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监测人

监测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监测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监测人范文第1篇

一、领导重视,制定方案,确保工作有序开展

省残疾人状况监测工作培训会后,市残联及时向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汇报了省残联的部署及要求,领导高度重视,专题研究了安排了我市2012年新一轮残疾人状况监测工作,认真制定了《市2012年新一轮残疾人状况监测工作实施方案》,并与统计局、卫生局、民政局等相关部门及样本镇(街道)联合成立了“市2012年新一轮残疾人状况监测工作领导小组”及监测办,为监测工作有序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加强宣传,逐户调查,确保不少一户

通过农村广播、张贴标语、组织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大力宣传残疾人状况监测的目的与意义,调动监测小区的住户积极参与,为确保调查范围的残疾人户不遗漏,在入户调查前,监测员和陪调员认真核对监测点对象名录,通过上门预约、电话预约、留条预约、门口蹲守等方法进行逐户调查,入户率100%。先后对两个监测点中的225户862人进行了筛查登记,编制了住户底册。

三、认真筛查,鉴定到人,确保不漏一人

筛查疑似残疾人是医生鉴定的前提,为确保不漏一例疑似残疾人,我们首先对区域内0-6岁的儿童逐一进行登记,同时对7岁以上疑似残疾人进行了摸排,通过知情人座谈会,走访调查等形式全面掌握0-6岁儿童28人,7岁以上疑似残疾人64人,经宜昌市医师鉴定组现场评定,我市两个小区有监测对象59人(其中:小区24人,天螺寺小区35人)新增监测对象13人。监测对象确定后,我们严格按要求开展监测问卷调查,确保了问卷调查质量。

监测人范文第2篇

残疾人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53.5%,比上年度提高3个百分点,但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74.6%相比差距明显。

《2009年度全国残疾人状况及小康进程监测报告》于12月1日在广州。对残疾人生存、发展和环境三大类17项的指标监测数据显示,残疾人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53.5%,比上年度提高3个百分点,但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74.6%相比差距明显。

残疾人生存状况继续得到改善,残疾人的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城镇残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578元,比上年度增长1.1%,农村为4066元,比上年度增长6.9%。残疾人家庭恩格尔系数有较大下降,城镇为44.7%,比上年度低3个百分点,农村为47.1%,比上年度下降了4.4个百分点。城镇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残疾人占城镇残疾人总数的22.6%,比上年度的21.3%有所提高;农村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残疾人占农村残疾人总数的23.6%,比上年度的19.6%有较大幅度提高。城镇残疾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比例,较上一年度增加了3.5个百分点。农村残疾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比例,由2008年度的93.5%,上升到94.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残疾人已经成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最大受益群体之一。16岁及以上城镇残疾人参加基本社会保险的覆盖率为52.1%,比上年度上升13.3个百分点。

学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在学比例为69.5%,与上年度相比上升了5.7个百分点。其中,城镇残疾儿童在学接受义务教育比例为73.7%,农村为68.5%。

城镇残疾人对无障碍设施的满意度为66.8%,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体现出残奥会影响和无障碍建设的成效。另外,有79.5%的城镇残疾人所生活的城镇中至少有一种无障碍设施。在接受过社区服务的残疾人中,满意度为88.4%,比上年度上升1.7个百分点。残疾人接受法律服务满意度达到86.6%。

同时,残疾人状况与全社会平均水平差距依然较大。残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全国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7.9%。残疾人家庭医疗保健支出及其占家庭消费支出比例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残疾人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为1241.3元,是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的1.58倍;农村残疾人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为551.1元,是全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的2.24倍。残疾人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城镇为20.0%,农村为15.4%,分别比全国城镇、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比重高出13.0和8.7个百分点。残疾人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6.2%,比全国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41.1%高出5.1个百分点。残疾人家庭人均生活用电量仅占全国居民家庭人均生活用电量的60%,表明残疾人家庭电器化、信息化水平低于社会平均水平。

残疾人康复服务覆盖率亟待提高。接受康复服务的残疾人占被调查残疾人的23%,与上年度大体持平。

残疾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城镇残疾人登记失业率高达13.6%,是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4.2%的3.2倍。未就业者生活主要来源,城镇依次为靠家庭其他成员供养占40.5%、领取基本生活费占31.4%、其他占26.2%;农村依次为靠家庭其他成员供养占76.9%、领取基本生活费占10.1%、其他占11.5%。

残疾人中最迫切的需求仍为医疗救助,城镇为56.3%,农村66.2%;其次为生活救助,城镇为49.5%,农村为65%;第三位是康复救助,城镇为26.5%,农村为32%;第四位是教育救助,城镇为7.6%,农村为13.9%。

