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学生心理健康测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新课程;心理健康;学生;教育;现状;对策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是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中学生正处在身体发育、心理发展的黄金时期,随着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以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特别是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中学生心理问题已成为不容忽视的话题。通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初步了解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探索一条适合于中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促进其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心理问题成因
通过心理健康座谈、问卷调查和课堂教学等实践活动,发现当前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学校、社会、家庭甚至自然环境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以及学生自身身心素质基础等内因的作用,都可能使学生产生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冷漠自私任性
大多数中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居高临下,以自我为中心,不体谅担当他人,不懂得感恩,不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例如问卷调查中看电视遇到伤心或感人情节,七年级有43%、九年级有35%的同学不会伤心流泪,或认为那是假的无动于衷。
2.厌学焦虑受挫能力差
现代中学生受父母望子成龙、知识改变命运的思想影响,父母对子女期望值过高,尤其是九年级学生处在这种压力下,容易产生考试焦虑,厌学退学等心理,在学习上的受挫能力很差,心理承受能力弱,往往不能正确对待批评、委屈、挫折等。
3.孤独自卑孤僻
产生自卑孤独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性格因素、家庭经济条件差,学习成绩不理想以及衣着外貌、遭遇挫折和心理创伤等原因,容易产生孤僻自卑的心理,缺乏自信心,不与同学老师交往,尤其不喜欢同比他各方面都优越的同学交往,心理压抑,性情古怪,行为异常,容易极端。
4.贪图享受敌对
现在的家庭生活水平提高了,父母舍不得子女受一点苦,生活习惯懒散,学习上有一点困难都不能克服,怕吃苦,注重外表。遇到学习和生活上的挫折,无力面对。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还表现在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等。诸多的问题,都会对学生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如不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容易导致行为障碍和人格缺陷,因此积极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1.创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寓教于乐
学校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设立心理咨询室,心语信箱,有专职的心理教师。通过有效的途径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解决和疏导心理困惑。心理健康教师定期在全校举行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任课教师在教学中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灵活多样、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中,如角色扮演、想象、演讲等。
学校还应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班团会活动、课外实践及班级管理中。如通过“争当三好”、“每周之星”等活动,激励学生健康积极向上;通过开展“假期社会实践活动”来丰富学生假期生活;在班级管理中,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展学生个性和才能。还可以通过板报、广播、校园电视台等途径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内容可以是人际交往的方法、学习心理、自信心培养、考前心理调适等,既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又加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
2.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个别辅导
心理咨询教师要由心理辅导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心理咨询工作,心理咨询的方式要灵活多样。一是口头咨询,即每周安排固定的时间接待学生直接面谈;二是书面咨询,设立“心语信箱”。根据咨询者的要求找他们面谈或以书面回答。三是电话咨询,开通心理咨询电话,通过在电话中倾听、对话,给学生以鼓励、安慰。四是网络咨询。让学生和家长通过网络和老师沟通,从而解决一些学生和家长的困惑话题。五是团体咨询,在座谈、讨论会上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心理问题。对于学生心理发展变化特点、心理健康咨询记录、心理测验材料都集中保存,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预防心理疾病。
3.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合作,共同关注
学生的心理问题不仅来源于学校,也与家庭、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决不能忽视家校合作的作用。针对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以及亲子关系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家长座谈会、家长学校、致家长一封信等形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增强家长的心理健康意识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认识,确保教育的一致性,与家长携手共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逐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关心社会,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进行感恩教育。聘请有资质的心理医生来校辅导,或者请法治校长等上法制课等方式,开阔学生视野,营造良好的学校与社会的共同教育局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刘晓静.试论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 2010(02)
