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陶瓷机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可加工陶瓷是常温下使用普通金属切削刀具就能够加工出一定形状精度表面质量的陶瓷材料,按照材料成分划分主要有云母玻璃陶瓷、非氧化物陶瓷以及氧化物可加工陶瓷等,关于可加工陶瓷材料去除机理以及弱界面和材料缺陷作用形式、制备工艺等问题是当前可加工陶瓷机械加工工艺的重点内容,对可加工陶瓷在航空航天以及工程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有着重要意义。
1.可加工陶瓷
1.1可加工玻璃陶瓷
云母玻璃陶瓷材料有着特殊的电性能和良好的生物活性,在航空航天、电子以及生物医学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最常见的是氟金云母相结构,通过生产工艺和组分控制,能够在玻璃基体中随机析出大长径比针状或者层云母晶体结构,外载荷作用下,裂缝沿着云母晶体薄弱面传播,耗散裂纹扩展能量,材料有可加工性。
1.2可加工氧化物陶瓷
可加工稀土磷酸盐和氧化物陶瓷化学相容性十分理想,其氧化物和磷酸盐晶粒之间弱界面之间形成并连接的微裂纹是其可加工性的主要来源。比较常见的稀土氧化物陶瓷材料使用普通金属刀具就能够实现加工。
1.3可加工非氧化物陶瓷
先进已经研制开发的非氧化物陶瓷已经比较丰富,包括复相陶瓷、多孔陶瓷等。其中使用原位制备方法制备的含钇铝石榴石复相陶瓷剪裁纤维结构包含长晶粒、弱界面和热膨胀失配高内应力,形成了松散连接层片状结构,若见面容易产生主应力迹线偏转,能够避免产生宏观裂缝,断裂模式以沿晶断裂为主。
2.加工工艺
刀尖轨迹法是最常用的一种可加工陶瓷加工方法:
2.1刀具材料、切削角度
可加工陶瓷材料都有着很大硬度,使用普通刀具加工会造成刀具的过快磨损,机械加工性能很差,零件尺寸一致性很差,加工表面有很大锥度,零件容易崩裂。为了避免加工破坏,提高加工精度,有必要研究陶瓷切削刀具材料与切削工艺。通过长期试验,发现硬质合金刀允许切削最大速度是高速钢刀具的3倍,因此在相同加工条件下,钻削可加工陶瓷,硬质合金钢刀具的磨损要比高速钢刀具小很多,所以硬质合金钢刀具加工可加工陶瓷是比较理想的。
2.2切削参数
2.2.1切削速度
切削可加工玻璃陶瓷应该尽量降低切削速度,控制在铸铁切削速度的一半即可,通过降低切削速度来减缓刀具和零件发热,减少加工避免出现明显的裂纹,允许的最大切削速度通常都调整在45.72m/min,可加工陶瓷材料正交试验中,可优选参数主要有:粗车外圆切削速度15m/min,精车外圆需要进一步调低速度,取10m/min,采用这套加工参数能够保证相当的加工效率,同时减少零件报废率和刀具的磨损。
2.2.2进给量
进给量是影响零件表面加工精度的主要因素。进给量需要选择一个较小的取值,保证表面加工质量。切削可加工陶瓷材料,进给量超过0.228mm/r就会造成陶瓷表面严重的破裂。通过正交试验,有优选参数如下:
粗车外圈,进给量控制在0.15m/r左右,精车外圆时加工精度很高,进给量进一步取小,调整到0.06mm/r。
2.2.3切割深度
切割深度不会明显影响加工质量和刀具耐用度,切削加工玻璃陶瓷切削深度最大可达6.35mm,正交试验获得的优选参数如下:
粗车外圆切削深度控制在1.5-4mm;精车外圆,切削深度取值需要适当降低,调整在0.02-0.1mm范围内比较合理。
2.3表面粗糙度控制
根据硬质合金刀具加工可加工陶瓷材料的试验,建立表面粗糙度理论模型:
根据该模型,表明进给量f对加工表面粗糙度起到主要影响,切削深度、切削速度也会对加工表面粗糙度产生一定影响。使用表面粗糙度评价可加工陶瓷材料的可加工性时,上式则表明进给量f是影响可加工陶瓷材料可加工性能最关键的因素,其次分别为切削深度和切削速度。
2.4冷却
可加工陶瓷的热导率不高,而切削过程会产生很大的切削热,散发相对困难,容易造成零件的崩裂破碎,同时也会导致刀具在短时间内温度上升,降低了刀具的切削能力,所以采取有效的冷却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3.结束语
可加工陶瓷是一种新型的高强度材料,采用传统的金属切削刀具、参数会加剧刀具的磨损,加工精度和成材率也难以保障。确定可加工陶瓷机械加工工艺需要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通过正交试验获得多方最优解,才能全面提高可加工陶瓷机械加工水平。
参考文献:
[1]高宏,田丁,王修慧等.51-Al-F系可加工陶瓷制备工艺的研究[J].大连铁道学院学报,2011,18(4):74-77.
