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桂林山水文章

桂林山水文章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桂林山水文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桂林山水文章

桂林山水文章范文第1篇

关键词:徐霞客 地域教学 教学思想

一、《粤西游日记一》的教学意义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多方面的,除了要树立学生的对于祖国语言的认识、评价和鉴赏等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树立一种对现实世界的审美以及引导他们看待世界的正确的价值观。《记一》主要是对桂林山水文化等描述,将这些文化传输给学生是一件非常具有意义的事情,能够加强他们对家乡山水的价值认识,并在审美体验中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从而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

二、《粤西游日记一》的教学要点

《记一》的内容比较长,大约有八万字左右,这么长的篇幅让学生读完,的确是有一定难度,但是去繁求精,去枝叶留主干,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对于学生进行引导:

(一)徐霞客和徐霞客眼中的桂林文化

1.地质地理文化。这是《徐霞客游记》的核心所在,因为《徐霞客游记》本身就是以地理地质学而传世的,所以桂林的地质地理文化应该是必须引入的,这里牵涉到学科的交叉,但是可以不作为重点。

2.民俗文化《记一》“描述了广西奇特瑰丽的自然风光,而且记录了广西各族、各阶层人士热情好客、朴实善良、虚怀好学、见贤思齐的美好情怀。”这些民俗文化是学生们兴趣的所在,也是需要引导学生去掌握的。

(二)徐霞客对桂林山水的审美描述

1.瀑布的审美描述。瀑布是水体范畴,在地质学上主要是由于水的落差形成的独特景观,具有强烈的审美价值。徐霞客对于瀑布的描绘是独具特色的,这点可以引导学生们学习。

2.溶洞的审美描述。徐霞客是洞穴专家,对我国许多溶洞都有科学考察,关于溶洞的描写很具有文学性,这点可以重点引导。徐霞客对于七星岩溶洞的描写应该是引导学生阅读的重点,也是《记一》最精彩的部分。徐霞客两次探访溶洞,对七星岩的形态和地势特征以及游览线路有详细的描述,在教学时,可侧重引导学生归纳七星岩的典型的美的特征以及如何写景等等。

3.山水的审美描述。徐霞客善于赋予山水以生命的审美描述,体现了他的主体意识。徐霞客桂林的旅游,多是乘舟而行,于舟楫竹筏中,他感受到了桂林山水的美好,他时而兴奋,时而遗憾,时而沉寂,他将这种审美的情绪流露于文字之间,于是使得桂林山水富于灵动感。

徐霞客于山水的描述体现了《徐霞客游记》的两大特征,其一就是“质朴纯真”。清初著名学者钱谦益曾盛赞其书是“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它不同于文人雅士的吟风弄月,也不是墨人骚客的托兴寄怀,让造化服从感情的驱遣,使山水迁就意趣的剪裁它是一个抱着强烈求知欲的旅行家的忠实记录。”第二大特征就是内容广博,意境深远;这点对于学生的教育非常重要,可以引导学生写作求真务实的态度,唯有建立在广博的知识体系结构中,才能写出真正的语言。

(三)徐霞客精神

作为阅读课,徐霞客精神应该不是重点,但是必须点到,这是语文教学的附属作用,也是很重要的一环。徐霞客所游览的祖国山水,大多数是远离城市的人迹罕至之地,这就需要克服许多的困难,需要迎难而上的精神。这也是目前学生最缺乏的精神。特别是金融危机到来,大学生就业难等等的负面影响,学生厌学情绪滋长,新的读书无用论抬头,用徐霞客精神去鼓励学生,恢复他们的信心,也是有必要的。

在教学中要将这种精神传输给学生,可以采取提问式,如徐霞客在桂林之旅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又是怎样克服的等等,让学生们去了解去探索徐霞客,从而获得收获。

