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典哲理故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作者单位:276200 山东省蒙阴县中医医院 我院自2005年1月至2011年10月共开颅治疗视神经管骨折引起的视神经损伤12例,效果满意,总结心得,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12例,均经CT证实有视神经管骨折。入院时GCS评分9~15分。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15~52岁,平均282岁。车祸伤10例,高空坠落摔伤2例。均为单眼损伤,左侧5例,右侧7例。合并同侧颅骨骨折硬膜外血肿6例,硬膜下血肿脑挫裂伤3例,脑脊液鼻漏4例,颧弓及上颌骨骨折6例。伤后立即失明无光感5例,视力严重减退7例。12 诊断标准 本组患者均有头部外伤史,表现为伤后出现伤侧瞳孔散大、直接对光反射消失、间接对光反射存在,或意识清醒后自述视力严重下降或消失,CT或MR示视神经管骨折变形、视神经周围血肿及水肿。13 手术时机 除6例因合并颅内血肿、脑挫裂伤急症手术并探查视神经外,余均曾行药物保守治疗观察,发现视力受损无好转甚至加重后改手术治疗,最长7 d,最短1 d,平均32 d。14 治疗方法 本组患者均在全麻下行视神经管减压术。取经翼点入路,弧形切口,如需同时处理合并伤,也可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切口。切开头皮,显露颅骨,如果颅骨骨折不稳定,则颅骨钻孔时要避免用力按压颅骨,以防力量传导,加重视神经损伤,可选用铣刀、磨钻、咬骨钳等工具,小心取下骨瓣,先清除硬膜外血肿或硬膜下血肿、脑挫裂伤,颅内压下降后,自硬膜外沿蝶骨嵴向颅底探查,沿途清除血肿及碎骨块,避免损伤重要结构,找到视神经管内口,探查视神经管骨折情况,结合术前CT结果,在不加重视神经损伤的情况下,取出已经游离的碎骨片,再将视神经管上壁或侧壁全部打开,达骨管全长和周长1/2以上,切开总腱环,视神经水肿明显时再切开视神经被膜,使视神经彻底减压。用含扩血管药物的生理盐水冲洗视神经,观察血运变化及视神经本身受损伤的程度,以判断预后。术毕硬膜外置管引流。术后应用激素、扩血管、营养神经、脱水、抗生素等药物及高压氧继续对症治疗。2 结果21 疗效标准 视力受损程度由重到轻分为无光感、有光感、眼前手动、眼前指数和视力表004以上5个等级。有效:视力受损程度较术前提高1个等级及以上。无效:视力无好转。22 结果 本组患者跟踪观察3~6个月,有效7例,无效5例,有效率583%。术前无光感者均无效,视力受损越轻者效果越好。术中证实5例伤后立即失明者视神经挫伤严重,神经内部出血水肿严重,其中2例视神经被骨片大部刺断。3 讨论
视神经损伤在颅脑损伤中的发生率约为05~4%[1],大多为单侧,常因额部或额颞部特别是眶外上缘的直接暴力,导致眶顶或蝶骨小翼骨折,累及视神经管,骨管破裂变形、骨片嵌刺或血肿压迫,造成视神经管内段的损伤。经翼点入路视神经减压术是神经外科治疗视神经损伤常用的手术方式。该方式具有视野宽广、操作方便、相对安全、减压彻底的优点。切口大小可调,能同时处理颅内其他损伤,入路相对较浅,沿蝶骨嵴进入,沿途无重要结构,标志清楚,硬膜与颅底分离后更易于发现损伤部位和程度,为减压提供了良好的视野。不切开硬膜,脑组织有硬膜保护,减少了对脑组织的刺激及硬膜下神经血管的损伤,同时还可修补颅底,减少了脑脊液漏的发生。手术过程要求操作平稳,避免造成视神经的二次损伤,如取出碎骨片时动作要轻,切除骨管壁时用显微器械,不要对神经有牵拉压迫,神经有出血时不可用电凝止血,以防热灼伤,可用止血海绵或止血纱布贴敷止血。减压要达骨管全长和周长1/2以上,切开总腱环,视神经水肿明显时再切开视神经被膜,使视神经彻底减压。
选择视神经管减压术的手术指征及时机需慎重。王忠诚院士认为视神经管减压术仅适用于伤后早期视力进行,并伴有视神经管骨折变形、狭窄或有骨刺的患者,对于伤后视力立即丧失且有恢复趋势的患者,手术不但无益反有加重损伤的可能[1]。有动物实验证明视神经受损后组织压显著提高,提示有必要行视神经减压术,当视神经管骨折或骨折片刺入视神经而尚存部分功能时,手术减压则有更大意义[2]。手术去除部分管壁,可以缓解视神经的压力,改善血液循环,利于消除水肿[3]。手术时机原则上是越早越好,对视神经功能恢复越有利,有学者统计了1998~2008年国内发表的相关文章,得出结论是3 d以内及时手术者效果最佳,7 d以上手术者有效率明显下降,在排除视神经完全断裂的情况下,尽可能及时手术,即使时间较长,也不应轻易放弃[4]。
参 考 文 献[1] 王忠诚神经外科学.武汉:武汉科技出版社,2005:473.[2] 姜荔,马志中,陶海,等兔视神经间接损伤的视神经组织压观察.中华创伤杂志,2006,16(4):238240.[3] 石祥恩,王忠诚,杨俊,等手术治疗间接性视神经损伤19例.中华创伤杂志,2000,16(11):672674.[4] 金海,侯立军,潘承光,等视神经减压术治疗创伤性视神经损伤的手术时机(国内文献分析).临床军医杂志,2009,37(1):6163.
