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母鸡萝丝去散步

母鸡萝丝去散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母鸡萝丝去散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母鸡萝丝去散步

母鸡萝丝去散步范文第1篇

绘本《母鸡萝丝去散步》讲述的是母鸡萝丝在农场里散步时和一只狐狸之间发生的故事。故事内容是这样的:母鸡萝丝出门去散步,狡猾的狐狸跟在身后。咚! 梆!狐狸被钉耙撞倒在地。母鸡萝丝绕过池塘,狡猾的狐狸跟在身后。扑通!呱呱!狐狸一下掉进池塘。母鸡萝丝越过干草堆,狡猾的狐狸跟在身后。扑哧!扑哧!狐狸一头扎进了干草堆。母鸡萝丝经过磨坊,狡猾的狐狸跟在身后,哗啦啦啦!哗啦啦啦!狐狸被面粉袋砸到了头。母鸡萝丝散完步,高高兴兴回了家。

一、选用独特的音乐―《在山魔王的宫殿里》

教学一开始,就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教师选用了一首独特的音乐――《在山魔王的宫殿里》。随着欢快的旋律和充满神秘感的意境,幼儿也仿佛跟着教师进入了野外郊游的情境。幼儿听得越来越认真,并且产生了强烈的听觉冲击,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也随之提高。巧妙的是,就在此时,教师适时提问:“突然,发生了什么事?”引导幼儿主动发现音乐的节奏和声音特点:节奏越来越快,声音越来越大,感觉越来越紧张,着实扣人心弦。“到底怎么了?”教师、幼儿在熟悉音乐的基础上,为教学的下一环节作好了铺垫。

教师引导幼儿随之产生丰富的想象,幼儿们个个争先恐后,畅所欲言。就在大家各抒己见,掀起了讨论的时,教师带领幼儿仔细阅读绘本,观察画面,一探故事究竟。幼儿主动学习、探究的兴趣也不断培养起来了。

二、在“开放式交流”中让幼儿主动学习

在幼儿观看幻灯片时,教师打破常规,一改以前逐幅讲解幻灯片内容的做法,转而采用“开放式交流”的形式,既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又促进了幼儿之间的相互学习。

教师给予了幼儿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请幼儿大胆地猜测狐狸不同行为结果,并用动作模仿狐狸滑稽的倒霉相。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引导幼儿关注狐狸的同时,及时提醒幼儿不能忽略母鸡萝丝的心理活动和身体动作。幼儿把母鸡萝丝“跑”“飞”“钻”的形象表演得惟妙惟肖。幼儿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在此环节中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紧接着,教师通过让幼儿主动说一说狐狸遇到的四件倒霉事,并结合图片,让幼儿用“先……接着……后来……最后”给图片排列顺序,帮助幼儿完整地梳理故事的发展情节。在循序渐进的教学中,教师巧妙地结合音乐《在山魔王的宫殿里》,使幼儿主动听音乐寻找狐狸在富有特色的节奏和声响中发生的不同的倒霉事儿。

三、音乐游戏中精彩的角色表演

幼儿理解了故事后,教师用在音乐游戏中加入角色表演的形式来组织幼儿进行绘本学习,意味着幼儿可以通过动手、动嘴、动眼、动耳、动脑等各种途径获得亲身经验。虽说故事中只有母鸡萝丝和狡猾的狐狸两个角色,但是加上富有特色的音乐,结合精彩的角色表演,教学效果就事半功倍了。在教师的启发下,幼儿也迫不及待地参与到音乐游戏中。

可是,角色怎么分配呢?大家又开始了激烈的讨论。在总结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灵活地分配角色,先让幼儿集体扮演狐狸,而自己扮演母鸡。伴随音乐,跟着绘本画面,一边示范,一边引导幼儿一起讲述完整的故事,充分体验并表现故事中角色的不同身体动作和可爱、诙谐又机智的语言。在幼儿熟悉游戏过程后,再让幼儿自由结伴,两两合作,一个扮演狐狸,一个扮演母鸡,然后交换角色再次表演,幼儿乐此不疲。教师在旁通过眼神、动作、语言等灵活有效的提示,使幼儿在合作表演中充分体验到了自主参与音乐游戏的快乐。

绘本教学是一门艺术。绘本的图画不仅具有鲜明的视觉形象,同时还有象征的典型的形态,绘本的文字则简洁明快,符合幼儿生活经验。绘本阅读强调情绪和主题的连续性,在短短的几页或几十页内形成一个连续的视觉影像。如何组织与引导幼儿开展绘本阅读活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永恒的课题。

