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选修课

大学选修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选修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选修课

大学选修课范文第1篇

1、大学选修课是指高等学校各学科、专业教学计划中规定的由学生自行安排选习的课程。

2、大学选修课可以概括分为两类: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一般要求的学分不高,在10个学分左右,部分学校有限制其中要含有几个学分的人文类和科技类课程。专业选修课一般只有本专业的学生可以选,大多为专业课程,总学分要求在20分以上,是掌握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选修课的学分要求一般是毕业的硬性指标,在修满学分后才有毕业资格。部分学校的学费与所选选修课的学分数相关。

(来源:文章屋网 )

大学选修课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公共选修课 问卷调查 访谈 对策建议 X大学

当前,我国高校内刮起一阵通识素质教育风,各高校均在教育部的号召下,匆忙开展落实通识素质教育,而且普遍进行公共选修课体系模块开发,虽然气势荡荡来势汹汹,但是通过抽丝剥茧会发现,我国在大学学年学分制下嫁接的公共选修通识教育模块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通识教育仍存在巨大差距。本文试图以X大学公共选修课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法,试图找出制约因素,并结合X大学发展实际,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一、调查结果

1.学生选课目的

调查数据显示,X大学学生选修公共选修课主要是为了满足学分要求,此后才会根据兴趣爱好进行课程选择,而出于自身兴趣爱好、知识结构优化与或未来就业发展需要而主动选择公共选修课的学生很少。[1]

2.选课自由度

调查发现,X大学学生普遍反映,公共选修课选修存在难度,学校只是在很多的时间内面对全校学生进行时段性选课,学校公共选修系统较差,学校提供选课课程数量有限招收人数存在限制,导致很多同学在第一时间难以选到自己喜欢的课程,甚至很难选课成功,而且还普遍存在全校公共选修课的院系或年级分割情况,如某些课程在某一次选课中只针对某个院系或某个年级开设,严重制约学生选课自由度。

3.课堂教学状况

调查发现,X大课堂教学规模过大,最大为195人,最小也为135人,平均178人。虽然每个班级都配有一名助教,但是教师与助教都很少与学生进行教学交流,课堂教学主要表现为灌输式填鸭,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学生参与度极低,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低,课堂下面学生基本都在忙着干别的事情,甚至同学在课堂上有睡觉聊天,教师课后很少布置作业,作业也没有进行很好批阅,导致很多同学到学期结束都不知道开设课程主要讲啥?出勤率较高,基本都在70%以上,但是经常出现高年级学生帮助其同学点名答道情况发生。教师课堂教学热情不足,更多为照本宣科,甚至出现对学生上课不积极参与的不满。

4.教学满意度

调查发现,学生对公共选修课满意度普遍较低,平均满意度在2.13,有15%认为很差、57%学生认为较差、15%学生认为一般、8%学生认为较差和5%学生认为很差,满意度在学生年级性别与教师资质上存在较大差异,低年级学生满意度较高年级学生高,女生满意度较男生高,教师资质越高学生满意度越高,学生满意度随授课教师的职称年龄增加而增加。更重要的是学生对授课教师的教学质量期望本身就不高,70%学生认为老师不太可能会教太好,只要按部就班教完选修课内容即可,30%学生甚至认为学生不大可能会从选修课上学到多少有用的东西。

二、原因分析

1.教师教学理念落后

公共选修课功能主要是为了拓展学生知识结构与认知视野,而X大学虽然积极响应国家通识教育号召,但在教学环节上依旧采取过去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落后,授课教师参差不齐,教学技能不足,无法胜任通识教学选修课,缺乏批判性思维与创新型思维,知识结构也存在较大缺陷,只能采取传统涂鸦式灌输教学。

2.学生主体性缺失[1]

