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幼儿手指游戏

幼儿手指游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幼儿手指游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幼儿手指游戏

幼儿手指游戏范文第1篇

关键词:手指游戏;大脑发育;传统民谣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143-02

意大利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中论述:“人的特征之一就是自由,人能自由地运用他的手。这手不只是运动的手段,而且是智能的工具。手使心灵得到舒展,使整个人与他的环境建立特殊的关系。”手指游戏能够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和表现力,还有提高手指的灵活性,而手指游戏在幼儿园的应用中并没有受到很大的重视,在这里我要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相应的研究。

一、手指游戏在幼儿园应用的意义

所谓手指游戏,顾名思义,就是利用人体器官------手来进行表现、想象、创造,通过手部动作和对应言语去构造情境而开展的游戏活动。数学学习扎根于儿童的生活和经验,由于幼儿年龄小,对于数的认识和理解记忆都很模糊,运用手指游戏创生活中的经验帮助孩子学习数学,如:一座房、两块糖、三把伞、四把枪、五副眼镜、六碗汤、七只白兔、八头象,再加九朵小红花,十个小朋友笑哈哈!孩子在游戏中既锻炼了实验协调的能力,还能理解数的概念。幼儿园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幼儿乐意与人交往,学会互助,合作分享,有同情心的好品质,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像个小皇帝,在家里大人呵护太多,所以走出家门后交往能力较弱,不太容易与人交往,而手指游戏营造了一种轻松,随意的的氛围,可以单独表演,找朋友合作玩都可以,老师鼓励幼儿自己找玩伴,在游戏中自己去协商,配合,合作,这样孩子能主动与别人交往,游戏的规则自己来商讨,也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觉得在众多游戏中,手指游戏在幼儿园的应用也是很重要的。

二、幼儿园手指游戏应用的现状

1、现状

经过在幼儿园的调查中,我觉得在幼儿园中,手指游戏没有受到很大的重视,只是把它当成一种课间的小游戏,大多数都是在吃饭前后或是放学前玩,并没有考虑到手指游戏的重要性。

2、产生的原因

(1)教师忽略了手指游戏对幼儿智力发展的重要性。

(2)现在的家长及老师都比较注重孩子的成绩和玩一些智力游戏,而忽略了一些可以拓展孩子语言、理解、认知、想象的小游戏。

三、研究的方法和策略

1、手指游戏有利于孩子的智力发展

有很多的幼儿都很好动,喜欢玩,这就会让家长们很担心自己的孩子因为喜欢玩而不去学习,智力发展会落后。其实家长们并不需要有这些困惑,比如说:有的孩子2岁~3岁有了探究欲,就会对身边的事物感到好奇,从而会去弄清楚这是什么,而且会拆东西,等长大一点,不光喜欢拆东西,还会试着把拆的东西拼起来。针对这些,家长应该给孩子选一些可以拆的物品玩:搭积木是2-3岁的孩子喜欢玩的一个游戏,他们可以在搭积木的活动中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想象不断的选择和拆拼积木,同时也享受着手脑并用的成果。孩子长大一点后,家长应该为孩子提供一些剪贴、折纸、撕纸、绘画、蒙眼辨物等活动材料,训练孩子手的灵活与精确,发展操作与创造力。此外,从孩子智力发展的角度而言,弹琴也是一项值得提倡的双手并用的活动,在一定的音乐旋律中,手、眼、脑的良好配合更有益于心智发育和完善肢体各部位的协调能力。

