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职场励志小说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作者简介:宿玉海(1964―),男,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武汉,430074),博士生。研究方向:国际金融。邢起超(1982―),男,山东财政学院金融学院(济南,250014)。研究方向:国际金融。
史莱弗(Shleifer,2000)认为有效市场假说的理论基础由三个逐渐弱化的假设组成:第一,假设投资者是理性的,可以理性评估资产价值;第二,即使某些投资者不是理性的,但由于其交易具有随机性,可以相互抵消,不至于影响资产价格;第三,即使投资者的非理并非随机而具有相关性,市场中的理性套利者也会通过无风险套利消除这种影响。[1]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与有效市场理论相矛盾的异常现象不断在金融市场涌现,现代金融理论不断受到现实的挑战。通过实验手段,从对人类实际的认知和决策行为的研究出发的行为金融学理论分析了人的心理、行为以及情绪对人的金融决策、金融产品的价格以及金融市场发展趋势的影响,对有效市场假说的理性人和完全套利假定进行了反思,认为投资者是有限理性的,套利者针对非理性定价的套利行为也并不完全。
一、行为金融理论对完全理性的质疑
有效市场假说下的投资者理性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投资者对不确定条件下的各种未知变量的主观概率是理性的,符合贝叶斯规则。贝叶斯规则对于决策理论十分重要,因为他假定了个体理性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动态特征,即持续调整和学习的过程。然而,人类的认知过程或者说信息加工方式实际上并不遵循贝叶斯规则。实验经济学家特别是一些心理学家指出,在有限认知能力的制约下,人们在认知过程中总是试图采取一些简化认知过程的策略以减轻认知负担,如忽略部分信息,过度使用某些信息或者接受一个不完美的选择等。这种简化策略可能是有效的,因为这样做可以很好地利用有限的认知资源来加工几乎无穷无尽的信息。但是这些策略同时会导致人们的认知偏差,使得人们系统性地犯同样的错误。[3]投资者对市场信息的认知偏差是投资者有限理性的首要表现。
投资者理性的第二层含义是投资者建立在主观概率基础上的决策是理性的,符合预期效用理论的原则。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决策时并不是遵守预期效用理论,反而是系统地违背了预期效用理论的几大公理,如优势性公理、传递性公理、恒定性公理等。Kahneman和Tversky(1979)指出:当概率接近0和1时,概率的微小变化会引起人们更多的注意;投资者对收益和损失有不同的态度;投资者对不同来源的相同数量收益亦有不同态度。[4]这些与预期效用理论相悖的现象引出了一些解释模型,试图用来替代预期效用模型,期望理论模型就是其中比较成功的典范。
行为金融理论提出的投资者有限理性是由投资者认知偏差和期望理论两部分内容构成的,这两部分内容对理性假定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否定。
(一) 投资者的认知偏差
1.代表性。代表性是指当人们进行判断时,将所得信息与头脑中已存在的类似某种原型的概念进行比较,当偏差较小时,个体便迅速判断该信息很可能代表原型概念。这种判断方式忽视了进行概率判断所需考虑的前提条件(如事件的独立性、先验概率及样本大小等),从而将引发决策失误。假定股票的收益率在近期是比较高的,投资者就会想当然地认为股票收益率较高是理所当然的,如果出现收益率下降便是不正常现象,也就是说,近期的高收益率成为了股票投资的代表性,股票的高收益率成了某种共识。
2.易得性。易得性是指人们往往根据一个客体或事件在知觉或记忆中的易得程度来评估其出现概率,而不是根据所有相关信息做出判断。事件所刺激的频率、新异性、生动性会影响到其易获得程度,从而影响到其在个体心目中的主观概率。在大量宣传和炒作的作用下,人们往往倾向于对热门股票过分关注,并得出该类股票上涨概率更大的判断。事实上,很多较少受到关注的股票的涨幅往往大于热门股的平均涨幅。
3.锚定与调整。锚定与调整指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人们常常利用某个参照点(参照锚)作为判断的初始值来降低模糊性,然后再通过一定的调整得出最后的结论。在金融市场上,当投资者对某种股票形成较稳定的看法后,就会根据这种看法设定一个该股票价格的初始值(参照点),并以此为基准对该股票将来的表现进行预期判断。因而当该股票基本面信息变化时,投资者在进行下一期预测时会受到初始值的影响而不能做出充分调整,从而导致预测结果与未来实际价格出现较大偏离。
