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民生产总值

国民生产总值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民生产总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国民生产总值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国民生产总值 统计理论 方法

国民生产总值是大部分国家所采用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主要反映的是社会不断发展之中产生的价值,属于宏观经济指标,能体现国民经济的最终成果。利用该指标既能对物质生产发展及价值进行反映,还能对不同服务活动所创造的价值以及不同劳务活动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反应,最终呈现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模及水平。

一、生产与非生产领域的划分问题

针对划分我国生产及非生产领域的问题,必须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是特色的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已经有了显著的提升,但是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衡量生产与非生产领域问题主要为了判断国民收入是否增加?社会经济发展是否创造价值?促进社会发展及不断进步的剩余物力和财力是否充足?利用这些剩余价值可以实现社会经济、科学、教育、文化及医疗等不同行业的发展完善,满足所有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条件。

对于社会主义产生劳动范围的确定要严密进行,所选取的生产劳动活动必须为国民收入创造价值,保证总量指标计算的质量,避免数据失真的现象出现。如果非生产劳动重复计入总量数值中,所得的总量指标数值就不真实。通过货币表现出生产劳动者所创造的产品产量和劳务量的价值也就是反映国民收入和国民生产总值的指标,这些产品产量和劳务量所扮演的角色主要是承担者。如果对于国民收入和国民生产总值的统计数据不真实,那么现有的建设资金就发挥不出其实际的价值,生产基础资料难以满足,随之提供给消费者的产品就明显短缺,也就是说社会购买力已经不能适应物质产品产量及劳务量。这些问题的出现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后果,比如说:国家财政收入虚增;财政赤字;物价的无规律性上涨;货币的贬值;通货膨胀等。

二、国民生产总值指标的作用问题

(一)反应经济总量

我国对不同总量指标计算的范围长期是以物质生产领域确定,无论是农工业总产值、社会总产值还是国民收入,都是这样确定计算范围,但是这种方式显然已经不适应非物质生产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所以在对国民生产总值指标进行重新统计时,我们添加了在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全部总量,对总量指标的计算范围进行了补充。

(二)为反映和研究经济结构提供数据

在我国商品经济突飞猛进发展之下,经济及产业的结构有了彻底的变化,越来越复杂。对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的落实就不能单一的依靠物质生产部门的发展趋势及相关信息决定,而是要及时获取第三产业相关动态,还有不同产业之间的结构占比关系。要注意的是在全面统计不同产业总量指标的时候,对物质和非物质生产领域的总量数值都要进行充分的计算,力争达到研究结构的需求。

(三)可以较全面地反映积累状况

累计的内容反映的是国民收入总量减去消费总量之后的部分,对累计内容的反应需要考察国民收入中用于扩大再生产的部分。传统模式下对累计的核算只计算固定资产新增的价值,但是实际情况下固定资产折旧费的价值也是不可忽视的,利用折旧费对不同的设备进行更新、改造及购置都会产生一定的价值。在传统模式和实际工作中两种价值的叠加才是真实的累计状况,区别这两种价值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通过考察国民生产总值才是反应累计状况的确切指标。

(四)便于进行国民经济的全面核算工作

促进经济发展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经济发展下市场越来越多样化,无论是基本的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劳务市场,还是多变的技术市场、资金市场、信息市场等,都在越来越复杂。国家经济体制在不断改进完善,对不同企业的管理国家并不直接控制,而是设置一定的经济杠杆调控市场来进行制约,利用间接的方式对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进行引导。另外对资金的调控更多的是运用一些价值量指标,这种方式非常重视资金的流量和对存量的核算,更加说明了国民生产总量指标的统计及计算在非物质生产领域内的作用重大。

(五)一定程度反映国家经济效益

国民经济总量指标是一种增加值,把它作为国家经济效益的体现需要把中间产品或中间消耗重复计算的影响排除。我们对一个国家的评价并不能局限在考察其工农业总产值,重要的还是要考虑国民生产总值指标涉及的不同领域,对不同领域辐射面的广度和力度进行考核。

(六)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利用国民生产总值指标对国家经济状况的考察已经成为了必要的任务,在不断广泛应用的过程中也逐渐说明国民生产总值指标的价值之高。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国民生产总值的讨论需要在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及社会总产值之间做好权衡,不同的指标都具有其各自的价值,其中,对社会生产总成果反应的核心指标应该设置为国民生产总值的考察。另外对于计划的制定以及分析问题的依据应该依靠社会最终产品,而中间产品用来确定产品的规模和结构之外,还可以用来确定不同区域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生产规模、发展速度、比例关系及经济效益等。

参考文献:

[1]魏杰.基于国民生产总值的经济结构调整[J].综合竞争力,2010,03:3-14

国民生产总值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增长;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一、引言 