【关键词】青少年 心理健康 焦虑 人口学变量
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面临着各种生活和学习上的矛盾和问题,如果缺乏必要的关注和引导,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甚至出现精神疾病。
我国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结果显示,约有10~30%的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和症状。其中,出现强迫症状、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和焦虑问题的中学生较多。
本研究对邯郸市高中阶段学生心理状态进行研究,分析在学校类型、性别、父母文化程度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一、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对邯郸市两所中专学校的一、二年级学生301名,一所普通高中一、二年级学生304名、两所重点高中一、二年级学生313名,共918名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男生404名,女生514名,一年级445名,二年级473名。
(二)研究工具
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试(Mental Health test 简称MHT)。 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周步成对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试”进行修订而成的标准化量表。全量表的信度、内容效度比较理想。共包括效度量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 9个分测验。
二、结果
(一)青少年情绪问题总体检出率
表1可见,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试结果显示,有38.2%的青少年至少一个因子得分高于8分,可能在某一方面存在心理问题。总体上,学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过敏倾向、自责倾向四个因子上出现了较多的问题。
(二)高中阶段学生焦虑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1、不同学校类型之间的比较
由表2可见,MHT的各个维度有显著的学校类型差异。在焦虑各维度的得分均是中专大于重点高中大于普通高中。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过敏、冲动倾向维度中专学生得分显著高于重点高中、普通高中学生,三种类型之间在MHT总分和自责、身体症状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2、父亲文化程度不同的比较
从表3可见,在总体上,父亲文化程度越高,学生焦虑水平越低;除自责倾向和恐惧倾向外,在MHT的其他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多重检验显示,父亲文化程度大专以上的学生的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过敏、身体症状、冲动倾向和MHT总分得分显著低于父亲文化程度高中以下的学生。
3、母亲文化程度不同的比较
总体上来看,母亲受教育程度越高,学生MHT各因子得分及MHT总分越低,学生焦虑水平越低;除自责倾向和冲动倾向外,在MHT 的其他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表省略)。
4、不同性别之间的比较
考察性别差异我们发现,除孤独倾向因子,女生在MHT各因子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说明女生的焦虑水平高于男生(表省略)。
三、讨论及结论
已有研究使用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试,得出结论指出,35.7%的中职生至少存在一项以上阳性症状因子。 本研究结果显示,有38.2%的青少年至少存在一项以上阳性症状因子,即可能在某一方面存在心理问题。学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过敏倾向、自责倾向四个因子上出现较多的问题。说明高中阶段学生心理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本研究显示,高中阶段学生焦虑有显著的学校类型差异。在MHT各维度的得分均是中专大于重点高中大于普通高中,表明中专生的焦虑水平高于高中学生,这与有关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大部分中专生是因为家庭困难、学习成绩差不得已就读于中专, 这时常让他们感到比别人差,他们承受了升学受挫不满意的心理负担,还承受着青春期特有的生理和心理的急剧变化,就业、适应环境等因素带来种种压力, 容易出现较多的心理问题。另外,重点高中学生相对于普通高中学生而言,学习负担更重,考试压力大,他们对自我要求更严格,易产生自责的情绪,焦虑程度比较强,心理健康问题较严重。
关于父亲、母亲文化程度对学生焦虑的影响,研究者的结论是不一致的。本研究总体上来看,父亲、母亲文化程度越高,学生的焦虑程度越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越好。与张劲松的结论一致。文化程度高的父母往往更注重子女的个性发展,关注子女的心理变化,与子女的情感交流比较融洽;相比之下,文化程度低的父母对子女的惩罚更严厉,采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更多,更容易造成孩子较高的焦虑水平。
考察性别差异我们发现,除孤独倾向因子,女生MHT各因子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说明女生的焦虑程度普遍高于男生,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可能是因为女生较敏感, 情感更细腻, 胆量较小,容易体验到较多的心理冲突, 更易受到伤害,心理问题相对较多。
总之,普通高中学生的焦虑水平最低,其次是重点高中学生,中专生的焦虑水平最高;女生的焦虑水平高于男生;在总体上看,父母文化程度越高,学生焦虑水平越低。
参考文献:
[1]刘恒,张建新.我国中学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结
果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2):88-90
[2]张敏,王振勇.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
心理卫生杂志,2001,15(4): 226-228
[3]周步成,等.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手册[M].华东师范大
学心理系,1991.
