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都江堰的故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今天,天气晴朗,我和妈妈去了都江堰,我们是从成都坐高铁到都江堰。到了都江堰我们从玉垒山那个方向向都江堰水利工程方向进发。这条路妈妈说有一段非常幽静的山路,并且看到岷江后,是顺着水流的方向走,能更好的理解都江堰这个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都江堰旅游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参阅。
都江堰旅游心得体会1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岷江之上。这个由李冰建于公园前236年的伟大水利工程至今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今年过年我有幸参观了一下,它的宏大和古人的智慧实在令我惊讶。
其实,关于都江堰的一切都是那里的导游讲解的,这才让我更深刻的体会到了古人的伟大。都江堰是世界上唯一留存且仍在使用的无坝引水水利工程,这就让我们领先了别的国家许多,这也让我参观的时候心中充满了骄傲。
都江堰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三个部分,它们互助互利,造福了成都的万千子民。
其中,我认为还是宝瓶口建设过程最为艰辛,最为传神。修这个宝瓶口,需要凿穿一座名为玉垒山的大山,当时还没有发明火药,李冰就想到“热胀冷缩”的方法,先放火烧山,再用冰冷的江水泼上去,大山就容易凿开了,这一过程花费了很长的时间。不过,江水得到了合适的分配,人们合理地利用好了江水。
接下来,我们参观了下一个主体工程——“鱼嘴”。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起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有一处地势较高,江水难以通过宝瓶口。李冰父子又决定在岷江上游修筑分水堰,将江水分为两支,一支顺水而下,另一支被迫流入宝瓶口。由于分水堰前端很像鱼的头部,又被称为“鱼嘴”。
为了再进一步控制水量,李冰又在宝瓶口旁修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以保证内江不会有灾害。溢洪道前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央带的泥石流入外江,这就不会堵塞内江和宝瓶口,它也因此取名。这是我参观的最后一个主体工程。
都江堰在现代人眼里可能毫无必要,而且容易建成,可那是两千多年前修起来的,每项工程都来之不易,更何况它造福了多少代人啊!都江堰实在称得上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啊!
都江堰旅游心得体会2都江堰是我国着名的水利工程,位于成都的岷江上,是秦国时期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
一大早,我们成都出发,经过两个小时的路程,就到了都江堰。当我们到达时,天空中下起了蒙蒙细雨,雨中的都江堰另有一番美景,江面上水雾蒙蒙,就像一位披着纱巾的少女。一进大门,沿着石板路往里走,路的两边立着各个时期修建、维护都江堰的功臣的雕像,有李冰、李二郎、诸葛亮……走进陈列室,这里陈列着从两千多年前到现在都江堰的各种珍贵的历史资料和文物,并介绍了都江堰的三大神奇的三大工程:鱼嘴、宝瓶口、飞沙堰。
走出陈列室,远远的就听见轰隆隆的水流声,顺着台阶登上亭子,就看到了“宝瓶口”。“宝瓶口”呈倒梯形,石壁上刻有观察水位的“水则”,它是李冰带领广大民众用了8年时间,用火烧、水浇、人橇的办法,从坚硬的岩石上凿开一个大口子,修建而成。它使从上游流下多余的水从这里分流,减少了水灾的发生。从上面往下看,它就像一个花瓶的口,因此就叫“宝瓶口”。
出了“宝瓶口”,经过一座桥,我们就到了“飞沙堰”,在古代“飞沙堰”是用笼篼卵石堆砌而成,现在已用混凝土筑成,它主要功能是把从上游冲下来的沙石排走,它能排走的石头最大能达到一吨左右,起到防洪排沙减灾的作用。再往前走,就到了“鱼嘴”,“鱼嘴”是三大工程之首,它呈三角形,就像鱼的嘴一样,它也是人工修建而成的分水堤,它把滔滔江水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站在“鱼嘴”的前端,远远望去,汹涌的江水一泻而下,经过“鱼嘴”的分流后,水流就变得平稳和缓慢了。到这里,整个都江堰水利工程就全部游览完了。三大工程相辅相成,密切配合,既保证了灌区的用水需要,又极大地防止和减轻了洪灾的威胁,成为古代世界史上科学治水的伟大创举。
都江堰旅游心得体会3今天是十月二日,爸爸妈妈带我去都江堰旅游。我一看地图,我就惊呆了!因为都江堰是我们国家AAAA级旅游区,是中华民族文明史上与长城比肩的伟大工程,也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是天府之国”,富绕与美丽。
我们先去了虹口,因为那里四季长流,清澈见底的白沙河贯穿虹口全境,两岸树木翠绿,山峰相峙。爸爸告诉我:“这是天然氧吧,是休闲度假的好地方。”我到了白沙河还骑了马呢!