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各个省区的经济增长起到重要的作用。经济增长需要资金、技术等的支撑,而外商直接投资能够满足这些要素需求。外商直接投资不是指资金单方面的转移,而是指各种生产要素(资金、技术、管理技能等)的联合转移。截至2015年底陕西省实际利用外资金额462100万美元(合计人民币29566亿元),实际GDP(以1997年为基期)达到1074498亿元,至2014年底外商投资注册的企业数达到6782户。1997-2015年陕西省实际GDP和实际利用外商投资金额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217%和1265%。虽然陕西省的实际GDP和FDI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但外商直接投资并不是拉动陕西省经济增长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指标选取和数据处理 

研究外商直接投资与陕西省经济增长的关系需要获得外商直接投资和经济增长的指标,这里选取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来代表外商直接投资,选取陕西省国民生产总值来代表陕西省的经济增长。数据来源于Wind资讯。由于找到的国民生产总值数据是环比的,不能消除价格变动的影响因素,故借助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将名义国民生产总值换算成以1997年为基期的实际GDP。外商直接投资是以万美元为单位的,与以亿元为单位的GDP不一致,故借助1997-2015年美元兑人民的汇率把外商直接投资换算成以亿元为单位,从而达到变量单位的一致性。 

三、外商直接投资与四川省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一)相关性检验 

为了消除数据的剧烈的波动,这里把经济增长(GDP)和外商直接投资(FDI)取对数的数据设定为研究变量。通过Eviews7计算得到GDP和FDI的相关系数为0982,lnGDP和lnFDI的相关系数为0957,取对数的相关系数低于原始数据的相关系数,这是因为取对数数据之间的交叉关系小于原始数据之间具有的交叉关系。 

(二)平稳性检验 

时间序列的数据通常具有不平稳性,为了避免由于不平稳性而产生的伪回归情况发生,本文在Eviews7中采用单位根检验(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对取对数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外商直接投资进行单位根检验,得到的ADF检验结果如表1: 

(四)格兰杰因果检验 

由ADF检验和协整关系检验可知取对数的陕西省国民生产总值和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为二阶单整序列且存在长期协整关系,符合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前提条件,因此可进一步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通过Eviews7得到的检验结果如表2: 

由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可知,当滞后期为1和2时,P值均小于005,故均拒绝原假设,即lnGDP是lnFDI的格兰杰原因,lnFDI是lnGDP的格兰杰原因,二者存在长期相互拉动的效应。 

四、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陕西省1997-2015年实际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可知陕西省国民生产总值和外商直接投资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通过实证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陕西省国民生产总值和外商直接投资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取对数的国民生产和外商直接投资作为时间序列不平稳,但二阶差分后平稳,得出取对数的外商直接投资每增加1个单位,取对数的国民生产总值增加0758个单位。(2)由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可知,当滞后1和2期时,取对数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外商直接投资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从长期来看外商直接投资能够拉动陕西省经济的增长,同样陕西省经济的持续增长也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外商直接投资。 

为进一步拉动陕西省经济的增长,陕西省应该创造良好的外商投资环境,从而吸引更多的外商直接投资,借助其提供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等来进一步促进陕西省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不能对外商直接投资形成过分的依赖,可以综合借助其他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因素来促进经济的增长。(作者单位:兰州交通大学) 

参考文献: 

国民生产总值范文第3篇

【关键词】旅游业 经济增长 经济效应

一、引言

宏观经济学理论认为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而旅游消费具有最终消费、综合性消费和可持续消费的特点,对内需的拉动效应极为显著。旅游业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所创造的价值占据了世界服务业总量的1/3,许多国家将旅游业的发展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战略之一。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旅游业在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初步形成了“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三大”格局,具备了一定的产业体系和产业规模,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越来越突出。根据《2015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目前我国旅游业总体保持健康较快的发展,2015年我国旅游人数突破40亿人次,收入超过4万亿人民币,中国国内旅游、出境旅游人次和国内旅游消费、境外旅游消费均列世界第一;旅游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10.2%,旅游产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综合贡献达到了10.1%,超过了教育、银行、汽车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外专家和学者开始关注发展旅游业发展对国家或区域经济的影响。在众多研究旅游业与经济发展的领域中,旅游业对经济增长拉动效应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和重点。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且对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较多,例如,张伟,刘苏,张文新(2011)通过构建旅游业依存度、贡献率和拉动率三个指标,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得出安徽省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逐渐加大。魏卫,陈雪钧(2006)以支柱产业的四个经济贡献标准(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需求收入弹性、就业容量、行业关联度)为出发点,对湖北省旅游业经济贡献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湖北省旅游产业尚未达到支柱产业的标准,可以将其作为“准支柱产业”来培育。从全国来看旅游业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例如,吴国新(2002)采用定量分析法对旅游业发展与我国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进行论证,得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增长两者有着较为密切的相关性。周四军,张墨格(2006)从总量、相关及回归、弹性和贡献率四个方面探讨了中国旅游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得出了中国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关系。上述研究大多较为笼统地研究了旅游业对经济增长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但较少分析和研究旅游业如何促进经济增长。

