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辅导员工作职责

辅导员工作职责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辅导员工作职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辅导员工作职责

辅导员工作职责范文第1篇

关键词:辅导员;指导教师;工作职责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1-0034-01

有人说,辅导员工作是事务性较强的工作,也是一份需要从业人员有很强的责任心的工作。由于思想的差异性,所以对同一工作每个人的看法是不尽相同,但就工作本身的性质,其担负的任务和扮演的角色来说,正确认识辅导员以及指导老师的工作特点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辅导员是学生们在校最亲的家人,是辅导学生衣食住行的核心领导,责任之重大,在教育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做好工作先要做好以下几点:

(1)积极响应党的政策纲领,并落实到实处。特别是制定的教育相关政策,应予以高度的重视,客观认识当下教育发展趋势。

(2)就自身而言,要不断加强业务能力,能够贴合学生实际情况,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获取经验,把学生各项工作做到最好。

(3)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要有责任心以及对事业的进取心。在工作中做到踏实肯干、乐于奉献、克服焦躁情绪,遇到问题迎难而上,不断增强自身工作能力,做学生困难中的好老师,生活中的好朋友。

(4)工作要有计划进行,抓重点、难点,处理问题干净利落,提高做事效率。

(5)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给学生做好榜样。

(6)要及时做好工作反思,总结工作中的优势与不足,不断摸索,争取把工作做得更好。

做好以上几点之外还应清楚了解工作范围,辅导员应把握日常工作的重点,在做学生思想工作时遵循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做日常行为管理工作时遵循观察学生学习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生活中是否遵守规章制度,是否积极参与学校活动。做好工作的基础上,善于总结发现工作经验。时常融入学生生活中,监督指导、做好总结。善于对于获奖的同学和团体进行表扬,恰当处理违纪同学。具体到我院,还包括组织管理学院社团,充分调动学生会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组织管理能力;引导正确的政治方向,做好我院团学工作及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工作,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及综合素质;对各指导教师团队组织情况进行监督与考核。

科学认识大学生辅导员工作有利于为从业人员提供正确的工作方向,就我看来,大学辅导员的工作不仅仅是事务性的工作,也不能说举足轻重,但都应尽力而为,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善于总结发现工作方法,这样就能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提高工作效率。

辅导员工作职责范文第2篇

关键词:辅导员;学生工作;管理能力;队伍建设

一、辅导员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辅导员工作定位不清晰,工作职责不明确

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是辅导员展开工作的基础和前提。长期以来,高校辅导员对自己的工作职责存在错误的认识,辅导员的工作较为繁琐,很多只要与学生有关的事情,学校各个职能部门都会习惯性的要辅导员去做,久而久之,辅导员对自己的工作职责缺乏清晰的认识,甚至很多辅导员都把自己的工作形象的比喻成“学生的保姆”。由于辅导员工作职责的不明确,工作定位不清晰,很多辅导员在自己的工作上缺乏明确的方向,容易导致辅导员工作的程式化,更容易导致辅导员在工作上不踏实,做事毛躁,脾气差,影响了辅导员工作的顺利展开。

(二)辅导员工作积极性不高

高校辅导员作为一线的学生工作者,与学生接触最密切。辅导员既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的纽带,也是学校和学生沟通的桥梁。同时,辅导员又肩负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相对于学校其他教育工作者而言,辅导员的工作较为繁琐,枯燥。因此,在这种相对枯燥、单一、繁琐的工作环境下,辅导员工作很容易缺乏积极性。

(三)辅导员工作队伍缺乏稳定性,人员流动性较大

在高校中,辅导员队伍一般都是由刚刚大学毕业的学生或研究生构成的,辅导员工作只是他们人生职业规划的一个阶段,因此,很多辅导员在做了几年的辅导员工作之后,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以及工作经验的不断积累,就会转入到其他行业或其他工作。有人认为辅导员的工作是吃青春饭,甚至也有人认为辅导员工作只是简单的学生“保姆”,并没有什么真才实学;同时,很多高校在招聘和运用辅导员的时候,缺乏严格的管理规范。近年来,随着高校教学改革和人事编制的改革,高校辅导员数量在不断减少。再加上辅导员工作缺乏很大的发展空间,很多辅导员不愿意把辅导员工作作为终身职业来规划。因此,辅导员工作队伍缺乏足够的稳定性,人员流动较大。

