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五年级解方程练习题

五年级解方程练习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五年级解方程练习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五年级解方程练习题

五年级解方程练习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五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对策

小学五年级的数学学科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因此需要给数学教师提出一定的要求,运用短时间内解决最多的问题,以此获得最大化的课堂教学效率。就需要对教学进行筹划,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材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创新教育教学手段,在有限的时间内拓展知识量,立足于课堂进行有效的提问,提升教学效率。

一、有效的课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关键性环节就是课堂导入,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小学生的思想活动非常多,并且难以约束,如果使用精彩的导入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全神贯注的关注一个问题,跟上教师的讲课进度,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进行有效的导入。有时学生对于课本的内容不是非常清晰,在学习过程中会感觉到有一定的茫然性,在教师课程讲解结束以后也不清楚自己有哪些收获,掌握的学习方法比较少,学习缺乏目的性。精彩的课堂导入能够让学生有一定的思维模式,并且学生的兴趣点也在教师讲解的内容之中,调动教师的讲课欲望,也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

小学五年级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导入可以使用提问的方式,在课堂中使用故事方法或者情境教学方法,让数学课程和实验课程相对应,避免数学课程学习过于抽象和复杂,让学生对数学有更多的方案,另外数学知识和生活之间也需要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了解到数学学习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对数学有探索的兴趣,多提问几个为什么,答案是什么,以这样的心态去学习,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教师打开,在课程内容上进行反复性的猜想,学习会更加轻松。

二、建立起学生主体性位置,启发学生进行数学学习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处于被动听讲的位置上,这样会对学生的积极性产生影响,并且课堂氛围十分压抑,教师使用全身解数也未必能够让课堂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效率不会得到很好的提升,学生基本是在教师的要求下完成各种任务的学习,这样的课堂气氛一般比较紧张且严肃。数学学科的特点是理论性和抽象性非常强,需要使用数学思维才能解决更多的问题,但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常常会有一种惧怕数学以及躲藏数学的问题,此种现象严重地影响了下一阶段的学习。数学是一种知识循环性的学科,在学科当中学生需要了解知识的构成才能对下一阶段的学习有更多更好的把握,因此在新课标的要求以及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师需要改变教学理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关注学生的变化,在授课的过程中能够让学生参与进来,改变学生被动性的学习局面。教师的教学也需要给学生更多的启发和引导,让学生积极地发言,不怕说错,只要勇敢地说出来就给学生一定的鼓励。

例如,在学习《多边形面积》的过程中,对于这个章节,若是教师直接让学生死记硬背数学公式,学生不仅会遗忘,还会对公式生硬地使用,缺少灵活性,不了解其中的具体内容,因此为了改变这样的现象,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铅笔盒来了解多边形,对铅笔盒的长度和宽度用自己的尺子测量一下,不仅仅能够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能够让学生参与其中,这对提升学生数学认知有良好的帮助作用。学生在经过探讨之后就能够对多边形的长宽信息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对探讨的结果进行使用,以此验证准确性,这样也会收获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1]。

三、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性

小学五年级的数学教学教师面对的困难问题之一就是如何让学生能够对抽象性的计算有所了解,拥有抽象的逻辑和抽象的概念。在具体的数学课堂当中,选择有效的方式能够让学生的教学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并且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事半功倍。不恰当的方式只能让学生的学习更吃力,事倍功半。教师除了使用讲授法之外还需要使用实物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对一些抽象的概念有所理解,例如使用缀瓮夹位蛘呤羌负挝锾澹给学生一定的感性认识,进而让学生形成理性化的概念[2]。

例如,在小学五年级数学课本中,有关于广角的问题。教师在此教学中可以使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并且采用模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问题有更多认识,看到实物永远比课本中的讲解更加客观,更加真实,只有带着问题进行数学实践,才能够让问题更加突出,才能对数学进行更加全面的探究,这对数学学习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灵活地选择教学方式,需要按照教学的实际,选择优异的教学环境,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对数学有一定的感知,更好地应用数学,了解数学,争取在数学学习的道路上迈向新的开端[3]。