三、《粤西游日记一》的一些思考

《粤西游日记一》是一个引子,无论是桂林文化的教学,还是徐霞客对于桂林山水的审美描写,都只是内容,更主要的是我们应该反思,语文教学的真正意义在哪?古代从千字文的识文断字开始,再到四书五经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想教育,都让我们看到了语文教学的丰富性。语文教育表层是让我们学习如何使用祖国的语言,但是深层次却是语言背后丰富的文化,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祖国语言,还要培养他们对于语言的审美和评价以及自学能力。

通过找寻本地富有特色的语言文字进行教学,一方面可以和学生产生深刻的文化共鸣,从而唤起对语言的热爱,同时弘扬了地方文化,的确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语言的核心在于语言的精神,字里行间折射出作者的人品和价值观所在,让学生去找寻这些精神,从而更愿意主动去学习,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伍腾.论中小学生课外读物的选择[D].湖南师范大学.2006.

桂林山水文章范文第2篇

关键词:和谐 人文环境 水景景观设计

引言

“逐水而居,因水而兴”一一水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生存、繁衍的根本。所以,没有水,就没有华夏五千年璀璨的历史文化。水不仅养育了整个华夏民族,更是深深地渗透了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水是有灵性、有感情、有生命的,水孕育生命,催生文明,创造美学。舂水至善,润物无声;夏水至刚,汹涌澎湃;秋水至柔,赏心悦目;冬水至纯,心旷神怡。提及水景设计,自古以来就有“城有水则秀,居有水则灵”、“吉地不可无水”的说法。一个优秀的水景景观设计可以展示城市的风采,可以改善城市的环境,可以美化人们的生活,可以让人更多地接触自然,感触自然。只有正确地解读桂林漓江丰富的水文化,深刻地理解水的灵性和水的生命,才能在人与水之间构建和谐人文环境共生的局面。

一、桂林水文化概述

桂林作为“山水”之城,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历史传统文化,这成为桂林水景造景必须认真考虑的前提,与之相和谐,为她增添光彩是设计师光荣的历史使命。水的形态、风韵、气势、声音蕴含着无穷的诗意、画意和情意,丰富了空间环境,给人美的享受和无限的联想。审视桂林城的自然和人工水景可以感受到营造好水景景观、按美的形态造水景,一直是桂林人理想的目标和不懈的追求。

桂林是闻名中外的国际旅游城市,山青、水秀、洞奇、石美概括了桂林的自然景观。然而作为景观中的灵魂一水景,其设计与开发,在桂林和谐人文环境理念下是有待改善和加强。水是所有景观中最迷人和最激发人兴致的因素之一,人类有着本能地利用和观赏水的要求。除天然的河流、湖泊、瀑布、激流,还可通过设计造型,创造出许多巧夺天工的水景景观。水景景观可以使空气清洁、新鲜,游客心情舒畅、精神振奋、消除烦躁;同时它本身可以构成一个景区的主体,成为景观的中心。如广场中心的水景景观、公园中的水景景观、音乐茶座水景和舞场水景等。它还可装点、衬托其它景观。人们到桂林来旅游与休闲,除了欣赏桂林山水的自然风光外,还希望有一个优美、优雅的和谐人文环境,而水景景观是环境艺术中艺术氛围最为突出的一种景观形式,它联系着其他环境。

二、水景景观设计的原则和特性

水景景观设计作为一门艺术,没有特别的固定模式,但在设计上还需遵守一定的原则。一是必须定位好水景在桂林城市环境中的位置,有时水景景观是整个景区的中心,是环境内的亮点。但在别的景观为主题下,水景可能仅是其中的次要景观,甚至是某一景点的点缀、陪衬、装饰和背景。后面情况,水景应服务于主景,满足主景的功能和艺术形式。

水景的形状,声音和色彩是设计水景景观的三个要素。所谓的形状是指在造型水景,水景中的池塘、溪流、喷泉形式、游泳池和瀑布等,水功能形式可分为静水和动水。模型也可以分为以规则为基础和不规则型。水景设计的形状是最重要的因素。对设计的形状水景灵感来自于大自然,有许多方面形成与水韵之美的各种性质。所谓的声音是所有水体类型,如潺潺流水声,喷涌的泉水流,语音。所谓的彩色纹理也可以称为水与动植物和岸边的反映,结合构成了移动水景。

