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机电专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从学生就业和市场需求来看,机电专业人才需要具备的技能有以下几个方面:具备较强的机械制图及机械工程基本技能;具备较强的电工应用基本技能;具备较强的机械加工设备操作、维护维修技能;具备一定的机械加工、模具设计与制造技能;具备一定的生产管理基本技能等。
通过多年来的探索与实践,本专业初步形成了一套适合机电专业学生技能养成的教学体系,我们将其定名为“专业技能养成系统”,具体方案介绍如下:
1专业技能养成系统的组成
专业技能养成系统主要由课堂教学、专业实习、第二课堂、技能测评四部分组成。其中课堂教学为各专业课程的教学;专业实习为钳工、金工、数控等各工种实习;第二课堂为兴趣小组、技能比赛等;技能测评为职业资格考证或其他考证及企业级试题的测评等。具体组成的形式如下图所示。
1.1课堂教学安排了为本专业技能培养所必备、必须的课程。基础理论课以“适度,够用”为度,要强调教学以技能实践和实用训练为主,理论知识为岗位技能培养服务。如本专业中对机械制图、识图能力(技能)的培养是不可缺少的。所以针对制图、识图能力的要求开设《机械制图》、《公差与测量技术》等课程。这些课程的课堂教学加上必要的实验使学生的相关能力、技能得到了初步训练,形成一定的专业技能基础。
1.2专业实习,即工种实习。以06级机电专业培养计划来看,工种实习的安排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从第一学期到第六学期中分别安排如下:
专业实习、实训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职业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实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实践教学的好坏是衡量高职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也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标志。实训是实践教学的一种非常重要教学形式,可以说,高职教育搞得好不好,有没有自己的特色,关键要看实训教学搞得好不好。
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对实训教学给予足够的重视。通过以上的工种实习,可对学生的机械制图及机械工程基本能力、机械加工设备操作、维护维修能力、机械加工制造能力、生产管理基本能力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养成。
1.3第二课堂主要以兴趣小组和技能比赛的形式进行。其中兴趣小组可分为二类,一类是学习兴趣小组,针对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培养尖子生和技能骨干为主,安排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难度和创新性,可安排在校内由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的高工或副教授、教授进行指导,也可安排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专业技能的学习。如本专业和宁波东睦公司合作的安排学生双休日实习,就是在各班中挑选学习、工作各方面表现出色的学生组成校外实习兴趣小组,学习该公司一些先进设备的操作和使用。另一类兴趣小组则以学习互助的形式进行,针对一些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一般安排任课教师进行指导。“第二课堂”作为高职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之成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对改善学风,培养尖子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技能比赛包含三种情况,一种是专业内部的技能比赛,一种是院级技能比赛,如学院技能节时安排的相关技能比赛,还有一种是参加市级以上的技能比赛。通过技能比赛,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进一步促使专业技能的养成。
1.4技能测评主要有考证和企业级试题测评为主。考证是指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职业资格证的报考工作,通过考证促使学生在相关技能上的突破和养成。如本专业中安排的数控操作工中级考证、CAD中级、Pro/E高级考证等。企业级试题测评是指用企业所提供的试题对学生进行考核,可通过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模拟面试的形式进行,也可对收集的企业级试题通过整理后在校内进行。由于我们所培养的学生最终是为企业服务的,所以企业所提供的考核内容应该作为整个专业技能培养的指导意见。
2技能养成系统的实施
有了以上对系统组成的认识后,可以对具体的技能养成进行针对性的实施,现结合06级培养计划,介绍部分技能养成的实施方案。
2.1机械制图、识图能力的养成,安排如下的实施方案:
2.2机械制造能力的养成,安排如下的实施方案
2.3电工应用基本能力的养成,安排如下的实施方案
3实施中需注意的问题
3.1师资保障在整个系统的实施中,教师是关键,要求教师具有相当高的教学业务能力和工作热情。为更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过程,必须进一步加大实践指导教师的理论进修和专业理论课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培训力度,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学校应积极实施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中引进教师的方针,并鼓励教师参加职业资格鉴定考证,委派教师参加劳动部门组织的“双师型”教师培训,实现所有专业课教师全部具有相应职业资格或考评员资格的目标,使理论教师和实践课教师都熟悉职业技能考证内容和训练要求,围绕职业技能鉴定这一中心任务,完成相应的理论和实践性环节的教学。
3.2经费保障一切活动都需要经费的保障,专业应对系统的实施,拟定一个经费预算表,并报学院教务处批准,确保经费的合理、正常使用。
【关键词】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技能实践 顶岗实习