四、使数学的教学更加生活化

小学生的特点就是热爱生活、好奇心强、对于新鲜的事物更感兴趣、对于枯燥的事物抱有抵触心理。所以,当数学课堂上没有吸引学生的有趣地方,学生就会在课堂上做一些他们觉得有趣的事情,注意力一定会转移,自然课堂的效率就会很差,学生的成绩也不会得到提升。小学生的好奇心是一把双刃剑,教师对其合理利用就会起到很好的效果。能够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大多是与他们的生活有关系的,教师可以将教学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被其吸引,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在小学五年级的数学教学中,主要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分数的性质,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生活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对学生进行提问:“同学们,假如你有一瓶饮料,妈妈渴了,你就要分给妈妈一半,但是如果爸爸也渴了,也想喝饮料,你们三个应该怎么平分呢?每个人又可以喝到多少呀?”学生很容易地发现1不能被3整除,但是生活常识上,一瓶饮料是可以分成三份的,学生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就会对这个问题产生兴趣,也就是会有思考以及学习的欲望。教师再引出分数的概念,学生就可以更快地接受了,课堂的效率自然而然地得到了提升。

五、巧用练习,巩固知识

练习是巩固知识重要方式,在练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具体的问题,也能够了解知识的运用途径,进一步巩固已经学习到的理论。因此教师在给学生设计数学练习题的过程中,就需要展开多种分析,不同基础和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安排不同的练习题,可以有基础题、提升题和挑战题,这些题目都能够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练习题有梯度,才能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有更好的把握,才能够体现出教学的多样性以及数学教学的个性化,以此减少一些无用的练习,还能够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都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课堂上的练习,教师还需要把握知识的认知程度,有效地进行辅导,提升知识的针对性。在一个数学理论中,设置一些具有反馈功能的数学题,给学生一定的补充性,弥补教学盲点,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另外,知识的练习还需要凸显出数学和生活之间的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4]。

例如,小刘家一共购买了4吨煤,小刘的妈妈预计使用这4吨煤当作冬日取暖的主要燃料,那么请同学思考,小刘家一个月要使用几吨煤?这些煤占据了总煤量的多少?

这样的问题会让学生有探索的兴趣,和自己的生活非常贴近,学生能够回答这样的}目,在思考的过程中锻炼了实际使用数学的能力[5]。

六、对学生进行鼓励教学和进行合理的评价

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的地位是很高的,他们会认为教师说的都是正确的,他们渴望得到教师的表扬和鼓励,教师应该将学生的这个心理充分利用起来,在课堂上,多对学生使用鼓励性的语言是很重要的。学生通过教师的鼓励会产生对数学的学习自信心,之后就会对学习产生兴趣,因为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永远处于主体地位,教师起的永远只是辅助作用,如果教师能够将自己的“偶像”地位利用好,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作用。教师应该经常表现出自己对学生学习的情况的满意程度,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努力老师是看到了的。当学生回答问题出现错误时不应该一味地对学生进行批评,而是对学生进行鼓励性的引导“你想的真棒、回答得也不错,但是你再好好想想,有没有别的答案呀?”“回答得真好,但是老师相信,你再好好思考一下一定会得到更好的答案的。”学生会减少数学学习的挫败感,从而不对学习丧失信心。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是学生比较在意的一方面,教师的评价一定要公正,尽量将学生的优点进行放大、缺点反而要一带而过,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信心,教师相信学生会取得好成绩就是对学生进行鼓励的最好方式,也是提升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

七、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小学五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对策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文章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的探索,分别是有效的课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立起学生主体性位置,启发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性、巧用练习,巩固知识。这些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会起到积极的促进性作用,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提升数学的教学效率。本文的分析和研究希望对于小学五年级的数学教学能够起到一定的启示和帮作用,提升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邓建娣.小学五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探讨[J].新课程・上旬,2015,11(5):322.

[2]邓群星.如何上好小学五年级数学解方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2(12):81.

[3]陈友情.对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方案的探究[J].新课程・小学,2014,25(4):38-39.

