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昨夜小楼又东风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原文: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译文: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来源:文章屋网 )
译文: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白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 唐 张九龄《望月怀远》
译文: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3、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五代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南唐后主李煜囚居汴京时所作,全词短短56个字,是词人悲与愁、血与泪凝结而成,字字珠玑,精美绝伦,堪称名作。
此词的显著特色之一,是作者在小小的词篇中运用了多重虚写,并且每一处虚写都不是独立存在,而是映照呼应,血脉相通,达到高度的完美和谐。全词共八句,其中七句使用虚法(第七句除外),每句虚写都指向一个核心:个人失去的永不复回的惬意生活与永恒的无言的自然之间的深刻矛盾。
词的开篇,词人使用虚写的笔法将“春花”“秋月”组合在一起,现实中这两者是不会出现在同一画面里的,词人此笔的目的,无非是用两者借代凝聚和包含了人间最美妙的、令人心旷神怡的良辰美景,与此同时,词人已借“春花秋月”写出了往返不息、永恒、变化的宇宙,其高超的概括力令人惊叹不已。第二句虚写的“往事”在如此广大美丽的背景下显示出的只是无常的悲哀,因为现实的痛苦让词人艰于呼吸视听,为了逃避,只好把思绪沉浸到“往事”,进入“虚”的境界中聊以,虽然“往事”如“春花秋月”般美好,但再也不能如四季轮转回来,返照现实,倍增痛苦。接下来的“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词人在“回想”与“遥想”两幅虚景中分别用“东风”和“故国”对前两句中的“春花秋月”和“往事”做了更明确的注释,昨夜吹起的东风撩拨起词人绵绵的心事,愁肠百转,于是由东风联想到即将开放的春花,又想到秋月,进而想到“故国”许多“春花秋月”的“往事”。由此可知第三句实为虚写之源,“故国”是情思凝聚之根。“雕栏玉砌应犹在”和“只是朱颜改”承前四幅虚写,与“故国”一脉相承。一个“应”字透露玄机,将词人思绪从现实拉回到“往事”的回忆中。“故国”的“雕栏玉砌”虽在,可是江山易主,曾经的“朱颜”却已改变……词人心中油然涌出几多心酸,几多凄凉。这两幅虚写与前四幅虚写相组合,连贯而下,场景不断缩小,意像渐渐精巧,情感渐浓渐充实,而笔势不曾衰减。一、三、五句的虚笔借象征化了的景物――“春花秋月”“春风”“雕栏玉砌”表现无限与巨大,二、四、六句以“往事”“故国”“朱颜”的虚写表现有限与渺小。在无限与有限,巨大与渺小的徘徊对比中,词人的悲愁和无限的宇宙蓦然混为一体了,最后将满腔的悲与愁,恨与痛倾注到比喻的虚景中,有力地化作一江波涛翻滚,向东流去的江水。正是由于“恰似”的勾连全词的脉络更为畅通,结构在严密中更见灵动,“恰似”的出现,使往事之恨像春花秋月一样无穷无尽;故国之思,又如东风一般无始无终;朱颜之悲,浑如雕栏玉砌一样坚固长久,痛悼 “往事”“故国”“朱颜”之“几多愁”,又恰似“一江春水”连绵不仅。无尽与有限,对立如此鲜明,连结又如此紧密。为词如此,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
在联想与想象的虚写中,隐含着人生的哲理;唱叹往复的方式,使小词的哲理性更为鲜明。作者以浓郁热烈的情感拥抱人生,在入情之时,又深契哲理。以情入理,是本词的另一显著特色。开端的“春花秋月”,状无限之景;“何时了”,抒无限之情,一唱一叹。次句的“往事”,述说一去不还之过去;而“知多少”,在无可奈何的喟叹中,体现着对无情真理的认知。“往事”一唱,“知多少”一叹。“小楼昨夜”之“东风”,是年年春花开,岁岁秋月明的规律的又一次显现,而“又”字的沉重叹息,抒发了目接无限春景之人更缭乱的伤情。“故国”“回首月明中”,仍以景唱之,“不堪”,则以呜咽贯之。下阕的“雕栏玉砌”“在”,是对长存景物的想象,“应犹”,是在想象中的痛苦的呼唤,在对“朱颜改”的必然性认知的同时,作者又用“只是”这样不留余地而又无限忧伤的语气抚膺长叹。结尾时,作者又以穷根追底之姿,用“问君能有”的疑问句带出“几多愁”的呼号,在于“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广袤无垠的景色之前,以“恰似”之强烈语调领起,真是情景相生,唱叹相应,使读者在强烈的抒情中气氛中,深悟人生。如此吟唱复长叹的内在感情旋律,使全词如长江之水,虽有起伏转折,绝无断裂支离之感,只见其烟波浩渺,气象万千。
