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科技与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农业种子管理的过程中,为了能够提高管理的质量,必须建立规范化的种子市场,使农民能够买到放心的种子,但是现有的种子市场还是存在以假乱真、种子经营主体混乱、种子售后服务差的现象,这都在一定程度上侵害了农民的利益。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因为种子管理部门对种子市场的管理不够,在管理的过程中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规范种子市场相关人员的行为。
2改进措施
2.1增强管理的意识
为了保证农业科技种子管理的水平,必须在采取相应的措施之前,首先转变各部门对种子管理的认识,重视种子管理工作,认识到对种子进行优质管理的重要性。各部门相关人员在管理的过程中能够遵循一定的法律、法规,不断增强自身的法制意识,在工作中能够做到认真、负责。
2.2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
在农业科技种子管理的过程中,为了使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够规范、合理,应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随时监督工作人员的行为,这种监督机制也能促使管理人员在管理的过程中能够及时地改变自己的工作作风,从保障农民利益的角度出发,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为农民办实事。
2.3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
在种子质量管理队伍的建设过程中,应该及时加强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培养,不断提高从业人员对种子的质量检测能力,实行凭证上岗的制度,组织定期培训,并不断强化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端正态度。
2.4规范交易市场
在管理的过程中,还应该重视对种子市场的管理工作,建立高标准的市场准入机制,规范市场经营的主体,建立有效的市场管理制度,对种子质量进行严格的监控,同时还应该加强种子的售后服务工作,指导农民进行正确播种,及时解答农民在种植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5建立形式多样的管理办法
关键词:科技推广项目资金 报账制
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科技推广经费是农业综合开发管理部门为提高土地治理项目效益,促进项目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每年在土地治理项目财政资金中按一定比例列支,用于项目区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示范推广的资金。本文结合徐州市科技推广经费管理的现状,就此项目资金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对如何规范项目经费的管理,更好地发挥其效益提出了相关建议。
一、科技推广项目资金管理的现状
(一)有关的政策制度现状
国家为了加强和规范科技推广项目资金的管理工作,切实提高科技推广经费的使用效益,制定了《关于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科技推广经费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地方各级政府部门结合各自的实际,也都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江苏省就出台了《江苏省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科技推广经费管理暂行办法》,共六章34条,对资金的安排、使用、管理等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按照办法的内容,科技推广经费由省级财政部门随土地治理项目资金下拨到市县财政部门,属财政无偿资金,即科技推广单位无偿使用。这些政策制度为管好用好这部分财政支农资金提供了保障。
(二)资金运行的现状
1 资金运行程序的现状
每年以省为单位安排的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科技推广经费总额一般不超过当年土地治理项目财政投资总额的8%。土地治理项目确定后,农业开发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在本地区范围内的农业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及科技推广示范户中选择和确定具有农业推广和服务的单位作为项目实施单位,然后根据项目实施的有关要求,编制实施方案和任务书。经县级开发部门和财政部门审核后,实施方案就作为科技推广项目实施、报账和验收的依据,并据此签订合同。科技推广项目实行报账制,即项目实施单位“先垫支,后报账”,通常的做法是县财政部门先预付一定比例的项目资金,待项目实施完毕,通过验收,凭有效的原始凭证将余款付清。
2 资金运行财务环境状况
为规范使用资金,县级财政部门对科技推广经费实行专款专用,专项核算。一般在财政部、局农财科设立农业综合开发专户,报账资金专人管理、专户存储、专账核算,固定一名会计人员专门管理报账事项。按照会计核算的要求,会计人员对实施单位报送的各项支出票据和报账资料的合法性、合理性、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核和监督,因此,会计人员要熟悉和了解项目的实施内容和进度,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参与项目的管理。实施单位在实际工作中的做法是:严格按照科技推广经费的使用范围、构成和开支标准编制资金预算,严格按照预算表中的费用名称和金额实施和控制各项开支,并提供和取得各项开支的原始会计凭证和报账资料。