4.过度自信。过度自信是指人们对自己的能力和对未来的预期能力表现出过分的自信。过度自信会导致投资者主动承担更大风险,从而偏离理的轨道,其结果即使投资者知道股价是随机游走的,他们仍将认为股价是非随机游走的,并且认为自己对规律的把握更胜于其他人。Odean (1998) 对过度自信作了阐述,认为过度自信是投资者将投资成功不是归结为运气而是归结于自己能力的结果。过度自信对市场有着深远的影响,它能大大放大市场的成交量,提高市场深度,并增加市场的易变性。[5]
5.框定依赖。事物的形式当被用来描述决策问题时常称之为框定。框定依赖是指人们的判断与决策依赖于所面临的决策问题的表述形式,即尽管问题的本质相同但表述形式的差异也会导致人们做出不同的决策。框定依赖是普遍存在的,若同一事件分别从收益和损失两个角度来描述,投资者的决策结果是不同的。
6.后悔厌恶。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犯错误后都会感到后悔,并且后悔带来的痛苦可能比由于决策错误引起损失带来的痛苦程度还要重,即后悔厌恶。后悔厌恶从很大程度上偏离了理性人的假定,人们在决策时倾向于避免将来可能的后悔,即决策的目标可能是最小化未来的后悔而不是最大化将来的收益。由于害怕引起后悔,投资者会有强烈的从众心理,购买受到大家一致追捧的股票,因为即使股价下跌,当考虑到大家都同样遭受损失时,或许会减轻投资者的后悔反应。同样,当股价下跌时,投资者会倾向于继续持有股票,以免出现一旦卖出股票后股价反弹而带来的更为强烈的后悔心理。
(二) 预期效用理论与实际决策行为存在偏差
预期效用理论是理性投资者的行为基础。该理论认为:投资者是风险厌恶的,投资者的目标是收益的预期效用最大化。行为金融理论对此提出了质疑,其中最重要的挑战来自期望理论,其要点可以概括为:
1.决策者对待风险的态度是不一样的。Kahneman和Tversky认为:处于获利状态时,投资者属于风险厌恶型;处于亏损状态时,投资者属于风险偏好型。[4]他们的研究又进一步指出,在可以计算的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对所损失的东西的价值估算高出得到相同价值的两倍。同样,当所得的比预见的多时,人们会很高兴,而当失去的比预见的多时,就会非常愤怒痛苦。人们在失去某物时愤怒痛苦的程度远远超过得到某物时的高兴程度。[6]该研究成果同样适用于股市投资者。股市投资者一有获利就不愿再冒风险等待更大的获利,经常会早早的抛出手中的股票,获利了解;而一遇亏损,又往往会侥幸持股,奢望回升。结果,在股市上涨时,经常听到投资者抱怨赚了指数没赚钱;在股市下跌时,又经常听到投资者抱怨被深度套牢。
2.决策者关心的并不是财富的绝对水平,而是相对于某一参考水平的变化量。Kahneman和Tversky认为,人们在进行决策之前,通常会给决策对象设定一个初值,即参考水平,然后依照该参考水平来确定收益和损失,决定各种可能结果的取舍。人们更看重的是偏离参考水平的变化量,而不是预期效用理论依照的绝对水平,即收益的期望效用最大化。这与人类的认知心理规律有关,人们的感觉机制是与变化及差别的估计相协调的,而不是与绝对量的估计相协调的。例如人们对像光、声音、温度等做出反应时,会首先和过去业已形成的经验(参考水平)相对照,从而形成对目前所处环境的判断。同样的原理也适合于对财富,不确定性收益或损失等方面的分析。[4]
3.预期效用理论是以客观概率为权重,而期望理论的决策权重是主观概率的函数。根据期望理论,决策者的决策权重并不与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客观概率相同,他们通常系统性地给小概率事件赋予相对其客观概率更高的权重,即高估了其发生的概率。这解释了彩民在几乎不可能的盈利情况下彩票的诱惑力以及投保人在几乎不可能损失的情况下保险业的兴旺。而很可能发生的事件则被赋予的权重相对其客观概率更小,即低估了其发生的概率。这些都是金融市场上存在错误定价的原因。
二、行为金融理论对完全套利假说的质疑
套利是金融领域的一个基本概念,是利用资产定价错误、价格联系失常及金融市场缺乏有效性的机会,通过买进价格被低估的金融资产,同时卖出价格被高估的同质资产来获取无风险利润的行为。理论上讲,一旦金融市场上出现非理性价格变动,套利者便可以通过套利在实现无风险收益的同时使价格失常的证券回归其基本价值,因而说套利是完全的。
与有效市场假说中的完全套利假定相比,现实市场中的套利行为受到很多条件限制并涉及到很多风险。正是基于这些套利行为的风险和限制,行为金融理论提出了“有限套利”的概念。
(一) 套利是有风险的
1.模型风险与基本因素风险。进行无风险套利的基本前提是要明确所选择的套利证券确实存在错误定价,这首先就要求套利者准确地对该证券进行定价。证券的合理价格是由其基本因素决定的,准确定价的要求意味着套利者面临两种风险:一是他必须充分了解并准确预测所有套利证券的基本因素及变化。如果他不能做到这一点,就会面临基本因素风险;二是他必须有一个正确的模型,并根据这些基本因素对证券价格进行准确定价,而对模型正确性的检验是一个联合检验问题,如果他无法通过联合检验获得正确模型,他就面临着模型风险。
