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技术创新路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新常态经济;技术创新;企业管理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进入新的稳定发展时期,在此期间我国企业将会抓住机遇进行技术创新,不断科学的扩大生产规模,为人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那么,企业将如何应对技术创新路上的各种困难,提高创新能力,值得深思。
1新常态下我国企业发展现状与技术创新的意义
1.1新常态下我国企业的发展现状
虽然我国经济发展迅速,至今经济产量已达世界先进水平,但我国企业仍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在管理、融资、生产上的困难,使本就技术水平落后的多数中小型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相较于中小型企业,资金雄厚、信息更新快、融资渠道多的大型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更容易取得成绩。这种现状很容易导致大型企业发展越来越快,小型企业被时代所弃的结局。
1.2新常态下我国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意义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企业的技术创新具有重要意义:(1)加快企业的生产速度。(2)提升企业的产品质量。(3)改变企业的经营模式。(4)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扩大企业规模。(5)提升我国整体企业的进步。(6)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7)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增长。(8)为人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2我国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1企业不能对内外部环境做出准确判断
不少企业在进入新常态经济后,没有通过合理的分析理论对企业内外部环境进行合理分析,导致企业对局势认识不清。在迫切要求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环境下,企业或在资金不足情况下盲目引进新设备、新技术,或者没有技术创新的意识,其结果给企业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
2.2企业的融资方法与条件不足
企业想要创新生产技术,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来支持技术的开发,还要能够承担技术创新失败的风险,所以新技术的创造需要充足的资金做保证。但我国多数企业属于中小型企业,现金流不足导致企业不能够进行技术创新或技术创新失败。在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时,多会选择向银行贷款,可很多企业因为信用低导致贷款失败。有些企业最后会选择借高利贷这条路,但其利息太高,非常容易导致企业不能按时还款而倒闭。
2.3企业害怕技术创新失败带来的经济损失
技术创新不仅成本高,对于规模小的企业来说失败的风险更大,一旦研究失败,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可能导致企业破产。有些企业因为技术创新所需投入的成本过高,又没有自信技术创新能够成功,所以为了避免失败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只好放弃能增加企业竞争力的机会。
2.4技术创新人才与设施的缺乏
技术创新需要专业的技术开发人才与开发设施,没有技术开发人员就不会有新技术产生,设备不完善就不能辅助开发人员创造出经济性、实用性的新技术。但现实是多数企业没有专业的技术开发人才,开发所需设备不完善,导致企业技术创新的失败。我国高等院校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要历史性任务,尤其是高等职业学校对专业人才的培养。但现今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仍不完善,由于资金不足、教育理念落后、教学方法不恰当等原因,使专业技术开发人员产出量严重不足。
2.5信息更新速度慢,利用程度低
经济新常态下,各种事物(如财政政策、法制规范、新技术新产品产生等)更新越来越快,信息的更新速度与整合利用程度决定着企业的未来发展。因为企业对市场、政府与顾客人群的信息反应迟钝,使信息更新速度慢以及信息利用率低导致有些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错过了技术创新的最佳时机。
2.6市场的不稳定性
与经济的进步需要稳定的国际环境一样,企业的技术创新也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市场环境。虽然经济进入到新的稳定时期,但并不代表市场的稳定,现如今市场中的违法行为仍然存在。加上各企业都想要抓住这个机遇,利用技术创新促进企业发展,导致人人心里紧张,产生了浮躁心理,使企业不能对技术创新保持客观态度。
2.7法治环境不完善
我国虽然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或政策来鼓励企业创新发展,但这些法律法规仍然不够完善。这些法律法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企业的进步,但由于法律的不完善,执行力度不大,并没有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2.8专业的技术开发人才产出量低