我们又到了一个景点--龙池。爸爸说:“龙池是我国森林公园位于川西平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地质奇观众多,四季分明。春暖之时,那里万木复苏,百花争艳,令人迷醉的感觉。但是,景区暂未对外开放,这是我最大的遗憾。
龙池没有去成,我们又来到了绿树环绕的青城山。走到那儿,一阵风把我的吹到风景秀丽的大山里,那一片绿色映入眼里,让我觉得,风是绿的,阳光是绿的,整个人也融入这片绿色的大山之中。就像是另一个世界,好美啊!
我迈着轻松的步伐,不知不觉中被群山所包围。一棵棵绿油油的树木,树枝叶茂。远远望去,恰似千姿百态的山峰,看着看着,我已被峭壁悬岩,天光云境一线给吸引了!
当我走的疲倦不堪时,那哗啦啦的流水声,让我一拥而上。哇,好清的水啊!还有许多约鹅卵石呢,让条条小溪增添了色彩与活力。青城山真是好美好美,那里的山山水水,层叠叠的雾。真是美极了!这个十一大假真有趣啊!
都江堰旅游心得体会4昨天,也就是星期天,我去了都江堰。
都江堰离成都的路可真远,开了差不多1、2个小时才到,我左顾右盼的想看看都江堰有什么“翻天覆地”的变化。是马上就要倒塌房屋要修好了,还是什么变化都没有吗?我相信一定是有变化的。
经过了漫长的旅途,我来到了都江堰,爸爸对我说:“今天是姑婆的生日,我们要去她家,给她过生日,走吧。”我听了爸爸的话,喜出望外,因为我还不知道今天是姑婆的生日。
在去姑婆家的路上,我看见了许许多多边缘都列开了的房子,就像马上就要倒了一样,这边裂了一点,那边也裂了一点,窗子有的都碎了,还有悬的连窗子框都没有,辛好里面没有人。
我看见前方隐隐约约有一两什么车,若隐若现,因为灰尘实在是太大了,太浓了,在靠近一点终于看见了,是一辆挖土机正在挖一栋非常烂的房子,黄色中间带红色的房子给拆掉,那栋房子已经被挖土机挖得差不多要倒了。
我们到了姑婆家,为她唱了生日歌,姑婆也划了蛋糕,吹了蜡烛,许了愿我们把姑婆的生日庆祝完后,已经很晚了,月亮已经嵌在了深蓝色的天幕中,但挖土机还在坚持不懈地挖房子。
正当我们要离开时,只听见一声巨响,突然“嘭”的一声,可把我吓坏了,我猛的一回头,只看见刚刚日夜兼程在那儿拆房子的挖土机,终于把房子拆倒了,这些灰尘成了蘑菇云,就像原子弹刚刚爆炸了一样,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灰尘到处乱飘,路过这里的人,都屏住呼吸,向前跑。
下次来都江堰时,能发展的更好!十全十美!