五年级解方程练习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算术法 方程法 等量关系

一、现象呈现

在六年级的一次练习中,有一道练习题:一块金属重量的加6克与它重量的减6克相等,这块金属的重量是多少克?有许多成绩不错的学生都做错了,这样的情况立刻引起了笔者的注意。马上翻阅了所有学生的练习本,发现用方程解的学生寥寥无几。其实我们一看这道题就知道如果用方程解的话,可以降低思维难度,解题就变得容易多了,这更引起了笔者的注意。于是找了不少学生交谈,让人吃惊的是他们压根就没想到用方程解。

二、原因分析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情况呢?笔者了解到学生对于列方程解决问题比较排斥,排斥原因分析如下:

(一)算术方法在学生的头脑中根深蒂固

从低年级开始,就培养学生用算术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一年级的“原来有多少”,二年级的“比什么多多少或少多少”“是什么的几倍”等逆向思维的问题,教师也是煞费苦心,让学生理解解决这类题目的基本思路,久而久之这也就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一种基本方法。因此,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若无“用方程解”的要求,用方程解题的学生寥寥无几。哪怕要求学生用方程解,学生列出的方程很多也是算术解的方程。如明明买了5本书,共花了60元,每本书多少钱?方程会列成:60÷5=x。究其原因是学生方程意识淡薄,方程思想还未扎根。

(二)体会不到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学习方程其实就是学习在生活中从错综复杂的事情中,将最本质的东西抽象出来,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然而学生只看到方程烦琐的外衣,却看不到方程通过顺向思维降低思维难度的内涵。试问哪位学生愿意抛弃书写简单的算术解法,而去选择书写烦琐的方程解法呢?

(三)等量关系模糊使列式困难

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从数到代数式是数学表征的一次飞跃,数对于它所代表的具体事物来说是抽象的,而用字母表示数是又一次抽象,必然给学生的思维带来一定的难度。在解决问题教学时,数量关系式往往会被忽略,致使学生找不到等量关系,从而列不出方程。

(四)解不了方程产生对列方程解决问题的畏惧

学生受到解方程能力的限制,有时虽然列出方程,却发现不会解。如同在外面兜了一圈的孩子,不得不又走回了老路。会让学生认为方程解法并不实用。

以上这些原因,必定会给学生用方程解决问题带来无比的“痛”。久而久之,方程解法就在学生的脑海中销声匿迹。

三、解决对策

方程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它对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素养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到了初中,更是学生喜欢的一种解题方法,所以小学阶段就要加强培养学生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意识,及早做好中小学衔接准备。因此,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尝试正逆对比,体会思维优越性

在解决问题时,学生面对算术法和方程法,通常会选择书写更为简单的算术法。只有让学生理解方程法有算术法无法取代的作用,有其独特的思维优越性,学生才会尝试去使用。所以在教学中,就应适时选择典型的例题进行教学。如在学生学完例1和做一做时(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73页)就是最佳时机。这些题目都是要求用方程解,学生才会列方程解决问题。此时学生心中肯定会有疑惑:这几题用算术法非常简单,为什么还要用方程解,还要写“解设”多麻烦,用方程解决问题有什么好处呢?尽可以让学生说说心中的疑惑,为接下来的教学埋下伏笔。然后就要选择典型的例题进行算术法与方程法的比较,让学生体会方程解法的思维优越性。然而笔者认为例2“足球上黑色的皮都是五边形的,白色的皮都是六边形的。白色皮共有20块,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共有多少块黑色皮?”并不能达到我们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本题时,对所用的算术法和方程法进行比较,最终大家一致认为(20+4)÷2这种方法是最喜欢的。多次遇到这种尴尬的局面。所以笔者建议出示:一(1)班的小朋友分糖果,如果每人分4颗则少30颗,如果每人分3颗,则多10颗。一(1)班共有几个小朋友?一共有多少颗糖果?请学生分别用算术法和方程法解决这个题目。并反馈得到以下思路。

算术法:

(1)观察分的结果:分法一少30颗,分法二多10颗。同样的糖果数分给同样的人,剩下的糖果却相差40颗。列式:30+10=40(颗)。

(2)分析原因:分法一每人分4颗,分法二每人分3颗。每人分得相差1颗,会使剩下的糖果相差1颗。列式:4-3=1(颗)。

(3)求人数:每人会使剩下的糖果相差1颗,那么几人会使剩下的糖果相差40颗?列式:40÷1=40(人),综合算式:(30+10)÷(4-3)=40(人)。

(4)求糖果数:40×4-30=130(颗)或40×3+10=130(颗)。

方程法:

(1)仔细审题,理解题意。解:设一(1)班共有x个小朋友。

(2)抓住两种分法的糖果数相同这一等量关系列出方程:4x-30=3x+10。

(3)解得:x=40,求出一(1)班有40个小朋友。

(4)再用4x-30或3x+10,求得共有130颗糖果。

(5)检验结果。

解法一是一种逆向思维,理解难度较大。而解法二是把人数当作已知条件,根据描述,找到等量关系是正向思维,便于思考。通过这种正逆思维的对比,体现出方程法的思维优越性。

(二)克服思维定势,培养代数意识

用字母表示数和列代数式是掌握方程知识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代数意识对于列方程解决问题非常重要。虽然我们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但是很多学生都不习惯用字母参与运算,列出代数式。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对教材课时适当调整,把列代数式作为基本训练,适当增加课时,慢慢克服算术解法的思维定势,提高学生列代数式的能力,避免学生列出“……=x”这样的方程,使列方程解决问题失去意义。

(三)抓住方程本质,加强列方程能力

等量关系是方程的本质,找不到等量关系,学生就无法列出方程,更谈不上用方程解决问题。找等量关系是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找等量关系。

五年级解方程练习题范文第3篇

教材简析:

“稍复杂的方程”是“用字母表示数”和“用方程解决简单问题”的后续教学内容,也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教材根据不同类型的方程分三个例题进行编排,每个例题都担负着解方程和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双重任务,这是为了突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节课学习的方程形如“ax±b=c”,教材以学生熟悉的“足球上两种颜色皮的块数”为素材,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解稍复杂的方程,体现了教学的渐进性。教学的重点是引领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形如“ax±b=c”的方程,并用等式的性质解此类方程,难点是分析并找出等量关系。

学情分析: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并初步掌握了方程的意义和等式的性质,能解简单的方程,同时也经历过用方程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但因为两步计算的方程思维过程比较复杂,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很难找到信息间的联系,列不出方程。所以,在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画线段图,让学生借助直观感知数量间的等量关系,亲历把实际问题抽象成形如“ax±b=c”的方程,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稍复杂方程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问题,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数学活动中,掌握形如“ax±b=c”的方程的解法。

2.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形如“ax±b=c”的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教学过程:

一、复习,激活经验

1.仔细观察,分别说出用什么方法解下列方程。(口答)

①5x=2.5?摇 ?摇②x+1.3=7

③x-125=9.7

2.看图填空。(口答)

①白兔有( )只,黑兔有( )只。

白兔:

黑兔:

3.看图找等量关系式。(先让学生独立写出来,然后指名交流,要求学生用手指着线段图说等量关系式。)

母鸡:

公鸡: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等式:x+86=150?摇?摇150-x=86?摇?摇150-86=x

(设计意图:设计不同层次的复习题,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学习能力。首先,让学生口答解简单方程的方法,回顾解一步计算方程的思维过程,复习等式的性质,为学习解稍复杂的方程做认知铺垫;接着让学生从线段图中收集信息,并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未知量,以及从线段图中寻找等量关系式,提高观察线段图的能力,为列稍复杂的方程解决问题做思维准备。)

二、探究学习,列方程解决问题

师:经历了看线段图找等量关系式的活动,你有什么感想?

(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线段图的特点和作用,使学生初步感受线段图的直观性。)

师:线段图能帮助我们找等量关系,是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好助手,今天我们就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列方程解决问题。

课件呈现情境图(见教材第65页)。

1.观察情境图,收集信息。

师:从图中你收集到哪些信息?

2.解读信息。

师:你是如何理解这些信息的?(引导学生一般地了解图意后,再集中到要解决的问题上。)

(设计意图:观察情境图、收集信息、解读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只有认真观察问题情境、仔细解读信息的含义,才能正确地分析信息之间的联系,从而准确找到数量关系。)

3.确定设谁为x。

师: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和理解,你们认为应该设谁为x?为什么?

4.整理信息,探究等量关系。

师:我们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帮助整理信息。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信息的含义试画线段图。

(1)画线段图。

学生独立画,教师巡视和指导。如果学生不会画,教师就引导思考,如,要画什么?先画什么?再画什么?为什么这样画?