2.替代证券的持有期存在价格波动的风险。即使某些证券可以找到替代证券,套利者还是面临着很大风险,因为替代证券的价格也可能发生变化,使得套利者无法对冲风险甚至蒙受更大的损失。例如套利者认为A证券价格被显著地低估了,因而选定与A证券同在一个行业的B证券作为替代证券进行套利操作,买进A证券并卖空B证券以期获得无风险收益。可是套利者一方面无法规避B证券的行业风险等宏观性风险因素,更重要的是他无法规避B证券的价格波动风险。如果替代证券在持有期间出现价格波动,套利者将可能遭受损失。
3.“噪音交易者”风险。“噪音”与市场信息相对,可以说是市场上杂乱无章和无意义的各种信号。根据噪音进行判断并指导投资的投资者被称为噪音交易者。“噪音交易”为金融市场提供了流动性,同时又扭曲了市场,使得市场是不完全的。不仅如此,噪音交易的存在虽然给理易者提供了套利机会,但有可能进一步将股票价格沿着既定的方向推进,从而使套利者面临风险。
(二) 委托关系对套利行为的制约
由于基金经理与出资者之间是委托关系,他们运作的并不是自己的资金,因此出于自身考虑他们会放弃许多套利机会,甚至会对价值偏离推波助澜。例如,为满足出资者对机构投资者绩效评估的需要,基金经理可能会尽量避免基金收益率低于标准普尔的指数收益率,同时买进大家都看好的股票,或者卖出近期表现较差的股票以提高基金的短期收益率。基金经理作为资金的人,也并不是完全按照理性的套利策略行事,如果基金经理同时面临良好的套利机会和出资者短期收益要求时,基金经理更可能会首先满足出资者的短期收益要求而放弃套利机会。另外,很多具有多年良好投资纪录的基金经理有可能出于自身多年建立的名誉的考虑同样采取稳健策略,放弃套利机会。新的基金经理则会出于自身长远的职业发展的考虑放弃套利机会。基金经理采取的这些只注重短期收益的运作策略不仅不可能实现理性套利,还往往引起机构投资者的整体投资偏差,使部分证券长期偏离其基本价值。从这个角度来说,机构投资者在很多情况下也充当了噪音交易者的角色。
(三) 套利的现实限制
1. 套利者难以找到“本质完全相同”的替代证券。套利的无风险性关键在于在当某一证券偏离基本价值时,是否能够找到与该证券“本质相同”的替代证券,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某一证券尤其是某一个证券组合的替代证券(组)是不存在的,当某些证券价格偏离其基本价值时,套利者或许只能通过对发生偏移的证券进行买卖以期得到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收益率。
2.卖空机制限制。在实际金融市场中,卖空行为受到严格的限制。在一些不发达的市场中,基本上不允许卖空。虽然已相当发达的市场允许卖空操作,但经纪人必须在自己账户或客户账户中的多头头寸借给套利者。如果客户要卖出证券或从在经纪人处开设的账户中提出证券,套利者就不得不立即从市场中买回他已卖空的证券以轧平头寸,这对他们直接卖空定价过高的证券或间接买进价格低估的证券都会形成阻碍和限制。
3.市场的流动性和交易成本限制。套利行为在市场中往往要支付交易成本,这种成本的一部分,如买卖证券本身相连的成本,在流动性不佳的市场中,对交易价格的影响很大。其他交易成本,如在流动性较差的市场中为尽可能轧平空头头寸而支付的相关成本可能非常大,对套利的限制也非常明显。
三、结 语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行为金融理论,以心理学对人类决策行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突破了传统金融理论简单地以理性人和完全套利假说构建市场的思想,对有效市场假说的理性人和完全套利假定进行了质疑,认为投资者并不具有完全理性,套利行为也是有限的,实现了从研究金融市场“应该”怎样运行到研究金融市场“实际”怎样运行的转变,拓宽了人们的理论视野,为更好地研究金融市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主要参考文献:
[1]安德瑞.史莱佛著, 赵英军译.并非有效的市场―行为金融学导论[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2]饶育蕾, 张 轮.行为金融学(第二版)[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3]Daniel Kaneman, Amos Tversky. 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of Decision Making Under Risk [J].Econometric, 1979, 47.