我国现在越来越注重对人才的培养,经过实施一系列措施,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逐渐增多,专业性的技术人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这使得企业即使有足够的资金也聘请不到能够支持其技术创新的技术人员,专业人才的缺失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3新常态下企业技术创新可选择的途径
3.1企业方面
(1)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意识企业要加强企业内部人员的创新意识,以产生积极提高其技术创新的欲望。例如:企业要通过报纸、电视新闻、微博等工具关注国家经济形势的走向、财政政策的改变、政治制度的创新,以适应外部环境,增加企业创新意识;积极组织创造企业内部人才去国外进修的机会,以得到最新的行业信息,为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参考;通过给企业灌输技术创新的意义与技术创新成功的案例,提升企业对技术创新的兴趣。(2)提高企业的诚信度诚信度的大小关系到企业能否与相关企业合作、关系到企业能否向银行贷款,所以企业要提高对诚信度的重视,并积极改善企业诚信。例如:通过对企业人员进行思想教育,建立诚实讲信的企业文化,使企业外在形象更加诚实可靠;完善企业相关制度,严禁无辜取消合作的现象发生;积极推进企业安全质量生产,避免事故发生吞慢产品提交时期;对于借款要积极做到按时还款,对于需要延期的情况给予对方具有诚意的道歉和解释。(3)聘请技术创新人才,完善技术创新所需设备企业要从多个渠道积极聘请技术创新人才,并且完善技术创新所需设备。例如:通过企业所给的丰厚福利待遇、企业文化等吸引技术创新人才的加入;通过在高等院校招聘相关专业人才,并对其进行培养;根据要求购买技术创新需要的设备,对老旧设备进行修正,不能用的设备进行更新。(4)提升信息收集与整合能力为了提高企业的革新速度,要加强企业的信息收集能力与整合能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加技术创新所需资金。确定能够影响企业发展与生存的外界因素,如我国与美国、日本、欧盟等汇率、利息的变化,我国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变化等,让专门的信息收集人员密切关注并分析其之后的发展行情,之后结合企业发展现状采取相应的行动。例如:我国政府新的国债政策,若企业有剩余资金则可以购买债券;若国家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企业则可以将资金主要用于投资。(5)提升企业管理能力对企业制度进行改革,积极吸收先进管理理论与管理观念,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这样有助于促进企业经济生产,从而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创造内在环境。例如: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明确拥有相关权利的人具有等同重量的责任;对企业内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教育和专业技能的培训,是管理人员能够灵活运用激励理论、绩效管理、需求理论等管理方法。
3.2政府方面
3.2.1完善相关政策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发展
政府应完善现有的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规范,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支持企业发展。例如:(1)增加对技术创新企业的贷款额度;(2)减少技术创新企业的税收或税后利息率。
3.2.2对培养技术创新人才的支持
国家要鼓励院校技术创新人员的培养,可以通过向优秀的专业院校拨款,为期提供教学资金,以完善教学质量;为有才能的技术开发人员提供国外进修的机会。
3.2.3维护市场秩序
国家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加强监管力度。例如:(1)对市场规制一般法中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企业登记法等加大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并严格监督。(2)对市场规制特别法中的,金融市场监管进行完善,以加强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3.3社会方面
呼吁人们遵纪守法,积极提升人们主动学习专业知识与能力,以改善市场秩序、辅助专业人才的培养。例如:(1)增多对媒体对遵纪守法、维护市场秩序的事情的相关报道;(2)对专业技术创新人士与事迹进行表彰。
4结语
企业应深刻认识到技术创新是现代企业的发展趋势,并积极为技术的创新创造稳定的市场环境、政治环境、制度环境,增强自身技术创新能力,以在新常态下完成企业的技术创新。
作者:周杨 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林富强.大数据时代我国新常态经济增长中技术创新的路径转型[J].商场现代化,2016(24).
论文关键词:技术创新路径 行业特色 路径选择 酒行业
论文摘 要:面对全球竞争的加剧,我国行业要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一定地位,必须选择合适的路径,进行技术创新。然而不同行业具有各自的特色,技术创新路径的选择不能一概而论。从行业特色入手,基于前人的研究,对影响行业技术创新路径选择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以酒行业技术创新路径的选择加以论证。