(2)展示和交流画线段图的方法。

师:你是怎样画线段图的?(对于不同的画法,教师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图一一展示。)

学生展示和交流之后,教师再用课件演示一遍画线段图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先画黑色皮x块,再画与黑色皮一样长的两段表示黑色皮的2倍,然后从黑色皮的2倍中去掉4块,就是白色皮的块数。

黑色皮:

白色皮:

(设计意图:由于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学生在分析信息之间的联系时,可能会有困难,甚至有一部分学生无法找到联系。因此,在这里做了两个预设:一是先让学生尝试画,如果有学生能正确用线段图表示出数量关系,就借助此向其他学生展示,让学生在相互倾听、相互补充的过程中感知信息之间的联系,掌握画线段图的方法;二是当学生不能准确地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时,教师就及时引导,并用课件演示画线段图的过程。最终让所有学生都能用线段图直观地表示出信息之间的关系。)

(3)观察线段图,寻找等量关系。

课件出示观察要求:

①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有序的观察:从部分到整体,再从整体到部分;从上到下,再从下到上。

②思考后指出“如一段表示黑色皮的2倍”,指着图说一说“黑色皮、白色皮与4块皮之间有什么关系”,并且用不同方法说。

交流时,教师指导学生用简洁规范的数学语言描述等量关系。如,黑色皮的2倍减去4块等于白色皮;黑色皮的2倍减白色皮的块数等于4块;白色皮的块数加4块等于黑色皮的2倍。

(设计意图:要能准确地从线段图中找到等量关系,就要引导学生进行有序的观察。所以,在观察活动中,教师要进行相应的指导,并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提高观察质量,促进有序思维的形成。)

5.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

师:先根据等量关系说一说可以列出几个等式,然后指出哪些是方程。

(1)学生在本子上写等式。

(2)指名交流。

师:谁来向大家介绍自己列出几个等式,哪些是方程?为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预设):

2x=20+4?摇?摇?摇2x-4=20?摇?摇?摇2x-20=4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3个方程与前面学习的方程相同吗?

通过交流,让学生知道这3个方程含有两步计算,与前面学习的方程不同。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方程。(板书课题:“稍复杂的方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等量关系转化为方程,经历了稍复杂方程的建构过程,感悟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学生从线段图中找等量关系,充分展现了用线段图解决问题的优越性:一个线段图能找到不同的数量关系,一个线段图创造出不同的解题方法。)

三、探究解方程的方法

1.引导探究。

师:现在有3个方程可以解决同一个问题,那么,同学们猜一下,用什么方法来解这样的方程?

(通过猜想和交流,学生知道解这样的方程仍然用等式的性质。)

师:我们研究第二个(2x-4=20)和第三个(2x-20=4)方程的解法。

这两个方程有什么特点?

(学生发现这是两个类型相同的方程。)

师:既然这两个方程的类型相同,就请每个同学任选一个来解。解方程之前先思考怎样用等式的性质处理每一步的计算。

(学生独立思考后,尝试解方程;小组交流。)

师:请把你解方程的方法和步骤与小组的伙伴说一说,看谁的方法最合理,谁的书写最规范。

〔教师参与交流,适时进行引导和点拨(如为什么要将含未知数的项先看成一个整体),并收集解方程中出现的情况,供进一步探讨。〕

2.集体交流。

根据巡视中收集的情况,有针对地指名交流:讨论方法的合理性,书写的规范性。

3.小结解方程的方法和步骤。

通过生生、师生的交流,教师规范解稍复杂方程的方法和步骤,并示范书写的格式,强调检验的问题。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设计意图:突出稍复杂的方程与前面所学方程的不同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因此,在借助学生已有经验自主探索解方程的方法和步骤的基础上,教师要做适当的引导和示范,在掌握本知识点的同时为后继的学习做好准备。)

四、巩固应用

1.解方程。

①3x-2.8=6.8?摇?摇?摇?摇②3x+6=18

〔设计意图:第①题属于同类练习,第②题是建立在第①题的基础上(稍加变化而成)。先让学生比较,然后借助第①题的方法迁移、类推,自主小结解方程的方法。〕

2.列方程解决问题。

课本第66页第3题。(要求学生画线段图分析后找出等量关系。)

(设计意图:练习题与例题同类,目的是巩固和深化解决形如“ax±b=c”的方程的方法,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解方程的思想方法。)

五、全课小结

师:今天学习了什么样的方程?通过什么方法列出方程?说说解稍复杂方程的方法。你有什么感想?