项目实施单位向农业开发部门和财政部提出报账时,需提供完整真实的发票和资料,如生产资料费中的种子、种苗、肥料、农药、薄膜的补助,除提供合法的税务监制的发票外,还要提供货物接收清单、发放和领用清单等佐证材料,以确认经济事项发生的真实性。财政部门会计人员依据实施方案的进度和资金预算表进行审核,尽量确保报账资料的完整和真实,确保财政专项支出专款专用,不被挪用和截留,真正发挥支农资金的作用和效益。
二、农业科技推广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项目实施与财务报账管理之间关系疏松
主要表现在:1 财政部门对于项目资金管放不管账,由于项目实施单位多,实施周期长,而财政部门的专账会计人员少,不可能全程参与和监督项目单位的所有业务;2 项目管理人员只管项目的实施,对于财务的要求和规范知之甚少,与财务人员的沟通不及时,造成项目结束时财务报账资料才开始搜集和整理,以至资料不完整或不真实;3 财务管理人员由于自身知识面的限制,不愿或不能参与到项目管理过程中,对项目的实施缺乏有效的检查监督,导致报账时就票据审票据,对票据的审核局限在票据的形式上,即合法性审核,而对票据载明的经济内容的真实性、合理性、有效性等实质性审核把关不严,致使有些项目单位套取资金,改变资金用途,违背了国家扶持三农的政策。
(二)报账资料的真实性、合理性、有效性差
按照办法的规定,科技推广项目经费实行报账制,省级集中安排的科技推广经费,委托科研院所财务部门报账;随项目到县的科技推广经费,实行县级财政报账制。项目实施单位虽然是向财政部门报账,表面上看,监管严格了,但实际执行中,报账的很多资料是虚假的,很多业务是虚构的,单从票据上发现不出来什么问题。如培训开支,一般的项目单位会提供培训计划、培训课程表、培训人员签到表,票据会提供购资料发票、教师课时费、学员补助费、餐费发票等,单从材料和票据的形式看是合法的,但细看就会发现有些开支是虚假的,如发放培训人员误工补助现象较多,数额较大,领取人有的不签名,有的虽签名,但能看出是一人所为。更有一些项目单位为满足报账票据规范的要求,直接到税务部门按资金预算表中的项目名称和金额开具数张大额税票,完全掩盖了资金支出的真实性。
(三)资金的使用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
对财政支付的科技推广项目资金是否能做到规范使用,财政部门很难及时掌握准确信息,即使发现不按规定用途使用专款甚至违规使用专款问题,对违规的单位也缺乏有力的处罚措施。有关监督部门在检查中发现了问题也面临上报难、处理难的问题,很多时候农业开发部门、项目实施单位、财政部门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在利益目标一致的情况下,会达成一种默契。
三、对科技推广项目资金管理的思考
(一)加强项目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的沟通和学习
要做好科技推广项目资金的报账管理工作,项目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的密切配合是前提和关键。项目管理人员要学习必要的财务制度,了解报账的程序和有关要求,加强与财务人员的衔接与沟通,协助财务人员做好报账资料的审核把关工作;财务人员也要加强项目管理知识和财务知识的学习,主动参与到项目管理中。严格按照财务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资金的审批手续;规范各类原始凭证和报表,按要求设立账簿,认真审核各项票据和资料,提高会计核算的水平,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
(二)进一步完善报账的具体内容和程序
在实际工作中,很多项目实施单位认为报账就是报销,只要提供相关的票据就可以了。其实报账除了要提供合法的正规票据外,还要提供相应的辅助材料来证明票据载明的各项经济业务发生的真实性和合理性。为此,需要进一步明确资金的使用方向和用途,明确不同支出内容的票据要求,如哪些支出必须要税票,哪些支出可以自制凭证,明确支出报账的辅助材料的要求。 在报账的过程中,项目管理部门、财政部门、实施单位、受益区、农户之间的意见应都有所体现。实施单位报账时应先向财政部门提供完整合法的资料,财政部门先对资料的形式进行审核,确定合法性,然后交由项目管理部门进行实质内容的审核,确定真实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2002年5月25日至6月8日,中国农业部赴澳大利亚农业生物多样性及可持续发展代表团一行5人,应澳大利亚农渔林部的邀请赴澳大利亚进行了为期14天的考察、访问和交流。考察团受到澳大利亚农渔林部等单位的热情接待,先后赴墨尔本、阿得蕾得、堪培拉、悉尼和布里斯班等地,对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自然资源与环境部、南澳州植物园、阿得蕾得大学WAITE和ROSEWORTHY两个校区、澳大利亚国家科工组织植物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澳大利亚国家植物公园、澳大利亚国家标本馆、CRC热带植物保护中心、澳大利亚热带遗产中心、悉尼皇家植物园等进行了实地考察、访问和交流,顺利地完成了预定的考察计划,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澳大利亚概况
澳大利亚位于南太平洋,在大西洋南部和印度洋之间,领土包括澳洲大陆和塔斯马尼亚岛。澳洲大陆地广人稀,四面环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占据一整块大陆的国家。国土面积约768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36700公里。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古老和最平坦的大陆之一,拥有许多独特的珍稀动植物种类。按照气候带的划分,澳大利亚的北部为热带,中部为辽阔的干旱和沙漠地带,南部为温带。澳洲的气候比较温和,全年温差不大。澳洲的四季正好与北半球相反:夏季由12月开始,3至5月份是秋季,6月份是冬季的开始,9月份进入春季。南回归线以北地区年平均气温为23--26度,回归线以南地区温差略为明显,冬季平均气温约14度,夏季平均气温约26度。
