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职业发展

职业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职业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职业发展范文第1篇

GCDF全球职业规划师的认证培训师,师从国际企业教练第一人玛丽莲博士(Marilyn Atkinson PH.D),曾任新东方GRE首席词汇讲师、集团培训师、新东方教育与职业发展协会会长。现任新精英生涯发展中心总裁

精彩观点

职业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往往与思维中的墙有关;

思维之墙源于早期影响成长的扭曲的社会价值观、父母的价值观以及商业文明对于人的行为模式的影响;

拆掉思维之墙需要四个阶段:不知不觉、后知后觉、当知当觉、先知先觉;

分清价值与价格,价格是社会赋予的,价值是自我赋予的,价值往往决定人们能够做成什么事;

职业规划是系统的规划,进行职业规划要了解自己的核心才能并与内心需求合拍;

升职的必要条件是:你帮公司创造的价值大于公司给你的报酬。

隐形的思维之墙

  主持人:“思维之墙”这个词如何解释?

  古典:我接触过很多人,他们往往以为自己能力不够、学历不够或者没有机遇,但其实他们是被一些思维障碍给限制住了。有时候,并非你努力不够或能力不足,而是当你费尽周折,爬到一个梯子的顶端,才发现梯子搭错了,这是最大的悲哀。“思维之墙”,就是Thinking Model,这个概念是德鲁克第一次提出来的。

有一年冬天,在尼亚加拉大瀑布,德鲁克看到一个人不小心掉到瀑布下面冰冷的河水里了,这个人拼命往上游,但是瀑布上面有漩涡,所以越到,吸力越大,挣扎了片刻,那个人精疲力尽,最后被漩涡吞噬了。然而,一分钟以后,冰冷的尸体就被水抛到了岸边。此情此景,让德鲁克顿悟:有的人总是在困境中挣扎,也许你在放弃抵抗之后片刻,就会轻而易举地脱离苦海。这个例子说明,就是因为平时遇到了思维之墙,我们本能地去做一些错误的抵抗,才感到越做越累。

主持人:根据你的研究,都有哪些思维之墙?

古典:最常见的是成功学的墙,比如说你坚信只要努力就会成功。温水煮青蛙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但其实这是没有道理的。这个故事的意思是,把青蛙放到温水里,它觉得很舒服,会很欢快地游泳,但却不知道自己被慢慢煮熟了。而真实的实验是,你把青蛙放到温水和凉水里它都会往外跳。但如果把青蛙放到沸水里,它还跳吗?跳不出来了,因为沸水会把青蛙的肌肉烫伤,肌肉无法拉伸,它就会死在里面。所以,像这种流传甚广的温水煮青蛙的故事,还有什么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都是有水分在里面的。而成功学往往就是把这些水分挤干,告诉你只要做某事就能达到某个结果,这太不现实了。很多人带着这种思维冲到创业、求职等路上去,最后都死得很惨!这属于成功学的墙。

再比如说趣味之墙,你会发现很多人总是活得很有趣,很多人活得很无趣,其实这也是由思维之墙造成的。我们总是相信趣味是来自于结果,而不是来自于过程。所以,当我们以结果为导向去评判事情过程时,过程就会丧失了趣味,而过程都没有了,怎么会有结果呢?

我有个朋友,一直没有结婚,也没有谈男朋友。因为她相了无数次亲,每一次都没有真正体会到爱的感觉。我问她为什么?她说,因为我爸妈跟我讲,好女孩只跟要结婚的男人谈恋爱。每见一个对象,她都会想这个人是不是要跟她结婚的那个,直到现在她也没遇到那个跟她结婚的男人。在职场中,很多人都只做那些有明确结果的事情,你会发现这样的人很少能取得成功,甚至连获得乐趣的机会都没有。因为他们以为乐趣产生于事情背后的反馈,而不是乐趣本身。

  主持人:为何会产生思维之墙呢?

  古典:在心理学中,我们会认为每个人都会有一个生命的脚本,所谓生命的脚本就是在人生早期的时候,学会了某个东西,而这个东西又会一直固化下来。我认识一个高管,她很担心自己被派到国外去工作,因为她有一个毛病,每当身体弱时就会得大病,她担心出国以后水土不服,会大病一场。我就问她:“你是不是家里的长女?”她说是,我说:“你知道,很多长女都有一种生命的脚本,她会发现弟弟妹妹一出生,所有围在她身边的人通通都去了那边,她会很落寞。如果这个时候她自己突然得一场大病,她发现,亲人们都回到她的身边了。这个脚本叫做‘如果想被关爱,你就得病吧!’”