学生在公共选修课前基本都是接受传统灌输式教学,学生课堂主体意识薄弱,更多为配合教师教学,加上公共选修课班级规模较大,学生普遍认为教师不可能会与学生进行教学交流,自觉扮演教师独角戏下的听众,即便不忠实甚至反对也无济于事,因为所有课堂授课几乎一样,死气沉沉,只能选择沉默,安心接受。这种将学习的重要性寄托在授课教师身上,严重缺乏学习主体性,缺乏对授课教师教学质量的内在需要与外在主张。

3.教学资源不足

毋庸置疑,X大学公共选修课教学资源严重不足。虽然短期内组建一系列冠冕堂皇的选修课程,但授课教师班底均依然是传统教学教师,都是在国家号召下硬着头皮,在没有条件下创造条件硬上,基本都是以教师为核心开设科目,缺乏竞争选拔与淘汰机制,而且很多教师是刚教学不久的年轻讲师,缺乏教学经验与技巧,而且由于开设教师较少,课程科目少,班级规模只能控制较大规模,以满足学生选课需要,同时公共选修课课时费较低,根本不能调动授课教师工作积极性,很多外聘教师虽然对大学授课积极性还抱有短暂的激情,但是未来不久必然会丧失热情。[2]

三、对策建议

1.理念与质量并重

召集X大学公共选修课全体授课教师,积极宣传“育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引入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评估与动态监测系统,让授课教师在思想深处明白教学是为了服务学生,培养更好的人才,采用竞争淘汰机制,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兴趣爱好或发展需要的科目,而且积极引进和聘请校外著名学者与专家给学生授课,确保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

2.增强学生学习主体性

对X大学全体学生进行公共选修课选课指导,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保持学习热情,树立兴趣爱好、职业规划与发展,逐步形成自我公共选修课选课自觉性与主动性,不再跟风或盲从,而是立足自身发展需要或兴趣爱好进行选课,而且在课堂上要主动积极发言,敢于展示自己和表达自己,提高课堂参与度。

3.加大资金投入

在公共选修课模块基础上,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增加授课教师课时费,壮大授课教师师资力量,大力引进校内外优秀教师,增加授课教师,增加授课科目,努力打造一批学院学校省级国家级公共选修课精品课程,大力缩减班级规模,增加助教数量,建立课堂教学分组交流讨论,课下布置任务,让助教负责安排监督,以保证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达到培养人才服务学生的应有目标。

参考文献

大学选修课范文第3篇

计划讲授14周

据报道,郑名鸿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中国留学生,她向记者透露,这则课程是该校2012年秋季学期新增设的选修课之一。在伯克利分校一个叫“DeCal”的学生组织网站上,列出了课程的详细介绍。

课程介绍写道,“你喜欢玩‘Bang!’(一种在国外流行的纸牌游戏)吗?你有玩过《真?三国无双》吗?你是不是很想看《三国演义》,而且经常会看到中国朋友在玩一个你沒办法叫出名字的游戏?”如果回答是“Yes”,这门课程将邀请学生进入中国的历史文化之旅:阅读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并探索其中的经典人物,如何体现在当地中国流行文化,甚至是流行游戏之中。

按设计,这门选修课共持续14周,上课时间为2012年秋季学期的每周四17时到19时,由Trevor Chou、DarianNg、Katherine Pan三名老师共同授课。课程将主要教授三国时期的有关历史,并把这段历史与中国当下的流行文化联系起来,通过书籍、表演、电影以及游戏等,让学生掌握三国这段历史。每节课,老师都会讲述三国时期的著名历史事件,并适当安排课堂活动。

引来关注的,正是这门课程的授课形式。根据介绍,由于“三国杀”能让大家亲身体会到三国历史对中国流行游戏的重大影响,授课老师会让学生在课堂上分组,玩这个目前在中国风靡的桌面游戏。

课程可以算学分

“学生将利用从《三国演义》中学到的历史知识,审视‘三国杀’游戏中的每位人物”课程安排这样写道。记者查询发现,这门课被列入诸如《当代油画鉴赏》、《全球疾病问题研究》等82门DeCal推荐的选修课中,其他选修课都显得一本正经。目前正是伯克利的暑假,这门课程的开设至少还要等到下学期开学。

