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北京的色彩

北京的色彩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北京的色彩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北京的色彩

北京的色彩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材料 新技术 装饰色彩

中图分类号:TU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c)-0215-02

成功的装饰色彩设计是既能满足大家的审美要求又能体现居住者的个性表达,在充满机遇和全球化的现代社会发展趋势下,我们对装饰色彩艺术的探索热情不减,也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收集最新的流行资讯,才能设计出最好的装饰色彩相关设计案例;也只有国内外的色彩相关行业的持续创造,才能给我们生活带来更多趣味性、更加生机盎然、更有品味、更加人性化。

1 国内外装饰色彩的发展现状

1.1 逐步在艺术设计中被认知和广泛应用

装饰色彩是造型艺术中的重要元素,在视觉影响力中是最富有冲击力度、应用最广泛、最为活泼的要素,在装饰艺术领域拥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1)在艺术教育中地位的提升。

中国现代色彩设计的发展历史中,从20世纪初到现在,从理论创建到实际实践的过程中,国内各个艺术高校在继续保持自身色彩发展的主体地位同时,也作出许多的跨越,突破了将色彩艺术设计仅仅停留在以往设计艺术基础课程上面,以全新的思维方式及市场需求对色彩给予专业的界定。国外色彩发展取得的成功经验表明,装饰色彩通过社会的不断重视与普及,为不同层次的色彩喜爱者、工作者提供多种形式的设计色彩显得不可或缺。例如,日本在此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根据数据调查显示,在日本社会上举办的各类色彩培训班是形式多样,人数众多。

(2)设计思想的转变。

今天国内的装饰色彩设计已经不再是传统设计技能的思想和观念,相对于西方以否定的方式求发展的创作体系,我们的装饰色彩发展则显得过于偏重继承而缺少创新了,在过去,我们缺少思考未来的习惯,没有创造的激情,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这些沉重的习惯会持续的或轻或重影响着我们的发展。所以,在装饰色彩设计的思路发展上,我们应该以传承、学习、挖掘、创新的态度,积极认识、评价和接受马蒂斯、高更、勃拉克等艺术家,用各自的“色彩观”取代印象主义“色彩观”的作法,让装饰色彩的发展趋势变成最活跃、最自由、最大限度地接受各种信息的过程,使“设计”与“色彩”有机的结合,做到真正的而科学的转变我们的设计思路。

(3)生活中装饰色彩的充盈。

在进入新时代的现代社会的生活环境中,中国装饰色彩设计的发展领域就已经发生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伟大色彩事件,这些事件的背后无疑不蕴含着一个历史事实,即中国的色彩事业随着各行各业对色彩认识的不断扩大,属于装饰色彩的腾飞之日已经到来,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人文精神的装饰色彩痕迹,伟大的色彩时代到来。

1.2 不同地域和文化的色彩元素相互融合

生活永远离不开色彩,色彩也受生活环境的渲染,不同的地域文化和生活体验形成了对色彩不同的情感和心理感受,我们把这种长期累积的色彩印象和色彩运用习惯赋予不同意义的象征和期许,并将其运用在生活、生产里,使色彩在拥有丰富的感悟时也具备了鲜明的地域特征。因此,了解和理解不同地域的色彩元素运用,对于我们在使用色彩时是必要而有效的。一般的艺术作品设计有两个基本方向,一是创造艺术价值,二是创造商业价值。二者都离不开对于作品应用区域的地域性色彩元素的追本溯源。

1.2.1 服装设计领域

不同地域和文化的色彩元素必定具备其鲜明而独特的时尚特征。时尚总是处在不断流变之中。流行的因素很复杂,但一经形成潮流后,人们对此总是如痴如醉,竞相效仿。所谓的不同地域和文化的色彩元素相互融合,就是要找出可以融合的,不同地域和文化中的色彩元素代表特征,借鉴一些形式要素,将之运用在现代艺术设计中。比如在张天爱的作品中通常都以红黑两色为基调,简洁高贵,浑然天成。衣着展示则以东方本土风情为本,但同时又有着清新浓郁的异域情调,这些女装成衣无论从面料款式还是从做工搭配等方面都近乎完美,无可挑剔。