监测人范文第3篇

目前开展的慢性病研究内容局限,主要是收集身高、体重、腰围、血压等生物危险因素,吸烟、饮酒、饮食习惯、身体活动等行为危险因素,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患病情况等相关信息,而无慢性病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验、影像学检查等指标,与临床关联性不强,对保健工作的临床指导作用有限。人群流动性大依从性不理想现况调查所获得的描述性资料是在某一时点或在较短时间内收集的,客观地反映了这一时点的疾病分布以及人们的某些特征与疾病之间的关联,但由于被调查人群的不固定性,难以继续进行再次或多次调查,因而无法与既往的调查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此外,受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影响,所表现出的依从性也并不理想。监测形式陈旧人力投入较多目前,我国慢性病信息监测主要是依靠常规报卡和流行病学调查,大样本人群和较高层次的监测网络尚未建立。在监测中,通过单病种流行病学调查收集的信息量较少,通过常规报卡效率低、环节多,手工操作量大,数据质量不高。同时,所收集的信息不便于数据交换、数据共享和数据再利用,制约了研究的延展。

2慢性病监测新思路

有关慢性病行为方式的研究已经很多,但呈现给临床医生的患者大多已经是症状明显或相关临床指标警示明确的人群,而处在临界状态的人群却失去了更好的干预时机。对于有相同特征的固定人群,或是有更高医疗保健需求的人群,我们提出了一个慢性病监测新思路:将健康管理与慢性病监测结合起来,实现慢性病研究的早期化、临床化、连续化、数字化。

2.1长期监测与随访实现监测早期化

较好的预防疾病和及早发现疾病是保健工作的重点。对于健康医疗需求较高的保健人群,不仅需要在患病后得到良好的诊治,更需要对健康状况进行长期监测。通过对各种健康指标的长期监测并及早进行临床和行为因素的干预,为处在临界状态的人群赢得更好的干预、治疗机会,实现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期获得良好的预后。

2.2结合体检与临床实现监测临床化

将慢性病监测的内容由单一的行为因素拓展到更多的临床项目,将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验、影像学检查等指标纳入监测内容。这不仅对研究临床指标变化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有所帮助,更可以为保健计划的制定及体检项目的设立和执行提供指导。

2.3开展持续性调查

实现监测连续化开展长期的、连续的、有间隔的、定时定点的现况调查,短则6个月1次,长则24个月1次,将同质指标的结果按时间顺序排列或连接起来,形成慢性病相关的临床指标和危险因素曲线。这些曲线既可以反映慢性病及相关因素的变化,也可以反映临床和行为因素干预的效果和效益。

2.4运用计算机技术实现监测数字化

随着较大规模研究的开展,监测的数据量将不断增加,传统的纸张记录和手工操作已不能满足信息化发展的要求。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监测信息采集、管理、分析和利用的管理系统,可以更好地支撑业务活动的信息管理需求,从而实现数据采集网络化、信息管理自动化、调查分析一体化[4]。这不仅可以大大减少手工操作环节,提高工作效率,更可以较好地提升信息准确性并提高数据质量。

监测人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水环境状况及原因;环境监测与评价;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 improvement of living standards, the living environment has been improved, however, the pollution of water environment is in different degrees. Only broadeningthe field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understanding the causes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can the healthy living environment be effectively maintained.

Key words: the status and causes of water environment; environment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X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水环境状况及原因

1.1水体污染状况及原因

1.1.1水体污染状况

2008年2月28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为水污染作出明确的定义: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人类活动使大量的工业农业生活废弃物排入水中,使水受到污染。水的污染有两类:一类是自然污染;另一类是人为污染。当前对水体危害较大的是人为污染。水污染可根据污染杂质的不同而主要分为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大类。污染物主要有:(1)未经处理而排放的工业废水。(2)未经处理而排放的农业废水。(3)大量使用农药化肥除草剂的农药废水。(4)堆放在周边的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5)生林砍伐水土流失。(6)因过度开采,产生矿山污水。

日趋加剧的水污染,已对人类的生存安全构成重大威胁,成为人类健康、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据世界权威机构调查,在发展中国家,各类疾病有8%是因为饮用了不卫生的水而传播的,每年因饮用不卫生水至少造成全球2000万人死亡,因此,水污染被称作“世界头号杀手”。

1.1.2水污染原因

工业污染:人类生产活动造成的水体污染中,工业引起的水体污染最严重。如工业废水,它含污染物多,成分复杂,不仅在水中不易净化,而且处理也比较困难。工业废水所含的污染物因工厂种类不同而千差万别,即使是同类工作,生产过程不同,其所含污染物的质和量是也不一样。工业除了排出的废水直接注入水体引起污染外,固体废物和废气也会污染水体。