经济全球化使国内行业竞争扩展到国际市场,面对资金雄厚、技术力量强大的竞争对手,我国行业要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一定地位,就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寻找合适的路径,提升技术能力,进行技术创新。
1 行业技术创新路径概念界定
技术创新路径就是创新主体通过掌握自身的知识分布,判断对内源知识和外源知识的需求,选择正确的组合方式,并在选择后对创新进行管理。行业技术创新路径的研究是从行业的角度,从相对宏观的视角,基于行业的特色,分析行业现况,挖掘、寻找内源知识和外源知识,并对其进行有效组合管理。
关于技术创新路径选择国内外有很多研究。魏江认为不同企业可采用三种不同的创新途径:“技术引进”途径、“完全自主创新”途径、“技术合作”途径。韩辉认为中小企业要结合自身技术创新的因素,合理定位,选择合适的技术创新路径。翁华强等,针对我国创新战略中的失误,对其中的创新路径选择问题进行了研究。以上大都以企业为研究对象,而本文借鉴上述思想从行业角度,选择适合行业初始条件和长远利益的技术创新路径。国外多西从技术轨道角度对企业、产业和国家的技术创新路径进行了研究。凯斯帕维特等学者分析了不同行业技术变革来源和方向的差异并对不同行业的创新路径做出了客观的定位。本文将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影响我国行业技术创新路径选择的因素,并对酒行业技术创新路径进行选择。
2 影响行业技术创新路径选择的因素
我国国内的各种类型的技术创新路径,以我国特有的国情为背景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行业可根据自身的性质和条件来选择。影响我国行业技术创新路径选择的因素分为行业内部因素和行业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包括行业目标、行业内企业家精神、行业的技术创新资源、行业文化、市场实现、行业的市场进入壁垒、市场结构和技术发展水平等,而外部因素包括市场需求、国家政策、社会服务环境等。对行业而言最为显著的影响因素为:
行业目标。行业目标包括附加值更大化、持久成长两个方面。附加值更大化指具有明显产业链分工的行业,如汽车、家用电器等,它们的成品需要许多零部件来完成,从而形成分工明显的产业链,而使最后的集成者获得最多的附加值。持久成长指行业目标是否可保持可持续性增长。
行业文化。行业文化是指整个行业内呈现出的对技术创新路径的认可程度。比如黄酒是我们国家的自有品牌,黄酒酿造技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黄酒行业的技术创新就是立足于自有技术,走自主创新的道路。而葡萄酒本来就是舶来之品,外加历史原因限制了其发展,现在葡萄酒酿制技术远远落后于国外先进技术,其创新的固有路径就是引进吸收再创新。
市场进入壁垒。所谓行业的市场进入壁垒指行业中现有企业对潜在进入企业所具有的优势地位,进入壁垒的高低表现为新进入企业进入该行业的风险大小。如果行业的市场进入壁垒较低,新进入企业便会选择创新难度相对小的创新模式进入该市场,同样我国国内的企业可以采取同样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进而提高整个行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相反,新进入企业适宜通过选择原始创新模式进行产品技术开发,开辟新的市场。
行业的技术发展水平。它直接决定了行业技术创新路径的选择。行业技术发展随时间的发展而表现出S型的演化规律,可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出现和缓慢增长阶段、快速发展阶段、缓慢增长阶段和技术极限阶段。不同行业技术发展阶段,企业面临的技术发展平台是不同的,创新风险也是不同的,选择的创新路径也因此而有差异。
3 酒行业技术创新路径的选择
3.1 白酒行业
3.1.1 行业特色
我国有着悠久的酿酒文化,白酒也是世界著名的六大蒸馏酒之一。通过独特工艺酿制的白酒色、香、味备受各界人士的青睐,尤其是名酒,风格独特,有着广阔的国内和国际市场。酒曲是我国在酿酒技术上的重大发明,更是世界上最早的复合酶制剂。欧洲人直到19世纪末,才了解到酒曲的作用,将其称之为淀粉发酵法。白酒在人民日常生活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同时白酒的历史文化氛围极其浓郁。白酒按香型可以分为浓香型、酱香型、米香型、清香型和其他香型五种。在目前市场上,每种香型的白酒都有其传统的标志性的品牌。
3.1.2 技术创新路径——品类创新
白酒行业是我国的传统产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技术相对成熟。曾有日本学者提出,酒曲一旦离开其原有的地理环境,便无法酿造出原来品质的白酒,这证明了白酒技术的不可模仿性。我国大力扶植白酒行业,在资源投入上是毫不吝啬的,在国家政策上也是开放的。外加上白酒具有很高的市场需求度,所以白酒行业的创新是很有必要的。白酒对历史文化具有很强的依附性,尤其是高档酒,而历史是不可创造的,同时其酿造技术具有很强的地理依赖性,这导致白酒行业的创新必须充分挖掘自我成分,侧重于选择自主创新路径。傅家骥在《技术创新学》一书中归纳出了自主
创新的三个特点:技术突破的内生性;知识与能力支持的内在性;技术与市场的率先性。而在白酒行业进行自主创新最简单的路径便是品类创新,这也是市场所证明了的,比如保健酒的发展。
保健酒的代表—劲酒,从一个区域品牌脱颖而出,发展成为行业领导品牌。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的公布数据说明,劲酒的认知度以及提及率在全国保健酒品牌中长期占据着第一的位置。劲酒依托“本草养生”文化,将传统本草创新与现代酿造科技相结合,创新保健酒品类并异军突起。劲酒制定了以“健康饮酒”为核心的整合营销模式。一句“劲酒虽好,可不要贪杯哦”的口号,从消费者健康的立场来审视饮酒文化,体现了人情味,并抓住了人们对健康的诉求。劲酒所推崇的健康饮酒养生理念,丰富了中国的饮酒文化,提升了自身品牌的美誉度。同时劲酒也使保健酒从原来的白酒行业中脱颖而出,带动了一个行业的兴起。