1.2.2环境设计领域

全球化的经济高速发展、文化相互融合,给环境艺术设计带来蓬勃生机和无限可能,在发达国家的文化冲击下,国内有许多环境设计作品刻意模仿西方环境设计形式,脱离了本土文化和地域特征,令创造成为无脉动的克隆,失去了多元性和差异特点。只有不同地域文化的巧妙、科学的融合,才能使环境艺术设计走上有本土特色的传承性、持续性的发展道路。

1.2.3平面设计领域

在平面设计领域中,创造具有自己本土文化特征的平面设计、包装设计一直是设计界探讨的热门话题。日韩文化、欧美文化、中国文化,都有各自社会发展的传承和脉络。如果没有各种民族文化的发掘和融合,我们的民族设计只会停滞不前,没有创新性的突破,如在陈幼坚大师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浓郁的“东情西韵”的多种文化的良好融合平面设计特色,平面设计师应该深挖当代社会的敏感性,保持民族性。

2 全球一体化背景下装饰色彩的发展倾向

装饰色彩在各个类别的艺术设计中,是一种运用高度概括美学语言,体现作者意识和审美观念的色彩元素,全球一体化背景下,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促进了我国现代艺术尤其是装饰艺术的发展,随着人们对美术及艺术的追求,装饰色彩恰是连接绘画与工艺装饰的桥梁,装饰色彩的发展越来越重视现代对造型语言的追求,以及挖掘一体化时代背景下的人文地域性特色。

2.1 装饰色彩与人文环境紧密相连

不同的人文环境有着不同的文化、民族、审美标准,譬如历史上的日本文化、印度文化、西班牙文化等曾受过外来文化的影响,但后来重新认同回归到本民族的文化上。

国内装饰色彩设计的发展初期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也很大。像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室内装饰设计中到处盛行欧陆建筑风格的室内装饰。而当中国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国民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文艺界、设计界的有识之士挖掘民族文化中所蕴含的装饰色彩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中。

总体来说,在现代设计作品的装饰色彩设计上应具有“新古典”的感觉。不过不同的地域人文环境的差异在设计作品上所呈现出来的装饰色彩倾向是不同的,这也是人文环境在装饰色彩设计中的独特影响。

2.2 时展的必然要求

在时代大步伐前进、全球一体化的大形式下,如何在艺术设计作品中体现本土文化精神,推动地域性特色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是我们的责任和设计的意义所在。而在作品的成功与否的追求上,弘扬、继承和创造传统文化的新精神,也是作品本身的魅力所在。装饰色彩的时代性和发展性在彰显着它的魅力和重要。比如商品的外包装装饰色彩设计、产品博览营销和橱窗展示装饰色彩设计、国家及地区还有企业的色彩装饰设计等领域。像苹果电脑和手机的彩色机壳等成熟的商品品牌,其装饰色彩与企业品牌特征紧密相连,也就成为了商品附加值的一部分。

2.3 人与自然情感沟通的体现

大自然五彩斑斓,我们的装饰色彩设计来源于生活和自然,日益快速的生活节奏,令我们更渴望在钢铁混泥土的世界里与大自然沟通和互动。在发达国家,城市规划是要整齐划一的,基本上建筑都是灰色系,而城市中的景观设计或景观小品则以鲜艳、明快的色调点缀其中,城市的人工痕迹很微妙,环境设计的也追求自然和与人的互动性。如迪拜的帆船餐厅中,大型地下海洋世界透过透明墙体给人自然和谐的装饰色彩感受。

总之,装饰色彩的装饰设计搭配能唤起人们丰富的想象力,而色彩大胆合理的应用也可以完美的突出设计主题,直观的诠释设计特色,传递产品信息,在新材料多样化,新科技日益完善的推动下,装饰色彩会发展的更理性化,更贴近和装饰我们的生活,也将会有不断的有我们中国本土文化特色的装饰色彩作品引领潮流。

参考文献

[1] 冯四东,朱辉球,吴天麟.色彩构成及应用[M].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7,8:12-55.