[4]Odean, T. Are Investors Reluctant to Realize Their Losses?[J]. Journal of Finance, 1998, 53.
[5]Daniel Kahneman, Amos Tversky. Loss Aversion in Riskless Choice: A Reference-Dependent Model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1, 11.
Behavioral Finance Theory: Reconsideration of the Effective Market Hypothesis
Su Yuhai1
Xing Qichao2Abstract: The 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rnerstones of the modern financial theory, and it is based on the assumptions of rational person and the complete arbitrage. Behavior finance theory which emerged in 1980s was grounded in the psychology research. It embarked from investors actual decision-making psychology, examined the human being’s influences to the financial market, reconsidered the cornerstones of the 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 pointed out that investors’ behavior is by no means complete rational, the arbitrage behavior is also limited.Key words: behavior finance; limited rationality; limited arbitrage
“跪求推荐几本励志图书。”近来,在豆瓣、百度贴吧等网站上,类似的求书帖子屡见不鲜。在网友给出的推荐书目里,标题中带有“正能量”三个字的图书颇受青睐。2012年以来,“正能量”一词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相关图书大量涌现。特别是在《正能量》一书畅销后,各种打着“正能量”旗号的图书纷纷出笼。一时间,“正能量”成了心理自助类图书中的明星。
图书市场数据公司开卷所提供的数据显示,2012年度开卷监控的含有“正能量”关键词的图书共有35种,而这一数据到2013年激增至262种,增长了7倍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书名或主题中包含“正能量”一词的图书超过1200种。内容、题材无所不包:从成功励志到心理抚慰,从职场经验到人际交往,从演讲口才到出国留学,从公司创业到童话故事,乃至炒股和中小学教辅材料也都冠以“正能量”。
这些图书标题类似,有的只是在“正能量”一词后加上后缀,比如《正能量:用信念改变自己》《正能量:职业经理人的养成》《正能量:写给年轻人的99条幸福法则》等。此外,就连封面也惊人地相似。
“这是典型的跟风出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郝振省说,“跟风”是我国出版界的一个老毛病了。他介绍说,所谓跟风出版大致有三类:选题跟风、形式跟风和作者跟风。一种选题畅销了,相同或类似选题就迅速上马;在书名、封面、版式、开本等形式上模仿畅销作品;某位作家的作品畅销了,就在作者名字上做手脚,用“全庸”来鱼目混珠“金庸”就是典型例子;此外,某类作家比如美女作家畅销了、校园作者畅销了,就迅速推出同类作家的作品。郝振省说,跟风出版难有精品力作。“出版者急于搭上顺风车,在内容上七拼八凑,把关不严,质量可想而知。”
一位出版社的编辑认为,相比其他图书,励志图书门槛低,销售利润却比较可观,大量雷同的“正能量”图书上市的目的正是追逐商业利益。据开卷公司统计,心理自助类图书的销售码洋已经占到社科图书总体码洋的18%左右。
“正能量”图书内容质量堪忧
