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艺术欣赏

艺术欣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艺术欣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艺术欣赏范文第1篇

艺术创造是塑造艺术形象与创作艺术作品的创造性劳动。这种创造性的劳动具体体现为人们所从事的艺术创作活动。这种艺术创作活动不是对生活现象简单地复制,而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创造。即艺术作品的创作者通常是从特定的审美感受、体验出发,运用形象思维,对生活素材进行选择、加工、概括、提炼、构思,使用物质材料将审美意象表现出来,最后完成内容美与形式美相统一的艺术作品。

艺术欣赏是一种把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来欣赏和品味的活动,即是对艺术作品观照、体验、读解相互交融统一的活动。具体讲,艺术欣赏是一种直观性的感官观照――直接观照艺术作品形象的欣赏活动,而情感体验始终伴随着欣赏活动的全过程,并通过理性参与对艺术作品意象做出解释。

艺术创造过程一般要经历准备、构思和呈现三个阶段。

艺术创造活动的准备,深入生活、积累素材是首要关注的事情。社会生活是艺术创造的本源,进行艺术创造必须先从生活中积累素材。中外许多艺术家都非常重视从生活中去感悟和获取创作的素材。在此无需一一赘述。不仅如此,艺术创造准备还需深化感受、激发创造欲望,也就是说创作者在感受、理解与体验生活的基础上激起创造欲望,同时还要在艺术媒介、技巧与方法上进行选择、处理、组织和构作。

艺术创造活动的构思,是艺术创造的中心环节。创作者通过创造性的想象活动,把积累的丰富的生活素材,进行体验、理解,按照情感的逻辑加工制作,构成新的意象。之后还须注意选择典型,形成整体结构。

艺术创造活动的呈现,是艺术创作的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当中,创作者要运用技巧和才能对艺术材料进行处理,要将构思中的想象的意象以物质的形式确定下来,使之成为现实存在的艺术形象或艺术作品。

艺术创造活动的艺术准备、艺术构思和艺术呈现,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特别是艺术构思和艺术呈现,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就是说在创作者的实际的艺术创造活动中,艺术准备、构思与呈现始终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然而在这个过程里,创作者要付诸情感和生命于艺术创造活动之中,付诸其心灵的创造。

艺术欣赏的过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感性认识,可称作感觉;一是理性认识,可称作知觉。感性认识是人们面对艺术作品时所产生的感觉与对作品艺术形象外在情状的最直观和真实的反映。理性认识是在感觉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们对感觉材料进行综合之后所形成的比较完整的知觉形象。简言之,艺术欣赏的特点是:1.始终蕴藏着欣赏者的情感活动;2.过程中充满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3.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

艺术欣赏作为一种行为,通常表现在“心理暗示”“感性愉悦”和“凝神观照”三个方面。这是审美心理活动的需要和体现,也是欣赏者和艺术作品相互交流和对话的过程。

“心理暗示”是一种艺术欣赏行为。在艺术作品面前,欣赏者在观看时得到一种心理暗示的,这种不是满足肉体需要的,而是赏心悦目的。“感性愉悦”是艺术欣赏中所包含的一种重要的因素。它将促动欣赏者形象记忆活动与撩动欣赏者的情感,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在心理上能够得到某种满足。“凝神观照”,是一种的体验,是一种自证自在的体验。需要说明的是,“艺术欣赏行为在本质上是愉悦性的、凝神观照性的和自证自在性的”。

艺术创造与艺术欣赏,是艺术活动的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反映了艺术创造活动的特性。艺术创造为艺术欣赏提供了感知对象,艺术欣赏对艺术创造做出价值的判断和审美评价。

艺术创造与艺术欣赏,是复杂的艺术创造活动。所以,在这里不可能用寥寥几句话来道出全貌。

艺术欣赏范文第2篇

一艺术欣赏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

一些地方存在着重技能,轻审美和创造能力培养的倾向,重视少数尖子,忽视面向全体;重视比赛,忽视教学艺术欣赏就成了薄弱的环节,违背了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基本性和全面性原则,严重阻碍21世纪全民族的整体的审美素质的提高。

有专家预言,艺术产业将成为21世纪的支柱产业之一,为适应21世纪产业发展新形势的客观需要必须通过学校美术欣赏教育对学生实施美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陶冶情操,提高素养,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李岚清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总结讲话中强调指出,要重视美育,不仅小学、初中要开好音乐、美术等谦握,高中、大学也应开设艺术欣赏课,教会学生欣赏音乐、舞蹈、戏剧、美术、书法等。

