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汽车制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企业的经营决策需要依靠财务管理一个企业在决定一个决策的同时,是绝对离不开财务管理所提供的财务数据的,企业在做任何一项工作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所以在企业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都必须要依靠财务的决策,没有资金的支持,任何的工作都不能够有效的进行下去的。2.企业的筹集与生产资金上必须要依靠财务管理一个企业要生产出产品之前,需要先筹集好所需要的资金。只有在资金得到保障的情况下才能够让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下去,同时在生产资金筹集的多少也决定了一个企业在生产的规模有多大。所以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与发展都离不开财务的管理。而财务通过一定的渠道为企业的生产经营筹集好资金,为生产提供资金保障,在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3.企业的经济效益需要依靠财务管理在一个投入生产之前,财务管理需要为生产中所需要的资金通过各种渠道筹集好,而在企业投入生产之后,将资金有效的分配与组织好也是需要财务的工作。而一个财务的管理水平都会影响到整个企业的经营状况与经济效益,财务管理工作是流通于整个企业的经营生产中的,所以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好坏都决定于一个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所以说企业的经济效益还是得依靠财务的管理。
二、汽车制造企业加强财务管理的经营教训
在我国的汽车制造企业中,经过多年的发展,也认识到了财务管理工作对于一个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所以企业为了提升财务管理的水平,同时也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而对财务管理工作做了相关的探索,以及有了一些经验,但是在财务的管理工作中还是有一些问题存在的,下面我们将对我国的汽车制造企业在财务管理上的相关经验进行分析。1.夯实财务管理基础汽车制造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完善了财务管理的制度。企业以科学的管理体系确定责任制度,结合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制定了一个相对完善与规范的财务管理体系,对于财务的各项工作进行了跟踪检测,不断的增强财务的管理工作。比如说企业定期的做好相关的财务报告,并做好相关的责任制度,做到准确完整。2.坚持财务管理创新在财务工作的不断进行中,企业通过不断的对财务管理方法进行创新,不断的来提高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来达到改善企业的经济效益。根据企业的自身经营状况,创造出最适合自己的财务管理方案,同时根据企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创新完善财务的管理工作,为今后的企业发展提供更好的帮助,比如说一个汽车空调制造企业在财务管理中可以通过修旧利废挖潜、控制好各项工作的费用支出、销售的价格管理等一系列的措施来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3.建立全面的预算管理体系一个企业的建立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利润,也就说适宜经济效益为核心的。所以在企业生产经营的时候,就一定要控制好成本费用的支出,而建立一个全面的预算管理体系就是为了控制成本的支出,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将企业的各个项目所需要用到的费用进行详细的规划预算,制定好一个完善的计划,是保障一个企业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但是在整个汽车制造企业中,财务的管理还是有许多的不足之处的,比如说企业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财务管理的制度,没有采集财务管理中总结出来数据,就开始投入生产,对财务的管理以及财务人员的素质不够重等情况。
三、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措施
1.全面更新企业财务管理观念随着汽车制造企业的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世界的经济更是在迅速的发展中,而在如今的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让财务管理工作也可以取得重大的变化。特别是电子信息化的飞速发展,更是可以为现代的汽车制造企业带来一种全新的财务管理观念。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管理环境,现代的财务应该具备有风险防范、知识化理财、无形资产以及信息化的观念,这才是现代化企业财务管理中应该具备的管理观念。2.建立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是一个企业持续经营下去的重要的一环,在财务管理中,一个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应该具备这几个方面。第一是财务人员在筹集资金的过程中,应该严格的遵守企业的制度;第二是要建立起一个完善的投资管理制度,要严格的根据财务管理中得出的信息来完成进行投入生产;最后就是应该建立起一个内部监督制度,在财务管理中可以防止管理人员的不规范行为,让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更好的运行下去。3.加强财务的管理中的风险防范作为一个财务的管理工作人员,一定要具备强烈的分析意识,他们应该具备一定的发现以及防范风险的能力。其次要充分的利用现代的先进的信息技术,对投资的各种分析因素进行预算,同时还要建立起一个专门预算以及应对风险的一个机制,在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将企业遇到的风险及时的传达给管理人员,然后对出现的风险进行分析讨论,在决定出应对风险的方案。4.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财务管理工作能否发挥出它的作用,关键还得看财务的管理工作的管理人员的素质。因为人才是决定各种事情的关键。所以财务的管理人员在具备相关的财务能力之外,还要详细的了解企业生产中的各个流程,才能够对各个项目做出准确的预算。同时财务的管理人员还要具备高尚的人格品质,所以就需要企业需要定期的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最好是培养接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财务管理人员,这样才会更好的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来管理企业的财务。