一、选材不广泛,只注重儒家
中国文化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涌现出了老子、庄子、孔子、荀子、墨子、韩非子等众多思想家。和以《梦溪笔谈》《天工开物》等为代表的科学文化以及以诗词、书法、戏曲等为代表的艺术文化,这些都是中国传统的国学经典。目前,国学经典阅读都是以儒家为主,不利于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发展。让学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儒家文化一种,不利于学生思想多样性的形成和发展。
读书先治史。我们的经典阅读应先从讲“文化史”开始,通过浅显生动的故事化的讲读,让小学生知道传统文化发展的脉络,知道诸子百家,知道他们的主张和思想。
在阅读的选材上,要注重文化思想的多样性。儒家、墨家、法家,传统的科学文化、艺术文化都要有适当的比例。
二、重背轻讲,割裂与当前课程教学的联系
小学生如何进行国学经典的学习,是否让学生背会《三字经》《弟子规》《唐诗宋词》,就算完成了经典的阅读教学?自汉朝以来,私塾的教学过程主要是识字―教书―背书―理书―讲书―读书―习字―作对―学问。这套教学过程并不适应今天的经典阅读教学。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传统经典内容过深,文意上的差异,即使教师讲解,学生也不能领会。对国学经典的讲读应该从内容入手,把经典中的内容变成我们生活中的故事,从讲故事入手,让学生对学习国学经典产生兴趣。
同时,传统的儒家经典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它的一些内容并不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甚至对学生的一些思想产生了负面的作用,我们要把它从经典阅读学习中有选择地去除。
在我们的小学课程中,有许多传统文化的经典教学内容。在我们的经典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强化阅读教学,为课程教学服务,阅读教学是课程教学的拓展,而不应割裂它们之间的联系。
三、不能将中国传统文化和当前的社会发展有机联系起来
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化的根脉,它必须和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在我们的国学经典阅读教学中存在着简单化的问题,只是把传统文化教下去,没有把传统文化用社会发展的线索和现代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也就谈不上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关键词:诵读;国学经典;人文素养;高尚情操
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了“诵读国学经典热”,所谓国学经典,主要包括《三字经》《弟子规》《论语》《道德经》《大学》《中庸》《孟子》等经典著作。通过跟孩子一起诵读,我发现,国学经典教材中充满了对个人修为、为人处世、言谈举止有益的文句,几千年来都是我国学生的教材,它们不但是教人如何做事,更是教人如何做人的经典作品,所以才能源远流长,经久不衰。而读经的目的就是在孩子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把中华民族最精华的东西给他们,从而对孩子一生性格和道德养成产生促进作用。诵读国学经典的意义到底何在?