3.2 啤酒行业
3.2.1 行业特色
啤酒在世界上历史悠久,而我国在1903年才由德国酿造师在青岛建立了第一家现代化啤酒厂。此后,1915年才在北京出现第一家由中国人出资建立的啤酒厂。我国啤酒工业起步较晚,却发展迅速,至今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啤酒生产大国。我国啤酒厂数量很大,但设备、规模参差不齐。最近几年啤酒行业不断引进国外先进生产设备,向着规模化、效益化发展。
3.2.2 技术创新路径——合并
从如上啤酒行业特色分析中可以看到啤酒的生产技术也相对成熟,而且生产方式趋于标准化,所以在啤酒行业要想在技术上有所突破比较困难。而目前我国啤酒行业缺乏国际竞争力的一个关键问题是我国啤酒厂品牌杂乱,不具有规模优势。所以我国啤酒行业可以从组织创新的角度来寻找创新路径,采取企业合并的方式,通过多个企业组织制度上的联合创新,为行业注入新的活力。
事实上我国啤酒行业通过兼并寻求技术创新的案例已经为数不少。青岛啤酒集团耗资约4亿元完成对分散于国内各地的8家啤酒厂的收购,其中对上海嘉士伯75%股权的收购,以及对美国亚洲战略投资公司在“五星”62.46%的股权和在“三环”54%的股权的收购,使青岛啤酒集团的生产能力达到180万吨,同时也为青岛啤酒赢得了全国市场上的“啤老大”的称号。自2003年以来,中国啤酒市场上并购事件不断涌现:世界第三大啤酒酿造商比利时英特布鲁收购浙江开开集团旗下啤酒业务70%的股权,丹麦啤酒集团嘉士伯收购云南大理啤酒,全球第二大啤酒集团SABMiller收购哈尔滨啤酒等。通过这些案例可以看出我国啤酒行业通过兼并实现组织创新,扩大自身规模,抢占国际市场,这一发展趋势是符合世界趋势的。
参考文献
[1]魏江.企业购并战略新思维.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购并和整合管理模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韩辉.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及路径选择[J].辽宁经济,2005,(9):60-61.
[3]翁华强,郭凤典,管名.中国汽车业自主创新路径之探讨[J].特区经济,2004,(12):243-244.
关键词:技术驱动;共同物流;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3)06-0073-04
一、相关文献述评
商业模式是指企业为持续达到其主要目标而确立并运用相关运营机制,并对运营机制进行拓展,综合利用全部相关策略,创造顾客价值并实现企业价值的新型经营方式。刁玉柱(2010)较为系统地梳理了商业模式创新的相关研究成果,从战略分析、要素利用、价值创造及系统整合等四大视角归纳总结了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逻辑,认为战略分析与选择是商业模式创新的前提条件与逻样起点,技术、知识及组织创新是商业模式创新的主要动力,价值链的升级转换是商业模式创新的本质逻辑,企业系统间的因果联系是商业模式创新的内在机理①。
关于商业模式创新路径的研究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基于商业模式创新动力与路径关系的研究。Yao Weifeng(2007)等人认为,商业模式创新起源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产生了新的技术突破及市场需求,企业通过抓住技术革新和市场变迁的发展机遇,形成核心竞争力,增加新的利润来源,就可以产生新的赢利模式和商业模式,为顾客和自身创造价值。Fumio Kodama(2004)等人通过研究世界发达国家实践经验,认为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模块化制造技术的变化推动了美国、欧洲国家和日本相关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而且商业模式创新有助于企业在更大程度上获得技术变化所带来的收益③。二是商业模式创新途径方向的相关研究。代表性的成果有:Amit等人(2001)采用问卷调查分析方法,研究了美国和欧洲59家互联网企业的商业模式,认为高效率、互补性、目标一致性和新颖性是商业模式创新的方向④;Miles(2006)认为企业之间的深入合作是推动商业模式持续创新的方向。三是基于商业模式创新类型的研究。代表性的成果有:Linde和Cantrel借鉴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将商业模式创新分为四种类型:挖掘型、调整型、扩展型、全新型,为企业引入全新的商业逻辑⑥。Mark等三位著名学者(2008)认为商业模式创新是企业利润增长的关键原因,商业模式创新涉及四个基本要素:客户价值主张、盈利模式、关键资源和关键流程,客户价值主张和盈利模式分别明确了客户价值和公司价值,关键资源和关键流程则描述了如何实现客户价值和公司价值⑦。
共同物流是一种将分散的物流资源共同利用,物流设施与设备共同运作和物流体系共同管理的新型运作模式,多个分散的物流参与方形成合作联盟,共同提高物流系统整体运行效率,显著降低资源消耗。对共同物流的研究最早起源于日本运输省和相关学者对共同配送的研究。荣朝和(2001)介绍了欧洲共同运输政策,并对我国的相关运输体制和政策问题进行了探讨⑧。黄福华、周敏(2007)等深入研究了湖南省农产品共同物流、中小企业共同物流、城市共同物流体系,以及中部地区零售企业的共同物流问题⑨。欧阳小迅、黄福华(2011)基于企业资源理论、交易费用理论提出了共同物流的两种运作模式:物流联盟和物流虚拟企业。王圣云等(2012)采用运输成本和网络分析方法,重点探究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物流一经济网络及其空间组织战略⑩。
二、技术变迁引发共同物流商业模式变革的机理
1 新一代技术变迁趋势