农业污染:首先是由于耕作或开荒使土地表面疏松,在土壤和地形还未稳定时降雨,大量泥沙流入水中,增加水中的悬浮物。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近年来农药、化肥的使用量日益增多,而使用的农药和化肥只有少量附着或被吸收,其余绝大部分残留在土壤和漂浮在大气中,通过降雨,经过地表径流的冲刷进入地表水和渗入地表水形成污染。

(3)城市污染源:城市污染源是因城市人口集中,城市生活污水、垃圾和废气想起水体污染造成的。城市污染源对水体的污染主要是生活污水,它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污水的混合液,其中包括厨房、洗涤房、浴室和厕所排出的污水。世界上仅城市地区一年排出的工业和生活废水就多达500立方千米,而每一滴污水将污染数倍乃至数十倍的水体。

2.对人类的影响

水是人体的基本组成成分,它是人体内进行新陈代谢所必需的介质,人从外界环境中不断摄取各种营养成分,通过水将养分输送到各部分,另一方面又通过水将废物排出体外,成人每天必须喝2.5--3升水,人没有水只能活3天,而没有食物则可以活一星期到10天。不合格的水源对人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

2.1总硬度

水的硬度由暂时硬度(钙、镁的碳酸盐、酸式碳酸盐)和永久硬度(硫酸盐、氯化物以及硝酸盐)组成。有关研究表明,饮用水的硬度与心血管病呈负相关关系,一个地区饮用水硬度越低,居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就越高。硬度过高,可引起胃肠道功能的暂时性紊乱,但一般在短期内即能适应。硬水对日常生活影响较大,可形成水垢,影响茶味,消耗肥皂等。生活饮用水中总硬度的含量应小于450mg/L。

2.2挥发酚

根据酚类能否与水蒸气一起蒸出,分为挥酚与不挥发酚,以苯酚计。酚主要来自炼油、煤气洗涤、炼焦、造纸、合成氨、木材防腐剂和化工等废水。酚属高毒类,对各种细胞有直接损害,对皮肤和黏膜有强烈腐蚀作用,有促癌作用。生活饮用水挥发酚类的含量应小于0.002mg/L。

2.3氟化物

氟化物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缺氟易患龋齿,氟量高时易患斑齿病,再高时可致氟骨病。氟可与骨组织的羟磷灰石的羟基交换,并通过抑制骨磷酸酶或与体液中的钙离子结合成难溶性氟化钙,从而导致钙、磷代谢紊乱,引起低血钙症、氟斑牙及氟骨症等。饮水含氟的适宜浓度为0.5--1.0mg/L。

2.4铁

铁是人体的必需微量元素之一。其化合物属低毒或微毒。二价铁具有一定的全身毒性作用,三价铁盐毒性较小,对黏膜具有轻度刺激性和腐蚀性。铁的浓度为1mg/L时,有明显金属味;浓度为0.5mg/L时,色度可大于30度。铁超过0.3mg/L时,会对衣服、器皿着色及产生沉淀和异味。生活饮用水铁的含量小于0.3mg/L。

2.5锰

锰是人体正常代谢必需的微量元素,一般人每天约从食物中摄入3--9mg锰。过量锰中毒表现主要为神经衰弱综合症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继续发展可出现明显的锥体外系损害为主的神经体征。生活饮用水锰的含量应小于0.1mg/L。

2.6汞

汞及其化合物属于剧毒物质,可在体内积蓄。汞及其化合物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被人体吸收。进入人体的无机汞离子可转变为毒性更大的有机汞,引起全身中毒。日本有名的“水俣病”就是甲基汞慢性中毒引起的。甲基汞有较强的化学稳定性,各种加工、烹调方法都不能把它除掉。甲基汞一旦进入组织后,衰减非常缓慢。生活饮用水汞的含量应小于0.001mg/L。

2.7镉

监测人范文第5篇

关键词:裂缝监测 低渗透 压裂

1 前言

现河采油厂低渗透油藏目前是采油厂可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阵地。低渗透储层存在着埋藏深,渗透率低,孔隙度小的特点,水力压裂是改造油气层的有效方法,是油水井增产增注的重要措施,为了了解压裂时产生裂缝的方位(方向)、裂缝长度、裂缝的高度(范围)和产状以及地下主应力方向,为布井和井网调整提供依据,避免油井发生水淹、水窜现象,因此需要进行压裂裂缝监测。