许多“正能量”图书都在封面或腰封上打上名人推荐语,乔布斯、比尔・盖茨、奥巴马、马云、李嘉诚等政商名人是最常见的推荐者。有些推荐语显得颇为惊人,比如《正能量:从苏格拉底到乔布斯一直受用的六度空间》一书在封面上写道:“马克使用正能量之后30天内,薪水翻了一倍;罗斯使用正能量4个星期后,自己的公司扭亏为盈;朱莉使用正能量两个月后,成功跳槽到500强企业管理层;艾文实用(原文如此)正能量一年时间里,结识了300多位客户……”
如果说过度宣传、虚假宣传仅仅是营销上的噱头,那么内容上的良莠不齐就颇令人担忧了。
有的“正能量”图书涉嫌伪书。新世界出版社2012年11月出版的《正能量:做最强大的自己》一书宣称:“2013风靡世界的心灵励志书,全球销量领先的经典之作!改变亿万读者的心灵顿悟书!”并介绍作者马登是“正能量的积极倡导者、研究者和践行者,成功学导师,始终致力于将正能量等成功学理念传授给每个读者,传递到世界上每一个阳光照得到的地方。撰写了《没有什么不可能》《一生的资本》等大量振奋人心的作品,彻底扭转了亿万底层人民的命运,许多著作被翻译为多种语言,加印数十次”。
普通读者看到这样的宣传语一定会以为这是一本译著,但该书封面上却写着:“马登著”。一位出版社编辑介绍,如果是从国外引进版权翻译出版的作品,必须在版权页上注明该书原版书名、作者及出版者;在封面上除了要署上作者的名字外,还要标明译者。如果只写“某某著”,通常作者就是国内人士。但记者多方查询也没找到国内有这样一位叫马登的作家。
不过,美国的确有一位成功学作家叫奥里森・马登(OrisonSwettMarden),写过大量励志图书,有些作品曾被翻译到中国出版。但记者检索相关数据库,并未发现这位美国的马登写过书名中包含“正能量”的图书,而且他也绝不可能写出《正能量:做最强大的自己》这本书,因为该书第一章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二战中的德国纳粹实验的故事,而这位美国的马登早在二战爆发前的1924年就去世了。
不少“正能量”图书内容质量堪忧,有的涉嫌传播伪科学。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年8月出版的《正能量:从苏格拉底到乔布斯一直受用的六度空间》一书写道:“根据宇宙大爆炸理论,宇宙诞生的时候,产生了正能量和负能量,两者相等,所以宇宙的能量之和是0。正能量很容易理解,热能、动能、电能、磁能、机械能中都有它的存在。至于负能量,通常来自于引力,它也往往成为我们所谓的‘阻力’。”“简单来说,正能量总是在发热、加速、扩散的,而负能量则是冷却、减速、收缩的。”
中国科学院教授朴云松说:“这段话最大的问题是表述不准确,似是而非。宇宙诞生之初的正能量和负能量与宇宙后来演化100多亿年产生的正能量和负能量是不同的,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朴云松说,他平时也注意到一些励志类图书使用了正能量等概念,“如果面向的对象是普通大众,就是为了励志,说得不够准确也无妨,但如果是学术或科普作品,这么说就非常不严肃,不准确了”。
有业内人士指出,不少励志图书的内容是关于“厚黑学”的精神糟粕,教导读者运用职场上的权谋、算计等“职场成功之道”。当前励志图书良莠不齐,使很多人养成了模糊化、浅薄化的思维习惯,已经成为诱人走向失败的“精神毒药”。
别把成功寄托在励志图书上
郝振省说,跟风出版不但浪费出版资源、生产文化垃圾、侵害读者权益,而且还破坏读者的阅读兴趣,败坏出版界形象,有关部门应认真抓一抓。
郝振省认为,遏制跟风出版,要从体制和法律两方面着手。他说,现在出版市场竞争激烈,出版节奏明显加快,领先推出创新选题就能占得先机。但很多出版社出版资源储备不足,难以应对当前的市场竞争,为了搭顺风车就难免跟风出版。就法律而言,我国现行的著作权法对跟风出版没有明确界定,图书的书名、封面、装帧等没有纳入保护范围,给人留下了钻法律空子的机会。
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指出,青年学生、职场人士是励志类图书的主要阅读群体,但我国现行教育体制过分看重专业知识教育,对人际沟通、心理调节、自我管理、职业素质等方面的教育缺位,许多青年人在性格培养、与人相处等方面确实存在一些困扰和问题。这也是励志图书畅销的原因。
乍一看,“未生”二字显得有些晦涩而