二、改进辅导员工作的对策

(一)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升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学生的主要引导人,辅导员的知识、经验、情感等对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辅导员的一个重要工作是就是用自己的实际经验来指导和帮助学生,因此,提升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要求辅导员既要具备丰厚的知识储备,又要求辅导员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通过辅导员培训来增强辅导员的业务素质,以此来帮助辅导员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定位。除此之外,还应该努力提升辅导员队伍的地位,让辅导员在其工作中能够深刻感受到自己对工作的认同感和成就感,让辅导员热爱自己的工作,忠于自己的工作。与此同时,学校还要加强对辅导员在思想政治素质和学生就业指导以及学生管理方面的队伍建设,力争建立一支能力强、素质高的辅导员队伍。

(二)优化辅导员入职门槛,提升辅导员队伍结构

长期以来,高校辅导员入职门槛不高,辅导员队伍结构主要以大学毕业生和研究生为主,由于辅导员入职门槛低,很多高校又缺乏完善的辅导员管理规范,导致辅导员队伍人员流失严重,工作效率低下。因此,高校应该不断优化辅导员的入职门槛,严格通过考试和面试的程序择优录取,选拔思想政治素质过硬、能力强、做事认真严谨的人员来担任辅导员工作。同时,做好对辅导员工作的考核,建立完善的辅导员绩效考核标准,定期对辅导员工作进行绩效考核,及时发现辅导员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便及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改进辅导员工作,提升辅导员工作质量。

(三)稳定辅导员工作队伍,解决辅导员工作的顾虑

辅导员工作队伍缺乏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辅导员工作发展空间较小,工作不稳定,工作变动频率较大,辅导员在这种工作环境下容易产生懈怠心理,容易动摇。因此,在改进辅导员工作的同时,还要采取一些措施解决辅导员工作的顾虑,稳定辅导员工作队伍。一方面,学校应该重视辅导员工作,关心辅导员生活,在情感上给予辅导员更多的关怀,让辅导员在心灵上得到支持和慰藉。另一方面,还要多给辅导员制造一些研究性和晋升的机会,鼓励他们多做调查,多做研究,提高辅导员研究能力和实践水平,为后期的提升创造更好、更大的空间。

三、结束语

辅导员工作关系着高校发展和稳定,伴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辅导员工作应该得到高校的足够重视。因此,高校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应该努力为其创造更好的空间和平台,重视辅导员工作的心理需求,提升辅导员工作的时效性。力争建设出一支高素质、高能力的辅导员队伍,为高校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未来几年,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发展,相信辅导员工作也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辅导员工作将会迈入一个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 何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辅导员工作[J].科技信息,2010,(34)

[2] 姜冰冰.辅导员工作方式方法思考及探究[J].今日科苑,2010,(14)

[3] 李冬杰 .新时期辅导员工作方法研究 [J].民营科技 ,2010,(6)

[4] 杨帆 .浅谈当今高校辅导员工作 [J].青年文学家,2011,(5)

辅导员工作职责范文第3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辅导员;角色定位;反思

如果说高校教师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者,那么高校辅导员则是学生发展的指引者。辅导员工作在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的人生成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如教育部在2006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提出的“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当前辅导员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笔者认为,高校辅导员首先是思想政教育工作的教育者,其次是日常工作的管理者,还应该是全方位的服务者和正确方向的指导者。本文试从独立学院的视角分析辅导员角色定位中的问题及其转变。

一、独立学院辅导员角色定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独立学院办学时间较短,办学体制还不够完善,学生生源存在其特殊性。独立学院依托母体高校办学,虽有共通之处,但是由于发展的定位和重心侧重的不同,对独立学院角色定位的要求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独立学院的各项管理工作尚处于摸索完善阶段,学生相对于母体高校的学生有一定的差别,这些都给独立学院辅导员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从总体上看,独立学院辅导员受到各方面的影响, 在角色定位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思想政教育工作的教育者---体制不健全,教育角色凸显不够

目前独立学院的办学机制尚不健全,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对辅导员的角色定位较为模糊,教育角色凸显不够。首先,由于独立学院的管理体制没有理顺,学院任何职能部门都可以指挥、调动辅导员去完成日常事务性的工作,辅导员往往成为学校有命令的忠实执行者,学生工作的万根线都系于辅导员这一根针。工作繁忙而琐碎, 往往是“什么事都可干,什么事都要干”。繁杂的事务性工作限制了辅导员工作的灵活性,削弱了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职角色。