澳大利亚有六个洲:新南威尔士、维多利亚、昆士兰、南澳、西澳、塔斯马尼亚及二个领地(首都领地和北领地)组成。澳大利亚的人口密度很小,每平方公里平均只有2人,人口主要集中居住在中心城市和沿海地区。现有人口18,426,900人,其中土著人口约占2%,英国和爱尔兰血统在人口中占有较高的比例。澳大利亚是一个移民国家,总人口中约有四分之一出生于海外。居民来自100多个国家,主要少数民族包括意大利裔,希腊裔,越南裔及华裔等。
二、澳大利亚环境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法规建设
长期以来,澳大利亚政府对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提高公众意识等工作非常重视,联邦政府近几年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科技活动项目,各科学研究和教学等机构均积极参与和支持各种形式的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活动,促进公众对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解和认识。政府的支持、各界的参与和设施的健全,使澳大利亚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开展得生机勃勃,卓有成效。
目前,澳大利亚政府为了保护澳大利亚的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过程和生命支持系统,认真履行了《国际生物多样性公约》,已出台了《澳大利亚生态和可持续利用发展国家战略》(Australia`sNationalStrategyforEcologicallySustainableDevelopment1992),《澳大利亚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战略》(NationalStrategyfortheConservationofAustralia`sBiologicalDiversity1996),各州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台了本州的相关法规,例如,维多利亚州出台了《维多利亚植物和动物保护法案》(Victoria`SFloraandFaunaGuaranteeAct1988),以保护本州的特有植物和动物生存、繁衍和保留它们在野生条件下的进化趋势;保护这些特有动植物的群体;保证人类对这些特有动植物的可持续利用并保持这些特有动植物的遗传多样性等。同时该州还出台了《维多利亚生物多样性战略》、《维多利亚的生物多样性—我们的生活财富》和《维多利亚的生物多样性---维持我们的生活财富》等技术性文件。
三、澳大利亚的环境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建设
目前,澳大利亚国家保护区总共有6664个,包括国家公园和野生生物保护,土著土地所有者、私人土地所有者和森林保护地等,保护面积共有63530760公顷,占国土面积的8.24%,各州(领地)的详细情况见下表。
澳大利亚保护地区概况
州/领地 个数 面积(公顷) 占州/领地%
首都直辖区(ACT) 8 123032 52.8
新南威尔士(NSW) 518 4953217 6.18
北领地(NT) 92 5125556 3.8
昆士兰(QLD) 470 6938764 4.02
南澳州(SA) 1780 24895127 25.53
塔斯马尼亚(TAS) 490 2201962 32.42
维多利亚(VIC) 2089 3378021 14.85
西澳州(WA) 1217 15915081 6.3
总计 6664 63530760 8.24
在澳大利亚,所到之处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环境和植被好,到处是地毯似的草坪,把地面覆盖得严严密密。即使是城市宽广的街道两旁,也是两三排并列的观赏林木(不适宜种草的树下用碎木片覆盖)。例如堪培拉人均绿地面积达70.5平方米,仅次于华沙居世界第二位。城市的空气新鲜,绿荫蔽空,绝少尘埃。在堪培拉和阿得蕾得的住宅周围,一律不加围墙,院外一般以桉树、合欢花树作为绿色花篱笆。堪培拉设有不同类型的植物园,除澳大利亚本土上的植物外,还引种了许多世界各地的树木花草,如中国的银杏、水杉、杜鹃、蔷薇、天竺葵等。堪培拉周围大部分地方都是国家公园的范围,包括诺马治国家公园(NAMADGINATIONALPARK)和狄宾布拉自然保护区(TIDNINBILLANATUREKESERVE)。在宾馆饭店的房间特别是公园和其它公共场所都可看到节约用水和保护环境的告示标志以及管理人员对相关知识的介绍,增强全民的意识。
四、澳大利亚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研究
澳大利亚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物种水平和生态水平,而在遗传多样性水平开展的工作相对较少。
在生态系统水平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以保持和维护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为主,一旦某一个生态区域被列为保护地,科学家和政府首先从土地和水资源的管理入手,通过限制放牧、退牧还林还草等措施,恢复土地和水资源利用的原始性,对生态区域内所有的动植物物种进行调查,建立资源档案,确定该生态区的环境指示物种,根据指示物种的动态变化规律,随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在物种水平上,经过长期的资源调查,已经查清了澳大利亚所有物种的资源状况,编制了澳大利亚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名录。对于已列为保护计划的濒危物种,科学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详细调查,不仅明确其分布范围和生态环境,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确定每一个分布区的具体地点和面积,还要彻底查清其种群数量和生存繁育特点,了解其危害因素并掌握其动态变化规律,根据所掌握的上述信息,制订相应的保护策略。