[4]王玲凤.中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亲子关系[J].中国心
理卫生杂志,2006, 20(7):444-448
[5]张晓玲,沈丽琴,董勇,等.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研
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4):457
[6]张劲松,金星明,周雪典.上海市中学生焦虑状况及其相关
因素[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5,39(5):349-352
[7]王小新.河南省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J].中国心理卫
生杂志,2002,16: 343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SCL-90;
A survey on mental health and interventioni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Luwan District
Jin Qiu-lian Li De-minLuwan district mental health center hospital, Shanghai,China 200023
【Abstract】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mental health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o take early intervention measures. Methods: In Luwan District, there were two key middle schools, including two junior classes and three high school classes, two conversion secondary schools, including four junior classes and two high school classes and a general secondary school, including one junior class, took part in this study. A total of 587 people, including 281 males and 306 females, had been unify grouping and screening by mental teacher and teacher in charge of a class with Cornell Health Questionnaire, and then proceed to Symptom Checklist (SCL-90) evaluation.Results: After bolting by Cornell Health Questionnaire, 68 students who had problems were tested by SCL-90. There were 46 students got different levels of factor scores of high, including 17 students with mild high, 20 students with moderate high, 9 students with severe high. Conclusions: Middle school students have som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They should be given attention more.
【key words】middle school students, mental health, SCL-90
近年来人们对学生心理健康越来越关注,也有很多这方面的报道,许多研究都报告有5~30%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1-2]。青少年的社会环境和生理年龄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时期是人生发展的过度时期,也是健全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我们要重视中学生心理健康,去帮助他们解决成长中遇到的心理问题。本文在做这方面的调查并对因子分重度偏高的学生进行心理干预。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部分学校学生578人经康奈尔健康问卷测试M-R总分≥15分或总分≥35分的男女学生68人为调查对象,有效问卷68份占调查人数的100%。其中初二44人占64.70%,高二24人占35.29%,女性32人占47.05%,男性36人占52.94%。
学校名称:私立永昌(男14女11) 永兴中学(男6女7)
兴业中学(男5女2) 五爱中学(男3女3)
卢湾中学(男8女9)
1.2方法分班分组有统一心理老师和班主任督促测评,筛选后再组织有问题的重测SCL90,将SCL90量表交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测试室完成,资料归纳成文,提交专家组讨论审评。
2 结 果
2.1各因子不同程度分布见表一.
表一提示敌对因子分重度偏高有6位,强迫、抑郁因子分重度偏高有各4位,强迫因子分中度偏高有17位.
2.3 因子分重度偏高学校分布见表三.
2.4 因子分重度偏高年级组分布见表四
干预措施
学校心理老师
市心理咨询医师
卢湾区心理咨询
家庭指导
随访
3讨论
因子分重度偏高主要是敌对、其次是强迫、抑郁,调查结果说明中学生之间不信任感、嫉妒、相互敌对这些情况不容忽视,学校要多加强同学之间的沟通、交友和诚信教育,及时解决同学之间的信任危机,对防止学生之间出现的暴力凶杀行为很有必要。私立永昌学校因子分重度偏高有6位,明显高于公立学校,说明该校学生大都家庭经济条件比较优越,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比较高,学习任务重,竞争压力比较大,在家大都受到父母的溺爱,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差,等更易产生心理方面的问题。表四提示初二年级组因子分重度偏高者明显高于高二年级组,说明高中学生生理和心理发育比初中学生成熟不少,初中学生相对来说自身调节比较差。在私立学校重视升学率时更应重视学生心理卫生的教育,特别是有那些心理问题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和疏导。
根据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出以下建议:
设置区青少年心理咨询辅导站
每年定期辅导学校心理老师
建立校―学生―家庭联络卡
要重视和加强心理卫生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目的-了解留守初中女生心理健康状况。方法-使用SCL-90自测量表,对南充第十二中学校700名初中学生进行心理测量,回收了641份(占92%)。其中,参与测试的女生有效回收卷为317份,留守初中生的有效回收卷为338份。结果-不管是总分还是阳性项目数,留守女生都高于非留守女生;留守女生的因子均分每一项得分都明显高于留守男生,在“强迫”这一项因子中,所有留守初中生的均分都高于其他因子均分,留守女生的因子均分分数突出。与非留守女生和留守男生相比较,留守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如何通过中学教育实践活动促进留守初中女生心理健康成长。
关键词:
留守初中女生;SCL-90量表;心理健康
留守初中女生是指父母双方或有一方外出打工超过半年,而与父母双方中的一方留守原居住地,或单独留守或与其他亲属生活在一起留守原居住地的在校初中女生。这个阶段的女生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展方面都出现显著的变化,身心发展迅速且不平衡,是经历复杂发展,又充满矛盾的时期,被称为“困难期“或”危机期”。本文从中学这个立场,通过日常教学管理活动和心理测量,收集留守初中女生心理健康状况,探讨如何通过学校教育促进留守初中女生健康成长。
一、调研数据分析
2016年10月-11月,四川省普教科研资助项目《留守女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课题组对南充市第十二中学校在校初中学生进行了SCL-90心理测试,测量卷发出700份,回收了641份(占92%)。其中,参与测试的女生有效回收卷为317份,留守初中生的有效回收卷为338份,为了进行比较研究,用SPSSforwindows19.0统计软件上机处理数据和进行统计分析。对数据进行了分组分析:留守女生与非留守女生,留守女生与留守男生,强调留守和性别因素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1.总分评分分析。90项症状清单(SCL-90)量表共有90个项目,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采取1~5级评分。评分规则之总分:90个项目单项分相加之和能反映其病情严重程度;单项分≥2的项目数,表示受检者在多少项目上呈有“病状”。总分大于160,或者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表示呈“阳性”,被测对象心理健康水平较低。
(1)留守女和非留守女(见图1)
图1显示,在参与测试的317名女生中,总分大于160的留守女生67人,占比21.1%,总分大于160的非留守女生38人,占比11.9%;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的留守女生有70人,占比22.1%,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的非留守女生有45人,占比14.2%。数据分析显示,不管是总分还是阳性项目数,留守女生都高于非留守女生,与非留守女生相比,留守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
(2)留守男和留守女
图2显示,在参与测试的336名留守学生当中,总分大于160的留守女生67人,占比19.9%,总分大于160的留守男生53人,占比16%;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的留守女生70人,占比20.8%,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的留守男生46人,占比13.6%。数据分析显示,与留守男生相比,留守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
2.因子分分布状况分析。SCL-90包括9个因子,每一个因子反映出个体某方面的症状情况,通过因子分可了解症状分布特点。因子分等于组成某一因子的各项总分与组成某一因子的项目数。当个体在某一因子的得分大于2时,即超出正常均分,则个体在该方面就很有可能有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本文为了研究需要,进行了下面的分析处理:将参与测试的每个学生的10个因子分进行计算,用因子分除以该因子项数得到每个因子的平均分:当因子均分=1时,证明该学生在该因子项上完全正常:1<因子均分<=2时,证明该学生在该因子项上有轻微症状;2<因子均分<=3时,证明该学生在该因子项上有中等症状;因子均分>3时,证明该学生在该因子项上有严重症状。将不同群体(例如,留守或非留守)的因子均分求和并除以该群体人数,得到群体因子均分不同群体之间,群体因子均分越高,该群体出现因子问题的比例越大。反之,出现因子问题的比例越小。
(1)留守女和非留守女(见图3)
图3对比图显示,留守女生因子均分在每一项的得分都明显高于非留守女生,在“强迫”这一项因子中,所有女生的因子均分都明显高于其他因子均分。这应该引起关注。
(2)留守女生和留守男生
图4对比图显示,留守女生的因子均分每一项得分都明显高于留守男生,在“强迫”这一项因子中,所有留守初中生的均分都高于其他因子均分,留守女生的因子均分分数突出。这一结果跟相关研究基本吻合。通过上面的数据和图表分析显示,与同龄的女生相比,留守初中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与留守的同龄男生相比,留守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留守初中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堪忧。如何帮助留守初中女生心理健康成长,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二、原因分析
与同龄人比较,留守女生心理健康状况堪忧,对比数据从留守和性别两方面进行了比较。因此,要找到为何留守女生这个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也应从这两个角度去分析。1.留守造成的影响。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外出打工,留下的是祖辈或者留守女生自己在家,或者是留下父亲照顾女生,以上这些情况,让进入青春期阶段的留守女生无处了解青春期,有了困惑也不能及时解决。当身体和心理发生巨大变化时,要么找不成熟的同龄人求助,要么自己独自承受,这些都加重了留守初中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2.留守女生特有的心理特点。从心理学上来说,女生的心理成熟状况比男生要早一到两年,留守女生特有的生活状况促使留守女生比同龄人更成熟,这些都会导致留守女生在青春期心理感受力比一般人要强烈,心理困惑更甚。另外,有学者认为,女生特有的心细、敏感、脆弱等特点也使其在学生生活中以及人际交往中出现相对高的焦虑感。
