围不同而有较大的异质性。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是临床上异质性较强的一类疾病。重要部位的梗死作为脑卒中后迅速出现的急性认知功能障碍的主要病因在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2]。重要部位梗死的责任病灶主要在角回、尾状核、苍白球和丘脑[4],但枕叶、内囊膝部、胼胝体以及颞叶内侧面目前也已被认为是重要部位梗死后出现急性认知功能障碍的致病部位。本文报告1例典型的左侧丘脑结节动脉梗死相关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以期大家对这种特殊类型的认知功能障碍有一定的了解。
病例概况
该患者为60岁男性,房地产经销商,右利手,因“突发口齿不清、反应迟钝6 d”入院。患者6 d前与家人聚会时突发口齿不清、说话不连贯、反应迟钝,家属与之沟通时注意力不集中、回话不切题,但无明显肢体运动及感觉障碍。患者夫人发现患者进入汽车后似乎忘记应拿钥匙开车,但经过提醒能够马上寻找到钥匙并正确开车。在驾车过程中,家属发现患者表现出与平时不同的莽撞行为,似乎心不在焉,遂陪同其至医院就诊。
入院身体检查:体温,36.8 ℃;脉搏,68次/min;呼吸频率,18次/min;血压,187/85 mmHg。其余身体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神经系统检查:神志清,精神可;言语声音较轻;四肢肌力可,腱反射活跃;右侧病理征(+)。其余未见明显异常。
神经心理评估:检查结果见表1。
患者既往病史及用药史:否认肝炎、结核病、梅毒、艾滋病等传染病史;否认冶游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否认手术、外伤史。既往无合并用药史。
外院头颅影像学检查:①头颅磁共振成像检查显示,左侧丘脑前部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弥散加权像高信号,考虑急性梗死灶可能(图1)。②头颅CT血管成像检查显示,基底动脉起始端局限性膨大,右侧大脑前动脉A1段及两侧大脑中动脉M1段显影浅淡,右侧大脑后动脉PI段明显狭窄、接近闭塞,左侧大脑后动脉由左侧后交通动脉发出(图2)。
入院化验结果: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肝和肾功能、电解质水平均正常。空腹血糖值,6.30 mmol/L;餐后2 h血糖值,14.7 mmol/L;糖化血红蛋白值,6.2%;血脂水平正常。风湿免疫指标、肿瘤标志物、甲状腺功能均正常。叶酸及维生素B12水平正常。
治疗:患者入院后给予阿司匹林100 mg、qd联合氯吡格雷75 mg、qd抗血小板治疗,同时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qn稳定动脉内不稳定斑块和缬沙坦80 mg、qd控制血压等。患者病情逐渐好转,9 d后出院。出院后第30天随访,患者症状较前有所改善,暂未上班,但对日常生活无明显影响,记忆力及计算力均有所改善。
讨论
急性左侧丘脑前部病变往往由于同侧丘脑结节动脉梗死造成。丘脑结节动脉同样被称为丘脑极动脉,是向丘脑供血的数支动脉中唯一一支起源于后交通动脉的血管[5]。丘脑结节动脉在30% ~ 40%的人群中缺失,此时由旁正中动脉供血[6]。丘脑结节动脉除向丘脑前部供血外,同时也向网状核、腹前核、腹外侧核嘴部、背内侧核的腹侧部、体丘脑束、杏仁核腹侧通路、内髓板腹侧部和丘脑前部核团供血。丘脑结节动脉供血区梗死在单纯性丘脑梗死患者中并不常见。一项对香港23例单纯性丘脑梗死患者的回顾性研究显示,下外侧供血区梗死最为常见(73.9%),丘脑结节动脉供血区梗死(13.0%)和后脉络膜动脉供血区梗死(8.7%)次之[7]。
与丘脑其他部位梗死相比,丘脑结节动脉梗死具有较为特征性的临床表现,患者多表现为急性认知功能障碍而较少出现意识水平下降,神经系统检查可发现对侧轻偏瘫及轻度感觉异常,文献报道患者可能出现轻到中度的对侧偏身无力或笨拙(86%)、对侧面部表情和动作消失(但自主面部动作存留)(文献中未提及比例,仅说明经常出现)以及对侧偏身感觉障碍(43%)[6]。一项来自日本的关于左侧丘脑前部梗死的研究报道,6例患者仅表现为急性认知功能障碍而未见有运动和感觉障碍[8]。本文报告的1例患者同样以急性认知功能障碍起病,且无明显的神经系统检查异常。
丘脑结节动脉梗死因发生率较低,医生及患者的关注度较小,目前仅见部分病例报告。左侧丘脑结节动脉梗死患者的主要表现为记忆力障碍、言语功能障碍和淡漠[5]。
一项关于丘脑结节动脉供血区梗死患者的神经心理学研究显示,记忆力障碍主要表现在新信息的学习上[9]。对《Rey-O复杂图形测验》,除1例右侧梗死患者外,其余患者的得分均较差。对《听觉词语记忆测验》,8例左侧梗死患者的15个词语延迟记忆得分均低于正常人群得分的10%,而4例右侧梗死患者中有2例患者的此得分在正常人群得分范围内。
语言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找词困难,但是言语理解、复述和书写能力正常。在上述研究中,8例左侧梗死患者中有7例表现为找词困难、1例表现为言语速度较慢,4例右侧梗死患者均表现为找词困难。12例患者中除1例右侧梗死患者外,其余11例患者的《Boston命名测验》得分均低于正常人群得分的10%,所有患者的《言语流畅性测验》得分均较差。所有患者的复述、阅读和书写能力均基本正常,计算力也正常。此研究未发现丘脑结节动脉供血区梗死患者中左侧梗死与右侧梗死在神经心理学检查结果上有明显差异。
丘脑结节动脉梗死主要累及丘脑前核及丘脑体束。丘脑前部在海马组织与皮层的连接通路中也起着重要作用[10]。一项研究表明,左侧丘脑前部梗死患者额叶的背外侧部、内侧部和眶面以及顶叶下部和枕叶均有脑血流量失联络性下降[9]。这一现象在丘脑旁正中动脉梗死区患者中表现得更加弥漫[11],可能是因为丘脑旁正中动脉梗死会同时累及板内核,而板内核在丘脑向皮层的弥漫性投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故丘脑旁正中动脉梗死患者、尤其是双侧受累患者往往在起病过程中出现意识障碍[12]。