机械加工相关的工艺正在快速进步,与之相应的加工刀具也增加了新类型。在机械加工的传统领域内引入新型的刀具,在更大范围内提升了总体的加工质量同时也减低了耗费的成本。最近几年,机械加工配备了数控式的新机床,为此有必要选取耐高温的、耐磨及强度更高的新式切削原材[1]。在这种情况下,复合陶瓷刀具表现出更显著的适应性。运用复合陶瓷的新型刀具来改进总体的机械加工,在根本上提升机械加工的综合质量。
一、复合新型刀具的加工机理
陶瓷的复合型刀具可在根本上改进沿用的机械加工方式,经过改进可以获得更优的加工实效。加工的机理为:陶瓷刀具配备了耐高温的骨架,通常为三氧化二铝的材质。遇到高温时,刀具可转变为固溶体因此具备了优良的刀具强度及硬度。经过高温烧结,陶瓷刀片将会更坚硬,因此复合的新式刀具具备了优良的切削质量。
机械加工最近几年正在引入新式工艺,各类企业都倾向于选用新型刀具用于日常性的加工。在这种趋势下,更多企业青睐于新型材质制作的复合刀具。针对于机械加工的传统流程,新型刀具表现出全方位的加工优势,因而也变更了常用的加工流程。这是因为,新型陶瓷材质的加工刀具综合考虑到更全面的加工要素,例如加工温度、粘结剂及配料等。与此同时,陶瓷的复合型刀具也具备更优的硬度强度,由此减小了加工时的原材损耗[2]。
二、复合刀具的特性及类别
(一) 复合陶瓷的特性
氮化硅型的刀具很坚硬并且很稳定,同时也具备了耐热及耐磨的优势。从切削加工来看,这类陶瓷刀具是受到青睐的。通常状态下,氮化硅陶瓷具备了1000Mpa的抗弯强度。从金属反应来看,氮化硅也不易产生反应,可在更大限度内抗冲击并且抗氧化,最大可达3倍的耐冲击度。
相比于常见陶瓷,氧化铝陶瓷表现出最佳的耐磨及耐热状态。遇到高温时,氧化铝陶瓷显示出更稳定的化学属性。同时,铁元素不会与氧化铝融合或者扩散,这种优势更适合用在切削操作中。在陶瓷组成中,氧化铝被视作必要元素,陶瓷制品通常都含有较高比例的氧化铝。然而,氧化铝陶瓷材质的刀具并不适用于切削铝制品,这是由于切削过程中的损耗是偏大的。例如铝合金,就不适合选用氧化铝陶瓷的复合刀具来切削[3]。
(二)新型刀具的具体类别
第一类为氧化铝材质的复合刀具。通常来看,氧化铝制作成的新式刀具可分为碳化物类、纯净氧化铝类、金属陶瓷类的不同刀具。在纯净氧化铝中可以适量添加玻璃物质而后冷压得到刀具。陶瓷和碳化物混合型的刀具拥有优良的前景,这类刀具是经过烧结和热压并且加入碳化物制作成的,因而具备抗弯强度及必要的硬度。此外,金属系氧化铝的复合刀具添加了较少比例的金属,这样做可在总体上确保最优的刀具硬度。
第二类为氮化硅材质的刀具[4]。早在上世纪末,陶瓷刀具就包含了氮化硅的特定材质。具体在制作时,刀具的原料为氮化硅,这种基础上再去适时加入晶体性的碳化物。经过挤压以及热压,陶瓷刀具将会表现出更优的韧性及抗裂性。针对于轴承钢或高锰钢这类切削材料,氮化硅制作的新型陶瓷刀具都是很适用的。
三、具体的工艺改进
近些年,陶瓷复合刀具广泛用来加工机械原材,在工艺流程中的复合刀具也表现出加工优势。改进机械加工的传统工艺,选用新型刀具来减低总体的耗能,企业进而也获得了更优的加工成效。详细来看,改进机械加工时如果选用复合材质的新型陶瓷刀具,可以依照如下的具体路径:
首先,在刀具加工中,新型刀具可优先选用三氧化二铝这类的原材。相比于其他元素,三氧化二铝这类材质较容易取材,因而也节省了后续加工附带的成本。选用这类元素用来制作刀具,也节省了贵重且稀有的其他重金属。针对较硬的材质,新型陶瓷刀可快速予以切削。这样做,在根本上简化了常见的机械切削,短时即可创造出10倍左右的切削速率[5]。