  主持人:除了“生命的脚本”之外,还有其他的因素吗?

  古典:还有“从众的脚本”,中国人看到排队就往上跟,也不管干嘛的。我们往往认为大家都在抢的东西,一定是好东西。每个人都想进名校,那名校一定是好的;大家都要报金融专业,所以金融一定是好的。

在中国,在很大程度上,我们的价值观往往被整个社会的价值观所同化,我们认为每个人都去抢的东西一定就是好的。很多做销售的,尤其是那种竞争很激烈或者收入很灰色的销售,他们每年可能收入几十万,却攒不下钱。一个做销售的告诉我,他的钱都花在安慰自己上面了,让自己开心,让这个钱从自己身上过去。赚钱多是社会给他的价值观,他在整个过程中并没有享受到乐趣,白天赚钱,晚上花钱,他没有意识到也许自己想要的可能就是坐下来看一本书或者安静地待着。

  所以,这样的问题、想法,很多时候都来源于我们早期的教育、社会的环境,以及我们童年的经历。你要做的,就是改换心理,让自己可以更好地适应环境,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按照自己希望的方式生活,不要被这些思维定势左右。

       

分清价值与价格

 主持人:我们该如何拆掉思维之墙呢?

古典:拆掉思维之墙需要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不知不觉。第二个阶段叫后知后觉,你把真实情况展现给他的时候,他脑子里面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发生了冲突,他做错了事情,碰壁了,叫后知后觉。第三个阶段叫当知当觉,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瞬间就反应过来了。第四个阶段,也就是最高的境界,叫先知先觉,能够防患于未然。

主持人:如果再拆一堵墙,你觉得该拆哪个?

古典:我想谈谈价格和价值这个概念,我们总是用社会的方式来要求自己,而很少关注自己要什么。我书里面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个人拿着一个胡萝卜跟狗说:“这个很好吃,赶紧吃了吧!”而狗身上写着一句话,“我是一只被喂胡萝卜的狗,我应该很快乐,可是我真的好饿!”其实,很多人都活在这样一个怪圈子里,不清楚自己为何要在这个地方做这个事,可能仅仅是为了获得可怜的安全感。而有了安全感之后呢?又继续重复这样的生活,人就是这样把自己玩死的。

 不要为了价格去做事,因为你从职业里收获到的是价值,而不是价格。不要以为价格高的工作就一定有价值,因为价值是用你自己的价值观来判断的,而价格是由社会来判断的。当你在一个从社会观点来看价格不太高的领域里做出自己的价值时,那才是你自己的生活。

网友热点问题解答

网友:古典老师,您是做职业规划的,请问你们通常都是怎么做的呢?

古典:任何人都有自己特殊的才能和特殊的要求,这个职业也有它很独特的要求和相应的回馈。如果一个人的需求、才能和企业的需求匹配得好的话,才会很成功;如果这个职业的回馈能满足个体需求的话,他就会很幸福。所以,做职业规划,一是帮助你了解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才能、优势和潜力在哪里;二是根据你的成功和幸福的标准,找一个定位群,成功和幸福的交集就是你最幸福的职业领域。其实,整个职业规划是个大系统,有长度、有宽度、有高度、有温度,我们就是要从多种角度出发,给你做一个系统的职业规划。

 主持人:如果他没有机会请你做规划,他想自己给自己规划一下,有什么建议给他吗?

古典:第一,他需要花时间去洞悉一下自己的核心才能是什么,我指的核心才能并不是指精通Office、精通英语,这些是能习得的才能。最核心的才能是你个人独特的才干与品格。第二,你需要了解内心到底需要什么、行业发展的趋势是什么、哪个地方需要你这样的人、这个行业里最好的公司有哪些……你不仅要看到公司的收入,还要明白公司的发展怎么样、你个人的发展空间怎么样、你的人脉平台怎么样,以及这份工作对你生活的影响是怎么样的。当你把这些东西都想好了,就会有一些整体的思考出现,就会浮现出很好的答案。