都江堰旅游心得体会5暑假的一天,我们全家驱车去都江堰游览。
来到都江堰,我们先从“离堆”公园旁边,涉水通过“飞沙堰”,来到“鱼嘴”,站在大坝上,观看岷江。只见江水波浪滚滚,一条横跨内外二江的安澜索桥展现在我们面前。妈妈说:“这是我国古代五大桥梁之一。”我很有兴趣地走上索桥,准备走过桥去。哎呀,索桥东揺西晃,真令人胆战心惊,我吓得连忙一手抓住妈妈的衣服,一手拉着爸爸的手。再往下一看,啊!江水滔滔,我战战兢兢地走过了索桥,来到了“玉垒仙”——二王庙。爸爸给我讲了李冰父子治水的故事和介绍了都江堰的三大功臣:解放前都江堰只能灌溉十二县市三百万亩农田,而解放后到80年代已经发展到灌溉二十七县市九百万亩良田。我们边走边看,又登上庙后新建的观景楼,古堰雄姿尽收眼底。
我们一路欢声笑语,来到伏龙观。伏龙观前架起了国内第一条起伏式跨江吊篮。我们跨进舒适美观的空中吊篮,畅游都江,简直别有一番情趣。鱼嘴大坝美丽壮观,飞沙堰波浪滚滚,宝瓶口浪花飞雪。爸爸细细指点这慢慢滑过脚下的都江堰三大工程。我只觉得欣欣然,飘飘然,犹如神仙一般。爸爸情不自禁地拿起相机,对准祖国的大好江山,摄下了这一个个难忘的镜头。
啊!美丽的都江堰,山清水秀的小城都。
在废墟里掩埋127小时、被俄罗斯救援队成功营救的徐荣星,是都江堰管理局退休职工,当时62岁。所有人都在为徐荣星的幸运和坚强叫好,不过她心底却一直有个心结:不知道救命恩人是谁。还躺在病床上时,徐荣星就和老伴商量,要找俄罗斯救援队当面感谢,报答他们的救命之恩。但当时俄罗斯救援队已经回国,他们只得通过外事部门联系。他们写下了致俄罗斯国际救援队的一封信,表达了自己的感恩之心:“恩人啊!你们在哪里?我是多么想谢谢你们啊!我们全家都欢迎您们能再次来中国四川都江堰我们家做客。愿我们中俄两国人民友谊万古长存……”
徐荣星寻找俄罗斯恩人的消息很快传开。2009年4月下旬,经过许多人的共同努力,俄罗斯方面终于传来了喜讯:徐荣星的恩人找到了!地震一周年时,徐荣星通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俄语广播的记者,将一封感谢信捎到了俄罗斯救援队副队长伊万纽斯的手上,随后,徐荣星通过视频向俄罗斯恩人致谢。
2010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两周年之际,徐荣星与当时救出她的俄罗斯救援队代表在都江堰重逢,时隔两年之后双方再见面,彼此都激动不已。
当6名穿着统一蓝色制服的俄罗斯人出现在面前时,徐荣星立刻上前,和恩人们一一拥抱。“一直想亲口向你们说声谢谢,终于又见到你们了!”徐老太含着热泪,用力拍打着恩人的背。亲手将她从废墟中救出的俄罗斯中央空中机动救援队国家一级救生员别列古多夫・弗拉季米尔也随队前来,看到健康的徐老太,他也非常高兴。
徐荣星回忆说:“他们在我被埋的上方打了个洞,然后扯住我的腿把我救了出来。” 她当时大喊“我要喝水”,就是这个灰白头发的俄罗斯人给了她水喝。弗拉季米尔也非常佩服这位中国老太太当时的表现:“整个过程中她非常冷静,很配合我们的工作,精神状况也很正常,这说明她非常勇敢。这在我们救过的人中是很少见的。”
2、被誉为国宝的大熊猫深受人们的喜爱,能够亲身一览大熊猫的生活,是很多人向往的时光,那么来到成都,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将是必去的地方之一,距离市区很近,能够和大熊猫亲密接触,还是很难忘得体验的。
3、现代人,生活节奏快,来到成都体验一下慢生活也是不错的旅行,那么宽窄巷子将是你不二的选择,特色的街道,特色的美食让你三步一吃。
4、被誉为西蜀第一街的锦里也是你来到成都必去的地方之一,这里深厚的文化底蕴,独具特色的美食,让你体会古街的别样风华。
5、青城山风景区是避暑的好地方,炎热的夏季来到这里,体会清凉的夏天,别样的风景,如果你喜欢爬山,那么这里的后山是你必去的地方哦。