其次,探析新型刀具的加工及切削方式,要注重于全面的加工质量改进。针对较硬材质或很难加工的原材,新型陶瓷刀在加工时省略了繁琐的退火加工等,在根本上强化了原材的坚硬度,进而也延长了刀具的年限。此外,新型刀具还可适用在铣削、刨削或断续式的加工中,改进了精加工及粗加工获得的外观和原料质量。复合陶瓷可抵抗加工时的较大冲击作用,因而广泛适应了多样的新式机械加工。
第三,具体在改善机械加工时,可以依据实情来拓展复合加工达到的领域。例如柱塞加工,可以选用复合陶瓷的新式刀具。这是因为陶瓷刀具适合加工铸铁件等,尤其是冷硬的铸铁。在充分加工基础上,还需改进刀具本身的耐磨特质并且增强韧性。最近几年,金属陶瓷制作的混合型刀具正被推广选用,尤其是Ti这类金属具备了断裂韧性,在机械切削时刀具也表现出更强的耐磨属性。
【关键词】机械工程;磁流变技术;磁流变液;流变特性
磁流变技术中的磁流变液材料是一种智能材料,可以在液体和半固体状态之间自由转变,转变时间达到毫秒的级别,力学性能极强。这种可变性和控制简单的特点使磁流变技术成为了机械系统的中间装置,在机械工程领域中有非常高的应用价值。磁流变技术应用在机械工程领域中可以让机械设备的反应效率提高,并且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机械装置传动能耗。分析磁流变液材料的特性,对磁流变技术在机械工程应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阐述,希望可以促进该技术在机械工程领域中的发展。
1 磁流变技术简介
1.1 磁流变效应
磁流变流体在未经磁场干扰时,是以一种液体形式存在的,在磁场的作用下,磁流变材料的性质发生改变,逐渐从液态向半固态转变,当磁场消除,该材料又会转变为固态,这种转变也称之为磁流变效应。磁流变材料的状态转换是可逆的,并且转换时间非常短,达到了毫秒。
1.2 磁流变液组成和特性
磁流变流体中具有磁化颗粒、粘性基液和稳定剂,磁化颗粒主要是铁粉,粘性基液的粘度比较低,硅油或者合成油都可以作为粘性基液,稳定剂可以避免磁化颗粒全部聚集在一起,使颗粒悬浮在粘性基液中,在磁流变效应发生时,稳定剂可以起到的作用。
磁流变液具有可逆性、连续性、可控性和剪切屈服强度比较大的特性,可逆性是指磁流变液在转变到半固态之后还可以转变回原来的液态,实现了在两种状态之间互相转化,是一种应用价值非常高的智能材料;连续性是指磁流变液在磁场作用下的状态变化是不存在中断的;磁流变液在磁场作用下剪切屈服强度最高可以达到50kPa;可控性与外部磁场的磁感应强度有关,所以可以通过控制磁感应强度实现对磁流变液材料的控制,磁感应强度的控制可以通过计算机来实现,所以该材料的可控性非常高。
2 磁流变装置的工作模式
磁流变装置主要有三种工作模式,分别是流动模式、剪切模式和挤压模式。
2.1 流动模式
流动模式是指装置的上下磁极板是固定不动的,磁流变液体会在压力的作用下,在两个极板之间流动,压力等于磁场引起的屈服应力与磁流变材料基液粘性分量的和。
当磁流变液装置的上下磁极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时,磁流变液会在磁场的压差下在极板剩余的空隙中流动,因为磁流变液体被限制在上下极板之间,这时可以通过磁场强度来控制磁流变液的流动速度,该模式就叫做流动模式。应用到流动模式的例如流量阀、制动器、减震器等等。
2.2 剪切模式
剪切模式是指磁流变装置的两个极板以某一固定的速度进行平行移动,外部磁场是以垂直的方向施加在极板上,这就导致了装置的剪切变形,出现了剪切阻力,这时装置的阻力就等于磁场屈服力与原本基液粘性分量的和。在剪切模式下,磁流变液的状态会根据外部磁场的强度而改变。应用到剪切模式的装置主要有离合器、闭锁装置以及其它的复合构件等等。
2.3 挤压模式
