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诗教 课堂 新古诗
中国是“诗国”,中国的语文教育素有重视诗教的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既教“读诗”,又教“写诗”。近些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对传统诗教本位认识的逐步深入,诗教进课堂的呼声不断,声浪渐起。
然而,“诗教”是什么呢?《礼记·经解》中有言:“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其意思是说,诗教具有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善写诗的人不仅品德不会坏到哪里去,也不会愚笨到哪里去。
在我看来,诗教就是用诗来育人,用诗来进行教育,真正完整意义上的“诗教”就应该是既教“读诗”,又教“写诗”的“读写结合”才对。
那么,现行的小学语文课堂中有没有“诗教”呢?回答是:有!因为,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有相当数量的古诗和新诗。教材中有,教师就得教,学生就得学。这也是“诗教”。但事实上,当下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课堂却不是完整意义上“既教读又教写”的诗教,而是“只教读不教写”的“半拉子工程”的诗教。因为,当下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实际都是只在教“读诗”,不教“写诗”。其原因何在?有研究表明:是因为古诗虽短小精悍、易于记诵流传,但形式拘谨且深奥难懂难写,只易于“读”而不易于“写”。又因为新诗虽形式自由,易读且易写,却“与中国诗学之根关系疏远﹐又不易记诵,不易流传”(杨小亮,《国学经典·诗》)。那么,在当下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有没有既可“教读”又可“教写”的“诗教进课堂”的新途径可以探寻和开辟呢?这个问题值得探讨。我的新探索是:教小学生学写“新古诗”。
一、何谓“新古诗”?
“新古诗”,也称新古体诗,就是以新诗写古诗,也就是现代化之中国古诗。《新古诗·百科名片》中指出:“新古诗使得古诗不必拘平仄,诗之二、四句末仍保有韵,但韵有自然之音乐感即可,不必拘于古韵,新古诗同时用新诗的现代感来写,保留中国古诗优点,但不必套用古人陈语陈词,难字僻字。”“新古诗原则上可以每首四行,每行均两个字,或三、四、五、六、七、八字的古诗形式,也是新古诗的基本形式。但是做惯了以后,就可以更上层楼地加以变化,如成一个六行,或两个四行联诗,三个四行联诗,并无不可。进而把其中一行变成多个字之变体亦无不可,再进而形成新古词、新古曲均可,变化之妙,存乎一心。”例如,每首四行,每行均两个字的“新古诗”:“碧荷,红花。屋小,我家。”此诗只有八个字,共分四行,第二、四行末一字“花”、“家”有自然之韵,其语句现代化、口语化。又如,每首四行,每行均五个字的“新古诗”:“人生如海潮,起落有定时。若不勤撒网,潮去悔已迟。”此诗之形式原则如古诗,唯不拘平仄,第二、四行末字“时”、“迟”有韵律感,其所使用文字与观念,均现代化、口语化、大众化、通俗化。
这样的“新古诗”学说,是我国台湾地区学者、“新古诗”创始人范光陵先生首创的。国际名人陈香梅女士说:“‘新古诗’是中华文学的一大突破﹐使诗词大众化﹑普遍化。我鼓掌支持,(它)让人人爱读诗﹐人人可以写诗。”熊西平先生在给我的信中说:“其实,影响很大、流传很广的传统蒙学中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幼学琼林》等古代的普及读物,它们都是用诗写成的,都是韵文,都是‘新古诗’。”
二、小学生能不能学写“新古诗”?
为了将“学写‘新古诗’”引入小学古诗教学,2011年下半年,我在镇江市的一所小学抽了四年级和六年级各一个班的学生上了一节复式调研课。
经启发引导,每个同学当堂都能写出以“我”和以“笔”为题材的“新古诗”。如,以“介绍自我”为题材写的“新古诗”有:“我的名字叫×静,唱起歌来很开心。数学语文样样通,不怕苦累我都行。”“我姓×来名为晟,说起上课不发愣。要是有谁提起我,什么作业都不剩。”“本人姓×名×霆,语文学习我很行。迎难而上不怕苦,苦练本领学得勤。”又如,以“笔”为题材写的“新古诗”有:“喝进墨水吐出字,龙飞凤舞真神奇。我的一支宝贝笔,头发长来身子细。”“我是一支水彩笔,绘起画来美如意。身着美丽五彩衣,小小神笔真神奇。”“我的名字叫粉笔,不见黑板心着急。粉身碎骨也不怕,乐为育人献心血。”等等。
通过对以上这些从未学过写诗的小学生的访谈,和对这节没有作任何写诗准备的真实的课堂教学的调查研究,我以为,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不仅非常喜爱“新古诗”,而且也愿意并完全有能力仿写、创作“新古诗”。
三、能否进行学写“新古诗”的教学?
