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黄河颂阅读答案

黄河颂阅读答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黄河颂阅读答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黄河颂阅读答案

黄河颂阅读答案范文第1篇

一、导入具有兴趣性

为了让学生尽可能早进入学习的角色,提起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我们要设计好的导语。特级教师魏书生老师在《教书篇》里说: “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人们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过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好的导语像戏剧的序幕,令学生心驰神往;像投石激浪让学生启开思维的大门,点燃智慧的火炬……把学生引入兴趣的大门,我在教学尝试中认为较好的方法有:

1、音乐的熏陶与感染,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悠扬动听的音乐往往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和熏陶,从而深深感染学生,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如,《黄河颂》是选自《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在时的作品。调动学生的情感是上好这篇课文的首要条件。为了激发并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感,我们也可以借助音乐的力量,通过直接诉诸听觉的音乐打动学生的心灵。上此课时,笔者先请同学们唱《国歌》作为情感铺垫,接着播放录音带中的《黄河颂》配乐示范朗读,其中充满感情的朗读以及激昂的音乐旋律深深震撼了学生们的心灵,接下来要学生体会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也就不难了。

2、导入要激发好奇心。

好奇心的激发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极大的兴趣,学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时,笔者先请同学们去收集有关“罗布泊”的现状的文章以及图片,并请他们说说现在的罗布泊。笔者总结同学们的观点是“现在的罗布泊是荒凉的大漠,是恐怖的无人区。”然后笔者请同学们欣赏一组画:美丽的湖泊,牛羊成群,绿树环绕,水如明镜,犹如仙境。笔者请同学们猜这个地方的名字,结果他们谁都没想到它叫“罗布泊”。笔者把答案告诉他们时,他们瞠目结舌,非常吃惊。“美丽的罗布泊怎么会变成恐怖的无人区呢?”同学们的好奇心被激发了,并带着疑问迫不及待地在文中寻找答案。这样的一节课无疑是富有魅力的。

二、课堂要灵活多样

灵活多样的课堂是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施展的场所,能促进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主要做法有:

1、案例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剖析生活点评大量的经典的创意作品,使学生开阔眼界,提高鉴赏能力,从作品中感受创意魅力,增加对创意感性认识,在潜移默化中提语文能力。

2、多媒体辅助。在教学中广泛使用各种多媒体教学手段,图文并茂、影音结合,师生互动,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3、拓展阅读。语文水平的提升仅靠教材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通过介绍相关专业书籍和专业期刊、网站,指导学生有计划地阅读,拓展相关知识。

4、参与比赛。比赛是检验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贵在参与,能否获奖并不重要,但却是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的重要手段。通过指导参赛,在参与过程中检验自身水平,发现不足,看到差距,从而有针对性提高。

三、形式灵活多样,提高作业兴趣

在作业的内容设计上,我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精心选择内容,做到基础知识训练和能力训练共存,体现作业的思维性、生活性和自主性。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种作业类型

1、动手作画类。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忠实原文,动手以直观、形象的画面再现原文或部分段落。这样做,可以强化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受。并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2、搜集查找类。要求学生在“遇到问题,分析问题”、“所知甚少,欲知详情”“立足课内,放眼世界”的情况下,在课前或课后查找、收集资料,为学习课文,开阔眼界服务。

实践类。各教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充分利用语文教育资源,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布置各类的实践性作业,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动手能力。

3、想像类。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捕捉课文中可延伸、可拓展,又能升华和突出主题的地方进行作业设计,鼓励学生发散、变通,培养了学生的想像力。