挤压模式中,外部磁场是在磁流变装置的垂直方向施加的,这时磁流变装置的极板会进行上下的相对运动,在运动的过程中,磁流变液处于挤压的状态。磁流变装置的变形会根据外部磁应力的大小而改变。挤压模式下磁流变装置产生的变形非常小,但是变形阻力却非常的大。应用到挤压模式的装置主要有振幅比较小的阻尼器、止推轴承等等。
3 机械工程领域中磁流变技术的应用
3.1 精密机械抛光中磁流变技术的应用
应用磁流变技术进行精密机械的抛光,是将被抛光的机械部件安装在移动抛光壁上某一固定高度上,将磁流变抛光装置与机械部件保持一定的距离,当磁流变抛光装置接通磁场时,磁流变抛光装置就会向着机械部件的位置移动,随着外部磁场的加大,抛光装置与机械部件的距离越来越小,这是两者间隙之间会产生巨大的剪切应力,形成抛光区,磁流变抛光装置就会去除掉机械部件在抛光区中的部分。通过计算机来控制机械部件的移动,并精确的计算部件每个位置在抛光区中停留的时间,有效的对复杂机械部件进行精密抛光。
3.2 在机械密封中应用磁流变技术
磁流变密封与传统机械密封结构基本一致,但是磁流变密封结构的密封性能比较好,并且不会对密封部件产生磨损。它主要是通过磁场对密封装置中的密封间隙进行控制,使部件达到很好的密封效果。磁流变密封圈会随着磁场强度的加大,剪切作用也逐渐加大,磁流变密封机械在低速运转状态中工作效率比较高。
3.3 在机械传动中应用磁流变技术
应用磁流变技术的机械传动是根据磁流变液的流变效应进行的,主要以磁流变液作为传动介质,通过外部磁场强度的变化,控制磁流变液的转化,使传动的力量产生改变。应用磁流变液的机械传动装置,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出精确的传动反应,避免对传动部件造成较大的磨损,可以对传动部件的扭矩进行调节,提高传动装置的传动效率。
3.4 磁流变技术在减震器上的应用
具有磁流变技术的阻尼器可以应用到减震系统的控制当中,磁流变阻尼器减震器可以实现减震的主动控制,可以重量限制较高,空间限制比较严格的机械进行减震,磁流变阻尼器的减震系统可控性非常强,可以对减震装置进行无极调节,例如车用减震器和车辆座椅减震器,这种减震器可以使车辆的振幅减少一半,具有良好的减震效果,将该类减震器安装在车辆上,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车辆的可操纵性和舒适性。
3.5 柔性夹具中磁流变技术的应用
柔性夹具中应用磁流变技术,可以使磁流变技术的流变特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在对高精度机械部件进行加工时,磁流变柔性夹具可以对各种不规则形状的部件进行夹持。磁流变柔性夹具可以让原本的夹具结构从微观上进行改变,使原本单一的压力夹具延伸出了更具效果的磁流变夹具。通过外部高强度磁场对磁流变夹具内部的影响,使夹具的柔性夹紧能力的到了很大的提升,而且计算机可以对外部磁场进行控制,使夹具的夹紧程度存在差异,不会导致部件的损坏。
4 结论
磁流变技术在机械工程领域中有着非常良好的应用前景,目前我国很多磁流变装置还没有设定精确的运算模型,所以还不能实现磁流变技术在机械工程领域的普遍应用,为了加快磁流变技术在机械工程领域的发展,一定要加强对磁流变液的研究,保证磁流变液的稳定性,控制磁流变液的基液粘度,使磁流变液的反应速度得到提升。避免磁流变技术的发展受到磁流变液性能的限制。
【参考文献】
[1]路和,刘新华.磁流变液及其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J].制造技术与机床,2013,01:66-70.