四、结言
关键词:再制造;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时间管理
目前,全球正面临着环境污染、资源短缺、能源供应紧张等诸多不利因素,这一点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我国表现尤甚。再制造和循环利用在这一背景下就显得尤为重要。再制造工程正在逐步得到我国政府、企业界的认同和支持,SH汽车制造公司作为专业生产再制造发动机的企业,严格按照规定的工艺标准,进行再制造发动机的生产,为公司节约能源,经济效益显著。
一、SH汽车制造企业技术产品发动机再制造项目现状分析
SH汽车制造公司成立于1995年,采用德国大众Kassel发动机再制造技术,现已经达到年产8000台的大批量、流水线操作。目前,SH汽车制造企业可提供的再制造发动机型号为JV、AFE、AJR三种,分别适用于化油器桑塔纳、电喷桑塔纳99新秀及世纪新秀、桑塔纳2000等车型。现在的发动机再制造是项目组操作,整个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首先在发动机被完全拆解和清洗后,对基础零部件(缸体、缸盖、曲轴、连杆等)按照原制造标准进行检测和检查;然后通过采用专门的加工设备和生产工艺进行重新加工,使基础零部件可以达到技术要求的尺寸;最后将基础零部件重新组装成发动机。在再制造过程中,因为轴承、活塞环、活塞和垫片等易损件全部被替换,所以装配公差可以达到原机装配公差水平。重装后的发动机整机,经台架试验,工作性能合格后才能喷涂包装出厂。近年来再制造产业的迅速发展,再制造的工作人员在同一时段内任务繁重,在合同要求的交付时间未能及时交付,同时由于缺乏专门管理机构和人员,无法做到实时跟踪监控,导致管理者无法均衡合理的安排再制造生产过程中的人员调配,使得再制造生产程序显得混乱不堪,但凡出现疏忽,将有可能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针对以上问题,将项目时间管理的技术和方法运用到再制造项目的进度管理中,有效解决项目拖延问题,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二、SH汽车制造企业技术产品再制造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SH汽车制造公司发动机再制造项目进行全程跟踪,现场调研,就再制造项目时间管理问题进行诊断分析,发现该企业在项目时间管理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产品再制造流程是单一的顺序流程,缺乏明确的反馈流程,因此各部门的工作是相互独立,缺乏信息沟通。2.再制造流程中规定的评审、验证等工作得不到落实。3.进程上缺乏对项目的范围、时间和资源的全面合理的限定和预估,对整个项目进行系统控制很难实施。4.再制造项目成员技术素质较强,但管理综合素质普遍较低,管理工作基本依据自己的经验来对付,不善于授权和合理分工;现代再制造知识缺乏,对项目成员的凝聚力不强。5.责权利不统一,责任与权力的规定较为清晰,但在利益方面的规定尚且模糊,因此的,导致了项目成员“干好干坏一个样”心理的出现直接影响到项目的进度计划,严重的情况下,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直接影响。SH汽车制造公司在时间进度控制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直接导致了再制造产品的考核指标不理想,不能及时向客户交付成果,严重的甚至导致了整个项目的失败。针对SH汽车制造企业自身存在的项目拖延、责任模糊等问题,将现代项目时间管理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有效地运用到再制造项目管理中,寻找符合SH汽车制造公司自身实际资源状况、项目要求的现代项目时间管理策略,最大程度地解决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高再制造项目的运作效率和成功概率,减少项目冲突,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SH汽车制造公司可以通过将项目时间管理及其技术与方法灵活地运用于再制造活动中,缩短再制造的开发周期,提高新产品的质量,为同行企业提高具体的实践经验,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三、对SH汽车制造企业技术产品再制造项目实施时间管理
针对以上问题,将项目时间管理的技术和方法运用到再制造项目的进度管理中,同时项目成员必须转变观念,调整态度,正确对待项目计划,不得敷衍了事,有效解决项目拖延问题,从而提高项目效率,提高项目管理水平。项目管理具有动态性与实时性,因此进度计划需根据目标变动、实施进展状况、资源供给程度(充足或匮乏)、人员流动程度及其他不可抗拒因素等方面逐渐进行变更和推进,不断调整和完善修订内容。时间管理的本质是对时间进行合理分配。时间本身具有特殊性,因而较难管理。项目时间管理的目的是使项目负责人在计划时间内完成项目预定的目标。项目负责人必须明确项目的主要目标,将目标分解成易于管控的若干个子目标,按时间顺序加以排列;接下来,项目负责人需编制详细的计划安排,并依照时间计划展开工作。
1.发动机再制造项目的WBS分解及活动定义
为了实现发动机再制造项目的发展目标,项目负责人根据项目时间管理的主要流程,首先对各类交付物的具体活动进行分析、识别并严格定义,项目活动定义(ProjectActivityDefinition,PAD)是对完成项目目标所需要的可交付物产生的、且必须进行的所有具体活动进行定义,并形成文档的一项任务。在此理念的指导下,项目工作人员可以借助分解结构WBS、项目定义、说明、影响因素、专家审判、分解技术、样板法及其他相关数据及资料,最终形成项目活动所需清单、活动属性、里程碑及请求变更等。工作分解结构(WorkBreakdownStructure,WBS)类似因数分解,以可交付成果为导向,利用活动之间的执行顺序,对活动进行层层剖析,在对项目工作范围进行归纳定义的同时,对每一层都进行了更加细致的定义与分析[4]。每上升一层即对详细的项目工作进行总结,最终形成一张结构示意图。对SH汽车制造企业发动机再制造项目进行工作分解结构,是迈出项目时间管理的第一步。
2.发动机再制造项目活动排序