2、日常工作的管理者—工作职责不明,事务管理角色偏重

独立学院辅导员工作定位不准,导致工作职责不明,事务管理角色偏重。主要表现为:第一,辅导员应该既是育人教师又是心灵导师,双重角色要求辅导员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各项学习、生活、心理辅导、就业指导等方面的工作相辅相成。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独立学院辅导员角色往往定位不准,常常疲于应付日常的事务性工作,而疏于对学生采取针对性的教育。第二,在岗位职责上,辅导员应该围绕独立学院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分清楚主次,但在现实日常工作中,往往未能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头,通常情况下,但凡跟学生相关的事务性工作都要参与或单独完成,导致工作没有重点,没有主次。

3、全方位的服务者—职业认同感不强,服务角色倦怠情绪高

对比普通高校,独立学院辅导员工作一直未能得到足够重视,工作职业化程度不够,更多的是单凭热情工作, 有的则是把辅导员工作作为一个跳板, 而不是一份职业。职业认同感不强,导致辅导员工作起来容易流于表面,具体表现为感到工作没有意义、没有价值, 对工作冷漠、厌倦, 对工作缺乏进取心, 在工作中消极应付,作为全方位的服务者,倦怠情绪高,很难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二、独立学院辅导员角色转变的思考

如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求逐渐提高,教学环境愈加复杂局面,因此对新形势下辅导员的角色进行重新认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独立学院辅导员应根据学生的特点,更多地运用“引导”的方式,成为大学生成长的“人生导师”,努力承担好以下几种角色:

1、完善教育体制,当好学生思想教育的指导者

学校应该建立科学的辅导员管理制度,优化辅导员工作环境。各学生工作相关部门之间应该划清责任与义务,通过规范要求和合理沟通提高工作效能,改善工作环境,提高辅导员事业成就感,真正成为学生思想教育的指导者。

独立学院作为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建立一系列符合独立学院实情的培训管理体系,帮助辅导员明确教育者的角色定位,加强对学生的思想辅导,理清工作职责,提高工作效率。通过相对系统的进修、培训, 有效提升辅导员在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和职业学等各个领域的理论素养和运用能力,当好学生思想教育的指导者。

2、明确工作职责,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引导者

新形势下,学生期待辅导员拥有更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作为辅导员,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客观合理性的反思自己的角色, 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只有充分发挥学生成长成才引导者角色的作用,才能真正使辅导员工作获得实效。要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不能简单粗暴的将辅导员定位为“保姆”,而是应该结合学生对辅导员的角色期待,不断提高自身管理能力,更要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能了和职业指导能力,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引导者,这既是学生对于辅导员的期待,也是新形势下社会对于高校思政工作者的具体要求。

3、加强职业认同,成为全方位的服务者

作为辅导员,应摆正职业定位, 树立全方位为学生服务的角色观, 增强自身职业认同感, 促使自身职业化成长与发展。独立学院的学生个性鲜明,在教育过程中,要紧紧围绕育人为本,科学发展,服务学生这条主线,积极服务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通过自身的服务育人,尤其是要在关心学生、帮助人中教育学生、感化学生。同时也要让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唱主角、当主体,由“他们要我们做”转变为“他们自己亲自做”,以人为本,做好大学生全方位的服务者。

独立学院想要实现长远的发展,必须调动和整合各方力量,辅因此,明确辅导员队伍的角色定位,并根据自身特点完成角色转变,才能确保工作实效,同时也是推进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建设走上新台阶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王克斌,梁锦霞.构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长效机制探索.思想理论教育,2005(11)

[2]张志刚,周漩,张婷婷,莫丽梅.独立学院学生辅导员现状调查与分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8)

辅导员工作职责范文第4篇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内涵与意义

职业通常是指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获取合理报酬作为物质生活来源并满足精神需求的工作,是从业者播种劳动果实的土壤和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由此可见,高校教师是一种职业,高校管理人员也是一种职业。而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也应当成为一种职业。职业化通常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将社会中的某项工作固定地作为个人谋生的主要手段的现象,二是指一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工作性质、工作职责和工作要求,决定了他们是促进高校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重要力量,也决定了他们在培养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优质化的不断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迫切需要建设一支数量适当、素质精良、结构优化、相对稳定、战斗力强的辅导员队伍。实践证明,有效推进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对于促进辅导员队伍相对稳定、增强辅导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升辅导员的工作水平、优化辅导员队伍的结构、促进辅导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与成才、维护校园和谐和安全稳定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制约因素