四、开展实践活动和延伸课外阅读,促进兴趣发展

1、开展实践活动。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兴趣,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讲故事、古诗诵读、查字典比赛、作文评比、“我与好书交朋友”演讲比赛、出板报、办手抄报、讲民间故事、成语接龙等系列活动。活动过程中,要充分展示学生的特长优势。事实上每一位学生都有其特长和优势,有的字写得清楚、工整,有的普通话讲得标准、流利,要让他们尽情发挥语文的点滴特长。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小,还不能把所知的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这就要求教师在“做”上教,促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学生完成一项任务之前,教师要估计到他们会遇到的困难.并及时给予热忱的启发式的指点和帮助。如果说存在“兴趣+克服困难=成功”的公式,那么关键一环就是“克服困难”。教师必须把好这一关,既不能包办代替.更不能袖手旁观。

黄河颂阅读答案范文第2篇

一、“浮光掠影”代替了基本训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点等。这些能力的获得,需要对语言文字的基本训练来保障。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以对文本的讲解代替了基本知识的教学。对于那些难字生词,只是浮光掠影地讲一下,其结果是学生的作文本上,错别字随处可见,病句也比比皆是;朗读课文时断句不当,感情不真。笔者认为语文课堂教学不能丢掉字词等最基本的东西,学生必须有一支笔,一本书,一本草稿纸,教师要指导和督促学生记录自己的思考和别人的见解,把那字形、字音的辨识,词语的抄写、解释,句子的理解,内容的概括,语言技巧的鉴赏,文言文的翻译,都安排在课堂上,草稿纸上训练。学生的基础知识夯实了,语文素养自然就有了,语文能力也就提高了。

二、“热火朝天”代替文本内涵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朗读,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口诵心思,增加了向大脑传输信息的渠道。这不仅仅使阅读真正活起来,而且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和理解;边缓缓朗读,边慢慢思考,将“读”与“思”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加深对篇章的理解;声情并茂,培养语感和情感;朗读时读音响亮,抑扬顿挫,节奏分明,并将读者自身的感受融合到读物中去,这就大大增强了阅读的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可有的教师用“热火朝天”的讨论或“别开生面”的活动代替了对文章的朗读与品味。曾听过这样一节课,学习《爸爸的花儿落了》,课前学生有过预习,上课时,教师让学生找出几件事写,然后就把学生分成四组,表演“赖床挨打”这件事。学生准备,然后是分组表演。一节课就在学生的笑声中结束了。至于文本内涵的理解,作者感情的把握,重点词句的品读,课堂没有涉及。

三、“言不由衷”代替个性彰显

新课程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这对学生的解读思维是一次解放,它带了课堂学习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和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的出现。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应该怎样做?有许多教师对学生的见解一律采用“好”、“不错”、“有自己的想法”、“有创造性思维”等词语。其结果是让学生不知道哪个答案更准确,无所适从。教学过程中,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必要的,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理解也是应该的,但这并不等于说可以放弃教学评价,对学生进行无原则的肯定,更不等于说对于学生片面的解读或错误的解读都给予肯定。对学生的理解应适当进行正面引向,给予适当评价,做到活而有章,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这才是真正的个性的彰显。

四、“五光十色”代替学生思维

黄河颂阅读答案范文第3篇

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而言,中考的要求是一种导向。研究中考语文阅读的考点,脉准语文阅读教学的倾向,就能找到帮助学生提升语文能力的有效教学途径。笔者统计、分析了近几年杭州市的中考语文命题细则中有关阅读的命题要求,发现中考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主要包括概括、信息搜索、赏析与理解等四个方面。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这几方面的能力。

一、语言概括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普遍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品味、理解能力,却忽视培养语言的组织概括能力,也就是说只有分析理解的“放开去”,没有了组织概括的“收回来”。长此以往,学生阅读中的整体把握能力、文脉梳理能力、要点捕捉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就会受到影响,也就无法应对考试中“用一句话来概括文章的内容”这样的题目。请看如下试题:

题目“父亲是一条鱼”的含义是什么?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第二段说:“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这棵树的“不同寻常”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文中说“鹿是动物中的唯美主义者”,从全文看,鹿的“唯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分点简要回答。