>> 初入职场的年轻人该如何理财 自慢:献给年轻人的朴实 什么是年轻人的职场天堂? “老了”,职场年轻人的流行语 《二十四道拐》献给年轻人的抗战史 职场小说,可以成为年轻人闯荡职场的教科书吗? 可怕的年轻人 年轻人的底气 年轻人的呓语 叩门的年轻人 维权的年轻人 今日的年轻人 年轻人的故事 年轻人的快乐 出家的年轻人 迷失的年轻人 年轻人的幸运 孟村的年轻人 年轻人的网络 惠普PC切入年轻人市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医学 > 献给初入职场的年轻人 献给初入职场的年轻人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蒋梦瑶")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棋局隐喻与残酷现实
乍一看,“未生”二字显得有些晦涩而又高深莫测,其实这是围棋里的专业术语―围棋的最后一步棋,有着起死回生的作用,就看你是选择坚持还是弃子认输。围棋是男主人公张克莱唯一所长,更是整部剧最大的隐喻:这个世界就是一盘正在进行的棋局,每个人都在和整个世界进行对弈。张克莱十几年来都沉浸在封闭的围棋世界中,没有社会所青睐的各种生存技能,当他被抛到浓缩的小社会―一间小办公室里的时候,现实生活的残酷开始朝他张开爪牙:同事的排挤、利益争斗、不断被否定的个人价值(不会外语、没有学历、做事笨手笨脚)、个体和职场秩序的摩擦对抗……紧接着的是如何在职场立足?该怎样才能融入到集体中去?人工作的意义是什么?生活又是什么?这些近乎残酷的写实刻画,却也最能引发观众共鸣。从我变成我们,从个人到集体再到社会中去,终于知道自己没有想象的那么重要,因为自己的渺小和无能而经历残酷和痛苦,张克莱正在经历的,也是每个人曾经历过的,并将它献给所有奔跑着的这个时代的年轻人。 白描稀释韩剧的甜腻
当我们聊到韩剧,不可避免会想到那些爱情童话和俊男美女,《未生》却是韩剧中的异类。它没有泡菜、没有车祸失忆白血病的剧情,没有你无情无义你无理取闹的分手和好再分手,也没有帅气外星人、长腿欧巴和娇艳的美女。以往推动韩剧剧情发展的“爱情”甚至根本不是主线,至少目前是缺席的(张克莱和安英依的感情发展缓慢,走的也并非惊天动地模式)。传统韩剧原本包裹的糖衣被写实的风格稀释。剧中的科长、、同事都是有血肉有优缺点的普通人,剧中充斥着大量的职场案例和专业名词,也凸显该剧的写实风格。男主角林时完虽然有张清秀的脸,但当他瘦弱的身材被套在宽大不合身的西装里的时候,菜鸟的虚弱和不自信感一下子就抓住了观众的心。不需要高级跑车以及甜到发腻的霸道总裁的爱情故事,白描的手法拍摄普通人的普通故事也很打动人的。但整个电视剧的主线就是张克莱的丝成长日记,从被所有人排斥,到成功进入公司,再慢慢成长成独当一面:这是他和整个社会的战斗,是在和整个世界对弈。 节制的温情与励志
同样是职场剧,或许有人会将《未生》等去年大热的日剧《半泽直树》相提并论。甚至觉得这是韩国版的“十倍奉还”,但是如果你以为《未生》是所谓的当上总经理、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的反转、充满戏剧化冲突的戏码那就大错特错了。《未生》有的只是克制。没有花哨的剪辑手法和拍摄技巧,一切都是做极简的处理,甚至导致整个画面颜色、场景都有点单调。背景音乐也是相当简单,只是恰到好处穿插一些轻音乐,不洒狗血也不瞎励志,只有配合相宜的音乐来烘托人物情绪。《未生》在情绪上的克制,甚至连戏剧冲突都做了最弱化的处理。实习竞岗比赛的时候没有给男主人公安排个狗血的逆转,被录取的时候也没有变成夸张的励志煽情桥段,避免了口号式的说教和心灵鸡汤。张克莱喃喃自语的自我反思,同事、前辈的谅解和转变,都是自然转变,而非矫揉造作的夸张。这部充满着克制、温情的电视剧反而有着打动人心的朴素力量。 职场新鲜人修炼手册
作为一部职场剧,尽管它走的不是教科书式的劝导教化路线,但是张克莱的晦暗逆袭人生,对于不少正处在同样处境的年轻人而言,有着不少的启示作用。 谦卑
当你和张克莱一样什么都不懂,不会外语、学历很差、专业知识一窍不通、内向不知如何表达,那就摆正好自己的心态,好好地承认自己比别人差,并虚心求教。 忍
然后呢,收起抱怨和吐槽,承受来自同事的比较和敌意、上司的责难和不满,因为这就是犹如地狱般的职场。做到像张克莱一样,被上司误解责骂要忍,被同事奚落要忍,被同期生利用要忍,总之就是忍忍忍。 努力努力再努力
1、《青春创世纪》主要由黄景瑜、吴谨言、宣璐、王佳宁领衔主演,该剧根据岁正小说《独家专宠》改编,讲述了零售业巨头之子的段燃和“电商直播女郎”钱希西,携手创业的励志故事。该剧于2020年11月8日在爱奇艺首播。
2、黄静瑜饰演的段燃是零售业巨头之子,海外留学的高材生,“最具实力的创二代”,虽然含着金汤匙出生,却选择白手起家,立志用“刚”劲创出一片天。不想竞争CEO的锐直播临时主播,他被陷害销售劣质产品,一度面临事业危机。他以敏锐的商业眼光认准直播行业将是下一个风口,于是他收购了钱希西所在的处在危难之际的直播公司。