北京的色彩范文第2篇

“松糕”:取自“糕”与“高”谐音

原料:三只鸡蛋、白沙糖(或红糖粉)约80~100克、自发粉/牛奶约大年半夜碗、三粒红枣、食用花生油(最好用猪油)

制造方法:先把鸡蛋、糖和牛奶放在一碗上打到起大泡;然后再渐渐加进自发粉轻轻搅拌平均成糊浆便可(切勿太过搅拌,以避免起筋),以后让糊浆静止30分钟。其间可以预备一锅水,水开后,把糊浆倒进事前备好的铁盒(或糕盆等器皿)里,在上面加上红枣,放进锅中蒸上20-30分钟就好了。

重阳节菜谱推荐:

推荐食谱一:油酱毛蟹

材料:

烹制:

1.将河蟹的泥沙洗净,斩往尖爪后,蟹肚朝上齐正中地斩成两段,挖往蟹腮。蟹肚被斩剖处,蘸上干面粉;

2.将锅烧热,用油滑锅后,放油40克,烧至油五成热时,将蟹(蘸面粉的一面朝下)放进锅中煎至呈黄色后,翻个身再煎,使蟹四面受热平均,煎至蟹壳发红时,加葱姜、黄酒、酱油、白糖、清水,烧8分钟阁下至蟹肉全部熟透后,加味精,收浓汤汁,再加水淀粉,翻几下身,淋上熟猪油,出锅即成。

推荐食谱二:花生陈皮猪脚汤

材料: 烹制:

花生、陈皮洗净,稍浸泡;猪脚刮净毛,洗净,斩件。

然后与生姜一路放进瓦煲内,加进清水3000毫升(约12碗水量),武火煲沸后,改成文火煲约3个小时,调进适当食盐与少量生油便可。

北京的色彩范文第3篇

【关键词】蓝色经济区;高职;韩语;人才培养模式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是一项国家发展战略,其规划之一就是“作为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试验区”,内容包括争取建立中日韩循环经济示范基地、承担中日韩科技联合研究计划、建立三地电子商务认证体系和物流配送体系等。随着中韩经贸的发展,山东半岛已俨然逐渐成为前沿和主角。而在此背景之下的高职韩语人才培养,自然也会被赋予更多的机遇和需求的规定。

一、高职韩语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办学条件下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选择或构思的教育教学式样,包括目标、过程、制度和评价四个层面。就高职韩语人才培养模式而言,大多的选择是复合型模式、专才教育模式或宽口径专业模式等,这些模式虽然在内涵方面稍有差别,但基本理念与核心要素大致相同,譬如在培养目标和规格方面指向为应用型人才,在教育过程中注重韩语知识与人文素养、专业教育与技能培育的协同,在管理和评估制度方面综合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以学习动机激发为理念设计活动。与之相对应,现有高职韩语人才培养模式所存在的问题也具有一定的共性:

(一)学院化:课程体系的设计与构建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韩语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应该基于一个共识:从社会需求出发。然而,共识的达成并不意味着实施层面的一致性,课程体系设置的学院化倾向依然存在。具体的表现为:重视课程的系统性、全面性,忽视课程的针对性、有效性;重视课程知识的讲授,忽视语言交际的实践;重视知识语言知识的获取,忽视人文素养的培育。

(二)静态化:课程内容的选取与组织

韩语教学内容没能随着时代的变迁和韩语语言的流变而及时修订,对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的关注度仍然不够,缺乏适宜的、与真实工作场景紧密联系的立体教材。就教、学、做相结合层面而言,“教”和“学”都比较系统有序,而“做”则稍显不足,行业企业参与实践教学的密切程度不够。