“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的要点。”通过学校艺术欣赏教育这一具体形式,唤起人们的美感,能正确的理解美和感受美,从而为创造美打好基础。

二艺术欣赏是认识世界的有效方式

艺术欣赏是在接受艺术中经过玩味、领略、产生喜悦爱戴之情。在开放.的艺术博物院,一个个画展,一堂堂艺术欣赏课中,让学生在漫漫的艺术长廊中流连忘返,品味在人类文化宝库中蕴藏着数不尽的艺术珍品,感受艺术世界的广阔无限,从艺术的解放去认识一个时代或者一个国家的人民为了人类自身的发展而取得的巨大成果,例如欣赏彩陶,可以让我们认识到“历史的人类童年时代”。正如别林斯基说的,人们认识世界通过两种途径,一是科学的,一是艺术的,早在三十年代,鲁迅先生把德国杰出的、为无产阶级大声呐喊的女性艺术家坷勒惠支的版画作品《面包》介绍给国人,通过画中处在历史重压下,为捍卫劳动者而献出自己一切的伟大的母亲形象,产生强烈的社会反响,从而使欣赏者达到对世界最深刻的认识,扩大生活的视野。在艺术作品面前感受美,在艺术强大的魅力牵引下,去感慨一个时代或者是一个国家、地区文明发展的程度。

三艺术欣赏以情感介入为重要标准

欣赏中国花鸟画,认识一个人的情绪、意识,进而体会一个时代的一代人的命运方面往往有更形象的“历史”内涵,明徐渭墨葡萄,作者“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的情绪和点点泪痕般的墨叶,使欣赏者在伤口的形式技巧的审美之外,进一步体味到作者凄苦的命运和倔强的个性,对那一个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民族意识,以及封建专制下的平民的命运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艺术考核教育的重要特点,以情感人,以情动人,起到教化的作用,在艺术欣赏过程中,欣赏者只有对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有了自己的情感体验,达到了“共鸣”,才能使艺术品的存在具有价值,才能使艺术美作用于人的感性、情感,在“潜移默化”之中接受教育,不知不觉的影响着人的情感、趣味、气质、情操、胸襟。

随着思维科学的发展,科学家日益认识到,人的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正是建立在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统一的基础上,科学与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所追求的目标就是真理的普通性。艺术通过欣赏作用于人,使人产生情感的共鸣,心灵的震撼,激发和强化了人的创造冲动,利于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比智力更具有功效。

四艺术欣赏以个体感受为评价标准

21世纪对全民族素质的一项重要要求便是提高整体的审美素质水平,.针对学生而言,则指,使我们的学生在生活中爱美、求美,有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丰富的审美经验,有较强的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这就不能沿用旧有的“优、良、及格、不及格”等作业评价或用所有学科共用的“百分制”来抽象评价每一个学生的实践结果。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要有利于艺术的个性发展,对艺术欣赏评价的改革应首先注重艺术的这种个性发展,对每一个学生的实践都给予极其个性化的评价。

艺术欣赏范文第3篇

【关键词】艺术欣赏教育;儿童发展;意义;建议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04-0010-03

艺术知识技能、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是儿童艺术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儿童艺术欣赏教育一直处于被忽视、被冷落、被异化的境地。由于缺少必要的教学设施和教材,缺乏专业师资,儿童艺术欣赏教育在广大农村地区一直是项有待填补的空白。很多欠发达的农村地区或者完全取消了艺术欣赏教育,或者实施的是一种最原始、初级的艺术欣赏教育,只是教儿童唱唱歌、画画简笔画。与此同时,由于缺乏相应的艺术理论知识,以及对艺术欣赏教育规律的理解存在偏差等原因,现行的艺术欣赏教育往往被异化了。以美术欣赏教育为例,有的教育者将艺术欣赏教育等同于艺术认知活动,要求儿童认识艺术品中描绘的事物名称、形状和颜色,并将介绍艺术品的题材或创作背景作为主要教学内容;还有的教育者将与艺术作品有关的趣闻轶事作为艺术欣赏的重点,把艺术欣赏教育等同于读历史或讲故事。这些做法使儿童的关注点转向了与艺术欣赏毫不相干的其他方面,忽视了色彩、线条、构图等艺术语汇自身的独特意味。在这种“异化的艺术欣赏教育”中,培养儿童的艺术感受力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一、艺术欣赏教育对儿童发展的意义

造成儿童艺术欣赏教育被忽视、被冷落、被异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很多教育者对儿童艺术欣赏教育的意义与必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儿童艺术欣赏教育是“务虚的”“可有可无的”。因此,在探讨如何实施儿童艺术欣赏教育之前,首先应该从理论层面明晰儿童艺术欣赏教育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

