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永远的歌声

永远的歌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永远的歌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永远的歌声范文第1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生字,并掌握“淙淙”、“龇牙咧嘴”、“鼻涕”、“剃头”、“小辫儿”、“拽住”、“吆喝”等词语。

引导学生趣味读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我们”对老师诚挚的爱。

过程与方法:

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方式帮助学生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件,抓住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育学生树立尊敬、热爱老师的优秀品德。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我们”对老师诚挚的爱。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件,抓住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观看歌曲视频,揭示课题。

二、自由读文,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理清文章脉络。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精读课文,感悟理解。

(一)学习第一层,体会孩子对老师的喜爱之情。

1、默读2——5自然段,找出与老师有关的语句,读读这些句子,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全班交流,有趣讨论:

语句:

(1)“我们的老师是个从城里来的女学生……又漂亮。”

(2)“她用好听的嗓音教我们唱……小歌剧。”

(3)“我还和姐姐争论过……还是我们老师唱的好听。”

(4)“我说,……天下第一好。”

感受:“我们”这些山乡的孩子对老师非常热爱。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孩子对老师的热爱之情。

(二)学习第二层,进一步感受学生对老师的热爱之情。

1、自由读6、7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全班交流:

感悟:

(1)明知进山有危险,还要进山为老师采药,体会到学生对老师的爱。

(2)老师嗓子哑了,学生很着急,想尽一切办法为老师治病,感受到学生爱老师。

3、练习有感情朗读。

同桌分角色对读第7自然段,读出对老师的热爱之情。

(三)学习第三层,感受师生情。

1、指名读8——10自然段,交流感悟。

2、全班交流,趣味分析:

(1)“眼尖的二兰忽然又发现溪里有小鱼……把它们一条一条的穿起来。”

“老师是南方城里人,爱吃鱼”——学生的心多细呀!

“我和二牛干脆下了水”——为老师抓鱼不顾一切。

“摸、捉、追、堵、甩、穿”——想尽一切办法抓小鱼

教师小结:从学生的一连串抓鱼的动作中,我们感受到了他们对老师浓浓的爱。

自由读——指名读

(2)第9自然段。

教师:孩子们为老师抓鱼忘记了一切,全然没有发现自己身边隐藏的危险,因为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

(3)当孩子们委屈地献上自己为老师采的草药、抓的小鱼时,老师为什么搂住“我们”脏乎乎的身子哭了?

有趣的变换角色体会:

如果此时你就是那位深受学生爱戴的教师,看到学生这样的表现,你会怎样说,怎样做呢?

学生自由汇报。

教师小结:是啊,学生们的童真感动了老师,感动了家长,也同样感动了他们自己,以至于多年以后回想起来,依然是那样的美好。

四、学习开头和结尾,体会写法。

1、阅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部分,你发现了什么?

(首尾呼应,文章结构更加完整)

2、文章为什么以《永远的歌声》作为题目呢?

小组讨论——全体交流

(要点:歌声是老师留给我们的,但那遥远的歌声已化为美好的记忆,那诚挚的师生情感留在了同学们的心里,永生难忘。)

五、联系实际,寻找感动。

回顾教过你的老师中,哪一位老师让你最难忘,说说你们之间感人的故事,或者你为老师做过什么有意义的事。

永远的歌声范文第2篇

说实话,妈妈是一个五音不全的人。无论别人唱起来多么好听的歌,到了她的嘴里,就完全变了样,歌不成歌,调不成调。可是,妈妈就爱唱歌,尤其是她自编的《摇篮曲》,整天唱个不停。

从我记事开始,妈妈几乎每天都哼唱着“小宝贝,快睡觉,外面天黑风又吹;小宝贝,快睡觉,妈妈唱个摇篮曲……”我不知道这首歌的词作者是谁,也不知道这首歌的曲作者是谁,只知道演唱者是妈妈。

每次听到这首歌,我总会说:“妈妈,你别在唱了,我的耳朵没你想的那么坚强。”妈妈听到我这么说,只是淡淡一笑,我不明白妈妈为什么那么喜欢这首歌。

有一次,妈妈又唱上了,我便问奶奶,妈妈为什么那么喜欢这首歌,奶奶叹了口气说:“你个臭丫头,还不是你,你刚满月,整天只哭,无论白天还是黑夜,哭了整整一个月。你妈怕你哭坏嗓子就整天背你,边干活,边唱歌哄你,你一听这歌,就不哭了,还开心的笑了,歌一停,你就哭,你妈成天唱,可能成了一种习惯吧!”