(三)常规化:教学模式和方法

在开展校企、校际和国际交流教学的合作与开发的过程中,关于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探讨已经比较深入,但就实际探索层面,还存在不同教学模式和方法之间的衔接问题以及实效问题。尤为重要的是,规则化了教学模式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情感投入。在仿真教学环境建设中,虽然已有长足进展,但提升的空间仍旧很大,尤其是运用网络平台设置虚拟社会、虚拟酒店、虚拟旅行社等。

二、蓝色经济区建设对高职韩语人才培养模式的规定

蓝色经济区规划的实施,意味着山东与韩国之间的经贸交流已经开始升级,即由原来的投资合作、贸易合作转向产业合作、高新技术合作及物流的合作。这种市场需求的转变,必然要体现于高职韩语人才培养模式。

(一)教育教学应回归交际

中韩经贸交流的升级,体现在合作内容向纵深拓展。而这种拓展,必然要求双方交际的深入。语言的本质是交际,所以对于高职韩语人才的培养要做到两个方面:一方面要通过交际来学习韩语,另一方面韩语学习要服务于交际需求。这个教学法可以适用于不同的层次,由低到高分别为非交际学习、前交际学习、交际语言练习、结构化交际、真实交际。

(二)课程体系服务于市场

中韩交流的深入不仅意味着专业知识的扩充,还必然会带来文化的碰撞。基于此,高职韩语人才的培养,应该以“服务专业、服务就业”为基本原则,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教学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及素质目标。部分课程应以“专题教学”为主线,设计项目实践教学,结合专业学习需要,提升学生专业发展的文化内涵。侧重于在实践中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并应用于岗位工作的具体实践之中,在实践中提高人文素养和职业技能。

(三)在合作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加强产业合作、注重国际交流,这既是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关注点,也应是高职韩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切入点。故此,逐步形成并大力实施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与国内相关企事业单位结成了合作关系,建设教学实习基地和毕业生就业网络,在师资交流、留学生互换、学术交流、实践教学、挂职锻炼、实习就业等各方面,开辟发展空间。

三、关于高职韩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一)学生分层次、教师分模块

课程组基于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实际水平拟订方案,凸显课程的启发性、趣味性和针对性;教师也根据分层次方案进行备课、授课和考核;进而依据学生的学习进展状况及时调整层次,同时还不断丰富方案的内容,加强教学方法的革新。

教育和引导并重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这里的“教师分模块”包含两个内容,一是课程组成员根据自身特长和行业经验,择取不同的模块进行交流;二是对于教学而言,在教学过程中,基于不同的学习内容而选择不同的模块侧重,以此促进学生的理解和运用。其中,模块一是文化素养,包括韩国民俗、礼节、历史等内容;模块二是酒店韩国语,包括酒店物品、服务语言等内容;模块三是商务韩国语,包括商务接待、公文写作等内容;模块四是旅游韩国语,包括景点描述、旅游用语等内容。

(二)注重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对接和拓展

通过举办韩语演讲比赛、韩语写作比赛、韩语歌曲比赛等方式,既做到了学生所习得知识的实际应用,也激发了学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性。与之同时,还可以通过邀请国内外相关专家学者举办特讲、讲座,有效地拓展第一课堂的学习内容,巩固了基础,提升了水平。其中代表性的特讲和讲座有《韩语发音技巧》、《中韩文化对比》、《韩国影视作品赏析》、《韩国语能力考试辅导》等。

(三)以互助提升为目的,力促留学生资源有效融入

第一项举措是韩国留学生进课堂,让他们在课堂中与专业学生一道,共同完成预设项目;第二项举措是在课下,根据专业学生的语言能力,采用“1对1”结对学习的模式,充分互动,相互学习;第三项举措是每周四下午定期举行口语角,每次均设定不同的主题,即兴交流,参加人员有外教、专业教师、韩国留学生、专业学生,以及韩语爱好者。