所以我认为手指游戏有利于孩子的智力发展,而且科学研究也表明,运动能够提高脑组织内与认知功能有关的化学物质水平,鼓励和引导孩子增加运动量对发育中的大脑确实能产生持久的益智效果,不过手的活动在肢体运动中尤为重要。虽然人手表面积仅占身体表面积的1%,但手在大脑皮层上所占有的运动和感觉代表区域却是最大的,它几乎能达到1/3至1/4。经过进化,人大拇指运动区在大脑皮层中的面积相当于大腿运动区的10倍。而人手上有100万根神经和大脑联系在一起,手的高度灵活是和大脑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经常活动手指可促进大脑功能的保持于强化。手的运动越频繁,思维会变得越敏捷,手指功能越多越精细,越能促进大脑的发育。所以家长不必为此感到困惑。而且手指游戏能够使幼儿“游”中强体,“戏”里启智,它能够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促进儿童的情感发展。

2、在教学中手指游戏的灵活应用

在游戏中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学会与人交往合作,将手指游戏运动到教学中,既有可行性也有操作性,同时对幼儿的自身发展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将手指游戏利用到教学中,不仅满足了幼儿年龄的发展需要,更为老师组织教学活动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

如在上课过程中,老师灵活掌握活动情况,发现大多数孩子开始说话、打闹,老师就可以带领孩子做一些有趣的手指游戏,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比如“一根手指转转转,变成牙刷刷刷刷;二根手指转转转,变成小兔蹦蹦蹦;三根手指转转转,变成小猫喵喵喵;四根手指转转转,变成叉子叉叉叉;五根手指转转转,变成老虎啊唔;六根手指转转转,变成电话喂喂喂;七根手指转转转,变成老鼠叽叽叽;八根手指转转转,变成手枪啪啪啪;九根手指转转转,变成钩子钩钩钩;十根手指转转转,转到身后看不见”这样老师可以说:“看看哪个小朋友小手藏得最好啊?”班级小朋友

就会抖将小手背后,孩子的注意力又会重新集中。在愉快的情境下,将知识传授给孩子。手指游戏会起到有效的作用。比如“我有两只手,左手和右手,大拇哥,二兄弟,三中间,四小弟,小妞妞来游戏。手心、手背,心肝宝贝”在这个手指游戏中交给了孩子们:人是有两只手的和十个手指的识别。运用朗朗上口的儿歌配合手指的运用,孩子是不难记住知识的。

四、结论

长期坚持做手指运动能开发幼儿的大脑潜能,促进大脑与手指间的信息传递,锻炼幼儿手指的灵活性、发展幼儿手部小肌肉群活动能力和手指关节的发育,促进幼儿大脑与手指神经协调发展、发散思维等作用。让家长和老师知道手指游戏的重要性,把他运用能够在孩子和学生的学习中,让游戏和学习结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幼儿手指游戏范文第2篇

一、手指游戏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开发与运用

1.搜集与筛选

建立手指游戏小组,搜集手指游戏资源。首先,我们向家长宣传手指游戏在幼儿发展中的重要性,引导家长对手指游戏形成正确的认识。然后发动各班教师、家长及幼儿多渠道收集手指游戏资料。各班将搜集到的手指游戏素材记录下来,在进行初步整理后,汇总到手指游戏小组。游戏小组对收集到的手指游戏资料,进行筛选和整理。在筛选时,根据科学性、思想性和教育性,选择那些积极健康的、寓教于乐的、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手指游戏。精心筛选后的手指游戏编印成《幼儿手指游戏集锦》,分发给教师和家长。

2.设计与编写

根据实践经验,我们将手指游戏进行加工、整理、创编,编制出一套系统的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手指游戏教程。一方面,我们根据小、中、大班孩子不同年龄的身心发展特点、认知规律、生活经验,将收集创编的手指游戏由简单到复杂进行梳理归类。如针对小班幼儿刚入园、恋家心切、情绪不稳定、生活经验不丰富的特点,我们设置了家庭系列的手指游戏——《我的家》《家中五口人》《小客人》《好朋友》等;在幼儿入园一段时间后,情绪趋于稳定,我们便开展了生活习惯培养系列的游戏——《玩具歌》《洗手歌》《穿衣歌》《吃饭歌》等。另一方面,我们还为手指游戏配置相应动作,设计了体现幼儿认知、情感、能力的目标,设置了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等活动情境,并提出一些游戏开展建议。