一、诵读国学经典,提高人文素养
国学经典包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对于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良好的引导作用。孩子学习经典不仅有利于学语文,而且有益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因为,经典是文化结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容,孩子可以在其中汲取哲学的、历史的、文学的、艺术的素养,从而丰富自身的人文学科素养,促进对历史、政治、地理、音乐、美术等学科的学习。同时,学生也能从阅读经典中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汲取民族精神的丰富营养,不断增强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与自信。并在诵读中提升境界,丰富内涵、开阔胸襟、净化灵魂、启迪智慧,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操、崇高志向、自强人格、诚信品质等,让中华民族智慧的精华引领学生的价值追求。
二、诵读国学经典,培育高尚道德
据科学研究发现,世界上但凡成功之人,80%~90%的人靠的是情商(即高尚的人格、优秀的道德品质),只有10%~20%的人靠的是智商。因此,要想使孩子成为有用之才,首先就得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而诵读经典则是培养其高尚道德品质的一条最好的捷径,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孔子倡“仁”,孟子崇“善”,以及诚信、孝悌、廉耻、礼义等,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人做人之根,也是孩子成长的标尺、指针。比如,我家孩子从2岁左右开始诵读《三字经》,当他读完“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听过孔融让梨的故事后,他明白了谦让,懂得了分享。在他做事拖沓、不积极时,我让他背诵“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当他吃饭慢,总想说话时,我提醒他“食不言,寝不语”。经过两年多的读经,我发现我家孩子在道德礼仪方面明显优于同龄的孩子,他自己也因此变得自信、勇敢。我的育儿过程也变得省心、省力、省时。
三、诵读国学经典,提高学习能力
小学语文 课堂教育 阅读经典
在浩如烟海的书籍当中,最省俭的垫底方式是选读经典。经典,是历经淘洗积淀起来的人类文明的精粹,是人们灵魂赖以栖息的后花园,是孩子生命成长中营养最为丰富的精神餐饮。
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时刻,一定有着这一时刻最适宜的一本童书。这些精心挑选的书籍,可以帮助孩子认识人性和人类心情,可以把人类高贵的感情、高尚的道德带进儿童心灵。因此,我们要把那些适合孩子的经典读物带给他们。
一、经典童话
《红鞋子》《长袜子皮皮》《德国,一群老鼠的童话》《安徒生童话全集》《木偶奇遇记》《时代广场的蟋蟀》《小鹿斑比》《永远讲不完的故事》《小王子》《彼得·潘》《哈里·波特》系列……这些都应当成为孩子们,以及所有小学教师的必读书。童话里,隐喻着人性的善恶、真假的判断、是非的导引,童话用温和委婉的方式告诉孩子这个世界也有阴险和黑暗,生活里也有阴霾和挫折,可是只要我们勇敢和乐观,善良和坚毅,经过奋斗和努力,一定会过上美满的生活。幸福和美德永远是九死而不悔的心灵指向。作家用简单的艺术手段,讲述了最深刻的哲理。邪恶的巫婆、精明的狐狸、可爱的公主、潇洒的王子……这些鲜活生动的形象就像从照亮夜空的经典著作里放射出来的静美光华,引领孩子们挺直脊梁,庄严地屹立于岁月的风雨,在甄别与抉择中实现生命与灵魂的一次又一次蜕变,蒙受教育,成其为人,成其为时代主旋律响亮的音符,成为人类生命的共同灵魂。
二、经典绘本
经典绘本有着古希腊的雕像一般的境界——“简单是成熟的美丽,单纯是丰富的高雅。”。《光屁股的大犀牛》《爱心树》《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大人们的秘密》《逃家小兔》……惟妙惟肖的图画,妙趣横生的文字、曲折幽默的故事以及耐人寻味的哲理,用另外一种叙述方式向你娓娓道来,鲜明地呈现出丰富的感受与体验:难以言说的寂寞孤独、不可承受的恐惧自私、令人焦灼的战争与和平和这个世界各种潜在的规则……通过形式多样的“阅读“(写话、表演、补画……)形式,让孩子静静地聆听图画书中的呢喃细语,让图画书中的画面成为孩子写作的基本素材,让图画书中的故事成为激发孩子写作的动力,让图画书中的情感成为孩子成长的精神滋养,让看似“简单”的图画生成语文教学的一片丰茂肥美的青青草原,从而令群群“羊儿”自由地徜徉,流连忘返,“为之着魔”。孩子在“阅读”中,直面现实与问题,终究理性而果敢地走向智慧与精神的成熟。
三、经典诗歌
苏霍姆林斯基说:“缺少了诗意和美感的涌动,孩子们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智力发展。”中华民族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蒹葭苍苍”吟唱至今,诗歌浸润了华裔溢香流韵的血脉,心灵深处的根根琴弦和着岁月的流光奏鸣,伴着我们的生命之火代代相传,永生不息。《诗经》的“思无邪”、汉赋的铺陈典雅、唐诗的气势恢宏、元曲的秾丽婉转、宋词的气象万千、歌谣的清浅如话,以其特有的优美语言、动人旋律、蕴藉意境、丰富想象的质地和属性,成为孩子阅读手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幽眇的“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明媚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清新的“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漫游到异域金子美玲的“我光着脚/走在露湿的草地上/感觉好像我的脚渐渐染成绿色/也感觉好像草香融入脚里”浪漫童心,整个大河流域芳草萋萋,落英缤纷,万物峥嵘,风景无边。每一个受到灌溉和哺养的生命,都纯洁而坚毅,淡泊而志远,都在向着他要抵达的高度翩然上升。