能够引致共同物流商业模式创新的新一代技术主要包括:云计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物联网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打破了传统商业模式各要素之间的平衡,建立起一种新的平衡态势,获取竞争优势。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云计算使得计算能力也可作为一种商品通过互联网进行流通,使共同物流各参与主体的各种复杂信息实时沟通成为可能。人工智能技术(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技术企图解析人类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共同物流的运作过程可以实现全智能化,从而大幅度减少人工劳动比例和操作失误,明显改善共同物流合作的工作效率。物联网技术(Internet of Things)是一种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GPS)、下一代互联网IPv6技术、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将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和管理的网络技术。在物联网时代,各种复杂信息可以通过无线传感网实现共享,共同物流各参与主体都可以实时监控整个运作过程。
2 技术变迁将引导共同物流服务内容的变化
物流服务是共同物流商业模式的支撑点。是共同物流各参与主体与服务客户进行价值交换的载体,当物流服务越能满足客户需求时,共同物流各参与主体盈利能力就越强。在物联网技术支持下,客户可以实时掌握货品运动轨迹,便于企业收集客户需求;云计算技术实现了对海量技术处理的可能;加上人工智能技术的数据挖掘与智能处理,能够实时地应对客户需求的各种变化。共同物流服务体不仅通过提供物流服务满足客户需求,同时也能够提供有价信息、知识服务、产品构想等虚拟产品,形成一体化的集成解决方案,全方位满足客户潜在需求,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
共同物流联盟利用云计算强大的数据挖掘与分析能力,深化多样化的扩展需求,最终实现数据结点越多,资源组合可行性越多,可能开发的新型服务类型越多;另一方面,基于新技术的物流服务服务边际成本不断降低。共同物流各参与企业以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增值产品扩大收入:通过对客户知识的运用,深度预测未来物流业务的发展趋势,开发出引导客户需求的新型服务,保持长久的竞争力。
3 技术变迁将引导共同物流合作形式的变化
在新技术变迁中。共同物流联盟的成员企业之间信息变得更加透明,信息共享成本迅速降低,能够实现共同物流各成员企业合作形式的变革。在最终客户需求的导引下,共同物流各参与企业的合作形式将从“效率优先”向“智能优先”转变。企业之间的关系从“竞争对抗”向“合作联盟”形式转变,各成员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共同构成价值链的节点网络,通过满足最终用户需求,获得合作联盟收益。
4 技术变迁将引导共同物流服务的客户需求变化
在传统技术条件下,共同物流各参与主体之间的信息沟通困难,知识共享与传播的难度非常大。通过物联网技术与云计算技术,实现了共同物流各参与主体之间的知识协同,能够更好地发掘、满足客户需求,提升客户价值。在新技术支持下,共同物流各参与主体对客户需求管理进行创新,从“满足需求”向“创造需求”方向发展,新技术实现了客户与共同物流服务企业之间的信息透明化,大大降低了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性”,客户对服务的认知越来越深刻,未来将更重视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的满足,不仅要求服务的结果,并且要求服务过程的体验。基本需求满足后,在服务之上所附加的个性价值、愉悦体验和精神满足成为客户需求的终点。未来,在新技术支持下,客户能够迅速学习各种新知识,在享受服务过程中知识增长和自身价值提升有可能成为服务重点。
三、共同物流商业模式创新路径设计
当前。我国共同物流还处于初期探索阶段,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在技术快速变迁的驱动下,共同物流的商业模式要素正在发生变化,共同物流联盟所提供的服务价值将从自身价值转变为客户价值,由此将引导共同物流服务内容、合作形式、需求发生变化,在此情景下,共同物流各参与主体必须在商业模式上有所应对,积极探索符合技术变迁背景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1 共同物流服务内容创新路径
共同物流服务是围绕最终客户的物流需求,多个参与主体联合开展相关业务,实现客户在全供应链上的价值。在技术变迁的背景下,共同物流服务内容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创新:(1)供应链一体化服务。现有的物流企业一般采用“单打独斗”的运作形式,和其他物流企业是单纯的竞争关系,由于实力单薄,加上缺乏现代技术支持,无法提供覆盖供应链全过程的一体化服务。在新技术支持下,供应链的各企业能够实现信息实时共享,从原材料开始到最终产品交付客户手中的所有物流过程都能够置于共同物流各参与主体的监控之下,从而共同物流联盟能够提供供应链一体化服务。由于合作信息更加透明,共同物流参与主体的合作伙伴型业务关系有建立的可能,促进全供应链的协调。成为无缝链接的一体化过程。(2)完善信息服务内涵与范围。共同物流服务的各参与主体由于面向多个客户服务,能够及时收集掌握大量行业内一手数据,通过对相关海量信息的全面收集、深入挖掘、科学分析和智能化处理,利用云计算技术,得出各服务行业内的相关经验数据。共同物流合作企业可以凭借其广泛的服务网络为客户收集市场需求信息、产品销售与库存信息、用户反馈信息等,为生产经营企业的决策提供服务。(3)完整的全供应链金融服务。