永远的歌声范文第3篇

时值2011年元月的最后一周,我刚从日本参加东京地区多所大学2011年联席研讨会返回香港。清早6点钟一打开电脑,就看到我的同届不同系的校友凯尔的电子邮件,他近来忙到难得一年发我3条电邮,标题便是“Daniel Bell(丹尼尔・贝尔)”。我立时萌生不祥之感,果不其然:

“请接受我的安慰,老朋友,你的导师去世了。过去这些年里每次我见到他提起你的名字的时候,他都欣悦有加。他是一位真正的智力伟人。

凯尔周四,2011年1月27日,下午7点21分”

我不由自主地想起2010年初夏,有记者来香港做访谈,问我:“您现在跟老师贝尔还有联系么?”我几分抑郁不欢地答道:“老爷子现在基本住在养老院里。我前一阵去Camhridge(波士顿近郊的我认定是全美国最伟大的小城,因为那儿有全世界最伟大的大学两所)一个礼拜,每天给他家打电话,只能跟录音机讲话。找遍了我能打上电话的他的亲戚朋友,都没有办法联系到他本人。我想可能以现在的健康状态,老先生不太愿意见人了。如果人生是一程400米长跑,我的老师大概已经跑到395米了。我们这一代人也差不多跑到300米了,很快的。人生就是一圈长跑。”

恩师一圈91年长跑完了,汗水成池,著述成峰,威名成串,全球著名大学至少有17所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1989年5月在庆祝他70岁生目的时候,《纽约时报》专文称他为“我们时代的最后一位古典式知识分子”。他对来访的年轻学生说:“我从意志上来讲是乐观主义者,我从心灵上来讲是悲观主义者。”他幼年丧父,寄人篱下,全靠超常的毅力和智力,也托福于美国的公共教育体系,上了大学,日后成为先是哥伦比亚大学接着是哈佛大学的讲座教授,美国文理科学院的院士及副院长,并任过几届美国总统的国内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顾问委员会成员。

从1984年10月我应邀赴哈佛做关于中国知识界反思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的报告起,到次年8月正式成为他的学生,到1992年6月拿到博士学位,到2002年春收到他最后一封老式信函,到2003年春最后一次与他通电话,20年的相处和交往中,恩师对我这名来自异邦的关门弟子有太深的教诲,太厚的关切,太多的同情,太高的期许。其实我唯一梦想的,就是能像他那样在自己国家的优秀大学里教书,同时在本国的严肃报刊上发表评论。先生1965年和老同学欧文・克里斯托一道创办的季刊《公共利益》,日后成为全美国对国内政策影响最大的刊物。

1990年先生首次造访苏联,他的前辈们是从俄国与东欧交界处移民来美国的。我问他的观感如何,他说:“我们代表团是苏联政府的贵宾,到哪儿住的都是当地最高级的贵宾馆。一切物质供应都应有尽有,连餐具都是上个世纪精致的工艺品。可在苏联10多天去了好几个地方,却见不到服务员微笑。临别前在苏联官方宴会上我问服务员:为什么你们从来不对客人微笑?服务员反而问我:为什么在电视上看到美国的服务员老是对顾客微笑?干吗那么多笑容?我礼貌地回答:这种区别不是文化性质的,是制度性质的。”我也告诉贝尔一件实事:1970年代末有位台湾的报纸总编辑绕道几个国家来大陆探亲,在北京的大百货公司里看到墙上贴着《优秀售货员守则》,其中显要的一条是“不许随便打骂顾客!”总编辑纳闷老半天:咱中国传统不是把顾客尊称为“衣食父母”吗?怎么能随便打骂养活着你的人呢?