本文首先通过分析2005年至2013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的情况以及其增长率与同期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的情况,了解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从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收入效应、创汇效应、就业效应和产业关联效应四个角度出发,以及近些年来我国旅游业出现的消极现象,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旅游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效应,最后根据分析所得结论和我国的实际情况,给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讨论旅游业对经济的贡献时,有学者认为“旅游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比“旅游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更为合理,这首先需要计算出旅游业的增加值,赵丽霞、魏巍贤、李志青引入“旅游卫星账户法(TSA)”间接计算出旅游增加值,但是这种方法对统计数据要求较高且方法繁琐,在我国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和统计制度下,旅游业没有作为一个独立产业来统计,此方法很难使用。李江帆、李美云(1999)提出的用“旅游消费剥离系数法”计算旅游产业增加值,然而由于很难测算旅游消费相关行业的剥离系数,即游客消费的服务行业提供的增加值中旅游者消费部分所占的比重,此方法亦难以使用。本文依旧采用学者广泛使用的旅游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说明旅游业对经济的贡献。

二、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中国资源》一书指出,旅游资源为我国十大资源之一。报告同时指出,中国旅游资源优势非常明显,在全球具有巨大吸引力。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不仅拥有锦绣的山川而且拥有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中多民族交流文化融合,形成了无比丰厚的旅游资源,为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基础。

我国旅游业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三大”基本格局,不仅具备了一定的产业体系而且具备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拉动越来越突出。根据《2015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旅游人数突破40亿人次,收入超过40000亿人民币,中国国内旅游、出境旅游人次和国内旅游消费、境外旅游消费均列世界第一;旅游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10.2%,旅游产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综合贡献达到了10.1%,超过了教育、银行、汽车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2005年至2015年这十一年时间,我国旅游外汇收入和旅游总收入均保持一定程度的增长,旅游外汇收入从2005年292.96亿美元增长到2015年516.64亿美元,和2005年相比增长了76.3%;旅游总收入从2005年7686亿人民币增长到2015年29500亿人民币,和2005年相比增长了283.8%。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受到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冲击,我国旅游外汇收入在2008年、2009年两年出现负增长,2010年后逐渐恢复,2010年增长率达15.5%;我国旅游总收入在2008年增幅下降,但仍为正,2009年后逐渐恢复,在2011年增长率达到近十一年最高43.3%。旅游外汇收入平均增长率为8.0%,旅游总收入平均增长率为18.0%。2015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国及第一大客源国,从而不仅使得旅游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而且其地位将不断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

从长期看,旅游业的发展依赖与国民经济的发展与消费升级,旅游业的增长速度高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可以继续保持。除受到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冲击外,我国旅游业的增长速度均高于同期的国民生产总值和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从整体情况来看,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之一,是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又一巨大引擎。

三、我国旅游业的经济效应分析

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加快发展旅游业可以有效地推动第三产业发展进而推进经济的发展,扩大就业领域和人数,显著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旅游业对经济发展主要有收入效应、创汇效应、就业效应以及产业关联效应,以下分别从这四个效应出发,分析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我国旅游业的收入效应分析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我国旅游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对经济的发展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收入效应主要有直接的收入效应和间接的收入效应。

从2005年~2015年的十一年间,我国旅游业正在稳步的发展,其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从2005年的4.2%增加到了2015年的10%,旅游业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呈现出上升的态势。受到美国2008年次贷危机的影响,旅游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出现略微下降为3.7%,2009年即恢复增长,到2015年增长到近11年来最高为10%。众多的数据表明,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并且其影响力正在不断加速扩大。

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两种,除了通过旅游总收入直接影响国民生产总值外,还可以通过旅游业总收入而产生的间接收入来影响国民生产总值。上述分析只能反映旅游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直接贡献,而间接贡献我们则采用计量经济分析中的回归分析方法来研究旅游也对经济发展的间接影响。

将2005年到2015年国民生产总值与旅游业总收入进行回归,采用的模型为y=a+bx,其中y为历年国民生产总值,x为历年旅游总收入,(具体数值见表3),利用Eviews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回归方程为:

y=93344.66+16.7825x

(3.873039)(12.39951)

R2=0.956454

A-R2=0.950233

在回归方程中调整后的R2达到0.96,表明方程较好地拟合了样本数据,同时结果显示有95.02%的把握说旅游业与国民生产总值存在相关性。且系数都通过了t检验,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根据模型,每一元的旅游业收入大约会导致国民生产总值增加16.78元人民币。

以上的分析结果说明,旅游业对国民生产总值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提醒我们应更深刻地思考如何发展旅游业,以便更好地发挥其拉动作用,更大幅度地拉动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

(二)我国旅游业的创汇效应分析

旅游业是一个开放式国际化产业,旅游经济的发展不仅能够吸纳国际资本的投入,促进对外贸易发展,而且可以吸引外国游客入境旅游,形成国内收入的又一大来源――外汇收入。

从2005年到2015年我国旅游业所带来的外汇收入一直持增长态势,但自2005年人民币汇率改革后,由于受到人民币升值的影响,旅游业创汇占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有所下降。