(用问题帮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线段图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进而理解分析问题的思路及掌握解稍复杂方程的方法。)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稍复杂的方程”的第一节课,要通过两步计算才能求出未知数是本课方程的特点,思维过程比较复杂。

虽然学生已经学会解简单的方程及会用简单的方程解决问题,但由于受算术思维方法的影响,学生在分析数量关系时,很难把算术的思维转化为方程的思想思考,难以找到等量关系,列不出方程。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结合学生的这一实际,力图突出三个要点。

1.沟通知识的联系,找准新知的生长点。课开始,首先复习解简单方程的方法,接着用线段图呈现问题情境,让学生从图中收集信息并用含有字母的式子“3x”表示未知量“黑兔有几只”,然后让学生从线段图中找等量关系式。三个不同类型的练习,都是为了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找准新知的生长点,为学习“用画线段图辅助并列出方程”及“解稍复杂方程”做认知铺垫和思维准备。

2.注重学法指导,促进新知有效生成。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从列方程解决问题到探究解方程的方法,教师预设了三次指导。先指导画线段图,接着指导观察线段图,最后指导解方程。因为仅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他们在画线段图、找等量关系及解方程的学习中都会有困难。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不但能帮助学生找到思考方向,提升思维的质量,还能促使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

3.借助数形结合思想,有效分析等量关系。画线段图是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理解数量关系的有效方法。因此,为了突破“找等量关系”这一难点,选择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整理信息,借助数形结合,将复杂的数量关系简单化,使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具体,达到有效解决问题的目的。

作者单位

五年级解方程练习题范文第4篇

但长期以来,开发和利用学习资源的事被教师“包办”了,学生只限于学习教师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同时,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学生总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这些错误甚至不可避免地重复出现。其实,这些错误就是非常好的学习资源。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收集学习中出现的典型错题,使学生养成积累、利用、开发学习资源的习惯,成为学习资源的开发者与利用者。

一、选摘错题:让学生成为学习资源的积累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通向知识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错误,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收集和记录自己和同学出现的错题。如请学生备好错题本,把自己与同学出现的错题,以及教师给出的典型错题选摘在错题本上。时间一长,学生就会养成积累错题资源的习惯。

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安排好错题本的布局,可以把错题本上的每一页分成三个部分:左边写错题;中间写错误原因;右边写正确的解答方法。学生在选摘错题的时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组内分工合作,共享错题资源。如学生甲选摘运算类型错题、学生乙选摘应用题型错题……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提高了效率,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撰写数学日记,这也是学生积累学习资源的重要途径。数学日记篇幅不定,可长可短,内容主要包括“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问题由我来解决”“我为纠错出妙招”等。为了加强交流,笔者还把学生的数学日记编成数学日记集,举行优秀数学日记展。学生们欣喜地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欣赏同学的作品,畅谈自己的发现,解答同学的疑惑,数学变得是那么亲近。学生们说:作业本上的那个红“×”已经变得没那么讨厌,他们与红“×”见面的次数变得越来越少了,有的甚至和红“×”说再见了。

这样的学习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累学习资源,充分利用收集到的数学信息,并养成习惯的过程。教师把学生收集到的信息作为学生的学习材料,让他们在交流中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提高,发挥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在教师的引导下成为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者。

二、分析错题,让学生成为学习资源的利用者

1.引导学生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错误有很多原因,如审题错误、概念错误、思路错误、理解错误、计算错误、粗心大意等。无论什么原因,只有学生分析出错误发生的原因才会彻底改正。例如,有个学生在解决“阳山县实验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为汶川学生共捐款3000元,五年级和六年级捐款数的比是2:3,两个年级各捐款多少元?”这一问题的时候,出现了以下的错误:(1)2+3=6;(2)3000÷6=500(元);(3)500×2=1000(元);(4)500×3=1500(元)。笔者引导学生找出错误的原因:“你当时是怎么想的?现在是怎么想的?”学生说:“我当时把2+3错看成2×3了,太粗心了,以后要细心分析题目,看清运算符号。”“怎么才能发现这种看不清运算符号的错误?”学生恍然大悟:“噢,我做完后应该用逆运算来检验。”