践行校企合作,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教师本身的专业技术要强,技能实践能力要强。高职订单培养是高职院校根据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数量、规格、素质,与企业签订学生培养就业订单,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学生分别在学校和企业进行学习和实习,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我校从2007年开始尝试和探索一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具体形式,即将传统的培养目标,转向培养企业岗位需要的专门技能型人才;形成了一些特色,将企业岗位技能要求、文化素质要求直接作为修改教学大纲和计划的依据。
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需要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2011年12月,我院电气工程系机电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山东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团队,这是我院在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方面的新突破,标志着我院在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加快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上迈出了新台阶,这有利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作的开展。
机电教学团队建设目标清晰明确,建设措施富有成效。形成了“三个注重”和“四个结合”鲜明的团队特色,即注重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注重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注重改善“双师”教师结构。同时,在团队建设过程中,工学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改革与师资队伍建设相结合;教师的理论进修与实践锻炼相结合;校内培养与校外进修结合;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相结合。在团队建设目标引导下,通过以上“三个注重”和“四个结合”,形成了一套具有鲜明高职特色的团队建设和合作机制。
二、电气工程系加强了与企业的联系
2013年6月10日上午,南京鹏力科技产业集团企管部部长谈仁梅一行,专程来电气工程系洽谈校企合作事宜。电气工程系主任于全福、党总支书记郭继联、招生就业处副处长赵树国接待了来访的客人。
南京鹏力科技产业集团秉承军工研究所大型电子工程、机械工程项目研制方面的技术及管理优势,拥有众多先进制造设备和检测试验设备、质量体系健全。电气工程系机电专业与南京鹏力科技产业集团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必将对我校学生技能培训、学生就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电气工程系送学生顶岗实习
为了更好地做好2011级学生顶岗实习工作,加强校企间的合作交流,2013年6月26日下午,电气工程系召开2011级电气、机电专业顶岗实习动员大会暨校企供需见面会。大会由电气工程系副主任董贵华主持,海信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海信容声(扬州)冰箱有限公司、海信(山东)冰箱有限公司、海信(广东)冰柜有限公司等企业参加了此次供需见面会。
大会首先由董贵华介绍了顶岗实习的目的、意义、要求以及注意事项,随后各公司做了企业宣讲。企业经过简历及成绩筛选,确定了入围名单。据初步统计,2011级电气、机电专业学生共有200多人参加了此次校企供需见面会,最终有164人通过企业第一轮选拔。
四、枣庄科技职院在2013年山东省技能大赛中喜获佳绩
2013年8月19日至21日,第十届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决赛在山东科技大学举行。电气工程系对本次大赛高度重视,组建了“电气自动化设备组装与调试”“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两支队伍,分别由教师胡修玉、张志清、邓祥周、朱伟、于波、宋丽等6位专业课老师负责比赛指导工作。电气工程系学生宁军民、丁东营、李先举等同学参加的“电气自动化设备组装与调试”“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的两个项目,分别获得省级三等奖的好成绩。
机械工程系通过作品展览、现场解说、汇报答辩、专家质疑等环节,由魏春莉、王士柱老师指导的“多功能变形破胎补救器”获大赛一等奖,“太阳能节能饮水机”获得二等奖,“多功能温馨座垫”获优秀奖。魏春莉被评为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王士柱被评为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组委会委员。
此次比赛,充分展示了我院学生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也激励了教师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将比赛内容和要求带入平时教学和实训,带动电气工程系相关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进一步促进电气工程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五、枣庄科技职院机电专业教师顶岗实践实现校企双赢
为建立和完善一支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扎实的技能指导和动手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今年暑期,枣庄科技职业学院机电专业先后选派30余名专业骨干教师分赴济南沃德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海信容声(扬州)电冰箱有限公司、滕州市级索矿业集团、滕州市精达仪表有限责任公司等多家厂矿企业顶岗实践。