三、水景景观设计的类型及应用

水是风景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水景按名称来分可分为自然水景和人工水景两大类。

(一)自然水景景观设计

自然水景与海、河、江、湖、溪相关联。这类水景设计必须服从原有自然生态景观,自然水景线与局部环境水体的空间关系,正确利用借景、对景等手法,充分发挥自然条件,形成的纵向景观、横向景观和鸟瞰景观,应能融和环境内部和外部的景观元素,创造出新的亲水环境型态。水景设计中,尽量利用环境周围有利的自然环境,来展开水景景观设计。这是自然水景景观营造的特点和形式方法,通过自然界的原始美的形态来展现水景之美。

(二)人工水景景观设计

抓住自然水的形、色、质、光、声音和流动的特点,来进行模拟自然界水的存在形态即一源头一流动一跌落一平静等。

动态水景(如:喷泉、瀑布、溪涧)和静态水景(如:亲水实景和虚景)。在设计水景时,我们更应该考虑地域水资源的状况,尤其是在水资源缺乏的地区如何设计水景更应该值得考虑。喷泉、瀑布、溪涧等水景景观在居住小区、公园、广场、庭院等场所常见。文章就以上水景设计的几种形式来营建水景,做了以下几种动态水景的表现。

1.动态水景设计

(1)、人口喷泉的设计

利用水的压力,让水从喷嘴中喷出,下落形成的景观。一般与声(音乐节奏)、光(五彩变化灯光)结合。主要的形式有:普通装饰喷泉,雕刻喷泉,自控喷泉。

(2)、跌落瀑布的设计

将水汇聚为一体,由高处向下落形成的水景景观。一般分为水平瀑布和垂直瀑布,水平瀑布(宽度大于高度);垂直瀑布(高宽度大于宽高度)。瀑布设计的三要素:瀑布口的设计、瀑布口光滑(可用不锈钢,抛光大理石的制作)、瀑布口锯齿(有规律的缺口)、瀑布瀑身与壁面设计。瀑布落水接触面设计:接触面光滑硬质水花四溅,较大响声;接触面碎石水花溅开但小,声响小;接触面为深水,水花小不溅开,无声响。

(3)、曲回溪涧的设计

由水流接触面的材质(光滑与粗糙)、流线的曲折和水的高低落差来决定的。水流接触面的材质光滑、流线平直,水面平,没有声响,水面无色彩,显材质色。如材质由光滑变成凹凸的鹅卵石,则水面泛起白水花,微弱声响。流线的弯曲曲折,高低落差较大,水流湍急汹涌。

2.静态水景设计

静水亲水景观在水景景观设计中也表现很重要,静水的设计受到轮廓的制约,一般可分为:实景和虚景实景是利用水的折射,水的无色等来塑造真实水底世界。虚景是利用水的反射,倒影特点来塑造假象的水面景色。

四、结果分析

正如西蒙兹(John Ormsbee Simonds)认为的,“改善环境的意思不仅仅是指纠正由于技术和城市的发展带来的污染及其灾害,它应该是一个创造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人与自然和谐地不断演进。水景的设计要注重美学感受的营造,在保证环境健康发展的前提下,注重水景的开发利用,尺度节制,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建立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开放空间,增强邻里交往,营造诗意、画意、情意的情感体验。

(一)水景的景观设计是水景项目的基础,又是水景景观效果的最好表现形式。

(二)水景的造型设计必须遵守普适性原则。

(三)和谐人文环境主题是水景景观的决定性因素,据水景在环境中的主从位置,对桂林市一些典型环境的水景景观要点分别作了实践应用。

桂林山水文章范文第3篇

【关键词】乡土文化 美术教学 实践渗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B-0163-02

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多元文化和外来时尚不断冲击和影响着青少年一代的思想,且呈现持续升温的趋势,从一系列洋节日渐渐冲击中国传统节日来看,本土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正在缩小,传统文化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当下美术教育应迅速将传统文化融进课堂,将素质教育与本土文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避免受西方文化的侵扰,使民族意识和继承传统的意识迅速回归。