为了探索其他老师能否在古诗教学中教小学生学写”新古诗”,我曾做过多次调查和实践,和许多学校的语文老师共同研究,不断地在多个学校进行这样诗教进课堂学写“新古诗”的探索。结果不仅是“能”,而且并不难。其实,这就是在古诗教学的过程中增加指导学生学写“新古诗”的这一教学环节。
如,2009年,我设计了《古诗两首》(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教案,请淮安市洪泽县×××小学的一位青年教师来上课。课堂上,全班的每一个同学也都能仿创出他们各自的“新古诗”。如《学垂钓》:“春光明媚花草香,微风轻拂柳条荡。小娃坐于池边草,悄然抛线钓鱼忙。”又如《捕蝶》:“风和日丽花飘香,桃红柳绿蚕品桑。持网儿童丛中窜,翩翩彩蝶入笼网。”再如《池边所见》:“莲叶荷花绿映红,青鳜相戏于水中。小儿伸手摘圆盘,倒扣头顶当笠篷。”还如《看纸鸢》:“日落西山鸟林归,儿童散学迟迟回。忙问稚子这么晚?只言东方纸鸢飞。”等等。
这一课例还得到了小语会会长、人教版小语教材主编崔峦先生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他在肯定“这是一个成功的古诗教学的课例”的同时还指出:“教学有特色,有创新”,“安排了仿、创诗歌的教学环节,应当说,这并不是本学段必须达成的教学目标,但从教学效果看,这个班的学生完全有仿写乃至创编诗歌的能力。这也提醒我们,教学既要‘依标扣本’,又要‘因材施教’”。后来,本课的教例和点评在《小学语文教学》杂志发表后还受到许多教师的认同和肯定。
2012年,我指导镇江市的两位青年教师在《古诗两首·元日》(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和《古诗两首·观书有感》(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教学中,增加了“学写‘新古诗’”的教学环节。
课上,每一位小学生在“表达童趣仿创古诗作品,学习写作自己的新古诗”的教学环节中也都能在几分钟内仿写、创作出各具特色的“新古诗”。如,四年级学生现场写的“新古诗”:“新年团圆真热闹,全家幸福乐陶陶。新衣新裤满身套,爷爷奶奶给红包。”“春节都要吃饺子,孩子身上穿新衣。鞭炮声声响入耳,人们脸上笑嘻嘻。”“新年新年新年到,家家户户放鞭炮。小孩喜得红钱包,全国人民乐陶陶。”又如,六年级学生现场写的“新古诗”:“身着一件绿衣裳,生命旺盛众人赏。野火熊熊烧不尽,明年春风吹又长。”(《草》)“小小蜡烛真伟大,烈火焚烧不惧怕。牺牲自己为他人,难怪红烛精神佳。”(《烛》)“月亮弯弯像小船,天上人间来畅游。夜晚亮光当头照,人人见了皆喜欢。”(《月》)
其实,一节课并不能完全按预先设计好的教学程序有条不紊地进行,时常出现或多或少的“意外”,学生活跃的思维,经常催生出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疑问。它为师生互动、共同参与创造了空间,构成了课堂中的动态生成。教师要善于捕捉并充分利用这一教学资源,鼓励学生积极、正面、有价值的生成;对消极、负面、无价值的生成进行恰当地引导,做出有创意的调整,用智慧将课堂教学演绎得精彩!