首先,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存在着认识误区。其一,在辅导员身份问题上,认为辅导员既不完全属于教师编制,也不完全属于干部编制,出现辅导员身份的“蝙蝠”效应,使辅导员的双重身份均得不到有效落实,影响了辅导员的职业化。其二,在辅导员职业问题上,认为辅导员工作不可能当做长期或终生职业来从事,而只能当做阶段性工作岗位来从事,导致多数辅导员职业思想不够牢固,在岗思转岗, 工作不安心,影响了辅导员的职业化。其三,在辅导员选配问题上,认为年青辅导员和大学生没有代沟,容易沟通,因而辅导员的选配对象要年青化,导致辅导员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影响了辅导员的职业化。其四,在辅导员职责定位上,认为辅导员只要负责大学生日常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把大学生管好、不出事就好了,不需要层次太高,导致辅导员工作职责低端化,进而导致辅导员的职称结构、职级结构不合理,影响了辅导员的职业化。

其次,高校辅导员队伍结构不合理现状的影响。一是辅导员队伍年青化现象十分明显,绝大多数辅导员都在三十岁以下;二是辅导员队伍低职称化现象十分明显,绝大多数辅导员都是助教和讲师;三是辅导员队伍低职级化现象十分明显,绝大多数辅导员都是科员、副主任科员或主任科员。

第三,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制度落实乏力。《规定》对辅导员的培养与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规定辅导员既可以按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的要求评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或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技术职务,也可以根据辅导员的任职年限及实际工作表现来确定相应职级的行政待遇并给予相应的倾斜政策,这是落实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的有效政策保障。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措施与其实施

首先,要坚持选聘标准,把好辅导员选聘关。辅导员的选聘标准,一是热爱辅导员工作,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二是具有研究生学历,德才兼备,乐于奉献和潜心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三是具有相关学科专业背景;四是具备较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能力和大学生管理工作能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指导能力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能力。

第二,坚持统筹规划和统一领导,把好辅导员管理和考评关。一是对辅导员实行学校和院系双重领导,明确学生工作部门是学校管理辅导员队伍的职能部门,与院系共同做好辅导员管理工作,明确院系应对辅导员进行直接领导和管理。二是由学生工作部门会同组织人事部门制定辅导员工作考核评价标准和办法,统一组织对全校辅导员工作的考核评价工作,按照略高于其他教职工的比例确定考核优秀人选。三是由学校统一组织优秀辅导员评选工作,校级优秀辅导员从年度工作考核优秀人选中产生,校级以上优秀辅导员从校级优秀辅导员中产生,明确将优秀辅导员表彰奖励纳入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表彰奖励体系中并按一定比例评选,统一表彰。

第三,坚持优胜劣汰,优化结构,把好辅导员分流关。推进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并不是要求所有辅导员都要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而是有选择地推进优秀辅导员的职业化。要在把好辅导员选聘关、培养关、管理和考评关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行政职级评定制度及其他各项有效激励机制,鼓励和吸引那些热爱辅导员工作、职业能力较强、能够履行中高端工作职责、工作实绩突出的辅导员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成为辅导员工作团队带头人和工作骨干。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Z].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6.

辅导员工作职责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教师地位

辅导员教师地位是指:辅导员在工作环境中能够得到得到同事、学生包括自己对自身教师身份的认同,并获得同专业教师一样的内隐体验和外显“待遇”,不断追求自我发展。当前高校辅导员普遍存在教师地位缺失问题,严重影响其工作的开展和大学生成长质量。因此,高校辅导员教师地位的实现这一研究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问题背景

2006年,教育部签发第24号教育部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但是从现实实施情况来看,我国高校的辅导员身份依然处于教师、干部两不是的境地,而辅导员教师地位难以实现,是当前辅导员产生管理权威缺失、角色混乱、职业倦怠的根源,如何实现辅导员队伍教师地位是当前辅导员工作和发展的重要课题。

二、实现辅导员教师地位的必要性

(一)是树立辅导员教育权威的关键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他们能否获得大学生的信服和认可,直接关系到辅导员工作的好坏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关于教育权威的对教育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例子得到解释。前苏联心理学家斯巴林曾经把进修学院分成四组,并邀请同一位大学副教授为他们分别作演讲,要求这位教授在给这四组上课时每次要穿相同的服装、使用相同的讲稿、保持相同的教态。不同的是给第一组学员演讲时,以一位大学副教授的身份出现;给第二组学员演讲时,以一位中学教师的身份出现;给第三组学员演讲时,以一位参加过国际比赛的运动员身份出现;给第四组学员演讲时,以一位保健医生的身份出现。实验结果是:演讲效果存在明显差异。第三四组学员对上课质量给出了较差的评价,认为上课是在浪费时间;第一二组学员对上课质量给出了普遍好评,认为演讲者学识渊博,研究细致。