裂缝监测有多种方法:示踪剂方法、电位法、地倾斜方法等等。示踪剂方法滞后,可靠性受监测井的周围分布井所在位置限制;电位法受气候、深度限制,且需较多的测点,测区范围局限;地倾斜方法也受深度限制,且与覆盖层厚度、品质有关,需较多的测点,测区范围局限;只有微地震方法即时,控制范围大,适应面广,近年来得到广泛应用。

2 微地震监测技术的基本原理

压裂或高压注水时,由于地层压力的升高,根据摩尔-库伦准则,沿着裂缝边缘会发生微地震。记录这些微地震,并根据微地震走时进行震源定位,由微地震震源的空间分布可以描述人工裂缝轮廓。微地震震源空间分布在柱坐标系三个坐标面上的投影,可以给出裂缝的三视图,分别描述人工裂缝的长度、方位、产状及参考性高度。监测使用平面微地震台网,该台网6分站,无线传输,主站记录分析。可以实时显示记录、分析结果,从主站计算机屏幕上可以实时看到人工裂缝发育趋势。

用6个放在地面上的地震仪,接收来自同一个地震源的地震波到时,由于地震波到达不同的台站,路径不同,到时也不同,用到时差计算出微地震位置。依据微地震震源特征,地震波传播理论和微地震信号识别理论,用监测得到的微地震点的空间分布及其三视图描述人工裂缝轮廓,实时给出人工裂缝监测结果。

3 微地震监测技术的应用情况

近年来,我们加大人工裂缝监测力度,尤其是2009年以来,对每口压裂井均进行裂缝监测,为油田布井、井网调整、注水方案调整提供依据。

3.1实施人工裂缝监测,为新区产能建设方案井网部署提供参考

针对近几年低渗油藏新建产能块的方案评价井、滚动井进行裂缝监测,为井网部署提供了依据。如王664块,为2008年新建产能块,含油面积1.44km2,石油地质储量81.24×104t,主力油层为沙四段,油藏埋深2600m,孔隙度19.5%;渗透率23.5×10-3u m2,压力系数1.05,地温梯度3.6℃/100m,为一常温常压、中孔、低渗透、稀油构造-岩性油气藏。

为了解区块应力方向,对王644-斜2井进行压裂裂缝监测:

王644-斜2井压裂监测的人工裂缝方向为北东东向,主缝(蓝色)北东向,有三个显著的支缝,为北东向、北东东向、北西向。

根据王664-斜2的压裂裂缝监测结果,对部署井网进行适当调整,避开在水井注水主流线方向部署油井,因边部储层变薄,物性变差,适当缩短井距,增加储量控制程度。采用350*250m正方形井网,部署油水井13口。区块投入开发后,当年建产能2.7万吨。

3.2实施人工裂缝监测,为动态分析、注采调整提供依据

3.2.1搞清裂缝方向,调整注采井网

如对老区油井河148-斜35井进行压裂裂缝监测:

河148-斜35井压裂监测的人工裂缝方向为北东东向。主缝(蓝色)北东东向,有二条显著的支缝,为北东向、北西西向。高度不平稳,由东向西升起;二翼裂缝长度不对称,西翼偏长。近井原生裂隙中等发育,为北东向、北东东向、北西向、北西西向。倾角为6度,裂缝面倾向东南。

因该井区无水井注水,油井普遍低效,根据河148-斜35井压裂裂缝监测结果,裂缝方向为北东78.9度, 考虑油水井水驱方向,避免水淹水窜,转注河148-斜25、河148-斜35,对应油井均出现见效情况,如油井河148-斜27井,见效后日油能力由0.9吨达到8.6吨,累计增油0.36万吨。

3.2.2搞清裂缝方向,水井调配避免水淹水窜

2010年对河143-斜77井的压裂过程进行了监测:

河143-斜77井压裂监测的人工裂缝方向为北东66.1度,与水井河143-斜44井水驱主流线方向基本一致,为避免出现水淹水窜现象,我们及时对水井河143-斜44井进行动态调配,由40m3/d调整到15m3/d,有效控制了油井河143-斜77井的含水上升,目前该井日油5.4t/d,含水14%,仍控制在低含水阶段。

2010年以来现河地区已成功实施裂缝监测79井次,为低渗透油藏注采井网部署、动态分析和注水方案调整提供了依据,为低渗透油藏的高效开发提供了有力保障。

4 认识与体会

(1)人工压裂裂缝监测可以为油田布井、井网调整、注水方案调整提供依据,对油田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2)通过对压裂层段裂缝方位、长度、高度等的深入了解,可以加深地质工程师对区块的认识,确保油水井措施制定、注采方案调整的准确可靠。

参考文献

[1]刘建中、王春耘、刘继民.用微地震法监测油田生产动态.石油勘探与开发,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