《虞美人》词,实为李后主一生心血之结晶,其如天籁自鸣,浑化无痕,章法绝妙,唱叹有致,是无意于技巧而终于达到了高超艺术境界的杰出范例。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 李白《清平调·其一》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 王安石《元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 杜甫《绝句二首》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 朱熹《春日》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 —— 晏殊《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 李清照《武陵春·春晚》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 —— 秦观《八六子·倚危亭》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 秦观《春日》
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 —— 冯延巳《长命女·春日宴》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 —— 李煜《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
于是视线,也随着这最后一点血红的亮色铺张——一重山,两重山。
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一丝怅惘蓦地从我心里滋生开来,锁在眉头。心里面酸酸的,欲哭,却已无泪。如果说有什么是降国之后最不能忍受的,就是这无边无际的悔恨与哀愁吧。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而一觉醒来,永远也只有这漫漫长夜与他相守。寂寞啊,枉添新愁。
又是一年秋。
(一)
长夜无睡眠。秉烛,脑子里却全是杂乱的绝句和断章。
信步踱到院落里,月朗星稀,夜凉如水,遍地扬花。一阵风袭来,我的衣袂猎猎作响。但见扬花萧萧,远处万家达旦,歌舞升平,远远的江边却传来阵阵歌谣“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我猛地一怔,神色黯然。那人……说的是自己么?
呵,的确。像自己这样一代君王,确也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在别人眼中,我算什么?一个不学无术的浪子,一个荒无度的昏君,或是,一个受尽天下人唾弃和嘲笑的阶下囚。都是吧,南唐李后主,多苍白无力的称号。
对于故国,我心中的悔恨应该比任何人都多。虽然我从来不想当皇帝,可那是祖上流血牺牲换来的江山啊,而以我之力,又怎敌得住宋军几十万浩荡大军,我又怎忍心看着国内百姓处于水深火热的战火纷乱之中?所以,我请降了。
我知道我从来都不是一个好君王,甚至说,我从来都不曾为君王。虽然我也会因故国尽失肝肠寸断。但我却是一个诗人,虽然上天,乃至世人,都不承认我这一身份。独依斜栏,一滴温热的水珠从我脸上滑过,流下晶莹的痕迹。
(二)
孤馆,度日如年。 独上西楼,漠漠轻寒。
小楼月色,锁得住满院秋色,又怎能锁得住,这彻骨的寂寞。
恍惚中想起昨夜的梦:春意阑珊中,我又重登王位,一洗前朝风气,关心百姓,勤于政事,任人为贤,听取忠良之言,天下一片太平,一片兴盛……一阵寒风袭过,噢,这只是梦,总会有梦醒梦破时。它已被这凛冽的寒风撕破了,我的心也凄凉地碎了。
是的,直到心碎了,隐隐作痛,我才从梦中清醒。清醒如败落的枯叶,似梁燕飞去的空巢。但如今,这叶也不会再绿了,燕也不会再回了,我也不会再有下一次了。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啊。原来从前一次次的放纵,一回回的奢华都是让我有此般转折的点滴积累。它们渐渐聚集在一起,连老天都看不过眼了,我才会有如此的落差和萧索的境遇。一次的转折就足以让我抱憾终身啊!
现在已经是深秋了,我的明年还会有春天吗?
(三)
七月七日,今天,是我的生日。听着院落外的欢声笑语,而再看看孤单寂寞的庭院。长久以来的悲愤呼之欲出。
为什么上天给了我如此傲人的才华,却不给我一个名正言顺的放荡?
为什么上天给了我如此傲人的身份,却不给我重拾旧山河的心力?
为什么骄傲如我,却不得不像赵匡胤俯首称臣,受尽天下人的耻笑?
为什么,我就不能写诗?
手在颤抖,白纸黑字,挥洒出那首最后的绝唱——《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啊……”我缓缓念着这一句,一滴泪落在纸上,碎成千万片。
其实又有什么关系了,就算自己这一生一开始并不被祝福,自己也依然可以义无返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