3.改编与创新

为了使手指游戏的内容与形式符合幼儿园课程的需要,我们在保持其特有游戏风格的基础上对多数手指游戏进行了改编和创新。

(1)从手指游戏的内容上进行适宜的改编与创新。我们主要运用组合法、拓展法、发散引导法改编和创新手指游戏的内容。①组合法是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游戏或动作技巧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如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把“石头、剪刀、布”“手指变变变”“小蜜蜂”这三个游戏组合在一起,并由幼儿和教师共同制定新的游戏规则。②拓展法是根据游戏的具体内容,在保持原有游戏结构完整的基础上,对游戏的内容进行适宜的拓展。如孩子们非常喜爱带有传统民间色彩的手指游戏“王老先生有块地”的童谣,为使其内容更加切合当代幼儿教育的精神,我们就对童谣的内容进行改编并将整个游戏的内容作相应的拓展。③发散引导法是根据幼儿在游戏中的状态,引发孩子根据此游戏创设出新的游戏内容。如在“小白小白上楼梯”的游戏中,教师鼓励和引导幼儿创新出了“小白上楼梯后来到不同地方”的新玩法。通过改编与创新,使得手指游戏的内容更为丰富和灵活,也更为孩子们所喜欢。

(2)从手指游戏与课程结合的形式上进行适合的改编与创新。我们着重从游戏的组织形式与课程的适宜性的方面考虑游戏的改编与创新。如《螃蟹歌》是一个简单而又诙谐的手指游戏:“一只螃蟹爪八个,两头尖尖这么大个,眨眨眼睛耸耸肩,爬呀爬呀爬过河,叽里咕噜滚下坡。”在与表演活动相结合时,可重点改编“眨眨眼睛耸耸肩”部分,可加入“伸伸舌头晃晃头”“皱皱眉头扭扭腰”等表演词汇。在认识小动物的常识性的教育活动中,可以把螃蟹的外形特征创编到游戏中,即“一只螃蟹爪八个,两头尖尖这么大个,两把钳子夹夹夹,横着爬呀爬过河”,经过改编再辅以适宜的手指游戏动作,可以更好地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内容。

二、手指游戏与幼儿园各种活动相融合

1.手指游戏融入学习活动——辅助教学活动

我们根据内容和表演形式将手指游戏分为表演类、语言类、体育类和计算类。教师可以结合各班的日常教育目标,把手指游戏分类、引申和设计到各类教学活动中,让手指游戏以教学资源的形式与课程内容相结合。以语言学习活动为例,根据手指游戏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常常伴有朗朗上口的儿歌、顺口溜、说唱,节奏鲜明、饶有趣味等的特点,将手指游戏与幼儿语言教学结合,可为幼儿提供多种语言发展的实践机会。这种结合不但培养了幼儿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反应能力及表现能力,还培养了孩子的语言节奏感,丰富了孩子的语言感受性。可以说,手指游戏提供了一种宽松、真实、创造性运用语言的机会。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可以利用手指游戏来调节气氛。当幼儿在活动中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趣味手指游戏,来调动幼儿的情绪,使幼儿在心情愉快的同时重新投入到活动中来。

2.手指游戏贯穿生活活动——培养行为习惯

幼儿的活动不仅包括教育活动、游戏活动等环节,还包括盥洗、进餐、午睡等许多零散的生活习惯培养的活动。首先,借助手指游戏,提高孩子自理能力。如在孩子刚入园时,我们借助手指游戏《洗手歌》引导孩子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针对幼儿依赖性强、自律意识差的特点,我们通过《穿衣服》《系鞋带》等手指游戏来教育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利用《手指睡觉》手指游戏帮幼儿养成睡觉前安静的习惯。其次,通过手指游戏,教会孩子文明礼仪。我们根据手指游戏适宜配儿歌吟诵的特点,将文明礼仪教育蕴含其中。如通过手指游戏《大哥在哪里?》,让幼儿在游戏的同时运用拇指说出游戏当中的语句,让“谢谢”“你好吗”等礼貌用语潜移默化地根植到幼儿心中。