6、如果你是一个喜欢雪的朋友西岭雪山就是你应该去的地方,这里是爬山滑雪绝佳去处12月到三月是最好的时间哦,和朋友一起去体验滑雪的乐趣吧。
隔窗遥望龙溪隧道内正紧张施工、有些已形似了兵马俑样的工人,在穿越了漫长的昏暗后,采访车行至的隧道口前豁然明亮地出现了“映秀界”的字样。地震发生接近一周年时,我们的脚步延伸至此,“震中”的概念突然变得具象起来,一路走过的正是那条赶在“5・12”一周年开通的连接都江堰汶川的都映高速路。作为四川公路灾后恢复重建的标志性工程,它的复建闪耀着未来的希冀也包含对那些不堪往事的追忆。
素描映秀
四月底,雨后初歇的映秀浮尘蔽日,岷江掀起阴郁的浊浪。哗哗的水声里带出的是一个看不到尽头的,岷江水“不舍昼夜”地奔腾着并不知“逝者如斯夫”。
一年前,对于那场漫长的逃离与救援而言,进入震中映秀,意味着巨大的交通成本――11个小时的山路徒步和随时会滚落下来的巨石。行者需从都江堰出发,过玉堂镇、马鞍山隧道、青云沟桥、白水溪桥:这之后,还要经过千斤沟桥、寿江大桥、白云顶隧道、漩口镇、阿坝铝厂,才算得上真正进入映秀。
一年后,置身映秀高速路口,一辆辆大型装卸车忙碌作业的身后正逶迤出一条“出了隧道上桥,过了桥再进隧道”全长约26公里崭新的都映高速路。这只是全长82公里都汶高速的一部分,但它是连接成都与汶川震中最重要的交通“生命线”。实现双向通车后,从都江堰至映秀的行程时间将从1个多小时缩短到15分钟左右。
高速路口,岷江岸边,隔江眺望的眼界里正是映秀镇一排排栖山傍水而立的蓝色板房,每一间板房内都有一个沉痛的家庭往事,也都在续写着灾后重生的新故事。与青城山、虹口所拥有的旅游资源不同,映秀不过是213国道上的一个过路小镇。往常镇上遍布的小饭馆、小商铺,是这里的主要经济资源。但大地震让这一切都需推倒重来,进入映秀镇口,一块刻着“映秀,”5・12”震中”的大石矗立路边,成为小镇新的名片,开发震后旅游项目成了潜在经济资源。
湍急的江水,林立的乱石下,地震浩劫留下来的印记经过一年的整饬有了些许模糊但依然可辨。“以前,这些山都绿油油的。地震之后,山体滑坡严重,绿色变少了,到处是灰色的碎石、尘土。”一位60多岁的居民告诉记者,一到下午就飞沙走石,他们每天都是一身尘土。被剃了光头的山现在大都又郁郁葱葱起来,与过去不同,山体上多了许多加固防滑石板。
都汶路上的奇迹
去往汶川的高速路要途径“两桥两隧”。在全长82.54公里的都汶公路上,都江堰至映秀段的25.95公里为双向四车道的高速公路,映秀至汶川段的56.59公里为二级公路。去年的“5・12”汶川大地震,使即将全线建成的都汶公路遭受毁灭性的破坏,全线的高瓦斯隧道双洞总长7349米的龙溪隧道受损最为严重。隧道内多处发生串珠式坍塌:已经浇注成型的洞壁大面积塌落、开裂:地面仰拱大面积隆起。
地震发生后,四川省交通厅和四川高速公路建设开发总公司以及都汶公司采取强有力措施,组织、协调各参建单位,在以最快速度抢通道路,确保抗震救灾物资运输的同时,迅速展开都汶高速公路的恢复重建施工。
临近“5・12”一周年,都江堰至映秀高速公路进入最后的攻坚阶段,开辟在山区内的高速路各处工地上一派大会战景象。在成都川高公司总部,分管领导都没有在家,“领导们都在一线指挥工作,确保512准时无误通车。”工作人员称。
从成都出发走高速约四十分钟,车行至都江堰。再由都江堰北上奔映秀,重建这条高速路的四大技术难点都能经过。因为是一条生命线,所以,都汶路的重建被广为关注。无数次在电视中看到过的受损极其严重的庙子坪特大桥、紫坪铺隧道和龙溪隧道随着车轮的行驶开始一点点在记者眼中展现。
百花大桥,那座被地震撕裂成几块的大桥,是当初通往映秀最后的拦路虎。如今,桥梁已被全部推倒,改线后的新桥正在建设中。往前走几步,路边的指示牌上写着“牛眠沟震源点”。沿这条山沟往里走10多公里,就是大地震名副其实的震中。不过,经过地壳变动的挤压,先前深三四米的山沟已经被填平,并且被生生拉宽了许多。两侧巨大的山体面目全非。来自地下的强大力量让人不禁毛骨悚然。