3、吴谨言饰演钱希西,父母离异,从小便寄宿在段燃家中。乐观坚强的拼命三娘。她出身平凡却坚韧如野草,从一名职场小白成长为新一代“带货女王”。她误打误撞进入到直播界,并成为一名电商主播,且愈加热爱。与段燃准备大干一场时,却发现这个行业的复杂程度远远超出了想象。
(来源:文章屋网 )
想要追溯一下内地职场剧是从何年何月火起来的,可能有些困难。但是一夜之间,打开电视的黄金档,每家电视台挨个喊起了职场剧的口号。《北上广不相信眼泪》《翻译官》《实习生》《浮沉》……影视剧公司狠狠抓住这股潮流,各种买小说IP,买到就是赚到,错过了这个IP小说,作者还得写一阵才能产出下一部呢。咦,好像也引领了小说创的作方向?只是有些改编用力过猛,或者说完全不懂职场,于是每次改编都会有小说粉丝吐槽,称电视剧毁了原作。元老级职场IP《杜拉拉升职记》算是重灾区,明明小说里是教大家职场生存,拍成影视剧后主线变成了婚恋生活。
中国观众只吃这一套?2014年的热门日剧《半泽直树》在中国那么火,可不是靠情感纠葛做卖点哦。在职场这个广大的舞台上,发生的种种冲突难道不比婆媳矛盾类型更丰富斗争更激烈?前阵子《欢乐颂》热播的时候,大家就着剧情分析职场门道的热情也说明把职场认真拍好了,不仅完全有市场,而且还是片大蓝海!因为至今都没有人认真地拍过。只不过呢,碍于《欢乐颂》原著小说本就在职场上着墨不多,电视剧拍着拍着就变味了。
每每说到专业度,我们总忍不住拿内地的职场剧和国外的比一比。不是说美剧没有槽点,但人家的专业性是有目共睹的。传说中《波士顿法律》是很多人的美国法律启蒙课本,以每分钟200个单词的频率向你传播婚姻修订法、财产法到底都是什么。还有种说法是,看完一部美国医疗剧,观众若还不会做CPR,简直就是这部剧的耻辱。
最近有部犯罪题材的网剧《余罪》口碑不错,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作者自己有过相关经历,所以剧情才不会让人觉得脱线。好吧,这个例子是有点特殊,但我们过去的老一辈艺术家每次创作前都会体验生活,这个优良传统到底是何时遗失的?
其实职场剧也是有标准定义的,百度百科上的“职场剧”词条就写着:以职场矛盾为主题,每一部电视剧都可以看作是一部教观众窥探人心的教材。但截至目前播出的那些职场剧,教化人心鲜有,玛丽苏式的傻白甜如何逆袭成为主管、突破三角四角五角恋的重围最后修成正果的剧情倒是铺天盖地。如果要拍续集的话,引入一下婆媳争斗和三小问题,又40集齐活了。真要说剧情和偶像剧、宫斗剧、婆媳剧有什么不同?大概只是刚好拍了点工作的场景而已吧。其实吧,按这个路数下来,内地的电视剧用两种类型就能概括了,那就是婚前剧和婚后剧。
职场剧的硬伤
01#剧情不专业
职场剧大部分都围绕着某一个行业展开,免不了说点体现专业知识的内容。对于这届没有职场经验的编剧来说好像挑战有点大。近期最为大家诟病的是在《翻译官》中,法语交换生去了苏黎世大学―苏黎世大学位于瑞士的德语区。还有《欢乐颂》中的安迪这个角色,每天不用看报表、研究数据,而是开会盯着市场部经理做方案,简直是拿着CFO的工资操着CEO的心。观众的眼睛都是雪亮的,不是说必须做到一点都不出错,但是这种超级大硬伤还是越少犯越好是吧?
02#演员不职业
比如《翻译官》里的主角乔菲说法语的时候口型都对不上。主演杨幂对此的解释是“没有更多的时间练习,驾驭不了长句。”道歉的态度挺诚恳,但理由也太没有诚意了吧。一个对比是,故事发生在音乐学院里的日剧《交响情人梦》虽然难免也有后期配乐的成分在,但玉木宏、水川麻美、瑛太这些原本没有乐器基础的演员在演奏乐器时起码能做到指法和弹奏位置都对。这种专不专业就在细节里,观众一眼就能看出来。相较而言,我们的演员是不是太轻松了点?
03#穿着不职场
TVB职场剧里的,演员为什么看起来真的都像受过教育的职场精英?除了气质上确实演出了聪明人的样子,也因为人家起码都规规矩矩地穿着职业装。相对来说,我们的电视剧的服装造型,心思基本都放在了秀名牌和让女演员露大长腿上。主角明明身世不好,要靠打工赚钱,学费都交不起,却在论文答辩时穿着Valentino的白衬衫,这人物形象能立起来么?郭敬明写《小时代》第一本的时候起码也知道要让主角穿个快时尚的牌子来配合下主角出生在普通人家的设定呢,虽然拍成电影之后就不是这么回事了。
04#手段太肮脏
成功学似乎成了大多数职场剧想要传递的意思,毕竟现在追求“诗和远方”那么流行。但主角靠着手段上位的剧情就看不懂了。为了自个儿老婆升职,把别的员工的报告压在手里不上报;为了自己当个官,设计陷害帮助过自己的人;搞定客户靠的不是实力,是把客户关在房间里灌醉……这种职业道德观拿来公开传播真的不怕带坏职场风气和吓坏刚出校门的年轻人么?