项目的高效执行依赖于完善的流程控制。首先要对项目活动进行定义,将定义后的活动进行排序。排序行为要以活动清单和工作任务为基础,并注重活动的关联性和设计的领域。活动之间的联系分为必备前提、必然结果和互补进行。也就是说,在排序工作进行之前,我们要注意判断一项活动的开始是不是必须在另一项活动之后,一项活动开始以后是不是必须开始另一项活动,以及是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活动可以同时进行。最后把流程以直观的图标形式表达出来。在再制造项目中,每一关键环节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它会对接下来的工作产生影响,要想达到项目预定指标,必须对关键环节采取有效的时间控制。SH企业在之前的发动机再制造项目管理中没有明确里程碑事件的定义,缺少关键事件、关键时间的可控手段和明确方向。在本项目中,项目组设定的里程碑事件分别是:项目筹备工作阶段、旧机前整理工作阶段、再制造加工阶段、装配及测试阶段、市场意见收集阶段、产品定型阶段、市场推广宣传阶段。相应地,技术文档、项目记录和成果会在这一时期形成。所以在每完成一个关键事件后,需要及时进行记录并储存,查看完成情况,从而对下一阶段的行为作出选择。结合历年再制造项目的经验,分析当前项目的特点,理清SH汽车制造企业发动机再制造项目的各项活动之间的顺序关系。
3.发动机再制造项目的活动时间估算
项目活动时间估算强调对完成项目所有活动所需的时间成本的预测,并以此为依据来规定各子项活动的进程。这一活动根据现有的项目范围和资源的相关信息,对活动时间、成本与资源需求进行了估算。项目活动的时间长度是项目活动时间估算的关键性因素,是项目进度计划编制的核心、进度和成本控制的基础和原则。项目活动的时间长度不仅潜在的规定了每项子活动所需时间,而且还规定了其初始时间与结束时间,以及每项子活动间的间隔时间。由此可见项目活动时间估算对整个项目发展的重要性,倘若估算时间过段,会使得项目成员在执行过程中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易于激发冲突和矛盾;如果项目活动估计过长,则会影响到效率,甚至导致延期交付。因此,项目组应该针对财、物、人等各方面进行客观、合理的时间成本预算,务必统筹全局,避免“因小失大”或“因大失小”。
4.发动机再制造的项目进程计划编制
项目进程计划编制主要包括各项目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具体活动方案和措施。基于工作分解结构WBS,再结合项目时间过程管理过程中对的项目活动的定义、排序、时间估算等进行进度计划的编制,项目进程计划编制既是对项目进行实时跟踪与有效控制的服务目标和对象,也是项目跟踪与控制的行动指南,保证项目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够完成。本项目采用甘特图法,通过在日历上标注活动的开始、结束时间来直观地反映项目进度信息。
5.发动机再制造项目进程控制
在时间中,对项目进程计划的合理应用至关重要,一份完善的项目进程计划为项目实施提供了依据,合理地规划了项目时间,有利于按期交付。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仍有可能出现各类问题,随着内外部环境、资源等各类因素的变化,造成与计划进程产生偏差,如果不及时纠正这些偏差,将会影响整个项目的进展,造成项目延期等不良后果。对项目进程进行控制即将计划与实际进度作比对、调整,确定进度偏差是否发生。如若发生偏差,则应找出相应影响因素,对其进行控制,从而确保项目目标的实现。SH汽车企业发动机再制造流程及人员操作管理等非常不规范,成员之间各干各的,不易控制。负责人也不主动积极地询问工作进度,导致很多问题到最后暴露出来,无法找到问题原因,更不可能去弥补。本研究将项目进程控制引入到发动机再制造项目流程中,针对项目各阶段的工作内容、工作流程、时间规划和子活动之间的衔接关系调整计划,对项目实际进度发生的偏差进行原因分析并进行调整,并建立SH企业发动机再制造项目进程控制体系(如图2)。
参考文献:
[1](美)项目管理协会著.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第3版.卢有杰,王勇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22-27,134-151
[2]陈炜煜,杨婧.项目时间管理理论与探究[J].特区经济,2013(2):221-222.
[3]李跃宇,汪贤裕.项目时间管理及在项目管理软件中的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01
[关键词]国际竞争力,汽车制造企业群,企业类型,竞争优劣势
随着大众、宝马、福特、沃尔沃、奔驰、三菱、现代、本田、丰田、雷诺、通用、菲亚特等世界各国知名品牌汽车企业,以及美国德尔福、伟世通、德国博世、日本电装等著名汽车零部件厂商纷纷来到国内投资生产,国内外汽车企业的合作得到了更为充分和良好的发展,可以说中国是汽车制造业企业竞争发展的世界舞台。如何分析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水平和问题,以及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国际竞争力表现,成为中国汽车制造业企业未来发展需要了解的一个重要视角。本文利用国家统计局的全国汽车制造业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统计数据(2000—2005),从一种新视角入手,分企业类型,以外商投资企业的竞争力水平为国际竞争力标杆,对比其他内资型企业,展开中国汽车制造企业群的国际竞争力系统分析。
一、国际竞争发展态势
分析问题之前,有必要阐述企业分类的初衷,这不仅是中国汽车制造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与分析的基础,也体现了一种新思想和认知。由于目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企业类型划分比较复杂,此处结合研究目的及中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借鉴按照企业所有制形式以及企业组织形式并存的方式来划分企业,分为外商投资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私营企业、国有企业等主要类型企业。其中外商投资企业是以多种形式合作的中外联合企业为主,拥有国际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制度与经验,体现了在中国区域市场内合作型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私营企业、国有企业主要反映不同竞争机制的汽车界民族企业的竞争水平。
在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处于超常增长的期间,不同类型企业的企业数量分布有较大的变动(见表1),企业分布集中在由2000年的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上转变为2005年的有限责任公司和私营企业上,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变动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外商投资企业的企业数量和所占比例在逐年增加;私营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上升幅度更大,尤其是私营企业,2005年这两类企业的企业数量和所占比例已稳居一、二名;国有企业与其形成对比,至2005年仅剩500多家企业,约为外商投资企业数量的60%;股份有限公司的企业数量虽有所增加,但与其他类型企业的变化比较显得微不足道。种种迹象显示,我国加入WTO之后,加快了汽车制造业的国际合作,加强了国有企业的改革,扩大了汽车供给市场的开放程度,鼓励了企业组织的多样性,尤其是私营企业的培植和发展等。