我院高度重视专业教师的顶岗实习,不断选派教师下到厂矿企业“回炉”“充电”,通过学习、交流,进一步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了解厂矿企业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和岗位技能及职业标准;了解厂矿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要求,使教育教学能更切合市场与厂矿企业的发展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同时,专业教师下企业顶岗实习,也将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深度,为企业带来好处,实现学校与地方产业、专业与行业企业、学生与企业岗位的“三层对接”。
六、电气工程系机电专业签约率创新高
今年,面对全国699万名大学生毕业,就业压力非常巨大。电气工程系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根据学院的工作布置,各教研室与学管人员积极落实。截止目前,电气工程系7个毕业班平均就业签约率达97%,机电专业毕业生签约率名列榜首,签约率达100%,更有汉诺集团等单位已经预定2011级在校生。我系毕业生分布全国各地,获得各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许多已成为单位的技术骨干或中层干部。
七、结语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为培养合格的高技能人才而孕育的创新模式,它是一种全新的技能人才培养制度,这种制度,顺应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将人才培养和需求密切相关的学校和企业紧密联系起来,实现企业和学校的零接轨,从而有效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最大限度地满足国家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应建立在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基础上。
参考文献:
自动化是指机器或装置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按预定的程序或指令自动进行操作或控制的过程,而机械自动化就是机器或者装置通过机械方式来实现自动化控制的过程。
机械制造自动化专业就业前景:主要到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的工作。由于机械行业的重要性和庞大规模,需要一支庞大的专业人才队伍。今后一段时间内,机械类人才仍会有较大需求。具有开发能力的数控人才将成为各企业争夺的目标,机械设计制造与加工专业人才近年供需比也很高。
从机械行业发展来看,印刷机械、数控机床、发电设备、工程机械等重头产品前景仍看好。除了这些传统工业领域,该行业将进一步向机光电一体化发展,向光加工、环保这样的新兴领域拓展。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中职机电专业;专业介绍;就业现状
一、中职机电专业专业介绍
中职机电专业又称作为机电一体化,它是指在机构得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将机械装置与电子化设计及软件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机电一体化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综合运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控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信息变换技术以及软件编程技术等群体技术,根据系统功能目标和优化组织目标,合理配置与布局各功能单元,在多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的意义上实现特定功能价值,并使整个系统最优化的系统工程技术。由此而产生的功能系统,则成为一个机电一体化系统或机电一体化产品。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基于上述群体技术有机融合的一种综合技术,而不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以及其它新技术的简单组合、拼凑。这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加电气所形成的机械电气化在概念上的根本区别。
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向智能化方向迈进的新阶段,机电一体化进入深入发展时期。一方面,光学、通信技术等进入了机电一体化,微细加工技术也在机电一体化中崭露头脚,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和微机电一体化等新分支;另一方面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建模设计、分析和集成方法,机电一体化的学科体系和发展趋势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神经网络技术及光纤技术等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开辟了发展的广阔天地。这些研究,将促使机电一体化进一步建立完整的基础和逐渐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未来的机电一体化更加注重产品与人的关系,机电一体化的人格化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最终使用对象是人,如何赋予机电一体化产品人的智能、情感、人性显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对家用机器人,其高层境界就是人机一体化。另一层是模仿生物机理,研制各种机电一体化产品。 企业对高质量产品的追求,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关注员工的质量,很多机电企业用人时,一方面考察其专业教育的背景,但更关注人的社会能力和非智力素质,善于与别人交流,正确的价值观、敬业精神、吃苦精神、纪律性、责任心、工作态度。
二、市场人才需求状况
(一)全国该专业人才需求状况