这个例子启示我们:学生对接触人物普遍具有一种敬佩和尊重的心理。回到高校辅导员工作中来看,辅导员只有实现其教师地位,才能够使辅导员工作对象即学生,对其教育权威产生认同感。辅导员工作开展的好坏往往是由学生对其的信任和认同程度决定的,教师地位的实现则是关键。

(二)是实现辅导员工作性质的需要

辅导员双重身份实际上是从辅导员工作的最终目标上来划分的。一方面辅导员承担着管理任务,要从事学生的行政管理工作,促进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辅导员又承担着教育任务,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育、职业规划教育等。无论是管理还是教育,其对象都是学生,辅导员工作的双重任务完成,需要教师地位的实现作为基础。一个不具有教师地位的辅导员,其对学生的教育注定是“形象工程”,更谈不上有效的管理。

(三)是辅导员自我发展的基础

辅导员自我发展的动力受到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双重影响。从内部看,辅导员教师地位的实现有利于其“干部、教师两不是”向“我是教师”观念的转变,有利于辅导员自觉承负教育责任;从外部看,辅导员教师地位的实现有利于高校辅导员群体文化的形成,有利于整个学校成员形成良性辅导员评价心理。

在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双重驱动下,辅导员更愿意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生工作中,他们明白自己要干什么,面对工作中的问题,能够运用各种技巧和办法去应对;他们能体验到工作中的成就感,有自我发展的需要,并能从问题出发持续学习。

三、教师地位实现的重要途径

高校辅导员教师地位的实现,既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也是辅导员做好大学生工作、促进大学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为此,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高校辅导员的教师地位。

(一)回归讲台,负责相关课程

让辅导员回归课堂,是实现辅导员教师地位的重要方式。辅导员只有真正走上讲台,才能真正从思想上,使学校所有成员认同辅导员的教师地位。

实现辅导员的教师地位,让辅导员走上讲台,需要依据学校的现实情况和辅导员的自身实际,统筹划分,合理安排。

1.担任“两课”教学。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招聘过程中,大多数是从各种不同学科门类中选取的专业人才,这些人大多数都具有硕士学历,但是“两课”教学工作对于他们来说并非没有压力。所以,在辅导员走上讲台之前,应该具有一个完善的专业培训过程,这既是做好教学工作的需要,也关系到辅导员教育权威的建立。

2.从辅导员的现有知识结构出发,适当担任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辅导员丰富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背景,完全可以支持校本课程的开发。一方面,可以在系统了解本校辅导员群体知识结构的情况下,开设符合辅导员知识结构的选修课程;另一方面,辅导员所学专业与高校开设专业相近的前提下,我们可以让辅导员发挥自己的特长,担任一些专业基础课程。

回归课堂,在突出辅导员教师地位的同时,既提升了辅导员在教师群体和学生们心中的地位,又增强了辅导员自我认同感。在教学过程中,辅导员能够更方便、全面地了解学生,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努力促进提高工作技能和完善知识结构。

(二)促进学习,提供资源保障

辅导员队伍作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其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学生的整体素质。新时期辅导员应具备的素质主要有:完善的知识结构、高尚的师德风范、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好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等。学识既是是各种素质形成的基础,也是辅导员能否从学生内心获得威信的关键因素。马卡连柯曾说:“假如你的工作、学问和成绩都非常出色,那你尽管放心,他们会站在你这边,绝不会背弃你。….相反地,不管你多么亲切,你的话多么动听,态度多么和蔼,不论你日常生活中和休息的时候是多么可爱,但是你的工作总是一事无成,总是失败。假如你处处都可以看出不通业务,假如你做出来的成绩都是废品和‘一场空’―那么你除了藐视之外,永远不被得到什么。辅导员要想成为学生信赖的老师,必须具有较高的学识。高校应当倡导辅导员主动学习和发展,为辅导员群体创造学习的条件。

1.时间资源保证

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的整体工作状况特点是:时间有限,任务无限。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辅导员角色和地位的不稳定,因而会承担更多的额外工作。例如:学校的教务处、财务处、就业处和保卫处等部门,其工作都与大学生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辅导员由于角色、地位的混乱,常常要因为学生和这些部门一一联系,辅导员的工作压力之大也就不言而喻了。所以,辅导员角色和职责的明晰化,可以将辅导员从繁忙的角色“越位”工作中解放出来,真正在反思和学习中实现自我发展。