贝尔从来无缘访问中国大陆,他说他只是在1960年代后期访问过香港,隔着铁丝网边界线用望远镜朝北边的广东省地盘扫描了几分钟。老先生9年前就患有日渐严重的糖尿病,在电话中告诉我不得不坐轮椅了,周围老同事说他“大脑里有太多的知识学问,对他虚弱的双腿来讲是太过沉重的负担”。

永远的歌声范文第4篇

一、生本教育理论在高职院校教育改革中的地位

1.生本教育为高职院校教育改革提供目标与动力

现在的高职教育是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下的职业教育,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远非以往任何时候所能比拟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的竞争归跟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改革势在必行。同时,改革更是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深入发展的源动力。高职院校学生生源往往被认为是高考的失败者,以我所在的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录取学生为专科第三批次,录取分数线仅为220分。大部分学生理论基础薄弱,文化素养不高,如果按照传统“以师为本”的教学理念,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要突破传统教学的桎梏,寻求适合自己的教育理论。自2009年起,我院尝试开展“智能化生本教学”的改革,4年以来我们从最初的盲目模仿,到后来的反复研究调整,再到现在的初步成型,给学院带来了干事创业的激情和前所未有的活力。基于此,可以看出生本教育可以为高职院校教育改革提供的目标和动力。

2.生本教育理论是高职院校教育改革实现的途径与保障

生本教育理论是现代教育理念的体现,它的主要思想表现在:(1)人具有发展的无限的可能性,教育应充分发挥人的潜能,而不是压抑人的潜能。(2)人有发展的需要,渴望实现自我价值,是一个人成长的最大内在动力。(3)人具有学习的天性,教育的功能在于顺应人的天性,使人在学习中感受到成长的喜悦。(4)尊重、信任和爱是教育成功的“秘诀”。生本教育理论在与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结合中不断地发展完善,形成自身新的特点,也为高职院校教育改革实践提供了支持与保障。

二、生本教育理论在高职院校教育改革实践中的几点思考

近年来,我院尝试将生本教育理论运用到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下面我结合自身所教授的《大学语文》课谈一点自身的思考与感悟:

1.生本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个体差异教育

关注学生个体比关注书本重要。我们应该回到最初的本真:用心“读”每一个学生。在我们的课堂上,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必须充分尊重和充分依靠每一个学生,无论他是否有优异的成绩。相反的,实践证明,往往在课堂上表现活跃的是中间力量。成绩优异的学生通常充当智囊团的角色,为为团队出谋划策,成绩落后的学生充当助手,在小组里面担任协调员的角色。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角色,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让整个课堂没有一个“多余”的角色。我记得曾经有这么一个学生,学习成绩在班里是最后的,入学以后表现出“自卑”的情绪。但是他作为小组的记分员,他的细心和认真是有目共睹的。在这个团队里,他明白没有被抛弃,他很重要。后来,我因为他在组里的优秀表现,把收发语文练字本这个工作交给他,没想到他的自信心被逐步的激发出来,不只是出色完成本职工作,还额外为班里制定了一套详尽的练字批改规则,规则制定的十分细致和全面,很多细节都是我没有想到的,同学们也因此十分佩服他,从此之后,他变得阳光、开朗,学习成绩也在稳步上升……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在生本教育中,课堂变成了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更多的潜能被激发出来,

2.生本教育是面向社会选拔的探究能力教育。

几年前,一位朋友问生本教学的专家郭思乐教授:“什么是教学?” 郭教授回答说:“如果你告诉学生,3乘以5等于15,这不是教学。如果你说,3乘以5等于什么?这就有一点是教学了。” “如果你有胆量说:‘3乘以5等于14’,那就更是教学了。这时候,打瞌睡的孩子睁开了眼睛,玩橡皮泥的学生也不玩了:‘什么什么?等于14?’” “然后他们就用各种方法,来论证等于15而不是14。比如4个3是12,再多加一个3,是15;数一数,5 个3是15,等等。” 这一段小小的对话,闪烁着郭思乐教授“生本教育”理论的智慧之光。