从全国的方向上看,目前技术类人才需求呈上升态势,其中机械制造类的人才需求最为突出。数据统计:电力电子、机械加工、模具设计、机电一体化、数控机床操作等技术人才需求量比去年增加了6%。尤其是汽车专业的毕业生对市场来说是供不应求。特别是临近年关,许多企业为追求经济利润而扩大生产,直接导致了技术人才的紧缺。从地区上看,近几年来华北及沿海地区对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机电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特别是对机电一体化和数控编程及操作人员的大量需求反映了这一趋势。
(二)行业人才需求状况
机电专业历届毕业生大多集中在机械制造、电子以及与其相关的各行业中,因此就目前收集到的资料来分析:在今年这些行业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需求率在急速上升,同时继续对数控、模具专业、汽车专业继续保持较高的需求率,以发达地区为例:数控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目前在企业中所占比例仅为4.83%。尤其是专业理论知识层次较高和具备一定动手能力的高级人才更显紧缺。近年来模具企业大量采购数控设备,需要大量设计、数控编程及高层次维护的复合型人才,华东地区和华南地区对复合型数控人才的迫切需求分别占其未来需求量的24.29%和20%。以江、浙为例:今年对机电专业的技术人员的需求率较之去年增长了5%,特别是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用人率提高了8.23%,而个别企业在今年加大对企业的投资规模以及部分以机电类为主的外资企业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刺激了整个行业的发展。究其原因是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不断产生发展机、电技术的融合交叉越来越多,以往的学科体专业和过细的专业教学已满足不了现实的需要。
(三)岗位人才需求状况
在综合沿海地区以及本省的机电行业的发展的信息我们发现用人单位急需以下岗位人才:机电产品的制造加工,人员需求增长16.4%;机电产品的组装、调试,人员需求增长12.8%;机电设备的操作、维护,人员需求增长6.4%;机电产品的销售、技术服务、检验与管理,人员需求增长5.2%;自动化生产线的调试维护等,人员需求增长9.3%;生产现场工艺技术人员,人员需求增长5%;数控机床的操作、编程、维护维修人才,人员需求增长11.3%;模具工艺设计,人员需求增长15.4%;汽车维修技术,人员需求增长12.3%;汽车销售与保险,人员需求增长8.5%。
上述岗位在原有传统行业中融进了高新技术。有些机电产品和大型生产线应用了微机、软件、PLC,微电子、激光技术,并采用各种新型的传感器来检测和控制,其产品的制造手段也不断更新,如激光加工、数控加工等等。
三、中职机电专业就业形势分析
机电一体化专业从事的职业岗位(群)有机械设计制造、电工电子、计算机网络、机电一体化控制等方面,机电产品性能及机电设备安装、调试、运行、检测与使用维修方面,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开发、制造及设备控制、生产组织管理,可承担电子、机械、信息、及其交叉领域中的相关技术工作。稳定而熟练的操作工是完成生产任务的基本保障,而要使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具有高质量,设备维护人员又是重要的一方面,具有更熟练的操作技能或更宽的知识面或有复合技能的人更会受到企业的欢迎。市场调研发现机电一体化专业是一个宽口径专业,适应范围很广,学生在校期间除学习各种机械、电工电子、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检测传感等理论知识外,还将参加各种技能培训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充分体现重视技能培养的特点。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珠江三角洲各企业、公司,从事加工制造业,家电生产和售后服务,数控加工机床设备使用维护,物业自动化管理系统,机电产品设计、生产、改造、技术支持,以及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销售、经营管理等等。
我专业近几年的就业态势良好,就业率高而且就业质量较高,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目前,我专业已毕业的学生,主要在分布在安徽本省以及江浙一代以及深圳、广州等发达城市。他们分别在不同的岗位上努力工作,深受公司领导的好评。截止目前,我专业2007届毕业生意向就业率已经达到75%以上,个别专业如汽车专业的就业率已经超过87%。根据以上所掌握的情况结合我专业学生的基本素质,我专业学生无论在基础课程的学习上还是课程以外的实习上都具备了满足人才市场基本需求的能力。比如:以单纯机械类专业为主的数控专业,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市场对数控加工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四大方面:经济效益较好的军工企业、国家重大装备制造企业、沿海模具制造企业和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大量个体、私营和合资企业、外资企业工厂类人员、机械类人员,分别占岗位总数的14%、10%。大专以上(含大专)学历的占需求量的69%。因此我专业把学生的的能力培养放在第一位,使机类专业的学生既能进行程序设计又能精确加工、准确操作,再经过半年的实习,接触到先进的设备,使学生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更适合大多企业的发展要求,为学生就业奠定良好基础。
在以电类为主的专业中,机电一体化专业较之其他专业在选择就业岗位的面积上要更加的广阔,加上某些岗位人才的奇缺,特别是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高职毕业生实际需求是巨大的,因此在培养这个专业学生的时候我专业的侧重点就放在了如何突出机电一体化专业作为电气、自动化、机械制造等专业的补充与延伸这一优势上,使这些学生的能力也从单纯的电类知识扩展到了与机械知识的共融,能更好地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以汽车维修为主的专业,在社会当中的就业前景更是一片晴空,加上岗位上需要的综合素质的专业人才更是短缺,因此我们专业在对本专业学生培养中,加强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使其能够适应社会,适应岗位的需求。
总之,我专业各专业的就业形势都比较乐观。人才需求量很大,学校的培养也比较到位。只要学生能够摆正心态,从一线脚踏实地的做起,发展空间是很大的。