片段一:
学校多媒体教室,一位年轻教师执教《丑小鸭》(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的公开课正在进行。她精心制作了不少课件,还编排了课本剧。
“……从最后一只蛋壳里,钻出一只又灰又丑的鸭子,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伴随着多媒体播放出的生动有趣的童话场面,扩音器里传出了甜美深情的课文朗诵。孩子们,连听课的老师都被带进了那神奇的童话世界。
多媒体课件,展示出丑小鸭在家里和森林里受欺负的场面后,老师又播放出一段忧伤哀婉的乐曲,配上课件展示出丑小鸭孤独地在森林里流浪,眼泪扑簌簌落下来的画面,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震撼了,被亲人宠爱惯了的他们,联想到丑小鸭的处境,脆弱的心里竟然生出绝望的情绪。
音乐停了,老师让学生说说:“如果你是丑小鸭,你会怎么想?”
“我会感到伤心、难过!”
“我会感到孤单,会想家,会想妈妈!”
学生一个个举手发言。突然,一个胖乎乎的小男孩举手后站起来说:“我会想到自杀!”
此言一出,所有的老师都感到震惊:童言无忌,孩子脆弱的心灵渴望爱的呵护,面对困境,一死了之的错误认识需要教师加以正确的引导。“如何面对人生的困境与挫折?”这正是《丑小鸭》向我们揭示的深刻内涵,也正是老师在这堂教学活动中应该达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学习目标。想自杀学生的发言,正是教师可利用的有价值的课堂生成资源。
如果丑小鸭自杀的话,就不会有变成白天鹅的美好未来了!多可惜呀!丑小鸭最可贵的地方就是身处绝境不绝望,心中始终向往着美好,追求着美好,憧憬着未来!
很可惜,这位年轻的老师却没有及时抓住这个最佳的教学时机,没有利用好这一宝贵的课堂生成资源,错过了可将教学引向深入的关键时机,只说了一下这位发言想自杀的同学“你有这个想法可不好!”匆忙中又去引导学生欣赏丑小鸭变成的白天鹅,进行她所预设的下一个环节的教学活动去了。这样的课堂对学生的影响必将是微乎其微的。
片段二:
教室里,《散落的钞票》(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一文课堂教学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面对地铁车门口散落的几十张粉红色的百元钞票,老师下足了功夫:“几十张,大家算一算,一共多少钱?”
学生沉默了一小会,惊奇地回答:“二千至近万元的钞票啊!”
老师进一步点拨:“一百元的钞票,对于立明和我意味着什么呢?”
生答:“可以吃很多次麦当劳!”
“可以买全套的《丁丁历险记》。”
老师接着问:“面对诱人的百元钞票,面对可以帮他们实现梦想的钞票,我和立明是怎么做的?”
学生回答:“拒绝诱惑,将捡到的钱全部交给服务员。”
班上的调皮大王潇潇举手后站起来,语出惊人:“要我是服务员的话,捡到的钱绝不交给失主,留着自己用该多好啊!”
老师感慨道:“几千元,那么多的钱,老师要是服务员的话,也想把钱留着自己用!可是,你想过没有,一个国家工作人员,列车上的服务员,在乘客遇到困难的时候,有责任,也有义务帮助他们!如果你袖手旁观,不尽义务;甚至将失主的钱据为己有,将会受到单位的处罚,有失去工作的可能!另外,车厢里监督的摄像头记录了你所做的不光彩的拾金而昧镜头,如果将它在互联网上播出以后,你的个人形象就会受到损害。到那时,你不但失去工作不说,恐怕连再找一份新工作都不可能了!”这样的点拨引导,就会祈祷良好的教学效果。
老师妙语连珠,将现代社会的行政监督机制和舆论监督机制摆到了学生的面前,让所有存侥幸心理要做坏事的那些人彻底地断了念想!遵守社会公德,势在必行!这样的点拨引导,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将传统的教学形式和多媒体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并不断挖掘硬件和软件的潜力,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声音,图像、文字、影像以及交互功能的作用。教师要充分引导小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让小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去感受现代教育媒体带来的快乐,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那么,如何运用现代教学多媒体技术,创设诗情画意的语文课堂氛围呢?