然而,与有形的商品出口贸易相比旅游作为一种无形的出口贸易更具优势。由于旅游资源的属地性,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基本上能完全获得入境旅游的外汇收入。旅游的外汇效应明显。

(三)我国旅游业的产业关联效应分析

在所有的第三产业中旅游业最具有综合服务的功能。首先旅游业直接第三产业的发展,其次旅游业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相关行业也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能够带动经济整体发展。

旅游的六要素理论揭示,一般情况下,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会发生“行、吃、游、住、购、娱”等活动,这些旅游行为促进了相关行业的发展,特别是交通业和餐饮业的发展。此外,游客旅游纪念品的出售也带动了工艺制造业等轻工业的发展。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能促进文物古迹、园林建筑等部门的发展。

(四)我国旅游业的就业效应

旅游业具有巨大的吸引就业的能力,旅游业提供全面的服务,能比其他行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带动经济增长与发展,成为国家安排劳动力就业的重点发展产业。依邵华(2005)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1)》相关数据分析得出我国旅游业的就业效应为:旅游消费100万元,交通业就业人数增加82.47人,邮电通讯业增加52.22人,批发零售业增加36.42人,餐饮业增加27.83人,社会服务业增加62.18人。

(五)我国旅游业的消极影响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在带来一些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例如,某些景区为了吸引游客,盲目开发旅游资源,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只关注了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生态环境效益,对整个旅游开发缺乏认真严肃的考察规划,影响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全国旅游业的发展情况看,有些问题已经萌芽,但这些消极影响微乎其微,所以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四、结论与建议

旅游业的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有很强的促进作用。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旅游业的收入效应、产业关联效应、就业效应明显,但由于近些年来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影响,创汇效应有所下降。我国旅游业总体上呈现出增长趋势,我们要大力发展旅游业,使之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的同时,要注意旅游的规划,不能盲目发展旅游业,要在关注旅游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关注其生态环境效益。

参考文献

[1]张伟,刘苏,张文新.安徽省旅游业对经济增长拉动效应的实证研究――基于二维度和三指标的探讨.旅游科学,2011年12月,第25卷第6期,第25-33页.

[2]魏卫,陈雪钧.旅游产业经济贡献综合评析――以湖北省为例.经济地理,2006年3月,第26卷第2期,第331-335页.

[3]吴国新.旅游产业发展与我国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2003年12月,第3卷第4期,第238-241页.

[4]周四军,张墨格.中国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统计分析.统计与信息论坛,2006年7月,第21卷第4期,第60-63页.

[5]李江帆,李美云.旅游产业与旅游增加值的测算.旅游学刊,1999年,第5期,第16-19页.

[6]依邵华.旅游业的就业效应分析.财贸经济,2005年,第5期,第89-91页.

[7]周文丽.国内外旅游对经济影响研究综述.经济地理,2011年8月,第31卷第8期,第1402页-1408页.

[8]李兴绪,牟怡楠.旅游业对云南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城市问题,2004年,第3期,第43-47页.

国民生产总值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区域 三次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演变 影响因素

一、引言

所谓区域产业结构,是指区域内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是区域生产力组织系统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包括区域产值结构和区域就业结构。产业结构演进是通过资源在不同产业间的动态配置实现的,其动因是各产业部门在经济发展中必然出现的相对收入的差异(克拉克,1940),这一差异可以通过相对国民收入即相对劳动生产率来体现。库兹涅茨(1946)的统计分析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产值结构的变动上存在着第一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下降,而第二、三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的规律。国内研究也表明我国产业结构演进基本符合现代经济发展规律(刘绵勇、周晓红,2005),支持库茨涅茨关于产业结构演变的观点。但李平(2005)认为我国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具有极强的二元经济特征和政府主导痕迹,所以其优化过程更为曲折。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已经经历了两次重大转变,整体产业结构已经初步实现向服务经济的转型,已经进入到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初级阶段。但我国产业分布存在有明显的区域不平衡,区域产业结构和全国整体产业结构之间存在有很大差异,因而除了研究我国产业结构的整体演变之外,还有必要有针对性的深入研究我国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问题,以把握我国区域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现状,了解其影响因素,从而在政策层面采取适宜的策略。

二、我国四大区域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与现状分析

我国四大区域的产业结构演变有较大差异,总体上看,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演变最快,而东北地区产业结构演变最慢。

(一)东部地区产业结构演变

我国东部地区经济相对最为发达,产业结构演变也推进最早、最顺利,也最为成功。2000年以来,东部地区第一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一直都呈下降趋势,农业在东部地区的重要性在不断下降,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比已经下降到7.3%。第二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占比虽然有所波动,但2004年以来总体表现出下降趋势,至2013年已经下降到43.8%。东部地区服务业的演变和第二产业正好相反,在第二产业占比上升的同时,服务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占比有所下降,但自2004年以来总体呈现出上升趋势。2000年来东部地区产业结构演变一个最重要的转变就是,2009年服务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占比首次超过了第二产业,成为东部地区最重要的产业。东部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比全国产业高级化进程要早4年。2009年以来,东部地区服务业继续加快发展,服务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占比持续上升,与第二产业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2013年,东部地区服务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占比已经达到49.0%,距50%仅一步之遥。