3.手指游戏结合一日活动——内化常规培养

《纲要》指出,要科学合理安排和组织幼儿一日生活,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动和过渡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现象。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有许多零散时间,如幼儿来园后、离园前,饭前饭后、盥洗前后等过渡环节。此时幼儿的状态都比较放松,自觉遵守常规的意识也常常较弱。将简单易行的手指游戏贯穿于这些环节之中,可有助于幼儿建立规则意识。为此,在各个过渡环节中,我们为幼儿准备了“手指歌”“石头、剪子、布”等趣味的经典手指游戏活动,将其穿插在零散时间中进行。这样,既减少了幼儿的消极等待,又预防了无事可做而引发的打闹现象。如手指游戏“饭前手指游戏大串烧”的运用,即能起到维持秩序的作用,又能保证幼儿的双手卫生。

三、手指游戏在幼儿园课程实践中的价值

1.实现了幼儿的多元发展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儿童的智慧出在手指尖上。”首先,通过在幼儿园课程中对手指游戏的运用,幼儿的手指灵活度、表演能力、语言能力等多种能力到了锻炼,其专注性、倾听能力等非智力因素也相应得到了提升。其次,角色多样、情节丰富的手指游戏,不但能充分调动起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丰富和深化了幼儿的情感与态度。同时手指游戏还有助于幼儿在活动中结成伙伴关系,促使他们相互协调、模仿,帮助他们学会与人相处,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2.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在编制手指游戏教程过程中,教师们系统研究和学习了小、中、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结合《纲要》精神,更准确地把握住了手指游戏在各年龄段的发展目标。在研究过程中,教师开始积极观察幼儿,在观察中捕捉教育契机,并且开始意识到应将教育的理念渗透在幼儿的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手指游戏研究的实施不仅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提高了教师的研究水平,也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3.提升了家长的指导水平

通过研究的开展,家长对手指游戏有了全面而具体的了解。家长在参与游戏资料收集、参加“手指游戏观摩日”“家长手指游戏比赛”等多种活动的实践中,拓展了教育的视野,提升了家庭教育指导的水平。

4.孕育了园本特色课程

两年的实践研究,不仅积累了丰富的手指游戏经验。而且在将手指游戏作为特色活动纳入园本课程的研究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园本特色课程。

参考文献

[1]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北京崇文区光明幼儿园自选游戏课题组.幼儿园游戏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 蔡珂馨,都俨如主编.幼儿园特色活动课程——幼儿园手指游戏[M].北京:朝华出版社,2006.

幼儿手指游戏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手工制作 幼儿园 现状分析 不足 建议

手工制作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项活动,它有许多的表现形式,如:折纸、撕纸、剪纸、染纸、泥工等。它是培养幼儿动手、动脑,启发幼儿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是教育者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直接用手操作简单工具,对各种形态的物质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制作出占有一定空间的、可视的、可触摸的多种艺术形象的一种教育活动。它对培养幼儿认真观察、有意注意及耐心细致的习惯,以及对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形成立体空间观念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手工制作在幼儿园中的现状分析