一、充分运用现代化技术资源,营造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境
儿童的思维方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乌申斯基说:孩子们是以形状、色彩、声音思考问题的,假如有人强迫他们用其它方式去思考,那就是逼迫他们失去兴趣和天性。合理运用现代教育媒体的资源,选用适合教学需要的课件,通过现代教学设备进行直观展示,以生动的形象、鲜明的色彩、动听的声音营造情境,增加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直观感受,缩短学生由阅读到理解的路径。而多媒体课件以画面、声音呈现的形式,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使
他们在文本阅读与动画欣赏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因而减少学习难度,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三年级上册《小露珠》。第一步:我们随着动画短片来到野外,和小露珠一起与小青蛙、小蟋蟀、小蝴蝶对话,太阳公公染红了天空,金黄的向日葵、碧绿的白杨树、紫红的喇叭花都那么生机勃勃,最后小露珠渐渐地向空中飘去,一切那么美好,激起了学生对大自然的深切热爱,小露珠可爱的形象在孩子们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样学生在几分钟内对课文就有了整体、形象的认识,激发了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引起他们对课文的好奇心,使他们更乐于朗读课文、积极思考。第二步:局部分别展示课文关键情节插图,以放大幻灯的形式加深学生对课文情节内容的理解,学生在复述情节时加入了自己的感观,既用了课文中的词语,又加入自我感知的内容,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
二、利用语文教材文本插图,创设语文教学模式
利用现代教育资源开展小学语文教学,虽然其效果比较理想,但受学校多媒体教室的限制,要想每节课都运用多媒体教学是非常困难的。基于这一难题,我充分利用新课程语文教材的特点,新教材安排了大量精美的插图,这些丰富多彩的插图有助于学生直观轻松地学习。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书上的精美插图以影印的方式进行简单加工,并把课文中的关键语句以大体字影印突出出来,在课堂上灵活地运用,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话文教学效率。
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我通过图片进行导入新课,把课文的小幅插图进行放大,在关键处进行标注,让学生通过对插图的感性认识获得表象,再由表象进行思维。这样,以图片为切入点,创设情境,引发学生主动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学生在看图时不知不觉、轻松快乐地完成了学习目标。
三、发挥VCD、磁带等载体作用,激活语文课堂教学氛围
在现代教学媒体中,录音磁带、CD、VCD、CD-ROM等以它们便携、轻便、价钱低廉等优势应用得十分广泛。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选择适合课文教学的载体辅助教学,教师也可以通过观看教学实录进行学习借鉴,取长补短,不断进行教学研究,从而更好地组织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如:教材四年级上册《但愿人长久》时,我选择了两段与课文类似的影像VCD,一段为今人合家团聚度春节,另一段为苏轼形单影孤独自饮酒度中秋。皓月当空、举国团圆,而苏轼却与弟弟远隔千里,月亮西沉,一时悲欢离合之感涌上苏轼心头,真令人感慨万千呀!此情此景,学生也不禁动容起来,真是“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在此基础上进行课文教学,学生感触就显得特别深。接下去,在配乐朗读环节,学生仿佛也如同苏轼一般触景生情,读得如泣如诉,许多同学还联想到父母打工在外,自己与他们远隔一方,如此动情,让人感动。
四、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开展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爱美、求美是少年儿童的基本心理需求。而现代教学可以艺术地表现出教学内容,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音像教材将诸多美的因素渗透到现代教学中去,使孩子们在一个和谐的、充满美感的教学环境中既获得知识,又陶冶情操。
比如在《繁星》这一活动中,将雪白的天花板作为幕布,调节投影焦距,让悬挂在“天空”上的星星时明时暗,不时闪烁。孩子头靠桌子上,向上仰望,眼前出现了半明半暗的星空、无数眨眼的星星,还有飞舞的流萤、闪烁的航标灯,教师随时稍稍移动画面,让孩子产生船在移动、星也在动的感觉。与此同时,播放一段优美的夏夜圆舞曲,在视觉、听觉交织的立体空间里孩子不仅领略到了一个柔和、静寂、梦幻般的海上之夜的形象美,也从散文的意境中体会到了语言美。
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大课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伴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力开展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已不再适时展的需要。因此,改革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已是当务之急,势在必得。小学语文新教材内容比较深、比较广泛,难度也就越大。使用现代化技术进行教学,就可以变深为浅,化难为易,充分利用各种媒体优势,通过借助录音、录像,动画等形式,使学生去感知传统的教学中无法表现的内容,从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