关键词:电力系统;谐振;方法
引言:电力系统中过电压现象较为普遍。引起电网过电压的原因主要有谐振过电压、操作过电压、雷电过电压以及系统运行方式突变,负荷剧烈波动引起系统过电压等。其中,谐振过电压出现频繁,其危害很大。过电压一旦发生,往往造成系统电气设备的损坏和大面积停电事故发生。据多年来电力生产运行的记载和事故分析表明,中低压电网中过电压事故大多数是由于谐振现象引起的。日常工作中发现,在刮风、阴雨等特殊天气时,变电站35kV及以下系统发生间歇性接地的频率较高,当接地使得系统参数满足谐振条件时便会发生谐振,同时产生谐振过电压。谐振会给电力系统造成破坏性的后果:谐振使电网中的元件产生大量附加的谐波损耗,降低发电、输电及用电设备的效率,影响各种电气设备的正常工作;导致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误动作,并会使电气测量仪表计量不准确;会对邻近的通信系统产生干扰,产生噪声,降低通信质量,甚至使通信系统无法正常工作。
一、谐振及铁磁谐振
谐振是一种稳态现象,因此,电力系统中的谐振过电压不仅会在操作或事故时的过渡过程中产生,而且还可能在过渡过程结束后较长时间内稳定存在,直到发生新的操作谐振条件受到破坏为止。所以谐振过电压的持续时间要比操作过电压长得多,这种过电压一旦发生,往往会造成严重后果。运行经验表明,谐振过电压可在各种电压等级的网络中产生,尤其在35kV及以下的电网中,由谐振造成的事故较多,已成为系统内普遍关注的问题。因此,必须在设计时事先进行必要的计算和安排,或者采取一定附加措施(如装设阻尼电阻等),避免形成不利的谐振回路,在日常工作中合理操作防止谐振的产生,降低谐振过电压幅值和及时消除谐振。在6~35kV系统操作或故障情况下,系统振荡回路中往往由于变压器、电压互感器、消弧线圈等铁芯电感的磁路饱和作用而激发起持续性的较高幅值的铁磁谐振过电压。铁磁谐振可以是基波谐振、高次谐波谐振、分次谐波谐振,其共同特征是系统电压升高,引起绝缘闪络或避雷器爆炸;或产生高值零序电压分量,出现虚幻接地现象和不正确的接地指示;或者在PT中出现过电流,引起熔断器熔断或互感器烧坏;母线PT的开口三角绕组出现较高电压,使母线绝缘监视信号动作。各次谐波谐振不同特点主要在于:
(1)分次谐波谐振三相电压依次轮流升高,超过线电压,一般不超过2倍相电压,三相电压表指针在相同范围出现低频摆动。
(2)基波谐振时,两相电压升高,超过线电压,但一般不超过3倍相电压,一相电压降低但不等于零。
(3)高次谐波谐振时,三相电压同时升高或其中一相明显升高,超过线电压,但不超过3~3.5倍相电压。
二、实例分析
1.事故前系统运行方式
事故前,某110kV变电站有110kV单母分段、35kV单母分段、10kV单母分段运行,10kVI母接511所变、513负荷I线、514负荷II线、518电容器、519电容器运行;10kV母线II段接521电容器、522电容器,电压及负荷均正常;10kV母线II段PT运行。
2.事故经过
2010年6月21日23时12分,监控语音报警此变电站“10kV母线I段接地”、“10kV母线II段接地”信号,监控屏显示10kV母线II段电压值为:
Ua=6.21kV;Ub=7.03kV;
Uc=7.80kV;3Uo=64.11V。
23时14分,511所变发出“开关分闸”、“511开关电流II段”动作、复归、“511站用保护测控装置告警”、“511开关过负荷告警”、“逆变电源交流失电”复归信号。511所变开关变为“分”位;同时513负荷I线、514负荷II线、518电容器、519电容器发出“线路保护测控装置告警”、“PT断线”信号;521电容器、522电容器发出“保护装置告警”、“电容器PT断线”等信号。随后,后台显示10kV母线II段电压值持续升高,23时15分升高为:
Ua=8.94kV;Ub=9.91kV;
Uc=12.00kV;3Uo=119.97V。
调度值班员于23时18分下令遥控断开514负荷II线开关,电压恢复正常。22日01时50分,巡线人员汇报:514负荷II线某厂变压器引线熔断后搭在变压器外壳上,操作人员已将分支拉开……。故障排除后合上514负荷II线开关,送电正常,后未见异常情况。
3.事故原因分析