参考文献
[1] 马洪喜.试论我国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J].科技资讯,2012(02).
[2] 王全喜.煤矿机械中机电一体化设计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04).
[3] 周俊丽.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及发展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07).
[4] 芦景英.关于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机械中的应用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2(30).
[5] 宋利强.谈谈机电一体化技术[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23).
[6] 张锐.刍议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综合采煤设备中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8).
[7] 张宇驰.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机械中的应用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1(20).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改革发展的浪潮已冲击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力地促进了地区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组织形式的变化,必须进行课程体系改革,以学科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中等职业学校如何服务经济,如何培养适应企业、适应市场的技术人才,一直是学校不断探索的课题。随着大量的学生走向社会,我们看到:一方面,经济的发展急需各类人才;另一方面,企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感到不能满足,对中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程体系具有很强的“学科化”倾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大多按照学科结构将知识按先后顺序及逻辑关系分成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各门课程相互衔接又各自为政。同时,理论课与实践课分别开设,相对独立。这种课程体系是“以知识为核心”,而非“以能力为核心”,显然不适合中等职业学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需要。同时,这种课程设置得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因为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往往是在传统的“学科式”课程体系中的失败者,是那些基础比较差、自我学习能力以及学习习惯不够理想,再加上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稳定的学生。常常是教师费了很大力气去准备一节课,但是学生在下边却睡觉、听音乐或者做别的事情,听课的效果非常差。下面以机电专业为例,探讨中职教育中基于“工作任务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课程体系”的改革。
一、中职机电专业基于“工作任务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机电一体化专业作为中职教育的一个支柱其职业面向口径较宽,适应范围很广。而在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中,电工电子专业与机械专业是两个不同的专业。当前科技发展的态势特别注重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以及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就是利用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使机械实现柔性化和智能化的技术。机械技术可以承受较大的载荷,但不易实现微小运动和复杂运动的控制,使机械实现柔性化和智能化。机电一体化的目标是将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实现完美结合,充分发挥各自长处,实现互补。要适应经济发展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出符合经济发展的服务与生产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必须有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专业课程体系。“电离不开机,机离不开电”,机电统一是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中职机电专业基于“工作任务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
中职机电改革的基本思路就是要根据中职机电专业对学生职业能力的需求打破传统的学科设置,建立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一体化教学的课程体系。具体地说如图1、图2所示,就是要把中等职业教育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的真实工作世界(教育职业的行动领域)通过教学大纲的形式转化为一个个学习领域,再由学校的教师根据这些学习领域通过教师团队制订一个个学习情景,再由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特点以及要学习的内容通过运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将每一个学习情景转化为具体的课堂教学。
(一)中职机电专业基于“工作任务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课程体系”改革目标定位