(四)注重实训实践及其效果与评介

推进课程建设与实训条件的结合度,在搭建平台的同时注重软环境建设。依据通过社会调研促进学习实践的原则,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寒暑假,就“韩企对韩语应用型人才需求”、“高星级酒店对韩语人才的专业素养要求”等项目进行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同时还可以建立TOPIK等网络自测系统,展开分层次教学。通过分模块授课与考前辅导相结合,使学生取得资格证的同时,提升了自身的专业素养,为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明浚.大学教育环境论要【M】.航空工业出版社,1993

[2] 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北京的色彩范文第4篇

关键词:BEI,地方特色院校,信息经济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9-0162-02

一、引言

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向社会各领域的加速渗透,人类社会已全面进入信息经济时代,新一代信息技术正深刻影响着国家及地区经济发展、企业生产组织、政府公共管理和居民日常生活[1],迫切需要一批既有理论经济基础又有互联网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信息经济人才。如何培养适应所在地区经济建设急需的经济学人才,如何结合学校行业优势与特色突出专业特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地方特色高校经济学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中必须考虑的问题。基于此背景,本文以信息经济人才培养为对象,研究与实践了地方特色院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期对其他地方特色院校的经济学专业和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借鉴。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为了走差异化人才培养路径,突出特色、突出应用、突出创新创业能力[2],培养一批既懂经济又懂技术的高端信息经济人才,服务于国家及地方经济建设,通过多年探索与实践,形成以下人才培养模式与路径。

1.构建基于BEI的信息经济人才能力素质模型,把握学生能力培养方向。为了明确信息经济时代下经济学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方向,构建了基于BEI(行为事件访谈)的能力素质模型,分析了信息经济领域从业人员能力素|要求,形成了集综合能力素质、信息技术素质和信息经济专业素质于一体的能力素质体系,其中,综合能力素质包括沟通、学习、执行、协调、判断、决策、团队合作能力等,信息经济专业素质以ICT产业组问题解决、时间管理、创新创业等[3],信息技术素质以ICT技术及计算机网络应用为核心。

2.优化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实施信息经济特色课程建设。根据能力素质模型,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通信经济学》、《现代生活中的信息经济》、《网络与经济》、《信息产业前沿问题》、《网络金融热点问题》等一批信息经济特色课程,将相应能力素质通过“模块嵌入”方式植入到相关课程教学之中,做到教学内容与能力培养之间的有效匹配。同时,通过“经管论坛”、“总裁论坛”等活动途径,对信息经济热点问题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信息经济分析能力。此外,在教学环节,实施任务驱动、小组合作、专题汇报等多样化教学模式改革,提高特色课程教学效果。

3.以ICT技术为突破口,夯实学生技术与网络应用技能。根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结合我校行业背景和特色,以ICT技术为突破口,夯实学生技术与网络应用技能。一是,加大《现代通信技术》、《通信组织与运营管理》、《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信息化与信息技术应用》等信息技术类课程,强化学生的ICT技术与计算机操作技能。二是,调整招生类型,将我校经济学专业招生从文理兼收调整为理科招生,以适应信息技术和网络技能的特色化培养需要。

4.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应用实践能力。改革实践教学,构建包括“特色实验、实践实训、实战演练”三位一体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学生的信息经济领域应用实践能力。一是,建设了经济学模拟沙盘、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互联网金融以及电信外部环境模拟、电信企业信息与服务外包等特色实验教学;二是,与政府经济部门,金融机构,ICT企业共建实习基地,开展ICT企业经济运行、金融机构业务运营等实践实训活动;三是,组织并开展模拟炒股、金融业务创新等各类实战演练等。