实例中所涉及变电站的514负荷II线机砖厂支线某厂变压器引线熔断后搭在变压器外壳上后,三相系统对称性被破坏,出现零序电流、中性点偏移和对地电位U0,即开口三角有了零序电压,零序电压叠加在二次侧三相电压上,就出现了二次侧三相电压不平衡现象。事故起因:514负荷II线某厂变压器引线熔断后搭在变压器外壳上,然后10kV母线接地,系统参数发生变化满足谐振条件,谐振发生之后10kV母线II段三相电压及零序电压迅速升高,由电压波形及数值可知是发生高次谐波谐振(铁磁谐振)。正是谐振导致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误动作发出一系列错误信号。此状况下,需要仔细判断真假信号,以便很好地进行事故处理。实例中的事故发生后,当班调度员作出了谐振的准确判断,并根据工作经验进行接地选线,迅速查找出故障线路,并将其切除。
三、谐振事故解决方法
PT在正常工作时,铁芯磁通密度不高,不饱和;但如果在电压过零时突然合闸、分闸或单相接地消失,这时铁芯磁通就会达到稳态时的数倍,处于饱和状态,这时,某一相或两相的激磁电流大幅度增加,当感抗与容抗参数匹配恰当(满足谐振条件)时,即会发生谐振,即铁磁谐振。发生谐振时,会在电感和电容两端产生2~3.5倍额定电压的过电压和几十倍额定电流的过电流,通过PT的电流远大于激磁电流,严重时会烧坏PT及其它设备。
1.防止谐振过电压的一般措施
(1)提高断路器动作的同期性。由于许多谐振过电压是在非全相运行条件下引起的,因此提高断路器动作的同期性,防止非全相运行,可以有效防止谐振过电压的发生。
(2)在并联高压电抗器中性点加装小电抗。用这个措施可以阻断非全相运行时工频电压传递及串联谐振。
(3)破坏发电机产生自励磁的条件,防止参数谐振过电压。
2.防止谐振过电压的具体措施
(1)35kV系统中性点经消弧线圈(加装消谐电阻)接地,并在过补偿方式下运行,它的电压作用在零序回路中。
(2)尽量减少6~35kV系统并联运行的PT台数。a.凡是6~35kV母线分段的变电所,若母线经常不分段运行,应将一组PT退出作为备用;b.电力客户的6~10kVPT一次侧中性点一律为不接地运行。
(3)更换伏安特性不良的6~35kVPT。
(4)6~35kV一次侧中性点串联阻尼电阻或二次侧开口三角形绕组并联阻尼电阻或消振器。
(5)6~10kV母线装设一组Y形接线中性点接地的电容器组。
(6)在10kVPT高压侧中性点串联单相PT。在实际工作中谐振的发生往往伴随着接地故障,很多时候甚至就是由接地引起的,消除谐振常常采取的有效方法是改变系统运行方式以改变系统参数,破坏谐振条件。改变系统运行方式经常通过以下途径实现:a.投退电容器。
b.增投线路。c.若变电站有一台以上数目的主变,可视具体运行情况将原本并列(分列)运行的变压器分列(并列)。d.母线并解列。
若上述方法不能消振,应采用寻找线路单相接地故障的方法进行选线,选出故障线路后,立即将其切除。选线原则参照系统单相接地故障处理方法。此方法是最有效最能解决问题的,但往往不一定能准确及时判断出接地线路,以致延误消振时间,所以,工作中为及时消除谐振一般先考虑选择上述四种途径。
四、总结
针对某110kV变电站谐振事故,利用谐振原理与知识,分析了此次事故发生的原因,并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对谐振过电压给出了多种控制措施和方法,以便具体工作中借鉴和运用,有效提高系统运行稳定性,提高供电安全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再次剖宫产;术中出血;临床特点;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R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447-02
近年来,经济体制改革的增强使医疗科技取得了巨大进步,临床产科基础设施和操作技巧不断完善,围术期安全性明显提高,加之受社会观念转变等多因素的影响,剖宫产率呈逐年增多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再次剖宫产术率,虽可有效解决难产等高危妊娠,但术中极易出现出血现象,诱发多项并发症发生,对母婴生命安全及生存质量构成了严重影响,对出血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制定相应解决措施,是改善预后的关键[1]。