据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网上的资料,DeCal是该校的一个重要学生团体,其全称为“DemocraticEducationat Cal”,该团体的学生可以向学校申请开设课程,而团体旨在为学生提供“基于参与、对话和批判性思维的进步教育”。虽然DeCal是学生团体,但郑名鸿告诉记者,这门课程可以算学分。由于该课程只有30个选修名额,而且不能在网上选课,要上课第一天先到的30人才能选课成功。目前,课程的具体开课时间还沒有确定,郑名鸿表示她会留意相关信息,“我想去看看能不能抢到。”

大学选修课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音乐选修;素质观微

音乐是艺术,她那优美的音响在运动中冶炼着高尚人生,宏扬着“真、善、美”的人类世界;音乐是文化,她那迷人形态载体传播着社会的“人文”(民族历史、地理风俗、、启蒙精神);音乐是科学,她所使用的表现材料和组织手段就是物理世界与数的逻辑(音、音律、和声、复调、曲式)。大学生选修音乐是其专业学习的综合性积蓄与上升,它溶艺术、文化、科学为一体,为大学生整体素质提高起着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一、音乐的社会作用[1]

1、音乐的认识作用

音乐通过独特的音响语言,像诗歌、绘画、文学、电影等艺术作品一样,反映出时代的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面貌。从音乐作品中,人们可以认识到各个时代,各个国家的具体、生动的生活情景,以及生活在那个时代的性格鲜明多样的人物形象,从而扩大我们的视野。我们听了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仿佛看到了美妙轻盈的多瑙河水在我们面前婉转流淌;唱起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心中会感受到人民群众旧世界,不甘做奴隶的激情和力量;听了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会感受到中华民族崇高的性格和伟大的抱负。音乐的第三个作用,就是再现自然和生活。现实生活中美的事物并不是人人都能随时感受到的,但通过音乐艺术的再现,却使这一不可能变为事实,由此可见,音乐具有帮助人认识现实的作用。

2、 音乐的教育作用:

优秀的音乐作品不仅反映了丰富的、生动的现实生活形象,同时它还表现了音乐家的正确观点,具有教育作用。

优秀的音乐作品对人的教育力量是巨大的,音乐家把他对人、对生活所持的观点和感受,凝聚在音乐作品中,往往能够发挥教育群众,感召群众和动员群众的作用。音乐的教育作用,也表现在音乐作品能够积极推动生活和时代的发展。在反映时代精神的优秀音乐作品的鼓舞下,很革命者适应历史发展的要求,积极投身于变革社会的革命运动,包括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曾从优秀的音乐中汲取战斗的力量。

3、 音乐的审美作用

美是艺术的核心,也是音乐的核心,没有美,就没有音乐。音乐之美是通过清晰的旋律、灵巧的节奏、丰富的音色、多变的力度以及和声、复调、曲式、管弦乐法等来表现的,不管是反映重大题材的交响乐及大型合唱,还是坚定有力的进行曲,豪迈的颂歌,欢庆曲、抒情曲、儿歌,以及轻快、活泼、柔和、亲切、谐调、充满活力、喜悦的轻音乐等,只要是反映有意义的以生活为根据并具有尽可能完善形式的音乐,都应该是美的。伟大的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音乐作为一种艺术,是激发人们情感的一种艺术,它通过耳朵,作用于人们的心灵,唤起视觉的联系和想象的表现,以独特的手法来表现作品的思想内容,通过音乐奇妙的混合,人们得到赏心悦目的音乐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满足。

一、 音乐选修课整体域面的学习

1、大学音乐选修课是一个“音乐艺术整体系统”的学习域面。它主要包括歌曲、器乐、音乐欣赏、乐理与视唱练耳等内容。综合内容有机施教,使大学生在音乐艺术美的滋润中,得到思想品德、文化科学知识、身体心理、劳作技能及专业学习“加氧”之整体提高。