5.以特色项目为驱动,创赛结合,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建立了以本科导师制为支撑,以特色项目为驱动,创赛结合强化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一是,通过任课教师承担的课题,带领学生参与各类信息经济领域课题研究;二是,开展本科导师试点,为学生指定学业辅导、创业导师,畅通学生参与课题研究渠道;三是,鼓励学生参与电子商务“三创”挑战赛、ERP沙盘模拟对抗大赛等各类科技竞赛,增强学生对宏观经济分析、市场数据收集、发现问题、寻找创业突破口等能力[3]。

三、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及效果

从2012年开始在我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中进行了应用实践,在专业及特色课程建设、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以及就业竞争力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助推了我校经济学专业及特色课程建设。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建设了一批信息经济特色课程:一是以《通信经济学》、《现代生活中的信息经济》、《信息化与信息技术应用》、《网络与经济》、《网络金融热点问题》、《信息产业热点问题》等特色理论课程;二是与课程内容和知识结构紧密配合的特色实验课程,如《经济学模拟沙盘》、《CP/SP创业与运营商对抗模拟》、《金融模拟实验》、《创业投资模拟》等。近5年,《通信经济学》获重庆市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称号,《现代生活中的信息经济》获重庆市精品视频公开课称号。此外,成果相关内容获重庆市科技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重庆市发展研究奖2项,获批省部级科研平台1个。

2.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和创新能力。本文提出的“立体化实践+特色项目+科创竞赛”三位一体的经济学专业学生能力提升途径,有效增强了学生掌握宏观经济环境及政策分析、市场调研、经济数据分析与预测、项目策划、方案设计、创业模拟与实战等各环节专业技能,提高了学生的领导、决策、协调、计划、控制等综合能力素质,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近5年,我校经济学专业学生参与特色课题30余项,参与科技创新竞赛活动100余人次,获省部级以上科技竞赛奖励50余人次。

3.增强了毕业生的创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有效提升了我校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特色,增强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实力,近年来毕业生就业呈现出以下主要特征:第一,学生就业率稳步提升;第二,在信息经济领域就业比例高,据统计,自2008年以来我校经济学专业在通信运营企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就业各自占比在25―30%,就业层次逐年提高;第三,用人单位反馈良好,根据学校对用人单位进行的毕业生满意度调查情况来看,认为经济管理类毕业生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水平达到“很好”和“较好”的比例达到97.65%。

四、结束语

本文依托重庆邮电大学在信息技术领域的特色与优势,实施信息经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的“构建基于BEI的信息经济高端人才能力素质模型”,探索出的以信息经济、网络金融应用技能培养为重点,以ICT技术为突破口,以特色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创业能力建设为抓手的经济学专业特色化能力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增强了我校经济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和行业特色,对于我国其他具有行业背景高校的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李立国.工业4.0时代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6,(1):6-15.

[2]钱书法,崔向阳.基于创新教育的地方财经类高校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2,(3):36-38.

[3]刘丽红.基于学科竞赛的应用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11):97-98.

北京的色彩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市色彩;城市特色;城市设计

中图分类号:J50文献标识码:A

一、建筑色彩刍议

对色彩的分辨是人类独特的视觉本能之一,色彩表现对建筑的艺术表现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色彩是一种感知,不同的颜色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感受;色彩同样是一种象征:“绿色”代表着健康与生机,“红色”代表着热情与隆重,“紫色”代表高贵与神秘……在建筑上,尤其是在文明发展的早期,建筑的色彩也更多的是表达了多种象征性的意义,而随着现代社会中色彩应用的越来越普及,建筑的象征性色彩也发展为当代的美观性色彩,同时也传达了建筑物的个性特点。色彩也是一种表达,既然色彩已经是一系列可感知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色彩便同时形成一种感情表达的公共语言。虽然色彩的微观感受因人因文化而异的,但当人们在丰富的生活经验中对色彩的体会和认知注入复杂的思想感情以后,色彩就变得富于人性化和艺术化了,而由色彩引入的联想和移情,直接关系到环境气氛的创造,建筑色彩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构成要素,直接影响着人的视觉及精神感受。