曾经落梁的庙子坪特大桥而今也已搭建完好。行过两座大桥、在被称为都汶路建设“难关”的龙溪隧道施工现场,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何成已经在这里驻扎了近两个月。“从三月份的大会战开始,指挥部就从都江堰搬到了工地。”为了兑现今年“5・12”通车的承诺,也为了让灾区人民尽早享受到都汶路带来的方便和快捷,都汶路全体建设者们,正克服难关,安全施工,科学设计、加班加点、保质保量地完成建设任务,目前,紫坪铺隧道已经基本贯通,庙子坪特大桥也已实现“蛙人水下60米桥墩修复”,受损桥墩都将进行“钢围堰”加固,“实现双向通车没有问题”。
全长3658米的龙溪隧道。地质结构非常复杂、地震破坏加剧了地质结构的复杂性。“目前施工全部采用防爆设备,工程危险部位都经过低压安全处理,确保工程万无一失,按时贯通,争取在在都汶路上再创奇迹。”据何成介绍,因为这里大部分为高瓦斯地段,施工难度高、危险性大,但是经过全体建设者的努力,在建设技术上已有重大突破,并且已经在施工中得到较好的应用。
“修复一条跨塌了的隧道所用成本是兴建一条新隧道的两倍,但速度要慢三倍。”何成向《新世纪周刊》记者解释说:“龙溪隧道离映秀最近,又正好在地震断裂带上,地震发生后整个隧道都跨踏了下来,300多米的变形,扩建修复的难度是我们没有想到的。施工空间有限加上余震不断,高峰期进口端内需要1400多工人同时作业。”
“三月份是个关键时期,我们把最关键的难题都在这段时间解决掉了。”为了保证工期,川高公司、都汶公司会同土建、监理、业主代表等各方实行交叉作业。“原本这条路是要在og年年底交付使用的,但为了加速灾区建设,现在是提前了大半年。”何成说这个奇迹的发生靠的是大家的苦干、实干加巧干。
辛勤的铺路人做了许多反常规动作。“以往的工程都是先出图纸再施工,这回我们是边干边出图,往往是活儿都干差不多了图纸才出来。因为来不及。”总工何成说:只要方案是安全可靠的、投资是节省的、我们就实施。
黑暗里的穿行
在1000多米长的龙溪隧道里潜行,车速很慢。水泥墩子、脚手架、电缆设备七零八落地摆放在空洞黑暗的隧道内。漫长的暗道中偶而驶过的车辆会让那些满脸布满粉尘、形似雕塑的普通工人停下手中的工作张望一小会儿。长期在这种昏暗、沉寂、深邃的洞口内作业,工人们的表情早已不再生动,甚至有些木讷。
“这边有一个笑话,说隧道内的氨气超标”。司机开着玩笑,“活儿紧的时候工人们的大小便
都只能在隧道里解决。”
没有机会下车去与这些最辛苦的一线铺路人近距离采访,因为车停下来就会挡路干扰施工。在暂未通电的黑暗隧道里,车辆驶过后的深远处是一个个模糊没有色彩的身影。
“工人们相当疲惫,但没有办法,为了加快映秀、汶川重建的速度。解决交通运输是最紧迫的现实问题。”提前半年要完成的工期让建设者们身感压力之大。“早晨7点起床,晚上一两点睡觉,就是最近的工作状态。”何成对记者说在这里早没了节假日的概念,工程师们每晚还要巡夜,当天问题决不过夜,一个人负责一个合同段,白天解决不了的问题会在每晚6点半的沟通会上碰头商议。
对于这样的工作生活状态,何成有着一颗平常心。“经历了大地震,我明白了那八个字‘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何成是大地震的幸存者。2008年5月12日那天正在映秀山里勘探的他经历了瞬间的天崩地裂和生死别离。“地震让我们一起来的同事死了,我离他们不远。”回想起不堪的往事,何成相当平静,眼神中并无多少变化。“现在要做的不是回忆,是修路。”
穿越隧道的黑暗、再见蓝天白云,我突然没有了那份想象中的欣喜。略被阳光刺激的眼睛里多了份焦虑,我在想:只是这短短十分钟黑暗里的穿行就让人洞彻明与暗的强烈落差。那些长期职守在阴暗潮湿隧道里的工人又是怎样努力适应并服从于这一切?