儿童艺术欣赏教育要培养的不是专业的艺术家,而是具有一定艺术素养的儿童,这正是实施艺术欣赏教育的意义所在。艺术欣赏教育对儿童的艺术能力发展和心灵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1.艺术欣赏教育对儿童艺术能力发展的意义

艺术欣赏教育是儿童艺术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可以为绝大多数儿童的艺术能力发展提供机会。

与艺术知识技能和艺术创作相比,艺术欣赏更具有普遍意义。不论对儿童整体来说,还是对儿童个体而言,参与艺术欣赏活动的机会远远多于参与其他两类活动的机会。要想专门从事艺术创作,必须拥有高深的艺术知识和精湛的艺术技能技巧,这一直是少数人的“专利”。对大多数人来说,参与艺术活动的主要方式和途径是从事艺术欣赏活动。特别是对儿童个体而言,从事艺术欣赏活动的机会要远远多于参与艺术创作的机会。儿童欣赏艺术的能力总是要高于从事艺术创作的能力,这是儿童艺术能力发展的内在规律。大多数儿童正是在艺术欣赏教育中获得了艺术能力发展的机会。因此,加强艺术欣赏教育,多为儿童提供艺术欣赏的机会显得极为必要。

艺术欣赏教育是儿童艺术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各种艺术能力中,艺术感受力是最根本的能力,它是儿童从事艺术活动的基础,是儿童艺术能力发展的基石。不论儿童从事艺术欣赏活动还是创作活动,都需要具备一定的艺术感受力。艺术感受力在美术活动中表现为“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在音乐活动中则表现为“有音乐感的耳朵”,如果缺少了艺术感受力,再富有韵味的艺术品对儿童来说也毫无意义。“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1〕艺术欣赏教育是发展儿童艺术感受力的重要途径。通过艺术欣赏教育,儿童可以更深入地体会艺术作品的形式意味与深远意义,在对艺术作品的感知、理解与体验中,儿童的艺术感受力和其他艺术能力会得到不断发展。

2.艺术欣赏教育对儿童心灵健康成长的意义

“艺术的真正职责在于帮助人认识到心灵的最高旨趣。”〔2〕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各个民族都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艺术作品成为人们了解人性与各民族思想文化的“钥匙”。对于儿童的心灵成长来说,这些具有人文性质的艺术“养料”极其宝贵。通过艺术欣赏教育,儿童可以借助不同时代、地域与民族的艺术作品来探寻人类的思想文化宝藏,认识人类心灵深处的崇高精神。在这一过程中,儿童的情感将不断得到陶冶,人格将不断得到提升,心灵将不断得到滋养,整体的生命与生存状态将不断得到发展与完善。实施艺术欣赏教育对儿童心灵的健康成长十分有益,能够“使儿童的情感通过音乐的洗炼而受到至精至纯的陶冶,以至于引导儿童以快乐的精神来创造自己的生活”。〔3〕

二、实施儿童艺术欣赏教育的建议

艺术欣赏教育对儿童的艺术能力发展和心灵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科学地开展儿童艺术欣赏教育有利于促进儿童的艺术能力发展,保证儿童的心灵健康成长。

1.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选择合适的艺术欣赏作品,注意艺术作品题材、风格和类型的丰富多样性

一些学者通过研究发现,越小的儿童越偏爱写实的作品,不太喜欢抽象的作品;越小的儿童越偏爱作品的题材与情节,而不是其他形式要素;越小的儿童越喜欢清晰的形式构成关系,而不是模糊、分散的关系与形式;越小的儿童越偏爱简单的构图,而不是复杂的构图;色彩对儿童具有特殊的吸引力,色彩能引起儿童直接的情感反应和联想。〔4〕这些科学研究发现可以为教育者选择儿童艺术欣赏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

除了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与接受能力外,教育者在选择儿童艺术欣赏作品时还要注意所选艺术品题材、风格和类型的丰富多样性,以拓展儿童的艺术视野。在我国,学前儿童接触的艺术品的风格与样式比较单一。以儿童音乐教育为例,“在很多地方,音乐教育往往因强调某种音乐风格,忽视――有时是无视――其他风格,而显得眼界狭小,这在幼儿教育中尤甚”。〔5〕古今中外不同风格与样式的艺术作品都可以成为提高儿童艺术素养的源泉,限制儿童接触多种艺术作品的观念与做法不利于提高儿童的艺术素养。