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100例,均为我院2010年5月至2012年6月产科收治的行再次剖宫产术的患者,统计术中出血病例,对相关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并制定应对方案,现将相关资料回顾性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100例,年龄20-41岁,平均(30.2±2.4)岁,孕周37-43周。本次剖宫产术距上次剖宫产术时间2年者99例;再次剖宫产手术均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进行,未行试产操作。术中对壁层腹膜常规缝合,其中横切口应用美容皮内缝合方法,纵切口将皮下脂肪层及皮肤合为一层完成缝合操作。未进入产程84例,已临产16例。剖宫产指征为瘢痕子宫者57例,有其它指征并存者43例。均出血量在剖宫产术中≥500ml者诊断为术中大出血,采用面积法+容积法估计出血量。
1.2 方法 就不同剖宫产腹部切口类型对术中出血、手术时间的影响进行观察,记录术中大出血发生率、平均出血量,分析引起术中出血的因素,并总结预防和应对措施,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
2 结果
3 讨论
产科临床治疗中,剖宫产术已为常用术式被广泛应用,在产科并发症、急症中对挽救围生儿及产妇生命发挥着重要价值。但剖宫产术仍为侵袭性手术,易造成程度不等的近、远期并发症发生。研究显示,与阴道分娩比较,剖宫产出血量高出其1倍,且有较高产后出血率。本次调查表明,剖宫产手术中腹壁切口方式的选择对术中出血量并未构成明显影响,但影响腹腔打开操作时间及完成手术时的总时间[2]。与下腹部纵切口比较,下腹壁横切口开腹操作时间及完成手术的总时间均较长,有统计学差异。近看来,妇产科剖宫产术及妇科手术中,下腹壁横切口方式应用较为广泛,因其可避免腹壁疝的发生,且美观度观,患者更易接受[3]。但其缺点为对腹直肌的剥离面较大,使再次手术时,因腹膜及前鞘与腹直肌有严重粘连,加大了手术难度,增加了损伤出血量。甚至在一些情况下,依据病情需要,需将腹直肌横断切开,才可进入腹腔,若缺乏清晰的解剖层次,易对膀胱等脏器造成误伤,使预后更差。故在患者可能行再次腹部手术时,初次手术应用纵切口具有一定优势,可减少出血发生,避免损伤,为再次手术操作创造了条件。
分析再次剖宫产术的病例,再次剖宫产术诱发术后大出血的原因中,和再次剖宫产术本身并不相关,而与子宫切口撕裂、宫缩乏力、胎盘因素有密切相关性,与上述情况相关的因素为:子宫瘢痕对子宫收缩力造成一定影响;胎盘于子宫瘢痕处附着或胎盘植入、粘连;子宫切口受瘢痕的影响,弹力较差,易造成切口撕裂的情况发生。临床需引起足够重视,加强孕期保健,积极行健康宣教,认识到剖宫产术对机体的远期不良影响,提倡经阴道分娩,以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整体分娩质量[4]。
针对再次剖宫产术中出血的特点,降低和预防方案包括:需对首次剖宫产指征行严格掌握,提高手术医师的操作技巧,以有效避免瘢痕子宫形成;对首次剖宫产的切口行适当选择,以子宫下段横切口为佳,娩出胎头时需动作轻柔,以免撕裂伤口,重视缝合,防止血肿形成,并密切观察病情,积极预防感染;对瘢痕子宫的患者需再行剖宫产手术时,需完善各项检查,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对胎盘的附着位置采用B超行详细了解,特别是胎盘附着于子宫前壁者,需对子宫内口距胎盘下缘的长度进行掌握,观察胎盘是否与瘢痕处附着,以加强备血等准备;手术尽量由具有丰富经验的医师操作,就术中可能出现的危险情况向患者及家属讲明,做好抢救准备,以有效避免医疗纠纷,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用剪刀将原有瘢痕的子宫切口剪开,以防切口撕裂情况发生;医院条件有限,无法处理胎盘于瘢痕处附着的孕妇时,需立即向上级医院转送,以免发生意外[5, 6]。