学生要在考试中有效应对这种概括语段内容的题型,就必须在平时的学习中培养语言概括能力。笔者在日常教学中,经常把散文分为叙事类散文和写景类散文,并带领学生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掌握概括的不同方法。

叙事类文章的概括,要明确文章的主人公,从人物的角度去概括,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在做什么事。比如《散步》可概括为:初春,我们一家三口在田野里散步;《风筝》可概括为:我弄坏了小弟苦心孤诣做的风筝。

写景类文章中一般题型为:本文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学生回答此类问题可遵循如下思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描写对象怎么样。比如朱自清的《春》,描写了初春生机勃勃的景象。《黄河颂》描写了黄河一泻千里,气势恢弘的景象。

二、语言赏析能力

语言赏析题是近几年中考中非常流行的题型,它通常就写景或人物描写的语段来设题,要求学生赏析语言的妙处,如:

请对“父亲”这一人物形象作赏析。

“借花说理”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请就此作赏析。

文章写榆树,却为什么要花较多笔墨去写老人?请简要分析。

诗的三、四两句意蕴深刻,为历代传诵。请对这两句诗作赏析。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赏析的方法。其实,可供赏析的角度很多,从近年来的中考赏析题看,赏析的角度有语言赏析、人物形象赏析、情感赏析、写法赏析、比较赏析等,但具体到不同的语言材料,则又有不同的特点,这就需要视具体情况找准赏析点。

一般来说,语言赏析大致有以下几种切入点:

抓关键词。关键词主要指在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特别是动词、形容词的巧妙使用,能够突出人物或事物的特点或特征。如要分析人物的情感倾向,就要抓住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细节等。

抓修辞句。修辞句主要是指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这是最常用的语言赏析切入点。如排比句的气势磅礴,比喻句、拟人句的生动形象,反问句的发人深思等。

抓感彩。语言的感彩能鲜明地表达出作者的爱憎观点,这也是值得赏析的地方。

抓表现手法。文章在刻画事物时往往借助于一些写作技巧,如象征、反面衬托、侧面烘托、以动写静、以静写动、借景抒情、以物喻人、联想想象、虚实结合等表现手法。这种赏析应结合文章的整体。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在分析人物性格、写作手法或者在语言的探究环节训练学生的语言赏析能力。比如教学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文中说:“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对此,可以让学生通过品味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来感悟:藤萝花开得茂盛,生机勃勃,表现了作者对藤萝花的赞美欣赏之情。

三、信息筛选能力

文章是信息的载体。我们阅读文章不需要也不可能摄取其中的全部内容,因此筛选信息的能力是现代人的基本阅读素质之一。所谓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阅读目的,辨析、选择、提取所需要的文章中的信息,如观点、材料、技巧、语言等。筛选信息是定向阅读过程中使用的主要方法。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不同文体选择合适的筛选方法和角度。

如果是议论文,应重点把握文章的论点、证明论点的分论点、论据以及论证方法。例如,教学《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篇文章,可以让学生搜集有关“一个人要想拥有创造性的思维,必须具备哪些要素”的信息。

如果是说明文,就要指导学生迅速分辨文章的主要说明对象及其主要特征、说明的中心和方法。例如,教学《看云识天气》,可以让学生搜集“云有哪些类型”“云和天气有怎样的关系”等信息。

如果是记叙文,就要指导学生重点把握记叙的要素、顺序、人称、结构、详略等。例如,教学《月亮上的足迹》,可以指导学生搜集“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等信息。

阅读目的不同,提取的信息也会有差别。因此,教师要指导考生要审清题意,明确要求,按照试题的要求确定筛选信息的方法。

四、感悟能力

近年来,中考试卷努力体现新课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理念,要求学生阅读文章后完成“思想感悟”的表达,如下述试题:

黄河颂阅读答案范文第4篇

请看下面三个课例。

例一:《黄河颂》

(一)检查预习导入,疏通生字词

(二)整体感悟

1.生齐读

2.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说明理由。

(三)合作交流

四人组讨论“思考与练”