职业发展范文第2篇

每个人的性格都是不同的。有的人性格外向,善于言谈,人际关系能力强,喜欢在公众面前发表自己的言论;有的人则性格内向,忠厚老实,喜欢独立地去思考问题;有的人对事情执著,遇到挫折不气馁;有的人则脆弱,容易被失败击垮;有的人喜欢挑战性的工作,压力越大斗志越旺盛;有的人则喜欢安定平稳的生活,不能忍受过大的压力……任何事情都具有双面性,有好就有坏。热情、善谈的反面就造成稳重不足;忠厚脾气好容易变成没有主见……先要分析自己的性格,看看自己到底具备上述性格中的哪些方面,看看自己性格中的长处、短处,如果是热情、善谈、喜欢有挑战的人,相对来说比较适合做营销、公关等工作;如果自己内向、认真,可能适合做财会工作。准确分析自己的性格,一方面便于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另一方面可以提醒自己在工作中注意克服性格的不足。

第二步,分析自己掌握的知识、技能。

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知识、技能。有的人喜文,有的人喜理;有的人动手能力强,有的人操作能力弱;有的人思想跳跃跨度大,有的人逻辑思维能力强……分析自己学习过和掌握的知识技能,罗列出哪些是自己精通的,哪些是自己熟悉的,哪些是自己的弱项。然后再分析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胜任岗位要求需要具备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结合自己的实际,确认自己和岗位相吻合的条件,以及不足之处,如果岗位要求具备较高的计算机水平,而自己这方面欠缺,就可以通过参加学习班或找人传授相关知识,来提高自己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只有做到上述这些方面,才能让自己在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步,分析自己掌握的或能够调配的资源。

这里的资源不但包括金钱,还包括自己在社会上的人脉。俗话说的好"有多大的能力办多大的事",也就是说要尽可能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们都知道如果要开办公司,就要有一定的资金,最少要保证10个月没有利润还能维持公司的运营。同样的道理,如果从事一项工作,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是自己擅长的,如果碰到自己不擅长的事情,就要想自己能够调动的资源,自己的同学、朋友、亲戚中,有谁擅长此类事情或从事过相关行业,自己就可以去取经,直接掌握问题的关键点,避免工作中走弯路。

第四步,确认自己的发展目标。

笔者不久前碰到了一位MBA的同学,该同学毕业2年多换了至少4次工作,涉及了不同的行业,每份工作都没有超过6个月,已经30岁了,还没有找准自己的位置,还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笔者认为这个同学就属于那种胡里胡涂生活的人,没有认真分析过自己,没有做好个人的发展规划。笔者并不反对跳槽,但是跳槽一定是有目的、有选择的跳,最好先采用上述方法,确认了个人的发展目标,围绕这个目标,有目的、有选择的跳,这样才能让自己更快的接近或实现目标。如果没有确认自己的目标,盲目的跳槽,特别是频繁换行业的跳槽是最不可取的,因为当今社会,工作经验和行业优势已经成为获取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所以确认个人的发展目标尤为重要。

职业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职业发展;大学生职业规划;择业就业观念;理性择业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2)06?0029?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职业更新速度加快,职业发展的变化情况和它的发展趋势日新月异,职业发展的内涵也随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大学生了解职业发展变化情况及其发展趋势和一般规律,对于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科学合理地管理个人职业发展,切合实际的选择职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职业发展的内涵

职业发展是指个体逐步实现其职业生涯目标,并不断制定和实施新的目标的过程。职业发展又称职业生涯,“是一个人从首次参加工作开始的一生中所有的工作活动与工作经历,是由一个人在一生中所担任的一连串工作职务构成的连续过程,与组织关联密切。”[1](31)职业发展的形式主要有职务变动发展和非职务变动发展两种基本类型。

1. 职务变动发展

职务变动发展包括职务晋升与平行调动两种常见形式。晋升是职业成功的标志,也是职业主体劳动效率的动机来源,它能提高劳动者在工作中的积极性,促使劳动者在其职业活动中创造出更好的工作业绩,尤其是对初涉职场的新人,效果更为明显。平行调动就是职业主体在同一级别的职务上调动,尽管职务没有提升,但是在其职业生涯目标上可以得到发展,也为个人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并未其将来的晋升做好了准备。[2](159)