母鸡萝丝去散步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语言教学;有效提问;幼儿语言

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的教师有效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语言教学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在语言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的提问,能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

一、当前语言教学中提问的现状分析

1.提问过于简单,缺少启发性,问题缺乏思考价值

如故事《母鸡萝丝去散步》中问:“母鸡萝丝是不是去散步?”“母鸡萝丝聪明吗?”虽然幼儿能很快做出正确回答,但不用思考,更不需要做出思考和探索。这种缺乏启发性的问题,无助于幼儿思维发展。另外,这种封闭性问题也是教师习惯的提问方式,“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这种为提问而提问的现象尤为普遍,无助于孩子思维的发展。

2.提问缺乏目的性,直接表现为不会提问

有的教师只是把提问当作课堂教学的必需部分,而对为什么要提问并不是很明确。其实,好的提问,可以考查幼儿是否理解了新的内容,把握教学的进程;可以引发幼儿思考,更深入理解教学内容;可以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保持对教学活动的高度投入。因此,在提问之前,老师首先要明白提问的目的是什么,即是为了引发兴趣还是为了引发思考,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问。

3.提问过于笼统,幼儿不知如何应答

提问的内容概括而不分明,难以表达确切的意思。如在生活经验提升的环节问及孩子的感受,老师往往很难把握,如问到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道理,读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这一提问的内容包括范围比较广,幼儿感到无边无际,结果重复提问几次,幼儿也不知道怎么回答,或者答非所问。

4.提问缺乏层次性,幼儿难以形成系统思考

有的教师在提较难问题之前缺乏简单问题的铺垫,没有一个从易到难的过程。例如在多数语言活动中,老师讲完故事后,会就故事的内容进行提问,如故事里讲了一件什么事,故事里有谁,结果怎么样,他们都做了什么等等。让孩子思维跳跃,一会思考开头一会思考结尾。教师缺乏对故事进行系统的梳理,没有形成问题层层递进的意识,也无法养成幼儿由分到总的思考习惯。

5.提问的形式单一,问题高度重复

每次教学活动提问都是一个模式,没有变化。有些教师凡是故事教学都是“三部曲”,即讲完故事后便问:故事的名称叫什么?故事中有谁?它们在干什么?每次的形式、程序、内容几乎都一样,这清一色的提问很难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二、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提问是教学活动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它既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又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是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开启幼儿智慧之门的钥匙;是沟通教师和幼儿思想认识和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只有对提问进行巧妙的设计,并加以灵活运用,才能达到提问的应有之效果。有效性提问应遵循以下5条原则。

原则1:问题要具有开放性,给幼儿思考的空间。开放式问题的特点,是答案不固定、不确定,能给幼儿更多思考的空间,更多推理、判断、假设、分析的机会。开放式提问比封闭式提问具有更强的导思功能。在幼儿园教学中,我们应鼓励教师尽可能地多提“为什么、怎么样”等开放式的问题,鼓励幼儿动脑思考,培养幼儿思维品质。

原则2:提问要有层次性,针对不同能力的孩子进行提问。提问的层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针对同一年龄段不同水平的幼儿进行提问。难度和灵活性较大的问题要求幼儿重新组合所获得的信息来得出答案,这类问题适合能力较强的幼儿;基础及综合性的问题是为了巩固教学效果,问题的设计要考虑中等能力的幼儿,这样做可以吸引大部分幼儿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于能力较弱的幼儿,要适当设计一些难度不大,经过认真思考能够回答出的问题,可以帮助这些幼儿恢复自信,提高学习兴趣。让每个幼儿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兼顾全体幼儿的成长需要。二是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进行提问,要有难度上的层次。老师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语言能力进行提问:如小班的幼儿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都比较弱,可以分几个步骤提问:故事里有谁?在干什么?中班的孩子则可以慢慢开始从简单的提问引导到概括性的提问:故事里有谁?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大班的孩子经验丰富,有一定的语言组织能力,可以直接问:故事里讲了一件什么事?