在遗传多样性水平上,主要采用异生境保护的方法,即将具有重要利用价值的作物如棉花、苜蓿、橄榄等种质资源收集起来,统一进行种子库保存。种子库保存的种质不仅具有详细的农艺性状、抗性性状、品质性状的综合鉴定结果,而且还利用分子标记、DNA测序等现代生物技术手段进行了指纹图谱鉴定,每一份材料所具有的重要基因都非常清楚,不仅如此,对于收集量较大的作物还进行了核心种质的研究,为作物改良选择亲本奠定了基础。对于重要农作物的野生近缘植物如野生棉花等,科学家利用GPS系统对每一个居群进行了定位,将每一个居群按照统一的取样原则进行了取样,并对其进行了重要农艺性状如棉花抗枯萎病和黄萎病的鉴定,然后统一保存于种子库中。
由于澳大利亚人口稀少,人们保护野生物种的意识较强,目前除各类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和世界遗产保护中心外,对野生物种的保护主要依靠地方政府和居民的自觉行为,即科学家将已列为濒危物种的分布范围和生态环境等通报给地方政府,这样,在地方政府进行道路建设或其它设施建设过程中,避免破坏其生态环境。到目前为止,这种简便易行的野生物种保护方法在澳大利亚取得了预期效果。
五、澳政府加强对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关的初级产业(primaryindustries)的支持
在过去的几年中,澳大利亚的农渔林产业取得了很大成绩,2000-2001年出口有关农产品达到330亿澳元。为了抵制世界经济增长变缓对澳初级产业的影响,澳政府将要加强对有关方面的支持,包括内容如下:(1)盐碱与水质量国家行动计划,(2)国家粮食和病害仿真监测行动计划,(3)澳大利亚政府环境基金--自然遗产托管新项目,(4)国家粮食工业1024百万澳元的5年计划。
六、澳大利亚对我国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启示和借鉴
澳大利亚在生物多样性保存和可持续利用方面的成功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针对我国目前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现状,具体建议如下:
(一)加强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其中重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进一步完善种质资源管理的相关配套法规建设,加强并规范农作物种质资源的管理和保护,促进农作物种质资源的交流和利用。
(二)增加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经费支持。突出加强我国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建设,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和原生境保护设施建设。不同地区的保护区既要扩大规模,又要合理规划,连成一体,增强保护的效果。在增加中央投资的同时,鼓励地方政府和部门提高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投资力度。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是实现农业科技向农业生产力转化的重要载体和中介环节,其服务流程始于农业发展的需要,终于农民满意度。故而,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构建可以借鉴流程再造思想,以促进农业发展和提升农民满意度为导向,打破原有组织分工的束缚,改善科技服务体系内外部环境,以更好地适应农业发展对农业科技服务的新要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与流程再造的辩证关系农民满意是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流程再造的目标业务流程再造提倡以顾客导向进行组织变革,鼓励给员工授权和正确运用信息技术,以达到适应快速变动环境的目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建立“把顾客需求放在中心地位”的流程体系[2]。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流程再造就是要通过组织变革、地方授权等方式增加公共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的比重,优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立农业科技服务跟踪制度,提升农业科技服务的效益和质量,以增进农民对农业科技服务的满意度。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流程再造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根本途径业务流程再造是根据组织发展的战略规划,对组织各项运作活动及其细节进行重构、设定与阐述的系统工程。组织流程再造必须以组织发展战略为指导才能明确组织再造的方向,提供组织再造的动力[2]。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流程再造要始终以实现农业现代化和维护国家农业安全为战略目标,对农业科技管理思想、体制机制和资金技术等方面进行优化重组,为实现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创造条件。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流程再造的必要性分析