从汽车制造企业市场占有率的分布情况来看(见表2),外商投资企业一直保持较快较稳的增长,至2005年其市场占有率几乎达到50%,显示出国内外汽车企业“强强联手”的特点,以及国际化型企业整体上对市场的特别关注和偏爱;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市场发展一般,有限责任公司在企业数量大幅增加的条件下并没有拓展市场份额的增长;而私营企业的市场发展势头迅猛,挖掘的潜力和空间较大;国有企业则呈现快速下降趋势,2005年其市场占有率约占外商投资企业的1/5。
二、国际竞争力评价
据描述看,我国不同类型的汽车制造企业的竞争与发展特征各异,此处通过建立竞争力评价的全方位的信息平台,以便整个体系可以综合反映企业各个方面的竞争结构和信息水平,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
(一)竞争力评价体系设计
1.设计原则。
本文的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以市场经济的企业间,企业与政府、金融机构间的竞争关系为基础,引进世界发达国家的竞争力评价理论和原则,结合我国汽车制造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逐步发展、分阶段实施改进的原则展开设计。在指标体系的设计中采用了较多因素的对称性设计,构建了分层的竞争力指数体系,保证竞争力综合信息在动态结构和系统结构上的有效性。
2.指标体系。
现阶段中国汽车制造企业群的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分为7个竞争力要素:竞争力实力、成长竞争力、市场竞争力、成本竞争力、创新竞争力、投资竞争力及管理竞争力,采用48个指标(各要素下的具体指标及计算方法见表3)。
竞争力实力包含增加值、利润、资本额等指标,反映企业的整体实力和获利能力;成长竞争力包含增加值增长率、利润增长率、资本额增长率等指标,反映企业的稳定成长速度和质量;市场竞争力包含市场占有率、出货值等指标,反映企业产品在国内国际不同层面上的销售状况和销售前景;成本竞争力包含企业各种费用、劳动力成本等比率和增长指标,反映企业生产成本结构与其变化趋势;创新竞争力包含研究开发费用与新产品等指标,反映企业的研究开发水平,创新活力和持续发展能力;投资竞争力从企业对自身生产过程的资本投入角度,研究不同资本投入量及其所带来的产出回报率,反映企业资金运用;管理竞争力主要考察企业的相关管理费用以及综合效益等指标,反映企业管理投入和管理绩效。
3.评价对象。
由于该行业的生产集中度相对较高,企业规模大小对企业的生产与发展影响较大。本文考虑进行企业类型(前文所述的6类企业)与企业规模(5档企业)交叉分类,共划分30组的企业群作为评价对象。
4.评价方法。
此处主要采用IMD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先计算30组企业群的所有指标值,然后对所有指标通过标准化取得可比数据,再通过正态分布函数计算得到变化范围在0至100的竞争力标准得分,逆指标的得分通过100—标准化得分进行处理。在此基础上对各要素内指标等权平均得到要素竞争力标准得分,7个要素标准得分再等权平均得到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标准得分。由于指标在各个要素上基本是均衡的(创新竞争力除外),因此在每一级竞争力标准得分值汇总的过程中采取等权平均。评价分为总体评价和要素评价两个层次。
(二)综合竞争力评价结果
图1显示的评价结果展现了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企业群的汽车产业全面发展情况。基本上显示出规模愈大的类型企业优于规模愈小的同类型企业,整体上企业群的综合竞争力水平主要分布在40—60区间。
就国际型企业群的综合竞争力水平而言,前10%的企业中的外商投资企业群的竞争力水平遥遥领先,唯一得分值在70分以上的群体,在中国汽车制造业行业中属于最强势;而10%-25%的企业、25%-50%的企业及50%-75%的企业三个档次中,外商投资企业群的竞争力水平一般,得分值在50左右;75%以下的企业中的表现更差,实际上国际化型企业有综合竞争力水平的基本属于具有相当实力的企业。
而国内本土的各类企业与之比较,前10%的企业中,股份有限公司和私营企业虽说综合竞争力水平较高,但与国际化企业群还差一截,而有限责任公司和国有企业更不能与之相提并论;在其他档次中,综合水平能与之抗衡的非私营企业莫属,规模中等或偏大的私营企业的发展潜力不可低估,而其他的内资企业群可能还没入围,总体的竞争水平较弱。显然我国汽车制造业特大规模的是外商投资企业最强势,今后的经济地位也许是难以逾越的;国内重点投资和发展特大规模的股份有限公司,全面鼓励和推动本土的私营企业,在市场竞争机制下已显示出自身的闪亮之处。
(三)要素竞争力评价结果
下面主要以表格形式列出各企业群的要素竞争力排名,并在此基础上重点描述各企业群前10名(竞争优势)、后10名(竞争劣势)的竞争力要素(见表4),以便了解汽车制造各企业群的国际竞争优劣势,看到各自发展的地方和不足之处。
由表4可知,整体上规模愈大的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群具有较多的优势要素竞争力,且各要素竞争力水平相对均衡,尤其是在前10%的企业中外商投资企业群的优势要素最为明显,处于最强势;在10%-25%和25%-50%的企业中私营企业群的优势要素要强于外商投资企业群。而规模愈小的各类型企业要素竞争力更多处于劣势,这中间也仅是外商投资及私营企业群的表现相对其他企业群稍强。
另外,不同类型企业的竞争结构和特征表现不一。显然我国汽车制造业前10%企业中的外商投资企业群的总体水平处于最强势,其竞争力实力、市场、创新、投资及管理竞争力明显地领先于其他各企业群的竞争力水平,说明这类国际型企业有能力加强企业的基础实力及核心要素等多方位的发展;而股份有限公司企业群竞争力的优势要素结构特征与之较类似,但在成长和成本竞争力上处于明显的劣势,有些顾此失彼;私营企业各要素竞争力水平相对均衡,基本处于中等或偏上,较为突出成本、投资及管理等优势要素;国有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则表现更差,在竞争力实力和创新竞争力方面处于优势,同时有限责任公司的市场竞争较强。在规模较大的10%-25%和25%-50%的企业中,外商投资企业以及私营企业群有部分的优势要素,其他类型的内资企业群几乎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在规模较小的50%-75%与75%以下的企业中,各类型企业要素竞争力多数处于劣势,何谈竞争力。
三、国际竞争力分析