原则3:提问要有递进性,引发幼儿层层思考。根据幼儿的思维特点,教师在提问时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注意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如在《聪明的小鸡》的教学中,教师提问“小鸡出门遇到了谁?”“小鸡遇到狐狸之后,它是怎么做的?”“它们都进行了哪些比赛?小鸡为什么要和狐狸进行那些比赛呢?”“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鸡?”这样逐层递进、由浅入深地提问,最终让幼儿明白故事的发展过程,从而总结出小鸡的性格特点。通过层层分析、步步深入的问和答,使幼儿进入顺畅的思维轨道,从而形成系统思考能力。

原则4:提问应具启发性,激励幼儿的思维。如果将一些故事中的“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改为“会说些什么?可能怎么做?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你身边有这样的事吗?结果如何”,孩子们的答案就不会仅仅局限于故事原文,他们可以凭借日常生活中的积累,大胆想象,认真思考,拓展思维。如《母鸡萝丝去散步》的故事中,将“故事中都有谁?他们都经历了哪些事?最后母鸡萝丝成功摆脱狐狸了吗”改为“母鸡螺丝是怎样摆脱掉狐狸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如果你是母鸡萝丝,你会怎么做”,引导幼儿经过分析、推理,将故事中的角色经历和生活中的自我经历联系起来。这样的提问,不仅能引导孩子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而且加深了孩子对问题的理解。

原则5:提问要有多样性,从内容到形式要有新意。单一性的提问,孩子不需要做过多的思考,容易造成孩子思维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而多样性的提问即为突破常规的问题、预想后果的问题、替换取代的问题等,则能使幼儿学会从多种角度了解事物,开阔思路,形成多种答案,并在一定程度上增添活动的情趣,激活孩子的情感与思维。提问还可以根据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幼儿的兴趣和积极性。如复习性的内容可以用抢答式进行提问,如“为什么叫淘气的小狗?”探索性的提问可用争辩式,如“哪种垃圾是可回收的,哪种是不可回收的?”鼓励孩子通过辩论解决问题。同时还可以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采用轮答式、齐答式、追问式及补充式等形式。

在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提问的方式、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需要我们教师在不断实践、反思中调整与改进提问策略,让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高,让师幼关系和谐,从而保证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李季湄,肖湘宁.幼儿园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母鸡萝丝去散步范文第3篇

写话,是作文的启蒙阶段。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低段写话教学的要求是“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但是在我十年来的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对写话的兴趣不浓,写话水平也参差不齐。如何激发学生的写话兴趣,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的写话能力,成了很多老师感到困惑的问题。现在我发现了这小小的绘本有着如此神奇的魔力。于是我决定把它请进写话教学中。当绘本邂逅了写话,迸发出了璀璨的火花,照亮了一片美丽的夜空

一、激发兴趣,欲写先读

无论什么书,封面都是最先映入读者眼帘的。而在阅读前让孩子对故事进行猜测,能激起孩子强烈的阅读欲望。《母鸡萝丝去散步》这本有趣的故事书。当孩子们看到书的封面时,都被母鸡萝丝自由自在的神情所吸引。有不少眼尖的小朋友在书的一角发现了狐狸。“老师,还有一只狐狸呢?”我为孩子们惊奇发现感到高兴,因为他们在逐渐掌握观察的能力。这时静静问道:“为什么是半只狐狸呢?”“它躲起来了,不让母鸡发现”童童说。通过封面的观察,孩子们的自我解答,大家对于这本书的兴趣被高高吊起。

在教学绘本《我是霸王龙》时,我在讲述开头以后,突然停住不再讲下去,而是引导学生自己根据故事的题目和封面插图质疑:在爸爸妈妈离开小翼龙之后,他自己怎么生存?如果遇到了困难和危险,小翼龙一个人能应付得了吗?小翼龙还有可能再和爸爸妈妈见面吗?学生们自己所提的这些问题激起了他们自己强烈的阅读欲望,从而使学生积极地参与,主动地探索。

二、丰富写话形式

绘本以其鲜艳的色彩、鲜明的主题、简单的情节、赋予了孩子们无限的想象,绘本作文作为绘本阅读的延伸,已经成为写作教学富有趣味的补充。绘本作文在视觉上更具有吸引力,图文互补的形式给原本枯燥的写作过程注入无限情趣。而且,绘本作文与原来的“看图作文”相比,拓展出更广阔的画面空间、想象空间,这些多向的、活动的画面,有利于引领学生走进故事情境,在鲜活的情境之中感受,进而进行表达。