(一)手工制作在幼儿园中的主要形式。

1.平面手工活动类型

(1)粘贴

该类型的手工活动在幼儿园中主要以粘蛋壳和贴树叶方式存在。

(2)剪贴

最普遍的剪贴的面状材料是各色的纸、布、树叶等。

(3)撕贴

撕纸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锻炼学前儿童的手指肌肉动作及其控制能力。

(4)染纸

染纸的目的在于让儿童在染的过程中了解、感受色彩位置排列所造成的变化。

2.立体手工活动类型

(1)折纸

折纸是利用双手的活动将纸折叠成立体的活动。

(2)厚纸制作

厚纸制作是运用铅画纸、卡纸一类略硬的纸,通过剪、折、贴、组装等技法制作出三维形体的活动。

(3)泥工

泥工活动的目的是锻炼幼儿的三维空间感觉,以及动手能力。

(4)废旧材料制作

废旧材料制作是利用废旧日用品等自然物,通过联想,“因材施艺”地进行建构,制作出立体形象的活动。

(5)立体组合构成

立体组合构成是指幼儿运用小型玩具(如塑料雪花片、塑料管等)或积木,通过自己的想象加工,有意识地创作出立体形象的活动。

(二)手工制作在当前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

学前儿童的手工教育活动与学前儿童的绘画教育一样,同属于艺术创作范畴,是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在当下的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手工制作活动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教育者往往太过注重对幼儿的识字能力和数学能力的培养,因此压缩甚至取消了手工教育活动的时间,使手工制作活动在幼儿园中成了可有可无的兴趣活动,而现有的手工活动也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这在中小城市的幼儿园,尤其在不够规范的私立幼儿园里表现得特别明显。

二、当前幼儿园手工制作活动中的几点不足之处

幼儿手工活动的目的主要是学习多种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塑造和制作不同形态的手工作品,从而表现自己的意愿,以及锻炼手的协调灵巧。在实际手工活动的指导中,教育者往往太过理论化而忽视了儿童自身的感受,其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一些教育者忽视儿童对手工作品造型的认识和审美感受,所传授的只是某种物品的制作方法,而不是向儿童展示不同材料或同一材料在制作上不同表现的可能性,这就很容易造成手工课变为“劳作”课。

其次,活动过程中有些步骤幼儿不易模仿,但教育者的指导有时又不够充分,致使部分幼儿不能独立操作完成,从而失去信心。

最后,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往往只是根据自己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步骤对幼儿进行教育指导,而缺少对幼儿自主思维的引导,这样就不能发挥出幼儿的自主积极性,从而不能有效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对幼儿园手工制作活动的建议

学前儿童手工活动有其自身的特点,它大约经历了激发创作兴趣到构思设计,再到制作修饰这样一个流程。每一个阶段又有不同的特点,教育者应根据这个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一)创设环境,感受氛围。

首先,我们应当创设一个开放性的手工制作教学环境,给儿童提供与材料充分接触的机会。幼儿的手工制作意图大多是在过程中逐渐产生的,幼儿只有在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了解了各种材料的特性之后,才能对手工制作产生兴趣,愿意去操作。

其次,将游戏渗透到手工活动中来。幼儿喜欢游戏,游戏几乎和他们的其他活动紧密相连,把手工制作置趣味教育于游戏之中,潜移默化地使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寓教于乐,达到游戏和教育的双重目的。

(二)走入环境,引导构思。

首先,利用多元刺激的方法帮助儿童积累多种表象。教育者可让幼儿以看一看、摸一摸的方式加强对表象形体的记忆。

其次,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活动材料,还应创设一定空间的美工区,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意图选择材料,充分发挥想象,构思出不同的制作方案。

再次,在活动前可引导儿童多欣赏佳作,学习其造型、色彩、构成等特点。通过欣赏,能开阔儿童的视野,同时他们也从中获得启发。

(三)融入环境,突破创新。

在制作阶段的指导中,教育者可以引导幼儿将临摹、仿制与独创结合起来。教育者在指导中要鼓励幼儿在掌握基本技法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制作出与众不同的形象,使幼儿的创造力逐渐地得到发展。

另外,在手工制作中添加绘画元素,不仅能激发幼儿对手工制作的兴趣,还能增强作品的表现力,从而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进而提高幼儿的手工制作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在学前儿童的手工活动中,幼儿有时虽然有一定的创作意图,但由于其手部肌肉发育不成熟、手的动作不灵活、手眼不协调等原因,这些意图却不能完全实现,从而给他们带来一定的失败感,并且可能对进一步的手工活动失去信心。因而,教育者应在技术上给予一定的支持,使他们能产生一种成功的体验感,激发他们对手工活动的兴趣。当然,这种技术上的支持不是手把手的包办代替,而是通过启发的方式来进行。