很多时候,教师还是以权威者自居,受“师本”根深蒂固的影响,固执地专注于知识点的全面,恨不能竭尽所能地将自己的所知全部倾注给学生,这也是教师的本能。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往往使学生机械被动的接受命令,而抹杀了学生的创造力。

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这样表述其教育理想:“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

3.生本教育是面向教师专业提升的双向教育。

一种改革的背后是无数个人无数个日日夜夜的钻研与思索。教育教学的改革必然带来对教育的重新审视和思考,带来对实施改革的精心部署和调整。参加工作这最初的几年,我感受到了改革带来的压力和成长。对我们新教师来说,初出茅庐,很多需要重新定位和适应。也许,在别人看来,这个时候,“拿来主义”会更简单有效。我们却艰难的走着一条改革之路。但正是因为这些“困难”,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实现小组合作的高效、如何对小组合作进行科学的评价、如何保持学生对生本学习的积极性、如何命制合适的前置学案等等……一路走来,我们在反复的研究和探讨中成长着,我们感谢改革,它不仅带来课堂的高效,更促进了我们的专业成长。

总之,在我看来,教育的改革不是笔走龙蛇的一蹴而就,而应该是画龙点睛的恰到好处。适合学生的教育是最成功的教育,我们的教育改革也正是在这条路上不断地探索着。

参考文献

[1] 叶萍.生本教育的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J].现代教育论丛,2011.

[2] 刘荣飞.论生本管理的内涵与实施[J].交通职业教育,2009

永远的歌声范文第5篇

站在幼儿园门口,她看见自己三岁的女儿,正被一个比女儿略高的男孩,左右开弓地扇着耳光。她本能地用目光寻找老师,发现老师正在背对着整理东西,老师显然没看见这一切。

她怒不可遏地冲进了教室。

冲到女儿和男孩面前,她扬起了自己的右胳臂,手掌愤怒地张成扇形,向着男孩,抡了过去。

女儿看见了她,带着哭腔,喊了她一声:“妈妈!”

男孩惊愕地瞪大了眼睛,他的两只小手掌,僵硬地停在空中。

“啪!”

女儿桌上的一个玩具,掉在了地上。女儿又喊了她一声,“妈妈!”

她的手掌,在离男孩的脸三厘米的地方,停了下来。平静了一下,她将手掌反转过来,搭在了男孩的肩上,另一只手抚摩着女儿的头。

她蹲下身,眼睛盯着男孩。男孩迟疑地往后退缩。她指指女儿,对男孩说,我是她的妈妈。

男孩恐惧地看着她。

她问男孩,几岁了?男孩怯怯地告诉她,四岁了。她对他说,那么,你是哥哥。哥哥怎么能够打妹妹呢?

男孩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她又问他,哥哥应该怎样对待妹妹?

男弦想了想,轻轻地说,保护妹妹,像爸爸保护妈妈一样。

女儿噗嗤一声,笑了:“没羞。”她也笑了,对,像个男子汉一样。可是,你今天却打了妹妹。

男孩重重地低下头,我错了。

那你夸后,还会打妹妹吗?她问男孩。

男孩抬起头,坚定地摇摇。

她伸出右手的小拇指,那我们拉钩。

男孩好奇地看着她,犹疑地伸出了手,看着自己的五个手指,不知道怎么做。她看出来了,男孩从没有与人拉过手指。她告诉他,用小拇指拉钩。

男孩弯起小拇指,和她的小拇指,钩在了一起。男孩的脸,激动得通红。

她对男孩说,拉得越紧,越要做到。男孩抿着嘴唇,手指用力地紧紧钩住她的手指。

女儿也好奇地伸出小拇指,和他们的手指,钩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