传统的技术条件下,中小企业虽然有大的融资市场。但由于单个物流企业对物流金融业务操作的技术能力十分有限,不可能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在技术变迁的背景下,共同物流服务联合多个参与主体,可以共同完成供应链的全程物流服务,对整个供应链的库存实现了全程监控,能够在更大范围内提供“物流金融”业务。此举不仅能够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同时给共同物流参与企业带来新的利润源泉。(4)知识发现与知识共享服务。物流服务具备技术密集、知识密集、资本密集、劳动密集等特点,在技术变迁推动下,技术密集特点将不断增强,劳动密集特点将削弱。在新技术支撑下,共同物流服务要求有丰富的经济学知识、管理学知识、运筹学知识、计算机网络知识、物流专业知识以及信息处理技术等知识与之相配套。未来,共同物流服务的核心竞争力就体现在它能综合运用各种知识为客户提供一个专业化的最优物流解决方案上。与此同时,共同物流还将综合利用各种新技术手段,为客户提供知识发现和知识共享服务,提升客户技能,实现高层次价值满足。
通过积极引导共同物流各参与企业注重新技术的应用开发,依靠新技术实现物流效率提升,把有限市场变成无限市场。根据服务对象需求变化,沿着共同物流商业模式创新路径,在供应链一体化服务、信息服务、全供应链金融服务和知识发现与知识共享服务等方面进行创新,不断开发符合客户需要的服务内容。
2 共同物流合作方式创新路径
共同物流合作的主要推动力量来自组合价值,组合价值让渡可以有效利用共同物流各参与者之间的优势互补或正的外部性效应,提高顾客价值并改善各参与企业盈利空间。在新技术支持下,原来制约共同物流发展的合作机制将得到消除,共同物流合作方式创新路径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形成链式网络合作方式。共同物流各参与主体在长期合作中,由于缺乏全程信息技术和海量数据计算分析技术,无法实现对供应链全程服务。在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云计算技术的系统集成支持下,共同物流各参与主体能够实现对供应链全程实时海量数据的掌控与利用,合作形式也将从目前的条块分割转变为链式合作。在链式网络中,共同物流参与企业与客户都是属于多条价值链中的节点,客户是指联盟共同物流服务的外部消费者。共同物流企业通过价值交换获得收益,技术变迁能够延长价值链,有效地连结终端客户。二是搭建基于云技术的合作平台。现有的共同物流合作平台基于静态网页,内容更新困难,数据实时共享难度大:未来在技术变迁推动下,有望搭建基于云技术的数据实时交互系统平台,共同物流各参与主体的合作方式也将依托云技术,步人“云时代”:通过搭建基于云技术的新型合作平台,实现数据的全程覆盖。共同物流各参与主体综合利用现代最新技术,打通各企业之间的组织壁垒和合作瓶颈,完善信息沟通模式,将合作贯通供应链全段,最终将单一企业合作模式转变为链式合作模式。
[关键词] 循环经济 技术范式 技术创新
一、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技术范式
技术范式的概念是G・多西(1982)在研究技术创新理论时引入的。他认为,技术范式是解决所选择的技术问题的一种模式。它不是指某一具体的单个技术,而是技术共同体共同持有的思想和技术体系的模式。每一种技术都被其技术范式支配,它规定着技术要解决的一般任务,使用的材料技术,应用的物理、化学定理,以及追求的技术尺度和经济尺度。因此,技术的不同其根本在于技术范式的不同。从技术范式的角度来看,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技术范式。
循环经济是作为传统经济的替代物出现的。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消费――污染排放”的单项式(线性)流程,其特征是高投入、高消费、高排放,以不断加重生态系统的负荷来实现经济的增长。在这种经济模式中,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开发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也就是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它导致了自然资源的枯竭,并酿成了灾难性的环境污染后果。由此,人们提出了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是物质闭环流动型(closing material cycle)经济的简称。它是以物质、能量的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社会的经济活动,其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充分考虑自然界的承载能力和净化能力,模拟自然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路径和食物链,将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封闭式流程。循环经济倡导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循环经济强调“工业食物链”,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无害化及再生的方式,达到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表现出低开发、高利用、低排放的特征。使所有的资源在这个不断循环的经济系统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人类的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程度降低至最小程度,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的尖锐矛盾得以消减。由上可知,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相比具有截然不同的发展思想和技术体系,是一种新的技术范式。