2、学校音乐课有长期、美好的“乐歌”传统(现在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歌唱时有教研上的处理),她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学习茁壮成长。本世纪初,学生唱着“学堂乐歌,崇尚科学、健身强国;30年代的《毕业歌》,开阔激昂,奋进向上,感召起青少年学生走向救亡战场;50年代的《歌唱祖国》,朝气蓬勃,豪迈深情,新时代的向上精神洋溢在学生们的歌潮中;改革开放以来的《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唱出了“天也新,地也新,春光更明媚”的欢歌笑语,明快刚劲的音乐更表达了青少年学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崇高理想及积极行为。学校歌声振奋了时代精神,激励了进步热情,学生在有感情地歌唱中,受到音乐艺术形象的感染和教育,陶冶高尚的情操,确立了正确的审美观念。在此德育与美育的基础上,歌曲内容的声乐化教学,更促进了学生身体素质的发育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提高。自然端正、艺术化的歌唱姿势,能使学生逐渐养成”站如松、坐如钟“的优良习惯。“脑有所思、心有所动、面有其神”的歌唱状态,能养成演讲者般的语言亲切感与感召力。歌唱中正确的胸腹式呼吸,锻炼横膈膜的灵活性,避免了胸、颈肋的紧张,增强了肺活量,促进了呼吸器官的良好发展。不仅益于歌唱,更有利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良好的歌唱发声,(气息支持上的音的高位置及谐美的腔体共鸣)和字正腔圆的歌唱追求,强化了人类语言的音乐美感特性,美好、持久的语言人声对各行业的文化人士实为终生自豪的“乐钟”。科学与和谐的齐唱、重唱、合唱等演唱形式,铸就着学生们均衡且具凝聚力的群体意识。

二、 音乐选修课开启智慧的学习

1、 器乐(二胡、键盘乐器)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兴趣与求知欲望,使其获得了技能并领悟音乐艺术的表情达意之妙语,同时又开启学生的智慧。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再一把就是音符。”在音乐音响的起伏中,学生的身体在动,大脑思维在动,在此同步运动的艺术活动状态中,全身心得到协调,提高了智力活动的效应。演奏乐器双手十指的灵活运用,对“数学脑”(大脑的左半球)和“模拟脑”(大脑的右半球)是一个同步训练的过程,它促进了学生抽象思维(语言、数学、分析)和形象思维(图形、形象、信息、环境)能力的发展,为学生日后从事专业学习深造及事业造就辅下良好的素质基础[2]。俄国作曲家鲍罗廷是一位有重大科学成就的化学教授;爱因思坦会演奏小提琴和钢琴,他视音乐为自己科学事业的引路人;世界上第一个设计出扑翼式飞机的就是一位对音、机械都有研究的画家达芬奇;英国大文豪肖伯纳是位乐评人;托尔斯泰曰“我喜欢音乐胜过其他一切艺术”,他喜欢弹钢琴,并写过圆舞曲;印度的文学家泰戈尔写有二千多首歌曲,印度的国歌就是他作词并谱曲。我国的著名科学家李四光、钱学森、钱伟长等对音乐都有研究。钱学森说:“科学家不是工匠,科学家的知识结约中应该有艺术,因为科学里面有美学。”所以,美育不是其他教育的一种辅助手段,而是有其独立的育人功能。表现在对人情感的陶冶、品德的升华上,是其他任何教育都不可替代的,而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源源不绝的音乐美孕育出中外英才,绿化着人类的地球村。