(四)积极正确评价学前儿童的手工作品。

作业是评价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程度和课堂教学效果的标准之一,但学生完成的作业(制作的工艺品)并不能完全代表一切,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取经验和教训这才是最重要的。在幼儿手工制作活动中,有些幼儿担心自己做不好,产生了心理压力。为了减轻幼儿的心理负担,增强其创作的信心,我们应当为幼儿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只要幼儿的作品能够表现出工艺品的特点,就可以算是成功的作品,让对幼儿作品的评价从像与不像的“旧框”中走出来。手工制作活动是一种艺术创造活动,应鼓励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大胆地想象、深入思考,在制作中允许反复修改,或用完全不同于常规的方法来制作,根据自己的个性制作出一个“美”的作品。这样幼儿就可以轻松愉快地学习,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综上所述,指导好幼儿园手工制作活动,应努力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活动环境,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尊重其个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积极开展实践活动,从而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制作出更多具有创造性的作品。但在当前的幼儿园中,手工制作活动的开展还不够规范,幼儿园手工制作活动的发展依然任重道远。我们希望能通过各种途径来加强学习与交流,使幼儿园的手工制作活动能更好地发挥其教育作用,全面提高幼儿园手工制作活动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沈建洲.手工基础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6.

幼儿手指游戏范文第4篇

关键词:儿科;中西医结合;小儿手足口病;护理

手足口病近年来成为了一种常见的急性传染性疾病[1]。患病人群大多为7岁以下儿童,是一种丙类传染性疾病。在患者治疗的过程中,临床护理是极其必须和重要的。本次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8月收治110例小儿手足口病为研究对象,对患儿进行精细化护理,效果显著。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8月收治的110例小儿手足口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55例,对照组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基础护理方法,治疗组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精细化优质护理。两组患儿年8个月~7岁,病程1~3d,男患儿57例,女患儿53例。治疗组年龄10个月~7岁,男患儿为24例,女患儿为31例;对照组年龄8个月~6岁,男患儿为33例,女患儿为22例。所有患儿在手、足、口腔上均有疱疹,确认为手足口病。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程、病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效果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所有患儿均接受中西医联合治疗。本组100例,治疗护理7d为一个疗程。对照组患儿在治疗基础上进行基础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1.2.1.1消毒隔离 将患儿隔离,做好消毒工作,病房内要保持通风,保持空气清新与干燥。房间内每日用紫外线照射,时间为30~40min。患者的体温计和治疗仪器保证每次使用后消毒,且不交替使用。每天对病房进行消毒,包括地面、床架、柜子等物体。控制探视以及陪护人员个数,避免出现交叉感染。

1.2.1.2口腔护理 在治疗期间,严格对患儿的口腔卫生进行把关,在其进食前后使用温开水或者生理盐水漱口。并用康复新液保护患儿口腔粘膜,预防口腔感染。患儿使用的餐具和奶嘴等用具使用前后都需要煮沸消毒,避免重复感染。

1.2.1.3饮食调节 在治疗期间,要让患儿食用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的清淡食物。食物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给口腔溃疡带来刺激。如患儿口腔溃疡症状较重,出现因疼痛无法进食和饮水现象,需要及时给予补液。

1.2.2治疗组患儿在治疗和基础护理下还给予精细化优质护理,方法如下:

1.2.2.1病情观察 每15min巡视一次病房,密切观察患儿手、足、口疱疹的数量、大小、颜色、面积、溃烂情况和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记录患者的进食量、排便量和体温变化。在患者出现情绪异常、呕吐、头痛和心率变化快的情况时,及时汇报医生,并做好治疗。