一、问题透视
笔者认为,在日常的教学中应体现习惯的养成,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却存在如下问题:
1.蜻蜓点水式
教师对教材理解不深,教学目标定位过低。课堂上,学生没有深入体会课文的内涵,认识停留在已知层面,思维蜻蜓点水,教学效率低下。如教学《孔子游春》(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八自然段时,教师只引导学生感受孔子对水的独特论述,却忽视了文中还包含着孔子对弟子们的殷切期望,还有文中“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这样的语句。这些内容不仅赞美了大自然的美景,同时也反映了孔子对弟子们的关爱。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课文语境引导学生体会文字背后隐含的意蕴。
2.不遗余力式
教师自身对教材的理解很透彻、到位,但却没有顾及教材编排意图,没有对学情作深入调查,教学目标定位过高。教学中,教师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但学生因生活阅历、认知水平、思维发展未能达到相应高度,往往如入雾里,满脸茫然。如一位教师教学《江雪》(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时,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阅读柳宗元的生平及被贬的典故,着力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心境及诗人对当朝统治者的期盼,最后只留不到10分钟的时间引导学生深入感悟千山万径及江上的雪景,这对小学生来说难度很大。这样的教学,学生对诗的意境未能较好体会,对诗的深层含义也似懂非懂。
3.鱼目混珠式
教师对文本把握不准,甚至歪曲作者原意对文本进行“再加工”,形成对文本的片面解读或捕风捉影式的主观猜测,课堂上生搬硬套,牵强附会,使文本失去了鲜活、可学的特点。如教学《三打白骨精》(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时,教师不是先带领学生从“白骨精的诡计多端”这一角度出发,而是从“孙悟空的为民除害”这一角度去认识孙悟空的高大形象,使学生误以为孙悟空一出世就是一个“替天行道的神”,这样的“神”其实离学生过于遥远。
二、追本溯源,点亮“补白”的思路
教师如果能抓住教材中这些独具匠心的“空白点”,巧妙地创设富有情趣的语言训练点,我们的课堂必将令学生回味无穷。
1.点睛处,补出文本的情味
课文是一个整体,字词句段,甚至标点,都气脉相通。课堂上,教师既要关注局部片段的精彩,又要注重全局整体的掌控。一位教师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钱学森》时,先让学生用“虽然……但是……”这一关联词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有学生说:钱学森回国虽然遭到美国政府的重重阻挠,但是他回国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过。有学生说:虽然钱学森在美国有优厚的待遇和优越的工作环境,但是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还有学生说:祖国刚解放,虽然一穷二白,但是在钱学森的努力下,中国终于研制出了运载火箭和导弹。这一教学过程,既是语言训练的过程,又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的过程。学生很好地将课文内容紧密联系成了一个整体,为深入理解钱学森其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疑惑处,补出文本的韵味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挖掘教材背后的“训练点”,着力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的表现欲。
如《鞋匠的儿子》一文:“说到这里,他流下了眼泪……”此处的省略号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也使林肯的命运显得愈加让人敬佩。课文此处的留白激发了学生写作的欲望,有的学生以傲慢参议员的身份写道:“真抱歉,总统,我原本认为你没有多高的学识,才羞辱你。你的回答,让我为自己的行为羞愧不已。我要大声地说,我会为我们有你这样一位总统而骄傲的……”有的学生以林肯的身份写道:“爸爸,作为您的儿子,我谨记您的教诲,堂堂正正做人。就是今天在这样一种场合,我也没有给您丢脸。爸爸,我永远是您的儿子,我永远为我是一名鞋匠的儿子而自豪……”
这样,留白填补了,课文的内涵也更丰满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更全面、深刻了。这样的阅读使学生不仅读懂了文字,而且读懂了作者传达给我们的情感。通过这样的课文解读,这一“留白”无疑成为让学生进行习作训练的最好载体。
3.插图处,补出文本的人文味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颁布,把语文定性为“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文的插图便是我们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