2、 音乐欣赏学习:通过欣赏教学,学生鉴赏各种题材、体裁、风格的音乐作品,扩大了音乐视野,从中获得广泛的知识(包括自然科学;中外各民族的文化与生活风貌等)。在有举趣的欣赏或演唱乐曲活动中,人的精神、听觉记忆都得到锻炼,并能加强情绪体验记忆、长期搞音乐的人,不仅有较强的记忆力,而且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都比正常人突出。音乐还能加强人的注意力。注意力是智力的警卫,也是智力活动的组织者和维护者,它能够捕捉信息,并能“聚精会神”,使思维焦点集中,音乐亦能促进人的想象力。想象力是智力的翅膀,也是创造力的源头。音乐中的音律、节奏、乐曲结构具有高度的逻辑性,因此,经常欣赏和演奏音乐,可以启发智慧,加强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

音乐欣赏是认知声乐和器乐作品情感内涵的心理过程,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启迪思维,提高审美情趣的素质教育活动。而今,时代的发展,教育使命的强化,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实施,把音乐教育推进新世纪的门槛。在大学的音乐欣赏教学中,贴入音乐作品,要学习优秀作曲家积极乐观的成功人生,要了解有关作品的时代、乐派、民族、题材及体裁风格,涉及政治、文学、哲学、地理、自然及风土人情等多方面知识。音乐欣赏是一种最直接、最具体前审美教育活动。它以一定的音乐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观照。通过这种对音乐的聆听,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鉴赏。从音乐实践的总体来看,音乐欣赏的存在不是可有可无的。正如美国音乐学家默塞尔所说:“音乐欣赏在一定意义上是音乐活动的基本形式,是作曲家和演奏家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听乐的同时,扩大了学生的文化视野,深化了心理情绪和精神理念的积极活跃与趋于崇高;优秀作品的音乐内容(形象与标题性情景)锻炼了学生的视听觉,发展了联想与想象能力。音乐心理学表明:音乐欣赏能发展人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有助于“顿悟”的灵感的形成。而“顿悟和灵感”正是科学上发现与发明创造的有力素质因素。

3、视唱练耳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音乐阅读与听觉能力,在视唱练耳中,既要求对学生对乐谱的音符、歌词、力度、表情记号等能做到“一目数行”的关注,同时又要用自我判断分析来调整歌唱,这种音乐表现中的准确性与优美性,训练了学生的注意力,使耳聪目明,模唱与听记曲调(或节奏)实为训练人的记忆力,惊人的记忆正是人生学习并走向成功的基础保证[3]。

4、大学音乐课中的乐理学习:应该与音乐实践(唱歌、视唱、练耳、乐器演奏、音乐欣赏等)同步进展,采取“通过音乐教音乐,通过音乐学音乐”的现想途径,使学生感悟音乐艺术中理性与感性的情感内容,积累音乐经验,印证音乐理论知识,使心灵中的音乐灵魂长腾。音乐的节拍节奏能与心脏律动建立谐美的艺术脉情;作品的调性与音乐色彩关系的理解,能训练学生的联觉与想象;五线谱中的“音位”与音高构唱,能训练学生的艺术机构想和设计能力;乐音与噪音的理解与听悟,能唤起学生处理矛盾的自省方法;复调织体有助于提高“多向型”思维的社会能力。

三、 音乐选修与素质观微

所谓素质,是指一个人在政治、思想、作风、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等方面,经过长期锻炼、学习所达到的一定水平。它是人的一种较为稳定的属性,能对人的各种行为起到长期的、持续的影响甚至决定作用。

二十一世纪需要全面型的、高素质的人才和充满激情、正直的人。音乐教育应义不容辞地起到广泛而深远地作用,反映时代的最强音。音乐教育也是随时代的发展、社会重大的变革,有所突破和挖掘,有目的的培养和发展中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当前音乐是纷繁的,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去面对这广阔的音乐海洋。音乐教学中的许多环节都体现着创造性思维,如歌曲的演唱,要通过对歌词的、歌曲创作背景的理解,力度、速度的控制及诸多方面的了解等,方能将一首歌曲演唱好;学写旋律,如“同尾变头”要求创作一段旋律,首先让学生掌握什么是同尾变头的写作方法,然后给学生举例,唱几遍,学生马上明白,然后再让学生自己来进行创作。那写作过程也就是创造性思维得以开展的过程。