(1)仿写。许多绘本以简练生动的语言和精致优美的画面紧密搭配,重复的结构、简单有趣的语言,是孩子们仿写的好媒介。例如《爷爷一定有办法》写的是一个充满智慧、爱孙子的老爷爷,他用自己的巧手和巧思把孙子心爱的破毯子变成外套、背心、领带、手帕、钮扣。在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我故意读到一半,让学生们自己猜测:“爷爷把背心又变成了什么?”有的孩子说围巾,有的孩子说手套,有的孩子说手帕,孩子们自然的以故事中的句式“这块料子还够做……”猜测着各种各样的答案,于是我要求孩子们模仿着文中的句式写一写:这块料子还够做________。于是,爷爷拿起剪刀喀嚓喀嚓地剪,又用针飞快地缝,终于做出了_______。

《逃家小兔》是本儿童绘本图书。故事讲述了小兔子想各种办法要离开家里,而兔妈妈却永远有方法找到小兔,并一直陪伴小兔,照顾小兔。最后小兔决定要跑回家,兔妈妈说自己会在家门前迎接它。读完后我问孩子们小兔和妈妈还会变成什么呢?请你模仿着书中的样式用手中的笔把他们之间发生的故事画下来,写下来。

于是孩子们写到

如果你变成荷叶,妈妈就变成水里的蝌蚪。

如果你变成蝌蚪,妈妈就变成青蛙跳进水里去找你。

如果变成青蛙,妈妈就变成小船去找你。

如果变成小船,妈妈就变成船长驾驶着你回家。

……

(2)扩写。如在教学《母鸡螺丝去散步》绘本写话课时,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图画背后藏着的故事,引导学生想象文中没有提到的狐狸的遭遇,狐狸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这留给孩子们充分的想象空间。书中母鸡经历了六次“劫难”,但是书中的没有任何语句来表达“劫难”的经过。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指导步骤:

首先在向孩子介绍《母鸡萝丝去散步》这个故事时,只是简单直白的叙述故事中的文字,却又让孩子边听故事边观看绘本画面。这时孩子就发现图中的狐狸、青蛙等许多动物并没有出现在老师的故事中,对此充满了疑惑。

接着我利用这种疑惑引导孩子仔细去观察绘本图画,去寻找图画书中诙谐有趣的情节:狐狸一心一意想吃母鸡,可是,总是事与愿违,每一次扑起,总是洋相百出:被钉耙碰到了,得忍着疼痛不出声;掉进池塘,得悄悄爬起;摔到了手推车中,撞到了蜜蜂房,被许许多多蜜蜂追赶……最后,狐狸狼狈地逃跑了,母鸡安全地回到了家中。于是随着孩子们的不断发现,不断观察,一个个故事就此产生了,由于每一个孩子发现的事物不同,他所编出来的故事也就不同。这天的故事课不再是围绕着一本绘本文本的讲述了,而是由孩子自己“创作”的了。孩子们想象的阀门一旦打开,有趣的文字就会从他们的笔下奔涌而出。

(3)编写。当时拿到《小黑鱼》时发现这是一本原版书,非常担心孩子们会看不懂。可是当我细细阅读后发现虽然孩子们从文字上无法阅读,但是正本书的图片风格独特、简洁,只要教师适当的提几个问题,孩子们就能很好的体会书中的故事,而没有了文字的依赖则非常适合孩子们进行编写。于是在向孩子们介绍《小黑鱼》时我先介绍在大海的一个角落里,住着一群快乐的小鱼,他们都是红色的,只有一条是黑色的,黑得就像淡菜壳,他比他的兄弟姐妹们游得都要快,他叫小黑鱼。借着我向孩子们提供了几条线索:①小黑鱼游啊游!真开心!但是发生了一件事情?②小黑鱼的兄弟姐妹们呢?③小红鱼到底去哪里了?④失去了兄弟姐妹的小黑鱼,逃到了大海深处,他现在的心情怎么样呢?根据四条线索,孩子们通过仔细阅读绘本串出了一个个故事。

母鸡萝丝去散步范文第4篇

由于幼儿识字不多甚至不识字,不能独立阅读文本书籍,图画书正好弥补这一缺憾。图画书可以在没有成人引导下自己阅读,如果教师再加以合理的引导,幼儿的阅读兴趣就能得到很好的培养。如讲《月亮的味道》时,我以孩子们最熟悉的食物导入“:苹果的味道、杏的味道是什么样的?“”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月亮的味道是什么样的吗?”孩子们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了起来,闪着困惑的眼睛“咦!月亮还有味道?“”大家想不想尝尝月亮的味道?“”想!”孩子们异口同声的回答。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一个个小动物的出现,直到小老鼠撕下一片月亮,孩子们一阵欢呼,仿佛自己也和小老鼠一样尝到了月亮的味道。月亮是什么样的味道到此已不太重要,重要的是孩子们在这样的故事中培养起了对图画书浓浓的阅读兴趣。