1.2.2.2皮肤护理 在治疗的过程中给患儿穿纯棉、宽松和柔软的衣物,避免给皮肤带来刺激,保持患者皮肤的清洁性,定时修理指甲,并且给患者双手带上手套,避免指甲抓破皮疹,引发感染。每晚给患儿清理身体,不使用沐浴露或者肥皂等。对于患者身体已经出现了溃烂感染现象的,可以以青黛散麻油、金黄散、红霉素眼药膏等抗生素药膏涂抹患处。

1.2.2.3心理护理 手足口的疱疹症状会对患儿造成较大疼痛感,这就容易导致患儿产生恐惧心理,哭闹不安,不配合治疗。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和患儿及时沟通,要以亲切、和蔼和热情的态度取得患儿的信任,以表扬的方式消除患儿的恐惧心理,稳定患儿的情绪,帮助患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患者父母的焦躁心理,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1.2.2.4健康教育 教育患者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在治疗期间纠正不正当的行为。对患儿家长进行手足口病的科普宣传,并要求其了解治疗与护理的全过程,使其在患儿治疗期间学会简单的口腔、饮食护理。要求家长在患儿出现不安或哭闹时及时对其进行安抚,并通知护理部。家长在照顾孩子时需要做好消毒工作,在孩子出院前,嘱咐家长预防手足口病的再发生,尽量避免带孩子去人流量大的公共场所,切防感染疾病。

1.3疗效标准 本组110例,治疗一疗程。痊愈:治疗护理后患儿临床症状全部消失。有效:治疗护理后患儿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无效:治疗护理后临床症状没有得到改善。

治疗后对患儿家属做护理满意度的问卷调查。

1.4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对比以P

2结果

2.1两组治疗护理后效果对比 在两组治疗护理一个疗程后,对比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护理效果。治疗组55例患儿,痊愈52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17%。对照组55例患儿,其中痊愈50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39%。经过统计学分析,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在临床护理效果上有一定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治疗后满意度对比 在两组治疗后,对患儿家属进行护理满意度的调查,对比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护理效果。治疗组55例患儿家属,问卷调差后显示满意52例,,比较满意3例,不满意0例,护理满意度为100%。对照组55例患儿家属,问卷调查后显示满意47例,比较满意5例,不满意3例,护理满意度为94.54%。两组在护理满意度上有显著差异,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3结论

手足口病主要是由各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是较为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症状为手足口部分出现了疱疹和斑丘疹[2],主要通过唾液飞沫以及粪便传播,大多数患儿症状较轻,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与精细化优质护理后可痊愈,但仍偶有少数患儿出现脑膜炎、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在这种情况下极易出现死亡现象。因此患儿出现手足口病现象时,应及时入院治疗,并进行科学的护理。精细化优质护理不仅提高了患儿的临床疗效,同时也缩短了患儿的住院时间,能够使患儿尽快康复出院。

优质护理也是国家卫生部门对临床护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以患儿为中心,以提高护理质量和满意度为主要目的。护理上,在做好基础护理的前提下开展精细化优质护理,对患儿病情进行及时监控、密切观察和记录患儿的身体情况。做好患儿的皮肤护理工作,对患儿给予关怀和心理疏导,并对患儿家长进行健康教育。在对手足口病患儿进行精细化优质护理时,同样也要预防感染现象的发生。精细化优质护理能够明显地提高患儿与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在有效地改善护患关系的基础上也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对本院110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采用精细化优质护理,护理效果显著,提高了疗效。

参考文献:

幼儿手指游戏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守恒;数学游戏;活动设计;幼儿园

“守恒”是由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一个关于儿童思维发展的重要概念,在皮亚杰的理论体系中,“守恒”是影响儿童智力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儿童的认知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某种角度分析,数学学习活动能够直接反映出个体思维,尤其是数理逻辑思维发展的情况。从上述角度出发,在幼儿园进行数学教育活动时,教师必然需要从“守恒”概念出发,有意识地进行引导和训练,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获得初步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等。具体来讲,教师可以利用“守恒”概念,设计不同数学主题的游戏活动。