教育者应该注意儿童正在欣赏的艺术品与曾经或将要欣赏的艺术作品之间的内在联系,尤其“一定要注意选择‘同’的因素十分明显的作品,或是题材相同,或是整体气氛相同,或是构图组织模式相同,或是风格相同,或是创作时代相同,或是作者相同……这种‘同’的方面构成了比较的基础,既可归纳为某些规律性的东西,又能清楚地看到不同作者在诸多方面表现出的差异性和丰富性”,〔6〕以便儿童能更好地联系与比较各种作品,促进儿童艺术感受力的发展。

2.结合创作活动开展艺术欣赏教育,培养儿童对艺术作品形式的感受力

“异化的艺术欣赏教育”中较为普遍的现象是将与艺术作品有关的趣闻轶事作为艺术欣赏的重点,将艺术欣赏等同于读历史或讲故事,忽略了艺术作品自身的形式意味。因此,教育者在开展儿童艺术欣赏教育时尤其要充分重视对艺术作品的形式分析,提高儿童对艺术作品形式的感受力,帮助儿童拥有“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和“有音乐感的耳朵”。

依据儿童的年龄特点,教育者可以结合艺术创作活动开展艺术欣赏教育。以儿童美术教育为例,在欣赏一幅美术作品之前或之后,教师可以寻找作品中一些较为突出的形式要素,如圆、直线、曲线、色彩等,引导儿童运用这些形式要素进行艺术创作,通过儿童对圆、直线、曲线或某种色彩的创作,加深儿童对这些形式要素的理解,从而提高儿童对艺术作品形式的感受力。

3.为儿童提供亲身体验艺术作品的机会,提高儿童艺术欣赏教育质量

已有研究发现,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具备一定艺术修养的成人可以通过没有外显行为的内部操作(即安静地欣赏)来满足其欣赏愿望,但对于缺乏艺术经验的儿童,尤其是学前儿童来说,缺少直观体验的、单纯的安静欣赏方式不能满足其欣赏需要,这种欣赏方式不利于儿童产生并保持欣赏愿望,无法激发儿童热情主动的欣赏行为。因此,在实施儿童艺术欣赏教育时,教育者应尽力为儿童创造亲身体验艺术作品的机会,提高儿童艺术欣赏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卡・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5.

〔2〕黑格尔. 美学〔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44,17.

〔3〕郭声健.艺术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08-109.

〔4〕滕守尧.艺术与创生:生态式艺术教育概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77.

艺术欣赏范文第4篇

高中生对抽象艺术一般都不太了解,也不能接受和欣赏,所以抽象艺术教学一直是高中美术教育的难点。但是抽象艺术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的一朵奇葩,作为国际大都市的现代中学生有必要了解抽象艺术。本文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通过让高中生感受和欣赏抽象艺术、了解音乐与抽象艺术的联系、听音乐画抽象艺术作品等过程,改变了高中生的审美态度。

学生对抽象艺术引起关注,并通过自己收集资料、讨论和研究现代艺术的生成条件,从而了解了抽象艺术甚至西方现代艺术。

关键词

高中生抽象艺术美术教学

在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我常有这样的体会:欣赏教学难于艺术实践,而现代作品的欣赏教学则更难。学生面对现代作品时只感到陌生和茫然,学生评画标准的模糊和概念的贫乏使他们欣赏这类作品时难得要领。譬如在上海举办的“法国250年绘画作品展“上,许多学生似乎都能顺利地欣赏一些写实作品,而在米罗、达利等人的抽象作品前,许多学生常提出“这些画好在哪里”这样的疑问,并且以为“这些儿童也会画”,而不是提出“我感到了什么”等评价性的意见。因此,许多学生大有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的感觉。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除了抽象美术作品与学生经验世界的隔膜之外,还与改革开放之前,我们常闭关自守、只接触具象作品、对自己看不懂的东西持否定的态度有关。

抽象,在很多中国人心目中是个非常敏感的字眼,一提及它人们心中似乎总是下意识地将它于资本主义腐朽、颓废和堕落的艺术联系在一起。其实这二者是难以划等号的。

人类已迈向了二十一世纪,多元文化的交流与冲撞,如何更新美术教育观念,改变学生的审美态度,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是时代赋予当代美术教师的重任。笔者就上述问题,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引导学生摆脱单一的写实主义审美感知模式,学习欣赏抽象艺术并进入现代艺术领域,谈以下几点感想:

一、了解抽象艺术的意义和目的

从作品形象与自然形象的相似程度上去划分作品风格的概念。抽象艺术指艺术形象大幅

度偏离或完全抛弃自然对象外观的艺术。①我们知道,一般绘画都存在两种可能性,即再现客观事物或表现主观世界。而客观事物是有形的,主观世界往往是无形的。当作者在艺术创作中更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和情绪的表现时,用如实地描绘客观事物(自然物)的方法,很难将其充分地表达,也不能让观者明显地看出画家的情绪及其在艺术形式上的追求,这样对象外观反而会成为艺术表达的障碍。这时,艺术家就会采取放弃客观对象,依靠夸张变形,或通过线条、色彩、形状、构图等形式来传达各种情绪,这就产生了抽象绘画。也就是说,当事物的客观成份大于表现客观事物时作品的形式则趋于意象、抽象。

问题就在于,那些完全舍弃自然对象,以纯粹的形式构成的抽象艺术对于高中生来说很难接受,更不用说云欣赏。所以抽象艺术欣赏教学一直是高中美术教育的难点。

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他们有机会广泛接触报刊、杂志、电视、网络、展览等媒体,见多识广,兴趣爱好广泛,其中不乏有现代抽象艺术的作品,对于这些作品有的喜爱,有的却不知如何欣赏,由于他们学识有限,面对现代作品时只感到陌生和茫然,学生评画标准的模糊和概念的贫乏使他们欣赏这类作品时难得要领。

然而,作为身处上海这一国际大都市的高中生,应努力成为新世纪的“国际化”人才,提高具备参与国际经济、文化、科技交流的素质和能力,所以有必要了解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文化艺术以及不同的思想观念,通过对包括抽象艺术在内的视觉艺术的欣赏,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架起与世界各国各民族进行思想和情感沟通的桥梁。

二、高中抽象美术的教学

抽象作品的艺术语言的不明确性、内容的含蓄性和欣赏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的

知识和经验的差异,这些都会影响学生的审美判断和评价。所以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修养和学识来理解作品的形式与内容所具有的最普遍的审美意义。以宽容的态度容纳学生的感受和评价,启发引导学生以审美意识去感知作品,将情感升华至审美的判断。

由于抽象艺术所具有的这些特性,使美术欣赏更具广阔自由空间,评价上表现出价值的多元性,几乎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领域一显身手。为了能让学生学会自我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我常把自己的判断以推测性的语言告诉给学生,引导学生去感知和评价作品。如“我体验到……”和“我感觉到……”等非定性的语气,使学生觉得老师的评价也不是权威性和终结性的。由此,使他们也能顺利地参与讨论并养成自觉验证判断、减少盲目冲动的评价,使评价达到主客观的统一。

1、抽象艺术教学设计思路

我们都知道我国古代书法家张旭从公孙氏的舞剑中悟得书法的真谛,其实得益于两者抽

象运动的形式——力的变化和节奏之间所具有的某种同构的关系。

这就是格式塔心理学中所谓的“异质同构”。同构即构造相同,不同的事物具有同构关系,就可以互相转化,因为同构的存在,一个物的局限就可以得到扩展,就能使某种抽象的符号形式与人的思想情感以及外界事物发生关联,并因此赋予符号以形式和意义,这意味着人们可以用抽象的形式符号把握和表现现实世界以及人的感情,使得各种表面看来差异很大的事物的关联对应和互译成为可能。①从而使艺术的表现成为可能,同样也正是这一点使抽象艺术的表现和理解成为可能。

教学组织流程

1)单元教学目标:运用格式塔心理学“异质同构”的原理,发现音乐与美术之间共性,让学生产生“通感”。对抽象艺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抽象作品分析向具象画、书法等领域拓展,主要是要让学生了解美术的形式规律,创造一种“纯粹的形式”视觉效果。

2)抽象艺术课堂教学关系的空间结构(参见图表1)

3)教学过程的时序结构(参见图表2)

2、音乐与美术的联系

音乐通过形式的变化表现人的情感的变化并通过强度、速度、节奏、韵律等表现人的情

感的变化。抽象艺术也是如此,它们之间有某种同构关系。

为了让学生了解这一知识,在教学中我们以康定斯基关于音乐与抽象艺术相关的理论及

其抽象艺术作品为切入口,让学生关注抽象艺术与音乐的联系。

康定斯基始终把绘画看成是一种能唤起听觉的“内在音响”、“群星的乐曲”他经常从听

觉的或音乐的角度来体会绘画的色彩,如他把“色彩”看作是生活中的“喇叭”、“器乐”和“热情”、“鼓声”与“铃声”等等。所以康定斯基的作品是抽象的色块和点、线、面的集合,一向被认为是“凝固的音乐”。