二、好的图画书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

说的形象点图画书实质上就是一本故事书,幼儿通过图画书中所描绘的故事认识一些数字、文字,积累一些词汇。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看图编故事、表演故事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以《三只小猪》为例。猪妈妈让三只小猪盖房子时遇到了野狼,野狼想尽办法想吃掉三只小猪,最终没吃成狼狈而逃的故事。我先给孩子们用生动、风趣的语言讲了三只小猪的故事,然后带领孩子们一起看图讲故事,比一比,看谁的故事讲的最精彩,最后组织孩子们进行表演。孩子们把猪妈妈、三只小猪、野狼演的惟妙惟肖。在听故事、讲故事、演故事的过程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培养,久而久之,表达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三、好的图画书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图画书是牵引幼儿进入阅读世界的最佳桥梁。一本本色彩亮丽、令人赏心悦目的图画书就如一道道艺术长廊,让幼儿畅游于这美的长廊之中,发现美,感受美。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画面角色所传达的美的信息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以《母鸡萝丝去散步》为例,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感受画面中母鸡萝丝的优美形象,可以让幼儿说说母鸡萝丝像什么,让幼儿感受到美的同时去创造美;之后再观察分析狐狸的形象,通过眼神、动作感受狐狸的狡猾与贪婪,从而形成初步的审美能力。

四、好的图画书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艺术创造力

1.培养音乐创造力。一本图画书就是一个小的剧本,其中所表现的人物(动物、植物)形象也就各不相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各个形象,引导幼儿用心体会不同的角色所表达的心理活动,不同的图画书所表达的感情基调。告诉幼儿不同的音乐可以表达不同角色的心情,用欢快、轻松的音乐能表现人物欢乐的心情,低沉、舒缓的音乐能表现人物伤心、郁闷的心情。还以《三只小猪》为例,让幼儿思考,那一阶段用什么样的音乐表现最为合适,如三只小猪忙忙碌碌建房子时用什么样的音乐表现?野狼追着吃小猪的时候用什么样的音乐表现?最后野狼夹着尾巴逃跑了该用什么样的音乐表现?根据幼儿所选的音乐,可以边表演边播放音乐,让幼儿体会到图画和音乐相结合的魅力。此方法可以循序渐进,最后可要求对乐器感兴趣的幼儿用乐器演奏来表现图画中人物(动物、植物等)的心情,逐渐达到培养幼儿音乐创造力的目的。

2.培养绘画创造能力。在幼儿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图画书培养学生的绘画创造能力。首先从模仿绘画入手,课堂上教师先引导幼儿对图画书进行欣赏,欣赏之后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形象进行模仿,这样能够激发出幼儿创作的欲望。还以三只小猪为例,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形象进行模仿,有的选猪妈妈,有的选野狼,还有几个细心的幼儿发现猪老大、猪老二、猪小弟画的也各有不同,模仿的时候把三只小猪画的各有特色。对于幼儿的这一发现教师要及时表扬,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幼儿在模仿的基础上画出自己心目中的猪妈妈和野狼的形象,有几个幼儿把狼的眼睛画的特别夸张,问他们“:为什么这样画呀?“”能看出狼的狡猾啊。”在模仿绘画、创作绘画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自制图画书,以《晚饭后》为名,让幼儿以自己的一家人晚饭后做什么进行绘画,制成图画书。

母鸡萝丝去散步范文第5篇

关键词:想象;阅读;审美

绘本故事书作为文学和视觉艺术的完美结合,其丰富、细腻、鲜活的画面能极大地激发幼儿想象力,同时其独特的叙事方式也为幼儿的想象力提供了美丽的素材和丰厚的土壤。如何以绘本为媒介,让幼儿的想象插上舞动的翅膀呢?