三、教育对策
(一)中学对留守初中女生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
中学对留守初中生,尤其是留守初中女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常态化,实时跟踪留守初中女生学习生活情况和心理健康状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1.建立留守初中女生基本情况档案。每个学年入学季使用调研问卷对这些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进行收集,做到学校和班主任对每个留守初中生都有纸质档案资料。对初中生进行心理测试,得到留守初中生,尤其是初中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数据分析,这个数据并入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档案中。档案建立以后,由学校、班主任、学校心理老师分别保存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由班主任和心理老师实时更新这些留守初中生的数据,发现问题及时解决。2.推动学校心理咨询室工作常态化。很多中学根据发展需要设立了心理咨询工作室,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心理咨询室的工作并没有正常开展,这一现象应由中学自身主动调整。不管是素质教育需要,还是学校教育活动正常开展,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都迫在眉睫。聘请专业的心理老师,定期对初中生人群和特殊人群如留守初中生进行全校性的心理教育活动,更要对突出的个案进行针对性的教育。3.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每个学年的4月和9月分别进行全校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5月是中学中考的时间,6月是高考时间,在4月举办考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帮助中学生缓解心理压力,找到积极的方法应对考前焦虑和其他心理问题。9月是中学生入学季,可以在这个月举办心理健康活动,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学校环境,学会如何处理新的人际关系。可聘请心理学专家入校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学校通过学校展板、校报、学生手抄报、学生主题黑板报、学生主题班会等等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活动。
(二)中学促进留守家庭教育发展
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家庭教育对于初中生的健康成长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留守初中女生的家庭教育缺失严重,中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去充分发挥留守初中女生的家庭教育的作用。1.建立留守初中女生日常联系家长的工作机制。中学应每天通过班主任利用学校联系家长的通讯工具,如家校通,校翼通等方式,将留守初中女生的每天在校情况传播给家长,让家长每天都能掌握留守女生的学习生活动态,并敦促家长每天都关注留守女生的学习和情绪状态。2.定期指导留守初中女生的家长对孩子进行科学教育。在一般情况下,学校比家庭掌握更丰富、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和理论,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传递给家庭。中学可通过与家长联系的通讯工具,将对留守女生教育的一些指导意见传递给家长,指导家长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还可以定期对留守初中女生身边的监护人进行面对面交流,了解留守初中女生更多信息,并通过这些交流活动将对留守女生的教育注意事项传达给监护人,促使监护人能积极关注和定期教育留守初中女生。3.建议家长能留下父母一方陪伴留守女生。对于青春期的留守初中女生来说,这个阶段她们的身体和心理都会发生巨大变化,父母一方,尤其是母亲对于留守女生来说,具有不可替代的陪伴和教育作用。因此,中学应建议留守初中女生的家庭尽量留下母亲陪伴孩子。
参考文献:
[1]曾红,ZENGYu.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8,5(23):124-125.
【关键词】 心理健康;生活事件;应付方式;留守初中生;横断面调查
中图分类号 R39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8)011-0796-06
现代化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中国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的今天,特殊的国情,造就了以亿计的进城农民工。伴随而来的留守儿童问题将在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而由其他监护人长期监护抚养或独立生活的儿童[1]。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研究者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了探讨。但对当今另一特殊群体――2300万农村留守儿童[1]的心理健康研究却少见。并且大多研究中没有使用客观信校度较好的量表,只使用了自制调查问卷或是通过一般访谈即得出结论。即使在使用量表的文献中,对量表的选用各不相同,有王极盛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2-3]、周步成等编制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4],还有的选用了SCL-90[5]。这造成报道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生率有很大差异。高的达到30%[5],低的不到10%[4]。