2.引导学生找出避免错误的对策

在找到产生错误的原因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避免错误的对策。例如,在进行六年级下册的教学时候,笔者发现学生在练习时总出现以下几种错误:看错数字和符号、抄错数字和符号;求解问题的时候没有看清题目的要求;求圆锥的体积总是忘记了乘上1/3;解方程的时候总是忘记写“解”字;题目中单位不同的时候总是忘记了化单位;有的学生在解决“求做一节圆柱体的烟囱需要多少铁皮”这一类问题的时候却加上了两个底面;有的学生在解决诸如“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高是6分米,底面直径是4分米。做这个水桶大约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分米?”这一类问题时,总是忘记了条件――“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针对反复出现的错误,笔者和学生一起编成了一首小诗。

认真审题细分析 数字符号要看清

方程解字不忘写 单位化聚不忘记

有盖无盖需分清 圆锥1/3要牢记

做完题目查仔细 成功就要有耐心

小诗一出,琅琅上口,学生们兴奋异常,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老师,我们也会写数学诗歌了。”笔者趁热打铁,要求学生在做题前回忆一遍小诗的内容,考试的时候对照一下小诗的内容。令人欣喜的是,小诗竟然“威力无比”,把这些错误消灭光了。

三、选用错题:让学生成为学习资源的开发者

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学生在探索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是很正常的,而且这些错题是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善于选用典型的错例用于教学,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更快捷地解决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开发数学学习资源的热情,养成开发资源的习惯,成为开发资源的主动者。教师要多了解学生什么题目做错了,错在哪里,原因是什么,把学生典型的错题作为练习题,由学生进行判断和改正。例如,在教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时候,学生在计算÷(+)的时候经常出现错误,而且这种错误总是反复出现。于是,我请学生板演错题,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这道题对吗?为什么?如果不对,该怎么改正?产生错误的原因是什么?接着各小组进行汇报。

例:÷(+)=÷+ ÷=+4=

小组1:经过我们小组的讨论,一致认为,这道题错了,因为 ÷(+)=÷=1,产生错误的原因是对乘法分配率的误解。

小组2:我们还有补充,为什么这道题不可以用乘法分配率呢?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来说明。如10÷(2+3)=2,可以理解成把10个苹果平均分给5个人(2+3),平均每人分得2个苹果。如果10÷(2+3)=10÷2+10÷3=5+=,这显然是没有可能的,因为10个苹果即使只有2人平均分,每人也只能分到5个。用这种方法改变了题目原来的意思了,得多拿10个苹果了。

小组3:前面两个小组讲的意见我们赞成,那什么时候可以用分配率呢?例如(18+)÷=18÷+÷=126+6=132或(18+)÷=(18+)×7=18×7+×7=126+6=132

五年级解方程练习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培养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修改稿)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而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可见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教会学生学习数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下面浅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预习是学生对新课学习前独立地对新内容进行准备性地学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和序曲。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可以明确本节课的重、难点,找到自己的困惑,使自己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学习。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在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要做好学生预习的指导,应该做到在预习前让学生明确预习的基本要求,老师在布置预习时形式要灵活多样,在学生预习后教师要针对预习提纲进行课堂教学。例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这一节内容时,我布置学生课前先阅读教材第56-57页的内容。让他们完成以下几道练习题:

1.找一找,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地方能看到圆?

2.想一想,圆和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3.请你用不同的办法画几个圆。

4.试用圆规画几个圆。并在其中一个圆里标出各部分名称。思考:怎样用圆规画圆?画圆时应注意什么?

5.在一张纸上任意画一个圆,把它剪下来,再画一画、比一比、折一折,并思考:

(1)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

(2)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直径呢?