运用抽象美术中的趋向音乐性。一些心理学家研究认为色彩与声音可以产生联想。譬如低音、高音在你的视觉上产生怎样的效果,让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联想。

我在教学中做这样的实验:先让学生听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让学生来辨别是紧张的、松弛的,还是明亮的、暗淡的,从此用颜色来表达自己的情绪的变化,例如红色、橙色比较强烈,绿色、蓝色比较平和。明亮的色彩让人心情愉悦,冷灰的色彩让人觉得阴森、压抑。从中我发现音乐与色彩的共性,可以互为转换,音乐与美术这种互动在美学被称为“通感”的心理现象,也可以看作联想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不仅构建音乐与美术的桥梁,也为学生理解抽象艺术架起了桥梁。(参见图表1)康定斯基的作品就不再难懂。下表是笔者随机调研的四个教学班的同学的情况:

图表3:学生对用色彩创造性地表达情感的态度

用色彩创造性地表达情感

人数容易一般困难

高二1班40人8人29人3人

高二2班42人11人27人4人

高二3班42人7人31人5人

高二4班40人12人23人5人

在欣赏康定斯基的作品《构图2号》(图1)时,我让学生自己体会作品。有的说:像儿时玩的旋转木马,有让人晕眩的感觉;有的说:这些色块和线条图形中隐约有种让我感觉动荡不安;有的说:我感到作品笔触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激昂的等,他们学着尝试体验作品。在他的另一些作品如《第十三号即兴曲》(图2)、《构图九》(图3),我让他们用他们认为和作品相似的音乐来描述。目的引发“通感”、“联想”。结果表明,绝大部分高中生具备这种联想的能力。

在欣赏蒙德里安《场景2号》(图4)时,学生提出了理智、画中的垂直线、水平线在视觉上有稳定感、规则、秩序等感受词。我想这些学生真的会用这些抽象的艺术形式去理解作品,理解作品中的形式意味。

3、听音乐画抽象画

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抽象艺术的音乐性、情绪性,在课堂中我增加了操作内容——

听音乐画抽象画。抽象画的创作是构建该课题的抓手,将音乐融合到抽象美术教学中去。从面感受抽象绘画具有音乐性的特征,理解抒情抽象绘画是以点线形式依情绪随意性很强的挥洒而构成的色彩斑斓的图像,从而产生运动、奔放、躁动、不安、热烈、宁静、低落等情绪感受,当学生产生某种情绪,就是看懂了这类绘画。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体验创作,我选了一些不同题材的音乐作品,让学生听并快速将第一感受用绘画表现出来。如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学生用明快的色调、形式意味很强的纹理来表现春意盎然的景色画面中仿佛能嗅出从湿润的绿草中散发出的清香(图5、6);德沃夏克《自新大陆交响曲》第二乐章主旋律所表现的无限思乡之情,学生用灰色的调子来表现忧伤的情绪(图7)。听班德瑞乐队那迷人恬静而具有田园风格的音乐时,学生用蓝和白两色及形式感很强的笔触来表现经过阿尔卑斯山溶雪的洗礼后的春野(图8);格罗菲的《大峡谷》中的《暴风雨》(图9)、摇滚乐、爵士乐等等,大部分同学在表现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情绪时能找到某种抽象形式和色彩来进行对应,这种同构的体悟和把握,使得抽象艺术的表现和成为可能。

抽象画创作实践,不仅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抽象艺术的音乐性、情绪性,释放自己紧张或消极情绪,而且能使人获得成功感和自信心,增强身心健康的作用。学生们乐此不疲(图10)。

4、对作业分析、评述,学生的感受

在第2和第3段中,我已讲述了如何让学生在音乐与色彩、音乐与抽象画是得到通感,

这从他们的作业中可以看出。在另外一堂抽象肌理课,通过颜色在纸上相互渗化、重叠、相溶衔接,或将颜料涂在玻璃板上,然后将画纸对印上去,这时出现在纸上的颜色是绚丽多彩的,层次是丰富的(图10、11),这时要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能主动地发挥其本体的潜能进行再创造,从而激起学生诸多奇妙的联想,让同学根据画面命题、题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加上好的命题,使同学产生共鸣。

抽象绘画的创作过程本身令人兴奋,不仅能展示他们的才华,而且能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相邻在抽象美术教育中能让学生行到更多的主动性,能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天空中展翅飞翔。而这正是我的教学核心,也是本课题研究所要达到的目的。

5、领悟认识抽象艺术

通过以上系列抽象艺术教学让学生改变对抽象艺术态度,对以后的艺术欣赏起到积极作

用。

如欣赏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时,我先让学生自己感受作品中的抽象因素,交流自己的