已有研究主要从家庭环境因素包括亲子教育的缺失和代养人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及社会学校因素两方面考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在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上,大多数研究认为父母应和孩子多沟通,带养人和学校要多关心孩子,但对于具体注意哪些、怎样沟通却没有依据,如留守儿童留守后遭遇的负性生活事件如何、他们如何去应对、 这些生活事件及留守儿童的应付方式对其心理健康会产生什么影响等。本文对其进行探讨,为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的早期干预提供新的思路和帮助。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依据以往留守中学生相关研究[3-4]进行统计学样本估计后,从重庆市教委所属农村中学中,据学校学生档案选取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工作的留守学生超过50% 的学校按整群抽样法抽出3所,再按照分层抽样法,将初中各年级(一至四年级)作为“层”,从每层中简单随机抽取班级2个,共抽取348名学生,收回有效问卷348份,其中男生156人,女生192人;平均年龄11±3岁。将被试分为留守组和非留守组,其中留守组的纳入标准为留守年限大于半年小于5年,区分出留守学生246名(父母一方外出的163名,父母双方外出的83名),非留守学生102名。
1.2工具
1.2.1自制学生一般情况调查表 包括性别、年龄、年级、父母外出情况、留守年限、对留守生活的看法等项目。
1.2.2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ental Health TestMHT)[6] 共100项,含8个内容量表和1个效度量表。效度量表由10个项目组成,如果得分在7分以上,则可认为该受测者是为获得好成绩而作假,测验结果不可信,应对其进行重新测试。8个内容量表是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分量表分高于8分视为有焦虑倾向;根据8个内容量表原始分之和查表得出总焦虑倾向标准分,总焦虑分在65 分以上,为高焦虑水平,视为存在心理问题。该表重测信度为0.663~0.870, 与MMPI(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的相关系数大于0.76。
1.2.3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7] 共27项,主要为可能引起青少年心理应激的负性生活事件构成,以调查日期前一年为限。包括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健康适应、其他六个因子,未发生选0,已发生视影响程度用5级评定(1无影响、2轻度、3中度、4重度、5极度)。
1.2.4应付方式问卷[8] 共62题,包括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六个因子。其中解决问题和求助归为积极应付方式,其他为消极应付方式。
测试前四份问卷装订成册,测试者与被试班级班主任进行沟通,得到其协助后,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测试者采用统一指导语向被试说明填写要求。被试签知情同意书后在课堂上统一完成测试,当堂收回。
1.3 统计方法
调查表回收后,再次核对。然后采用EpiData3.0软件建立数据库。以SPSS12.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方差分析、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
2结果
2.1 农村留守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留守学生MHT总分高于65分的有15人,占留守学生的6.2%,单项心理问题中占前五位的依次为学习焦虑(130名,占53%)、过敏倾向(21.6%)、身体症状(14.8%)、自责倾向(12.7%)、对人焦虑(9.7%)。
表1显示留守组MHT总分、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因子得分均高于非留守组。
表2显示留守组不同类型的留守学生只在自责倾向、孤独倾向两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与亲戚同住的学生自责得分高于与祖父母同住的学生(t=2.78,P
2.2 留守组与非留守组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应付方式问卷得分比较
表3显示留守组学生的人际关系、受惩罚、健康适应因子分及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等消极应付方式因子分均高于非留守组。
2.3 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与生活事件及应付方式的线性相关分析
表4显示,留守初中学生MHT总分与生活事件量表中除丧失因子外其余各因子均呈有统计学意义的正相关,其中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和健康适应因子与MHT各因子均呈正相关;应付方式中幻想因子与MHT各因子呈正相关,退避因子、合理化因子均与MHT的大多因子正相关,而解决问题因子与身体症状、冲动倾向呈负相关,求助因子与MHT总分和各因子均无相关。
2.4 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与生活事件及应付方式的回归分析
分别以MHT的总分和8个因子为应变量,以生活事件的6个因子和应付方式的6个因子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生活事件和应付方式各因子对MHT总分和各因子影响不同,其能解释MHT总分、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因子36%-53%的变异。在生活事件中,人际关系、学习压力事件对心理健康水平影响较大。积极应付方式只进入了学习焦虑因子的回归方程,消极应付方式进入了四项的回归方程。其中幻想因子对MHT总分最具有预测力,单独解释量达61%。而学习压力因子对学习焦虑最有预测力(见表5)。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初中学生留守组与非留守组MHT得分除学习焦虑外,前者各项均高于后者,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国内已有研究认为留守导致了留守学生生活环境与非留守学生不同,从而导致留守学生存在较多心理问题 [2,9-10],但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外部环境因素(学校的、家庭的、社会的)的作用,也有个体自身因素(先天素质、个性特点)的影响,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心理学研究证明不良心理的形成与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社会支持和自身因素存在密切的关系。