显然,前10%的企业占据汽车行业的主要地位,且各企业群在不同要素竞争力上的表现有明显差别,因而进一步关注和分析反映各方面的重要指标变化趋势,对于了解和确定我国汽车工业定位和发展等问题有重要作用。此处主要选取市场占有率、利润额、出货值、资本额、新产品产值、单位研发经费、劳动生产率等关键性指标,体现企业在市场、经济实力、创新及生产效率方面的竞争态势及其变化的基本原因。
1.市场占有率
特大规模的外商投资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一直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2005年市场占有率几乎达到45%,可以说外商投资企业是我国汽车制造业的中流砥柱,尤其是中外合作合资企业,其囊括了汽车行业的大部分骨干企业或者说龙头企业,体现了国内外企业“强强联手”的特点,大型国际国内企业加强紧密合作,谋求共同发展;国有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一直在下降,且绝对额也不高;有限责任公司虽然整体上企业数量较多,但并没有较好的市场份额,仅与股份有限公司持平;而私营企业的增长速度相对较好,但市场占有率仅有3%之多。
2.利润额
我国汽车制造企业群的利润额整体上在加入WTO之后的两三年一直在升温,是汽车行业盈利空间较大的时期,然而这些利润基本属于特大规模的外商投资企业群,这一群体利用自身的优势,抓住生产市场,占领消费市场,实现较大的盈利水平;目前,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企业群的利润额约是外商投资企业的1/6,其他类型的企业群的利润额更少。
3.出货值
特大规模的外商投资企业群体的出口价值尤其体现出优势,密切关注和迅速拓展国外市场;2003年之前其他类型企业群几乎在同一水平,普遍低下,这两年拉开了差距,股份有限公司增长较快,而内资的私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群体表现一般,然而这些类型企业群无论表现好与一般,与外商投资企业相比差距愈来愈大。
4.资产额
特大规模的外商投资企业群近几年的投资快速增长,至2005年已超出其他类型企业群2000多亿元;股份有限公司和责任有限公司企业群保持缓慢增长,私营企业群几乎处于最低水平,但还是显示出上升的趋势;国有企业群基本保持2000年的水平。看来这种多元化筹集资金的企业组织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不断地扩大投资,扩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实力。
5.新产品产值
特大规模的外商投资企业群的创新成果较好,愈来愈重视新产品的生产;而私营企业群几乎处于最低水平,只是近两年稍微有点起色;国有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和责任有限公司企业群基本在同一水平,其目前的新产品产值及未来的走势要好于私营企业群,但与外商投资企业不能相提并论。
6.单位研发费用
研发费用的投入是产生创新成果的前提,可以看出,特大规模的外商投资企业群的单位研发费用这几年有下降趋势,至2005年仅略高于私营企业;而股份有限公司和责任有限公司企业群近几年更为重视研发费用的投入;私营企业群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国有企业这些年的波动较大,整体上是高于外商投资企业,但创新的多投入并没有带来新产品的多产出,这与前面提到创新的成果基本体现在外商投资企业群中形成了反差。
7.劳动生产率
特大规模的各企业群近几年的劳动生产率变化趋势近似,先升后降,2003年处于一个转折点,并且企业群之间的差距不太大,但整体上,外商投资企业群的劳动效率更高,这也是企业保持领头地位的基础;而属于内资企业的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私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群几乎处于最低水平,也说明了内资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相隔甚远的基础。
四、主要结论
通过分企业类型和规模大小对各类企业群进行国际竞争力评价与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汽车工业生产市场的集中度相对较高,前10%的企业群占据80%以上的市场份额,其他规模档次企业群的表现普遍非常低,而且各类企业群的差距不明显,同时规模愈大的企业群比规模愈小的企业群具有更多的竞争优势,因此结论分析更侧重于汽车工业特大规模的企业群。
1.我国汽车行业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企业群的综合竞争力排名整体差距不大,但前10%的企业中的外商投资企业群的综合竞争力处于最强势,名列前茅,可以说特大规模的国际化型外商投资企业是整个外商投资企业的主流,甚至说是我国汽车工业经济的中流砥柱。这类国际型企业抓住发展机遇,加强积累自身的基础实力,极为看重市场份额,在中国区域市场内最终赢得独一无二的市场占有率;强化其管理和投资等核心要素的竞争力,取得无可比拟的投资回报;在创新方面并不急于大量地投入资金和人力,而是采取稳定发展与提升的策略;相对于其他要素竞争力而言,这类企业的成本居高不下,成长性表现一般。
而面临国内市场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这类企业更是进一步巩固自身的优势,表现出持续快速地加大投资来扩大企业规模和实力,加强科技投入转化为科技成果的应用及拓展国外市场,充分利用现有人力资源等的良好发展态势。显然特大规模外商投资企业以目前的实力及发展前景将成为进军全球汽车产业先进国际竞争水平的一条渠道,这是现阶段基础微薄的内资型企业群所不能及的,也是与其竞争能力差距甚远之处。而其他规模的外商投资企业竞争力水平中等偏下,发展速度一般。
2.特大规模的内资型企业与相应的外商投资企业竞争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与世界汽车产业的先进国际竞争力更是相距甚远;但股份有限公司的综合竞争水平在内资企业中表现相对较好,这类内资企业群的要素竞争力结构现状与今后的走向趋势类似于外商投资企业,只是企业的成长和成本竞争力尤其处于劣势。但这类企业群在资产投入、新产品生产及扩大国内外市场等方面发展势头迅猛,它们不断地积累企业的实力,抓住发展企业的核心因素稳步地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只是整体上现有的这种竞争机制企业群在汽车行业还相对较少,形成与发展的根基较弱,但它们前景较好,值得期待。同样其他规模的股份有限公司竞争力水平偏下。
1特点国内汽车专业职业教育
课程结构设置后,改动量较小,选修课程的比例相对较小,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空间受限。国内高职院校汽车专业,多在课程结束后才开始集中安排一到两个月的实习,收效并不显著。课程设置多以学生学习知识的完整性为基础,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设置比例偏大,延续学术性课程设置的理念。