泰戈尔说:“歌声在空中感到无限,图画在地上感到无限,诗呢,无论在空中,在地上都是如此;因为诗的词句含有能走动的意义,与能飞翔的音乐。”浸润了诗意的目光别样的清澈晶莹,想象的翅膀轻盈有力,心底敏感柔软,言辞灵动溢彩。
行走在如此的阅读之路,浸濡感染着无限的诗和诗意,孩子也将更加美丽,民族的未来一路光明。
四、社科经典
如果能够从小接受文学经典的熏陶、社科经典的洗礼,无形中,孩子们就会拥有价值判断与自我提升的能力,就会对生命的情调和质感拥有触摸和体验的能力,就会拥有不俗的气质与襟怀。四大名著、《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爱的教育》《鲁宾逊漂流记》《儿童文学》等文学作品在亲近涵泳沉浸的历程中,能够让孩子拥有人性的光辉与尊严,拥有仰视星空的气度与经验,精神丰润饱满。而《昆虫记》《西顿动物故事集》《宇宙的起源》《万物简史》《时间简史》《上下五千年》《美的历程》等社科经典,又能够让孩子们拥有宽广的文化视野,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自成高格的审美能力,穿越千年万里的睿智。这样,孩子们就能建立起和世界文明的联系。
五、经典“闲书”
如今越来越重视孩子的阅读了,尤其是小学,各种各样的读书活动蓬勃开展。但是,孩子的阅读现状是严重的“偏食”。那就是在各种书香活动中,我们提倡推荐的是以纯文学作品和绘本居多的阅读。但是我们孩子的阅读绝不应当止于此,也不能因为孩子要读这类的作品,而去关起阅读科幻小说、侦探小说、惊险小说等所谓的“闲书”、杂书的窗口。因为正是《汉修先生》《特别的女生萨哈拉》《窗边的小豆豆》……这些所谓的“闲书”、杂书,包含着中国孩子乃至成人世界所缺少的探险精神、创造意识、敬畏理念、勇敢意志以及最重要的营养——海阔天空的想象力。爱因斯坦早就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我们的孩子在成长的旅途上逐渐丢失了上天赐给我们的最宝贵的财富和礼物——想象力。所以如此的“闲书”、杂书,不可不读。如此,让我们引领孩子踏上经典的阅读之旅,享受阅读的快乐和滋养。
说我喜爱经典,这还得从我小时候谈起。在我还对周围一切懵懂无知时,爷爷就常在我耳边摇头晃脑地吟诵着“人之初,性本善......”我还隐隐约约记得他给我讲了一些小故事:孔融四岁就知道长幼有序,父亲要他分梨时,他主动拿最小的梨吃,把大梨让给其他人;东汉人黄香九岁时,母亲不幸逝世了,他与父亲相依为命。炎炎夏日,在父亲睡觉前,黄香总用小扇子帮父亲扇枕席,数九寒天,他总用自己的体温把被子焐热后,再请父亲入睡;战国时期大文学家孟子,他的母亲为了小时候调皮的儿子有良好的学习环境,费尽心血,搬了三次家......现在依稀记得每次爷爷给我讲故事,我都只是眨巴着眼睛,似懂非懂地望着他。
上小学了,每一期学校都会给我们配发一本《中华经典诵读》。老师一有空就带领我们一起品读里面的精美句子。在老师的谆谆教诲下,在“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过程中,我领略到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感受到了浩如烟海的经典文献。如《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唐诗宋词......我也渐渐明白了其中的一些含义,感悟到里面所蕴含的一些道理。
诵读经典,我积累了知识,了解了历史。经典作品中那些精美的语句,一经背诵便深深烙在我的脑海中,使我的词汇量更丰富,语言更流畅,让我更了解古人的智慧和思想。
记得一次大语文知识竞赛,有一题是根据意思写词语的。其中有这样一句:花儿总要凋谢,这是让人无可奈何的事,那翩翩起舞归来的燕子好像旧时的相识。这让我冥思苦想了很久,忽然,脑子里闪过三个字:浣溪沙。我小声的嘀咕着:“对啦!这不就是宋代词人晏殊写的《浣溪沙》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吗?我连忙写上去。
诵读经典,我懂得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也让我更懂事,让我成长。六年里,我一直在班上担任班干部,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大人们也常夸我知书达理......《论语》中阐述的做人做事的哲理,使我终身受益;“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使我知道了珍惜时间的重要性;囊萤映雪的故事鞭策我更刻苦学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使我知道了实践的重要性;“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让我懂得要孝敬父母......
以前,我总和父母吵嘴,埋怨这个不好,那个不对。可他们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容忍着,我却丝毫不知悔改。自从品读了经典文献后,我逐渐理解了他们的艰辛。于是我决定要好好孝顺父母。我双手托着下巴左思右想,最后决定为他们泡一杯茶。茶泡好后,我连忙端给父母喝。我清楚地看到,他们在喝茶时,眼里还闪着泪花呢!是啊!就算是给父母端一杯热茶,甚至是小小一句问候,都是对父母最好的报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