2. 非职务变动发展

非职务变动发展也是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特别是在个人晋升空间较小的情况下,非职务变动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个人追求职业生涯成功的需求。尤其是对于那些组织机构扁平化,上层管理机构不断削减的单位和部门而言,非职务变动发展已经成为个人晋升的代名词。换言之,中层工作人员的职业发展主要是非职务变动发展,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轮岗和换岗。

二、职业发展的新趋势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分工也随之不断更新和分化,职业的数量、种类、结构、要求都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当中。从总体来看,第三产业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和扩大,职业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职业分工逐步细化,社会对专业化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

1. 全球职业发展趋势

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职业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三种发展趋势:

第一,职业更新速度加快。

职业更新速度加快,主要表现在很多传统职业的快速减少、消亡和各种新兴职业的快速增加。从生产领域来看,第三产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家政服务、旅游、保健、医疗、室内装修设计等许多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满足居民消费需求的职业层出不穷。此外,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对从业人员的知识和技术的要求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涌现出了诸如基因和转基因工程师、生态农业工程师、园林设计师、生化试验师以及纳米、航空航天技术工程师等新职业。从新老职业对比来看,一些老的职业不断衰退和消亡,一些新的职业不断涌现和兴盛,传统职业在新的条件下不断调整和革新。总的来说,新职业所占比例和绝对数量都在快速上升。

第二,职业分工逐步细化。

从职业分工的发展历史和历程来说,职业分工经历了一个由简单粗放到细致明了的发展过程。职业分工从最初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一般分工到不同行业的特殊分工,再到不同职业岗位的个别分工。职业分工可以说是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和具体。例如,初期的农业如今已经分化成了粮食作物种植业、经济作物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和优良种培育、饲料加工、化肥生产等等职业。计算机网络出现后,网络工程师、计算机软硬件工程师、网页编辑、网络安全工程师等职业不断涌现。

第三,专业化综合化并举。

职业的专业化主要体现在职业所要求的业务知识、技术方法和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比如,医生这一职业的职业内容与其所要求的业务知识和技术方法已经不在局限于简单地“望、闻、问、切”,还需要从业人员学习和掌握心理学、药物学、人体解剖学、医疗器械的使用等知识和技术。

职业的综合化主要表现在职业与职业之间的相互交叉重叠以及对从业人员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职业发展到今天,一些行业的职业界限已经打破了传统的藩篱,变得越来越模糊,不断朝着专业化、综合化发展。同一职业对其从业人员的技能要求可能是身兼数职。如现在的高校教师身集教学、科研、管理等于一身,有的甚至还是经营者和市场开拓者。

2. 我国职业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快速提升和科学技术创新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劳动分工的模式或社会职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一些老的产能过剩行业面临着淘汰或缩减,一些高科技、新能源和绿色环保行业逐渐兴盛繁荣。

第一,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化。

从当前用工要求和人力资源市场的调查情况分析来看,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和职业活动的内容,已经逐步由简单向复杂方面转化。过去单一技能就能胜任的工作,现在往往需要更加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工作的内容也更加复杂,往往需要的是夸专业的复合型人才。

第二,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化。

自从我国加入WTO以来,职业岗位的范围和服务对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接受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丰富,不同职业人员之间的交往和协作大大增加,甚至很多职业还需要走出国门,职业交往的内容、对象和方式已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化。

第三,传统型向创新型转化。

我国经济结构已经由传统的粗放型发展调整为创新型集约型发展,要求社会成员具有创新意识,逐步淘汰传统的落后工艺和落后产能,提高科技含量,增强自主科技创新能力。因此,职业岗位的要求和对人才的需求已经由传统型向创新型转化,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科技人才将更受青睐。

三、个人职业规划

个人职业规划就是要对个人职业目标的选择以及如何积累职业目标的资本直至实现职业的过程进行管理。个人职业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当中,个人不同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职业目标不尽相同的,每个人都需要根据自己的优势、能力、需要、动机、价值观等逐渐的形成职业自我,即职业发展目标。职业发展目标可能同时有多个,也可能不够明确,甚至某些人一生都没有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只是在他们走到人生的十字路口时,不得已才做出选择。总的来说,个人职业规划过程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理性选择职业目标

能否理性选择职业目标,直接关系到个人职业目标能否直接顺利实现。职业目标定的过高,可能只是空中楼阁。反之过低,则显得毫无意义。理性选择职业目标需要依据客观现实,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比较职业的条件、要求、性质与自身条件的匹配情况,扬长避短,选择条件更合适、更符合自己特长、更感兴趣、经过努力能很快胜任、有发展前途的职业,甚至还需要我们审时度势,及时调整择业目标,不能固执己见,一成不变。切忌追求十全十美的职业。