2存在的问题
问题1:课程设置未能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总体上仍依循普通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理论课开设较多,而实践课程数量相对不足。实践课程在职业岗位及企业所需求的职业能力等方面针对性不强。同时由于理论和实践的连接关系不紧密,即理论学习时缺乏实践支持,既影响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又导致理论知识未能充分发挥其实用价值;实践操作阶段,由于理论掌握不牢固,学生不能有效利用所学的理论来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
问题2: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同步性较差国内高职课程设置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教材知识体系老化、教学方法相对落后、人才技能培养与科技发展相对脱节等现象。首先,教学方法多参照学历教育,重视理论知识的完整系统性多于实践训练;其次,课程设置不能重点突出对实践技能培养的要求;再次,高职教材内容普遍存在内容过时的现象,不能及时跟上科技的进步;此外,实训操作是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关键环节,但受资金条件、校企沟通交流较少及政策原因等限制,大部分高职院校存在实训场地不足、实训指导教师缺少的现象,导致高职毕业生在技能掌握方面相对欠缺。
问题3:课程设置中行业及企业的参与度低高职院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必须得到行业和企业的充分认可,因此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需在一定程度上接受行业和企业的指导,学校和企业都需要转变观念,积极开展合作。但是部分学校缺乏校企合作的热情和动力,企业也尚未从人才战略的高度意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意义,根据目前已经形成的校企合作经验来分析,大多是学校主动向行业企业寻求合作,主动向学校讨论合作办学的企业则较少,企业对于学校的资助,也多停留在教学设备捐助、实训基地提供等阶段。校企合作,在广度和深度上都亟待改善。
问题4:对师资力量重学历轻技能国内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大多是毕业后入校任教,而从企业转入的专业技术人才数量较少。统计表明由学校毕业直接任教的教师比例占67%。国家对高职教师的任职资格对实际行业工作经验并没有明确要求,且现有师资培训强调教师学历达标而忽略了教师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缺乏对适应高职院校的先进教学方法、手段以及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
二国外先进的高职教育模式的特点分析
国外高职课程设置的理论发展要早于国内,在长期的发展中,各国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不同职业教育模式。而汽车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又以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最具代表性,也相对比较成功。双元制高职教育从诞生开始就一直是企业与教育机构共同参与办学,经济界与教育界共同推动教育发展,办学的目标也是解决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培养。这种教育与行业发展密切联系、教育与职业发展密切联系的发展模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推动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双元制课程设计是以职业选择为中心选择课程,明确以职业活动为核心的阶梯式课程结构,其理论课程覆盖了对应专业所需的绝大部分理论,具有知识面广、课程难易适度、综合性强等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有课程都分为基础培训、专业培训和专长培训三个阶梯式逐级上升的层次,紧密围绕职业实践活动从泛到精、由浅入深开展。双元制课程设计能够充分突出以就业为中心的特点,其课程的编排设置更加注重职业技能养成和训练,通过具体实际的技能操作来实现。双元制课程模式,以学生在企业的工作内容为核心,并重企业培训和学校教育,注重实践操作,突出技能训练,理论教育服从实际工作需要。调研结论表明,在汽车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方面,我国与德国存在一些差异,具体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首先,开设的课程种类不同。德国双元制课程的大部分内容是与汽车技术相关的专业课程,各门课程相对独立;而我国的课程设置以学科体系为中心,理论课程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其次,课程顺序差异。以德国汽车制造及装配技术专业为例,其课程顺序以车辆生产制造过程为主线开设;而我国该专业课程的顺序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过程,即由浅入深的顺序,且学科顺序结构庞大、逻辑严密。不仅专业学习的宏观内容编排采取各门分科课程平行展开的方式,而且各科课程本身即微观的内容编排也是按学科结构平行展开的。另外,两国开设的课程主题特征不同。德国开设课程以学生能够完全适应工作岗位需要为主,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实用性;而我国的课程开设在很大程度上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完整性为主,对学生而言,学到的知识体系虽然完整,但对所要从事的职业来说则存在缺陷,导致国内很多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到企业上岗后,岗位技能较差,需要重新在企业进行上岗培训,使得职业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课程设置
1课程设置理念对比