(二)中部地区产业结构演变

中部地区产业结构演变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目前整体上刚迈过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的阶段,服务业增长速度开始超过第二产业。在产业比重结构上,2000年以来,中部地区第一产业的比重一直在下降,2013年的占比为11.3%,仍在10%以上;第二产业的占比先后经历了三次上升下降周期,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占比呈不断波动上升趋势,并在2008年跃升到了51.0%,自此以来一直都维持在50%以上,但2011年以来占比表现出逐年小幅下降的迹象;第三产业的占比同样呈现出波动特征,14年来都在34.4―37.5%的区间小幅波动,2009年以来曾连续两年向下,但随后占比开始回升。总体上看,中部地区服务业发展速度在近两年已经明显超过了第二产业,呈现出二三产业之间占比差距缩小的积极迹象。

(三)西部地区产业结构演变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演变和中部地区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太一样,呈现出一些差异性。和中部地区一样,西部地区第二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占比也先后经历了三次升降周期,第二产业的占比同样是在波动中呈现出上升趋势,而后自2011年开始进入第三周期的占比下降阶段;服务业的波动趋势也与中部地区相似,第一产业占比则同样呈现出类似的单边持续下跌走势。所不同的是,在西部地区,服务业与第二产业的占比曾经在2002和2003年十分接近过,而后差距再次拉大;2005年二者再次接近,随后虽然还有一次接近,但总体上是表现出差距扩大趋势。此外,在西部地区,第二产业的占比虽一直都呈波动上升趋势,但从未越过50%的高度,而服务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占比也一直都40%上下波动,这一占比明显高于中部地区。

(四)东北地区产业结构演变

东北地区在我国确实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区域,这不仅仅是指其地理位置的特殊,也包括其经济地位和产业结构的特殊。作为曾经的老工业基地,工业在东北三省一直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00年以来,第二产业在东北地区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占比一直都在50%上下波动。东北地区多为我国的传统粮仓,农业地位相对重要,反映在产业结构上,2000年以来农业在东北地区的占比并没有明显下降,2010年以来甚至还有所上升。受一二产业占比相对稳定影响,2000年来东北地区服务业的占比也是只在34.9―38.5%的窄区间内上下波动。总体上看,2000年以来,东北地区三次产业时间序列的三条回归直线几乎是呈水平平行状态分布;也就是说,14年来东北地区三次产业结构几乎没有发生任何实质性的演变。

三、我国各省(市、自治区)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与现状分析

(一)京沪琼藏服务业发展明显超出第二产业

从2013年各省(市、自治区)三次产业结构看,北京、上海、海南与服务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占比已经明显超过了第二产业,总体上看,京沪琼藏已经初步实现了三次产业结构的高级化。1994年,北京服务业就已经超越了第二产业,实现了三次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演变;1999年,上海完成了服务业对第二产业的超越,也正式步入了三次产业高级化阶段。北京和上海作为中国两个重要的直辖市,其政治地位和区域面积,决定了其第二产业发展空间的相对有限,因而在市场规律本身的作用下,改革开放的早期,就率先完成了三次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形态的顺利演变,至今已经建成为以服务经济为主的区域。海南的情况非常特殊,1992年以前的海南,基本上是一个以农为主的区域,农业在区域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据第一位;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海南服务业在1992年超越农业成为第一大产业,区域产业结构从“一三二”转变为“三一二”,然后在2010年才演变成目前的“三二一”形态,至今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在海南的地位基本相当,第二产业还有待进一步发展。海南服务业的发展,是在工业基础十分脆弱、农业发展相对占优势的基础上实现的,走的是一条完全与众不同的产业结构演变道路。的情形和海南有些类似,但也有不同之处。服务业同样是在工业基础十分脆弱、农业发展相对占优势的基础上跃升为第一大产业的,1997年,服务业增加值首次超过了第一产业;与海南不同的是,服务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占比一直都明显高于海南,第一产业的占比则一直都低于海南,第二产业在的地位要显著高于第二产业在海南的地位,而且的第二产业也早在2003年便已超越第一产业,将三次产业结构从“三一二”转变成了更为合理的“三二一”;也就是说,与海南相比,的三次产业结构相对更为合理一些。

(二)粤黔黑已经完成了服务业对第二产业的顺利超越

在2013年的三次产业结构中,贵州服务业占比已经超过第二产业6.1个百分点,成为区域第一产业;广东服务业占比已经超过第二产业0.5个百分点,黑龙江服务业占比已经超过第二产业0.3个百分点,也都已经实现了三次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形态的演变。2009年,贵州服务业发展突然加速,当年服务业在区域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大幅增加了6.9个百分点,从而顺利超越第二产业成为区域增加值最大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工业一直在广东占有非常重要地位,占比长期维持在50%以上,一直到2013年,广东服务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占比才首次实现了对第二产业的超越。黑龙江制造业在三次产业中也一直都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比维持在50%以上,近两年才下降到50%以下,并在2013年被服务业超越,让出了增加值最大产业的领导地位。与广东所不同的是,农业在黑龙江一直都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2010年来第一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比一直都在稳步上升。