(四)知识迁移

1.词语的比较运用

2.句子仿写

(五)诵读品味:“黄河”的比喻意义

(六)自主探究

结合个人生活、诗歌中心谈对爱国的理解

(七)作业布置

以“长江颂”为题写一段话。

〔存在问题〕想要解决的问题太多,没有重点,没有层次;缺少必要的背景介绍,使学生的理解有难度;没有现代诗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很难举一反三;布置的作业与整堂课的学习目标不对应。

例二:《雪》

(一)以“雪化了以后是什么”为题说一段话

(二)整体感悟

通过听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赏析课文

找出自己最喜欢的画面进行赏析

1.四人组讨论后交流

2.讨论:要写好景物,应抓住什么?

(四)拓展延伸

学习郁达夫《故都的秋》

〔存在问题〕个性体验需要独立思考,既然是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画面进行赏析,就不应该讨论;鉴赏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写作;拓展延伸要注意与课文的相关性及学生的接受程度。

例三:《狼》

环节(一):学生表演整个故事

问:你从表演中知道到底发生了哪些事情?

〔存在问题〕让学生表演的目的不恰当。要理解文中故事的内容,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到文本中去找。学得热闹不是自主学习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上述这些问题引发我们有了许多的思考。

1.“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热闹。自主学习不是自己学习,合作学习不等于小组讨论学习,探究学习更不是不着边际的求新求怪。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应该是能较好地发挥下面这些教学功能的:有利于自主学习;有利于提高能力水平(阅读鉴赏、语言表达);有利于发现创新;有利于深度理解;有利于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

2.如何真正认识教师的作用?有人说得好:如果学生是风筝,那么教师就是风筝的操纵者。教师要有指导作用,教师不能仅仅是主持人,要站得比学生高。新教材不是给能力不强的老师的遮丑布。学生的回答不都是对的,教师的评价应是有指导性的、探究性的。

我们以为,教师的作用,可以体现在下面这些方面:制定宏观的教学目标;设计、策划高质量的学生活动;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高层次的问题,并给学生相应的点拨,使学生产生一定程度的顿悟;教给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语文课堂中的小组讨论不能泛化,问题要经过筛选,要针对有助于文章理解和提高学生能力的问题。在语文课堂中,学生如果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机会,这将大大妨碍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个性的良好发展。

4.在语文课堂中,教师一定不能替作者说话,要让文本说话,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到文本中去体会,去找答案;要深入到具体的语言中去,不能“雁过无痕”;对个性化语言的把握,是语文教学的根本。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有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师正在做着十分有效的尝试,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为我们顺利完成实验工作增强了信心。

例:《生物入侵者(八年级上)》(试验区某教师)

教学目标:

1.自主阅读课文,合作探究,通过对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的探讨,进一步掌握说明文学习的方法。

2.大班交流,质疑辨析,进一步探究文章的内容和语言。

3.树立对自然、社会的强烈的责任感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情景描述]

过程一

情境创设。

上课一开始,教师提供一组有关食人鱼的新闻材料和画面。

1.学生概括这组新闻的主要内容。

2.说说什么是生物入侵者。

3.学生展示课外搜集的资料――①水葫芦; ②食人鱼; ③澳大利亚兔子

过程二

整体感知课文。

1.思考题:学习这篇文章以及这一类说明文应从哪些方面着手?

生1:应从所说明的事物的特点、文章的顺序、说明的方法三方面入手。

生2:应从分析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着手。

师:怎样分析说明的主要内容?

2.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探究,明确

(1)内容:了解大意(概括、归纳)。

(2)顺序:抓关键词,通过概括各段大意进行分析。

(3)说明方法:逐句推敲、归类。

3.分学习小组共同研习课文

(1)各组推荐一位同学,说说我们所理解的内容。

(2)提出需要与大家一起探究的问题。

过程三

学生质疑,师生共同探究,解决问题。

问题1:文章为什么把少数人的观点也写了进去,是否偏题了?