铺路,川高持续的努力
完成龙溪隧道的重新铺设意味着都映高速的竣工。4月底,隧道进入了紧锣密鼓的扫尾阶段,按照规划,主体工程5月5日晚24时要全部结束,5日到9日进入设备调试阶段,路基、路面开始进行、美化修饰,5月10日都映高速将在进行试通车后进行内部系统调试,5月12日正式对社会通行。
作为四川省交通厅下的国有特许经营企业,“5・12”地震给川高公司造成巨大损失和重大人员伤亡,受损里程上千公里,受损金额近40亿元。川高公司党委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即刻成立了紧急应急领导小组和应急指挥中心,倾全力投入到抗震救灾之中:第一时间派出人员前往都江堰查看道路受损情况。及时将掌握的灾情汇报到省交通厅:第一时间组织队伍投入国道213线都映段的抢通,经过64小时的连续艰苦奋战,提前5个小时完成k953处大塌方的清除,为实施“两头作业、中间开花、多点推进”战略,贯通通往映秀及汶川的生命线赢得了宝贵时间:第一时间组织系统各单位对高速公路的桥梁、隧道、涵洞等受损情况全面排查处治,连夜对受损桥梁和高边坡进行加固,紧急处置安全隐患,开辟抗震救灾“绿色通道”,对抗震救灾车辆免费快速通行,确保了高速公路于地震当晚12点前恢复畅通,充分发挥了抗震救灾主动脉作用。全省高速公路收费人员昼夜坚守岗位,工程养护人员和路产管护队员坚持24小时巡查,为抗震救灾车辆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想起10年前,我离开北京的大学到成都工作,怀揣一张“支援西部建设”的奖状,同学们笑言:到天府之国享福,又何须奖励?没错,在地理上,成都属于西部,但是在历史上,成都从来就不是那种需要帮扶的“西部”。相反,这座城市一直是中国文化的后花园。
在杜甫的时代,成都作为唐朝的后花园,吸纳大量精英,为整个国家的文化积蓄力量。那时的诗人,来没来过成都,不但是一种人生经历的区别,甚至是诗艺境界的区别。在时期,成都身处全国的“大后方”,贡献的不止是粮草和子弟兵,还有堪比西南联大的华西坝大学群,“坝上”成为让很多人向往的地方。
入蜀是一种传统。李冰入蜀治水,于是有了都江堰,并初步奠定了成都的格局。文翁来了,他先学李冰治水,进而办学,为这个城市塑造灵魂。杜甫来了,简陋的草堂成为中国诗歌的圣地。陈寅恪来了,成都的文风又为之一变。成都是一个“熔炉”,来了便会留下痕迹,便会从此不同。但这个“熔炉”,却并非火热得发烫,而是充满温暖的力量。这种力量,让人想起老子笔下的“上善若水”,悄无声息但又经久不衰。这不是比喻,因为成都的故事,就是从水开始的。都江堰滋润整个成都平原,而成都又滋润着这个国家。“润物细无声”,这是杜甫写成都的诗句,也许只有在国家遭遇危机的时刻,成都温暖的力量才会在一瞬间显现出来。
成都人,一直是一个让人羡慕的标签。2008年汶川地震,成都成为抗震救灾的前线,成都人的淡定、勇敢和坚韧再次让网友点赞。但是,什么是成都人?地震后,作为一个外来者,我感觉我正式成为了成都人。很少有人知道,杜甫是河南巩义人,更多的人知道他住的地方是草堂,或许会以为他是“成都人”。成都人,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动态的历史概念。从李冰甚至更早的时代开始,一直到当下,无数的人来到这里,吸纳、温暖、再造,很多人再也不想离开,于是就成为成都人。这块山水宝地,养育了本地居民和一代又一代外来者,而这些人,又反哺这块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