二、循环经济技术范式的内涵
对于循环经济技术范式的内涵,目前国内大多数学者认为是“3R”,即减量(Reduce)、重复使用(Reuse)和资源化(Recycle)。但也有“2R”(徐嵩龄,2004)、“4R”(陈锐、牛文元,2004)和 “5R”(吴季松,2005)的不同看法。
从企业层面来看,循环经济技术范式对应的概念是清洁生产。自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由于对废弃物的末端控制不能遏制环境的急剧恶化,于是人们转而在企业内从整个生产过程对资源利用和“三废”的产生与排放进行管理。1990年9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其举办的 “首届促进清洁生产高级研讨会上”提出“清洁生产”的概念,并逐渐形成现在的清洁生产技术范式,具体包括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和无害化。
按照生产过程的顺序,本文认为清洁生产的技术范式应依次为:(1)减量,即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投入,提高产品的产出率,减消废物的产出比重和数量;(2)重复使用,即延长在用生产资料的使用期,反复使用耐用品和标准品,提高设备、产品和服务的利用率;(3)无害化,即减消有害原料的使用及所有废物的毒性,并对最终废物进行环境无害化处置;(4)资源化,即对产出的负产品和消费废弃物等加以回收、利用,使它们回到经济循环中去;(5)残留管理,对目前本企业无法无害化、资源化的负产品暂时封存,由专人料理。这里得出的清洁生产技术范式特点如下(详见表):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现代经济的社会化大生产和分工特性,即使单个组织能在内部实现“减量”和“重复使用”,负产品的“无害化”、“资源化”和“残留管理”也由于技术、资金、市场和社会因素而很难在一个企业内完成。因此,单个企业“清洁生产”的技术范式主要为“减量”和“重复使用”,而废弃物的无害化、资源化和残留管理则需要经济组织之间形成共生耦合网络,使物质和能量在企业间梯级利用、持续利用和综合管理而实现。为此,在单个企业“清洁生产”的基础上,专家们提出了“生态产业”的发展模式,来解决传统的工业体系中由于生产过程相互独立,废弃物的无害化和资源化无法(充分)实现,而造成的严重污染和资源过度消耗问题,这里不再赘述。
三、面向循环经济的企业技术创新
技术范式是技术创新的路标,它决定着技术创新的基本方向和主要内容,由此形成相应的技术轨道。而且,技术范式的这种作用具有主动性和强制性。作为一种新的技术范式,循环经济与传统工业经济有着本质的不同,技术范式的转换要求企业技术创新做出相应调整。这里主要从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两个方面来探讨:
1.面向循环经济的产品创新
面向循环经济的产品创新不是局限于产品的制造阶段,而是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过程。Graedel 和Allenby(2004)把这一过程分为五个阶段:生产前阶段、生产阶段、产品交付阶段、消费者使用阶段和翻新再循环阶段。
面向循环经济的产品创新在生产前阶段就要考虑尽可能地减少原材料的消耗,选用能够回收利用的材料,尽可能从污染环境的能源转移到可再生利用的绿色能源上,如太阳能和风力等;在生产阶段实施清洁生产;在产品交付阶段要抵制过分包装,同时使用可以回收再利用的包装材料和容器;在消费者使用阶段要使产品标准化、功能化,便于产品更新和回收利用;在翻新再循环阶段把消费后的产品资源化,分类回收利用,减少对废弃物的填埋焚烧处理量。循环型产品创新正是通过可装配性、可拆卸性、可靠性、可维护性、可测试性、多功能性等减少了其在各个阶段对环境的影响。
2.面向循环经济的过程创新
面向循环经济的过程创新体现在以下三个阶段(Graedel 和Allenby,2004):(1)资源供应和过程实施同时发生阶段;(2)主体工艺过程和辅助工艺过程同时发生阶段;(3)翻新、再循环和处置工艺过程阶段。
在资源供应和过程实施同时发生阶段,工艺创新要考虑资源的来源,最好是再生材料,因为可以减少天然材料的开采,也减少开采过程的能耗,也较少产生废弃物。同时,还要考虑过程使用材料的制备方法和过程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如在金属部件的生产过程中,除考虑金属部件的来源外,金属板材的成型和清洗,以及部件的包装都应该以环境友好的方式进行。
在主体工艺过程和辅助工艺过程同时发生阶段,应限制有毒有害的材料的使用,减少能源消耗,避免或减少残留物的产生并保证所产生的残留物都能用于其他经济活动,使每一个进入生产过程的分子都应该作为最终产品的一部分离开。由于循环经济系统的复杂性和共生性,主体工艺过程前后的辅助工艺过程的环境特性也必须认真考虑,综合决策,使整个工艺过程实施和运行真正满足循环经济的“重复使用”原则,实现少排放和零排放的目的。例如,由于置换反应和消去反应会自动产生副产品,应尽量避免,更多采用加成反应;尽量避免使用溶剂、分离剂,如果不可避免要尽量选择无毒的;减少清洗过程的次数;减少表面喷涂等二次过程;取消重复过程、合理安排加工过程的前后顺序。
在翻新、再循环和处置工艺过程阶段,由于工艺过程安装的设备投资和人工成本太高,改造和升级过程设备的成本也很高,过程设备常会长时间运行,具有很大的惯性。因此,工艺过程应该优化过程包含的模块和材料的拆卸以及再使用性能。比如考察生产设备所使用的材料、设备装配的方式、设备模块化程度、设备采拆卸的难易程度;计算机使用和相应的电子设备的使用,使所有耗电元件都能在不使用时自动关闭;电机使用变频式,可以通过实际负荷来加以控制等。
参考文献:
[1]中关村国际环保产业促进中心.循环经济:国际趋势与中国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徐嵩龄:为循环经济定位[J].产业经济,2004,6.