美术课标明确指出,应充分利用当地民族、民间艺术资源以及文物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地方美术课程资源非常丰富,各地美术教研机构、研究人员和教师应高度重视做好课程资源开发工作,有组织地在当地进行调查、了解,分类整理,并充分加以利用,体现当地美术教育的特色。

美术是人类文化较早和重要的载体之一,美术形式是人类历史的一种有效而生动的传递情感和思想的信息载体。乡土文化的传承与交流是我国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乡土文化资源存在于学生身边,引导学生去参加乡土文化活动,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继而产生创作的灵感。地处桂林的教师应深知本地蕴藏着丰富的美术资源,而且这些资源造价低廉,用之可以方便地开展与乡土文化相关的学习活动。

一、将自然、人文景观引入美术教学

目前各地所编写的教材,都会考虑教材的通用性,因此主要呈现美术教学中最基本的内容与方法,然后才考虑美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编入一些具有地域性色彩的内容。美术历来都是不能脱离社会生活而存在,因此,我们在美术教学中,应自觉而自然地联系本地生活内容,增加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资源。

开发地方资源拓展美术课堂教学活动成为美术教学的另一种有效途径。学校和教师应挖掘地方资源,结合学生所在地区的美术教育资源进行课程开发,这对激发学生兴趣、提高美术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亦对地方美术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桂林市的名胜古迹与手工艺制作品等,都是桂林人民的智慧结晶与艺术创造,特别是那些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手工作品,凝聚着桂林人民浓浓的乡情。将这些自然、人文景观引入不仅能丰富美术教学内容,而且还能增加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可谓锦上添花。桂林有不少美术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都会巧妙地应用这些题材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比较突出的是七星区教研员,组织全区美术教师进行长达4年的开发本土自然资源的课题研究,取得很不错的成果,成功编写了第一套以桂林山水为主题的校本教材。

二、挖掘古代建筑资源

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太受重视,本土文化日益淡化,这种现象也已经引起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关注,他们强烈呼吁要从基础教育抓起来以改变这种状态。我国有很多古老的民居建筑,是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精髓,是我们的祖先建筑艺术的智慧结晶。桂林市的明清古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浓郁的本土文化,如靖江王府、恭城县的文庙、阳朔县的渔村、永福县的永宁州古城遗址、兴安县的秦家大院、灌阳县的月岭古民居以及具有苗、瑶、侗、壮各民族风格的木制干栏式建筑、吊脚楼,等等,都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欣赏各种建筑形式的美,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传统艺术的熏陶。然后通过集体讨论活动,引导他们进一步体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在惊叹这些人类智慧的同时,更加热爱人类创造的建筑艺术。龙胜县教研室秦晓月老师在开发吊脚楼文化方面取得明显成效,秦老师带领中小学美术老师考察龙胜各族村寨的百年老屋,摄取了大量关于古民居吊脚楼的图片资料,以此为基础,组织骨干老师编写了一套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而恭城县二小的李芳老师把本地有着悠久历史的孔庙建筑历史以及具有瑶族特色民居文化渗透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把德育c美育进行融合,让学生在美术欣赏课中感受家乡的建筑文化与瑶族文化。引导学生搜寻历史发展踪迹,探究民族精神,了解其与中原文化相融合的历史过程,让学生在欣赏多姿多彩的宫廷文化和民间风俗及传统艺术的同时,享受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之美。