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来看,我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效果远未达到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农业强国的要求,建立高效、优质、完善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任重而道远。体制环境尚未形成我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形成于农业发展模式变革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时代背景中,虽然我国于1993年颁布了农业科技服务领域的第一部国家级法律《农业技术推广法》,各级地方政府与行政部门也在本地区农业发展实际的基础上制定了相关农业科技服务政策,但总体而言,我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供给严重不足,以“指导、激励、监督、问责”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体制环境尚未形成。投入力度亟待加强强有力的资金、人才和物质投入是确保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良性运行的保障。资金方面,现代农业的发展关键在于农业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地方农业科技服务机构的资金缺口持续扩大制约了农业技术的使用和推广[3]。人才方面,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专业人才匮乏,培训机制尚未形成,高校的农业科技人才培养难以满足农业科技发展需求。物质方面,现代农业的技术装备供给失衡,有的地方缺少必要的专业仪器,无法应对突发性的农业灾害,农业风险抵抗能力较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有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取得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但转化率只有30%~40%;2009年,我国农业科技成果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只有48%,比发达国家大约低了30个百分点[4]。目前,政府部门是农业科技推广的主体,农业科技推广由于缺乏充分的论证和调研,常规的、单一的农业推广技术占了较大比重,难以满足农业发展的需求,部分地方政府不顾农民意愿强制推广科技成果,损害农民切身利益,导致农民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动性不强,造成资源严重浪费。管理运行机制不畅目前,我国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是按照专业设站,种植业归农业行政部门管理,畜牧业归县级畜牧局管理,农机站归农机局管理,水产站归水产局管理,农村水利归水利部门管理。农业技术服务部门各自为政,彼此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条块管理既增加了农业科技服务的管理成本,又造成管理职责不清,无法满足农业技术应用综合发展的要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流程再造的必要性传统的农业科技服务部门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沿袭至今的相对独立的部门,伴随农业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农民对农业科技服务的新需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流程再造势在必行。1)农业科技是关系到粮食安全的国家战略。201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必须把农业科技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农业科技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的使用和推广有助于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流程再造为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民参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农业科技产品有效供给提供保障。2)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全面展开。国家农业科学数据中心于2010年建设完成,并在12省开展“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快了涉农资源的信息整合;2010年11月,由农业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创建的“农业科技网络书屋”正式开通,实现了农业技术信息的适时和交互传播,极大地提高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5]。