另外,行再次剖宫产手术时,需同样重视切口的选择,若胎盘并位在子宫瘢痕处附着,子宫手术操作时可选择下段横切口。但患者胎盘于子宫瘢痕处附着者,在做切口选择时需慎重考虑。本组胎盘于子宫瘢痕处附着的患者,胎儿均经胎盘打孔娩出,虽母婴安全均得到有效保障,但出血凶猛,有较高危险系数。相关研究显示,剖宫产手术中胎盘有异常附着者,在子宫壁上对阿氏切口进行选择,可使出血量明显减少,其机制为:阿氏切口可避免切口于胎盘附着壁上选择;可有效避免胎盘打孔起到的出血及切割胎盘引起的出血;降低了胎盘医源性早剥出血率。故患者胎盘于子宫前壁瘢痕处附着者,可应用阿氏切口处理,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出血量,确保母婴安全。研究显示,手术医师进入腹腔后,准备行子宫下段切开前,分别给予米非前列醇舌下含化和直肠给予各0.2g,在胎儿娩出后可给予20u催产素宫体注射。应用米索前列醇药物,可使子宫收缩幅度和频率增强,具有迅速吸收的特点,血浆活性代谢产后在用药15min内即可达高峰,为双相血浆半衰期,首次活性代谢为20-40min,后代谢物约1.5h,可呈较长时间的持续,对产后24h的出血问题有效解决。虽给予催产素单独应用对子宫平滑肌收缩起到促进作用,但就半衰期而言,催产素较呈较短显示,仅为3-5min,在子宫收缩中起到促进作用较短,仅0.5h,且催产素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产妇中部分对其缺乏敏感性,不能发挥治疗效果。故催产素与米索前列醇在个体药效差异及时间差异上存在互补作用,催产素联合米索前列醇应用,可起到较好的止血效果,与催产素单独应用比较,可减少术中出血量及降低术中出血发生率。米索前列醇以腹泻、恶心等为不良反应,多可自行缓解,采用直肠给药可避免经阴道给予药物随羊水流出,且吸收效果同阴道相似,同时,可采用舌下含服的方法,药物浓度也居较高水平,更具安全性和快速性,为患者安全提供了保障。本次研究中,100例患者剖宫产术中大出血3例,大出血发生率为3%,其中因切口撕裂出血1例,宫缩乏力出血1例,胎盘因素出血1例。胎盘出血的患者因胎盘于子宫前壁瘢痕处附着,出血量约2000ml,呈较高水平,较为凶猛,出现急性失血性休克。与剖宫产子宫纵切口比较,在手术时间上,横切口相对较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随着研究的深入及医疗科技的进步,产科医生需改变一次行剖宫产后,之后妊娠均需采取剖宫产方式结束的观念,而需树立和推行前次剖宫产后,也可采用阴道分娩的新观念。对已不存在前次剖宫产指征,本次妊娠未出现相关新的指征者,并无妊娠期严重合并症及并发症伴积习难改,距前次手术已超过2年者,上次手术切口愈合较佳者,需在严密监护下,鼓励患者行阴道试产,但需加强病情观察,做好抢救、输血及再手术的准备。有文献报道,瘢痕子宫有34.10%-90.10%经阴道分娩成功。虽新观念尚未被普遍认可,但为产科努力的新的方向,只要加强对病例的选择,行产程进展密切监测,多可完成阴道分娩,反之,若产时未细致观察,选择病情不当,极易发生子宫破裂事件。
综上,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的患者在行分娩操作时不应盲目试产,但也不应将瘢痕子宫定义为绝对的选择剖宫产的指征,需对患者的机体情况及医院的整体实力进行选择,确定最佳的分娩时机和分娩方式,以使对母婴的危害降至最低,同时分析引起出血的特点,制度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可显著降低出血率,为提高预后起到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赵萍. 疤痕子宫再次剖宫出血临床分析[J]. 求医问药(下半月),2011,11:458-459.
[2] 贾伟. 剖宫术后再次妊娠分娩方式选择的临床分析[J]. 北方药学,2012,03:94-95.
[3] 周慧英. 剖宫手术后再次妊娠分娩方式探讨[J]. 中国实用医药,2012,24:75-76.
[4] 张又方. 不同剖宫术式对再次剖宫产的影响[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10:1186-1187.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8023296号-3 川公网安备:51010802001409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蓉零字第CH-B061号 统一信用码:91510108MA6CHFDC3Q © 版权所有:四川好花科技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