三、利用典雅的瑶族服饰元素

桂林恭城县的瑶族挑花刺绣工艺精致细巧,题材广泛,主要内容来自山川河流、树木花草、飞禽走兽、云霞水文、城堞齿轮、几何图形、文字形象、人物形象等,各支系的花纹图案风格各异、姿态万千、鲜艳夺目,令人称奇。瑶族服饰繁缛的传统纹样,不仅与瑶族所处的生态环境有关,而且与瑶族众多的文化事象相关。它既反映了民族的经济发展水平,又反映了人们复杂的社会意识,汇聚着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它作为瑶族的表意象征符号,以其形象、直观的方式,展现瑶族的社会历史、经济生活、文化传统、审美情趣以及等。欣赏瑶族服饰上的传统纹样,宛如阅读一部载负着丰富文化信息的无字书,可以追寻瑶族悠远的过去,见证瑶族的今天,预测瑶族的未来。瑶族服饰的传统纹样,以其图志式民族文化传承功能,珍藏着瑶族传统文化的精髓,维系着整个民族文化使其延绵不断传承下去。

恭城县美术教研员贝为丽抓住瑶族乡土文化中的服饰和刺绣文化,展开课题研究。她从丰富多彩的瑶族服饰实物出发,结合有关考古、民族民俗资料,探究瑶族服饰传统纹样的文化内涵,揭示服饰文化与民族历史、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生殖崇拜等民族意识形态的关系,并将瑶族服饰图案元素和民间刺绣工艺渗透到美术教学中,有效地提高了恭城县中小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四、善用民间手艺绝活

桂林市的民间工艺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在一定程度上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油纸伞、民间扎染、雕花门窗、青花瓷器、壮乡铜鼓、剪纸艺术,等等,无一不透露出来自民间清新、质朴、粗犷的新鲜气息。

龙胜侗乡的糯禾,是心灵手巧的侗族人进行草编创作的原创材质。他们在劳作之余编出生动有趣的动物、实用的生活用品等。因此侗族民间草编艺术蕴含着深厚的少数民族文化内涵、民族风俗、民间故事等。把草编艺术引入美术课堂,有利于传统文化代代传承,有利于学生从民间艺术中吸收灵感,激发学生对家乡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的喜爱之情,同时培养他们民族认同感。与此同时,更能体现教师与学生对当地人民的劳动价值的深刻认识,使学生在学习草编制作中培养正确的人生观,最大限度地发挥乡土艺术独特的育人功能。

贴近现实生活的龙胜侗族草编艺术直观朴实,它植根乡村,具有较强的生活表现力,并且内容丰富、风格特别,便于学生操作,是当前比较现实的美术教材资源。尤其是稻草龙的造型,它的结构风格特点是侗族人最早的审美想象表现形式,其原始的质朴美恰恰是学生所喜爱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认识和深刻挖掘侗族民俗文化,并以此塑造学生独特个性,完善学生人格,培养学生创造习惯,培养优雅的生活情趣。

龙胜县美术教研员秦晓月,组织全县美术教师结合课改理念,遵从学习规律,开展《草编》的课题研究和校本教材编写活动,通过教师反复思考和实践,提炼出草编最基本的制作要点,并成功地将乡土资源引进课堂,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如龙胜民族中学的陈伟骏老师指教的《稻草龙》一课于 2014 年获得第 25届广西和中南六省现场课评比一等奖,于 2015 年在第六届全国美术教学现场课比赛中获得中学组一等奖,获得评委和观摩老师的一致好评。这是广西首次美术课在全国获得的好成绩。

另外,传统节日教育也是美术教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综合探究活动内容之一,但这种教学方式不同于一般的美术学习,也有别于其他的人文学科学习。如果教师擅于拓展美术学习空间,让开放的美术课堂成为学生参与文化传承与交流的场所,那么就能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如龙胜县古壮寨三月三开耕节、灌阳县的农具节、兴安县米粉节、资源县的河灯节、恭城县桃花节和月柿节、市区每年端午节漓江划龙船比赛,等等。这些传统节日,都以其丰富的内容、浓郁的气氛把民俗民艺展现在生活中。本地美术教师如果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传统节日文化资源,那么不但能够给予学生美的享受,而且还能引发学生热爱家乡、尊重传统、弘扬传统的热情。除此以外,少数民族的婚丧嫁娶、驱灾求雨等古风民俗,也蕴含丰富的美的资源,利用这些资源就可以丰富教学内容。