分析中德高职课程设置差异及影响之后,笔者认为国内的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课程应该结合我国国情及院校的实际办学条件进行调整。总体指导思想应该是突出“能力为主”,兼顾“模块化多向选择”,注重“以人为本提高素质”,强调“校企合作密切配合”。第一点:突出“能力为主”课程设置应以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为出发点。高职院校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的学生从入校到毕业,一般只有3年的时间。学校应更多地注重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学生的一线岗位操作技能,而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第二点:兼顾“模块化多向选择”“模块化”是指为适应职业群所设计的知识单元和技能单元,而且以专业技术训练为主,以职业资格为导向设置课程结构,组织教学内容,着眼于能力的培养。“模块化”要涵盖汽车相关职业中的某几个或者更多的岗位所对应的模块,供学校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灵活组合,学生根据自身性格和职业规划需求自由选择。充分考虑就业市场的变化要求和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第三点:注重“以人为本提高素质”以人为本提高素质,是指学校的课程设置,应以提高学生自身人格素质为目标,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等多方面全面发展,培养做人与做事并重的高素质应用型技能技术人才。第四点:强调“校企合作密切配合”加强高职院校与企业的沟通合作,共同参与教学课程设计,推动教育发展,更加富有针对性地解决应用型技能型高级人才的培养问题,也能够有效降低高职教育在技术进步方面的滞后性,使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可以更快地实现动态更新。
2课程设置因为汽车制造所需要的设备
诸如冲压、焊装、总装等大型生产线,是任何高职院校都难以投入的设备,且受国情所限,也无法完全照搬照抄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模式,依照上文所述的理念,并从高职学校的具体条件出发,对汽车制造及装配技术专业3年全日制基本课程体系进行设置研究,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程两大部分构成,公共基础课重点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素养,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专业技能课程又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顶岗实习三个层次。基本学制采取“2+1”模式,即学生前两年在校内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第三年到汽车制造现场,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进行顶岗实习,接受汽车企业有关部门和学校的共同管理和培训教育,将前两年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与实际生产对接。在课程体系的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知识结构的层次和逻辑关系,突出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锻炼,兼顾汽车制造及装配过程中各个模块,同时又与企业充分沟通联系,加强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技能培训和安全管理。
四结语
[关键词]汽车制造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安全教育
0引言
随着现代化大生产时代的到来,汽车制造已经成为我国工业制造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影响现阶段我国汽车制造企业安全的因素很多,比如主观方面—员工的思想、客观方面—企业管理制度的规范性以及相应的生产线管理等。如果汽车制造企业对于安全问题不够重视,就很有可能出现各种安全事故,进而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更为严重的话,甚至会威胁人身安全。因此,无论对于企业而言,还是对于社会而言,都会有很大的不良影响。汽车制造企业必须重视汽车安全生产,提高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并且寻找更好的办法解决现阶段出现的问题,提出更多更好适合本企业的管理对策。
1汽车制造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全球经济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汽车制造企业与时代进行接轨,已经实现了信息化与自动化生产,有效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与工作效率。但是,现阶段的汽车制造企业日常生产车间工作中还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很多企业都以盈利为目的,在生产过程中没有认识到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为了降低成本,很多企业就会在设备检修、人员培训、危险品管理等方面偷工减料。汽车制造企业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安全生产费用管理问题。资金是企业正常运营的保障。一些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不惜减少安全生产费用,从而不利于企业开展安全生产工作。由于缺少经费支持,安全生产也只是纸上谈兵。第二,安全教育管理问题。个别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认为学习安全生产相关知识是没实际用处的,错误地认为只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行了,没必要在学习安全管理知识,觉得事故离自己还很远。殊不知,事故发生绝非偶然,是长期疏忽造成的,汽车制造企业应该做到防患未然。第三,设施设备及危险品安全管理问题。一些汽车制造企业并没有认识到建立设施设备安全管理制度的重要性,从而在管理各种危险设施设备与特种设备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一旦发生意外,后果不堪设想。
2汽车制造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措施