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极大地方便了农业科技的引进和推广,拓宽了农业科技服务平台,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流程再造创造了技术条件。3)农业科技服务人员队伍建设不断加强。2009年11月以来,农业部启动了全国农民田间学校教师培训计划,参训学员回到当地后已举办6个省级师资培训班和水稻、小麦、棉花、蔬菜、茶叶、水果等农民田间学校150余所,共培训农民约6000人[5];此外,农家书屋、农村流动书店、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推广、大学生村官等工程也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农村科技服务人员,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流程再造奠定了人力资源基础。4)管理观念的变革促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流程再造。传统管理理念是以资源稀缺性原理和投资收益递减规律为理论基础的,但信息时代的管理理论则是以知识的无限性和知识投资递减规律为指导的管理思想,在新经济时代,人本思想将成为现代管理的核心思想[6]。农业科技服务工作的本质是以获取和传播农业科技为核心的服务性工作,农业科技服务不仅需要资金、技术,更需要情感和态度,农业科技服务人员要与农民充分沟通,交流协作,不断满足农民对农业科技产品的需求。
1.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供给需求结构不合理
农业科技的发展和每项农业科技成果的产出,最终都要服务于农业,要有利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农产品质量与产量的提升。现阶段,我国在农业领域的科技成果总量虽多,但结构上却存在偏向于杂交水稻、抗虫棉等局部,在其他农业领域科技成果产出相对少很多;同时,很多农业科技成果在研发期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真正的应用与实践却总是以失败告终,其主要原因是科技成果的适用性较差,实际应用价值不高导致的。在需求方面,由于农民的总体科技文化素质较低,农村整体科技文化水平导致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接受能力有限,再加上农业科技成果的风险成本也不利于农民真正地实现科技成果的应用。
1.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体制问题
在我国,农业的科研管理的主体基本上还是以政府为主,这种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科技成果的管理体制有2个比较突出的弊端。首先,政府为主导的农业科技成果管理,其成果管理主体与测评主体是政府,不利于农业科技成果与市场的对接,易出现所研究的农业科技成果投放到市场上时效益不佳,不能得到真正的应用。其次,政府作为农业科技成果的管理主体,而农业科技成果的产出一般以农科院校为主,这就易产生很多高校或者研究所,在进行农业科技研究时是为了科研在搞科研,所研究的成果在最初可能其实际的应用、科技成果的转化都存在效率低下或不切合农业生产实际的状况。
1.3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制度问题
近年来,我国实行的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有部分地区的基层农业人员退出了事业编制,很多具有较高学历和业务水平的人员离开了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从事其他工作,再加上农业推广部门的工作繁重,但总体平均的薪资水平却很低,这严重影响了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人才引进,严重阻碍了农业科技成果在农业、农村的顺利推广。此外,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机构过于单一,缺乏。另外,事业单位等中介机构的帮助,也导致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效率一直低迷不振。
2促进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建议
2.1建立科学的供给体系
供给与需求这两者的关系,首先,要明确以需求为导向的供给才是最有效的、最合理的供给,所以解决需求是首先要提到的,想要提升或者更加明确农业科技成果的需求,应先做到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这样才能使农业科技的需求更加明显。其次,建立以市场为主导农业科技管理机制,实现农业科技成果的优胜劣汰,将农业科技的研究转向能够提供更加实用的农业科技为主,转变农业科技研究人员的思想,形成农业科技供给的针对化与合理化。
2.2加强农民教育培训
农民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基层用户,其文化水平和科技意识对自身是否接受农业新技术、新成果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很多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失败的原因是农民本身不愿接受新成果、新技术,而并不是成果本身的问题。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完善农民培养教育体系,在充分了解地区农业生产特点的基础上,建立稳定、科学的培训体系,开展对农民的继续教育。农民的综合科技文化水平得到了提高,这会让他们自身意识到农业科技的重要性,提升对农业科技的需求程度,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真正转化成为农业、为农民、为农村服务的坚实力量。
2.3健全相关鼓励性的政策制度