美术课标指出,美术教师要充分结合当地丰富的资源开展美术活动,让W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学习美术。乡土艺术是学生生活和成长所在地的民间美术,由民间在日常生活、习俗、信仰、宗教生活上,逐渐发展出来的代代相传的具有使用功能的美术,它们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因此鼓励教师尽最大努力地去开发和利用乡土艺术,对引导学生主动地发现美和认识美进而创造美,增加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宿感,树立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使美术教育能够在传授美的同时,弘扬传统文化,达到育德于美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常锐伦.美术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桂林山水文章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语感指的是对语言文字敏锐的领悟和品位能力,是人们接受和输出语言能力的客观反映,是学生认识逐步走向作者心灵的桥梁。语言是外壳,思维是核心。反映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正如语文大师夏丐尊先生所说,“强烈敏锐的语感,是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核心”。语感教学既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体会到如下渠道是有效的、可行的:

1.加强朗读,培养语感

教学实践表明,朗读有利于学生感受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有利于体会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感,有利于领悟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思想,更有利于对规范的优秀的语言文字的吸收和积累。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道理就在这里。读,注入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反复读,反复想,学生就能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能体会作者的感情,能理清文章的脉络。如教学《可爱的草塘》,课文的节二段用两句话描写了草塘的美景,第一句写草塘在阳光下的动态美,第二句则由远及近地写了草塘的静态美。这两句描写、动静交融,有声有色。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请同学们在朗读时分析、理解。

(1)草塘的景色是什么样子的?

(2)草塘的“大”是怎么样的?“美”在哪里?画出有关词语。

(3)作者用什么来比喻草塘?草塘会像大海吗?这里“浪花”指的是什么呢?

(4)草塘的颜色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5)面对如此广阔而美丽的草塘,作者会有什么感叹呢?

学生通过朗读,抓住动态描写词语“发光、欢笑、翻滚、赶、涌”及静态词语,“鲜绿、翠绿、墨绿”,进行创造想象,入境入情。学生在脑海中绘出了一幅令人神往的草塘美景图,对草塘的热爱之情油然而升,情不自禁地发出了与作者相同的心声:“这草塘真美啊!”真切地领略到草塘“大、绿、美”的独特风姿,大得似大海,一望无垠;绿得有变化、有层次;美得让人留连忘返。这样入境融情地读,可以把无声的文章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自觉地接受语感训练。

2.品词品句,培养语感

词句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捕捉语感点(语词),对语言文字作切肤触肌的感受,“密咏怡吟”地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便能增强学生的语感。我的做法是:

(1)品词。学生学习每篇课文,都会遇到一些重点词,引导学生品味这些重点词语,揣摩它们在文中的含义,感受作品的意境和情感,体会其遣词造句的妙处,便可达到训练语言、培养语感的目的。如教学《穷人》一文,课文中有这样两句话:“唉!她死好惨哪!……哦,我们总能熬过去的!”我引导学生这样去品词:①联系上下文,说说西蒙死时的惨景和渔夫一家艰难的生活处境,体会“惨”和“熬”换成“度”,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用词的准确、传神。西蒙早死可怜,留下一对孤儿更见可怜,由此足见期“惨”,渔夫一家生活原本艰难,增加一对孤儿,日子非“熬”不可了。这样,由此,品味不但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词语的感知能力,而且体会到遣词造句的妙处。

(2)品句。课文中那么多句子总有是重点的句子,它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如让学生抓住这些重点句推敲,对发展学生语言、培养语感很有作用。如课文《少年闰土》中有这么一句话:“只看见屋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要读懂这句话,就得先联系生活实际去推敲。“天空”本来给人以自由舒展之感,但加上三个方位词修饰后,使得这天空成了有形的,被高墙围着的一小块地方了。使“高墙“的指代更深、更宽了,它既指封建制度也隐指封建礼教。由此,这三个词便形象地写出“我”生活环境的狭窄和知识的贫乏。教学时,在这一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就可体会出“我”懂得自由生活,对现实生活不满,如果老师再在关键处加以点拨,对含蓄处加以启迪,教学就会到达更加理想的境界。这样,既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又训练了学生对语言的灵感。