心理应激研究表明,如果个体长期处于一种应激的状态下,会造成对身心的损害[11]。生活事件能否引起心理生理反应进而导致心身健康问题,除取决于事件的刺激属性(性质、强度和频度)外,还受制于个体对发生事件的认知和评价以及所处的社会支持系统的缓冲作用。应对方式是个体面对压力时为减轻其负面影响而做出的认知与行为的努力过程[12]。心理疾患特别是神经症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个体遇到心理刺激后应付失败而导致的[13]。作为应激与健康的中介机制,良好、成熟的应付方式有助于缓解精神紧张,帮助个体最终成功地解决问题,从而起到平衡心理、保护精神健康的作用[14]。因此本研究从留守学生经历留守应激事件以及留守后的负性生活事件情况和他们如何去应对的角度去探讨留守学生存在较多心理问题的原因是适合的,也是必要的。本研究只就留守学生负性生活事件和应付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了单独研究,但井世杰等[15]通过对初中生的应激过程进行模型验证后发现生活事件与应对方式并不是相互独立地对焦虑和抑郁起作用,而是整合在一起协同作用,Larams[16]等人也提出应激交互作用模型,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还可进一步研究负性生活事件和应付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交互作用。
从本研究中可以看到留守学生除遭遇留守应激事件外,人际关系、受惩罚、健康适应方面的生活事件多于非留守组,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有研究表明[17]在高应激状态下,若缺乏良好的应付方式,则心理损害的危险度可达43.3%,是普通人群的2倍以上。同样的生活事件,不同的应付反应可能会带来不同的心理反应。本研究提示留守学生正是倾向使用消极应付方式。同时已有的研究中大多认为留守儿童的问题较多,把“留守”作为一种负面标签,过多关注 “留守”给儿童造成的困难,这些都会影响留守儿童对留守的正确认知。过分关注“留守儿童”的问题,会使“留守儿童”产生更大的心理负担,过分突出“留守”对儿童的负面效应,无形中会加重家长对学生的负疚感,在家长解决办法不多的情况下,家庭教育更有进一步走向畸形的可能,如像很多学者所提到的家长对子女的“金钱补偿”的简单做法,就是与此心态密切相关,这在以后的研究中都应注意。有研究表明个体应对方式的发展和形成,与其自幼成长过程密切相关[18]。留守儿童的应对方式是否在留守前后有较大改变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和各种训练时他们的应对模式有何影响,可进一步进行前瞻性的研究。
本研究样本仅由某市农村的3所中学的348名初中学生构成,所得结论可能有一定的局限性,以后可扩大样本量,还可进一步关注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情况。
参考文献
[1]段成荣, 周福林. 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 人口研究, 2005,(1):29-36.
[2]王东宇,林宏. 福建省284名中学“留守孩”的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03,24(5):521-522.
[3]黄爱玲. 留守孩心理健康水平分析[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5): 351, 353.
[4]岳慧兰, 傅小悌,张斌,等.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 教育理论研究, 2006,(10):4-6.
[5]李宝峰. 农村“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干预[J]. 教育探索, 2005,(5):82-83.
[6]周步成.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
[7]刘贤臣. 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的编制与信度、效度检验[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7, 5(1)34-56.
[8]肖计划,许秀峰. 应对方式问卷效度与信度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4):164-168.
[9]范方,桑标.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J].心理科学,2005,28(4):855-858.
[10]田小兵,杨正伟.托管人对外出打工者子女个性的影响[J].现代预防医学,2003,30(5):671-673.
[11]Phillip L. Rice stress and health[M].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1992:220-221.
[12]黄希庭,余华,郑涌,等. 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2000, 23(1):87-91.
[13]赵耕源,黄铎香. 医学心理学概论[M].广州: 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1: 62.
[14]李茹,张志群,王育强. 军校医学生生活事件、应付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 12(2):165-166.
[15]井世洁,乐国安. 初中生的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不良情绪的结构模型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4, l2(3):256-257.
[16]Lazarus RS.From psychological stress to the emotions.A history of changing outlooks[J].Ann Rev Psychol,1993, 44: 2-19.
[17]Ray C, Lindop J. The concept of coping[J]. Psychol Med, 1982, 1: 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