第一感受。比如,有同学说应用了黑白灰,使画面的调子让人产生阴郁,充满着悲剧气氛;有的说作品里的对象用分解、变形、夸张的手法表现,使人产生恐惧等等。当学生对作品的内容有了一些感性认识后,我再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大小。我让学生将书上的《格尔尼卡》和银幕上的《格尔尼卡》作对比,哪一幅给你的震撼大?同学都能选择银幕上的作品。我告诉学生原作的尺寸是349.25×776.6cm。我再谈到“大小”其实也是美术语言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人的心理会产生作用。

又如中国书法中的草书欣赏。如怀素《自叙帖》中“奔蛇走势入座,骤雨风声满堂”两句。其草书的书法形象和文字内容较好地结合了起来。而草书的书法形象和文字内容较好地结合了起来。而草书的线条就具有抽象艺术中“夸张的线条”的美的因素。(图片)课堂里有同学说他的草书像蛇在舞,是激情奔放的。这种线条的挥运过程,主要在“疾”字上,他能痛快淋漓地书写情绪。

再如孙过庭在《书谱》中更为生动地描述了影响书法的各种动态美和静态美:“观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这段绘声绘色的描写,令人拍案叫绝,可见古代书法家对大自然的观察如此细微,对运动、力量的体会如此深刻。难怪有人赞美书法是“可见的音乐,凝固的旋律”欣赏草书的这种速度、节奏、韵律,能让我们所产生的审美心理有更多的想象的自由。

在系列抽象艺术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对抽象艺术正确的审美态度外,还让其了解到这些点、线、面、色彩、量感、质感、速度、节奏、韵律、秩序对视觉来说比较抽象的因素在作品中的作用,帮助学生更深一层理解美术中最为本质的形式规律。

三、高中抽象艺术教学的体会

抽象艺术教学在我国中学美术教育中是一个薄弱环节,笔者在教学中运用“异质同构”

原理,在抽象艺术与学生之间用音乐作为媒介,架起了沟通的桥梁。使学生能很快进入角色,让学生通过以视觉艺术为主的艺术交流,架起与他人思想和情感沟通的桥梁。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地活动,有意识地让学生接触一些艺术中最本质的东西能

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有不少学生在选研究性课题时还专门选了这一课题来研究。这一切说明地于学生形成美术素养、提高生活品位、传承美术文化、弘扬人文精神、激发创新精神来说高中美术教育中的抽象艺术教育是不可或缺的。

注释:

①摘自《艺术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版,第72页。

参考文献:

艺术欣赏范文第5篇

职高美术欣赏课艺术修养审美能力美术欣赏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美术形象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活动。我国艺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过,人们每天瞻仰完美无缺的美术作品,不知不觉中精神蒙其涵养,感情受其陶冶,自然形成健全的人格。这说明,美术作品有着极大的感染力,欣赏者通过欣赏美术作品,不仅能产生美感,还能陶冶情操,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职高开设美术欣赏课,其主要目的是通过了解美术常识、欣赏美术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欣赏能力,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符合。但高中美术欣赏课的现状令人担忧,与素质教育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职高美术教学中,应把美术欣赏课摆在重要位置,切实发挥出美术欣赏课的作用。本文主要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职高美术欣赏教学进行探讨。

一、美术欣赏课要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兴趣

美术课要注重锻炼学生的绘画技巧,而美术欣赏课要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接受美的熏陶。但传统美术欣赏课中,教师占有主体地位,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与讲解,注重技巧训练,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削弱了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出现这种状况,主要是因为教师没有认识到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从教学目标出发设计教学过程,对教材也存在片面理解现象,不重视美术欣赏课,遇到美术欣赏就一跳而过,学生很少有机会与老师一起学习中外名作。有的老师也上美术欣赏课,但只是注重提到大量的作家和作品,进行简单的介绍,而很少给学生留出时间,引导学生去分析评论这些作品的创作背景与象征意义,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艺术想象力。美术欣赏课上教师是主角,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识记,一节课下来,学生忙于听,根本无法体会到欣赏美术作品带来的愉悦感。