现代建筑的方案设计中需要同时带有“材料”的因素,在立面上则首先表现为对材料表面的质感和色彩的关注。如中美洲高明度纯色小屋、地中海希腊的白色山居等使用古典的天然材料,使建筑在天光水色之间,秀出山外。而在现代条件下,材料的颜色不是建筑的色彩,建筑的色彩自有其艺术发生的原则。建筑材料的颜色是平等的,色彩却是颜色的有机关系,从而形成建筑的色彩环境观念,如对色彩构图的印象,对形体边缘色及投影色的发现,对空间色彩能见度的分辨等。色彩学的研究加深了对建筑色彩价值的理解。即使单纯从造型的角度评判建筑物的艺术水准,色彩也不能被忽略,因为光影也是一种颜色的对比,建筑的色彩永远与建筑的形体如影随形,须臾不分。

如果说建筑的色彩价值经历了由被动的接受到自觉的设计的过程,城市色彩的形成却有着潜在的自发性。在当下,建筑色彩与城市形象的关系问题已经为广泛关注。城市的形象一般由建筑、街道、广场和植被所组成,尽管在社会生活与经济活动快速发展的时代中,城市色彩的来源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建筑色彩的经营对一个城市形象的定位仍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二、城市色彩诊断

建筑的色彩设计直接决定着城市的色彩意向,因而城市的色彩经营不是孤立的问题,色彩艺术品质的塑造有其内在的规律性。首先要处理好各种有关色彩尺度之间的关系,包括单体建筑立面与形体各部分色彩配比的关系、建筑单体与街区色彩文脉的关系、街区与城市整体的色彩倾向的关系。而一些城市现存的色彩环境,正由于对色彩关联问题的忽略,结果造成城市应有的环境色彩价值的流失。

单体建筑缺乏色彩的有机设计,导致建筑的性格特色的丧去。建筑的色彩只是材料颜色的直接表达,各材料、构件的色彩之间缺乏整体联系;建筑外部阳角两面的颜色有时是冲突的;在细部上,墙体的“实”与玻璃的“透”,从而可能产生的色相的变化不被关注;石板材磨光的“亮”与火烧的“柔”,可能产生的明度的差别不被注意;墙面的“阔”与栏杆构件的“纤”,可能产生的彩度的不同不被利用。凡此种种,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当前在建筑的立面设计上,色彩经常是被忽略的,至少是不被重视的。

如果说单体建筑的色彩设计没有艺术上的创意还只是降低了建筑自身的品位,单体的建筑在色彩上缺乏与所处区位的联系,则会导致街区色彩文脉的断裂与失衡。建筑物的设计原是负有提升城市景观环境价值的义务,其中建筑色彩的艺术品质尤其是建筑色彩的肌理和构成,常常是在尺度之外对建筑的最鲜明的视觉印象,而建筑的色彩是互为环境的,色彩关系处理不当的设计有时会造成对整个街区印象的破坏。

建筑与街区的色彩微观肌理最终汇合为城市的色彩意向,主流的城市色彩是城市性格的写照,而城市的主流性格又是在历史中形成的。中国的传统城市多是“内敛”的气质,街巷是青灰的色调,反映了民生的从容,院内是红绿的调和,体现了富足后的清雅,如北京的灰色的城市主色调、鲁迅北京故居的庭院色彩和金碧辉煌气势恢宏的故皇城;近展起来的一些租借地半殖民化城市又展现了异国的色彩趣味,如建于丘陵地上的山东青岛,举目望去是满眼片片红色的斜坡屋顶,表现了城市的热情和朝气。