生1:说明这个问题在学术界还没有形成定论,这样写更客观。

生2:少数学者的意见也代表了普通人的心声,要我们警惕,重视生态的保护。

生3:这是对比的手法,更能突出后者(多数人的观点)

师:同学们答得很好,这样看问题就比较全面了。

问题2:我们人类是不是生物入侵者?

生1:不是,我们人类没有打破生物链。我们吃鸡但我们也饲养鸡,没有打破生态平衡。

生2:是生物入侵者,由于人类的侵入,大自然的森林正在减少,许多珍稀动物濒临灭绝。

(同学们引起激烈争论,分成两派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

师:我们来看课文,要重视文本,课文没有论到“人”的问题,那么我们也暂时不探究这个问题。

问题3:怎样避免生物入侵?

(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过程四

拓展运用。

1.探究应对生物入侵的策略。

2.我们对生态平衡应尽什么责任?

〔点评〕

这堂课的教学主线清晰,层次分明,容量充足,学生活动充分。主要特点有。

1.激发兴趣的手段多,效果好。用最近的新闻热点问题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快速入境,并以此巧妙地揭示课题,为课堂教学的展开作好铺垫;评出最佳问题的设计者、解决者,让学生有学习的成功感,使学生更乐于学习;结尾让学生探究应对生物入侵的策略的延伸训练,使学生有一种对自然、社会的强烈的责任感,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课堂教学显得比较大气。这体现在:(1)教学立意高远:以方法指导为重点,以能力训练为主,力求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如课外搜集资料的安排,既有能力要求,也让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学会了运用横向练习法,对说明文学习方法的探讨,让学生能掌握一类说明文的学习方法,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2)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3)宽容和尊重学生。

3.教学民主化程度较高。课堂中学生有较充分的学习自主,师生之间的对话是平等的,课堂中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教学富有人情味。

4.教学比较厚实。这堂课既有广度的拓展,也有深度的推进,比较好地处理了量与质的关系。

黄河颂阅读答案范文第5篇

一、语文有效教学的理解

“有效教学”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获取较大容量的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

二、语文有效课堂教学探究

(一)备课的有效性――游刃有余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精彩的课堂离不开事先的精心准备。如何上好每一节语文课,需要语文教师解读教材,查阅资料,制定计划,形成教案。

其次,要舍得花足时间写出详细的、完整的课堂教学设计。新课程呼唤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到“心中有人”,不仅钻研教材,还要深入了解学生,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全面调查和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有关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该重点进行辅导,哪些可以略讲或不讲,从而抓住教学的真实起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环节

(二)导入的有效性――引人入胜

特级语文教师于漪老师曾经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人对事物感知的印象是先入为主的,强化第一印象,对后续学习至关重要。因此,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导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导入,顾名思义就是“引导”、“进入”的意思。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设计出有效的课堂导入,引导学生进入对文本的学习。即找准学习的切入点,给予铺垫、相机诱导。迅速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唤醒学生的真实体验,激发后续学习的浓厚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可以根据不同文本特点,设计精彩导入内容。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引进,更为导入这一环节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三)朗读的有效性――身临其境

朗读有不同的层次,较低层次是读准――读通――读懂。 中高层次是:读通――读懂――品读(诵读)。最高层次是品读(诵读)层次,要求能读出思想,读出情感,读出形象,读出韵味来。

想达到有效朗读,教师自身要爱朗读,用声音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使他们身临其境。设置早读课。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朗读欣赏。培养有感情朗读的习惯。鼓励放声读,投入地读,注重消除学生胆怯、害羞的心理障碍。安排多种层次和形式的朗读:自读、齐读、范读、引读、接力读、分角色朗读。细化朗读层次,在多形式、多层次朗读训练中,让学生体会文章的神韵、风格。