在大学音乐课程中,通过鉴赏与表现音乐,及其他艺术形式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音乐的美和蕴涵于其中的丰富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境界所吸引、所陶醉,进而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音乐音响材料的非概念性、非具象性特征,为学生体验、理解和创造音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作冲动,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丰富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使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共处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学习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国民族音乐,有助于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文化;学习丰富多彩的世界各民族音乐,拓展音乐文化视野,有益于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与尊重。因此,大学音乐选修课对于促进学生全面的、有个性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4]。

结语

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它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可替带的作用。如:“高尚道德情操的陶冶,良好审美情趣的培养,文明习惯以及优秀民族精神气质的养成,通过艺术教育,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对科学的想象力、创造热情和创造力等” [5]。

音乐选修课具有相对的系统性和全面性,这是一般艺术讲座和艺术活动所难做到的。只有系统的、全面的课程,才能更大程度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鉴赏能力,才能更大持发挥其思想教育作用。美育是提高未来人民教师素质的重要方面,加强美育不仅可以丰富大学生的生活,提高艺术素养和对美的鉴别、欣赏和创造能力,同时可以帮助青年一代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和健康的审美观点。一个出色的科学人才,应当具有科学和艺术两方面的素质。17世纪的一位著名作家写道:“音乐能遍所有年龄的人,并适合所有的国家,既适于悲恋,也适于欢愉,无论对最庄严的行为还是当人们无所事事的时候,它都会使人活得体面。”[6]在当代,大学生不仅要重视智育,还要重视德育、体育和美育,特别是在智育中既要重视知识吸收、又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音乐的教育能使学生在德育和智育方面得到提高,当代大学生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学习音乐是需要的,也是必然的。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音乐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音乐[M],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出版,P9――P11

[2]贺志朴、姜敏,艺术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P229――233

[3] 贺志朴、姜敏,艺术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P234――235

[4]姚思源,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P183

[5]张肖虎,音乐教育学论稿[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P103

[6] 迈克尔・L・马克 ,当代音乐教育[M] ,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出版,P5

大学选修课范文第5篇

【关键词】选修课;需求分析;课程设置

0 前言

大学开设选修课的目的是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他们的视野,合理优化配置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更大的自由发展空间,使选修课的设置更符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知识与技能结构,以促使其真正成为必修课程的补充。为此,笔者从2013年11月开始以湖北科技学院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先后采用了问卷调查、座谈和个别访谈的方法,对选修课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共涉及我校2012级和2013级两个年级5个不同院系的学生共计132人,笔者通过研究全校任选课的情况,并对学生选课情况进行分析以期了解大学生的需求,提高选修课程的教学质量。

1 选修课现状

根据问卷调查以及学生访谈的结果,笔者发现我校学生对选修课的满意度较低。我校选修课程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1 学生选课过于盲目

学生选选修课的目的以及他们的学习态度直接影响着选修课教学质量的高低。调查问卷显示选课时出于对选修课的兴趣的同学仅占18%,为了学分选择的竟然高达72%。这说明大部分学生根本不重视选修课。他们选课仅仅为了凑学分,选课过于随意。部分学生表示他们选课仅仅凭主观感觉或是随大流,还有学生表示他们是为了和好朋友一起上课才选择某门课程的。至于自己应该选什么课,为什么要选那些课,他们从未真正地关注过和认真地思考过。由此可见,学生对他们所选课程不了解,他们所选的课程并不能反映他们的真正需求。