[3]陈锐牛文元:循环经济:二十一世纪的理想模式[R]. 中国环境资源信息网,cein.省略
[4]唐先武:吴季松论述新循环经济学[R].北京科普之窗网,bjkp.省略
[5]赵凯陈甬军:对循环经济技术范式――“XR”原则的探讨[J].中国工业经济,2006,6
挑战与转型机遇
随着我国进入改革的深水区,各类突发事件都呈现出复杂、多发、影响面广的特点,并且不论我们是否愿意,这一特征在大数据背景下正全方位地考验着传统应急决策模式的理念、思维、方法和技术,传统应急决策模式正面临着严峻挑战与重要的战略转型机遇。
一方面,在大数据时代,传统应急决策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式”决策模式正面临着挑战。大数据通常指的是数据集大小超出常用软件工具在可接受的运行时间内获取、存储、管理和处理的数据。[1]伴随着智能终端的爆炸性增长,“自媒体”的出现极大地增加了突发事件应急决策数据源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信息传递不再受传统决策权力核心自上而下的控制,不再依赖“金字塔式”的层层汇集、逐级收敛的方式和严格的流程,而是同时具有自下而上、多点分散的传播路径。与此同时,应急在管理本质上是一个复杂的多目标优化问题。[2]而应急决策是一个多主体、多阶段、多层级的适应性动态演进过程。[3]应急决策的这种非常规性、多目标性、紧急性、有限性、实时性和动态性对应急决策的系统、体制、机制和流程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另一方面,大数据技术也为传统应急决策模式的战略转型提供了机遇。面对庞杂多样的数据,传统“经验驱动型”应急决策模式的科学性、及时性和有效性受到了巨大冲击,而大数据的“4V”特性(volume,variety,velocity,value)以及由此孕育而生的各种大数据分析挖掘技术为相关决策信息的深度挖掘和定量分析提供了手段,为向“数据驱动型”的科学决策转型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大数据具有的巨大的数据体量与完整性的Volume(容量)特性为应急决策的数据完整性和大容量储存提供了可能;类型繁多的Variety在海量、种类繁多的数据间发现其内在关联,为应急决策分析多重类型的决策数据提供了基础;大数据快速处理速度的velocity 特性为决策的及时性提供了保障。具有强大洞察预测价值的Value特性可通过大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将各种信号转化为数据,将数据分为各类相关性信息,以提高非常规突发事件的科学预测能力,增强应急管理的预警决策功能。大数据的四大战略特性为应急管理在预警、准备、响应、恢复等不同阶段的决策增加了时效性、准确性和科学性。
对此,国内外不同学科的学者对应急管理决策体系、方法、技术等进行了大量而有价值的研究,但由于大数据这一概念提出的时间较晚,对大数据背景下的应急管理决策模式的研究还刚刚起步。通过对中国知网的检索统计可以发现,有关大数据背景下的中国应急管理领域的研究起始于2012年;而在应急管理决策模式研究方面,不同学科分别就应急管理决策技术、方法、模型、体系、体制、机制、流程、组织等内容开展了全面的研究。在技术领域,主要集中于对应急决策的支持系统、信息系统及指挥系统的研究;[4][5]在公共管理领域,高小平、闪淳昌、薛澜等学者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应急管理体系、体制、机制等整体性、全局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6][7][8]然而,作为应急管理核心的应急决策模式的专门研究还缺乏较为系统分析的视角。
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应急决策的信息、中枢和咨询子系统为视角,分析并探讨传统应急决策模式在大数据背景下存在的问题和困境,基于决策系统优化的角度,为应急决策模式创新提供新的路径。
二、应急决策系统的构成及其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