(3)同一个圆里的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我根据预习提纲设计了“天才go,go,go”的环节进行教学。由于学生课前进行了预习,对这节课的内容比较熟悉,个个都摩拳擦掌,信心满满准备冲关。所有的冲关环节都圆满完成后,同学们还意犹未尽。课堂效果非常明显。如此可见,预习是提高学生听课效益的一条十分有效的途径。我们应该从小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让这种良好的有效的预习习惯伴随学生一生。

二、培养学生专心上课的习惯

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是我们教师一直关注并执着追求的目标。如何让学生在40分钟内获得最大限度的学习效益?指导学生上好课是关键。要让学生上好课就必须在课堂上让他们把耳、目、脑、口有效地利用起来,发展他们独立学、思、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喜欢学习,主动学习。

首先要让学生会听。在活跃的数学课堂里,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课、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积极有效的参与教学活动过程,才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地进行。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让学生听讲时边听边记,抓住重点。

其次要让学生会看。学生有了听的能力,还要具备看的能力。这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采用“看一看,议一议,练一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多动眼看。让学生通过多看书,多看老师的演示和板书,学会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观察(如分步观察、对比观察、归纳观察等),做到多样性;学会对观察对象(题目、图形、教具)全面分析,做到全面性;学会对观察对象的条件逐个分析研究,做到准确性和深刻性。(数学问题中不少隐蔽条件,要仔细观察才可以揭示出来)。

再有要让学生会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设疑,让学生动脑筋思考。以疑激思,强化训练,长期培养,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

最后要让学生会说。语言是表达思维的重要方式,要说就要去想。在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多说,就能促进学生多想。要会想,想得出,想得好,就得认真听、仔细看。抓住了会说就能促进其他三会,因此教学要十分重视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例如我在教学方程解应用题时有这样一题:某人从甲地出发先乘船,每小时航行25千米,4小时后改乘汽车,又行了2.5小时到达乙地,乘汽车比乘船多行了60千米,汽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这是一道比较典型的行程问题的应用题,用方程解该题,就必须弄清楚题目的结构,数量间的关系。从题意上看,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不难看懂,但要从中抓住数量关系并不易。为了能让学生充分理解题意,找准数量关系,我采取了反复的读题,说题训练,先请大家说一说题中讲了什么事件?乘车与乘船有关系吗?什么关系?你是从哪里看出的?一系列的提问,让学生反复听说,做最基本的思维练习,激发思维的兴奋度,刺激大脑产生解题欲望。这一番的听说练习,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走了多个来回,题意深刻理解了,数量关系也就出来了。

三、培养学生课后复习的习惯

俗语说:“温故知新”。也就是说复习过去的知识能得到很多新的收获。及时复习可加深和巩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防止通常在学习后发生的急速遗忘。我认为有效的课后复习可以分三步进行:

1.尝试回忆

就是不看书,独立地回想教师的授课过程。

2.钻研教科书

尝试回忆后,应该从头至尾逐句地去钻研教科书,因为教科书中写的是需要记住的最基本的概念和最基础的知识,必须认真思考。对于已经理解和记住的部分可以不用再花很多时间,要把时间花在回忆时想不起来或记不清楚的部分。

3.整理归纳

每章每节的知识是分散的、孤立的,要想形成知识体系,课后必须有小结。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抓住应掌握的重点和关键,对此理解易混淆的概念。每学习一个专题,要把分散在各章中的知识点连成线、辅成面、结成网,使学到的知识系统化、规律化、结构化,这样运用起来才能联想畅通,思维活跃。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

学生完成作业是为了及时检查学生经过预习、上课、课后复习,知识究竟有没有领会,有没有记住,记到什么程度,知识能否应用,应用的能力有多强,这些学习效果问题。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学生的作业最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我认为良好的作业习惯应该包括:态度认真、及时检查验算、书写工整、独立完成、富有创见等。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低不仅仅是体现在对问题的分析与解答,还体现在对解答过程的反思和检验。由于学生缺乏良好的检验习惯,经常事后后悔,我们习惯把这种现象称为马虎,其实是学生能力素养培养缺失的体现,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忽略这方面的训练与培养。所以我们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

1.应培养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2.逐渐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

3.鼓励学生自己检查作业。当学生作业中出现审题、计算、观察、分析、判断等方面的错误时,老师可在错误的地方做上某种提示符号,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改正。解方程、脱式计算、填空等的检验都要经常带领学生进行回顾,针对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检验。比如,对应用题的检验学生是非常困难的,然而检验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在日常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检验应用题的方法,逐步养成“自觉检验的好习惯”,还要把检验作为学生解答问题的必要步骤长期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