05#鸡汤太猛烈
国产职场剧特别偏爱批量生产心灵鸡汤语录,比如“也许圆滑,但并不世故;也许虚荣,但并非全无底线。”“你记住啊,除了你自己,谁都不能跟你一辈子。”编剧若是有心,回头把几部剧里的“金句”攒一攒,编成本励志书放到机场去卖保证有市场。当然,最大的鸡汤还得数剧情本身,只要肯努力,只要奋斗,最后都会迎来面包、爱情双丰收的大团圆结局。说白了,就是好人必美、坏人必丑,好人必胜、坏人必败的《格林童话》的现实版演绎啦,但问题是这样的剧情本身就太脱离现实。
06#桥段太离奇
《翻译官》里面主角乔菲考试迟到不好好认错却先和主考官扯私人恩怨,最后居然还凭借守则上其实写明了可以迟到两分钟安全通过了面试。但另一边,配角秦贝贝却因为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翻译不准涂香水的规定而被开除。主角光环服务的离奇设定实在太多啦,直害得懵懂的网友都发帖问:“真实的职场真的和职场剧里的一样吗?”
07#霸道总裁情结太严重
编剧们是有多喜欢“霸道总裁”的设定?内地职场剧里的能干经常表现得很脸谱化,走路带风,语速飞快,一言不合就拍桌子骂下属,时常一意孤行但又力挽狂澜,好像这就是一个能干职场人的表现。但在真实的职场世界里,这样的人过不了3个月就会因为得罪了所有人,最后混不下去被淘汰出局吧?编剧们还是把职场和职场人都想得太简单了点儿,强烈建议写剧本前还是先上个班进修一下。
所有剧的通病
01#披着n种外衣演言情剧
开头的桥段总是一个集灰姑娘和玛丽苏设定于一身的女主角意外邂逅了拯救她于危难中的霸道总裁男主角,随后两人斩妖除魔走向婚姻的殿堂。像职场这样的类型元素每集分摊下来顶多不过10分钟。和几十年前那种不上班天天谈恋爱的琼瑶剧相比,唯一的进步只是主角有工作了而已。
02#主角经常三观不正
一部好的剧里,价值观的输入很重要,观众虽然年龄层次有差别,但大多数都是诚实守法的好公民。在《北上广不相信眼泪中》,女主角潘芸酒驾后,首先想到的是打电话找人顶包。而她的老板愿意主动为她顶罪,并被看作是一种很男人的做法。但这已经是犯法了好吗?正确的做法不是应该抨击和批评这些行为吗?在体现男主角很man之前,还是先弄清最基本的是非黑白和法律常识吧。
03#剧情太软,广告太硬
吵架超到一半,猝不及防就突然冒出句:“嗨,您的京东快递到了。”好好地加着班,突然就冲着镜头来一句:“累了?来罐红牛吧。”更别提喝RIO都能喝高啦、没病没灾都要冲包感冒药体现关怀啦这些超做作的桥段了。要植入起码也有点儿技术含量吧,导演这样让观众分分钟跳戏其实也挺对不起自己的劳动成果的。
04#剧情拖沓到想整部戏快进
据说中国要把11集的日剧《龙樱》翻拍成40集的网剧了。这注水能力,也是杠杠的哦。分析下现在的国产片,一集40分钟的戏其实有效剧情只有10分钟,一部40集的戏其实拍20集就能说清楚。剩下的部分全是用没有冲突但很狗血的对白注水。好不容易等来一两部开头还不错的电视剧,观众看到后头往往也因为注水太多失去了耐心,最后评分刷刷往下掉。
05#穿帮镜头数都数不清
每次某部职场剧出来,欢快的网友都会把其中的穿帮镜头做成一个小视频,往往10分钟都播不完。《××剧里十大穿帮镜头》的“十”都是一个虚数的说法了。《欢乐颂》中曲筱绡扭伤了左脚,看病时X光片显示右腿;还有一种最鬼畜的穿帮,说一句话的功夫,没有任何人经过,身边的包包换了位置。虽然有些主创会特地呼吁大家不要在意这些细节,看剧情为主。但剧情其实,也没啥可看的,不是吗?
06#必然出现的n角恋关系
剖析每一部职场剧,不论男主女主都没法好好相爱,半路一定会出现多个情敌―一部剧只有10%不到的篇幅讲职场,剩下的总不能一直聊人生聊理想吧?只能聊感情了。但是拜托,连韩剧都不玩这种狗血桥段了好么。世界这么大,世间的矛盾冲突俯拾即是,中国编剧们也得再多用点功去想呀,至少要追上已经不流行多角恋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