3.启发联想,培养语感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语感是人们一种心智技能,“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一种悟性。”它是建立在对语表意义的感受基础之上的,是对表意义感受的转化、生产、扩展。就以教学《万里长城》第二段前四句话为例。这四句话的语表意义是围绕长城“气魄雄伟”这个特点,写了长城的地理位置、规模及建筑长城的原材料。然而它的深层意义却是歌颂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它们之间是怎样转化的呢?这就需要联想和想象这心智技能的参与。长城“像巨龙横卧”“全长6500多公里”,城墙顶端“五六匹马可以并排行走”,特别是用作长城外壳的条石,每块重达一吨多,在没有吊车,也没有起重机的年代里,是怎样从采石场运到崇山峻岭之巅呢?这使人不由得会联想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学生能读出这样的内涵就是语感。这种语感的培养来自对它的语表意义的感知,更来自对它的语表意义和隐含意义的关系的联想和想象。

4.引导想象,训练语感

语文是用语言文字来塑造艺术形象的,用手是摸不到的。它需要我们凭借语言文字的描写,通过想像,在脑海里浮现出课文中所描写的艺术形象来。正如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人境始与亲。”小学生的情感是伴随着清晰的表象和正确的理解不断深化的。因此,培养语感要依据语言文字,进行定向引导,展开想像,进入课文所创设的境界,借助语言来感受形象,领悟其中的情感。如《月光曲》一文,在引导学生领悟贝多芬创作乐曲的意境一段时,借助于平缓、柔和的语调对环境描写的语句有感情的朗读,再结合画面,启发学生想像。一轮明月冉冉升起,月光流泻,万物披纱,犹如幽静的仙境一般,在此境界中贝多芬手抚钢琴,触动琴键,琴声似潺潺流水,又如瑟瑟秋风,在倾诉人世间的真诚与善良,贫穷与希望……想像之后,又辅以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感情朗读,把学生带到波涛汹涌的大海,领略大海的雄壮之美,从而领会乐曲旋律的跌宕变化,由此达到提高学生语感能力的目的。又如《丰碑》中有这样一段话:“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想像:“丰碑”是指什么?为何说雪覆盖下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这里的“丰碑”是指什么?通过想像更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升华学生的情感,感悟到军需处长的伟大。体会出课文背后所蕴涵的内容、形象和意蕴,提高语文教学的层次,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还训练了学生扩展语言的能力。

5.积累运用,培养语感

(1)积累语言,培养语感。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小学生记忆力强。小语教材中许多课文出自名家之笔,文质兼美,让学生把课文中的精彩片段背下来,通过背诵,学生积累大量的佳词妙句,精美篇章,不断充实语言库存,并从背诵中进一步领悟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精妙,悟出表达方法的精巧,这将使学生受益终身。可见,广泛阅读,熟读成诵,是储备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发展语言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2)勤于动笔,训练语感。在学生读懂、感悟的基础上,可将听说训练与读写训练结合起来,采用多种方式来强化语感。如教《桂林山水》第二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反复朗读,然后提问:“漓江的水美,到底美在哪里?”学生回答出“静、清、绿”。我就抓住这些精妙的关键词,让学生深入分析讨论,认真品味,又要求学生仿照这个句群说几句话。学生感到为难。于是,我将事先准备的“下水文”读给同学们听,然后小组互相说,再写下来,大多数同学都能掌握这种句式的写法,能写出自己目之所见,抒发了自己的感情。

语文的核心是语言,而语言的核心则是语感。概而言之,注重引导学生“朗读、品词、品句、联想、想象、积累”是培养语感,训练学生创新学习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