如《马诗》一诗,插图中诗人眺望一望无际的沙漠,使读者产生无尽的遐想。通过引导学生纷纷说出此时的诗人看到了一弯明月笼罩着连绵的燕山山脉,心中感叹道: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战甲,跨骏马,驰沙场,建立功勋呢?我口说我心,孩子们道出自己发现的同时,也道出了托物言志诗特有的意蕴美。
插图是一种符号,而插图背后则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和情感。在把画变成话的同时,无疑是在文本与学生之间架设起了一座心灵之桥,充分彰显出文本的人文内涵。
三、抓准契机,在“补白”中演绎别样的精彩
如何“补白”呢?笔者以为应从如下方面着手:
1.延时评价,在情深意浓处补白
补白是训练与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良方”。合理而恰当的文本补白,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走进文本。延时评价更有利于通过补白让学生积累、内化丰富的情感,再通过语言或文字把情感表达出来。
如教学《天鹅的故事》在指导最后一句的朗读时,学生普遍认为原句“接着是第二次,第三次……”中的“第二次,第三次”声音处理是渐高,体现老天鹅撞击冰面次数越来越多,起到了强调作用。用同样方法有感情地朗读,效果很好。此时,我并未急于评判,而是采用了“延时评价”,让学生思考一下。“老师,我觉得应该这样读,‘第二次,第三次’声调可以越来越弱,说明老天鹅撞击冰面要忍受巨大的痛苦,逐渐体力不支,这不仅仅是身体与冰面的撞击,也极有可能是生命与死亡的撞击,需要多么巨大的勇气啊!”片刻的沉寂过后,学生恍然大悟,爆发出一阵经久不息的掌声。通过朗读、体验等多种方式感悟语言文字后,我趁热打铁,提出:“大家此时此刻都会对老天鹅油然而生一种敬佩之情,你觉得哪一种读法特别能表达你的感情,就用哪一种,关键要读出敬佩、赞美的语气。”之后学生在背景音乐声中尽情朗读,浑然忘我。
2.文本对话,在斟字酌词处补白
“学起于思,思缘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的课堂才有活力。作为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就一定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体验交流时间,让他们充分地与文本对话。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具备一双挖掘文本资源的“慧眼”,尤其是善于抓住文本的“留白”,利用它创造性地让学生填补、拓展,丰富文本的内涵与意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文本。
如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在指导学生理解、朗读“悲愤欲绝”一词后安排这样的练笔:是啊,你把“悲愤欲绝”这个词语读成了长长的一段话。来,让我们走进肖邦的生活。闭上眼睛,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也许那是一个圣诞节前的除夕夜,能回家的都回去过节了,肖邦听到了这个消息,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也许那是一个烈日炎炎的午后,巴黎街头像一个火炉,肖邦听到了这个消息,你又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也许那是一个冰天雪地的夜晚,肖邦听到了这个消息不小心跌倒在雪堆里,你又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请拿起笔,把你看到的画面用文字写下来。
这样的练笔,使本来相对静止的“悲愤欲绝”一词在学生心中被激活了,赋予了词语强烈的、深刻的生命活力。同时,丰富了学生对肖邦这一人物形象的立体感和对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的认识,既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话可说,又培养个性,为下文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课堂呈现了双赢的局面。
3.读写结合,在言已尽意犹存处补白
课文中往往有一些地方是作者独具匠心而留下的艺术空白,这些“笔未到而意到”或“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留白”处都能成为激发思维、驰骋想象的益智因素。如《触摸春天》,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做了以下补白:
师:我们感受奇迹的同时一定会想到,盲童安静只有八岁,可是她有没有因为双目失明而自暴自弃?
生:没有。
师:你看出她悲观失望吗?
生:没有,我看出她的乐观。
生:我看到了一个自信、开朗的安静。
生:我看到了一个坚强的安静。
师:她整天流连在花丛中,她是多么的热爱生活。所以,“我”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叹——
生:(齐)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师:安静有生活的权利吗?
生:(齐)有。
师:那么,请你把安静放在括号中,读进去。
生:(齐)(安静)有生活的权利,(安静)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师:我相信,我们也有生活的权利。(指名)请你告诉自己:“我有生活的权利”,读——
生:(齐)我有生活的权利……
师:我希望你把这句话铭记在心,去创造自己的缤纷世界,好不好?(生点头)
师:我相信每个人都有生活的权利,那就把我们都读进去。(出示)
生:(齐)谁都有生活的权利……
师:最后,这是我送给你们的一首小诗。(出示)
小小盲童创奇迹|花间流连触春意|生活权利要珍惜|缤纷世界属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