美术作品的美感往往蕴藏在色彩、意境、笔墨之间,单靠教师的讲解学生是无法体会到的,教师要引导学生细细揣摩、体会,在美术欣赏课上,教师可以拿名家大师的作品来欣赏,从美术大师的生平入手,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大师的生活经历及思想形态分析他们的作品,有助于引导学生欣赏作品的美。如通过李可染的《王维诗意图》这幅山水画,可以引导学生领略作品的崇高、博大之美,体会作品肃穆的意境,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通过大师莫奈的《睡莲》,可以引导学生认识作者对光与色的娴熟的运用,让学生体会到作品中的奇妙的颜色发出的富丽奢华的感觉,同时也要让学生了解大师创作这幅画的时候正经历丧偶之痛,过度的悲痛下进行创作,使他差点双目失明,在完成《睡莲》的第二天,大师就告别了人间。引导学生欣赏这些优秀的作品,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作品的印象。作为美术教师要精心设计美术欣赏教学过程,通过介绍作品创作年代、作家、作品的思想感情等,使学生感受到美术作品背后的深厚意蕴,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美,从欣赏中领略美,激发学生参与审美活动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二、美术欣赏课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与鉴赏能力,提高其审美能力

学生对美术欣赏有一个认识和理解过程,刚开始都是从个人的角度进行理解的。如果画的好看,画的像就认为是好的,如果画的不像就看不下去,觉得不是好画。但那些他们认为画的不好的画却被老师当作世界名画来介绍,这在学生心里形成极大的反差,也给他们带来了困惑。但正是这些困惑,会让学生慢慢意识到美术作品的好与坏不是以画得像不像来评价的。有了这样的体会,学生就会思考艺术标准怎么来判定,才会有深入了解的欲望。

教师介绍艺术作品时,可以摆脱空洞的理论介绍,通过不同的作品给学生体现不同的美感。教师选择欣赏的美术作品时,要注意选择不同理念的作品,让学生意识在艺术史上这些观念并存,打破学生思维的局限,而不是让学生形成一种欣赏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与鉴赏能力。如欣赏徐悲鸿的作品《群马图》时,学生会发出由衷的赞叹声,但欣赏刘海粟的作品时,学生会觉得茫然,不知道如何理解。这是因为这两个画家体现出的画技及所用的材料都不同。但不管学生对刘海粟的作品是什么感受,教师都要引导学生赏析,让学生认识到这是画家对自然美的追求,在追求自然美的过程中体现出纯真的情感。作品中出现的栩栩如生的卵石,动态化的蜻蜓,鲜艳的色彩,简练的线条等,教师要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欣赏画家在作画时对生活倾注的强烈的爱,体会画家表达的纯真之情。在素质教育下,欣赏美术作品就要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用生活中、艺术中的美帮助学生发现美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美术欣赏课要引导学生热爱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高尚品德

一些美术教师认为,美术评论应该是专业评论家的事情,学生不必参与。其实,在美术欣赏课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评论,因为很多名家大师的作品都是作者本人高尚人格的体现,艺道是以人品为先的。在抗战时期,大师齐白石辞去了自己在艺专学校的职务,专心于作画。日本抄了老人的字,他毫不畏惧,用书画寄托自己的愤懑,在《水墨螃蟹》这幅画上题诗,极大地讽刺了日本侵略者,表现了作者高尚的人格。其实,优秀的美术作品往往蕴含着作者深厚的爱国之情。如傅抱石、关山月的国画《江山多娇》,是作者用革命现实主义笔法创作的,北国风光显得山舞银蛇,而江南的景色又郁郁葱葱,两者融合在一起,给学生展示了祖国壮美的山河。学生深深陶醉于艺术的美景中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深思,一个不爱生活的人,是无法画出这般美景的。只有对祖国对生活满怀深情,才能达到如此的地步。再如,欣赏徐悲鸿的《奔马图》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作品,再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心理感受,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高。然后,教师再给学生讲述画家的生平、创作背景,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会很快把作者的思想与马的思想联系在一起,作者的民族精神体现在画中,通过马的精神表现出来。学生认识到这些,在不自觉中完成了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同时也受到了美的熏陶。

四、美术欣赏课对教师素质提出了高要求

美术欣赏课要达到的目标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高要求,美术教师要具有广博的知识,激发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与爱好。美术教师要加强自身美术修养,不仅要具有丰富的美术史、美术基础、历史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还要理解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对美术学科的认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美术欣赏课上,教师要精心备课,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给学生营造一个美的环境。同时,教师的语言要有感染力,对不同的美术作品要给予不同的引导,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在教师优美的语言中获得美的享受,提高学生的兴趣。选择范画时,要有目的,因为不同时期的艺术家的作品,都有着自身的独特美感,能给人带来不同的艺术感受。另外,在教学方式上要活,适当从学生的情感与心理需求出发,教师要达到这样的高度,灵活驾驭课堂,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提高自身艺术修养。

总之,职高美术欣赏课教学还要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尊重学生的再创造,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引导学生发现美、创造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