教师要依据不同文本特点,指导朗读。如:《黄河颂》的慷慨激昂。《济南的冬天》的温婉柔和。指导学生学习朗读知识;训练朗读技巧,讨论朗读体会

(四)阅读的有效性――瓜熟蒂落

《语文课标》中强调:“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我认为第一重要的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现在,我们经常看到,学生才初读一遍课文,有的字音还没读准,句子还没读通顺,词语没理解,课文还不熟,教师就匆匆忙忙地组织对话,交流。有的直奔重点、中心,谈感悟,有的急着用大屏幕出示重点句段或抓住一两句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反复地进行朗读、感悟、体会、想象,如此,既不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课堂教学的效率也低。

深入阅读、比较揣摩。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把握语言的方法。比如《天上的街市》中“天上的明星现了”。“现”是一个非常普通的词语,如果不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很可能让它轻易滑过去。把它换成“亮”让学生加以对比揣摩。便可显出三个层面的意蕴来:1.从诗歌情境角度看,“现”更能体现出夜幕的慢慢降临;2.从事实层面上看,“现”字更符合实际情况:因为星星没有从暗到亮的过程,只有由隐到现的过程;3.从语言运用角度看,既然称为明星,再用“亮”字就重复了。在这一对比中,学生发现了文本措辞的严密性:词语的运用不仅要注意符合客观实际、符合文本语境、还要讲究句子内部的搭配。

(五)提问的有效性――有的放矢

课堂教学中通过提问,引起学生的思考,能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能启发学生自省,从而引起学生的活动。而现实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多半是老师问,学生答的方式。教师在提问时,往往就是把课前备课时准备好的问题一个一个地向学生发问,出现“一问到底”的现象。学生看似在回答老师的问题,可实质上还是老师在讲授,学生只是在揣摩老师的意思,如何回答,回答的更准确些等等。

那么,如何做到有效的提问呢?

(1)发问:准确把握提问的时机,发问态度要自然,问题尽量说一遍。注意问题的层次性,一个问题尚未做出明确结论之前,不能又提出一个新的问题,以免干扰学生。(2)对象:向全体学生发问,然后指名回答,抽答面要广,努力使全班学生回答问题的次数大致相同。不能由相对固定的少数同学回答,不宜依照一定的次序请生回答,也不宜先抽学生再提问。(3)对待:提问之后要停一会儿,让学生有时间思考。(4)启发:教师为不能回答问题或回答错误的学生提供线索,打开思路,启发他们正确的回答问题。(5)追问:当学生的回答正确却不充分时教师要给学生补充另外的信息,以便学生能得出更完整的答案。或者回答不正确后,引出更深层次的问题。

(六)评价的有效性――恰如其分

教学即时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评价者对评价对象的具体表现所作的即时的表扬或批评。它以教师的口头评价为主,并且辅以适当的体态语言。教师看似平常的话语,有助于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热情,充分尊重学生,鼓励诱导,适时给以恰如其分的肯定或表扬,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为学生的不断发展提供新的空间。

(七)掌控的有效性――准确定位

从教师自身来看,课堂上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自己少讲,多给学生朗读和表达的机会和时间。每节课都给学生一种新奇,一种学习的冲动,让他们感受语文课堂是充满活力,富有激情和相像的。充满激情的课堂,是导入有效教学的先导。营造教学氛围,把课堂还给学生。

(八)作业的有效性――温故知新

孔子在《论语》中指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作业是检测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一种有效手段,为让各类学生的作业达到实效,就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差异化布置作业,这就要求老师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坚持精当、适度、适量的原则。同时,要想全面落实巩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还必须要有适度的训练与考试。

有效作业,要求语文老师要从大量的参考资料中精选作业,“剪贴”出真正适合学生特点的作业,以提高训练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后训练的效率。还需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层留作业,争取不同层次学生都学有所得,不断提高。

(九)教师合作的有效性――齐心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