一、根据数量主题设计绘画游戏

数量是数学的基础知识内容,理解并掌握数量的概念才可以进行后续的相关学习活动。幼儿的数学学习虽然并不强调“小学化”倾向的数量加减乘除运算活动,但是并不意味着幼儿不需要认识数量及相关知识。幼儿的思维发展基本上处于具体形象阶段,对于“守恒”概念的理解还停留在表层,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游戏来进行相关概念的介绍和渗透。比如,在认识10以内的数量时,教师可以设计绘画游戏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并获得关于数量的相关知识。认识数量6时,教师可以引领幼儿用不同形式的物品来进行表现,如代表数量“6”的“桃子、花朵、饼干、圆环、树叶”等等,这种依赖于具体形象实物的数量认知可以拓展儿童的想象空间,并获得关于数量6的直观经验,并且由此可以逐步了解到数量6是一个固定的量,不会因为代表这个数量的实物变化而发生改变,由此逐步获得“守恒”的相关经验。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绘画游戏进行类似的数量“分解”与“组合”游戏,了解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了解“乘法”和“除法”的基本概念等知识内容。教师为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可以组织幼儿通过“这是我的数量6”“请你猜一猜这是数量几”“数量4的一半是多少”“请你塑造三种不同的5”等游戏活动,将数量的认识和比较活动与游戏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二、结合图形主题设计结构游戏

几何图形是数学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组织相关主题活动时,需要有意识地渗透基础知识,并以适宜的游戏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其获得关于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和感性经验,引导幼儿喜欢几何图形,乐于比较、判断几何图形之间的关系,并发现生活中存在哪些几何图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图形。这种主题的介绍和渗透可以结合结构游戏来开展,进行图形守恒概念渗透,如一块橡皮泥的厚度固定以后,不管它变成何种图形,它的面积都是一样的。当然这里面制作的图形需要比较简单,都是常见的规则几何图形。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各种玩具材料,组织幼儿一起认识图形,绘画并制作图形,最后利用几何图形搭建各种建筑或者事物形象。比如,在吃早点的一日环节中,教师则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去发现和认识不同的图形,包括圆形的馅饼、三角形的三明治、正方形的饼干、长方形的蛋糕等等。而在专门的数学领域主题活动中,教师则可以引领幼儿根据早点时刻的内容,进行结构游戏活动,比如,教师可以发放给幼儿一定数量的橡皮泥,引导幼儿塑造出早晨吃过的食物,并且要给其他小朋友讲述自己做出来的食物是什么形状。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鼓励幼儿进行积极探索和思考,不同的几何图形之间可以进行哪些组合与拼接,比如两个三角形有可能合并成为一个长方形,一个长方形可以分为两个正方形等等。

三、按照时间主题设计扮演游戏

对于幼儿而言,时间主题也许是理解较困难的内容,一方面时间的进制较为特殊,另一方面时间的概念相对数量等内容更加抽

象。教师在设计类似的主题活动时,则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游戏完成教育活动。比如,在认识时钟的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一起绘制一个大型纸质钟表,然后平铺在地面上,让幼儿分别扮演“时针”“分针”“秒针”和“表盘数字”的角色,每个角色都有互相监督,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时钟的运行活动。教师引导一位幼儿说出某个时间点,然后由其他幼儿组成“表盘”,在画好的图形上行走,完成时间流动的模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和思考,每个代表“时针”“分针”“秒针”的幼儿,虽然走的步数不一样,但所用的时间却是一样的。

“守恒”概念对于幼儿来讲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也正好处于幼儿认知发展的“最近发展区”范围内,所以,教师如果可以设计有效的游戏活动,是完全可以激发幼儿兴趣,并介绍基础知识和直接经验给幼儿的。不同主题的游戏类型并不是完全固定活动受限制的,教师完全可以自行探索和尝试,寻找合适的路径与方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