(三)津苏浙甘已经迈入产业结构升级的前期准备阶段

总体上看,天津、江苏、浙江和甘肃已经迈入了三次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形态演变的前期准备阶段,或者说是已经进入了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窗口期。2000―2002年,天津第二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占比曾连续下降,而服务业占比则连续上升,二者差距在2002年缩小到了1.7个百分点;但随后制造业却自2003年开始再次加快发展,服务业发展速度逐年回落,二者差距再次拉大,出现了三次产业的逆演变现象,一直到2008年这一趋势才得到扭转,2013年二者差距再次缩小至2.5个百分点,再次给三次产业的结构演变创造了机会。第二产业在江苏一直都占有绝对主导地位,占比都在50%以上,2000年以来只有2013年的占比略低于50%。2001―2006年,江苏三次产业结构同样存在有逆演变现象,但自2007年以来三次产业开始沿着常规路径演变,至2013年二者之间差距已经缩小至4.5个百分点,距离服务业对第二产业的超越已经为时不远。第二产业在浙江同样占有绝对主导地位,占比一直也都在50%以上,直至2013年才下降至49.1%;浙江服务业的发展相对较为稳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占比持续上升,至2013年,服务业与第二产业之间的差距已经缩小为3个百分点,如果顺利,三次产业结构高级化形态演变预期在近几年将会发生。甘肃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也在顺利平稳推进,第一产业占比稳步下降,服务业占比波动上升,第二产业占比虽有波动,期间甚至还有所上升,但总体上看,服务业与第二产业占比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至2013年二者之差已经缩小至4个百分点。

(四)绝大多数地区第二产业仍然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从2013年区域国民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占比看,全国目前尚有多达20个省(市、自治区)处于第二产业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三次产业演变中前期阶段,尤其是青海、陕西、河南三省,第二产业的占比仍在55%以上,第二产业占比呈波动上升趋势,而且其中的青海与陕西两省服务业占比存在有波动下降迹象。从第二产业与服务业在区域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比的差距看,青海、河南、安徽与陕西第二产业占比值高于服务业20个百分点以上,二三产业地位差距十分显著;江西、内蒙古、吉林、河北、四川、辽宁、山西、福建、广西与湖北10省(自治区)第二产业占比值比服务业高10个百分点以上,重庆、山东、新疆、宁夏与湖南五省(市、自治区)第二产业占比值比服务业高5个百分点以上。

四、我国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国际金融危机加快了我国部分区域产业结构演变

从2000―2013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三次产业结构数据看,除2004年因为国民经济核算调整,全国第三产业国民生产总值大幅增加,导致北京、安徽、甘肃、广东、贵州、内蒙古、宁夏、山西、九省(市、自治区)第三产业在区域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占比值比上年上升超过5个百分点以上外,其他各年度的变化值均相对较小;也就是说,在没有外来突发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各区域三次产业结构基本上是以相对稳健的方式演变发展。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很快对我国制造业带来了严峻冲击,出口型制造业的影响尤为显著。一方面,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制造业发展速度明显下降;另一方面,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为扭转经济增速下滑的不利局面,部分省(市、自治区)开始转向于寻求通过发展服务业来实现区域经济的复苏,部分省(市、自治区)的服务业得到加快发展,服务业在区域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占比快速上升。国际金融危机后的2009年,除重庆、安徽、湖北、、吉林五省(市、自治区)外,其他省(市、自治区)服务业占比都有不同程度上升,而且变动幅度均高于2008年。其中天津上升幅度最快,服务业在区域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占比大幅增加了7.4个百分点;贵州、上海、陕西、宁夏、海南、山西六省(市、自治区)服务业在区域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占比增加也在5个百分点以上。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加快服务业发展成为了我国绝大多数省(市、自治区)缓解就业压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共同选择,从而在整体上加快推进了我国区域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进程。

(二)国家区域功能定位对产业结构演变有重大影响

国家的区域功能定位对区域三次产业结构演变具有重大影响,甚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了区域三次产业的结构。2010年,国务院印发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2011年6月初,《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正式。优化开发区域主要包括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等3大区域。重点开发区域主要包括冀中南地区、太原城市群、哈长地区、东陇海地区、江淮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原经济区、长江中游地区、北部湾地区、黔中地区、藏中南地区、关中―天水地区、兰州―西宁地区、宁夏沿黄经济区、天山北坡地区等18个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分为两类:一类是农产品主产区,这类地区主要包括东北平原主产区、黄淮海平原主产区、长江流域主产区等7大优势农产品主产区及其23个产业带;另一类是重点生态功能区,这类地区包括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生态功能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桂黔滇喀斯特石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等25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在国家主体功能区域定位的制约与推动下,三大优化开发区所在地的东部沿海地区显然将会占据产业优先演化发展的先机,率先在整体上实现三次产业结构的高级化。18个重点开发区域中有14个属于中西部和东北部地区,意味着上述地区的第二产业将迎来一个加快发展的时期。