丘脑结节动脉供血区梗死患者因认知功能损害尚未达到血管性痴呆症的诊断标准而被认为是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临床上以记忆力受损、言语障碍、持续(palipsychism)和淡漠为特征性表现,较少出现意识障碍等[9]。其中,记忆力受损主要表现为顺行性遗忘、尤其是时序性混乱,但时间和地点的定向力受损也是此类患者较为特异性的表现[13]。言语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找词困难和命名困难,而复述、言语理解能力、自发语言和书写功能多不受影响,有学者认为这些表现类似于一种较轻度的经皮层运动性失语症[8]。部分左侧丘脑结节动脉梗死患者有言语含糊、语音变低的表现[5],个案报告还有视幻觉等罕见表现[14]。
总之,左侧丘脑结节动脉供血区梗死患者表现为急性起病、但无明显运动和感觉障碍,仅表现为急性认知功能障碍如记忆力受损、执行力下降和淡漠以及找词困难等,应与老年患者高发的谵妄以及精神类疾病相识别,影像学检查时须注意丘脑部位病变。
参考文献
Chan KY, Wang W, Wu JJ, et al. Epidemiology of Alzheimer’s disease and other forms of dementia in China, 1990-2010: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analysis [J]. Lancet, 2013, 381(9882): 2016-2023.
O’Brien JT, Erkinjuntti T, Reisberg B, et al. 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J]. Lancet Neurol, 2003, 2(2): 89-98.
Moorhouse P, Rockwood K. 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current concepts and clinical developments [J]. Lancet Neurol, 2008, 7(3): 246-255.
McPherson SE, Cummings JL. Neuro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vascular dementia [J]. Brain Cogn, 1996, 31(2): 269-282.
Schmahmann JD. Vascular syndromes of the thalamus [J]. Stroke, 2003, 34(9): 2264-2278.
Bogousslavsky J, Regli F, Assal G. The syndrome of unilateral tuberothalamic artery territory infarction [J]. Stroke, 1986, 17(3): 434-441.
Wang X, Fan YH, Lam WW, et al. Clinical features, topographic patterns on DWI and etiology of thalamic infarcts [J]. J Neurol Sci, 2008, 267(1-2): 147-153.
Nishio Y, Hashimoto M, Ishii K, et al. Neuroanatomy of a neurobehavioral disturbance in the left anterior thalamic infarction [J].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2011, 82(11): 1195-1200.
Ghika-Schmid F, Bogousslavsky J. The acute behavioral syndrome of anterior thalamic infarction: a prospective study of 12 cases [J]. Ann Neurol, 2000, 48(2): 220-227.
Aggleton JP, O’Mara SM, Vann SD, et al. Hippocampal-anterior thalamic pathways for memory: uncovering a network of direct and indirect actions [J]. Eur J Neurosci, 2010, 31(12): 2292-2307.
Levasseur M, Baron JC, Sette G, et al. Brain energy metabolism in bilateral paramedian thalamic infarcts. A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study [J]. Brain, 1992, 115(Pt 3): 795-807.
Carrera E, Bogousslavsky J. The thalamus and behavior: effects of anatomically distinct strokes [J]. Neurology, 2006, 66(12): 1817-1823.
Warren JD, Thompson PD, Thompson PD. Diencephalic amnesia and apraxia after left thalamic infarction [J].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2000, 68(2): 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