想要提高汽车制造企业的安全管理效率,就需要管理层仔细熟悉国家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及行业内相应规范,在了解本单位现阶段的生产情况基础之后进行相应调整。相关管理人员要对每个重要环节进行严格把控,对各个生产设备进行仔细检查,选取合适的生产措施,采取合适的预防手段。
2.1安全生产费用管理对策
为了更好地管理安全生产费用,汽车制造企业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制定科学的资金管理制度,弄清楚每项资金的来龙去脉,确定各笔资金的提取标准,并仔细核查年度费用计划的使用情况,按照相应的管理要求进行审核;按照国家和各个地区的相关规定,结合企业本身的实际情况,在年度资金生产计划中,提取相应的安全生产费用,用于专项安全生产。第二,汽车制造企业要将安全生产费用用在正确的地方,比如对于各种安全设备进行相应的维护与保养更新,从而保证安全生产设备可以正常使用。第三,定期进行应急彩排演练,将容易出现的突况进行多次彩排演练,从而保证在出现特殊情况时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救护,将危险降到最低。第四,对整个生产车间进行安全评估,如果发现不符合安全标准的地方应及时进行整改,从而确保整个车间的安全性。第五,也可以进行安全教育宣传,设置相应的课程培训,使员工深刻理解安全管理知识。
2.2安全教育管理对策
为了更好地开展安全教育管理工作,汽车制造企业要做好以下工作。(1)使员工了解法律法规,并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①管理人员应及时将相应的法律法规与行业规范以文件的形式传达给各个员工和相应的从业人员,让他们进行深度理解,并且有更深一步的研究。②将有关法律法规文件融入企业的规章制度中,在工作中严格按照这些制度执行,并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测。③配备专门的检测管理人员,当发现员工执行制度不到位时,应该及时进行批评引导,对于严格执行制度的员工,要及时进行表扬。④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明确奖惩机制,结合企业自身的生产情况,根据企业安全教育培训要求进行调整。⑤根据自身拥有的资源进行改进,定期考核培训结果,找到上一阶段培训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然后寻找解决方法。让下一阶段的培训得到改进与完善。(2)做好安全教育培训活动。汽车制造企业应要求安全管理相关人员,无论是管理层员工还是车间人员,都要把每次的安全教育培训活动和考核结果记录在案,并与个人工资直接挂钩。同时,管理人员应该对安全生产管理知识进行考核,如果考核通过才能够任职,如果考核没有通过,要继续进行培训;对于在职人员也应该进行定期的教育培训与教育考核,特别是对于一些新加入生产企业的员工,要以企业为中心、以车间为单位开展安全教育工作,建议每天都进行,并且持续较长一段时间。此外,对于一些在危险岗位工作的人员,需要严格把握人员的从业标准,只有符合相应标准即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的人才可以从事相应的工作,不能马虎对待,要严抓质量,确保在工作过程中不出现意外,从而保证整个工作的安全性,提高生产管理水平。(3)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汽车制造企业还可以在员工进行正式上岗时,将培训的内容与自身工作和企业文化相结合,根据每个人从事的职业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让员工在工作的同时加深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增强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在日常工作之余,汽车制造企业还可以组织一些文化建设活动,开展相应的比赛与讨论,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进而约束自身的工作行为,提高对于自身职业的安全性理解,从而提高整个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2.3设施设备及危险品安全管理对策
汽车制造企业应建立一些设施设备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各种危险的设施设备与特种设备以及平时使用设备的验收检查标准,定期进行设备维护,如果发现问题应及时进行补救,从而规避生产设备在使用过程当中出现意外的可能性,提高整个车间生产过程的安全性。与此同时,相关操作人员必须按照相应标准和设备使用说明书,建立一些设备操作的规范步骤,规范日常工作人员使用设备的方法,提高安全性。对于一些特殊的电器设备,比如说处在爆炸危险区内的电气设备,应该符合相应的专业规定,汽车制造企业要委托相关资质机构对这些电器设备进行安全检查,并将安全检查报告存留档案以便查询。同时,汽车制造企业应建立后台的安全设备管理账目,制订设备生产安全计划与维护计划,对于这些危险性较大的设备进行定期检修与养护,降低这些设备出现事故的可能性。除此之外,汽车制造企业一定要严格保证这些生产设备的质量,不能使用国家明令禁止残次设备,要是出现质量残缺以及不符合国家规定的设备,就直接进行淘汰,从而减少出现安全事故的概率。对于场内的日常设备也要进行相应检修,保证整个车间生产过程的安全性与正常运转。对于危险品的安全管理,汽车制造企业要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对于不同的危险品进行不同等级的划分登记管理。比如:危险品就要送在标准的隔离区;对于化学品和一些其他装置应该放在专业的区域进行不定期检查;将各个危险品都选择较为安全的地方进行存放,定期进行检查,并且加大检查力度,确保这些危险品能够在使用过程中不出现意外,降低出现意外的风险,确保生产正常进行。
3结语
现阶段,汽车制造企业应该全面地从思想上提高对于安全管理的认识,建立相关的质量生产安全检查制度,以及相应的责任制,规范各个操作流程,优化车间日常工作流程。除此之外,汽车制造企业还要不断完善预防机制,对相关设备与产品进行定期检查,确保设备和机器处于稳定的状态,加快企业安全生产进程,从而才能为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奠定基础,才能为国家以及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1]周巧梅.供应链环境下中小制造企业安全生产败德行为的规避机制研究[D].镇江:江苏大学,2017.
[2]蒋林艳,覃红林,陈荣杰,等.汽车制造企业生产安全事故致因分析与风险管理——基于SGMW安全管理的案例[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6(9).
[3]王鑫.新时期汽车制造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问题及措施[J].中国科技纵横,20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