在城市功能定位上,国家将城市分为4个层次,分别给予了特定功能定位;四个直辖市中北京和上海位居第一层次,为国家中心城市;天津和重庆位居第二层次,为大区域中心城市。在具体功能上,北京是要强化首都功能和全国中心城市地位,着眼增强文化软实力,加快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上海是要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国际大都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强化创新能力和现代服务功能,率先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增强辐射带动长江三角洲其他地区、长江流域和全国发展的能力;天津重点开发天津滨海新区,构筑高水平的产业结构,建设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先进制造业和技术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增强辐射带动区域发展的能力;重庆要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经济中心,全国重要的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以及高新技术产业、汽车摩托车、石油天然气化工和装备制造基地,内陆开放高地和出口商品加工基地。上述城市功能定位显然已经直接反映在区域三次产业结构上了:服务业已经占北京国民生产总值的76.9%,服务业已高度发达,三次产业结构高级化已经充分实现。上海服务业占比虽然也高达62.2%,也早已实现了三次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但由于承担着发展先进制造业的特殊功能定位,其制造业的占比也仍有37.2%。由于先进制造业和技术研发转化基地建设仍然是天津的优先目标,所以其制造业仍然处于主导地位,并在2000年以来继续维持着波动发展态势;但其北方物流中心的定位,意味着服务业将继续加快发展,也预示着未来服务业将很快超越第二产业,进而完成三次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演变。重庆的功能定位表明其显然还处于工业加快发展阶段,所以自2000年以后,重庆第二产业占比一直在稳步上升,2011年以来才有所回落;而服务业的占比在前几年甚至还有所下降,二三产业占比的差距总体上呈扩大态势,距离三次演变的完成应该还有很长时间。

(三)资源禀赋条件制约了区域产业发展取向

传统经济学认为,地区间的资源要素空间分布差异是产生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要缩小中国区域经济差距,则要扩大落后地区的市场规模与提高要素禀赋质量。分布在广袤地域的我国不同区域,在要素禀赋数量和质量都存在有显著差异。自然资源分布的差异在海南和体现得非常明显,也显著影响着这两个区域的三次产业结构演变。海南农业资源相对丰富,缺少发展工业所需要的矿产资源,因而其早期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区域;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在缺乏工业资源的基础上选择了优先发展服务业,所以服务业获得了加快发展,并很快成为海南的第一大产业。与海南相似,但并不完全一样;拥有一定的工业资源,但由于开采困难,而且区域自然和政治环境都不适合发展工业,所以最终与海南一样选择了优先发展服务业,目前服务业是的第一大产业。也正是基于同样的理由,国民生产总值中工业所占的比重要高于海南,而具有更好自然风光资源的海南,则在农业发展方面展现出了相对优势。而北京之所以能够在企业总部聚集方面胜出,也在于其独有的信息资源、金融资源、人才资源、科技资源的大量集中;北京在这些资源数量和质量方面的优势,显然对其大力发展总部聚集经济,提升服务经济比重,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四)区域产业转移是影响我国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重要因素

由于产业梯度的存在以及各地区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需要,产业将在地区间进行梯度转移,一个地区相对落后或不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可以转移到其他与该地区存在产业梯度的地区。我国落后区域与先发区域存在着较大发展差距,为产业在不同区域之间的转移提供了基础条件,区域产业转移已经成为我国当前发展的大趋势。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产业转移对我国已经并将继续产生深远影响:一方面,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制造业发展和产业升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产业转移的流向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格局有着重要影响;另一方面,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东中西部地区产业梯度长期存在,产业现实布局和中央实现区域均衡发展的要求都决定了区域间产业转移的必要和可行。当前,我国新一轮区域产业转移速度明显加快,总体呈现出三大趋势:一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将从东部向中西部转移;二是能源价格上涨、碳排放标准的提升和东部能源资源衰竭,将进一步推动能源密集型产业从中东部向西部转移;三是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将急剧增多,电子通信制造业、交通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等资本密集型产业开始大规模向中西部转移。