1.2 选修课程建设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

其次,我校学生认为学校对选修课不够重视。学校选修课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课程的设置较为随意,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目前,公共选修课的开设主要是每个学期由各个学院的教师自由申报,再纳入教务管理系统统一开设。这样,由于缺乏学校的整体规划,开设什么课程都由教师自己决定,其结果必然是公选课杂乱无章、或随心所欲,与必修课交叉重复,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学生选课的盲目性、随意性,不利于给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和个性发展机会。二是选修课课程内容不够丰富,课程类别结构失调。近60%的学生认为我校选修的课程过少,学校应该增加公选课的课程门类。他们认为公选课开设的门类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涵盖人文、艺术、计算机、公共关系等方方面面。他们表示理科和艺术、体育类课程偏少。还有不少学生强烈建议学校增设一些他们喜欢的课程。

1.3 教学模式单一,逃课现象严重

目前,各高校开设的选修课的课程类别虽不尽相同,但开课的方式基本一样,多为课堂教学,教学模式极为单一,无法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需求。另外,学生们一致反映由于校方不重视选修课,选修课老师的授课质量自然大打折扣。老师们授课的方式非常枯燥,学生选修课选而不修的现象极为严重。部分学生甚至表示与其上选修课还不如自习或者是即使到课也不听不如干别的。众所周知,学生逃课与教师的讲课内容以及教师的讲课水平有很大的关系。学生们明确表示如果老师讲的好,逃课就少;否则,逃课就多。所以在对待逃旷课问题上,我们不能一味地从学生身上找原因,把逃旷课都视为是学生的主观过错。我们应该从自身找原因,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将学生的“要我学”改变成“我要学”确实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2 需求分析的概念

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是指通过内省、访谈、观察和问卷等手段对需求进行研究的技术和方法。简而言之,需求分析的目的是在课程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主观与客观需求进行调查分析,从而确定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的问题。它是评估研究范畴中为实施和完善教学计划而开展的一种诊断过程,为接下来的一系列教学活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与使用、教学效果评估等提供客观依据。

3 需求分析下的选修课课程设置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形式了解并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然后在课程设置和内容选择上体现和满足学生的需求,这样才能使我们的选修课课程变得更加科学、系统和具有针对性。

3.1 开设课程要科学

只有设置合理、系统的选修课课程才能改变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在这方面学校首先要进行整体的选修课程规划,建立选修课的基本课程库,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库中的课程务必要体现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选修课的门类应该更丰富、各学科之间的开设要更平衡。选修课的门类应该包括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艺术体育类、实践技能类及社团活动类。目前,学生普遍比较喜欢我校人文社科类的课程,因为文科课程相对比较轻松,多有趣味性,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应该增设更多的这类课程,相反,学校应该在自然科学类课程方面加大投入。自然科学类课程不是很受欢迎并不意味着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不感兴趣,很大原因是来自于课程自身。同时,在开设选修课时可以尝试开一些新的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开设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选修课课程设置的主要考虑因素。

3.2 重视对学生选课的指导

学校要认真做好学生选课的指导工作,尤其是新生,可以尝试出台公选课指南。为了让学生选课的目的更明确,指导工作应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指导学生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兴趣与爱好,按自身发展的目标去选课;二是指导学生从需要补充知识、提高能力的角度去选课;三是指导学生从提升自己人文素养的角度去选课。学校和教师还应从课程的内容、特点、学习所需要的基础、目的和要求、开课教师的特长和研究方向等多方面进行介绍,及时给学生提供全面的选课信息,以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同时,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选择课程也应在培养方案中给出一定的指导意见,如要求理工类学生至少选修一到两门人文类课程,文科学生至少选修一到两门自然科学的课程。

3.3 教学内容讲究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选修课老师务必有高度的责任心,把选修课和专业课同等看待。老师们在授课时既要突出学术性,更要讲究趣味性。在教学方式上尽量做到多样化,摸索同学们喜欢的授课方式。不同的课程可以采取不同的授课方式,努力培养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4 结语

大学选修课是一个独特的课程体系,它不但能开拓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还能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因此,学校和老师们都应该重新认识选修课,设置更为科学、合理而(下转第267页)(上接第144页)受学生欢迎的选修课程,让选修课真正成为学生专业学习的补充,个人能力提高的源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