但是,国家经济的现代化进程使城市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更新的竞赛。城市被成片地改造或翻新、拆除或新建,有时只为盲目地追求城市景观的观赏性而去一些脱离实际的广场和城雕,或各种名目繁多的构筑物,美其名曰“人工景观开发”,实则与周围的环境相脱节甚至对立,总之城市是被重新粉刷并饰面了,与此同时历史的色彩也被埋藏在建筑的垃圾堆里了,而且可能是永远被掩埋了,如果说传统的抛弃有时还可以看作一种重新选择的进步,则无知的建设性的破坏就只能让人感到痛心疾首了。更有甚者,近年来很有一些中小城市盲目求洋求大,模仿早已作古的无论中式或欧洲古典建筑形式,以假古董、假洋风作为现代城市发展的政绩,并以为吸引游客的建筑景观,但是其材料之质感的仿赝和尺度的差异,带来的是色彩品质的虚讹流传,从而造成建筑色彩的地方特色的流失。

同时,当下在一些地区的城市规划和景观建设中,人们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城市的空间形态定位与功能区划布局上,而忽视了对城市色彩的整体研究和对建筑色彩规划控制。从而,不仅影响旅游业,也使城市居民失去方向和归宿感。

总之,单体建筑和典型街区的色彩无序化建设,导致了建筑色彩与城市总体形象不相调合,城市被涂抹得花枝招展,殊不知城市的人文环境已经被无序的浓妆淡抹所严重玷染而褪失了城市真正的“特色”了。

三、色彩价值经营

良好的色彩品位往往成为环境中最直观的附加价值,从而色彩的经营也是城市设计的主要环节之一。

重视单体建筑的外观色彩设计,要遵循色彩心理认知的基本原则,可以为建筑物的色彩设计提出富于时代和发展气息的艺术新创意。色彩是建筑设计中非常重要的造型语汇,在设计中巧妙地应用色彩的感情象征,发挥色彩的联想与移情作用,在细节上处理好“线与面”和“实与透”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建筑物丰富的体量关系和充足的体表面积,挖掘材料的色彩构成潜力,注重建筑物整体色彩的调和,使建筑物的色彩特征纯净、协调而统一。此外,建筑的色彩宜与建筑的功能性质相匹配,其中公共建筑的色彩可相对鲜明和突出,无论热烈或从容总是以其功能地位的表现为前提;居住建筑的色彩宜宁静并富于生机。更重要的是,必须充分注意使单体建筑色彩与周围环境及街区景观相协调。

同时,需要多视角的关注和处理城市的色彩关系,随着高层建筑群的崛起和空中交通的发展,可以从更高的视点俯视城市的形象,则城市中建筑屋顶的色彩设计也需要受到足够的重视。因而城市的色彩环境也是在不断发展之中,总会有新的问题产生,而在有新的价值形成的同时,不能忽视了城市文化的历史传承,包括具有地方传统特色的色彩习俗。实际上,城市的个性有时正是蕴含于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之中,则每一个城市的形象定位都应立足于城市历史文化的背景,并结合城市所处地理和生态环境的特点,从而创造出富于地域特点的、表现时代气息和历史延续价值的城市和建筑的色彩特征。

四、结语

城市的色彩面貌体现了现代城市的文明水准,城市色彩环境是城市人居品质的直接表观印象,有关色彩环境的管理、建设和设计反映了城市的管理水平,其优劣程度关乎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当代每一个城市都应充分利用好自身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的资源,并通过规划、设计和管理的手段,重视城市的色彩环境经营,形成城市自我的“特色”。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城市环境色彩的建设,一般地只能原则性地引导,由城市规划部门从宏观上加以控制,西方发达国家的许多城市都很重视公共色彩环境的统一规划和品质保护,在我们国内优秀的环境色彩设计成例也很多。而色彩的环境需要公共维护,色彩环境的建设也需要公众参与,并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宣传色彩建设的重要性,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监督整治杂乱差的色彩混乱现象,这样的道理大家都容易懂得,关键是付诸行动,需要从每一栋房子做起,从每一扇窗子擦起,在宏观的视野下努力经营城市色彩的每一处细节,创造色彩环境建设的良性循环机制。

参考文献:

[1]哈罗德・林顿,谢杰等译.建筑色彩──建筑、室内和城市空间的设计[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