很显然,2000年以来,我国中西部地区的重庆、青海、陕西、内蒙古、广西、河南、湖南、安徽、江西、山西等地第二产业在区域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比的持续提升,应该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我国东部地区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持续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影响。14年来,河南、湖南、安徽、江西、山西第二产业占比分别从2000年的47.0、39.6、42.7、35.0、50.3上升到了2013年的55.4、47.0、54.6、53.5、53.9,其中江西、湖南两省的占比上升幅度最为明显;重庆、青海、陕西、内蒙古、广西第二产业占比分别从2000年的41.4、43.2、44.1、39.7、36.5上升到了2013年的50.5、57.3、55.5、54.0、47.7,但除重庆、青海、陕西、内蒙古、广西之外,西部其他省(自治区)的第二产业发展还处于较低水平,如甘肃、宁夏、贵州与云南,可能还需要经历一个加快发展的阶段。预计在未来几年内,随着相关产业从东部地区向中部地区的继续转移,中部地区各区域二次产业将发展到峰值,随后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占比将随着本地服务业发展和东部地区服务业的转移而出现下降,服务业将完成对第二产业的整体超越。与之相随的是,中部地区服务业的发展成熟,必将导致相对优势的弱化,进而会推动制造业逐渐按照梯度原则逐渐向西部、东北地区转移,推动西部与东北地区制造业占比的持续上升。■

参考文献:

[1]常浩娟.产业结构演变对经济波动的影响[J].企业经济,2013(2)

[2]程晓农,吴仁洪.我国产业结构发展阶段的演变与现实抉择[J]. 管理世界,1987(2)

[3]何雄浪,胡运禄,杨林.市场规模、要素禀赋与中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J].财贸研究,2013(1)

[4]黄庆华,周志波,刘晗.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演变及政策取向[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4(6)

[5]江世银.我国区域产业结构形成及其趋同的历史分析[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1)

[6]蒋丽丽,周丹.农业现代化对我国服务业占比影响分析[J].管理世界,2013(9)

[7]李诚固,黄晓军,刘艳军.东北地区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化相互作用过程[J].经济地理,2009(2)

[8]孙瑾,刘,周钰迪.中国对外开放、产业结构与绿色经济增长―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管理世界,2014(6)

[9]孙军,高彦彦.产业结构演变的逻辑及其比较优势―基于传统产业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互动的视角[J].经济学动态,2012(7)

国民生产总值范文第5篇

大连市是全国发展最快和最严重的缺水城市之一,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人均的四分之一,严重缺水的紧张局面多次出现;干旱和对地下水的不合理开采,造成了大面积下降漏斗区、海水倒灌等严重的环境问题。水资源已经而且还将成为大连市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本文以国家科委全国地方科技攻关项目“大连市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研究”为背景,以满足大连市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环境质量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总目的,将大连市的水资

源系统、社会经济和环境3个子系统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的大系统,建立了大连市宏观经济水资源发展规划多目标决策模型,并提出了模糊切比雪夫多目标群决策方法,以生成和选择水资源供需调控策略,为大连市政府在制定该市发展规划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决策时提供科学依据。

1大连市宏观经济水资源发展规划多目标决策模型

根据大连市宏观经济水资源发展规划的总目的,其所要求的结果可用多种目标来描述。由于区域宏观经济水资源系统是一多目标、多效益、多矛盾的复杂系统,与其相关的部门和团体有着各自不同的利益要求和目标,而这些要求和目标通常都是相互冲突、不可公度的。考虑到不使决策模型规模过份宠大,在充分调查研究与参考其它地区研究的基础上[2-4],我们选择了国民生产总值(GNP)、生物化学需氧量(BOD)、粮食总产量(FOOD)3个目标。

1.1经济目标与约束条件?选择各规划水平年各地区国民生产总值之和(GNP)最大为主要经济目标,即:

式中:j=1,2,…,10为地区序号,分别为中山、西岗、沙河口、甘井子、旅顺、金州、瓦房店、普兰店、庄河、长海;s=1,2分别代表规划水平年2010和2020年;α(j,s)是各水平年各地区的附加值率。GNP(j,s)是地区j在水平年s的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经济结构约束为

(I-A)X(j,s,k)=BHO(j,s,k)XHO(j,s)+BSO(j,s,k)XSO(j,s)+

BFI(j,s,k)XFI(j,s)+BST(j,s,k)XST(j,s)+XEP(j,s,k)-XIM(j,s,k)式中:I是单位矩阵;A是投入产出系数矩阵;k=1,2,…,7分别代表农、轻工、重工、建筑、运输邮电、商业和非物质部门;XHO(·)、XSO(·)、XFI(·)、XST(·)分别表示居民消费、社会消费、固定资产积累、流动资金积累;BHO(·)、BSO(·)、BFI(·)、BST(·)分别为相应变量的分配系数;XEP(·)、XIM(·)为各水平年各地区各部门的进出口变量;X(·)为各水平年各地区各部门的产值变量,它们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为:

式中:IOC(·)是各水平年各地区各部门的附加值率。各地区固定资产积累与投资关系为:

KT(j,s)+IW(j,s)=K1(s)KT(j,s-1)+K2(s)GNP(j,s)+K3(s)GNP(j,s-1)式中:KT(·)是各水平年各地区总资产存量;K1(·)是前一时段总资产存量在本时段的剩余系数;K2(·)是本时段国民生产总值对固定资产存量的贡献;K3(·)是前一时段国民生产总值对本时段固定资产存量的贡献;IW(·)是各规划水平年各地区分担的水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