一、积累经验,丰富想象

幼儿具有一定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但丰富的想象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得到培养和训练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3~6岁的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其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为主。因此,通过直接、间接的刺激丰富幼儿的体验,体验越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就越丰富。

通常情况下,幼儿的想象力是在经验积累和语言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在生活中,要引导幼儿细心观察他们周围的环境和事物,如带幼儿外出游览名胜古迹,欣赏祖国河山、城市景观、乡村小景;也可利用影视、媒体、幻灯片等现代化方法,扩展丰富幼儿的经验储备;平时,在家中或幼儿园,为幼儿多提供一些绘本、故事书,让幼儿的图书进行班级“漂流”或者全园“漂流”,不断更新幼儿的阅读材料,让他们在脑海中产生丰富而形象的事物表象,这是发展幼儿想象力的基础。

二、引导阅读,发展想象

在阅读中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可通过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设计丰富的阅读环节,选择适宜的阅读材料,使幼儿成为阅读的主体,让幼儿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1.声情并茂,带着幼儿读

教师应带着感情轻声地读,切记不要原封不动地把文字枯燥地读一遍。绘本不是识字书,让幼儿仔细观察绘本中的每一页画面、每一笔色彩、每一处细节,教师在读故事,幼儿的眼睛在看画面,耳朵在听声音,他的脑海里可能已经出现了更丰富的画面,如教师在诵读绘本《七色花》时,幼儿的思绪随着每一片花瓣飘向远方,而每一次聆听,对幼儿来说都是新的感受经验,催生不同的遐想。

2.设置悬疑,引着幼儿读

教师可鼓励幼儿依据画面线索讲述故事,大胆推测、想象故事情节的发展,改编故事部分情节或续编故事结尾。例如,在《母鸡萝丝去散步》中,教师可让幼儿先观察前几幅画面,猜测母鸡萝丝遇到了什么事,接着还可能遇到什么事,她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大胆地想象,推测故事剧情,让整个故得更丰润和有趣。

3.改编创编,推着幼儿读

教师还可鼓励和支持幼儿自编故事,并为自编的故事配上图画,制成图画书。在《兔子先生去散步》中,最后一页给幼儿留下了无限遐想,兔子先生还会去哪里呢,还可能遇到些什么样的标记呢?请幼儿把兔子先生遇到的事情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幼儿一幅幅稚嫩灵动的画面可以看出,借助丰富的想象力,他们已经进入神奇的故事世界,在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后,心里一幅幅静止的画面已活化成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场景。然后将一组幼儿的图画装订成册,变成了一本幼儿自制的故事书。

三、审美体验,衍伸想象

幼儿之所以反复听同一个故事,是因为他们在其中获得了审美体验。“这种审美体验可能是过去经验的生动重组,也可能是经验的扩展,或者是一种新的经验的产生。”

幼儿在阅读图画书时,首先会运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去解读画面所描述的场景、情节,但是真正能让幼儿获得审美的,在于在多大程度上把这些信息变成了他自己的体验,并用自己的再造想象去重新诠释这些信息。

与理性的成人相比,感性的幼儿更容易进入故事情景,他们与主人公一起在故事世界里漫游,体验各种或欢喜或悲伤的情感,经历各种或曲折或有趣的变化。所以幼儿总是争着当故事中的主人公,“我来当××,你来当××。”是幼儿尤其是女孩看图画故事书时最经常说的一句话。

幼儿的思维特点决定他们总喜欢生活在想象的世界里,他们在故事所提供的美好世界中忘乎所以。在这里,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再现故事内容,如用假象角色表演,想象自己是“白雪公主”,是“彩色的乌鸦”,是“小熊维尼”,或者用假性动作来表演,甜甜屁股一颠一颠模仿蹦蹦跳跳的豌豆,涛涛用张牙舞爪的动作模仿恐龙。幼儿利用故事角色的形象、动作和语言,进行审美体验,因此,成人应帮助幼儿把他们的想象以可视的形式表现出来,如说故事、画故事、演故事、编故事等,这些活动既满足了幼儿的想象特点,又可进一步衍伸幼儿的想象空间,并进一步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

鲁迅先生说过:“孩子是可以佩服的,他们常想到星月以外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昆虫的语言,他们想飞上太空,他们想潜入蚁穴……这就是孩子不同于成人的想象。”有一种教育,就像一场不着痕迹的奇妙的雨,你明明没有感觉出雨滴从何处飘来,但你已经浑身透湿,这就是绘本的魅力。让我们为幼儿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在阅读的世界里尽情翱翔!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更多

红蜻蜓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安徽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恋爱婚姻家庭养生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安徽省妇女联合会

环境与职业医学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上海市卫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