(二)积累职业发展资本

职业目标确定以后,接下来就是如何积累职业发展资本、实现职业目标了。这就需要我们围绕职业目标制定一个实施策略,从知识、能力、经验、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不断积累自己的职业发展资本,也就是职业生涯规划。

参考文献:

职业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成人职业培训 个人职业发展 影响

一、个人职业发展的局限性

个人职业发展受内外因的影响,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出现一些局限阻碍其向更高方向发展的问题。内因主要包括个人的性格、知识基础、价值观等,外因包括所处行业、组织环境、经济环境等,这些因素从多方面制约着个人职业发展向更高层次发展。第一,个人自我管理能力不同。不是所有人都能坚持自主学习,这就导致一些人很难在理论层面为职业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第二,个人的职业受制于现有企业和现有岗位,工作技能更新滞后于市场的发展,除非企业统一更新设备和技术,否则个人只能重复使用原有的技术。第三,个人职业发展的局限性还表现在缺乏探究式工作理念的平台,无法对职业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二、成人职业培训对个人职业发展的积极意义

成人职业培训是区别于全日制义务教育和学历教育的一种职业教育,它既包括岗前培训,也包括在岗培训和转岗培训。合理有效地开展成人职业培训能及时弥补个人职业发展存在的不足,对提升个人职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1.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个人职业能力是职业理论与职业实践的结合体,二者缺一不可。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理论能力强但缺乏必要的职业经验,这是当前学历教育的普遍弊端。苏州地区的发展吸引了大批毕业生到来,为帮助这些学生尽快适应岗位融入职业角色,将理论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政府、社会和企业三方面都努力搭建成人职业培训平台,对这些毕业生进行岗前培训。截止到去年的11月,吴江桃源成校已累计开展培训班120余期,培训技术人员8000余人次,为个人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对于那些在岗工人,也定期组织职业培训,如创业、技师、特殊工种培训班等,搭建良好学习平台,帮助他们学习新的技术理论和工作技能,全面提升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2.有利于工作技能的更新

当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个人要想在职业岗位上取得大的提升,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而企业的发展更离不开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所以成人职业培训的地位就更加突出了。苏州地区的纺织行业发展规模较大,技术的更新涉及技术人员较多,实施困难,而成人职业培训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题。纺织企业派遣员工定期参加职业技术培训,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工作技能,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种成人职业培训既解决了个人职业技能更新问题,又扭转了员工职业技能落后于企业改革步伐的困境。

3.有利于探究式工作理念的形成

个人职业能力无论是管理能力还是技术操作能力都不是机械、重复的,而是不断发展的。企业对利润追逐的本性往往使其忽视了员工个人职业能力的培养,对员工要求更多的是数字和质量。这既不利于员工个人职业发展,从长远看对企业自身也是一种伤害。随着经济的发展,苏州地区的企业已逐渐认识到成人职业培训对员工和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加大了对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有计划分层次地组织员工参加成人职业技术培训,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提高他们对所从事职业的深刻认识,逐步形成探究式工作理念,这对个人的职业成长和企业的健康发展都有深远意义。

三、开展成人职业培训需要注意的问题

1.能力大于文凭

成人职业培训一般也会颁发相应的文凭或者培训证书,但无论是施训机构还是受训个人都要深刻认识到个人职业能力的提高才是培训的终极目的,文凭只是一个受训凭证,并不意味着能力。在成人职业培训过程中,要注重个人职业技能的提高,充分利用学校的实训基地和校企合作单位,踏实实践,坚决杜绝走过场、搞形式的现象发生。

2.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成人职业培训目前还多停留在讲授别的企业或者外国的先进理论和技术的初级阶段,这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决定的,苏州地区也不例外。随着经济的发展,成人职业培训的思想和内容也必然有巨大的发展。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个人职业的发展不能只停留在对别人的模仿上,更应表现在自我的创新上。这就要求成人职业培训必须向着培养学习者创新精神的更高目标发展。

参考文献:

[1]石伟平.时代特征与职业教育创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职业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职业发展;职业化