我国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突出职业岗位的针对性,首先是满足学生的就业需要,并注重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职业行为能力。结合我国的就业形势和中职教育现状,应在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扎实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在职业岗位群里的择业和转岗能力。也就是说,除了培养一般的职业能力外,更要注重学习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为他们奠定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基础,从而赋予他们自我生存的能力以及后续发展的潜力。
(二)以“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重组专业课程体系
我国中等职业机电课程体系,目前仍未能摆脱学科体系的束缚,未能形成最适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借鉴德国“学习领域”课程模式,突破学科型的“三段式”课程结构,就要改变以“知识”为基础设计课程的传统,真正转向以“能力”为基础设计课程。同时需要我们深入企业分析企业职业岗位领域,确定“学习领域”,通过分析工作过程选择课程和内容并使之“序化”。如果说学科体系的课程编排是一种“平行结构”,那么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编排则是与专业所对应的典型职业工作顺序相适应的“串行结构”。这使学生循序渐进学习各门课程的过程变成符合或接近企业工作实际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校教育与职业岗位要求的无缝对接。当然,按照工作过程进行中职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并非要否定知识、否定理论,而是要突出实践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用工作任务来引领理论学习,使理论与实践更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三)以“基于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改革教学方法
1.确定机电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真实的工作世界——教学大纲)
根据我国对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及其综合能力培养的构成。首先要进行本专业学习情境的确定,即进行专业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确定,这个工作由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专家和在一线工作的工人共同确定。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同等重要,不能因为一味追求专业知识而忽视对能力的培养。
2.课程体系改革中要开发出“基于综合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材(即教学大纲——学习情境)
课程体系的开发是目前要做的最重要的工作。课程体系改革要打破原先的学科设置理论—实践—理论。要遵循基于“行为导向教学”中“做中学”的教学理念,以工作任务(项目)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所以教学项目设计是关键。教学项目应根据机电专业工作领域(岗位)基于工作过程分析,把工作岗位分析的结果转化为项目课程门类的基础,通过对工作流程和具体要求的分析,在企业一线技术人员的帮助下,最终转化为各种相应的学习任务,形成核心技能教学项目,并进行合理的学时分配。教学项目设计要充分考虑劳动组织形式、时空特点,从整体上实施任务驱动、行动导向工作过程系统,组成一组内容相关和循序渐进的技能单元。我校机电专业可以组织全体机电系的教师工作开发出我们的教学项目,然后以教科书的形式展现出来。
3.“基于综合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的实施(即学习情境——教学安排)
当具体项目制订完成后,机电专业的全体教师就应该根据自己在项目中的角色,进行具体课时、教学流程以及教学方法的安排。在实际教学中要时刻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以综合能力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要求教学方法必须突破原来的“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传统学科性灌输式教学模式,实行以实际或模拟的工作项目作为教学对象,以工作任务来驱动学生学习的“项目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这种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工作现场为中心,从而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专业技能,锻炼学生分析和综合、接受信息、处理信息、交往与合作、批评和自我批评以及抗挫折的能力,培养学生认真、诚实、敬业、团结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正如魏书生先生说的: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定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找答案;给学生一个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
4.组建高水平的教师团队
建立良好的教师团队,这是进行课程体系改革的基础。对于完善的课程体系及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组建一支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团结协作、生气勃勃、有持续发展后劲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