2.资金保障

辅导员管理学生事务的全面性,要求其自身知识结构应该是多元的,例如思想政治知识、心理辅导知识、职业规划知识等;学习方式也应该是多元的,例如统一培训、校本学习、自主学习等。拓展辅导员学习的内容范围和方式选择,都需要专门的学习资金的支持。高校资金管理中,应该专门设立辅导员学习费用板块,只有用于辅导员学习的资金得到保证,辅导员学习才能够顺利开展。

3.学习环境保障

辅导员的学习环境可以看做是一个复合生态系统。反馈原理告诉我们,复合生态系统的发展受两种反馈机制的控制,一是作用和反作用彼此促进,相互放大的正反馈,导致系统的无止境增长或衰退;另一种是作用和反作用彼此抑制,相互抵消的负反馈,使系统维持在稳定态附近。辅导员学习效果与学习环境密切相关,辅导员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彼此促进、共同发展。内在观念上,要树立辅导员科学的学习观;外在激励上,要形成一套完整的辅导员学习效果评价体系。

(三)职业化发展,完善相关制度

辅导员只有真正走上职业化之路,其教师地位才可以得到真正实现。辅导员工作“非职业化”的观念认为,辅导员无论是从业标准、选聘标准、培养制度还是考核和晋升制度,都带有非职业化特征。换句话说,辅导员工作是人人都可以而且有能力去完成的。一项工作在失去职业认同之后,更谈不上职业地位的实现,因此实现辅导员教师地位,应加快辅导员职业化的步伐。

1.建立辅导员资格制度

职业资格越清晰,职业的认同和发展就越具有动力。辅导员行业应该如社会其他职业一样设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如:教师要具备相关专业基础,同时要具有教师资格证,就是掌握了基本的教育、心理学知识,普通话达到一定水平;法律从业者要通过相关的司法考试;财务从业者要具备基本的会计学知识、有会计上岗证才能入职。辅导员职业资格考试制度的设立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从辅导员工作要求出发,合理设置报考条件和资格授予条件。

2.明确辅导员工作职责

辅导员工作职责不明晰问题不仅仅存在于辅导员队伍身上,它普遍存在于高校的所有成员之中。对辅导员的角色模糊化,直接导致辅导员职业化程度降低。高校应从学校、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国家有关辅导员工作职责的规定,科学合理地规定辅导员工作职责,并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普及教育,只有这样辅导员才能获得更多的职业认同。

3.建立辅导员职称评聘制度

辅导员需要的是职业进步的激励,是持续的工作的责任感和成就感,这才是能不断保持工作激情的动力。辅导员需要的是职业发展的上升空间,这才能明确自身发展方向,走职业化道路。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将辅导员职称列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专业职称评聘系列,而这些普通专业教师职称评聘条件与辅导员工作特征存在很多冲突。这些评聘条件对于整日忙碌于学生事务的辅导员来说,无疑是力不从心。

我们可以试着将辅导员队伍的职称评聘单独作为一个系列,统一纳入学校评聘制度。可以建立辅导员职级制度,共设5级,每级对照专业教师职称待遇,1级辅导员相当于助教级别并享受同等待遇,2级辅导员相当于讲师级别并享受同等待遇,3级辅导员相当于副教授级别并享受同等待遇,4级辅导员相当于教授、硕士导师级别并享受同等待遇,5级辅导员相当于博士导师级别并享受同等待遇。辅导员的职称评聘计划、标准应该单设,并单独成立审评委员会。

4.完善辅导员工作考评体系

科学的工作考评为辅导员职业化指引方向,主要包括考评内容、考评方式和奖惩。辅导员考评内容应该指向辅导员工作职责和辅导员自我发展;考核方式应从辅导员工作特征出发,定性与定量结合、教师、学生评议与自评相结合;考核结果应成为奖惩的重要依据,与待遇、评优和发展机会直接挂钩。

总之,高校辅导员教师地位的实现是一项系统工作,也是当前高校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一方面辅导员应不断发展和提高自己,以独有的人格魅力和知识素养去赢得认可。另一方面行政部门应提供可操作化的制度保障,让辅导员在一个优质的环境中获得应有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查晓丽,郭超.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辅导员权威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0(03):129.

[2]贺民.新时期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地位与素质要求[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11):109.

[3]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0.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