2014年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内容中明确把高等学校辅导员定义为一种职业,职业等级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并明确三个等级的具体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已是大势所趋。高职院校由于社会偏见、高职学生就业难等因素,高职院校辅导员成了职业倦怠发生的高危人群,认识、分析并积极干预不仅对保障辅导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而且对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和谐校园均具有重要意义。

高职院校辅导员属于专门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线工作者,扮演着多重重要的角色,加之高职院校辅导员岗位人员配置不足,工作压力大、大量繁杂的事务性工作,角色定位模糊,待遇相对低下等,常常使高职院校辅导员感到身心俱疲,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从而影响职业发展,造成辅导员队伍不稳,并因此而形成连锁反应。这不但影响了学生,也影响了辅导员本人的发展与高职院校和谐校园的构建。因此,本文对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现象进行探析,提出针对性的应对措施,以期为相关教育机构改善目前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普遍现象提供参考。

一、职业倦怠与高职院校辅导员

职业倦怠是1974年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首先引入心理学研究中。目前理论界广泛引用的定义是Maslach和Jackson提出的,即职业倦怠是指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对于工作疲劳,个体的反应使得其对待职业的态度和对待职业的行为,都成为了以负面、消极的形式发生改变的过程。当前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是指在高等教育多元化、市场化的思想道德意识大背景下,在保证高职学生群体成长和成才的压力之下,个体职业价值不被认同的情况下,在长时间的压力体验下表现出的对工作的迷惘、逃避和抱怨的一种消极的意识和行为方式。

近年来,高职院校发展迅速,已经占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近50%,高职教育的宗旨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和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生源较为复杂,有普高、职高生源,也有初中起点的“3+2”、“2+3”五年制高职学生。这使得高职院校辅导员职责泛化,大小事务都隶属于辅导员的职责范畴,由于高职院校生源的差异性及工学结合的工作模式,高职院校的辅导员便成了全能型的“保姆”。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象及原因

高职院校辅导员长期面临复杂的工作任务,其职业价值和社会地位不能被社会大众有效认同的情况,职业倦怠现象突出。研究表明,职业倦怠最易产生在助人职业中,而高校辅导员工作是典型的助人育人工作,压力是产生倦怠的主要诱因。高职院校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机制不完善,对辅导员队伍建设重视不够

高职院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已取得了较大的改善,趋于规范化和科学化,但管理机制仍然有待完善。比如教育行政部门缺乏宏观的调控,专业化的体制建设不够健全,缺乏有效的激励制度,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由于学校对辅导员的关注度较低,使得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参与科研工作难度较大,在高校课题申报方面举步维艰。与专业教师相比,辅导员上班时间长、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大,而工资收入却还相对较低。同时高职院校辅导员在职称评定、岗位进修等方面又缺乏有力的制度保障。这些都使高职院校辅导员产生价值困惑。

(二)角色定位模糊,缺乏职业认同感

和专业教师相比,高职院校辅导员的收入、受重视程度、职称评定等情况均处于弱势。教学和科研在高职院校也逐渐成为的重点和关注点,辅导员工作的价值却往往得不到充分的认可和理解,辅导员岗位被认为是没有专业技术含量的岗位。经常听到辅导员戏称自己是“打杂的”,前途迷茫、角色定位模糊。有些高职院校鼓励辅导员参与教学,担任思想政治课程的任课教师,看似是多渠道发展,其实却进一步加剧了岗位界定的模糊性,同时由于精力分散,也进一步加剧了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与预期的职业定位背道而驰。而家长和学生在学习、生活或情感上有困难,首先想到的还是向辅导员求助,这就导致辅导员在日常琐事上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辅导员逐渐随着工作时间长、内容杂、强度大慢慢对个人的角色定位更加的模糊和迷茫。

(三)职业规划与职业发展欠缺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规划与职业发展目前还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2006年4月,国家教育部明确了辅导员具有教师和行政管理干部的“双重身份”,极大地拓展了辅导员的发展空间。但是现实情况却是,辅导员对自身的双重身份无所适从,高校职能部门也缺乏对辅导员双重身份适应的适时引导,这使得很大一部分辅导员的发展角色较为单一,职业规划与发展相对欠缺。而且部分辅导员因为对于角色的意义和使命认识不清,个人目标迷茫,容易进入评价自身职业发展的误区。这就会使自身产生职业前途渺茫的心理,从而引发职业倦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